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楼主: 格力琼寺

抉择二无我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3-9-16 16: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再看,真实胜义不是眼识等的境,眼识能了别色法,耳识能了别声音,但都不能了知胜义。胜义唯一是离分别的无分别智的境,唯一是自知之心——不共识的境。为什么不是分别心的境?因为分别心都有所缘,一有所缘就堕在边上,所以真实胜义不是分别心的境。所以经中说:“是法非语言分别之所能知。”
“无余寂灭一切戏论网的自性”,就是所有的戏论都寂灭了,这样一种体性叫做真实胜义。“无余”就是丝毫不剩;“寂灭”就是消了;“戏论”就是和实相不符合的言论;“网”就是束缚,或者互相牵连。凡夫心始终在戏论中打转,缠于戏论网中;或者,以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四边结成大大小小无数的戏论,所以叫戏论网;“自性”就是本自的体性[4]。真实胜义的自性是什么?就是无余寂灭一切戏论网,也就是离戏。《入行论·智慧品》云:“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彼时无余相,无缘最寂灭。”
3、比较真实胜义和相似胜义
把相似胜义和真实胜义放在一起比较,可以看出两者一真一假的差别。
一、真实胜义是二谛无别的实相。相似胜义是把二谛分开执著,这样分开的二谛其实是一种假相,真实中并没有这样的情况。
二、真实胜义是各别自证所证,即无分别智所证。相似胜义是分别心所缘。
三、真实胜义是息灭一切戏论网,相似胜义还在无边的戏论中。
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中说:“从本以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离开了言说相、离开了名字相、离开了分别心所缘的相。)和这里所说一味。
四、了知空性定解
分三:(一)如同后得如幻的定解 (二)对于入定离戏的定解 (三)体验的定解
(一)如同后得如幻的定解
【总之,以理观察所了解的轮涅一切法,现是现,但若谛观细察,则连极微尘许也不成立,以对此确定的方式,成为现与自性不成立二者无违的一切有事,如同水月、梦、幻般,真实生起断定的定解时,则如同后得如幻的定解。】
“如同”,就不是全同,而只是很像。“后得”,“后”为圣者入定之后,“得”指由入定现见法界的力量,在出定时自然引起如幻的定解,就是对于“显现法都是现而不成立”产生极深刻的定解。
这是第一层次的定解,是初步的定解。意思是:
轮涅万法作为观察对象,不作观察时,认为这些法是现而实有的,实际上,这些法现是在现,但是谛观细察连极微尘许也不成立。这样抉择到量时,心里就确定,诸法一方面是在现,一方面也是自性不成立,现和自性不成立不相违,全是像水月、梦、幻那样。(水月在水里现是现,但观察水月的里里外外连极微尘许的自性也没有,完全没有实体。梦幻也是现是在现,但真正观察时,得不到一点实体。)对这点真正生起断定的定解,就是得到如同圣者后得如幻的定解。
圣者后得如幻的定解是讲圣者入定时现量见了离戏,出定时万法无论怎样显现,都是像梦幻一样没有自性成立,菩萨对此有极深的定解。我们凡夫以理抉择显现法,抉择到量也会断定轮涅万法正显现时,连极微尘许的自性也不成立。这很像圣者后得如幻的定解,但不是全同,因为一者是现量证的后得,一者只是以理抉择所得。所以叫做“如同后得如幻的定解”。
(二)对于入定离戏的定解
第二层次的定解,就是对于入定离戏生起的定解。
【这是出现了中观很好的解悟境界,然而,仅仅以此并非见了离戏大中观自证智慧所证的法界义。】
前面是把显现作为观察对象,通过道理抉择,能从理上决定此显现毫无自性,因此就断定万法是现而自性不成立,这是生起了中观很好的解悟境界,但是单以这一点并没有见离戏大中观自证智慧所证的法界义。
这个地方很容易出问题,一般人通过闻思得到这一层的定解,就认为自己开悟或者自称见道登地,这是未证言证说大妄语,是堕地狱业,其实这还不是离戏的定解,更谈不上证悟。
【因此,如果对于现见双融离言的自面后破立分别执著状态无余隐没的入定如同虚空般的远离戏论产生殊胜定解,这也只说到了以闻思的方式见的观察圆满之量。】
进一步,不仅了解到万法像梦幻一样,在显现的同时就自性不成立,而且对入定离戏生起了定解。
圣者入定是什么状态?就是在现见双融远离一切言说的本面之后,破和立的分别执著状态全部都没有了,像虚空那样没有任何所缘相的远离一切戏论。对这种入定离戏产生殊胜定解,就是第二层次的定解。
“自面”就是自己的脸、自己的面目。打个比方,以前有一对相好的男女,每天深夜都在森林里相会,这样过了很长时间,竟然一次也没见过对方的脸。我们凡夫就是如此,每天和自己心的面目相会,却一次也没有见过。这个心的面目就叫自面。
我们在分别心的状态中,有破、有立,都属于执著的状态,它一现前就成了障垢,遮蔽了自心的面目。相反,圣者入定现量见自己心的面目之后,破立分别执著的状态完全不见了,入定于如虚空般的远离戏论。
虚空是什么相?有一点相也不叫虚空,所以虚空是没有相的。圣者入定时,什么所缘相都远离了,由此就比喻为虚空。这个所证的境界就是真实胜义、大中观或者究竟实相。能对这样的远离戏论生起定解,就是对中观生起了殊胜定解,意思是超过第一种定解。
这是不是证悟呢?也不是。这只是说了“以闻思的方式见的观察圆满之量”,就是由听闻和思维的方式在见的方面观察达到圆满时的量。
我们闻思中观而抉择中观的见,到什么程度才算观察圆满?这里说得明确,对于远离戏论生起殊胜定解时,才是见的观察达到圆满。这是在由闻思观察空性方面得到了圆满。这样看来,没有持续精进的闻思,不容易达到这个量。
(三)体验的定解
【然而,作为各别自证境的法界,仅仅以随声音、词句的向外观察,并不能击中关要故,可见极为超越其余一切心识之境,而且,具有上师窍诀、对于心性安住的方法善巧的人,轻易就能引生定解。】
这是第三层次的定解。
首先问:闻思观察的局限性何在?局限性就在闻和思都是缘声音、词句而转,这是它本身就有的局限性。法界唯是各别自证所证的境,单单靠心随着声音、文字往外观察是无法击中关要的。所以一定要亲证。
(声音、词句本身是假的,心向声音、词句上攀缘,就像狗逐石块一样向外奔走,堕在分别识当中。所以《金刚经》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又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
所以,不论由听闻得到定解,还是由思维得到定解,或者思维深入到某一层面得到某一种定解,总之,这一切心识的境都不是现证的本面,现量触证的本面极为超胜其余一切心识之境。
为什么在实证的关键点上会有不立语言文字?因为虽然由闻思可以一步步地进步,但是向外观察本身就存在局限性,到了重要的关口上,只有离开语言分别才能开悟。
本论这里讲,如果具有上师的窍诀,能对安住心性的方法善巧,就能轻易引生定解。禅宗和大圆满的殊胜就在这里。这样的定解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定解,比如,吃了辣椒决定相信辣椒是辣的,这是体验得来的定解,没吃过辣椒,只是听别人讲、或者自己各方面作比量的观察,也可以深信辣椒是辣的,但毕竟不是亲身体验得到的。
【以此衡量之后,无颠倒了知道之关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9-16 16: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识”是分别,“智”是无分别。以生灭心不可能证入不生不灭的法界。所以在最后的关口上,要离分别才能见本性。这是转凡成圣的关要。
如果前世积的资粮圆满,今生又遇到好的师父和能相应自己的窍诀,在具足种种殊胜因缘的前提下,确实有可能直接就悟入。但要知道,这样的人是很稀少的,古人说开悟要有“三朝天子福、九代状元才”,福慧要有那样深厚才行。所以,对多数人来说,不可缺少的是扎扎实实按次第闻思修。为什么要这样呢?就是因为自己各方面都不成熟,业障没有清净、资粮不具足、定解不深入,所以点也难点开。
反观自己,如果连第一种定解都生不起,这说明智慧力不够,因为那是更浅的层次。更浅的都领悟不了,何况深的呢,所以对一般人就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就是以比量的方式用正理抉择,先对相似胜义生起定解,再对真实胜义生起定解。如果这些到量,有力量的师父一指点,就容易认识,这样就是获得体验的定解,然后再修,就能证悟。这就是多数人的必经之路。这样走就稳妥,一步一步都是过程。等各方面都成熟了,就有足够的资本证悟成道。所以,我们一般人要自审根器,没有抉择,也难以一下子亲证。《辨法法性论》讲了悟入法性的六相,触证之前是抉择,这个要点要记住。但不排除好的根器,在因缘和合时顿时就契入。
以上三个层次的定解,由前前作基础容易引起后后,这也是经验之谈。传承上师们有这样的说法,中观闻思到量后,再直指心性,容易悟入。
这部短论就算从字面上大概地讲解了。全知麦彭仁波切的论非常殊胜,加持力是无比的。就像用一把刀直接切入心脏那样,尊者的智慧是一刀就切到法的关要上,也就能引导我们直接就入到法的核心上。所以,不要轻视、不要无所谓,要把全知所说的字字句句刻在心上,这对自己一生闻思修的成败关系很大。要视为佛陀恩赐的教言,当作无价之宝来看待。最好能背下来,文字并不多,字字是醍醐,有关抉择二无我的内容、如海的佛法都归摄在里面。能记住全知的教言,就有自己一生修行的方向,除此之外再没有更多、更好的。珍重!
抉择二无我思考题
1、什么是人我执?什么是人我?人我执和人我的关系如何?
2、什么是无我?什么是无我正见?人无我和无我正见的关系如何?
3、凡夫认为“有我”的“有”是哪种的有?
4、我与蕴的关系如何?
5、说出不成立人我的理由。
6、什么是法?什么是法无我?什么是通达法无我?
7、解释名词:无基离根。举出两种承许有基有根的观点,并说明此处用“无基离根”这一名词的用意。
8、说出二我、二我执、通达二我的共相。
9、为什么说小乘证空如芥子内空,大乘证空如太虚空?
10、举例说明诸法并非由自性成立,而是观待因缘成立。
11、为什么说“要使二我执断根,首先需要以理抉择二我不成立”?
12、为什么说我执是轮回之根?
13、以十二缘起的角度观察由我执导致三世流转。
14、说明贪、嗔、嫉妒、傲慢、竞争、歧视、表现欲、权力欲都缘于一念计我的心。
15、以理成立证悟人无我是解脱道的根本。
16、阐述修习无我是解决世间一切问题的根本。
17、举例说明什么是非空见?什么是部分空见?什么是圆满空见?
18、为什么说圆满空见是大乘道的根本?
19、(1)就无二慧而言,为什么需要练习正见?不练习正见会导致哪些不良后果?何时应练习正见?如何练习正见?
(2)就出离心而言,问题如上。
20、相似胜义是何物?为什么说它是相似?
21、实相有究竟和不究竟两种吗?为什么?
22、解释:无遮、非遮。
23、解释论文:
双融极为不住之中观或真实胜义即是二谛无二的实相、各别自证所证、无余寂灭一切戏论网的自性。
24、说出真实胜义和相似胜义的差别及关系。
25、了知空性定解:
(1)解释名词:如同后得如幻的定解。
(2)什么是由闻思所达到的见的观察圆满之量?
(3)为什么说各别自证境的法界极为超越其余一切心识之境?
(4)论中最后说“无颠倒了知道之关要”,“道之关要”是指什么?
[1] 施设处:命名处。施设即设立、安立,比如法门施设、名相施设。
[2] 胜义:圣者殊胜智慧的行境义。“胜”指圣智最殊胜,胜过一切分别识,所以是胜。“义”是圣者智慧心领神会之义。
[3] 双融:藏文直译是“双入”,就是两个侧面入在一个上,所以翻译成“双融”。
[4] 自性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意义,一种是指不观待其它因缘而独立成立的体性,比如不观待因缘而本自成立的一根柱子;另一种是指本自的体性,比如水的自性是湿,火的自性是燃烧,精进的自性是于善所缘勇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9-16 18:34: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5-4-22 06:15

灵隐岛灵异社区

© Since 200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