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方与西方,中国与西方,在我看来,是文化概念,它们是温暖的,有活力的,国际文化界对《红楼梦》的传播与研究,促进了不同文明、不同文化的认可与接受。《红楼梦》是一个桥梁,也是一个最生动的例子,让西方人接受了东方,也让东方人融入了西方。西方人,英语世界的读者们,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能够阅读《红楼梦》的英文全译本,而不再是节选的翻译本了。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贾宝玉这些大观园儿女们,就开始走进了英语世界的读者们的视野里,至今有50多年了。 7 i* t# t" h Y
4 X) S, _4 b6 k+ i
+ |/ ?; ^ W( y4 Y( H& i2 G" I左:黛玉,中国传统文化意象中的形象。右:英文译本中,翻译黛玉所借用的“Naiad”形象,Naiad版的黛玉形象,已经在英语世界的读者中存在了50多年了。9 u, h8 K @/ ]. [5 I+ F' p
0 z+ s: b( ]% b3 p中国人眼中的林黛玉
$ Z% z3 u4 z& x; v9 ~* h7 _5 K9 ?9 a8 Q. N& n2 |
林黛玉,对于我们来说,家喻户晓,一个陈晓旭出家和病逝,牵动了亿万人的牵挂和眼泪,其实是林黛玉这一文学人物的魅力所致。对于她的形象,她的外貌是“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7 e. T7 \$ D& h* k4 S6 o+ G# J
似蹙非蹙、似喜非喜,这是一种出神入化的形象描写了,而娇花照水,病如西子,则把人物内在的气质活脱脱地“外露”出来,如此高超的文学描写,在中国文学里,是非常少见的。- t* _0 U' u7 y8 E9 d' y$ P
林黛玉住在潇湘馆,潇湘馆对于黛玉的形象塑造非常重要,潇湘馆的外景是这样的:“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竽翠竹遮映。……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两三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后院墙下忽开一隙,清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
| V3 D1 Z1 M2 A+ E" R( Q' X* E5 u7 {
潇湘馆的最大特点是竹子,所谓“凤尾森森,龙吟细细,一片翠竹环绕”,竹子象征着高洁、清雅、坚强,这恰恰是黛玉的突出品质。潇湘馆是黛玉自己挑定的住址,“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更觉得幽静”,翠竹、诗书、苦恋、孤寂、泪水,这些陪伴着黛玉走完了自己短暂的一生。) C [. E+ q! ]8 P3 `
词人秦观有《踏莎行》词:“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 D" X! D$ i0 H6 [! w “杜鹃”与紫鹃相对,而且,该词情调凄婉哀伤,忧沉无底,道尽了青年人的离愁别绪,其中,“潇湘”“馆”三个字,已经明写了。
& S; d9 A3 M1 p$ P9 q k 以上就是中国人眼里的黛玉,她的美和意境,她的气质和风韵,真是千言万语不足道也。5 N0 A e6 m; t/ w* K* V
5 {5 t1 ?: U" b/ c) \
6 c* b2 ~& ?% a4 l2 L6 G8 @# q0 ~1 F/ ], i' G5 a7 c7 ^
西方人眼中的林黛玉' W$ N$ A$ _; P$ E% a2 x
& R1 i6 E7 P3 j! c2 t
: s: K/ c# z$ S/ W1 s) hNaiad,古希腊神话里的水泉之神,为中间抓住男孩手臂者。
5 F p2 ~$ f8 @5 u0 Z3 J: D) e8 W
0 `$ h. N& k) S, {1 Z2 ?5 J3 C# w
# ?+ P2 A8 L( n# G3 e v# {9 d 在英文译本里,黛玉走出了潇湘馆,离开了大观园,到了大西洋两岸,黛玉别号“潇湘妃子”,中文意义很好理解,在英文中“River Queen”,江河王后之意,大家也许会觉得这个译名很“无厘头”,其实不然,我们再看看,“潇湘馆”的英文译名,是“Naiad's House”,“Naiad”是谁?他是古希腊神话中的水泉之神,住在河滩、湖泊、泉水中,被描写成美丽、天真、快乐和仁爱的形象,所以,林黛玉,这个潇湘妃子,就成了西方人眼中的Naiad,称为“River Queen(江河王后)”,也就顺理成章了。
( ~/ j* T) w1 h& S8 P 50多年,英文版《红楼梦》的读者们把黛玉理解为“River Queen”,图中是“River Queen”在西方文化中的形象,大家就可以明白黛玉到了大西洋两岸,成了一个什么样子。* v6 a0 Q# q# @1 C2 r
: [" t) [# `, w( U0 ?% ]+ g - O) w7 d4 b0 A/ D7 }! P
" G0 G1 n$ R: p$ T. N5 J
! {. `" Z1 P2 k; {8 p
Naiad,是快乐,幸福,美丽的化身,但是没有丝毫悲剧因素。
1 L; t& `" Z8 ^! Z: {. o4 \Naiad版黛玉和“外国金瓶梅”/ N: `! ~& s- j$ }8 O, w! p
0 [1 J3 u( n" j% l9 h$ P- n+ E R
用“River Queen”来确定黛玉,有几个不妥之处,1,Naiad是快乐为基调的人物,而黛玉是悲剧为基调的人物;2,黛玉是“心较比干多一窍”,机敏聪慧,言语夺人,而Naiad则是一个仁慈宽容的女孩;3,潇湘馆,虽然有“潇湘”之名,但重在“竹子”这一点,以竹取胜,不在水,而英译本明显是望文生义,以为“水”是潇湘馆的特色。* @# f# C$ r8 G
+ V3 b8 L; q/ t+ }$ _
( d0 T! `0 w" `/ h6 p2 q( C7 _
: y6 h: G2 O' A) |- D4 H; [) ^) T3 a) O$ }2 A) l
由于Naiad是水泉之神,所以,喷泉雕塑常常用Naiad来做形象。8 i: z" u4 D4 \5 I
# F* S! r& _" }# R. e9 U2 P( [
7 A; S. G, _8 X- W; K 这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第一位的是传播,Naiad化的黛玉,最大的好处,就是有益于《红楼梦》在英语世界里的传播,而且,在西方文化里,Naiad是一个非常善良、优美和爱的化身,也是西方读者心里的圣洁女孩,这是英文翻译家的良苦用心,西方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很少,所以,Naiad这个形象有助于黛玉的传播,能够更好的让西方读者了解黛玉,喜爱黛玉。! T/ s+ `1 U& h0 l
其实,我们国内在引介西方文学名著的时候,也有过“Naiad版黛玉”的趣闻,郑振铎等人引介英国作家劳伦斯的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时,用了一个概念:“外国《金瓶梅》”,这个概念对该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个概念和“Naiad”一样,有准确的地方,也有不伦不类的地方,后者更多一些。+ l, s# w1 d5 v
在传播阶段,一些概念处理得好,可以让作品一炮走红,处理得不好,就会加深人们对该作的偏见,以讹传讹,这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趣闻,应该本着宽容和柔软的态度,慢慢来,让时间和善意去消融彼此的偏见和杯葛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