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1008|回复: 0

寻找哈尔滨有故事的地下密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2-28 12:36: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我是夏雯静 于 2018-2-28 12:41 编辑

英国驻哈尔滨总领事馆旧址
  地下室有密道曾通火车站
  这座三层小楼建于1919年,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曾为英国驻哈尔滨总领事馆。和红军街上其他的历史建筑不同,这座三层小楼从外表很难让人看出历史的沧桑感。整栋小楼布局对称,呈长方体状,正中间的主入口处设有“八”字形的台阶,让人有“四平八稳”的感觉。该楼墙外体粉刷较新,仅从木质窗框上脱落的绿漆能窥见一丝历史的痕迹。
  这座建筑物的整体风格为英国式新古典建筑风格,外部看起来较为方正、规整,造型上简洁大方,在墙身和造型上也少有凹凸变化。从该建筑物的尖坡式屋顶来看,既能看到英国古典建筑的风格,也能看到北欧建筑风格的影子,属于英式与北欧建筑的结合的建筑风格。
  这个建筑最主要的特点是,其立面的构图比例非常严谨、讲究,这种严谨的比例使整个建筑物看起来非常协调,由基座、墙身和檐口组成的三段式古典建筑构图,让建筑物整体以其朴素、端庄的姿态展现给人们,在视觉上给人们一种和谐美的感觉。
  这里有三层楼及一层地下室,楼外四面有门,但目前只有正门可以通行。
  上个世纪初,英国政府任命吴理斯为英国驻奉天总领事兼任哈尔滨领事,继而在哈尔滨建立了领事馆。最初的英国驻哈领事馆馆址并不是现在大家熟知的红军街69号,而是在东大直街的56号,上世纪30年代才移至红军街。哈尔滨领事馆成立18年后,1929年4月1日升格为总领事馆。1932年的2月,日军侵占哈尔滨后,英国领事馆仍在继续开馆。直到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英美对日宣战,英国总领事馆被日伪查封。最后一任领事阿尔切及领事馆其他领职人员,均被软禁在领事馆内。1942年6月4日,领事馆全体人员才被遣送经南非回国。
  这个领事馆做过各种用途,以前经营过饭店,近年来一直都是出租。经了解,该建筑内的一些房间内还设有暗道可内外互通。据传当时地下室还可直通哈尔滨火车站,但后来则被阻断。
哈尔滨武圣庙
  据传赵尚志曾走过秘密地下地道
  据哈尔滨地方志记载:1919年,叶从瑞道士来哈尔滨,在道外区太古十八道街42号,筹建购买了600平方米的地号,创建武圣庙。然而按照当地一些老人的说法,武圣庙应该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有的老人听父辈说,当初武圣庙是和老江桥同期建成。而老江桥——松花江第一铁路大桥的修建,是于1900年5月动工,1901年竣工,那么武圣庙应有百年历史了。经过百年沧桑,武圣庙现存有正殿一座,东偏殿、后殿各一座(现为哈市道教协会会址)。经有关部门批准,武圣庙交管哈尔滨市道教协会,决定恢复道教场所。
  附近居住的老人告诉说,武圣庙地下还有一处延伸很长的秘密地道,该地道直通松花江江边。据武圣庙主持介绍,武圣庙现存有部分地道,曾被抗日人员使用过,其中就有赵尚志。
哈尔滨市道里区通达街和民安街交口处挖出一条长约20米的“秘道”
  09年在哈尔滨市道里区通达街和民安街交口处,有关部门在修复翻浆路面时,挖出一条长约20米的“秘道”。洞口由一块20多厘米厚的混凝土石板覆盖,从缝隙处往里看,是一条呈45度角倾斜向下、有台阶的通道,长度在20多米。
  入口处四周红砖架构,往前2米左右向下倾斜,约1.5米宽,墙面红砖十分整齐,通道约2米高顶部为拱形。由于已经填埋,往下走到约6米远就无法再前行了。据现场70多岁的张大爷回忆,这里原来是老松拖的地方,这个地点曾经是两个炮楼之一,这条地道应该是炮楼通往地下的通道。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始建于1933年,曾以石井部队、东乡部队、关东军防疫给水部的名义从事人体实验、动物实验、生化武器研究生产等战争犯罪活动。1936年开始在哈尔滨平房建立细菌武器研究生产基地,将6.1平方公里的土地作为特别军事区域。1945年8月,七三一部队败逃之际炸毁了大部分建筑,形成现在旧址的整体格局。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旧址(简称七三一旧址)属近现代重要史迹,遗存年代为1936~1945年。侵华日军第七三一旧址现有重点保护遗存27处,现有面积24.8万平方米,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细菌武器研究、实验及制造基地,是日本军国主义违背国际公约,用活人进行冻伤、细菌感染、毒气实验的大本营,是发动细菌战争的策源地,是日本对外侵略扩张、掠夺资源、践踏主权的重要罪证。1997年被中宣部授予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5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遗址本部旧址:
遗存类型:地面建筑
遗存规模:占地面积4270平方米,建筑面积7399平方米。
结构类型:砖混结构
形制:该建筑分前楼(原七三一部队本部),后面平房(原为七三一部队器材供应部),两建筑之间由中心走廊相连。前楼砖混结构,地上二层,长171.3米,13.5米,地面下架空层高为2.2米,一层层高为3.9米,二层层高为4米。原屋面为木屋架,铁皮屋面板,灰条吊天棚,锯末保温。纵墙承重,外墙厚520毫米,内墙厚400毫米。
本部旧址正门由两扇大门和两扇脚门组成,门前有一个由两个砖柱支撑的13平方米大小的雨搭式平台,入门迎面即是通往二楼的阶梯。一层和二层各有一条南北向、约30米长的中心长廊,与器材供应部、武器库连接。走廊原可继续向北与细菌实验室及特设监狱遗址联系。后面平房其东翼为器材供应部,西翼为武器库。长125.3米,宽14.5米,层高6.5米,木屋架,原为铁皮屋面,灰条吊天棚,锯末保温。纵墙承重,外墙厚520毫米。
阀门井旧址位于本部旧址西侧后方,共有4处,是混凝土浇注的地下建筑。顶部为长方形水泥盖,长4.1米,宽2.85米,厚度为0.7米。井口位于水泥盖一侧,内部为上下两部分,一层为调解阀门空间,水泥浇注,宽2.1米,长3.4米,高0.85米。在空间底部设有管道口和方形出入口,从出入口可进入地下巷道。
用途:本部旧址前楼内原设有七三一部队长办公室、侍卫官室、诊疗室、标本陈列室、宪兵室等,是七三一部队研制细菌武器和指挥细菌战的大本营。后面平房东翼曾经作为配电室和器材供应科;西翼曾作为部队食堂,后改为武器库。
阀门井旧址原是为维修取暖、供水管道而设立的检修通道入口。
保存概况:1945年8月七三一部队撤退时,将本部原建筑屋面破坏。解放后,经维修本部旧址东翼先后为平房区政府、邮电局使用;西翼为哈尔滨市第二十五中学、一百六十二中学使用。1985年初将本部旧址东翼一角开辟为“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室”,1985年8月正式对国内外开放;西翼仍为学校,后面平房为仓库(现已停用)。2001年6月本部旧址东翼经过修缮后作为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的陈列厅正式对外开放。2009年,经有关部门协调本部旧址西翼产权归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所有;曾用作陈列厅。建馆保护后对本部旧址经过多次维修。2000年8月至2001年6月,重新修缮了本部旧址东翼,2014年4月末至2015年8月,重新对本部旧址进行修缮工作。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遗址地下通道旧址:
遗存类型:地下建筑
遗存规模:占地面积1100平方米
遗存材质:砖、混凝土
形制:地下通道旧址由本部旧址通往细菌实验室及特设监狱并向北延至病毒实验室遗址,全长400米,宽2.5米,高2米,壁厚0.6米,由本部旧址通往细菌实验室与病毒实验室遗址30米处右侧有地下更衣室。
用途:地下通道是本部、细菌实验室与病毒实验室暖气、上下水、电缆的地下通道。
保存概况:1984年6月,对本部旧址地道口进行维修,增设地下道的楼梯,平整地下通道旧址,安装低压电灯,修复地下更衣室,并在地道北出口安装了防雨棚;1985年5月,又对地下洞口进行加固。目前该地下通道旧址仍作为遗址陈列馆的供水供暖管线的通道作用。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遗址结核菌实验室旧址:
遗存类型:地面及地下建筑
遗存规模:占地面积50平方米,建筑面积113平方米。
结构类型:钢筋混凝土结构
形制:结核菌实验室旧址位于细菌实验室及特设监狱遗址西南,是一座地上二层带有地下室的直角形钢混建筑。分为主楼和楼道两部分。楼道入口向北,平面为长方形,长6.5米,宽1.7米,地上高2.9米;地下部分深2.6米,共17级台阶。主楼部分平面为方形,东西5.4米,南北5.6米,地面部分高5.6米,地下深2.6米。
用途:结核菌实验室为七三一部队“二木班”研究实验结核菌的地方。
保存概况:1983年对该遗址建筑进行维修,并安装了铁瓦盖和门窗,砌筑了保护砖墙。在东、北面各设一处铁门,在正面门前铺设地砖40平方米。2001年,对该遗址进行了单体保护。目前仅存四壁和屋顶部分,主楼内部的两层地板均已塌毁,整体处于闲置并保护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12-22 15:3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