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笔》概述
莲池大师著作颇多,如《楞严经摸象记》、《遗教经论疏节要》、《梵网经菩萨戒疏发隐》、《沙弥律仪要略》、《禅关策进》、《直道录》、《山房杂录》、《云栖遗稿》等,后来被门人汇编为《云栖法汇》,堪称度世之宝筏,法门之圭臬。其中《阿弥陀经疏钞》一书,阐发事理一心,至为渊奥,自莲宗建立以来所未曾有。
《竹窗随笔》及《二笔》、《三笔》,是莲池大师的随笔集。他在《竹窗三笔序》中说:“古有《容斋随笔》,予效之竹窗之下,时有所感,笔焉;时有所见,笔焉。”又说:“所感所见,积之岁月,忽复成帙。虽东语西话,宾叩主酬,种种不一,要归于整饬行门、平治心地而已。”
从内容上看,随笔集或借事抒情,意味隽永;或有感而发,夹叙夹议;或感慨教门中的流弊和败坏;或纠正疑误,论证自己的宗教实践与见解;或阐发他对儒佛调和的主张;或宣扬净土及因果报应等。辞约而义丰,言简而意赅,每一则都能给人以深刻新颖的教育与启发,读之可以使人辨别是非,端正知见,消除俗念,促进道心,可谓获益良多。
《随笔》摘录
《竹窗随笔》、《二笔》、《三笔》三卷,凡四百二十七则。兹摘录数则,以期警策,自利利他。
01出世间大孝
人子于父母,服劳奉养以安之,孝也。立身行道以显之,大孝也。劝以念佛法门,俾得生净土,大孝之大孝也。予生晚,甫闻佛法,而风木之悲已至,痛极终天,虽欲追之,末繇也已。奉告诸人,父母在堂,早劝念佛。父母亡日,课佛三年。其不能者,或一周岁,或七七日,皆可也。孝子欲报劬劳之恩,不可不知此。
02预了
无常迅速,虽老少无别。然年少人犹处未定之天,妄冀长寿。若老年人,则定然光景无多矣,须把身世事处分了当,从他无常朝到暮到,撒手便行,无所系累,此晚境大要紧处,不可忽,不可忽。
03人命呼吸间
一僧瘵疾经年,久惫枕席,众知必死,而彼无死想。语之死,辄不怿(yì 欢喜,高兴)。予使人直告,令速治后事,一心正念。彼谓男病忌生日前,过期当徐议之耳,本月十七日乃其始生,先一日奄忽。吁,“人命在呼吸间。”佛为无病人言之也,况垂死而不悟!悲夫!
04汤厄
佛言:“人命在呼吸间。”予平日亦常举此以警策大众,而实未尝身亲经历之也。及予之罹汤厄也,方其入浴,身安心泰,洋洋自如。俄而蹈沸釜中,几死矣。其得生者,幸也,龙天救之也。夫为时刹那耳,而死生系焉。命在呼吸,岂不诚然乎哉?则知为僧者,于佛所说以劝他人恒切,而以劝自己或疏,通弊也。予于是大愧大骇而大自戢!
05无常信
谚有警世语,谓一老人死见阎王,咎王不早与通信。王言:“吾信数矣。汝目渐昏,一信也;汝耳渐聋,二信也;汝齿渐损,三信也;汝百体日益衰,信不知其几也。然此特为老人言耳,今更续之。”一少年亦咎王云:“吾目明,耳聪,齿利,百体强健,王胡不以信及我?”王言:“亦有信及君,君自不察明。东邻有四、五十而亡者乎?西邻有三、二十而亡者乎?更有不及十岁,与孩提乳哺而亡者乎?非信乎?良马见鞭影而行,必俟锥入于肤者,骛骀也。嗟何及矣?
06醉生梦死
醉生梦死,恒言也,实至言也。世人大约贫贱、富贵二种。贫贱者,固朝忙夕忙以营衣食;富贵者,亦朝忙夕忙以享欲乐。受用不同,其忙一也。忙至死而后已,而心未已也。赍此心以往,而复生,而复忙,而复死。死生生死,昏昏蒙蒙,如醉如梦,经百千劫,曾无了期。朗然独醒,大丈夫当如是矣。
正如莲池大师所云:
“人生母子、夫妻、一家眷属,俱是宿世虚缘。暂时会聚,终必别离,不足悲苦。可悲可苦者,乃是空过一生,不念佛耳。今但万缘放下,回光返照念佛,即是一生要紧大事,更无多语。此外只管纯一念佛。其念佛,要字字心上照过,历历分明,时刻切心,不容些许妄想杂念。早晚礼佛时,恳苦发愿求生净土。如此捱到临命终时,自然正念现前,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莲华化生,永离诸苦。”
我等净业行人,当信受奉行,求生净土,一生成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