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679|回复: 0

被一把茶壶击穿的生命真相与关于死亡的注解 (2018-01-05 17:54:00)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6 13:41: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特别提示:本文转载自鹿苑精舍微信公众平台。


当下自在  口述
鹿苑精舍  整理

1.关于死亡的注解

通常我们会惧怕死亡,把它当作一件沮丧的事情对待。对于亲人的逝世,我们只体会到了离别的悲伤,最多捶胸顿足哀嚎几天,用不了多久又回到了原本麻木的状态。

我们似乎不需要对他生存过的意义负责,也完全不需要思索他的世界是不是真正的走向了终结。我们似乎太累了,来不及真正的关心自己,也没有精力向尚在或者离去的亲人致意。

如果我们自己,包括亲人正在未来某一个时间,某一个场景里面等待救赎呢。这似乎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但是你没有意识到,如果身体的部件坏掉或者功能丧失就意味着一切终结,那么我们和一台计算机有什么区别呢?

我们是有生命的,而关于生命和非生命的区别我们似乎从来没有思考过。

鹿苑精舍关于向死而生的讨论,显然是超越这个时代年轻人所能理解的,如果你能够听懂并走进关于它的探索,这一定是获得新生莫大的机会,也是前世的缘起在今生的体现,是一件值得赞叹的事情。

2.平措的故事:穿越死亡的妙境

十年前我送走的第一个人是我的学生平措,他是一名在青海的藏族医生。这是一位曾经收养过几个孩子的善良的人,当仁堆带我见到他的时候,据说他已经按照我所说的方式学习了很久。

那次见平措的目的,就是要告诉他:我的平措,你将要死亡了。

胃癌晚期的平措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考虑修行的事情,就连独自吃一顿饭都成了问题。平措的父亲母亲都是藏传佛教的信徒,在生死的问题上应该不存在世俗的排斥。出乎意料的是他们在平措接近死亡的时候,并没有像一个老资格的修行者那样,保持足够的安静和清醒。

平措死亡的前十个小时,还能够在家人的帮助下躺在院子的竹床上和我艰难的对话。他没有像往常那样忙碌世俗的招待,而是平静的看着我。平措的平静让我十分欣喜,因为他没有慌乱。

我告诉平措,我真的不是来挽救你生命的,而是要告诉你,你就要死了。所有的人对我说的话都表示了不欢迎,包括仁堆。但是我不能在最后的时间里欺骗他,这是危险的行为。我必须让他很清醒的知道他所处的时刻,让他做好充足的准备。因为很多修行者用一生做足了准备,但是多数会因为死前的慌乱而彻底丢失了自信。

我记得平措向我表达的方式是合十,他说话的能力已经变的很艰难。即便是他说出口,多数人仍然会觉得他是在说胡话,平措合十的方式能告诉我们,他很清醒。

我不害怕,平措在近半个小时的沉默后这样说,之后进入到了昏沉的状态。他呼吸很重,像时刻处在警觉的状态,当我看到平措已经不能控制排泄的时候,我认为时间来临了。我告诉仁堆,同时也希望平措能够听清楚我说的每一个字。

我们一定要在这个时间重新拾起我们的修行,不但这样,我们还要继续观想菩萨,把它们融入在我们最后的时间里,让它们取代我们最后的认知,除了这些,任何过往都不能带给我们安宁。

继续维持我们心性觉醒的安宁,不要让念头重新连贯,你现在应该是坦然的,迎接菩萨吧,不是做最后的祈请而是正式跟随菩萨前行。

当我看到平措试图微笑的时候,是在他的世界见到了菩萨的样子,正如他观想的那样,菩萨会以他感受到安全坦然的方式出现。菩萨的形象在不停变换,所有出现的觉受都是喜乐自在的化现。包括在令人恐惧的黑暗中出现的那道光,也是菩萨的化现。

今天已经想不起来后面发生的事情,平措死亡前后二十个小时我都在他身边,就在四大分解正在进行的时候平措的手仍然握在我的手里。就像后来在河南送别王芬,在江苏送走赵兆和在北京送走其它人的时候一样。

我很欣慰平措能够在经历死亡的时间里露出微笑,这是他努力修行证得的,也是充分认识死亡后在有限的时间里做足准备的结果。

我曾经送走过四十七人,有更多是在家人的身边离世的。死亡前保持清醒不害怕是他们都具备的能力。更多的是我希望他们能够在具有生命的时间里,认识到出离的重要性,证到像菩萨那样境界的重要性。

我用更长的时间传达着一件事,有比生和死更重要的,就是如果你不努力,这样无用的死亡会连绵不绝的出现。

3、这样理解缘起

我会用将一个小孩子关在房间看血腥暴力电影作为例子,这个孩子被长久锁在房间里做这样认知的训练,五年后这个孩子走出房间迈向社会,他是否能够作出甚至是想象出温暖安全的行为呢,他做的更多的将会是和伤害有关的言行,因为在过去的时间他的认知里只种下过这样的种子,就像我们装满里一箱苹果,无法从这个箱子里倒出梨子一样,这就是输入和输出的关系。

生前和死后的关系也是这样的。如果我们不能在生的时间里累积善的‘认知’,建立善的缘起,这是很可怕的。因为‘认知’会在物质的身体消失后暴露无疑,那就是六识本身,是‘我’的全部,也就是关于你中阴世界的全部。如果你杀过生,关于这件事将不再是通过感受来获得,你的中阴世界将会完整呈现它,被杀戮的每一刀,每一丝嗔恨,每一刹那的痛苦。因为它是你认知的世界,将不再存在它我的区别,它仅仅是你觉受的一部分。

我们多数人的一生都是由相续带来的贪嗔痴慢疑组合而成的,在这个基础上我们造作了多少恶习的‘认知’,在等待死后中阴世界的完整暴露。各种恶的觉受化现出现的时候,我们处在了大家所说的十八层地狱的煎熬里。这些种子带来的觉受会从我们做的第一件事开始,直至我们生命最后一个念头结束。

在这些十八般地狱一样的觉受化现完成后,我们已经在中阴世界里彻底迷失了,我们被恐惧或者欢喜接引到各自觉受安全的地方,不知不觉中进行了新的轮回。而那些在上一世建立的善或恶的缘起,会在下一生或者更多世里面成熟,那些我们往昔曾经利益或者伤害过的人,将会成为累劫或者福报的助缘成全我们的当下。

4、被一把茶壶击穿的生命真相

生命是这样的,我们被六根牢牢锁在娑婆世界里,连想象也难逃出眼耳鼻舌身意的范畴,我们甚至不能想象将桌子丢掉后,再把盛放桌子的空间也丢掉是什么样的世界。人对于空有的理解近乎完整,但是除此之外一无所知,比如非空非有。

鉴于突破死亡世界的认知,我不得不说一件重复过很多次的话题。在我很小的时候学过一条数学定理,叫做两点之间有且只有一条直线。这件事让我陷入了深深的不解,我当即画了两个巨大的点,并在两点之间画了十二条直线。我的老师告诉我,你画的点的大小必须和线一样粗细才可以。于是我画了两个点,并在中间画了一样粗细的一条直线,我以每一秒重复一次的频率画了五秒钟,我告诉我的老师两点之间有五条直线。如果你仍然认为只有一条直线,那么我其它四秒钟画线的动作和时间是不成立,包括与四条线有关的我也是不成立的。但那是一个已经完成的事实。

很显然这个定理在表达一个临时的现象,但那可能不是一个最后的答案。就像我们面临的死亡一样,那仍然只是一个现象,而并不是终结。

我们总是在否认事实中度过,就像我们看待眼前的茶壶那样,它分明是由一个泥捏的物质和中部的空间共同组成的物体。我们往往只认为那个泥做的物体叫做茶壶,而忽略一个重要的事实,如果中部的空间不是一个真正存在的话那么水显然是无处安放的。

一个很有趣的例子,一把茶壶的存在时间是有限制的,最多几千年甚至万年后就会因风化或者碳化而破败消失。但是原来泥土包裹的中部空间是永不消失的,我们能确定的是从无始以来到数百亿年后它仍然是存在的。如此以来,但就一把茶壶的现象而言,究竟的真实存在和临时的虚幻,就有了清晰的判断。

就生命而言,我们将过多时间浪费在了临时的色身上面,而更加究竟的部分我们从来都没有认识到。佛学告诉我们,除了临时物质的‘我’之外,还有被物质包裹的心性,在这个心性被认识到之前还有强大的六根带来的认知逻辑(分别心,贪嗔痴慢疑)包围着,撕开这层逻辑的包裹似乎是最困难的环节。佛学就是要我们通过修行的方式袒露纯然的心性,并且基于此找到生命的方向。

很显然,死亡不是最重要的。基于死亡触摸生命的本质是才是最究竟的,而关于生命本质的探索仅限于呼吸间是不完整的,就像那把茶壶一样,生命深刻到非物质的部分,是不应该只局限于某个时间的,毕竟那只是一个临时现象。

现在我们要思考的是,当物质的‘我’消失后,生命的延续将以何种方式进行,并且在下一个时间即将来临的时候,我们是否有能力为以后做出选择。中阴身的流转我们已经认识到了,我们很容易以当下种善因的方式累积福报,让未来得到更多的喜乐自在,但是单纯的追求福报就像是过独木桥一样,生生世世的流转伴随着六根带来的贪嗔痴的裹挟,很容易就退转到了烦恼的洪流里。

佛法教化众生用践行慈悲心的方式觉察固有的心性,并且放下心性之外的分别执著,在心性的觉醒中抵达彼岸。只有真正上岸的人,才是安全的。

如来者,如无相中来,大自在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5-1-23 00:5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