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瘦人也可能藏着一身胖
拿到体检报告后,外企白领小朱一下子跳了起来:“什么?我怎么会有中度脂肪肝?”然而,疑惑不解的不只小朱一人,同事们纷纷指着自己的体检报告抱怨:“对啊,我最近累得都变成了小尖脸,怎么血脂也偏高?”
“体检报告没有错,体型看起来还算匀称的年轻人,在临床上被查出高血脂甚至脂肪肝的比比皆是。他们的体脂率偏高,脂肪大都集中在看不见的器官周围,但身体状态比全身肥胖的人还要糟。”美国临床国家肥胖论坛主任大卫·哈斯拉姆博士指出,如果做个全身的核磁共振,他们恐怕很难把自己的俏脸与满肚子脂肪联系起来。
从解剖学角度分析,脂肪按照分布位置可分成两大类:皮下脂肪和内脏脂肪。皮下脂肪接近皮肤,可以用手指捏起来,深受爱美人士的痛恨,但却是人体保温和存储能量的“蓄电池”。但内脏脂肪就没那么“友好”,它们藏得很深,将各器官包裹起来或填塞于周围,随着脂肪的增多,还会不断向血液中释放有害物质。最容易被忽视的是,内脏脂肪可能已经“大腹便便”了,但在人体外表可能看不出任何差异和肥胖特征。比如,我们发现有些人四肢细却小腹微凸,穿着衣服根本看不出来,但内脏可能已油腻腻了。
内脏脂肪超标的群体在医学上被称为腹型肥胖、中心性肥胖或苹果型肥胖。与胖得“匀称”的西方人相比,中国人多以腹型肥胖为主。上海市糖尿病临床医学中心包玉倩教授于2015年发布的报告显示,BMI(体重指数)≥25千克/平方米的中国人群中,62%是腹型肥胖;即使在正常体重(BMI<25千克/平方米)的人群中,也有14%的人表现为腹内脂肪的严重堆积。所以,即使身材看起来不错,但很可能有藏在身体深处的内脏脂肪,会影响着我们的身体健康。
内脏脂肪太多伤全身
人体进餐后,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三大营养物质会随着代谢需要,不断进行转换。多余能量一般会转化成脂肪,储存在脂肪细胞里。“但时间一久,便会影响人体健康。”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王志兴解释,人体的储存能力是有限的,如果身体只需要一两肉,实际上却吃了半斤,多出来的就要找地方存起来,就会沉积在皮下以及各器官里。
已有研究发现,内脏脂肪含量比全身脂肪含量对多种慢性疾病甚至死亡有更好的指示作用。王志兴和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心内科主任许顶立都表示,这类内脏脂肪在哪里堆积得多,哪里的器官就会受到损伤,并引发如下健康问题:
脂肪肝。如果脂肪细胞沉积在肝脏,加之饮食上高油高脂,就会形成脂肪肝,进而诱发肝硬化,甚至肝癌。
心脏病。若沉积到心脏,会使之跳动无力,难以有效带动血液循环,很多因高血压引起的心脏衰竭患者,心脏往往就被大块脂肪包裹着。
糖尿病。脂肪过多沉积在胰腺,可能造成胰岛细胞脂化,引发糖尿病。
肾衰竭。沉积到肾脏,会影响其净化血液的能力,肾脏需要更卖力地过滤多余的糖分,最终导致肾衰竭。
呼吸疾病。沉积到肺部会压迫肺,导致肥胖者呼吸急促,造成血流中输氧量不足,进而导致全身乏力、免疫力受损。
焦虑抑郁。内脏脂肪不仅会造成生理病变,还会影响情绪,增加压力激素皮质醇分泌,造成焦虑。
虽然适量的内脏脂肪可以起到支撑和保护脏器的作用,但脂肪过剩则会占据有限的腹腔,压迫脏器。另外,相比女性,中年男性如果能量过剩,会优先储存成内脏脂肪。据《美国流行病学杂志》刊登的一篇论文指出,腹型肥胖的男性患心脏病的概率高出42%,女性则高出44%。受激素影响,男性内脏脂肪更易增加“坏胆固醇”的合成。所以,一些中年发福男人的小肚腩,可不是生活轻松的象征,更需要警惕上述疾病。
多运动燃烧内脏脂肪
许顶立表示,内脏肥胖之所以被忽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过去常用BMI(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来衡量身体脂肪。事实上,BMI与腰围反映不同类型的脂肪蓄积程度。前者主要反映全身脂肪含量,所以很多BMI处于正常值范围内的人,如果有小肚腩、水桶腰,也不可对内脏脂肪掉以轻心。
判断自己是否内脏脂肪偏高,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测腰围。根据2013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成人体重判定》,男性90厘米,女性85厘米。测腰臀比是另一种判断方法。腰臀比就是腰围和臀围(臀部最隆起的部位测得的身体周径)的比值,男性>0.9、女性>0.8,内脏脂肪超标的可能性比较大。当然,最精确的方法是在医院里做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场共振影像仪或者超声波测试。
核磁共振扫描发现,锻炼半小时,内脏脂肪代谢就开始变化。为此,大卫·哈斯拉姆博士进行了一项12周的锻炼和饮食计划,让受试者吃低脂食物、避免加工食品、适度锻炼。结果发现,他们损失了5.6%的体重,且内脏脂肪减少了10.6%。
专家建议,内脏脂肪超标者每天应进行半小时至一小时的运动,如跑步、游泳、骑车等,而球类运动在消耗能量的同时还能促使肾上腺素分泌,促使脂肪分解。饮食上,要控制食物总摄取量,以豆制品代替部分肉类,吃低升糖食物如用红薯代替米饭等。即便是没有腹型肥胖的人群,若工作忙、常久坐、应酬多、心情差,也应按照上述方法调整自己的生活,防患于未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