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3-9-16 16: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通达如是无我之识,称为通达无我。】
原先认为有我的识,叫做我执。现在从理上抉择这些法是无我的,就是以理破除了我,内心真正通达了无我时,这个通达的心识叫做通达无我。还是落在心上。
原先念念认为有我,这种心的状态叫我执,现在刚好在观念上翻了身,通达到一切一切的法都无我,这种通达无我的心叫做通达无我。“通”就是认识上没有障碍,“达”就是已经达到无我的认识层面。
问:前面已经分说了无我,再合说有什么必要?
答:合说可以显示出我、无我和通达无我的共相。
“我”的共相是由自性成立。由自性成立人,叫人我;由自性成立法,叫法我。颠倒识所计的一个个由自性成立的山河大地、微尘心识、众生、佛菩萨,就是一个个我。这样就显示了“我”的共相。而一个个“我”就是这一共相中的别相。
“无我”的共相,就是一切有自性的法除了以迷乱识执取之外,以胜义理论观察时,什么也不成立。就像梦里不论现人、现山、现佛菩萨,除了迷乱的梦心在取一个个假相之外,并没有丝毫自性成立。在这无数的假相中,人我不成立,叫人无我,法我不成立,叫法无我。由此就显示了无我的共相。
总之,一个个由自性成立的事物,只是一个个以迷乱识缘取的假相;以胜义理论观察时,一个个都不成立,就是一个个无我。一一事物的无我就是无我共相中的别相。因此,无我是遍行于一切法,是一切法的共相或法性。(所谓人无我,只是法无我中的一个部分。所谓十六空,只是针对一个个法分别宣说了无我的种类,即空性本无分类,只是从空基或者空的对象上分成内空、外空、内外空、胜义空、涅槃空等等。)
“通达无我”的共相是对于无我通达的识。通达一个个事物无我的心,就是一个个通达无我。由此就知道,通达人无我、通达微尘无我、通达刹那无我、通达心识无我,都是通达无我中的部分。
【所取是二我、其有境是二我执,而二我执彻底断根,则需要对于所境二我不成立之相以理抉择,之后,需要在自相续中生起二无我之有境——证悟无我。】
这一句精要,明确指点了中观道的要点。
“所取是二我、其有境是二我执”是讲二我和二我执的关系。“所取”二字重要,一旦明白二我执所取或所抓的是二我,反过来就知道破除二我执需要在哪一点上下手。关键一点就是见到我执是自己的心去执取我,所以只有遮破我,它才肯放手。所以首先就要以正理抉择二我不成立的法相,抉择之后再安住在无我中修习,最终在自相续中生起二无我的有境——证悟无我。
比如认为花绳是蛇而生起蛇执,观察蛇执和蛇的关系,知道蛇执所取的是蛇之后,反过来,为了消除蛇执,首先要抉择蛇不成立。因为蛇执是心里执著蛇,蛇是所取的境,如果不抉择蛇不成立,对蛇的执著就无法放下,相反,能抉择到蛇没有,蛇执就开始放松。这是比喻第一步——在境上下手抉择无我,一旦见境上没有人我、法我,执我的心就开始放松。
了解境上无蛇之后,进一步用灯光去照没有蛇,引起现量见无蛇的心,这就能从根断除蛇执。同样,以理抉择了无我,要进一步修证,在自己相续中生起二无我的有境——证悟无我。由证悟无我就能让二我执断根,就是认为有我的心会彻底退掉。所以《入中论》中说:“慧见烦恼诸过患,皆从萨迦耶见生,由了知我是彼境,故瑜伽师先破我。”我见的境是我,知道这一点之后,瑜伽师首先遮破我。
由此就知道为什么中观论典要着重以理破除二我,其理由就是我执所取的是我,不破我就无法引生无我见;没有无我见,无法安住无我;不安住无我,无法生起无我的证悟。
最初对于人我和法我是如何不成立的,需要以理抉择认定,不是想当然地认为,不是只听别人说。理就是中观的共同五大因和不共四大因,这是抉择空性最重要的依处。
为什么要以理抉择?因为理有力量,如果不以理抉择,即使讲五遍、十遍,心里也难以引生定解,但是借助道理观察就能断除疑惑、择定意义,一旦认识上已经断定,就不再会变动。从世间的例子也看得出来,一种观点一旦被道理推翻了,它就无法建立起来,这就是理的威力。以理抉择到达断定的地步,就是引生了无我定解。
以理抉择之后,需要修习二无我的有境。我们的心无始以来一直在缘着人我和法我活动,没有一时停止过,现在要摆脱这种迷乱,只有一条路,就是从反面生起二无我的有境,才能从根消除我执。不然,分别心念念在人我和法我上活动,这是在串习我执,怎么能断除我执?所以一定要反其道而行之,首先抉择好无我,心里认识到必须往无我的方面作意,然后就持续不断地串习无我,努力把颠倒的一套转为不颠倒。对初学者来说,先要把念念缘我转成念念缘无我,在这上串习,之后缘无我的分别也要离开。真正证悟无我,以见无我的力量就能让二我执彻底断根。
二、宣说道之根本劝习正见
分三:(一)解脱道的根本 (二)大乘道的根本 (三)劝习正见
(一)解脱道的根本
【总之,我执为轮回之根、一切烦恼之源,其对治证悟人无我则为解脱道的根本。】
分四:1、我执是轮回之根 2、我执是烦恼之源 3、我执的对治是证悟人无我 4、解脱道的根本
1、我执是轮回之根
所谓轮回,就是不断领受生死的现象,这种生死的轮转始终停不下来,就像水车旋转不已、不得自在。对水车来说,是受动力的驱使无自在地旋转,同样,旷劫以来的生死轮转也一定有它背后的动力。这个动力是什么?它的根子在哪里?
我们需要找到轮回的根本,才能从根断除。首先,轮回是受业的力量支配,或者说,是由身口意造作的力量变现的,这就是缘起律,一有身体、语言、意念造作的势力,就会在果上显现。为什么会有造作的运转?就是有烦恼的推动。心动了生起了烦恼,身口意就会受驱使,而不自在地造作。
为什么心会动?就是对于自我有执著,认为有利于我、满我的意、对我好、让我荣耀,就会贪;认为损害我、违背我、对我不好、让我难堪,就会嗔。像这样,造成内心贪嗔波动的根源,就是认为有我的心——我执。
总之,轮回是受业力支配,业是来自烦恼,烦恼是来自我执,因此我执是轮回之根,轮回的过患都是从我执这个根本引发的。《入中论》说:“最初说我而执我,次言我所则著法,如水车转无自在。”又说:“三有一切诸过患,皆从萨迦耶见生。”
2、我执是烦恼之源
烦恼是描述心的状态,一个“烦”一个“恼”都是描述心的状态,烦动恼乱,如果一种心最初生起时是不寂静的状态,这种心就是烦恼。所以,不一定是很强的贪嗔痴才叫烦恼。实际上,只要心没有和无我相应,就始终没办法寂静,那种与生俱来的不安始终都在心里,只不过状态微细,让人难以觉察。
烦恼有非见烦恼和见烦恼,如果认为很强的情绪状态才是烦恼,那就理解得太粗了,因为除了非见的贪嗔痴慢疑,其它身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邪见都是烦恼,但不是情绪,用烦恼就很准确。
总之,要把握一个要点,就是证了无我才有真正的寂静,心不证无我,一现行就是不寂静的状态。深细地观察,身见、边见、见取见等等,都没有和无我相应,其本身的状态就是不寂静、就是烦恼。
我们要观察到烦恼的根源,找到根源才能从根截断。烦恼的根源就是缘自己的五蕴妄计为我的心。所以《释量论》中说十种根本烦恼都是以我执引发的。
我们观察:在心认为有实有的我时,有我就有和我相对的他,这样就分成自方和他方,也就在这个我上会生起种种分别计较,满我的意,就生贪心;不满我的意,就起嗔心;我比别人高,就生慢心;别人比我圆满,就生嫉妒心;我不如人,就生自卑感。这就是缘起的必然规律,只要执著我,一遇到顺逆境界,不由自主就生起这样的心态。
相反,空掉我,这些贪、嗔、嫉、慢的心就生不起来,也就没有世间这些染污的事情,所以一切烦恼的心态,寻找它的根源,其实都是从一念计我的分别引发的。一有执著自我的心,就会缘着我的得失、成败、高低等等,生起无穷无尽的烦恼痛苦。这样就明白佛说的集谛,说到根本上就是我执。如果见到没有我,在我上面施设的一切概念都安立不起来,源于自我的一切心念、一切造作,失去了支持,就都会瓦解。所以,关键是从我执出来的。
这里还要点一点,就是很多人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是非颠倒,往往把自我看成很尊贵,崇尚自我、张扬自我。这个毒一定要消除。其实,一说我很有个性、我很喜欢、我很无奈、我很自豪、我很寂寞,只要在执著我,就已经是我执,同时不隔一秒钟,心已经落在不寂静的烦恼中。
所以,再次提醒大家,要认识我执、认识烦恼,不要自欺、不要蒙蔽自己。修行也一样,我要得到什么、要显示什么、要满足我的需要,或者修本尊时我是佛,没有无我的正见,佛慢就成了我慢,很危险、很好笑。
3、我执的对治是证悟人无我
我们观察到我执是轮回的根本、烦恼的根源之后,就应该全力对治我执。
我执的对治就是证悟人无我。所谓对治,对是正对,治是治伏,正好针对它能治伏它的法,就是对治,比如光明是黑暗的对治。我执是计我的心,对治就是见无我,不见无我,单凭布施、持戒等修行,并不能让我执退掉。为什么呢?因为这些法自身并不是境上见无我,所以我执的对治唯一是见无我。其它法是修证人无我的辅助,而不是修证人无我本身。
4、解脱道的根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