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3-9-15 09:36:44
|
显示全部楼层
黑风吹其船舫
新罗时有女名宝开。居王京。隅(yu)金坊。有一子名长春。随商舶(bo)泛海而去。过期不知所之。朝夕思念至于憔悴。幸闻普门示显神通之力。假使黑风吹其船舫。漂堕罗刹鬼国。称其名故。即得解脱。便生深信。就敏藏寺观音像前约一七日精勤祈祷。至七日忽感长春执母手。惊喜哭泣。寺僧怪问所由。春曰。离家泛海。忽值恶风。同船之人皆葬鱼腹。余独乘一板至于吴。吴人收之奴。使之耕于野田。忽有异僧来谓曰。忆汝国乎。余即跪曰。有老母在。恋慕无极。僧曰。若欲见母。随我而来。言讫东行。余随之。有一渠僧乃执手超之。昏昏如梦。忽闻母语。到此敏藏寺像前。虽审知我母。犹疑梦中矣。即天宝四年乙酉四月八日申时离吴。戌时到此堂中。景德王闻而敬重。优颁(ban)信贿。永充供养。每于月生八日。幸寺礼赞。永为定式。宝开与长春约结邻里清信士女。特成金字莲经一部。每至春三月为立道场。敷宣妙理。精修礼敬。仰赛玄恩。 出敏藏寺记又见鸡林古记及略传弘录。
刀段段坏
晋太中彭城有一人被枉为贼。其人本曾供养金像。带在髻中。后伏法。刀下闻金声。刀三斫颈。终无异。解看。像有三痕。由是免罪。 出谢敷观音传。
又有高简。犯法临刑。一心归命。下刀。刀折绞之寸断。遂卖妻子及以自身。起五层塔。
枷锁(jia suo)自脱
晋有张畅。为谯(qiao)王长史。王与畅因事系廷尉。畅夙(su)有正信。便即发心诵法华普门品一千遍以求脱免。念言之至。枷锁寻即断坏。二人俱得。 出晋谢敷观音传及现应录。
又盖护。山阳人。系狱应死。三日三夜称名无间。眼见观音放光照之。锁脱门开。寻光而去。行二十里。光明方息。 出处同上。
贼不能害
晋隆安中僧慧达于山北陇(long)掘甘草时。羌(qiang)人饥荒。捕人而食。达为所获。置之构中。择肥者先食。达惧甚。一心称观音名。诵普门品。食人取尽。唯达与小儿在。命只一日耳。达持念不舍。至旦忽一虎自草中跳出。咆吼震山。诸羌畏走。虎乃啮(nie)构而去。达与小儿奔走得免。 出天台别行疏。
又尚书徐义。秦末兵革蜂起。贼获徐义将欲杀之。乃埋两足。编发于树。夜中至心专念观音。有顷得眠。梦人谓曰。今事极矣。何暇眠乎。义便惊起。见守卫人并疲而睡。义乃奋动。手发既解。足亦得脱。行百余步。隐草丛中。便闻贼追。火炬星陈。竟无见者。天明贼散。遂免之。 出谢敷传。
求男得男
晋时益州孙道德。年过五十未有子息。有僧令其至心称诵观世音经。其即依之。少日之中而自得梦。妇即有孕。遂生男也。 出谢敷传。
现身说法
唐大和中。文宗嗜(shi)蛤蜊(ge li)。㳂(yan)海官吏先时递进。人亦劳止。一日䘖(yu)馔(zhuan)中有擘(bo)不张者。帝以其异。即焚香祷之。俄变为菩萨形。梵相具足。即贮(zhu)以金粟檀香合。覆以美彩。赐兴善寺。令众僧瞻礼。因问群臣斯何祥也。或言大一山有惟政禅师。深明佛法。博问强识。帝即令召至。问其事。师曰。臣闻物无虚应。此乃启陛下之信心耳。故契经云。应以此身得度者。即现此身而为说法。帝曰。菩萨身已现。且未闻说法。师曰。陛下睹此为常非常耶。信非信耶。帝曰。希奇之事。朕深信焉。师曰。陛下已闻说法了。时皇情悦豫。得未曾有。诏天下寺院各立观音像以答殊俗。 私云。菩萨以身为舌而说。文宗以心为耳而听。
显童女身
马郎妇。不知出处。大唐隆盛佛教。而陕右俗习骑射。篾(mie)闻三宝之名。妇悯其愚。乃之其所。人见少女风韵。单子欲乞为养。女曰。我无父母。亦欲有归。然不好世财。但聪明贤善人能诵佛经则愿事之。男子众皆聚观。女即授与普门品若。能一夕通此则归之。至翌日。诵彻者二十余辈。女曰。女子一身。家世贞洁。无以一体事多人也。可更别诵。因授以金刚般若。至旦背者十数。女更授与法华经七轴。约三日通之。至期独马氏子能彻。女曰。君既能过众人。可白父母。具媒娉(ping)送礼。然后成姻。乃马氏以礼迎之。女将至门且白。适以应接体小。少不佳。愿求别室。俟安与君相见。因顿止他房。筵(yan)客未散而女命终而坏烂。乃卜葬之。未数日。有僧紫伽梨(qie li)。姿貌古野。来寻女子。马氏引之葬所。僧即以锡杖拨开沙土。见尸已化。唯金锁骨存焉。僧取就河浴洗。挑于锡上。谓众曰。此圣者悯汝等不信正法。方便谕化。当思善因。免堕苦海。忽然凌空而去。众见。悲泣瞻礼不已。自尔一境奉佛诵经。由女之力也。山谷道人观音赞云。
若欲真见观世音 金沙滩头马郎妇
平江万寿体禅师颂曰。
十分美貌谁家女 百倍聪明是马郎
堪笑金沙滩畔约 始终姻娅(yin ya)不成双
显比丘尼身
新罗憬(jing)兴国师。住京师三郎寺。病久不瘳(chou)。有一尼请看门人引视之。尼曰。师虽悟大法。合四大为身。岂能无病。病有四种。从四大生。一曰身病。风黄痰热为主。二曰心病。颠狂昏乱为主。三曰客病。刀杖所伤动作过劳为主。四曰俱有病。饥渴寒暑苦乐忧喜为主。其余品类展转相因。一大不调。百病俱起。今师之病非药石所疗。若观戏谑事则理矣。于是作十一样面而舞之。师视诡谲(gui jue)之态。颇欢悦。不知病之去也。尼出。师使迹之。入南花寺佛殿而隐其所。持竹杖在十一面观音像前。 出海东高僧传第五。
第十五段 陀罗尼品 妙庄严王品 普贤劝发品崇自出窦鬼乃扣头阎王指送第四天菩萨来乘六牙象
崇自出窦
宋建初中。有僧普明。少出家。性纯素。常蔬食布衣。以法华为日课。诵时有别衣别座。未尝混杂。每诵至劝发品。即见普贤乘象前立。乡人王道真妻病革。请师持咒。方入门。病者闷绝。忽见一物如狸。长数尺。从狗窦(dou)出。其病即愈。又尝行水旁。有巫者云。神明见明法师悉皆奔走。 出弘赞第六及现应录。
鬼乃扣头
宝通。梵行精修。长诵法华陀罗尼品。稍有灵异。时杨桥村有赵氏家。妻为神所魅。请通持咒。通既至。神即现形。通告曰。神在村中。合当兴福。如何反魅于人。神曰。非弟子事。此乃部下小鬼耳。遂呼小鬼至前啧罚。赵妻因此得差。续后赵妻之病仍发。歌吟竟日。又来告通。通又至。见所责鬼在病床前。通曰。前曾诫治。那得再来。汝若不去。吾当诵咒。令汝头破作七分。如阿梨树枝也。鬼乃扣首求哀。不烦咒也。从此病差。鬼不复至矣。 出灵瑞集及弘赞第七.现应录。隋开皇年中事。
阎王指送第四天
释道琎(jin)。荆州人也。讽诵兹(zi)典。布衣一食。殆有遇人之量。止辨才寺。忽体仆息微。经数日。自见冥官追录。将至王前。王曰。师诵法华。律行清净。应生第四天中。慈尊众所弟子。罪恶之身。恐不复相遇。故欲见师。愿垂救也。琎遂暂苏。向诸僧具说。言讫而卒(cu)。 出弘赞第八。
菩萨来乘六牙象
高丽时有僧。失其名。在灵岩寺东林诵法华经。每精诚恳到。中表洁净。焚香礼佛。以求证验。初有大蛇及雉鹿俱来立听。诵讫乃散。中时山神将食自来供养。后忽见光明从东山而下。有大菩萨乘六牙白象。大众围绕。直至其前。僧望光拜。庆悦深至。疑义阙文皆为敷释。余众但闻异香。经久方隐。 出弘赞第七。
第十六段幼尼诵出真诠侍女冥通梵部舟人护涉天乐来迎深敬辩山人之精书堪歌崔牧伯之庆会光明出于口角菡萏(han dan)生于舌根宝岩徒之或讲或疑莲华院之若读若说珍禽现瑞亡妹告征诵舌长存烧经不改经无一字爪生五花
幼尼诵出真诠
梁大学博士江泌(mi)女。少而出家。名僧法。年八九岁。有时静坐闭目。诵出一卷法华经。杨州道俗咸称神授。费长房云。验于经论。斯理皎(jiao)然。是宿习来。非开神授。即是次生事。忆而不忘。其神功乎。 出弘赞第二。
侍女冥通梵部
尤肃机崔义起有一突厥(tu jue)侍女。素不识文。于麟德中病死。经夜见一梵僧。突厥求哀。僧以锡扣其顶。教诵法华经一部。言作梵音。比晚乃苏。自陈其事。家人不信告义起。起试之。突厥便诵经如流。即请西域梵僧来听。侍女所诵之经。自首至尾言音通正。一字不遗。时以奏闻。上云冥道如此。岂得不信。当时朝臣无不知者。 出弘赞第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