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1142|回复: 0

即使是别人请客,吃的也是我们命里的定数 (2018-02-21 07:29:48)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2-21 15:04: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一生吃多少饭,喝多少酒,都是定数。大吃大喝,其实全是吃自己命里该有的。由此可知,即使是别人请客,吃的也是我们命里的定数,要惜福啊!

  凡是经过我们手的,我们浪费了,都是浪费自己的福报。

  有次,师父叫我打印,师父看了a4打印纸,说,这个纸张太厚了,太浪费了。师父对这个纸张都是这么细心的,如此珍惜福报,难怪师父福报这么大。其实我们的福报,都会被慢慢不知不觉中损掉的。

  比如说你去公司用电,用完了电脑不关,你不会扣掉工资,但是你的福报就会被扣掉。不要以为从口袋中拿出钱来才是扣掉福报啊。不要觉得浪费自己的东西也是浪费福报。凡是经过我们手的东西,浪费了,都是浪费自己的福报。

  比如说朋友请你吃饭,你去吃肉了,吃了一大餐,浪费了一大半。那么浪费了谁的福报。还是你的福报。再比如说,公司派你去做一件事情,车费可以报销。本来坐公交车的,你去打的了,那么浪费了谁的福报。还是你自己的福报。

  凡是从我们手上过去的东西,都是自己的福报。为什么?你想想看,因为你有福报,你朋友才请你吃饭,你做事情车费才能报销。但是我们却浪费了,觉得那是别人的东西,就可以浪费。这就是天大的错误了。其实浪费的都是自己的福报。

  福报是自己培的,也是自己损的,什么时候损掉了,也不知道呢。以前有人供养太虚大师一个洋参,太虚大师觉得无福报消受,就把它转送给了炎虚大师。有人送给弘一大师东西时,弘一大师也是如此的送给别人,包括药物。所以说,高僧的福报都是如此大的。

  想想,没有学佛前,损掉了不少福报了,占别人便宜,也是损自己福报的方式。总觉得那是别人的,是公家的,是老板的,就可以浪费。其实啊,浪费的都是自己的福报啊。

  所以我们要好好的珍惜福报,凡是经过我们手的,我们浪费了,都是浪费自己的福报。

  佛曰:吃亏决不亏,惜福才有福!

  佛告诉我们,我们这一生所受用的,都是过去生中所修积的福报。福报毕竟是有限的,如果不懂得惜福,任意地糟蹋,随便地滥用,福报就会提早耗尽。

  我们看到社会上许许多多人,年老了之后,受贫穷之苦。实在讲,他晚年应当享福,不应当受这个苦报。为什么受这个苦报?年轻的时候不懂事,把福报耗尽了,所以到年老的时候求别人救济。

  现在这个世界,许许多多国家照顾老人福利,有些地方虽然做得很好,实在讲这是治标,不是治本。如何从根本上照顾老人福利?从小教他惜福、教他节俭。要节俭、要惜福、要造福,年老的时候才有福报——财用不缺乏,又得到很多人的照顾。

  吃亏决不亏,惜福才有福!

  在此忏悔我所犯的一切邪淫恶行;愿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各位读者;此文若有错谬,我皆忏悔,若有功德,普皆回向,愿共戒邪淫,得大自在!

“法律之前,人人平等”,这是民主国家人民一致的追求。然而事实上法律之前真能人人平等吗?法律不但有漏洞可钻,而且有的人还专门游走法律边缘,为非作歹。甚至法律有时也会受到人情所左右,因此法律未必真能做到绝对的公平;世间唯有因果才是最公平的仲裁者,在因果之前,人人平等。因果业报如影随形,任谁也不能逃脱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定律之外。

因果,最简单的解释就是“种什么因,得什么果”,这是宇宙万有生灭变化的普遍法则。《瑜伽师地论》说:“已作不失,未作不得。”揭示了佛教因果论的特点:任何思想行为,必然导致相应的结果,“因”未得“果”之前,不会自行消失;反之,不作一定的业因,也就不会得到相应的结果。

因果,是人间的实相。中国的一部二十六史,其实是一部最大、最翔实、最深巨的因果记录。因果也是很高深的哲学;有因必有果,它的准确性连现代的电脑科技都比不上。因果报应不但为人间所不能勉强,苍天所不能更易,即使鬼神也不能违抗,它支配了宇宙人生的一切,也种下了横亘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因缘。《涅槃经》中就郑重指出:“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此生空过,后悔无追。”因此,一个人可以不怕鬼神,不怕生死,但是不能不怕业报,不能不畏因果。

因果是由万法因缘所起的“因力”操纵,由诸法摄受所成之“因相”主使,有其超然独立的特性。人可以改变天意,但不能改变天理,也就是不能改变因果;因分果分,是佛陀证悟之性海,为三际诸佛(即三世十方一切诸佛)自知之法界,是不可妄加蠡测的。

佛教的因果观源自“缘起性空”的道理,旨在阐明宇宙间万事万物都是仗“因”托“缘”,才有“果”的生起,而此“果”又成为“因”,待“缘”聚集又生他“果”,如是辗转相摄,乃成森罗万象。因此,宇宙间从自然界到众生界,从天体到微尘,没有一个现象能脱离得了因果的关系。所谓“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虚行,遇缘则合”,凡事有因有缘才有果,因果离不开缘起之道,这是我们应有的认知。

因果并不仅限囿于佛教的独门妙谛,因果是每一个人衣食住行之中随手可拈、随处可证的真理。腹饿了要进食,进食就是“因”,肚子饱是一种“果”;有了枵腹进食的“因”,才能收肚子饱了的“果”。天气转凉的时候,我们要穿衣保暖,冷是“因”,暖是“果”,穿衣服也离不开因果。

不但衣食住行有因果,祸福生死也有因果,我们过去培植了多少福德因缘,现在就有多少福报如意。世间上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既没有异因之果,更不会有异果之因了。因此,因果如何,全在于自己的所作所行。

因果的道理,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不管我们相不相信因果,因果是绝对存在,它像空气一样,充满整个宇宙,无时无处不在公平地执行着有情人间的善恶赏罚,或无情器世间的成坏。例如:有的人生来就住在花园洋房、高楼大厦,不受严寒酷暑的侵袭,有的人却穷居陋巷和违章建筑,受着凄风苦雨的吹打,这不是世事不公平,是因缘果报差异。同样生而为人,为什么有的人富贵,有的人贫苦?为什么有人锦衣玉食似王候,有的人三餐不继饥肠辘辘?这都是因为他们自作自受的因果关系不同,并不是命运和世事对他们不公平。怎么样的因地修行,便有怎么样的果证福报,因果原是相成的;造什么业障,受什么果报,这是分毫不变的。

因果,具足说来应该是“因缘果报”,因是主因,缘是助缘(相当于必要条件),由因缘和合所产生的事物称果。宇宙中,大至一个世界,小如一个微尘,都没有实存的自性可言,而是随着因缘不同,果报就会有所差异。在佛教诸多教理中,“因果观”与人生的关系最为密切。佛教所说的因果,是宇宙人生的实相,不仅仅是劝人行善的说辞。然而一般人往往以世俗的观点来解释因果,使一些不解佛法的人,一听到因果,便斥为迷信,殊为遗憾!对于因果我们应有如下的正确认识:

(一)因果通于三世  《宗镜录》说:“经偈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因果业报的关系虽然极其复杂,却是有条不紊、毫厘不差的。但是,有的人不明白因果业报的道理,只见到世上有“行善的好人,不得好死,或是受苦报;作恶的坏人,却过着福裕逍遥的生活”,因此便认定没有因果的存在。其实,因果是通于三世的,不能只看一时。道理很简单,假如一个人过去在银行里储蓄了很多存款,现在虽然作奸犯科,你能不准他提用存款吗?如果有人往昔负债过多,现在虽然做人善良,然而欠债还钱是必然的道理,你能因为他现在很有道德修养,就不用还钱了吗?

因此,好人今生所以受苦报,是因为过去所种的恶因今已缘熟,须先受苦报;而今生虽然行善做好事,但是因为善因薄弱,善缘未熟,所以须等待来生后世再受善报。恶人作恶,反得好报的道理亦然。(注:在因果报应规律中,后来的善行不能冲销过去的恶行,现在的恶行也不会影响以前的善行;善因成熟得可乐果报,恶因成熟得苦痛果报,“各算各的账”,彼此之间绝不混淆。)

再者,因果报应在时间上有现报、生报、后报“三时报”之分的原理,譬如植物有一年生、有二年生,也有多年生。有的春天播种,秋天收成;有的今年播种,明年收成;有的今年播种,须待三、五年后方能收成。然而因果业报,如影随形,造了善恶业因,不管时间久暂,只要因缘成熟,必定要受果报,这是毋庸置疑的。

(二)因果非宿命论  因果观并不是宿命论,宿命论认为:一切得失成败,由命运之神掌握,努力是没有用的。而佛教的因果观则认为:所有的果报,不管善恶,都是自己造作出来的。偈云:“有衣有食为何因?前世茶饭施贫人;无衣无食为何因?前世未施半分文;穿绸穿缎为何因?前世施衣济僧人;相貌端严为何因?前世采花供佛前。”《因果十来偈》则说:“端正者忍辱中来,贫穷者悭贪中来,高位者礼拜中来,下贱者憍慢中来,喑哑者诽谤中来,盲聋者不信中来,长寿者慈悲中来,短命者杀生中来。”这二首偈语都是说明,人间的贫富贵贱,生命的长寿夭亡,容貌的端正丑陋,都是受过去生所造善恶业影响的结果,并非由他人所操纵,更不是命中注定。因此,因果观是肯定努力、上进,是乐观进取的道理。

(三)凡事各有因果  世间诸法的形成,“因”是能生,“果”为所生,“种什么因,得什么果”,将这种因果关系表现得最为浅显易懂的,莫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法则。植物如此,非植物的任何现象莫不如此,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如是因感如是果,因果不爽的业报思想对社会人心的规范,远远超越法律条文有形的束缚。

       因果不仅仅是一门理论学问,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乃至人我相处、信仰、道德、健康、经济等,都各有其因果关系。然而,有人对因果的认识错误,因此对信仰有很多不正当的要求,比如吃素为求身体健康,拜佛为求佛祖保佑他升官发财,这都是错乱因果的谬见。其实,信仰有信仰的因果,道德有道德的因果,健康有健康的因果,财富有财富的因果。因此,若要身体健康,就必须调心行善(譬如戒杀放生),多作运动,注意保健,心安自然体泰;若要财源广进,就必须多结善缘,勤苦耐劳,信守承诺,有智慧能力,自助而后天助。

        吃素、拜佛是信仰、道德上的因果,如果以信仰的因,妄求健康、财富上的果,如此错乱因果,自然无法所求如愿,这也是必然的因果。

     (四)果报自作自受  《地藏经》云:“莫轻小恶,以为无罪,死后有报,纤毫受之。父子至亲,歧路各别,纵然相逢,无肯代受。”一语道尽“善恶因果,决定有报”“因果业报,自作自受”的至理。

因果报应不是权势所能左右,鬼神也无法操纵,上天更无法控制,它支配了宇宙人生的一切,是吾人善恶行为的测试依据。因果不是宗教教化的戒条,是人人心中的一把万能尺,度量着自己一生的命运,也刻划着人世间善恶的长短,更为自己量身打造一个未来的我。因此我们应该正视因果法则,广植善因,必能为此生、来世带来福慧圆满的生活。

一般来说,维系社会秩序的基本条件有礼俗、道德、法律,但是最大的力量还是“因果”;法律的约束是有形的,道德礼俗的制裁是有限的,都不如“因果”的观念深深藏在每一个人的心里,做严厉、正直的审判。

因果,不仅是观念上的通透,更要靠行为的印证。现代的社会,常被有道之士批评为“人心不古,世风日下”。为什么会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呢?主要的原因就是今日社会大众,普遍缺少因果观念!因为不明白因果,不怕因果,因此到处是能骗则骗,能贪则贪,能抢则抢,能占则占,横竖法律不是万能宝典,违法也不一定有人知道,即使有人知道,法律也不一定能制裁。殊不知法律或许不会制裁,但因果是绝对丝毫不爽的!

一个人如果做了违背道德的事,逃得了法律的审判,但逃不了良心的审判,逃不了因果的审判。日本楠木正成(按:镰仓幕府末期到南北朝时期著名武将。他在推翻镰仓幕府、中兴皇权中起了重要作用。楠木正成一生竭力效忠后醍醐天皇,后世以其为忠臣与武士精神之典范,被视为武神。)死后,在衣服里留了五个字“非”、“理”、“法”、“权”、“天”。此五字的意思就是“非”不能胜“理”,“理”不能胜“法”,“法”不能胜“权”,“权”不能胜“天”,“天”就是“因果”,“因果”是最后的胜利者。

即连佛陀住世的时候,也和我们常人一样,有老病死生的现象,在因缘里面,都不出因果的范围,这是很伟大的思想,因为在因果之前人人平等,谁也逃不了因果业报。

吾人的生命,推之往昔,可谓“无始”而来;望之未来,可说无穷无尽,在此“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中,生生不已,业报历然。吾人现在的穷通得失,睽之三世,因果真乃丝毫不爽。因果通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人的一生,一时种下的因,其产生的结果可能影响及于一世,甚至牵动生生世世的祸福安危,因此吾人岂能不慎于一时的言行举止呢!为了我们的一世,甚至生生世世,我们凡事一定不能不注意“一时”的因果!

经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因果就是自己的警察、导师,因果就是自己的法律准则。所谓“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恶人怕天不怕”,天就是因果,因果是非常公道的。我们提倡人间佛教,应该大力建设因果的观念,有了三世因果观,可以让我们舍恶行善,趋乐避苦,乃至今生受到苦果,也不致怨天尤人,而能心存还债观念,甘心受苦,进而扭转恶缘为善缘。

尤其,从三世因果观中,知道业道众生,生生世世轮回,互为眷属。有了这层体认,必能激发“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慈悲心。如此,不但今生能得到圆满自在的人生,来世更能感生善趣。因此,能够清楚地认识因果业报,必能把握业力而谋求自己的幸福。
(选自星云大师 著《人间的净化与善美》,漓江出版社2016年5月第1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11-15 16:26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