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859|回复: 0

“满洲国”历史研究的现状 (2014-01-01 23:56:19)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2-8 19: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孙继英 井村哲郎
1.中国对伪满洲国历史研究情况
对于日本武装侵占和殖民统治中国东北14年这段历史,有两种表述方式,即东北沦陷十四年史和伪满洲国史。但无论采用哪种表述方式,这段历史都是主要研究和记述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东北的殖民统治和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这两大方面的内容。
1951年,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系编写的《伪满奴化教育》一书,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本研究东北沦陷时期历史的专著,全书13万余字。该书首次把在日本统治下的伪满洲国教育的本质定性为奴化教育,资料丰富、翔实,多为后来研究东北沦陷时期教育的学者所引用。
在对东北沦陷历史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方面,全国政协和各地方政协文史资料编辑和出版工作功不可没。1960年1月,以“保存和积累历史资料,并推动撰写资料的开展”为目的的全国《文史资料选辑》出版发行,所选资料大都是撰写者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均为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第一手资料,亦即“三亲”史料。先由中华书局出版,后改由文史资料出版社出版。至1966年编辑出版了《文史资料选辑》共55辑,此中不乏东北沦陷时期的历史资料。辽宁、吉林、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政协也相继编辑出版了各省、自治区的文史资料选辑。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由邓小平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对于东北沦陷时期各种历史问题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深入发展的新阶段。
这阶段,有关伪满洲国历史的综合性研究成果,主要是姜念东、伊文成、解学诗、吕元明、张辅麟编著的《伪满洲国史》,全书共50余万字,1980年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后于1991年由大连出版社出版了增补版),这是第一部记述伪满洲国从建立到垮台全过程的史学专著。在专题研究成果方面,有易显石、张德良、陈崇桥、李鸿钧著的《“九一八”事变史》,1981年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共26万字。作者称九一八事变“为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新阶段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序幕”。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东北三省的部分史学工作者有组织地开展了对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的研究和著述工作,编写了《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本书编写组编写),1991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共45万余字,通过大量的历史档案和口述历史资料,完整地记述了东北抗日义勇军和东北抗日联军的英勇无畏、可歌可泣的抗日武装斗争历史。同时,先后编写出东北义勇军、东北抗联第一军至第十一军各军军史共10册,合计133万余字,1985年至1988年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另外,还编有《东北抗日联军史料》(上、下),1987年由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出版,共72万字。其上册的主要部分是在东北抗日战争中产生重要影响的有代表性的革命历史文献共27件,同时编写有东北抗日联军历史概述、大事记、组织序列;下册的主要部分是选编东北义勇军和抗联将士在战争年代的著述和新中国成立后写的回忆录。
1986年10月,以东北三省社会科学院为中心组成了东北沦陷十四年史编纂委员会总编室,开始组织辽宁、吉林、黑龙江省的部分史学工作者从事对东北沦陷史的研究和编纂工作,相继出版了《东北沦陷十四年史丛书》。主要有:王承礼主编的《中国东北沦陷十四年史纲要》,1991年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共45万字。书中把东北沦陷史划分为三个阶段记述,即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至1937年七七事变前夕;七七事变爆发至1941年12月亚洲、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亚洲、太平洋战争爆发至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本书充分表明东北沦陷14年的历史,是日本对中国东北的侵略史,是东北人民的苦难史,是东北各族人民向日本侵略者及其走狗进行殊死斗争并最后获得民族解放的斗争史。王承礼、常城、孙继武任总主编的《苦难与斗争十四年》(上、中、下卷),共计125万字,1995年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该书将这段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国难史,分为东北沦陷史的初期(1931年9月至1937年6月)、中期(1937年7月至1941年12月)和后期(1941年12月至1945年9月),撰写成为三卷本的东北沦陷十四年史。上卷由孙玉玲、赵冬晖主编,中卷由李茂杰、孙继英主编,下卷由步平、辛培林主编。书中着力记述了日本武装入侵中国东北和建立法西斯殖民统治的残暴性、野蛮性,对东北资源掠夺和财物搜刮的疯狂性,以及在意识形态领域统治的严酷性,充分揭示出这段历史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黑暗的一页,是日本侵华史上最残暴的篇章。同时也着力记述了东北人民所进行的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表明它不仅在中国抗战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做出了可贵的贡献。作为专著的有胡昶、古泉的《满映——国策电影面面观》,1990年由中华书局出版,21万字。苏崇民的《满铁史》,1990年由中华书局出版,60万字。王希亮的《日本对中国东北的政治统治,1931~1945年》,1991年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23万余字。赵冬晖的《“九一八”国难史》,1991年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21万字。李剑白主编的《东北抗日救亡人物传》,1991年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1995年再版,更名为《抗日英烈传》,35万字。苏崇民、李作权、姜壁洁的《劳工的血与泪》,1995年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39万字。孟宪章、杨玉林、张宗海的《苏联出兵东北》,1995年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22万字。霍燎原、潘启贵主编的《日伪警察与宪兵》,1996年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38万字。邓一民、马熙群、张丽华的《长城抗战史》,1999年由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7万字。孙继武、郑敏主编的《日本向中国东北移民的调查与研究》,2002年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40万字。均为专题性的著述。
该套丛书还包括以下资料集:王秉忠、孙继英主编的《东北沦陷十四年大事编年》,1990年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39万字。李剑白主编的《东北抗日救亡运动资料》,1991年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18万字。李剑白主编的《流亡青年的脚步》,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出版,32万字。《日军暴行录》共三卷,1995年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包括孙玉玲主编的《辽宁分卷》,33万字;赵聆实主编的《吉林分卷》,29万字;郭素美、车霁虹主编的《黑龙江分卷》,34万字。吉林省档案馆编的《“九一八”事变》,1991年由档案出版社出版,44万字。吉林省档案馆、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东北沦陷十四年史总编室合编的《关东军文件集》,吉林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39万字。此外,东北沦陷十四年史编纂委员会还创办有《东北沦陷史研究》杂志(季刊),1996年创刊,到2004年4月停刊,共出刊30期。
在此期间里,一些研究伪满洲国历史的专家也在继续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勤奋笔耕,不断有新的专著问世。东北沦陷时期历史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也有新发展。以下择其要者简述之。
专著中当首推解学诗的《历史的毒瘤——伪满政权兴亡》和《伪满洲国史新编》,前者于1993年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共40万字。书中强调伪满政权的本质,是日本对中国东北实行武装占领、进行军事殖民统治的军政府,是其把汉奸卖国贼作为傀儡、招牌与工具,推行“以华制华”政策的产物。概括记述了这个中国百余年近代史上的怪胎和毒瘤——伪满政权从出现到消亡的历史。后者于1995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共66万字。著者以伪满洲国的统治政策和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为中心,分为四编记述伪满洲国的历史。
在历史档案资料集中主要有《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是由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合作编选的。丛书按专题分卷,史料主要选自中国审判日本侵华战犯、伪满汉奸等档案和有关部门存藏的历史档案,从1988年开始,由中华书局陆续出版。其中有关东北沦陷和伪满洲国的分卷为:《“九一八”事变》,1988年出版,25万余字;《伪满傀儡政权》,1994年出版,57万字;《东北“大讨伐”》,1991年出版,64万字;《细菌战与毒气战》,1989年出版,60余万字;《东北历次大惨案》,1989年出版,52万字;《伪满警宪统治》,1993年出版,68万字;《东北经济掠夺》,1991年出版,72万字。另有中央档案馆编《伪满洲国的统治内幕——伪满官员供述》,57万字,2000年由中华书局出版。此书所选资料为伪满皇帝、大臣等40人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关押期间的交代材料。
其他主要丛书、著述和资料集如下:
《伪满史丛书》:由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共7册,主要是由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参加与中央档案馆等合编的专业研究人员编写的。包括傅大中的《关东宪兵队》,1990年出版,25万余字;滕利贵的《伪满经济统治》,1992年出版,18万字;张辅麟的《伪满末日》,1993年出版,15万字;张辅麟的《伪满政权面面观》,1996年出版,22万字;张辅麟的《汉奸秘闻录》,1990年出版,19万字;王国玉的《满洲国的侧影——阮振铎·金名世两大臣逆行录》,1996年出版,15万字;贾玉芹的《一个老牌的侵华特务分子——河本大作五十年罪恶小史》,1996年出版,11万字。
《伪满史料丛书》:由吉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组织编辑,于1993年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丛书分为十卷,即《“九一八”事变》、《殖民政权》、《伪满军事》、《经济掠夺》、《伪满文化》、《日伪暴行》、《伪满社会》、《抗日救亡》、《伪满人物》、《伪满覆亡》,合计560万余字。是以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以及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各级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和文史资料办公室的文史资料为主,辅以历史学者的论著及有关伪满档案资料,按内容类别分卷编成的。
《日本侵华新罪证系列丛书》:由步平、辛培林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是把国内外的调查结合起来,进行新的实证性研究后写成的。现已出版4册,即步平、高晓燕、刁乃莉的《化学战》,25万字,1997年出版;张凤鸣、王敬荣的《残害劳工》,30万字,2000年出版;高晓燕、王敬荣、韩茂才、宋吉庆的《东宁要塞》,15万字,2002年出版;杨玉林、辛培林的《细菌战》,36万字,2002年出版。
关于日伪军事政治统治方面的著作,主要有韩晓、辛培林的《日军七三一部队罪恶史》,1991年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26万字。书中依据大量的调查、访问等资料,全面、系统地记述和揭露了日军731部队细菌战罪恶活动。傅大中的《伪满洲国军简史》,1999年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共31万字。车霁虹的《伪满基层政权研究》,2000年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22万字。左学德的《日本中国东北移民史——1905至1945年》,1998年由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出版,19万余字。高乐才的《日本“满洲移民”研究》,2000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31万字。陈平的《千里“无人区”》,1992年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12万字。由解学诗和松村高夫主编的《满铁与中国劳工》,2003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46万字。以上皆为各研究领域的专题著述。赵东辉、孙玉玲、张洪军、马越山、苏燕、赵朗著的《“九一八”全史》,共五卷,194万字,2001年由辽海出版社出版,是研究九一八事变史的一部新著。
关于奴化教育方面的著作,有王野平主编的《东北沦陷十四年教育史》,1987年由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24万字。书中重点剖析了典型的以奴化愚民教育为核心的殖民地教育模式——“新学制”。还设专章分别记述了东北抗日联军与游击根据地的教育,以广大东北人民与爱国师生的反殖民教育的斗争。在齐红深主编的《东北地方教育史》(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王鸿宾、向南、孙孝恩主编的《东北教育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卢鸿德主编的《日本侵略东北教育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齐红深主编的《日本侵华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等著作中,也都重点记述了东北沦陷时期的殖民地奴化教育。
关于抗日斗争方面的著作,主要有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抗联将领丛书》,共6册,为赵俊清、刘文新等分别撰写的杨靖宇、赵尚志、周保中、李兆麟、冯仲云、季青的传记。邓一民主编的《热河革命史稿(1919—1955)》,1988年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36万字。书中用近五分之二的篇幅记述了八路军创建冀热边抗日游击根据地,热河军民在长城线上“无人区”里坚持艰苦卓绝的反“集家”斗争。还有常好礼的《东北抗联路军发展史略》,1993年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34万字。高树桥的《东北抗日联军后期斗争史》,1993年由白山出版社出版,26万字。李秉刚的《辽宁人民抗日斗争简史》,1997年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39万字。崔圣春的《延边人民抗日斗争史》,1997年由延边人民出版社出版,25万字。郑新衡的《一二三〇事件始末——东北青年反满抗日地下斗争史事记》,1996年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30万字。
另有几部资料集需要提及:
(1)《日军枪刺下的中国劳工》:这套由何天义主编的中国劳工资料丛书共4册,即《石家庄集中营》、《伪满劳工血泪史》、《华北劳工协会罪恶史》、《中国劳工在日本》,共计130万字,1995年由新华出版社出版。书中以历史见证人的回忆录和历史工作者的调查资料为主,同时编选了部分档案资料,记录了日本侵略者迫害中国劳工的罪行和中国劳工们的顽强斗争事迹。
(2)《罪行·罪证·罪责——二战时期日本侵略者在我国东北地区残害被俘人员专题》:傅波主编,1995年由辽宁民族出版社出版,共28万字。通过遍访当年曾在抚顺煤矿当过“特殊工人”的幸存者所取得的第一手资料和一些历史档案资料,有力地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迫害中国战俘的滔天罪行。《罪行·罪证·罪责(第二集)》,傅波、肖景全主编,1998年由辽宁民族出版社出版,共40万字,是对日本侵略者制造的平顶山惨案的专题研究及资料。
(3)《东北沦陷十四年教育史料》:由武强主编,共三辑,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第一辑于1989年出版,53万余字,主要编选了伪满历次教育年鉴和伪满各类学校的规程,附有伪满教育大事记。第二辑1993年出版,45万余字,编选了伪满各类学校法规,伪满历年的学事要览,少数民族教育和第一、第四次教育厅长会议记录。第三辑:1998年出版,41万字,主要编选了日伪各类学校推行的奴化教育,日伪对少数民族教育的摧残,日伪在教育界制造的大惨案等历史资料。
2.日本研究的现状
战后早期刊行的关于中国东北的研究,重要者如下:石田兴平所著的《满洲殖民地经济史之展开》(1964),是以“满洲国”成立以前为中心,阐明向中国东北的殖民过程,包括俄国对东清铁路沿线的开发。又,干种达夫的《满洲家族制度之习惯》(1964、1965、1967),是“满洲国”司法部进行的“满洲国”家族制度的调查。饭冢浩二的《满蒙纪行》(1967),虽然是在20世纪50年代后发表的,但执笔是在战争末期,生动地描写了日本统治末期的“满洲国”和内蒙古社会状况。这些都对究中国东北社会具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但是,其研究的框架则是在战前形成的。
战后研究者对中国东北统治的研究是从20世纪60年代正式开始的。初期的研究是专门以把握日本帝国主义史的全貌的观点为中心进行的。这些研究,首先在“满洲国”活动的人们撰写的回忆录相继出版。例如:笠木良明遗芳录出版委员会编的《笠木良明遗芳录》(1960);星野直树的《未竞的理想——满洲国外史·一》(1963);片仓衷、古海忠之的《失败了的理想国——满洲国兴亡的理想》(1967);山口重次的《消失的帝国满洲》(1967);古海忠之的《满洲终战秘录》(1969)和《难忘的满洲国》(1978)等。这些回忆录的共同点是,把在“满洲国”中,日本对中国东北的统治作为梦想,将“满洲国”的理念正当化,有美化“满洲国”的倾向。“满洲国回顾录刊行会”编的《啊!满洲——建国产业开发者的手记》(1965)、“满洲国军刊行委员会”的《满洲国军》(1970)等,多为对有关人的回忆录进行编纂,这些也是与上面同样的著作。“建国大学”及“大同学院”等的同窗会、在东北各地居住的日本人、在公司工作的人们,由这些人组织的各种会所编纂的很多回忆录也出版了。这些文献,大都记叙了日本统治“满洲国”的实态。但作为整体来说,是赞美日本对“满洲国”的统治,将这种统治正当化,且多以怀旧的兴趣来记述。但是,不能否认,这些著作起了加深战后“满洲国”研究的反面教员的作用。在作为上述文献反论的文献中,有新井利男、藤原彰编的《侵略的证言——在中国的日本人战犯亲笔供述书》(1999)。本书所编纂的,是抚顺战犯管理所收容的“满洲国”要人等笔供的一部分,明确地记述了以日本军人为中心的侵略中国的实态,也包括“满洲国”残酷统治实态的证言,上述回忆录未触及的事实,在此书中也作了毫无掩饰地记述,是可信度很高的资料,可以用本书与开头所述的“满洲国”关系者战后出版的回忆录相对照。
再有,曾经到过“满洲”的日本人个人回忆录也很多。这是汇集个人经历的文献,但很多是用被害意识来记述自己的体验,如撤退时是怎样的悲惨等。而记述自己在“满洲国”都干了什么,处在怎样地位的回忆录则很少。因此,如果说要找出这些回忆录的特征,还是可以的,但若由此将这些日本人在“满洲”的体验作为整体并使之普遍化,则是困难的。当然,对这些回忆录进行选编,以此搞清日本人在殖民地的经历具有怎样的特征,是必要的工作,然而,这项工作此前尚未进行。野田正彰的《战争与罪责》(1998),是把在中日战争中在中国施暴的士兵所讲述的材料加以编纂而成的,作为这种尝试之一,无疑是很好的,但没有触及“满洲国”。再有,对战前和战时出版发行的在“满洲国”的日本人记述其体验的种种记录,加以整理,总结出有怎样的特征,或“满洲国”统治的实态是怎样的,这项工作也是很必要的。为此,今后首先要进一步发掘包括中国东北发行在内的图书。
战后不久,有大藏省管理局编纂的《关于日本人海外活动的调查  满洲编》(1950)、满史会编的《满洲开发四十年史》(1964~1965)。两者表现出的历史观,都是肯定日本帝国主义对殖民地的统治和在“满洲”的日本人的活动。但是,它们收集了战前时期日本人在中国东北是怎样活动的丰富的资料,作为明显贫乏的“满洲国”时期史料的补充,现在也被作为参考书利用。就这一点说,“满洲国史”编纂刊行会编的《满洲国史》(1970~1971)也是同样的。该书虽然也是从颂扬“满洲国”的立场编纂的,但总括地记述了“满洲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和行政等,其记述之详细,未见到与之类似者。还有,20世纪70年代以后,也可以说为了推进“满洲国”史的研究史料共享的工作——图书翻印也相继展开了。将在统治中国东北起重大作用的满铁和“满洲国”的重要出版物进行了翻印。其中有很多《满铁调查月报》和“满洲国”的农村实态调查等。据此,日本对“满洲国”时期的研究得到了深化。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出版物翻印的作用是很大的。还有,60年代以后,各地的地方自治体兴起地方史的编纂。其中战争前期的部分,特别是关于被送到满蒙的“开拓团”和在中日战争中被征召的士兵的记述,多能被见到。这些记载关于送出的情况记得颇为详细,但对于“开拓团”在“满洲国”的实态,多无详细的记述。仅就这点来说,对“满洲国”研究没有什么作用。换句话说,在这些地方史编纂过程中整理的编纂记录和各“开拓团”的团史,对各地送出的“开拓团”的实态,做了尽可能详细的描述,也有很多重要的证言,这是研究“开拓团”从国内各地送出的背景和在入殖地的生活实态的必不可少的资料。据此分析,首先,现在还没有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研究,也缺少整体检索的手段。因此,编篡这些资料的综合目录也是很必夏的。其次,在这些文献中,还很少有对在中国东北的“开拓团”与中国农民的关系进行充分研究的著述。尽管未刊行,但刘含发的博士论文《日本人向满洲移民与中国东北农民——围绕满洲移民土地问题的日中农民关系》(2001),可能是唯一的成果吧。还有,在移民关系资料集中,有冈部牧夫编的《满洲移民关系资料集成》,全40卷(1990~1992)。书中广泛收录了《满洲拓植公社帝国议会说明资料》、满铁经济调查会的《满洲农业移民立案调查文书类》、《移民政策关系会议录类》、大东亚省的《满洲开拓十年史》、《满洲开拓年鉴》、《满洲移民关系广报、研究杂志》、《分村分乡移民计划、移民村调查资料》等,是一部卷帙浩大的资料集。编纂这样的史料,必须有卓见和对研究情况的正确把握才能胜任。再次,日本人从中国东北撤退,或战后留在东北的日本人问题,也是日本固有的研究课题,但系统的研究尚未进行。作为当事者的回顾,可举出石堂清伦的《大连日本人撤退的记录》(1997),明确记述了担任日本人从大连撤退任务的大连日本人劳动组合的活动。
至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由于资料的翻印工作广泛开展,国内图书馆、外交史料馆和防卫研究所的档案馆资料发掘的进展,以及收藏满铁东京支社、东亚经济调查局、东亚研究所等旧藏文献资料的美国国会图书馆的状况变得明了,“满洲国”研究的环境大为改善。进而,由于90年代中国东北的图书馆、档案馆逐渐开放,能够利用的史料大大增多。随着这些史料状况的增加,“满洲国”时期社会、经济研究明显地深化。
如前所述,日本战后真正的“满洲国”研究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安藤彦太郎编的《满铁——日本帝国主义与中国》(1965)可以说是其开端,该书是研究国策会社满铁在中国东北的历史作用的著作。尽管是在资料有限时期汇集的,但对其后的满铁史研究和“满洲国”史的研究产生很大影响。这一时期在政治史领域,出版了日本国际政治学会编的《日中关系之展开》(《日本外交史研究》,1961)、栗原健编的《对满蒙政策史的研究》(1966)、绪方贞子的《满洲事变和政策的形成过程》(1966)。
经济史领域最初的正式研究,首先有必要举出浅田乔二的业绩。浅田的著作,有分析日本在殖民地的地主制度的《日本帝国主义和殖民地地主制——在台湾、朝鲜、“满洲”的日本人大土地所有史的分析》(1968)、有研究抗日农民运动的《日本帝国主义下的民族革命运动——台湾、朝鲜、“满洲”的抗目农民运动的展开过程(1)》(1973)。以浅田为中心会员的满洲史研究会编的《日本帝国主义下的满洲》(1972),分别从经济统制、货币、金融、移民、劳动、土地商租等方面阐明“满洲国”设立时期日本对“满洲”的统治实态。浅田和小林英夫合编的《日本帝国主义对满洲的统治——以十五年战争时期为中心》(1986),也是重要的著作。这些都是研究日本殖民地史,或日本帝国主义对“满洲”统治的著作。浅田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日本殖民地史研究的主导者之一,是1986年设立的日本殖民地研究会的核心成员。这个时期的“满洲国”研究中心,浅田与小林英夫合著的《大东亚共荣圈的形成和崩溃》(1975),也是重要的著作。80年代以后,除前面所举出的浅田、小林合编的《日本帝国主义对满洲的统治》外,还出版了大藏财阀研究会编的阐明本溪湖煤铁公司各种活动的《大藏财阀研究》(1982)、西村成雄的《中国近代东北地域史的研究》(1984)、金子文夫的《近代日本对满洲投资的研究》(1991)等著作。西村的著作,阐述了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东北的军阀统治和日本对殖民地的统治,直至战后共产党掌握政权。作为中国东北史的研究,该书是划时代的著作。而金子的著作,则以铁路和金融为中心分析了明治维新以后至九一八事变期间日本对“满洲”的投资,但把“满洲国”时期也放到视野之内,因而是重要的著作。还有,高桥泰隆的《日本殖民地铁道史论》(1995),对满铁和九一八事变、十五年战争下的满铁提出了新的见解。小林英夫的《满铁——“知的集团”的诞生与死亡》(1996),把满铁调查组织定位为“知的集团”,也记述了其所属人员归国后的动向。柴田善雅的《占领地通货金融政策的展开》(1999)、岩武照彦的《近代中国通货统一史——十五年战争期间通货斗争》(1990),阐明了“满洲国”通货金融的各种问题。高桥、柴田、岩武的著作,并非只提出“满洲国”的课题,也对目本在各个统治地区采取怎样的政策进行了横向比较研究,这是它们长处所在。在这些研究中所见到的特征是,将曾是日本殖民地地区的战后变化也放入了视野。这与观察曾受欧美各列强的统治、战后相继独立的亚洲、非洲新兴国家历史的方法是相同的。
将“满洲国”经济从宏观总体水平加以研究,最早的要属中兼和津次的《旧满洲社会经济构造的分析》(1982)。最近,作为长期搜集资料的结果,出现从宏观经济水平研究“满洲国”经济成长的现象,这也是一个特征。山本有造的《“满洲国”经济史研究》(2003),积累了“满洲国”的经济资料,分析了“满洲国”生产力水平和对外经济关系的展开,是最新的研究成果。
还有,通过关于“满洲国”的各种史料的发掘,对个别课题的研究也正在深入。作为其实例,可举出安富步的《“满洲国”的金融》(1997),本书涉猎了“满洲国”主要财务机关的资料,以此为基础阐明了“满洲国”金融政策的动向与金融的整体结构松本俊郎的《侵略与开发》(1988),提出把“满洲国”时期也包含在内的“近代化”连续性的观点。松本又把这一立场推进一步,在《从“满洲国”到新中国——从鞍山钢铁业看中国东北的再编过程1940~1954》(2000)中,以鞍山的制铁业为主题,阐述了从中日战争到日本战败期间“满洲国”的煤炭、铁矿石、钢铁的生产,进而阐明苏联战后拆走鞍山制铁所的设施和制铁所的复兴过程等,探讨了由满铁开发的鞍山钢铁业在“满洲国”末期的生产、技术水准,经苏军对东北的进攻,国共内战,怎样由新中国继承的问题。柳泽游的《日本人在殖民地经验——大连日本人商工业者的历史》(1999),是研究大连日本人商工业者,阐明他们是怎样活动的著作。还有,斐富吉的《满洲国与经营学——围绕效率增进、产业合理化的时代精神和经营思想》(2002)。松村高夫、解学诗、江田宪治编的《满铁劳动史的研究》(2002),是中日共同研究成果,阐明了满铁各生产部门的劳动问题,并就中国劳动者的反抗进行了研究。
概述“满洲国”整体的,有冈部牧夫的《满洲国》(1978),以傀儡国家“满洲国”的经济、政治和农业政策为中心进行了论述。铃木隆史的《日本帝国主义与满洲1900~1945年》(1992),是以通史的形式研究日本和满洲关系的著作。山室信一的《嵌合体(或嫁接杂种)——满洲国之肖像》(1993),分析了日本与“满洲”的关系,以及日本统治的意识形态、统治结构的特征。其后,山本有造编的《满洲国的研究》(1993)完成了,该书是对“满洲国”时期日本统治的实态,包括经济、社会、文学等进行综合探讨的共同研究,可以说,是20世纪90年代“满洲国”研究的最大成果。还有,壕濑进的《满洲国——民族协和的真相》(1998),是把被统治的民众放入视野,描述“满洲国”整体形态的著作。壕濑的著作还有《中国东北近代经济史研究——铁路敷设和中国东北经济的深化》(1993),书中阐明铁路建设给交通和农业生产结构带来怎样的变化。这些关于“满洲国”的论著,在各自的时间段,代表日本的“满洲国”研究的最高水平。
从统治和被统治的观点编撰的著作,有田中恒治郎编的《“满洲”的反满抗日运动的研究》(1997),这是在资料尚贫乏的时期完成的关于反满抗日运动的精著。而风间秀人编的《满洲民族资本的研究》(1993),则阐述了“满洲”民族资本的经济抵抗,是在日本以比较研究弥补薄弱领域的主要著作。沈洁的《“满洲国”社会事业史》(1996),将“满洲国”的社会事业和战前期日本的社会事业相联系进行了论述。
在以文学为对象进行研究方面,有冈田英树编的《从文学看“满洲国”的相位》(2000)。还有,在“满”日本人执笔的文学作品也相继翻印。进而,成立了“满洲国”时期文学研究会,文学研究得到深化。
另一方面,20世纪80年代以后,虽说也是把对帝国主义与殖民地问题的关心作为基础,但并非直接的、而是稍有距离的研究出现了。在建筑和土木建设方面,越泽明完成了《殖民地满洲的都市计划》(1978),后来又完成了《哈尔滨的都市计划》(1988),阐明了“满洲国”的都市建设发展计划。还有,西泽泰彦的《渡海的日本建筑家》(1996),记述了在“满洲国”从事建筑的建筑家。李相哲的《在满洲的日本人经营新闻的历史》(2000),记述了“满洲国”新闻史,作为媒体史也是很重要的。此外,聂莉莉的《刘堡——中国东北的习俗及其变化》(1992),以一个村落的调查,阐述了从“满洲国”时期到战后中国东北的社会结构的变化。韩哲曦的《日本对满洲的统治和满洲传道会》(1999),阐明了日本的基督教和对“满洲”的统治有怎样的关系。与之相比,佛教在“满洲国”发挥了什么作用,则研究得比较少。山田豪一的《满洲国的鸦片专卖》(2002)是总括地探讨“满洲国”的鸦片政策、生产等的著作。山根幸夫的《建国大学研究——日本帝国主义的一个侧面》(2003)、宫泽惠理子的《建国大学和民族协和》(1995),都是阐述“满洲国”的高等教育机关——“建国大学”实态的著作。还有,关于满铁调查部的研究,井村哲郎编的《满铁调查部——关系者的证言》(1996),汇集了调查关系者的证言,使人在一定程度上明了当时的调查关系者以什么目的进行调查。
关于强制押送中国人、731部队,这里不述及。
最后,介绍一下日本编辑的“满洲国”研究的文献解题。在较近时期编纂的文献解题中,有田中明编著的《近代日中关系史再考》(2002),该书详细记述了日本、中国等截至2000年前后的关于日本帝国主义统治“满洲国”的日本企业、满铁调查部论、强制解送中国人、强制劳动、731部队等的研究动向。稍前时期有山根幸夫等编的《增补·近代日中关系史研究入门》(1996),此书也全面收集了关于“满洲国”的研究文献,是很有价值的书籍。而井村哲郎的《“满洲国”关系资料解题》(收入山本有造编的《满洲国的研究》),介绍了在“满洲国”研究方面有哪些重要史料;它虽非研究指南,但介绍了日本、美国等地的“满洲国”研究史料。
在俄罗斯的“满洲国”关系史料,除了在哈巴罗夫斯克的关于哈尔滨的俄罗斯人的史料外,其他现在还不清楚。在日本、中国、美国的史料大体已清楚。为此,今后个别课题的“满洲国”研究也将由年青一代进一步推进。

注:本文选自东北沦陷十四年史总编室、日本殖民地文化研究会编《伪满洲国的真相——中日学者共同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孙继英:1935年生,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合著《苦难与斗争十四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等。
井村哲郎:1943年生,新潟大学大学院现代社会文化研究科教授,著有《满铁调查部——关系者的证言》(亚洲经济研究所,1996)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12-23 03:4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