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1277|回复: 1

晋灭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4-28 20:46: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晋武帝登位后,就着手准备灭吴。他首先与羊祜密谋,让羊祜在荆州筹措各种伐吴事宜。如前所述,羊祜镇荆州,“与吴人开布大信”,与陆抗也有一定情况下的宾礼相待,因之流传下一些敌国将帅间的往来佳话,而被人称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懦将。但羊祜的主要功绩还在于他采取了灭吴的有效措施。主要工作是:5 P' E2 ^. Y2 @: W

- b3 ]. m1 v' F. Z5 g1 T$ C  (1)使军粮供应日趋丰足。 如《晋书》卷34《羊祜传》载:
, F% K- j5 l* X2 T! v. R- D/ Q) i
' |  G7 D- p, k4 f  吴石城守去襄阳七百余里,每为边害,祜患之,竟以诡计令吴罢守。于是戍逻减半,分以垦田八百余顷,大获其利。祜之始至也,军无百日之粮,及至季年,有十年之积。
6 [* h" a0 ^4 X+ W  D
5 t+ E: m; l* t! O/ L  (2)为灭吴,推荐了适当人选。 《羊祜传》载:
& ~7 f, ~  V. V" g
( T3 g% @  q( W- O  祜以伐吴必藉上流之势……会益州刺史王淩征为大司农,祜知其可任……因表留濬监益州诸军事,加龙骧将军,密令修舟檝,为顺流之计。……疾渐笃,乃举杜预自代。% F+ D& A8 P  L5 `( S9 L3 q

' k: |- P/ ~+ n2 x8 i' Y; u    杜预和王淩在以后之灭吴战争中均立有大功。可知羊祜有知人之明。
. i/ X! \% |! ^3 p; Z
+ o) y* ?( B, |8 V1 Q: ~  (3)积极备战,并首建平吴之策。 《羊祜传》称:6 s. P3 w0 u8 l: W4 }! a  e
* v! k& x6 u% K
  祜缮甲训卒,广为戒备。至是上疏曰:“今江淮之险,不如剑阁,孙皓之暴,过于刘禅;吴人之困,甚于巴、蜀。而大晋兵力盛于往时,不于此际平一四海,而更阻兵相守,使天下困于征戍,经历盛衰,不可长久也。……以一隅之吴,当天下之众,势分形散,所备皆急。巴、汉奇兵出其空虚,一处倾坏,则上下震荡,虽有智者不能为吴谋矣。”
' L4 l1 F! w0 Z- F* e0 S+ W
7 b1 l$ R9 L6 u, ^! \  对于羊祜的建议,当时晋廷多有异议,唯度支尚书杜预、中书令张华与晋武帝赞成。羊祜死后,杜预继镇荆州,也积极谋划灭吴事宜。  n: f1 \& k) t7 n9 j1 A. R

$ ~% \* h! h; }- t  O% ]  `* Q: s  为了灭吴,晋武帝又命益州刺史王淩在蜀造大船,练水军,准备顺流而下。王淩作“大船连航,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人,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往来。……舟掉之盛,自古未有。”王淩对于伐吴尤为积极,曾上疏重申羊祜前议:
: A' F  G& f' [0 a2 r+ O" u5 h* ~! d6 S" _4 j
  孙皓荒淫凶逆,宜速征伐,若一旦皓死,更立贤主,则强敌也。臣作船七年,日有朽败。臣年七十,死亡无日。三者一乖,则难图也。诚愿陛下无失事机。
: }) I- U9 N% H) S% n4 W" p$ H7 L
8 v2 E: t4 M3 Z  h0 t+ K  由于在荆州、益州等地作了长期充分准备,加上张华、杜预、王淩等人不断上表或面陈,催促尽快出兵,晋武帝终于在咸宁五年(279年)十一月下诏大举伐吴:
9 r  u1 R& P4 h# u# _) k$ Q3 `+ h# T3 l; v- ^! d& ]8 m; J7 J/ x
  遣镇东大将军琅邪王司马伷出涂中;5 S, @: d1 g: r9 }" s9 }# p1 J0 R
0 y! ~" o8 Q! u# X! G
  安东将军工浑出横江;( e9 Q4 i$ ]: H7 }% k3 T4 ^- ^0 r

* y5 \/ O  C* p: G$ [% ^, n# }0 ]  建威将军王戎出武昌;6 W8 ?. w' S$ I, E) ^$ z/ s) y

) O6 p! p: b- [3 C  平南将军胡奋出夏口;9 |( p7 _. X; a4 q) a$ z

# M) u  W" E+ P  镇南大将军杜预出江陵;! M# f( C" h! f1 I9 O

/ v+ p/ e  I" B# l1 L 
8 ^5 E% ?% I( @ 龙骧将军王淩、巴东监军、广武将军唐彬率巴蜀之卒浮江东下。  以上六路军共二十余万人,以太尉贾充为大都督,将中军,南屯襄阳,为诸军节度。! O% Y' F; \% t8 P+ C1 \4 H! M
, v( J$ n2 {! p0 k
  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正月,杜预向江陵、王浑出横江的二路军队进展颇为顺利。二月,王淩、唐彬攻克丹阳(今湖北秭归县)。先是吴人于江中要害之处,以铁锁横截之:又作铁锥,长丈余,暗置江中,以阻挡晋船舰。王淩为破除此等障碍,作大筏数十,方百余步,缚草为人,被甲持杖,令善水者以筏先行,遇铁锥,锥辄著筏而去。又作大炬,长十余丈,大数十围,灌以麻油,在船前,遇锁,燃炬烧之,于是船舰无阻。晋军相继克西陵、荆门、夷道。' y" b3 @5 M7 T/ [& M
0 @4 Q/ C* R2 G: Y4 u9 P* S$ q+ V
  杜预遣牙门将周旨等率奇兵八百泛舟趁夜渡江袭乐乡,吴都督孙歆惧,与江陵督伍延书曰:“北来诸军,乃飞渡江也”。旨等伏兵乐乡城外。歆遣军出拒王淩,大败而归。旨等率伏兵随散败军入城,歆不觉,直至帐下,虏歆而还。王淩水军继之而至,遂克乐乡城,杀吴水军都督陆景。杜预亦克江陵,杀伍延。于是沅、湘以南,至于交、广,州郡皆望风而降。杜预仗节称诏而抚安之。
( Y1 b, V( E% e: G0 Y/ ?4 U$ d2 S" l+ U9 [+ a- ]8 \* `
  在东面,吴军更遭到惨败。孙晧闻王浑之军南下,使丞相张梯督丹阳太守沈莹、护军孙震、副军师诸葛靓率众三万渡江迎战。至牛渚,沈莹言:“晋治水军于蜀久矣,上流诸军,素无戒备,名将皆死,幼少当任,恐不能御也。晋之水军必至于此,宜畜众力,以待其来,与之决战。若幸而胜之,江西自清。今渡江与晋大军战,不幸而败,则大事去矣”。张悌曰:“吴之将亡;贤愚所知,非今日也。吾恐蜀兵至此,众心骇惧,不可复整。及今渡江,犹可决战。若其败丧,同死社稷,无所复恨;若其克捷,北敌奔走,兵势万倍,便当乘胜南上,逆之中道,不优不破也。若如子计,恐士众散尽,坐待敌到,君臣俱降,无一人死难者,不亦辱乎!”
1 ]3 K9 L* e9 B0 `+ ^
, R$ }- h, t6 |0 J( F: b# X  三月,悌等渡江,围王浑部将张乔于杨荷桥(在今安徽和县东南二十里)。乔众才七千,闭栅请降,诸葛靓欲屠之,悌曰:“强敌在前,不宜先事其小,且杀降不祥”。靓曰:“此属以救兵未至,力少不敌,故且伪降以缓我,非真伏也,若舍之而前,必为后患”。悌不从,进前与晋扬州刺史周浚结阵相对。沈莹率丹阳锐卒刀楯五千,三冲晋兵,不动。莹引退,其众乱,晋军因其乱而乘之,吴兵奔溃,将帅不能止。张乔自后击之,大败吴兵于版桥(今安徽含山县北)。诸葛靓率数百人遁,悌为晋兵所杀,孙震、沈莹等亦阵亡,吴人大震。
7 g* I& O1 v# N/ o! D- u
/ n4 e6 v5 A- b- ~/ q  是时,王濬已破武昌,乘胜顺流,直趋建业。孙晧遣游击将军张象帅舟师万人御之,象众望旗而降。濬兵甲满江,旌旗烛天,军势甚盛,吴人大惧。时王浑及司马伷亦临近境。王濬最先入于石头。孙晧面缚舆榇,诣军门降。濬解缚焚櫬,延请相见。收其图籍,领州四(荆、扬、交、广),郡四十三,县三百一十三,户五十二万三千,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男女口二百三十万,米谷二百八十万斛,舟船五千余艘,后宫五千余人。  吴自孙策于汉献帝兴平二年(195年)始入江东,据有丹阳、吴郡,至此(280年)历85年而亡。于是中国复归统一。
发表于 2008-5-1 13: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唉……可叹啊……如果孙皓是孙亮一样的名主……人可尽其用……天下就算不能被吴一统……也必然会2分天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5-4-20 09:03

灵隐岛灵异社区

© Since 200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