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779|回复: 4

《伤寒论医案7》---桂枝麻黄各半汤7 (转载) (2017-12-01 21:59:39)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2-18 14:15: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沈炎南医案:
张某,自述已畏寒乏力十余天,发热形寒近一周,卧床四天。下午发热较高,微恶寒。我以芳香疏泄与之,二剂后再诊,热势更高,烦躁夜不安卧.渴不多饮,上腹部有红疹,病似西医之肠伤寒,乃嘱服合霉素,病仍不减。因之,病家改进他医诊治,亦予合霉素。前后共服百余粒,卧床二十八天,寒热依然不退,再邀诊治。病者一般状况尚佳,惟每天发热二三次,发热时烦躁,皮肤发热无汗,不恶寒,周身有痒感。
【治疗】觉此证与伤寒论23条颇相吻合,乃毅然处桂枝麻黄各半汤与之,服后一时许,得汗甚畅。次日,不再发,皮肤潮润而愈。
【按语】感冒经月,病久邪微,卫阳怫郁,己成太阳轻证。邪微阳郁,不得泄越则身痒;正邪相争,或进或退,则寒热阵阵。其治宜小和营卫,微散风寒,用桂麻各半汤,则刚柔相济,正中病情。
桂枝麻黄各半汤证
张某,男,35岁,木材公司木工。感冒半月余,每日上午十时许,恶寒发热,寒多热少,骨节酸楚,至子夜汗出热退。次日依然,周而复始。服解热止痛片得汗出,汗后仅可舒快一时,继而又热。体倦乏力,食欲不振,微有恶心,大便日行一次,舌淡红少苔,脉象沉缓。
患者素体健少病,病后上班依然,虽纳呆恶心,以其脉不弦、口不苦知邪未入少阳;且从清便自调观之,更未进入阳明,可见正气尚足,邪仍羁留于太阳。以其势不盛,不宜峻剂发散,拟桂麻各半汤小发其汗。
麻黄7.5g 白芍6g 甘草4.5g 杏仁6g 桂枝6g 生姜3片大枣5枚一剂
二诊:药后全身汗出津津,恶寒发热止,胃纳增加,惟劳动时汗出,此病后气阴虚损也,改用生
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是一剂中药方剂,主要用于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一日二三度发,面色反有热色,无汗,身痒者。
【来源】《伤寒论》。
【组成】
桂枝一两十六铢(约25克),芍药一两(约15克),生姜一两(约15克),甘草(炙)一两(约15克),麻黄(去节)一两(约15克)大枣(擘)四枚杏仁(去皮、尖)二十四枚
【用法】上七味,以水1000毫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60毫升,去滓,每次温服120毫升,半日许服尽。调养如桂枝汤法。
注:汉代一两约等于现代15.6克,一升约等于现代200毫升,一合约等于现代20毫升,十六铢约等于现代10克。
【主治】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一日二三度发,面色反有热色,无汗,身痒者。
桂枝麻黄各半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桂枝6g  芍药3g  生姜3g  炙甘草3g  麻黄3g  杏仁3g  大枣4g
上7味,以水1000ml,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再人其他药味,煮取360ml,去滓,温服120ml。
(功效}疏达肌腠,轻解表邪,调和营卫。
(主治}
主证: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一日二三发,无汗,形如疟。
副证:或面赤,身痒,或烦躁,口渴,脉浮而不甚紧,苔薄白。
(临证加减}
l.本方加党参、生黄芪治风寒表证发热恶寒,一日二三度如疟状,不能得小汗出,素体虚者。
2。本方加防风、地肤子、川芎、苍耳子治荨麻疹剧痒,遇寒加重者。
3.本方加川乌、防风治面部瘙痒之风寒袭表,卫阳郁遏者。
4.桂麻各半汤加味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基本方为桂枝、杏仁各5g,麻黄、炙甘草各3g,赤芍、大枣各lOg,生姜3片。
瘙痒剧烈,皮肤粗糙肥厚加威灵仙6g,苍耳子5g;气血亏加黄芪、当归各lOg,鸡血藤15g;阴虚加热地、麦冬、制首乌各lOg;夜卧不宁加合欢花lOg,夜交藤15g,灵磁石20g(先煎)。
5.桂枝麻黄各半汤治疗急性荨麻疹:基本方为桂枝、麻黄、白芍、杏仁、生姜、太枣、甘草。风寒偏盛者,加防风、川芎、苍耳;风热偏盛者,加银花、连翘、蝉蜕、石膏;挟湿热者,加土茯苓、赤小豆、白藓皮。
桂枝麻黄各半汤
【原文】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有人认为,王叔和在整理仲景遗著时,在原文的“日二三度发”之后加注了批语“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反有热色者,为未欲解也”。
【主证】
太阳伤寒轻证:发热,恶风寒,热多寒少,如疟状,一日二三度发,面色赤,身痒,舌淡,苔薄白,脉浮或紧。太阳病延日数久,正气略虚,邪气势减未解,出现营卫不和而复为表邪闭郁,以致面有热色,身体发痒,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之症。病情介于表实与表虚之间,若仅用桂枝汤治疗,则碍于表郁无汗,仅用麻黄汤,又恐出汗过多,故仲景立桂枝麻黄各半汤,既能调和营卫,又能开表发汗,因势利导。
【处方用药】
桂枝去皮,一两十六铢(5.2g)芍药、生姜切、甘草炙、麻黄去节,各一两(各3g)大枣擘,四枚,杏仁汤渍,去皮尖及两仁者,二十四枚(4g)
随证加减:
1、若头痛明显者,加细辛、白芷以散寒止痛;
2、若鼻塞不通者,加辛夷、苍耳子以通窍散寒;
3、若恶心者,加陈皮、半夏以降逆和胃等。
【煎服方法】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将息如上法。
方中桂枝、麻黄用量为5:3,桂枝大于麻黄,则通达玄府,开达腠理,发汗解表。
【临床应用】
本方能够祛风散寒,透邪达表,调和营卫,疏通血脉,畅达阳气,临床治疗产后感冒、过敏性疾病、病窦综合征等外感及内伤杂病,获得较好疗效。
一、产后感冒:
1、沈某,女,27岁,于11月10日分娩,产程顺利,产前2天已罹感冒,产时即现白痦,产后复感风寒,恶寒发热,微咳有汗,头胀且痛,5日后自觉欲汗出而不得,近3日体温波动38.6~39T 51;,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0500/立方毫米,中性81%,淋巴19%。经用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氯霉素、复方氨基比林注射液7天,发热恶寒持续不退。于11月17日邀中医会诊,症见体若燔炭,胸腹皮肤散在白痦,不思饮食,时时有气逆上冲之感,精神倦怠,口干不欲饮,脉象微紧,苔白腻,舌淡白。予桂枝麻黄各半汤加减。上方药服1剂后,遍体絷絷汗出,头痛恶寒发热诸症大减,体温降至37.8度,原方续服1剂,体温37.2度,诸症悉平,2天后出院。
2、王某,女,30岁,2006年3月20日诊。诉分娩后47天。十天前不慎着凉,次晨即出现恶寒,发热,鼻塞,流清涕。自服中西抗感冒药未愈。刻诊仍有怕风,鼻塞,发热(37.6℃),微微汗出,精神倦怠,偶有咳嗽, 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缓。证属产后气血亏虚,腠理不固,外感风寒,营卫失调。治拟解表扶正,调和营卫。
处方:桂枝、炙麻黄、防风、生姜、杏仁各9g,白芍、白术各15g,黄芪30g,炙甘草6g,大枣4枚。服3剂而愈。
按:产妇分娩时因产伤和出血,以致元气受损,血虚营亏,腠理空疏,风寒邪气易于乘虚而入。本例虽邪势不盛,然正气无力驱邪外出,使得表邪留恋不解。故选用发表之轻剂桂枝麻黄各半汤配合玉屏风散。取方中桂枝汤调和营卫,以益汗液之源;麻黄汤疏达表邪,以作发汗之用;玉屏风散益气固表,以增抗邪之力。三者相互为用,刚柔并济,标本兼顾,而获邪去正复之效。
二、伤寒表轻证:
1、冬令伤寒液少证(余无言医案):病者胃素不健,体质不强,表里津液不足,非盛夏则皮肤无汗,至严冬则小便颇多,故平素大便干燥。忽患伤寒,余诊其发热恶寒,头痛肢痛,项背腰臀均觉痛楚,两目带红而唇齿干燥。予以桂枝麻黄各半汤,服如桂枝汤法,一剂而缓汗解,再以小量之小承气汤,微和其里,便通即愈。
2、张某,男,35岁,木工。感冒半月余,每日上午十时许,恶寒发热,寒多热少,骨节酸楚,至子夜汗出热退。次日依然,周而复始。服解热止痛片得汗出,汗后仅可舒快一时,继而又热。体倦乏力,食欲不振,微有恶心,大便日行一次,舌淡红少苔,脉象沉缓。患者素体健少病,病后上班依然,虽纳呆恶心,以其脉不弦、口不苦知邪未入少阳;且从清便自调观之,更未进入阳明,可见正气尚足,邪仍羁留于太阳。以其势不盛,不宜峻剂发散,拟桂麻各半汤小发其汗。麻黄7.5g 白芍6g 甘草4.5g 杏仁6g 桂枝6g 生姜3片 大枣5枚 一剂。二诊:药后全身汗出津津,恶寒发热止,胃纳增加,惟劳动时汗出,此病后气阴虚损也,改用生脉散加味治之。(《临证实验录》)
三、慢性荨麻疹:
1、李某,女,25岁,2006年1月5日诊。近一年来,反复发作荨麻疹,尤以上肢、颈部及躯干为甚,先为散在粟栗状丘疹,抓后迅速融合成淡红色片状之扁平隆起,此起彼伏,夜重昼轻。用多种中西药物治疗均不能控制发作。舌淡黯红,苔薄白,脉滑细。证属风寒袭表,久稽不解,内舍于络,营卫不和,邪气与气血搏结而形疹于外。治拟祛风散寒,和营透表,活血通络。方:桂枝、麻黄、防风、蝉蜕、生姜、桃仁、红花、川芎、紫草、甘草、大枣各9g,白芍、生地、当归各15g。服6剂后,皮疹基本消退,仅在夜晚感觉局部皮肤瘙痒。风邪已有外透之势,然病久气血亏虚,正不御邪,仍有复感再发之虑。遂于上方去麻黄,加黄芪20g,夜交藤30g,连续服药1个月,随访半年未再发作。
2、(罗德扬医案):李某,女,22岁,农民,1972年2月3日诊。自诉皮肤瘙痒4个月。白天皮肤奇痒难忍,至夜晚脱衣覆被睡觉则痒止但喘促不宁,曾用中西药和民间单方等多法调治皆无寸效。刻诊:全身皮肤瘙痒但无丘疹,不红不肿,皮肤略嫌干燥,抓痕累累,舌质微红,脉浮涩。邪干皮腠,卫津郁滞,皮肤失去荣润所致。思仲景桂枝麻黄各半汤有“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之句,试投原方:桂枝12g,白芍12g,麻黄9g,杏仁12g,甘草5g,生姜3片,大枣4枚。2剂,日1剂,水煎(嘱麻黄去沫),早晚各1服。2剂尽,患者喜曰:“药后几无痒、喘”。原方再投2剂,痒喘之苦霍然若失。随访3年,终无复发。
3、刘某,男,72岁,农民,1984年3月15日诊。患者皮肤奇痒6月余。曾在开封等处经多法治疗3个月不愈。诊见皮肤干燥无疹块,询知大便七八天1次但不甚干结,脉象浮虚。此乃邪郁皮肤,肺失宣降所致。投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12g,白芍12g,麻黄9g,杏仁12g,甘草5g,生姜3片,大枣4枚。2剂。日1剂,水煎,分2次服。服后痒去大半。再投2剂,便通痒止。按:上2例患者的共同特点为“奇痒但无丘疹,皮肤略有干燥”。在病因病机上均为感受风寒,郁于皮肤,卫津不行,正气不足,无力驱邪外出所致。桂枝麻黄各半汤本为太阳病日久不愈,邪郁太阳而设,与2案病机相合,故获佳效。
4、杨某,女,26岁,蔚野村人。据其母言,一岁麻疹后,疙瘩时起时伏,至今已25年。着凉、触冷或遇风吹便疙瘩满身,成块汇片,肤痒难忍,越搔越痒,常致坐卧不宁。除此之外,别无不适,舌脉一如常人。麻疹后体弱阴亏,邪风乘虚而入,稽伏血分,致瘾疹时隐时现,终不消失。宗治血灭风之理,予以活血祛风。拟桂枝麻黄各半汤加味:麻黄6g 桂枝6g 赤芍10g 杏仁6g 甘草4.5g 当归10g 川芎6g 生地10g 生姜3片红枣5枚二剂。二诊:药后微汗出,25年之苦消于旦夕。近疲乏无力,动则汗出,此气虚也,原方减麻黄,加黄芪15g,续服三剂。后因牙痛来诊,知夙疾再未发生。
5、郝某,女,45岁,明望村人。素多汗出,一次汗出当风,致疹发遍身,状如麻豆,其色淡红,身痒不能坐卧,搔之出血,痒方得减,夜间尤甚。虽非大病,然连续七晚不得安卧,亦甚为苦恼。望其舌,边尖红,苔薄白。诊其脉,弦滑略数。触其腹,腹软无压痛。观其脉症,此气虚血热,风邪为患也。邪入血分,故夜间痒甚,治当益气活血,祛风凉血。拟当归饮子加味:当归15g 川芎10g 赤芍10g 生地10g 黄芪15g 何首乌15g 荆芥10g 防风10g 白蒺藜15g 蝉衣10g 三剂。二诊: 疹不退,痒如故,全身憋胀。细诊其脉,弦滑中微有浮象,知病邪趋表,呈外出之势,治宜解表散邪。然并非风寒外束之表实证,且病程已久,病邪亦微,当小发其汗,拟桂枝麻黄各半汤:麻黄6g 桂枝4.5g 白芍4.5g 杏仁6g 炙草3g 生姜3片 红枣5枚 一剂。当晚,微汗出,疹消失。(《临证实验录》)
6、(罗江浒医案):李某,男,19岁,学生。1982年5月19初诊, 三年多来皮肤为物所碰撞划等即痒,甚至洗脸擦身也痒,且不能抓搔,越搔越痒。静待10—30分钟痒渐自消失。夜卧时为痒所苦而不能安寝,因惧其所盖被子的摩擦而不敢动弹翻身,有时睡着也会痒醒。平景体质不强,易患感冒。脉细略弦,右寸沉,舌淡苔白中后略厚。证属表阳不足,卫外不固,故易感风寒。风寒拂郁于表、正阳欲抗邪外出而不能。“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遂处方:麻黄5g 桂枝10g 杏仁5g 白芍6g 生姜5片 大枣6枚 炙甘草6g 蝉蜕5g。二剂后证大减,轻微刺激已不痒,夜已能安寝。原方去蝉蜕再进三剂痊愈。按:桂枝麻黄各半汤治正阳不足,风寒郁于肌表之身痒有确效。另外,治疗急性荨麻疹,辩证风寒的可用桂麻各半汤,而风热的就用消风散。
四、老年性瘙痒症:
应用本方:桂枝5g,白芍5g,麻黄3g,炙甘草3g,杏仁10g,大枣10g,生姜3片。日1剂水煎服。并以冰铜霜外用。治疗老年性瘙痒症53例,男21例,女32例,瘙痒全部消失为痊愈,共46例;瘙痒略减或不减均为无效,共7例(其中2例瘙痒加剧)。按:风寒著者,原方直入无须更方;湿热化毒者,酌加双花、连翘、蒲公英、黄柏清热燥湿解毒,减杏仁、大枣;波及营血者加生地、赤芍、丹皮凉血和营;刺痒甚剧者可增荆芥、防风、浮萍、地肤子、蝉蜕以祛风止痒。
五、神经性皮炎:
吴某,女,26岁,2003年5月15日诊。患者自年初以来忙于准备毕业论文答辩,精神紧张,压力较大。 20多天前颜面部出现针头大小密集的淡红色疹子,阵发性瘙痒,流汗或日晒则加重。某医院皮肤科诊为“神经性皮炎”,予西药内服外搽,反而觉得皮损处灼热疼痛,不敢再用而求治于中医。见前额及两颊部泛发片状红斑,有抓痕,两上眼睑已呈苔藓样变。心烦寐差,舌尖红,苔薄黄,脉弦数。证属情志内伤,心肝火旺,外受风热,凝聚肌肤。治宜祛风止痒,清热宁神。处方:桂枝、炙麻黄、荆芥、蝉蜕各9g,金银花、连翘、大青叶、 赤芍、生地黄各15g,木通、甘草各6g,珍珠母、夜交藤各30g。服药1周,皮损基本消退,夜寐改善。继守上方加减治疗2周而愈。
按:神经性皮炎是一种皮肤神经官能性疾病,中医因其顽固难治而称之为顽癣。本病的发生以内因为主,多由情志不遂,心肝火旺,复受风热侵袭。初起多为风热交阻,逐渐演变为血虚风燥或血热风盛之证,故治疗当审因辨证,分别论治。本病例为初发,风邪偏盛,故用桂枝、麻黄之类以疏风透表,虽属温性,但与金银花、连翘、大青叶、木通等苦寒清热药同用,已无助热伤阴之弊;取珍珠母、夜交藤平肝养心安神,药证相合而获佳效。
六、过敏性鼻炎:
卓某,男,22岁,2005年10月22日诊。鼻痒、鼻塞、打喷嚏、流清涕反复发作5年余。每当在空调环境中,或接触异味、粉尘及受凉后上述症状即发作。西医诊断为过敏性鼻炎,迭经中西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伴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形寒畏冷,舌淡,苔薄白,脉浮而虚。检查:鼻黏膜苍白水肿,鼻腔见水样分泌物。证属肺脾虚寒,清阳下陷,卫外不固,风寒客肺,肺窍失利。治拟温肺散寒,补气升阳,通利鼻窍。处方:桂枝、白芍、麻黄、防风、苍耳子、辛夷、干姜、杏仁、蝉蜕各9g,黄芪30g,升麻、柴胡、炙甘草各6g,大枣4枚。上方服5剂后,鼻痒、鼻塞、流涕、喷嚏均明显好转。上方加减续服2周,诸症消失。嘱服补中益气丸1个月以善后巩固。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过敏性鼻炎属中医“鼻鼽”范畴。临证表现多为虚证、寒证,病位主要在肺脾。肺脾虚寒,清阳无以出上窍为病之本,风寒壅塞,肺窍不利为病之标。故以桂枝麻黄各半汤合补中益气汤化裁,并以生姜易干姜,取温经散寒,通利肺窍,益气升阳,扶正祛邪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桂枝、麻黄、蝉蜕、防风等能够阻止过敏介质的释放,并可拮抗组胺而发挥抗过敏效应;甘草具有皮质激素样抗炎、抗变态反应作用;黄芪、党参、白术、大枣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提高抗病力,减少复发率。
七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林某,女,52岁,2004年6月3日诊。患者三年前发现心率慢,胸憋闷,头晕等症,曾有两次晕厥。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心率48次/分),频发逸搏,偶发房早,并有T波改变。阿托品试验阳性。西医诊断为病窦综合征,冠心病。常服速效救心丸、心宝等药稍有改善。近一周来,因劳累症状加重,胸闷憋气,心前区闷痛,放射至肩胛部,头晕心悸,困倦乏力,腰酸肢冷,心率50次/分,舌淡黯胖,苔白,脉沉迟而弱。证属心肾阳虚,阴寒凝滞,血脉瘀阻。治拟温阳益气,散寒通脉。处方:桂枝、炙麻黄、白芍、炙甘草、杏仁、干姜、制附子、大枣、红参各9g,黄芪、淫羊藿、熟地黄、丹参各15g。服完6剂后,胸闷心慌,头晕肢冷等症状明显减轻,心率增至56次/分。继以上方加减连服4周,上述症状消失,体力渐复,心率维持在55—65次/分。随访半年病情稳定。
按:病窦综合征属中医“胸痹”、“心悸”范畴,以心 率缓慢为突出表现,多由心气亏虚,心阳不振,鼓动无力,血流滞缓所致,久必及肾而见心肾阳虚之证。故用红参、黄芪、附子、干姜、淫羊藿等温阳益气之品;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意在取风药辛温之性,能畅达阳气,振奋 人体气化功能,使气血运行,血脉通畅,则阴霾得以消 散。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麻黄有温和、缓慢而持久的兴奋心脏的作用,使心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桂枝能明显增加冠脉流量,改善冠脉循环。这些为本方治疗病窦综合征提供了一定依据。
9月25日是中山学习结束的第二天,正好是黄仕沛教授在广州越秀中医院坐诊的日子,我征得黄老师同意随诊,因为塞车,我迟到了2小时,到门诊已经10点,黄老师已经看了40多位病人,心中正懊恼时,进来了一位病人。
  患者女性,偏瘦身材,皮肤白皙,苔质淡白,脉浮缓。3天前,因全身皮肤瘙痒来诊,患者自诉是财务人员,天天在空调房呆着,整个夏天都被皮肤瘙痒困扰着。黄老师给桂枝麻黄各半汤加白癣皮地肤子3剂: 石膏90克 大枣12  杏仁15  麻黄15  桂枝10  白癣皮30  地肤子30  赤芍30  炙甘草30  生姜3片
  今天来复诊,我见只有几个散红点了,3天的药效让我惊讶不已,因为荨麻疹一直是我的痛,每天都有类似的病人,但疗效不佳。黄老师未改方,继续3付。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8 14: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病人走后,黄老师让我找到桂枝麻黄各半汤的条文:......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这是无汗导致皮肤瘙痒;阳明篇196条:“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状者,此以久虚故也。”仲景无方,黄老师通过长期的临证实践,可以大剂的用生地,如防己地黄汤。还有一条是金匮要略里中风历节病脉证的:“......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有汗出可用甘草泻心汤加养阴药。2个多小时的学习,感受到黄老师看病思路清晰,敏捷,一二分钟,就把病案分析的很准确,真佩服黄老师条文的熟练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才能把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在临床上应用的游刃有余。在此,谢谢黄老师的博爱精神和无私传授!!!
我在治疗外阴瘙痒,疥虫瘙痒等皮肤病时经常用到,地肤子:祛风止痒利尿;白癣皮:清热解毒祛风燥湿,所以加这2味药我觉得有推波助澜之功,故没问。改天遇到黄老师我再请教了。
最关键是辨明病在何经,从何而来,将往何而去
要解之从何引导,或者固守哪里
很多方看似和皮肤一点关系也没有
肺主皮毛
桂枝汤-麻黄汤-桂枝麻黄各半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桂枝汤为治外感受风而病疏泄的大法。麻黄汤为治外感受寒而病收敛的大法。桂麻各半汤为治风寒两感的大法。麻黄其性疏泄。专通收敛。桂枝之芍药其性收敛,专平疏泄。芍药的作用是向内的,不是向外的。
      乡村无医药之处遇外感发热之病,用酸菜汤碗,兑水半碗,无盐者加盐少许。煮开热服,立刻汗出而愈。春夏温热病,发热不退者,服之立效。酸的作用,亦是向内的也。
      但是一层,无医药的乡村,方能有这合于古圣人遗教的成绩。若是有医药的乡村,乃至于有明医有儒医的都会,则不惟无此成绩,且更以酸菜汤治时气发热为戒。谓酸味之物,有收敛作用。时气发热而服酸菜汤,岂不将时气温热,敛在腹内,烧心烂肺而死。因伤寒的卷首,有王叔和妄加的序列。王叔和所说的意义是冬有伤寒,登时病作,就要食麻黄汤,这就是伤寒病。若冬月伤寒,登时不病,寒毒藏于肌肤,不知不觉,安然无恙,三个月后,寒毒变为温毒,发起热来,这就是温病。大家将王叔和的话,不管是与不是,不加思想,紧记在心。以为春天发的时气病既是冬天藏在体内的寒毒变成的温毒,当然不可食酸收之药了。明医儒医如徐灵胎,与着温病条辨的吴鞠通,着温热经纬的王孟英,着时病论的雷少逸,着世补齐的陆九芝,诸前辈先生。无不尊重王叔和于理不合,于事绝无之言。所以全国一致,流毒至今。
      乡村治外感恶寒,用葱姜盐豉而愈。葱姜疏泄,盐豉养中而兼宣通,亦合麻黄汤用麻黄之疏泄以开卫气之闭敛的意义。乡村治外感发热又恶寒者,食香油酸辣面汤。酸以敛荣卫之疏泄,辣椒以泄卫气之闭敛,面以补中,香油以润津液,立刻汗出而解。此又合于桂麻各半汤之原理也。生姜伤肺,外感莫用。可多用葱豉较为稳当。
      自来注桂枝汤证,皆曰风中肌腠,用桂枝汤以解肌。注麻黄汤证皆曰:寒伤皮毛,用麻黄汤以散寒。桂枝的芍药,其性收敛,下降。既是肌腠有风,芍药不将肌腠的风愈加收敛出不来乎。寒在皮毛,如何会发热恶寒,又如何会骨节疼痛乎。此两方皆发汗之方,麻黄性散,服后汗出病解。芍药性敛,又何以服后亦能汗出病解乎。仲圣伤寒杂病论,为中医内外疾病方药的祖本。桂枝汤麻黄汤,又为起首之方。吾人读诸前辈的大注,起首一方,便引人堕入五里雾中,不知原理之害也。
桂枝汤为治外感的第一方。小建中汤,即是桂枝汤加重芍药加饴糖,为治虚劳的第一方。一治外感,一治内伤。病证各殊,方药则同。吾人于病殊药同之中,找出认定,寻出着落,然后能入仲圣之门。然后能知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一个原则支配一切分则的所以然。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方剂组成】桂枝5克,芍药、生姜、炙甘草、麻黄、杏仁各3克,大枣2枚
【用法】以水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杯。
【方解】此取桂枝汤、麻黄汤各三分之一合之,故治二方的合并证而病情较轻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23条: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注解:如疟状,谓如疟疾定时发寒热的形状。清便欲自可,即大便通调如常,本条可分三段解释:
①太阳病已经八九日,其人不呕,病还未传少阳;清便欲自可,则亦未传阳明,只如疟状,一日二三次发寒热,而且热多寒少,外邪已有欲罢之象。脉微缓更为邪衰正复之候,故肯定此为欲愈也。
②太阳病八九日,虽不见少阳和阳明证,但脉微无热而恶寒者,此表里俱虚,已陷于阴证,应依据治阴证的方法随证救之,不可更发汗、更一下、更吐也。
③再就上之如疟状的欲愈证言之,假如其面反有热色者,乃郁热在表还不能自解的为证,其人身痒,即是不得小汗出的确证,宜与桂枝麻黄各半汤,使小汗出即治。
按:恶寒为太阳病的要征,邪之轻重,往往验之于寒热或多或少,尤其脉微缓,为邪衰正复之应。热多寒少见此脉,大都为病衰欲愈之兆。时发热汗出者,为桂枝汤证,今虽时发热而不得小汗出,又有麻黄汤证,因以桂枝麻黄各半汤治之。
【辨证要点】太阳病发热恶寒见身痒者。
按:本方治痒、解表,主要能调和营卫驱邪外出。据此方义,临床常以桂枝汤加荆防,治发热恶寒、身痒起疹者屡见良效。
【验案】房某,男性,43岁,病历号117343,1965年5月24日初诊。原有慢性肝炎,近几天皮肤痒甚,尤以夜间瘙痒难忍,至抓破为止。时有寒热,苔薄白,脉浮缓。此属营卫不和,外邪客表,治以调和营卫,解表祛邪,与桂枝汤加荆防:
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荆芥10克,防风10克,炙甘草6克,白蒺藜10克
结果:上药服三剂身痒已。因有两胁痛、口苦等,与柴胡桂姜汤加味治之。
-------------------------------------------------
桂枝麻黄各半汤症
许叔微医案:治一人。病伤寒身热,头痛无汗,大便不通已四五日。许询之,见医者治大黄朴硝欲下之。许日:子姑少待,予为视之,脉浮缓,卧密室中,自称甚恶风。许曰:表症如此,虽大便不通数日,腹又不胀,别无所苦,何遽便下,大抵仲景法,须表罢,方可下,不尔,邪乘虚入,不为结胸,必为热利也。作桂枝麻黄各半汤与之,继之小柴胡,絷絷汗出,大便亦通而愈。
桂枝3克、白芍3克、生姜3克、炙甘草3克、大枣3克、麻黄3克、杏仁4克
寥笙注:本案系邪微表郁,宜和营卫,小发汗,为太阳病兼变治法。患者身热,头痛,无汗,为麻黄汤症;脉浮缓,恶风,为桂枝汤症。病延时日已久,表邪已微,不宜用麻黄汤峻发其汗,既不得汗出,也不是桂枝汤所能解。此时单用一方均不适合,而与桂麻各半汤,却能双方面照顾,两全其美。本方为桂枝汤和麻黄汤两方的合剂,剂量很轻,是一个偶方轻剂。桂枝汤调和营卫,所以为发汗之地,麻黄汤疏达皮毛,所以为无汗之用,而白芍、甘草、大枣之酸收甘缓,配生姜、麻黄、桂枝之辛甘发散,有刚柔并济,从容不迫之妙,所以服后能收到小汗邪解的效果,而无过汗伤正的流弊。本案症状看现象,即易误认为承气证,故医者治大黄朴硝欲下之;许氏精研《伤寒论》,辨证论治,独具只眼,脉证合参,作桂枝麻黄各半汤与之,继之小柴胡而愈。若执迷于无汗不得用桂枝,脉浮缓不得用麻黄之戒,病必不除,是以医者不可死读书,必须活学活用,方为妙手也。
《伤寒名案选新注》
桂枝麻黄各半汤
1、冬令伤寒液少证——余无言医案及医话
病者胃素不健,体质不强,表里津液不足,非盛夏则皮肤无汗,至严冬则小便颇多,故平素即大便干燥。忽患伤寒,余诊其发热恶寒,头痛肢痛,项背腰臀,均觉痛楚,两目带红,而唇齿干燥。予以桂枝麻黄各半汤,服如桂枝汤法。一剂而缓汗解,再以小量之小承气汤,微和其里,便通即愈。
友人杨达奎教授,胃纳不甚强健,故体质不强。周身皮肤,干燥不泽。平素颇喜品茗,虽每日饮多,而小便亦多,故其津液显然呈不足之象。非至盛夏之时,则皮肤无汗。一至严冬之际,则小便更多。此所以肌肤索泽,而为大便干燥之因也。在1949年冬月下旬,忽患伤寒。始则啬啬恶寒,及四肢手足关节,均觉酸楚。而独皮处无汗,气息微喘,而微有恶心。经余诊之,断为正伤寒之候。 杨君闻之,以为必用麻黄汤方,盖向知余治伤寒而喜用经方也。余曰:“以君之证,麻黄汤在所必用。以君之体质,素来津液不足,麻黄总嫌太峻,盖不能大发其汗也。余有一法,改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服如桂枝汤法。即服药后,俟微有汗意之时,再饮热粥一小碗,使微汗缓缓外透。不可令如水淋漓,如此则病必除矣。”杨君然之,其夫人秦碧筠亲为煎药。如法服后,约半小时,果然微汗出矣,头面胸腹及四肢,均感微湿,而周身疼痛已较松。乃将预先煮好之热稀粥,以汤瓢与之。服粥后,微汗时间更为延长,先后约三小时,而寒热渐退,身疼立瘳。晚间续服第二煎,其病爽然若失。
次日复诊,见其体温复常,毫无所苦,惟舌苔微腻。询其大便,因素来大肠津液不足,必隔二三日一解。今前后计之,已五日未解。按其腹部,脘口尚和,惟按其脐下少腹,微有硬痛耳。再为之处以小承气汤,量亦较少。令其煎服之后,只求大便一通,即停后服,目的在微和其胃肠,而不在大攻也。迨一服之后,大便果下燥黑之粪球数枚,夹以溏粘之半流动物,而表里均和而痊矣。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川桂枝二钱五分京赤芍一钱五分生麻黄一钱五分炙甘草一钱五分杏仁泥三钱生姜三片 红枣五枚小承气汤方锦纹军二钱 川厚朴二钱炒枳实二钱五分。
患者朱某,男,11岁,学生,于1985年11月10日就诊。诉身痒一月余,西医诊断为荨麻疹,给予多种西药针剂、片剂抗过敏治疗,甚至强的松等激素治疗不效,又服中药数剂亦乏效,遂求治于本院名医朱祥麟先生。
刻下症见:形体消瘦,面黄乏华,身无疹块,但有搔痕,诉每于下午或入暮以后,即遍身发风团疹块,色红痒甚,夜间瘙痒而不能安眠,早饭后则渐渐消失。疲倦影响学习。饮食欠佳,二便尚调,腹不痛,不发热,不恶寒,发痒疹时亦无寒热、无汗。舌质红,舌苔薄白,脉缓。中医诊断为瘾疹(即西医荨麻疹),病因病机为风邪怫郁于肌腠,卫气不畅。治拟祛风解肌法,方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加味:桂枝6克,白芍6克,麻黄5克,杏仁6克,柴胡6克,蝉蜕10克,枳壳6克,炙甘草5克,生姜3片,大枣3枚,3剂,水煎服,日1剂,嘱避风、禁生冷发物。服1剂,身不出汗,但风团已少,痒减,服完2剂,遍身微微汗出,浑身舒畅,疾病痊愈。嘱坚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随访数年病未复发。
按:《伤寒论》第23条:“太阳病,得之八九日,……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本例病患面色不红而风团红,发处皆痒,当为风邪与卫气搏结而发痒疹。至次日辰巳之时,阳明主气,胃气来复,以胜寒水之邪,故痒疹渐消,可见病机确在太阳。故用桂枝麻黄各半汤调和营卫、小发其汗以辛透肌表风邪,更加柴胡、蝉蜕、枳壳以助祛风行气之力。《滇南本草》谓柴胡为“伤寒发汗解表要药”,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蝉蜕、枳壳有抗过敏作用。本例风邪所致风症,服祛风方药后风邪散,卫气行,乃收捷效。
蝉蜕糯米酒治荨麻疹
用法用量:毎次蝉蜕3克,糯米酒(黄酒)50克,先将蝉蜕研成细末,后将糥米酒加清水250毫升在锅内煮沸,取碗装好水酒,再加蝉蜕粉搅匀温服。成人每日2次,小儿酌减。
本方适用于因受风受凉而引起的荨麻疹,主要由于风寒客于肌表而诱发。症见皮肤风块隆起,瘙痒、潮红、灼热,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服用本方药10多例患者,平均2~3剂,基本可愈,追访均无复发。(刘淑远)
茅根,又名丝茅草、茅草、白茅草、白茅草根等。为禾本科白茅的干燥根茎。茅根性寒味甘,无毒,归肺、胃、膀胱经。功能凉血止血,清热利尿。常用于治疗血热吐血、衄血、尿血、肺热喘急、水肿、黄疸、小便涩痛等症。下面将茅根治疗常见病验方介绍如下:
上消化道出血 用白茅根20克,仙鹤草15克,水煎服,每日1剂。
高血压 白茅根30克,决明子15克,水煎服,每日1次。
尿血、血淋、鼻出血 用白茅根、小蓟、藕节各15~30克,水煎服、每日1剂。
泌尿系感染 用鲜茅根60~120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过敏性紫癜 用白茅根、仙鹤草、益母草、旱莲草各15~30克,赤芍、丹皮、紫草、茜草各10~15克,水煎服,每日1剂。
口腔溃疡 用白茅根、芦根、元参、麦冬各15~30克,水煎服,每日1剂。
关节炎 用白茅根、忍冬藤、络石藤、川牛膝、生苡仁、桑枝各10~20克,水煎服,每日1剂。
桂枝麻黄各半汤
【原文】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伤寒论》(23)
【组成与用法】
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  芍药  生姜切  甘草炙  麻黄各一两,去节  大枣四枚,擘  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 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将息如上法。
【功效】辛温解表,轻剂发汗。
【医案】
1.痛经
初诊:2006年3月9日。黄某,26岁,未婚,经行第一天小腹疼痛、腰胀痛3年,经量减少,是以前的一半,经色暗红,无血块,3~4天净,伴大便溏软,无恶心呕吐,无身冷出汗,下腹热敷之后疼痛可以缓解,白带不多,纳便正常,末次月经2月16日来潮。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温经散寒,和血止痛。
方剂:桂枝麻黄各半汤加味。
桂枝5g  炒白芍3g  炙麻黄3g  杏仁4g  炙甘草3g  生姜4片  大枣5个  益母草30g  香附10g  丹参15g  鹿衔草15g  延胡索10g,7剂。
二诊:2006年3月16日。经水未转,无不适,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加当归9g、川芎9g,5剂。
三诊:2006年3月23日。月经3月20日来潮,下腹轻微疼痛,大便稍软,经血中可见内膜样物排出,腰微酸,今经水将净。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温经调冲。
方剂:胶艾汤。
阿胶(烊冲)10g  艾叶6g  熟地12g  炒白芍10g  当归6g  川芎5g  甘草5g,5剂。
2.痛经
初诊:2006年3月4日。陈某,19岁,未婚。13岁初潮,痛经5年未愈,经期小腹坠胀疼痛,有便意,出冷汗,服用芬必得止痛无效,需卧床休息3个小时后腹痛方能缓解,月经周期28~30天,5~7天净,经量先多后减,经色鲜红夹块,纳可,大便结,寐欠安。末次月经2月23日来潮。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温经散寒,和血止痛。
方剂:桂枝麻黄各半汤加味。
桂枝5g  炒白芍5g  麻黄3g  杏仁3g  炙甘草3g  生姜4片  大枣4个  益母草30g  鹿衔草15g  丹参15g  九香虫10g,7剂。
二诊:2006年3月11日。昨天腹泻一次,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加神曲10g,7剂。
三诊:2006年3月18日。大便溏薄,外感流清涕,舌脉如上。
治法:解表调气和血。
方剂:桂枝生姜枳实汤合佛手散(《外台秘要》)加味。
桂枝6g  生姜6片  枳实10g  当归9g  川芎9g  益母草30g  鹿衔草15g  丹参15g  神曲10g,7剂。
四诊:2006年3月25日。外感已愈,经水未转,脐腹痛大便溏,矢气多。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温经散寒,和血止痛。
方剂:桂枝麻黄各半汤合佛手散(《外台秘要》)加味。
桂枝5g  炒白芍5g  麻黄3g  杏仁3g  炙甘草3g  生姜4片  大枣4个  当归10g  川芎10g  益母草30g  丹参15g  香附10g  神曲10g,5剂。
五诊:2006年4月1日。月经3月29日来潮,经量正常,有血块,无痛经,口糜,舌脉如上。
治法:疏肝调气,健脾清热。
方剂:丹栀逍遥散(《症因脉治》)加枇杷叶12g,7剂。
【按语】
桂枝麻黄各半汤为桂枝汤、麻黄汤各取三份之一相合而成,以治太阳之邪已微,而阳气怫郁在表不得发泄之剂。由于古方在剂量折算方面与当今用量存在细微差异,故在现在的临床处方时剂量可能略有出入,但两方微其剂而用之旨则不变。
桂枝汤虽为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方,但具有温中散寒止痛的作用,《张仲景方剂实验研究》(彭鑫、王洪蓓主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年出版)认为此方有明显的镇痛镇静作用(参见桂枝加附子汤【按语】),故有人们以此方为基本方治疗寒性痛经;麻黄汤虽为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剂,然麻黄、桂枝均可以治疗寒性痛经,故以往也有人曾以此方加味治疗痛经(《中医方剂现代研究》谢鸣主编,学苑出版社997年出版)。由此可见,此两方分别是治疗寒凝痛经的方剂,而取用桂枝麻黄各半汤者,以此类痛经症情较轻,故用药亦轻的缘故,免得药过病所。
案1、案2均为未婚患者的痛经,此类痛经一般来说,症情比较单纯。案1腰腹胀痛,经量减少,色暗,便溏,下腹喜温,案2病情略重,小腹胀痛,出冷汗,均系下焦有寒可知。故案1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加益母、香附、丹参、鹿衔草、延胡索以温经活血止痛,案2以桂枝麻黄各半汤加佛手散、益母、丹参、香附以温经活血止痛。末诊加用枇杷叶者,以该药可以清胃之虚热,可疗口糜。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佛手散,这是中医妇科的一张精小名方,用途广泛,其一是诊断,《海藏方》称此方有“神方验胎散”之称,并说药后“二三时间,觉腹脐微动仍频,即有胎也,动罢即愈。如不是胎,即不动”。其二是诊断性治疗,《医部全录·妇科》以此方“治妇人妊娠五七月因事筑磕著胎,或子死腹中……用此药探之,若不损则痛止,子母俱安。若胎损立便逐下”。其三是治疗,如《中国医学大辞典》称能其“治室女心腹满痛,经脉不调……”,《济阴纲目》称其能“治临产艰难,胞衣不下,及产后血晕,不省人事,状如中风,血崩恶露不止,腹中血刺,血滞浮肿,血入心经,语言颠倒,如见鬼神,血风相搏,身热头痛,或似疟非疟,一切胎前产后危急狼狈垂死等证,并皆治之”。其实,在当归芍药散、当归散中,就包含着佛手散一方,这就是此两方何以能够应对诸多妇科疾病的依据之一。
桂枝麻黄各半汤的临床应用
  主证】太阳伤寒轻证:发热,恶风寒,热多寒少,如疟状,一日二三度发,面色赤,身痒,舌淡,苔薄白,脉浮或紧。太阳病延日数久,正气略虚,邪气势减未解,出现营卫不和而复为表邪闭郁,以致面有热色,身体发痒,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之症。病情介于表实与表虚之间,若仅用桂枝汤治疗,则碍于表郁无汗,仅用麻黄汤,又恐出汗过多,故仲景立桂枝麻黄各半汤,既能调和营卫,又能开表发汗,因势利导。
【处方用药】桂枝去皮,一两十六铢(5.2g)芍药、生姜切、甘草炙、麻黄去节,各一两(各3g)大枣擘,四枚,杏仁汤渍,去皮尖及两仁者,二十四枚(4g)随证加减:若头痛明显者,加细辛、白芷以散寒止痛;若鼻塞不通者,加辛夷、苍耳子以通窍散寒;若恶心者,加陈皮、半夏以降逆和胃等。
【煎服方法】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将息如上法。方中桂枝、麻黄用量为5:3,桂枝大于麻黄,则通达玄府,开达腠理,发汗解表。
【临症范围】本方能够祛风散寒,透邪达表,调和营卫,疏通血脉,畅达阳气,临床治疗血虚感冒、过敏性疾病、病窦综合征等外感及内伤杂病,获得较好疗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8 14:16:26 | 显示全部楼层
血虚感冒:女士,49岁,桓台索镇人,2015年6月17日诊。诉腰痛,近日晚间用布洛芬止痛。之前不慎着凉腰痛,咳嗽,发热,乏力。曾在某院服中药六幅无效。刻诊仍有恶寒喜热,发热汗出,精神倦怠,面色苍白,因崩漏失血较多,经期左下腹隐痛,血色素72 g/L,舌淡红,苔薄腻,舌静脉淤血明显,脉浮数无力。证属气血亏虚,腠理不固,外感风寒,营卫失调。治拟解表扶正,调和营卫。处方:桂枝、炙麻黄、防风、生姜、杏仁各9g,白芍、白术各15g,黄芪30g,炙甘草6g,人参,山萸肉15克大枣4枚。服3剂。
  按:时崩漏出血,以致元气受损,血虚营亏,腠理空疏,风寒邪气易于乘虚而入。本例虽邪势不盛,然正气无力驱邪外出,使得表邪留恋不解。故选用发表之轻剂桂枝麻黄各半汤配合玉屏风散。取方中桂枝汤调和营卫,以益汗液之源;麻黄汤疏达表邪,以作发汗之用;玉屏风散益气固表,以增抗邪之力。三者相互为用,刚柔并济,标本兼顾,而获邪去正复之效。
    同时予以:整脊复位,调曲通经,根骶梳理,腰痛速愈。针刺左下腹阿是穴和压揉宗筋亦效。
    6月20日下午电话告知: 已不发热汗出和乏力,但时而咳嗽。如此,系肺脉血瘀阻络,急待化瘀,常需识此,勿令误也!可用中医外治法。
桂枝麻黄各半汤  
【来源】《伤寒论》。   
【组成】桂枝5克(去皮) 芍药 生姜(切) 甘草(炙) 麻黄(去节)各3克 大枣4枚(擘) 杏仁(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24枚   
【用法】上七味,以水500毫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210毫升,去滓,每次温服70毫升,半日许服尽。调养如桂枝汤法。   
【主治】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一日二三度发,面色反有热色,无汗,身痒者。
先煮麻黄一二沸,因为麻黄太强了,吃下去会阳亢,把上面的白沫去掉,上面的沫就是安非他命的来源,再把其它药加上去,现在不用先煮去上沫了,白水煮服,取微汗。
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就是分成三次喝。平常我们可以剂量加重一点,然后让病人用九碗水煮成三碗,如果是治疗表证,隔三小时一碗,第一碗还没发汗,才吃第二碗,依此类推。如果内科病,就早晚各一碗。然后第三碗隔天早上喝。
这是桂枝汤里面加两味药,麻黄和杏仁,桂枝比芍药多。桂枝三,芍药二。因为要加强心脏动脉喷出的力量,因为要发汗,麻黄和芍药的量是一样的。如果处方开给胖子桂枝用三钱,芍药两钱,麻黄两钱,麻黄和芍药的量相等,杏仁四五钱都无妨。
桂枝和芍药是一组,麻黄和杏仁是一组,麻黄入肺,在【本草】上写麻黄可以宣肺,麻黄一下去,肺的气管全部打开,肺是诸阳之会,所以心脏的力量会加强,因此麻黄有兴奋剂的作用。为什么加杏仁,麻黄宣肺,因为肺主皮毛,所以麻黄下去直到毛孔,毛孔打开的动能是靠肺。如果光用麻黄没有杏仁,肺会干掉,太热,所以加杏仁把不足的津液补足。
桂枝汤是解肌的,入脾脏的,入肠胃的,所以加生姜大枣来补津液,作为后援部队,所以皮肤没事会痒的人,可用桂枝麻黄各半汤,会微微的发汗。如果反着开,麻黄重,桂枝少,汗会大量出去。
黄某,女,40岁 初诊
       2009年3月就诊,主诉近日来身痒,皮肤起疹疱,夜间身痒为重,口不干不苦,二便可,舌淡白,脉弦细。该患者身痒夜间为重,口中和
       六经辨证:表证太阳病,兼有瘀血
                          法桂枝麻黄各半汤意
       处方:
       桂枝10g     白芍10g     炙甘草6g     生姜10g   
       荆芥10g     防风10g     赤小豆15g   当归10g                    
       蛇蜕6g      白蒺藜15g  沙苑子12g

       服药三剂后,身痒即大减,后以柴胡桂枝汤调理而愈。身痒为患者自我感觉,从《伤寒论》可以看出,身痒多有病位在表的机会,为表证太阳病,若时日已久,而表邪未解,可入里化热,由六经来辨当为太阳阳明合病,治疗当先解表或表里双解,此时治疗仍当以解表散邪兼以清热,若热明显者,可根据证情加入生石膏、栀子等。痒甚加白蒺藜、白藓皮、蝉蜕等,血虚明显可加入赤小豆、当归等,内湿明显者可加入生苡仁、败酱草等。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原方:桂枝麻黄各半汤方:桂枝一两十六铢,芍药、生姜(切)、甘草(炙)、麻黄(去节)各一两,大枣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将息如上法。
参考比例:1、桂枝1.7 白芍1 生姜1 炙甘草1 麻黄1 红枣1.3 杏仁1或1.3;分三服。
2、桂枝三 白芍三 生姜三 炙甘草二 麻黄三 红枣四 杏仁三或四;分三服。
合方分解:1、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汤+麻黄汤;
2、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汤+甘草麻黄汤+杏仁。
甘草麻黄汤治水血瘀滞在表不得宣泄所致的形肿(水肿之类的肿胀)、疼痛、咳、喘,而且有较强的发汗、利尿、开解郁结的作用,这些作用主要来自麻黄,所以也正是麻黄的药证。在这方面,麻黄的作用与杏仁有相似之处,但麻黄作用的部位是全身性的(以腰以上的上半身更主要),而且具有很强的攻泄力量,所以通常只适用于实证而不适用于虚证;杏仁力量相对缓和,比较适用于虚证而对实证则作用力不大,同时其适应部位也很有限,不如麻黄的作用范围是全身性的那么广泛,同时也没有麻黄的利尿、发汗作用。
按:从分解可知,此方证还可以出现比较明显的喘、咳、形肿(头面、眼水肿)、头剧痛(有水瘀而至血瘀的可能)的见证,如果没有这些见证,只是轻微的咳、喘,这个方也可以不用杏仁,就是桂枝汤加麻黄就行了,这里不只加麻黄而再加杏仁,主要是冲面色反有热色去的,这个人见脸色通红,说明有充血的现象,所以加杏仁,杏仁是有轻微的袪瘀血的作用的,从药理分析上看,它的成分跟桃仁这味药是有一些相同的地方的,这个大家还可以多实验实验,看是不是这样,一切都应该由实践说话。桂枝汤只加麻黄不加杏仁的用法,后面也是有例子的,比如葛根汤,就是桂枝汤加麻黄而不加杏仁,再根据头项强几几这个葛根药证再加上葛根,把这些方子前后相连地看,很多问题就会很清晰了。
另外,古法煮麻黄这味药,是要先煮一定时间,然后把浮在药汤面上的浮沫去掉后再放其他药进去一起煮的,因为麻黄的这个浮沫要是吃下去,副作用还挺大,能造成头眼疼痛、失眠、心悸等的副作用。但是麻黄这药我自己用过很多次,还从来没见过有他说的这个浮沫的,所以我想他说的这种出浮沫的麻黄会不会是生草药的麻黄,而我们现在用的药店里的麻黄是饮片麻黄,是不是就没有了这个浮沫了呢?但饮片的麻黄,副作用有时也会有,所以我自己想出了一个煮法,就是先煮这个麻黄5~10分钟,然后不管它有沫没沫,把药汁全部倒掉,余下的这个麻黄药渣再跟别的药放一起煮,结果发现,这个副作用基本不怎么出现了,但药效还行,不会因为煮过而降低药效。后来又看了《仲景方药古今应用》这本书里收集的一些关于麻黄这味药的应用经验,里面说到:“少数病例服麻黄后,出现心率加快或轻微兴奋感,遇有这种情况时,可不必停用麻黄,在方中加生甘草10~15g,可消除这种副作用。”,经过试验,也有一定效果,而不必象我的法子那样先煮麻黄也能对麻黄的副作用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两个法子,大家都可以试验,看哪一个更适合你的情况,要是你两个法子都不用,直接煮也没问题,这种情形也有,也有不少病人对麻黄不怎么出现副作用反应的,吃了还睡得特别香的我也见过几个,遇上这类人,那你就直接煮,不加工也可以。但是要是你用的麻黄,独煮时是能煮出浮沫来的,那你就一定要注意把这个浮沫去掉,按古法说的做,这样比较安全些。

患者:范某
性别:女
年龄:28岁
主诉:全身出现大面积皮疹,瘙痒伴面部水肿10天。经西医抗过敏治疗3年,反复发作,效果不佳,后到我诊所诊治。 症见全身出现大面积皮疹、瘙痒,痒得整夜睡不着觉,上班都上不成,面部严重水肿,肿得眼睛只留下一条缝,舌淡红,苔白,舌下瘀络不明显,脉浮有力。
处方:麻黄桂枝各半汤
方组:桂枝25克 生白芍15克 生姜15克 炙甘草15克 麻黄15克 杏仁10克 大枣4枚
剂量:10剂(每日一剂,水煎服)
煎法:麻黄先煮,一二沸,去上沫,水1000毫升,煮取360毫升,一次120毫升,分三次温服,忌鱼虾、绿豆制品。
效果:服药三剂后,脸不肿,不瘙痒,上半身出现皮疹、痒。服药十剂后,身上不出皮疹,只有双脚出皮疹。
二诊:不更方,继方10剂
效果:3年的慢性顽固性荨麻疹彻底治愈
按语:这位患者来我诊所时,我也很迷茫,用柴龙汤胸胁不苦满,脉也不弦,舌下瘀络也不明显。后来翻阅上涂老师精品班的笔记,在脸上,不瘀,用麻黄桂枝各半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治皮肤奇痒2则
案1 李某,女儿2岁,农民,1972年2月3日诊。自诉皮肤瘙痒4个月。白天皮肤奇痒难忍,至夜晚脱衣覆被睡觉则痒止但喘促不宁,曾用中西药和民间单方等多法调治皆无寸效,后经人介绍求家父诊治。刻诊:全身皮肤瘙痒但无丘疹,不红不肿,皮肤略嫌干燥,抓痕累累,舌质微红,脉象浮涩。家父思忖良久,认定为邪干皮腠,卫津郁滞,皮肤失去荣润所致。思仲景桂枝麻黄各半汤有“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之句,试投原方,以观其效:桂枝12g,白芍12g,麻黄9g,杏仁12g,甘草5g,生姜3片,大枣4枚。2剂,日1剂,水煎(嘱麻黄去沫),早晚各1服。2剂尽,患者喜悦不禁曰:“药后几无痒、喘”,主动索药再服。原方再投2剂,痒喘之苦霍然若失。随访3年,终无复发。
案2 刘某,男,72岁,农民,1984年3月15日诊。患者皮肤奇痒6个月余。曾在开封等处经多法治疗3个月不愈。诊见皮肤干燥无疹块,询知大便七八天1次但不甚干结,脉象浮虚。此乃邪郁皮肤,肺失宣降所致。投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12g,白芍12g,麻黄9g,杏仁12g,甘草5g,生姜3片,大枣4枚。2剂。日1剂,水煎,分2次服。服后痒去大半。再投2剂,便通痒止。
按:上2例患者的共同特点为“奇痒但无丘疹,皮肤略有干燥”。在病因病机上均为感受风寒,郁于皮肤,卫津不行,正气不足,无力驱邪外出所致。桂枝麻黄各半汤本为太阳病日久不愈,邪郁太阳而设,与2案病机相合,故获佳效。
伤寒论经方桂枝麻黄各半汤一方搞定6岁孩感冒发烧

【6-21@10:02红云果】:老先生好!在吗?实在不想麻烦您老,孩子发烧了,自己实在拿不中!
【雪山】:在!具体情况?热度多少?头痛部位?呕吐吗?出汗吗?头痛部位?咳嗽有没有?几天了?孩子多大了?
【红云果】:昨天下午4点左右发现发烧,38.3℃。然后出现手脚有点凉,给他泡脚了,但是出不了汗。没有说头痛,但是今天早上说嗓子疼,咽饭有疼。没有咳嗽,但是嗓子痰有,晚上睡觉感觉一直吞咽鼻。6 岁。
【雪山】最近交夏至节气,气血剧变,小孩子生病的很多。以前有没有滥用抗生素?滥用抗生素的孩子容易出现嗓子疼。
【红云果】有!应该是小时侯每次都是滥用抗生素误治了,从去年从你网上发布的《玩家伤寒》这学习了一点中医知识后才没有再用过西药。早上吃饭我又给泡脚,喝稀饭,后背出了一点汗。然后过了一会,脚又凉了。温度比前稍高,38.7。
【雪山】是不是容易发脾气?
【红云果】是的!说话结巴,急燥!又看了庄严先生的文章,手脚反复发凉,是不是阳气外越呢,也搞不清楚,这样是不是不能发汗要先救阳呢?
【雪山】清楚了,好的,给你个药方吃吃看吧!稍等一下……
[桂枝麻黄各半汤]麻黄6,桂枝6,杏仁9(打碎),白芍6,炙甘草3,大枣4枚(掰开),生姜3大片,桔梗6,白芥子6(打碎),柴胡6,枳实3克。两副,日一副,水煎服。日服两次。(单位:克)
【红云果】好的好的!谢谢了!这是两天的药吧?
【雪山】对啊!每天一副,两天的。
【红云果】忘了告诉您,这孩子内火大,没有关系吧?昨天晚上看到上嘴唇出了一点点血,有一点裂。
【雪山】这个方子可以平内火的,但是他现在嘴唇干裂吗?发一个孩子的嘴唇照片过来看看吧!
【红云果】能看到吗,也不是很严重,稍微烂了一点。
【雪山】是啊,内热太厉害了,上面的方子加上麦冬生地各6克即可。没问题了,就这样吧!
【红云果】好的好的,太感谢了!先不打扰你了!
%%%%%%%%%%%%
【06-22上午09:25雪山】今天怎么样了?手脚冰凉怎么样了?
【红云果】雪山老好!刚才出去了,今天好多了,早上37度2。昨天下午5点到6点多烧到39度2。晚上4点多高焼下来手脚就不凉了。
【雪山】能够发高烧是好事!是吃药后发高烧的吗?出汗了没有?那就继续吃药吧!两服药吃完就应该完全好了!
【红云果】昨天白天吃药后也不怎么出汗。
【雪山】晚上睡觉出汗了没有?出汗很重要!微微一点点的出汗!可不是大汗淋漓哦!
【红云果】那应该晚上有,有一会我睡的不知道,后来摸头有点潮。早上舌苔厚的很。
【雪山】舌苔厚这个没关系的,调整的过程。不要吃油腻的东西,稀粥最好了。那身上有没有潮湿?
【红云果】晚上我没摸。但白天药后好长时间不出汗,我给灸了会大椎,当时身上有汗,头上没怎么出汗。
【雪山】如果是全身上下全部都是出汗了,就非常好。需要捂被窝发汗!不能起床!!!
【红云果】哦!那是没捂的缘故,今天还要捂捂吗?还怕一会再烧呢!
【雪山】喝药后必须捂被窝发汗的!起码捂汗两小时。现在喝药了还是需要捂汗,缺少了捂汗就不容易好彻底,会留下来一些后遗症的!怎么起码的常识都没有哦?就算是没有喝汤药,喝生姜红糖水,同样需要捂汗!捂汗一个晚上就好彻底了!全身上下,胳膊,两条腿等等,都应该出汗!孩子容易反复感冒发烧,就是发汗不彻底造成的!
【红云果】知道了!我咋这无知的!?
【雪山】那好,就这样吧!都是给西医害的!
%%%%%%%%%%%%
西安红云果 19:37:03
雪山老晚上好!还要打扰您,早上和您联系完不到半小时孩子手脚又凉了,上午烧到38度,1点多至下午6点在38至38度5之间,孩子精神尚好,这会体温37.6。昨天下午4点多最高39.2,晚上再观察,明天可能还要用药,早上还发现孩子舌尖烂了,疼,这种情况如何处理?另我应该请您有偿服务,孩子问题较多,完了还想麻烦您给看看,再给我母亲也看看,不知您能同意吗?
西安红云果 19:42:36
【照片】
雪山来客 20:12:51
那还是吃这个方子吧,但是必须捂汗,发汗透了就能彻底地退烧了!
雪山来客 20:14:48
把生姜片减少一点吧!给老人看病可能会很复杂的,一般网诊恐怕不行吧?
西安红云果 20:56:09
好的,我先给孩子退烧,完了再说
【2015-06-23】
雪山来客 6:29:02
今天怎么样了?
西安红云果 6:42:26
雪山老早上好!晚上出汗好,早上36.3℃,真是开心
西安红云果 6:44:47
估计今天不会再反复吧,还是要巩固一下吗?
雪山来客 6:45:12
是啊是啊!退烧的常识必须知道!就算是药对了,吃药后的养护更重要!有时候需要一个晚上缓缓地发汗,才能彻底地退烧了。
雪山来客 6:47:14
如果退烧彻底了,那这次的感冒就是彻底好了,没事了。看看孩子的精神、食欲等等,正常了就是彻底地好了!
雪山来客 6:50:0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8 14: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的孩子以前太多的滥用抗生素了,所以积累了太多的遗留问题,通过这次彻底地发汗退烧,不但能够把这次进入的风寒彻底地祛除干净了,还能把历史遗留问题也一起祛除干净了!
雪山来客 6:51:54
现在的体温是完全正常的体温了,没有任何问题了!但是舌头发红怎么样了?
西安红云果 6:52:18
孩子还在睡,现在反到容易出汗了,睡着睡着就有些潮,有个主要问题是睡觉呼吸不畅,不流鼻涕,也没鼻塞现象,睡着就蹩气打呼噜,一晚上睡不安稳,易惊,说几句胡话!
西安红云果 6:56:28
打呼时就象鼻子深处有好多鼻涕,直接憋得不停的翻动睡觉,他以前就有腺样体肥大,打呼噜也有,没这么严重。
雪山来客 6:56:48
容易出汗就正常了!以前滥用抗生素,感受风寒太多了,就把毛孔堵塞了,这次通过彻底地发汗打开了毛孔了!就正常了!呼吸不畅也是以前感冒发烧了的后遗症,没有通过发汗解表,肺气不宣的后果!
西安红云果 6:58:52
好的,今天还需要用昨天的方子吗?
雪山来客 7:00:13
那就是寒气积累在呼吸道、咽喉和鼻腔造成的!回头吃一点寒咳散就能彻底地祛除干净了,这个是历史遗留问题,需要慢慢地解决。每天吃点寒咳散即可 寒咳散的方子已经公开了嘛!中医说的是“肺气不宣”,就使得鼻孔不通气了!根本上还是需要宣发肺气,祛除呼吸道和鼻腔的寒气,才能彻底地治愈。那就进一步调整一下吧!
雪山来客 7:01:02
问题是孩子的嘴唇和舌体太红了,今天怎么样了呢?
西安红云果 7:01:02
这个寒咳散我抄下来了,打粉吃?
西安红云果 7:01:57
哦,还在睡觉,等下。
雪山来客 7:02:01
对啊对啊!每天早上吃1克即可!但是如果内热重 就需要配合滋阴药吃。
雪山来客 7:03:12
孩子感冒发烧后,能够大睡特睡,就是彻底痊愈的表现。
西安红云果 7:04:02
舌尖上烂处是白膜。
雪山来客 7:04:45
白膜也是寒气哦。
西安红云果 7:05:09
昨天烂处是红色的。
雪山来客 7:05:48
那就是寒气被逼出来了。
雪山来客 7:06:27
以前因为滥用抗生素,孩子的寒气深入太厉害了。
西安红云果 7:10:49
孩子体内寒气太重,从小就坏治,去年正月和现在同样的情景,住院四五天反复发烧40度,用了冰袋,孩子哭的不用,查不出原因,专家说怀疑是结核,最后在医院晩上艾灸出汗,早起烧退,想想真是后怕。
雪山来客 7:14:50
孩子能够高烧40℃,正好说明了孩子的正气很旺!这个孩子就有希望彻底地康复!那你为啥上次不找我呢?现在的西医所谓的“专家”,实际上都是白痴!一窍不通的骗子!
雪山来客 7:17:43
那上次住院有没有滥用抗生素呢?
西安红云果 7:17:51
去年那时我也不懂。
西安红云果 7:18:44
开始用抗病毒,不退烧,后面加了艾灸了。
雪山来客 7:19:12
你不是以前已经完全看过我在民间中医网发布的资料了吗?
西安红云果 7:19:41
其实当时不咳,嗓子一点红,孩子也精神。
雪山来客 7:20:05
艾灸是你自己搞的吗?
西安红云果 7:20:36
我是这次住院后偶然看到您的文章的。
西安红云果 7:21:00
艾灸是我自己搞的
雪山来客 7:22:06
呵呵!可见这批所谓的西医“专家”统统是白痴!
西安红云果 7:22:43
没加什么,在网上买的随身灸和艾绒。
雪山来客 7:22:47
记得你是两年前的事了,已经找我联系了嘛!
西安红云果 7:23:57
去年才联系到您老。
雪山来客 7:24:13
嗯嗯好的
西安红云果 9:05:16
雪山老好!我是买昨天治疗发烧的方子呢?还是买寒咳汤加滋阴方呢?
雪山来客 10:01:14
如果感冒发烧全部都好了,就买寒咳散。
雪山来客 11:15:02
现在孩子情况怎么样了?饮食和精神都恢复了吗?
雪山来客  11:38:21
完全可以的。你的孩子好像容易上火吧!那就减少,或者去了黄芪。如果是湿气重,可以增加一个薏苡仁6克
西安红云果  11:40:07
直接打散剂呢,还是先喝汤药呢?孩子很容易上火,动不动舌头就烂了
雪山来客  11:41:33
滋阴健脾的方子里,如果孩子痰多,再可以增加陈皮,法半夏各3克。不要干姜,其他的可以不需要改变了,吃这个滋阴的方子,慢慢地就不容易上火了。
雪山来客  11:47:31
孩子的内热重,一方面是滥用抗生素了,损坏了肝肾功能了,孩子的脾气大,就会形成郁热了。再一个就是以前毛孔被寒气封闭了,热量无法散发出去了,也会造成内热重。这次把毛孔打开了,热量就容易散发了。健脾补气疏肝后,孩子的脾气也会好转的。我现在吃饭了,下了哦
西安红云果  11:48:47
好的谢谢!
%%%%%%%%%%
进一步分析介绍一下,为何可以迅速地根据孩子发烧的体温,就能正确无误地确定使用《伤寒论》的哪个经方呢?
根据本人的已经发布的资料《测体温巧定方剂》里面给出的方法,在外感风寒的情况下,针对这个具体的孩子:
1、他的体温是38.5℃上下,就可能服用三个方剂:桂枝汤、小柴胡汤和桂枝麻黄各半汤。
①但是桂枝汤适合于已经有自汗的情况,这个孩子并没有自汗,而且不容易出汗,所以不应该服用桂枝汤;
②小柴胡汤会有呕吐的情况,这个孩子没有呕吐的情况,所以否定了小柴胡汤;
③这个孩子属于不容易出汗的情况,就是腠理毛窍被风寒给闭锁了,需要适当的服用麻黄剂开表发汗,但是体温还没有到达服用麻黄汤的体温39.5℃,说明这孩子的正气不足,不适合用麻黄汤强攻发汗。而桂枝汤是适合于太阳证的虚证的方剂,可以适当地补益正气,扶正祛邪,就容易打开腠理毛窍而达到发汗祛邪的目的了!这就是风寒感冒在38.5℃体温应该服用桂枝麻黄各半汤的原理!
而服用了第一副各半汤之后,孩子的体温上升了,达到了39.2℃,这正是我们所期待的,就说明了孩子的正气通过各半汤的补益作用,得到了提升了!正气提升之后,孩子的风寒外邪就很容易彻底地祛除了!中医和西医截然相反的是,西医认为发烧的体温升高了,是坏事!而《伤寒论》经方派的观念里,能够发高烧恰恰是大好事!说明孩子的正气足!
2、针对这个孩子的具体情况,内热很重,后来又增加了麦冬生地两味药滋阴降火,平秘阴阳,就更加完整地和这个孩子的情况对证了。
3、服用第一副各半汤之后,这位妈妈居然不知道给孩子卧床捂汗,也是孩子服用第一副各半汤之后没有彻底地退烧的一个原因,关照她服用第二副各半汤之后,必须卧床捂汗,整夜都微微地发汗了,第二天就彻底地退烧了!这个在《伤寒论》里面的“桂枝汤”的条文原文里面有细致地介绍的,属于桂枝汤的精义哦!而在《伤寒论》里面,麻黄汤的发汗方法,和桂枝汤是完全一致的!如果外感风寒发烧了,不经过彻底地发汗,打开腠理毛窍,祛除风寒外邪,那以后就会遗留“荨麻疹”、“红点疹”,甚至于“牛皮癣”等等的难治难愈的疑难皮肤病哦!
以上的分析,就是解读了暗藏在这个孩子发烧后面的玄机!
桂枝麻黄各半汤的运用思路与方法
【方药歌诀】 桂枝麻黄各半汤,太阳伤寒轻证方,
热多寒少二三发,合方贵在用量上。
【学用导读】 麻黄汤主治以无汗为主,而桂枝汤主治以汗出为主,在通常情况下无汗不用桂枝汤,只有在病久邪郁而寓正伤的情况下,才用桂枝汤与麻黄汤合方而变化用量,以取得发汗祛邪而不伤正。
再则,治疗太阳伤寒轻证为何不用麻黄汤减量,而又特设桂枝麻黄各半汤?因桂枝麻黄各半汤主治太阳伤寒证虽比较轻,但病程比较长;病虽无汗但寓正伤,其治仅用麻黄汤减量则不能有效地顾护正气,所以张仲景特设桂枝麻黄各半汤,用芍药大枣顾护正气,使方药发汗祛邪而不伤正。总之,桂枝麻黄各半汤主治太阳伤寒轻证优于用麻黄汤减量。
【中医辨证】 太阳伤寒轻证:发热,恶风寒,热多寒少,如疟状,一日二三度发,面色赤,身痒,舌淡,苔薄白,脉浮或紧。
用方思路:正确使用桂枝麻黄各半汤,以主治太阳伤寒轻证为基础方,以主治筋脉骨节寒证为临床扩大运用。
病变证机:风寒乘营卫失调而侵入,营卫受邪而抗邪,以此而演变为正邪斗争,腠理闭塞,经气不利的病理病证。
审证要点:根据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舌淡,苔薄白,脉浮或紧为用方审证要点。
【西医辨病】 感冒,流行性感冒等。
【衷中参西】 合理运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指导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无论是治疗病毒性疾病,还是治疗炎症疾病,或是神经疾病等,都必须符合桂枝麻黄各汤主治病变证机与审证要点,以此才能取得治疗效果。临证选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治疗西医疾病还可用于:
1、皮肤疾病:荨麻疹,风疹,皮肤干燥综合征等。
2、其他疾病:神经性头痛,支气管肺炎等。
【中医治法】 解表散邪,小发其汗。
  【方药西用】 具有解热、抗菌、抗病毒、增强机体免疫能力、改善微循环等作用。
【处方用药】 桂枝去皮,一两十六铢(5.2g) 芍药 生姜切 甘草炙 麻黄去节,各一两(各3g) 大枣擘,四枚 杏仁汤渍,去皮尖及两仁者,二十四枚(4g)
随证加减用药:若头痛明显者,加细辛、白芷,以散寒止痛;若鼻塞不通者,加辛夷、苍耳子,以通窍散寒,若恶心者,加陈皮、半夏,以降逆和胃等。
【煎服方法】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将息如上法。
【方证研究】 风寒侵袭营卫,营卫奋起抗邪,正邪斗争,则发热;卫气抗邪而不能固护于外,则恶风寒;邪气虽不胜正气,但又留结不去,则热多寒少,如疟状,一日二三度发;正气抗邪,正邪斗争而充斥于上,则面色赤;邪气欲去而未去且浸淫肆虐皮肤,则身痒;舌淡,苔薄白,脉浮或紧均为太阳伤寒轻证之征。其治当解表散邪,小发其汗,然则邪去病除。
方中桂枝、麻黄用量为5:3,桂枝大于麻黄,则通达玄府,开达腠理,发汗解表。生姜助麻黄、桂枝,解表散寒。杏仁与麻黄宣肺降肺。芍药益营和卫,与麻黄、桂枝合用,发汗解表不伤营阴。甘草、大枣益气和中,充荣营卫。方药相互为用,以取解表散邪,小发其汗功效。
【使用禁忌】 湿热证,阴虚证,慎用本方。
桂枝麻黄各半汤案
李某,男,35岁,1990年11月7日初诊。
自述1月前冒风淋雨后全身出现风疹团,奇痒难受,用热水擦洗、更衣后慢慢消失。之后每遇冷风则全身风疹团复发。经其他治疗仅获一时之效,再遇冷风仍复发。就诊时正逢天阴风冷,头面、四肢、胸背满布风疹团,色淡红,畏寒肤冷,口不渴,舌苔白,脉缓。辨证属风寒久郁肌表之寒冷性荨麻疹。治以温散表寒,调和营卫。方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加味:桂枝10g,麻黄10g,白芍10g,杏仁10g,炙甘草10g,生姜10g,大栆15g,防风15g,土茯苓15g,白鲜皮15g。3剂。每日1剂,水煎,温分3次服,首次服药后卧床覆被出微汗。
二诊:服上药1剂后风团完全消失,3剂尽,虽再遇冷风也未见不适。为巩固疗效,防止复发,乃用桂枝汤合玉屏散善后,随访1年未见复发。
按:本例寒冷性荨麻疹起于冒风淋雨,之后每遇冷风即发,兼见畏寒、脉缓,为风寒之邪久郁肌表,营卫失和,正气不能抗邪外出所致。《伤寒论》23条在论述太阳病表郁不解证的第三种转归时说:“太阳病,得之八九日……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故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小发其汗,调和营卫,以解除久郁之风寒,加土茯苓、白鲜皮、防风抗敏祛风止痒,邪去正安则愈。
桂枝麻黄各半汤原方,组成,临床运用医案
【原文】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 麻黄各半汤。(23)
  【组成】
  桂枝5g 麻黄3g杏仁4.5g 炙甘草3g 生姜3g 红枣4枚 白芍3g
  【煎服方法】
  水浸30分,煎30分,取药600ml,分早、午、晚3次服。一次愈,停服,不愈再服之。
  【主治】
  太阳病,微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较虚弱者。
  【禁忌】
  1.发热、恶寒、脉象有力,病势较重者,忌之(病重药轻)。
  2.口渴,思饮思冷者,忌之。
  【类方】
1.麻黄汤:为辛温发汗重剂,较本证病势严重。
 2.桂枝二麻黄一汤:同为辛温发汗轻剂,不同者,桂枝麻黄各半汤证未经发汗以治。
3.桂枝二越婢一汤:同可治风寒外袭之发热恶寒。不同者,桂枝二越婢一汤证兼有内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8 14: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临床运用】
1. 中风伤寒,弃置涉日,或发汗后邪气犹缠扰不去,发热恶寒,咳嗽或渴者,宜选用三方(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皇汉医学·类聚方广义》)
  2. 荨麻疹。病前汗出冒雨,伴有恶寒发热,舌淡苔白。(《经方验》)
  3. 产后感冒,热久不退。兼恶风汗出,脉弱而缓。(《重庆医药》1975;4:85)
  4.大便不通四五日。兼身热头痛,无汗恶风,脉浮缓。(《普济本事方》)
  【浅议】
  此辛温轻剂、小发汗方,适用于风寒客郁肌表之轻证。临床以感冒多日,微发热、恶寒,身痒,脉弱为宜。
  桂枝麻黄各半汤证,为风寒侵袭日久,正气虚弱,不能驱邪外出,病情介于表实、表虚之间。其治不可不汗,亦不可过汗。单用桂枝汤调和营卫,为表实无汗所忌;纯以麻黄汤辛温发汗,又忌于正气虚弱。何以处之?取二方之三分之一,为至轻之剂,有调和营卫,发汗解表之功。柯韵伯云:“犹如水陆之师,各有节制,两军相为表里,异道夹攻”,于病程较久,病势较轻,脉象虚弱者,可使汗出邪退,且无过汗伤正、顾此失彼之虑。临床表现,多呈微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面有热色,身痒,鼻塞,咳嗽,口不干,不苦,不思冷,舌苔薄白,脉象浮弱。
  面有热色,即面色浅红而有热感也;“面色缘缘正赤”为满面通红,呈深红色也。皆为阳气拂郁,不得发越于外之象。二者程度不同,前者须以汗解,后者当据证,或汗之,或清之、下之。
  桂枝二麻黄一汤,亦系小发汗方。宜用于发汗后表未解,风寒仍在肌表,外邪较轻,正气较弱者。读条文可知,服桂枝汤应微汗出,以“微似有汗者益佳”。所叙大汗,系未遵桂枝汤服法所致。大汗后气血虚弱,极易复感、玄府复闭;或汗后大邪得解而留有余邪。此二者仍需发汗以治,然切忌重剂发散,否则邪不能解,反有伤津亡阳之弊,故方药必须从轻。从药量观之,方中桂枝汤量多、麻黄汤量少(桂枝汤之十二分之五,麻黄汤之九分之二),可知外邪较桂麻各半汤证轻浅。二方药物相同而量有差异,区别点即外邪之轻重、及发汗与否。如外邪较重,未经发汗治疗,为桂枝麻黄各半汤证;若邪既轻浅,且用过汗法,桂枝麻黄各半汤显然病轻药重,牛刀杀鸡,桂枝二麻黄一汤扶正为主,祛邪为辅,较为相宜。可见二方之治极为相似,简捷分辨,感冒日久未经发汗者,宜桂枝麻黄各半汤;已经发汗,正虚邪浅者,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医案】
  1. 风疹
  范某,女,48岁,豆罗乡人。面额起丘疹月余,抗变态反应之息斯敏、异丙嗪、赛庚啶,仅可止痒一时。一医令服龙胆泻肝丸,亦不见轻。一医处方强的松,闻激素副作用多,未予服用,2006年5月24日来诊。
  丘疹如针尖,如小米,密密麻麻,满布面额,色红如朱,赪颜彻颈,俨然女关羽也。舌淡红,苔薄白。询知反复感冒已逾半年,身不热,无汗出,仅鼻塞、喷嚏、微恶风寒而已。丘疹甚痒,面灼热,遇凉面益红。胃纳尚可,口干不思饮。大便溏,日一行。心下畏冷,稍冷即泄泻。小便清利,手心热,足心冷。月经周期准,量多色淡,已毕20日。切得脉象沉细缓,诊得腹软,心下微拒压。
  观恶风寒、无汗、鼻塞、面有热色、缘缘正赤、遇冷尤甚诸症,知风寒羁郁肌腠也。脉不浮,非邪不在表,乃久病正虚也。稍冷即泻,里虚寒也,手热足冷,上下不和也。邪在肌表,阳气拂郁,其治唯有一法,即表之散之。邪去则表里协调,上下和谐耳,苦寒清利,显属谬也。拟:
  桂枝6g 白芍3g 炙甘草3g 麻黄4.5g 杏仁6g 生姜3g 红枣4枚 一剂,温服覆被。
  二诊:药后微汗出,痒大减,面仍红,大部丘疹脱皮。经来二日,量较前为少。仍恶风,喷嚏多,大便仍溏,脉舌同前。邪虽去大半,然恶风、身痒为余孽未尽,以其时汗出,不宜更用麻黄,拟桂枝汤小剂治之。
  桂枝6g 白芍6g 炙甘草4.5g 生姜3g 红枣6枚二剂
  三诊:痒止,面转淡红,脱皮丘疹已隐,皮肤粗糙不平,恶风、自汗止、喷嚏不再,大便成形,心下冷感亦轻。可见桂枝汤不仅可祛外邪,用其温里,同样能建奇功,继续进之,则云路不远矣。
  守方三剂。
  2.发热
  张某,男,35岁,木材公司木工。感冒半月余,每上午十时许,恶寒发热,寒多热少,骨节酸楚,至子夜汗出热退。次日依然,周而复始。服解热止痛片得汗出,汗后仅舒快一时,继而又热。体倦乏力,食欲不振,微有恶心,大便日行一次,舌淡红少苔,脉象沉缓。
  患者素体健少病,病后上班依然。虽纳呆恶心,以其脉不弦、口不苦、知邪未入少阳;从清便自调观之,更未进入阳明。可见正气尚足,邪仍羁留于太阳。以其势不盛,不宜峻剂发散。拟桂麻各半汤小发其汗:
  麻黄7.5g 白芍6g 甘草4.5g 杏仁6g 桂枝6g 生姜3片 大枣5枚 一剂
  二诊:药后全身汗出津津,恶寒发热止。胃纳增加,惟劳动时汗出,此病后气阴虚损也,改用生脉散加味治之。
  3.风疹
  郝某,女,45岁,明望村人。素喜汗出,一次汗出当风,致疹发遍身,状如麻豆,其色淡红,身痒不能坐卧,搔之出血痒方得减,夜间尤甚。虽非大病,然连续七晚不得安卧,甚为苦恼。望其舌,边尖红,苔薄白。诊其脉,弦滑略数。触其腹,腹软无压痛。
  观其脉症,此气虚血热,风邪为患也。邪入血分,故夜间痒甚,治当益气活血,祛风凉血。拟当归饮子加味:
  当归15g川芎10g 赤芍10g 生地10g 黄芪15g 何首乌15g 荆芥10g 防风10g 白蒺藜15g 蝉衣10g 三剂
  二诊:疹不退,痒如故,全身憋胀。细诊之,弦滑中微有浮象,知病邪趋表,呈外出之势,治宜解表散邪。然并非风寒外束之表实证,且病程已久,病邪亦微,麻黄汤、大青龙汤显然不宜,当小发其汗,拟桂枝麻黄各半汤:
  麻黄6g 桂枝4.5g 白芍4.5g 杏仁6g 炙草3g 生姜3片 红枣5枚 一剂
  当晚,微汗出,疹随失。
  4.瘾疹
  杨某,女,26岁,蔚野村人。据其母言,一岁麻疹后,疙瘩时起时伏,迄今已25年。着凉、触冷或遇风吹拂,便疙瘩满身,成块汇片,肤痒难忍,越搔越痒,乃至坐卧不宁。除此之外,别无不适,舌脉一如常人。
  麻疹后体弱阴亏,邪风乘虚而入,稽伏血分,致瘾疹时隐时现,终不消失。宗治血灭风之理,予以活血祛风。拟桂枝麻黄各半汤加味:
  麻黄6g 桂枝6g 赤芍10g 杏仁6g 甘草4.5g 当归10g 川芎6g 生地10g 生姜3片 红枣5枚 二剂
  二诊:药后微汗出,25年之苦消于旦夕。近疲乏无力,动则汗出,此气虚也,原方减麻黄加黄芪15g,续服三剂。
  后因牙痛来诊,知夙疾再未发生。
  本文来源:《经方躬行录》
孙某,男,19岁,河北人。有3年原因不明低热(37.2℃),近因病友介绍前来诊治。刻诊:低热,轻微怕冷,倦怠乏力,无汗,皮肤拘紧,有时瘙痒,饮食无味,心下痞满,口淡不渴,舌质淡,苔薄白,脉弱;辨为营卫郁滞,脾胃气滞证,治当调补营卫,行气和胃,给予桂枝麻黄各半汤、枳术汤与橘枳姜汤合方,
桂枝10g,白芍6g,生姜24g,白术10g,麻黄6g,大枣8枚,杏仁8g,陈皮48g,枳实10g,炙甘草6g;
6剂,第1次煎30分钟,第2次煎25分钟,合并药液,每日1剂,每天分3服;
二诊:仍有低热,怕冷止,饮食好转,以前方6剂;
三诊:心下痞满基本消除,仍有轻微低热,皮肤拘紧消除,以前方6剂;
四诊:低热未再发作,饮食好转,以前方6剂;
五诊:诸证基本消除,又以前方治疗12余剂。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体会:根据低热、轻微怕冷、无汗辨为卫气郁滞,再根据低热、轻微怕冷、脉弱辨为营卫虚弱,因饮食无味、心下痞满辨为脾胃气滞,以此辨为营卫郁滞,脾胃气滞证,方以桂枝麻黄各半汤调补营卫;以枳术汤行气健脾和胃;以橘枳姜汤理脾和胃,行气化滞。方药相互为用,以取其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12-23 01:4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