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78|回复: 0

三苦之坏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7-19 11:17: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三苦是对苦的精微归纳,经论中数数显明,思维三苦对于定解轮回是苦有莫大帮助。但它较为深邃难解,是个难点,有些引导就只从八苦、六苦引导思维。若有慧力,应殷重趣入思维三苦。以下依《瑜伽师地论》开演三苦义。

首先对三苦作训释。“三苦”,每一苦后面都有个“苦”字,这是差别基,前面“苦、坏、行”三字是差别法。差别基是指,就在基上开出差别,基是共同的,叫差别基,差别法是基上开出的差别。后面的“苦”字是指苦性,即这三种苦都是一种苦性。同是苦性,其特点不同,就有了差别法,即前字所标。首先“苦苦”。第一个“苦”是指痛苦,当苦受生起时,直接就是逼恼之受,令身心受苦的逼迫,这是一种不适悦的行相,说为“苦苦”。其次“坏苦”。“坏”是指坏灭,有漏乐最终必然坏灭,凡夫对有漏乐有贪著,一直想求取乐境,而它最终会坏,坏时贪著心落空,就出现忧恼,因此有漏乐是具过患性的法,叫做“坏苦”。第二字“苦”是说有漏乐虽然暂时会引乐受,但它是苦性的。苦性从哪体现?从会坏灭上体现,最终必然坏灭而引发忧恼,是具过患性的法,所以叫“坏苦”。第三“行苦”。第一字“行”有二义:一迁流义,二遍行义。首先迁流义,是指有漏蕴为先前的惑业他自在转,是由先前惑业力所生之故,在不自在地迁流,从这一点说为苦,叫“行苦”。其次遍行义,指有漏蕴一一刹那都被烦恼苦粗重随逐,成为后苦之因,从这一点说它是遍行苦。行苦有时也翻成遍行苦。

这里三苦主要对应三受,乐受是坏苦,苦受是苦苦,舍受是行苦。除受以外,与受相应的心王、心所,以及所缘的有漏境也都属于这一苦,以受为主。其中行苦是以舍受为代表,实际通于苦乐二受。
         

一、坏苦坏苦主要指有漏乐受。

下面分两层讲:一、定义;二、范围。首先讲坏苦的定义,即体相;其次说范围,坏苦的内涵有哪些。除乐受外,其余相应的心王、心所等都算为坏苦。

(一)定义【第三,修三苦者。谓譬如极热或疮或痈,若于其上洒以冷水,似为安乐,于生死中所有乐受,若坏灭时,还起众苦,故名坏苦。】

第三,修三苦。“谓”是指以下要解释三苦,首先解释坏苦。譬如极热的疮或痈,如果在它上面洒以冷水,就似乎变得安乐,生死中所有乐受,坏灭时会发起众多苦恼,因此称为坏苦。这一段是显明坏苦的定义。简单说,坏苦就是生死乐受。为什么称为“坏苦”?因为它会坏灭,坏灭时引生众苦。那是乐受本身,还是说坏灭时叫坏苦?本身叫坏苦,坏灭时已经成了苦苦,是一种痛苦。当然其他一些场合也有把坏苦解释为坏灭时的苦,此处是指有漏乐受本身。

下面对此以譬喻显明,譬喻即疮痈洒冷水。分两层:1.譬喻,2.意义。1.譬喻“谓譬如极热或疮或痈”,譬如极热的疮或痈。“疮”是指脓疮。“痈”跟疮类似,是皮肤发炎长出的痈疱,比如小孩头上会长疖子,生脓溃烂,是一种头部细菌感染。“疮”就是得了皮肤病,比如癩疮、皮癣等。“极热”是疮痈发炎,由此引发热痒。疮痈是一种病,我们都知道它不好,此处就以它喻指三苦。经论中数数举这一譬喻,疮痈上有三种状态,分别对应三苦。下面先依《瑜伽》补充疮痈对应三苦义。“三界有情所依之身当云何观?”三界众生的所依身,要如何以譬喻观它为三苦?

下面以譬喻说明。“谓如毒热痈粗重所随故”,有漏蕴就像是毒热的痈疮,被粗重所随逐的缘故。譬喻是“毒热痈”,喻指有漏蕴被烦恼苦的粗重随逐,会引生烦恼和苦。毒热痈有三种状态,可对应三受和三苦。怎么对应?“即于此身乐受生时当云何观?谓如毒热痈暂遇冷触”,有漏蕴上生起了乐受,就像热疮遇到了冷触一样。有了痈疮,首先一切时都是病态,某时它遇到冷触,比如把它浸泡在冷水中,感觉疮痛缓解了,好像很安乐。同样,有漏蕴上生起乐受也是如此,本身有漏蕴就是一个大痈疮,某时生起了乐受,就像痈疮放到冷水里暂时舒服点一样。“即于此身苦受生时当云何观?谓如毒热痈为热灰所触。”毒疮碰到了热触——热灰,本身毒疮就很热痛,又碰到热灰,疼痛加剧,以此比喻蕴身上生起的苦受。

“即于此身不苦不乐受生时当云何观?谓如毒热痈离冷热等触,自性毒热而本住故。”第三种情况是热疮离了冷热触,既没遇到凉水,也没碰到热灰,就这么呆着,没有明显的舒服和痛苦,这时是“自性毒热本住”,表现出的是痈疮本身的特性。特性是什么?痈疮是病态,虽然没有明显的苦乐,但也叫苦。前面碰到冷热触时有明显的舒服和痛苦,那时痈疮就像被遗忘了,不明显,明显体现的是苦乐受。现在没遇到冷热触,毒疮的本性就体现出来,喻指有漏蕴处在舍受中的状态。此譬喻可对应三受,而三受就是三苦,所以毒疮的三种状态分别对应三苦。此处首先对应乐受,即坏苦。是痈疮的什么状态?遇到冷触而发起舒服感时。回到论文,“若于其上洒以冷水,似为安乐”,如果在痈疮上洒以冷水,就感觉似乎安乐。害过疮的人有感受,它时时作痒疼痛,怎样缓解?把它泡在凉水里,会感觉舒服。痈疮上洒以冷水,感觉好像安乐了。“似为安乐”代表不是真安乐,还是处在苦性中,因为它还是一个疮,还没好,哪有什么真安乐!那这怎么回事?冷水让痈疮苦止息了一点,自己就感觉好像安乐了。这不是真安乐,是疼痛缓解了,是“似为安乐”。这是比喻,以此喻指乐受或坏苦,前面已依《瑜伽》略讲此义,下面详尽讲意义。2.意义“于生死中所有乐受,若坏灭时,还起众苦,故名坏苦。”首先,生死中的所有乐受是指有漏乐受,“有漏”因为是生死中,不包含无漏乐。有漏乐受有一个特点,“若坏灭时,还起众苦”,坏灭时又会发起众多苦恼。这包含两点:

1.有漏乐必定坏灭;

2.坏灭时还起众苦。(1)有漏乐必定坏灭这是由无常规律决定的。诸行无常,有漏乐受是诸行中的一个,所以也不例外,一定是无常。从相续无常来说,它的相续一定会坏,即生起的任何有漏乐受,最终一定坏灭而消退。比如天热时吃西瓜的乐受一定会坏,为什么?因为总不能一直吃,吃一片不吃了,乐受就消退了。再比如家庭团圆之乐,这是心上的喜受,也会坏,因为总有不团圆之时,一旦要分离,前面的团圆之乐就坏灭了。诸如此类,可以细心思维。总之,有漏乐受一定会坏灭,这是由无常规律决定的,没有不坏灭的情况。前面在思维数数高下过患时,以及在前行苦乐无常等处,都讲过这个道理,不难确信。

(2)坏灭时还起众苦有漏乐受坏灭时又会发起众多苦恼。“众苦”主要是心上的忧苦,也包含身苦,比如身乐消退后往往发起身苦。“还起”,“还”是回还、又的意思,其中暗含着先前就处在苦中,后来生起了乐把苦中断了,等乐坏灭又重新生起苦,就回到了先前的苦中,所以说“还起众苦”。为什么坏灭时一定会起众苦?因为具贪著故。凡夫对生死乐决定有贪著心,先前生起时感觉非常适悦,内心爱著,后时坏灭,所贪境消退心就落空,发起难忍的忧恼。比如最近天热,每天都有西瓜吃,到了吃西瓜的时间乐受就发起。某天西瓜没有了,那一天就苦了。这个乐比较小,失去时的忧苦就小点。如果乐非常大,忧苦就非常强。由于串习吃西瓜乐时心是贪著的,后面吃西瓜的乐受没有了,心不得满足,忧苦就生起了,这就是“还起众苦”。再比如家庭团圆之乐,前面亲友团聚时生起了喜受,心里非常欢喜,比如春节孩子们都回来了,父母忙得不亦乐乎,但过年也就五六天,忙完了他们就要走了,团圆的乐是不是就坏了?团圆会带来喜乐,人对喜乐特别贪著,一贪著就上了瘾,后边消退时心就落空,再得不到孩子们围在膝前,享受天伦之乐,老两口很是忧郁,生起忧恼。

如果没有前面孩子回来的团圆,就没有后面孩子走时的忧郁。所以乐受一定会坏,坏时一定会引生忧苦。这是对凡夫讲。如果是圣者,乐受坏灭不起忧苦,因为他不贪著。前面虽然生起了乐受,但领受时不贪著,心没有依靠在上面,生起就任它生起,坏灭就任其自灭,没有丝毫留恋,不会觉得心落空,也就不会产生忧苦。这里讲的都是凡夫的情况。凡夫相续中有烦恼种、非理作意,乐境现前,三缘和合就无欺生起贪著烦恼。只要没有修行功德,烦恼绝对生起,后面乐又一定坏,坏时贪著心一定落空,这样就生忧恼。有漏乐就像痈疮上洒冷水,暂时似乎是乐,但它必定坏灭,坏灭时必定引起众苦,就从这点称之为坏苦。“故名坏苦”,因此说生死乐受是坏苦。这里的“苦”不是指后来坏灭时发起的忧苦,是说因为后来发起忧苦,所以是具过患性的法,是苦性,就称为“苦”。要分清苦乐受和苦乐性。苦苦、坏苦、行苦后面的“苦”字都是指苦性。坏苦性是乐受,明明是安乐受,为什么称为“苦”?这是从性质上讲,不是从感受上讲,感受上是乐受,但性质上是苦。“苦”有多义,可表达痛苦,也可表达苦性;表达苦性时只能用“苦”,表达苦受时可用痛苦。

“坏”是说它会坏灭,由坏灭体现它是苦,乐受坏灭引生苦恼,具过患是苦性,所以称“坏苦”,坏灭性的苦性法。坏苦简单说就是有漏乐受。何谓乐受?《成唯识论》云:“领顺境相,适悦身心,说名乐受。”领受顺情境,发起身心的适悦,就说为乐受。这样的乐受称为坏苦,就像经上说:“坏苦者,生时为乐,住时为乐,灭时是苦。”种种坏苦都有这个特点,本身是有漏乐,生起、安住时都是乐,身心非常适悦,一旦灭去就苦。从灭坏时是苦看出乐受是苦性,所以定义为坏苦。

(二)范围坏苦的范围前面主要从乐受上讲,下面讲不止乐受本身,还包含其相应的心王、心所和所缘有漏境,范围较广。【此复非惟其受,即此相应余心、心所及为所缘诸有漏境,皆是坏苦。】再者不只是乐受本身,就是与乐受相应的心王、心所和所缘有漏境,都是坏苦。这全面指示了坏苦义的范围,或坏苦的差别义,不止是受,还包含心王、心所和境。“此复”是再来抉择新一层义。“非惟其受”,不止受本身是坏苦。前面讲定义时是就主要的乐受来讲,但真正内涵不止这点,既要看到其主体是有漏乐受,又要看到全面义。还包含哪些?“即此相应余心、心所。”“此”指乐受,“相应余心、心所”,此乐受相应的其余心王、心所。这里“心王”是与乐受相应的心王,“心所”是与乐受俱起的心所。

具体讲,受有身相应受、心相应受,前者是与前五根相应的受,后者是与意根相应的受。当根接触境时就有了触,触后会发起受,受由相应触引生,何种触就有何种受和识,因此受就有相应的识,同时也有与此相应的心所。比如天热吃西瓜的乐受,是与舌识、身识共同发起。吃西瓜时,首先是舌根和境相触发起舌识,了别西瓜的美味,这时就有与之相应的乐受发起,也有身根接触西瓜的凉触等,同时也有相应乐受生起。因此吃西瓜乐受相应的心有舌识和身识。再者与受同时发起的还有心所。唯识宗讲有五种遍行心所,起任何心都有这五种心所俱起,除受外,其余是作意、触、想和思四种心所,很多情况下还有其余心所,从最少讲,至少有这四种心所与受俱起。

其次,“及为所缘诸有漏境”,以及所缘的诸有漏境。任何乐受都是缘着境生起的,由于这里都是生死中的乐受,所以所缘都是有漏境。比如吃西瓜,所缘境是西瓜,也算成坏苦。“皆是坏苦”,这一切都是坏苦。以吃西瓜为例,所生乐受,与之相应的舌识、身识、心所,以及所缘的西瓜,这一切都叫坏苦。再比如与亲人团聚时内心的喜乐是受,与之相应的心王是第六意识,心所是与受同时发起的作意、触等心所,所缘诸境是亲人团圆这件事。像这样从内的受、作意等心所以及心王,到外的所缘境,这一切法都叫坏苦。末后归结。首先,坏苦的体相是指生死中的一切乐受,它必然坏灭,坏灭时还起众苦,所以叫坏苦。差别即其中内涵,有乐受,与之相应的心王、心所和所缘有漏境。举例来讲,除以上例子外,比如身体劳累时躺下的乐受,以及其余众多身心乐受,都可以思维。坏苦可以广为观察,这里先依教理作扼要说明,将来学《有漏皆苦》再作广大观察。

恭摘|归乡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11-21 21:57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