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美国造价高达20亿美元的新一代DDG1000型驱逐舰“朱姆沃尔特”号在穿越巴拿马运河时发生故障,被拖回港口。这还不算什么,毕竟这艘科幻巨舰是造出来了,而且已经列装服役了。其实,美国还有一些耗资巨大的武器,短时间服役后就匆匆退役,甚至压根就没有被使用过。然而,我们需要同时看到,这些巨额耗资并未变为实在的武器,在研发过程中也促进了军事技术的提升,甚至一些失败的案例也有借鉴的意义。所以,面对失败的武器项目,嘲笑是毫无意义的,更多应从中解读世界军事发展的动向,并为我们自己的发展汲取有利信息。
一款新式武器的研发,需要投入大量的技术成本,经过多次试验改进,从而耗费天文数字的资金和若干年的时间。而这样耗资巨大的烧钱武器却没有投入应用,原因可能有很多种。
原因之一是进度滞后,导致迟迟不能制造出来。而进度滞后的原因则可能是技术攻关遇到瓶颈,或者资金不到位。当周期拖延到了新的替代品出现,或者战场形势发生变化,那么夭折也就在所难免了。
新式武器不能使用的另一个原因是达不到原先预定的功能和性能。毕竟纸面上的设计总是可能存在疏漏。出现这种问题后,要么追加预算解决问题,要么出低端版本,要么干脆取消。尤其有的武器在制造中才发现原先的设想异想天开,那就更需要果断止损了。
此外,如果新式武器的造价超出预算,导致其从经济上并不划算,或者军事科技背景产生了变化,使得原有的设计过时,也都可能使得重金打了水漂。
XB-70轰炸机:
项目顺利完成 却无用武之地
打水漂:15亿美元
XB-70是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研发的一款超音速战略轰炸机。其名称音译为“瓦尔基里”,国内译为“女武神”。
该机型的设计背景是在冷战初期的50年代中叶,美军为对苏联保持威慑,计划研发一款战略轰炸机,能够深入苏联广阔的腹地,进行战略轰炸或投掷核武器。美军之前的B52轰炸机只能达到1倍音速,为了躲避苏军最快能达到2倍音速的歼击机,美军希望新轰炸机的速度能达到3倍音速。
最终,北美雀屏公司中标,经过数年研制,终于设计出了一架超级轰炸机——XB-70。
该机长59.74米,翼展32米,机高9.14米,空重93吨,最大起飞重量249吨,最大时速3马赫,最大高度21500米。采用了鸭式、无平尾、大三角翼的总体布局和双垂尾,机翼翼尖部分还可以向下折叠,产生高速飞行下的压缩升力。该机可携带22.5吨常规武器和核武器。它还具有紧急起飞的能力,飞行员无须检查,甚至无须穿飞行服也能驾驶。
整体来说,XB-70的设计制造是比较优秀的,也基本实现了初期的设想。样机在1964年首飞,次年达到了21500米高度、3倍音速的指标,这个研发速度也不算慢了。
然而就在这数年间,冷战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苏联在防空导弹方面大幅度进步,使得美军原先利用高空高速渗透的战略已然难以实现。像XB-70这种超高空、超高速的战机,相应其飞行的灵活性就很差,变速和转向都不容易,即使速度再快,也会被敌方算出飞行轨道,进行针对性拦截。加之重达200吨的庞大身躯更是敌方雷达捕捉的极好目标,针对超高空飞行用的超薄三角翼设计也无法用于低空飞行。这样一来,原本造价昂贵的战略“大杀器”实际已经不合时宜。
肯尼迪政府在1961年便宣布将XB-70计划裁减到仅剩研究用途。到1966年,研发不久的第二架原型机在飞行表演时与伴飞的F-104战斗机相撞,机组人员全体遇难,这更给了反对派攻击的借口。最终,XB-70轰炸机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仅存的首架原型机被送入了博物馆。此后的美军新一代战略轰炸机都改用低空穿透作为指导思想,至于原先XB-70的任务,则可以由更高、更快、更远的洲际导弹来完成。
思考:
基本上,XB-70作为项目完成的本身是成功的,它的不幸仅在于外部环境的变化。为此浪费的钱约为15亿美元,这在20世纪60年代可不是个小数字。
A-12复仇者II:
牛皮吹上天 飞机摔下地
打水漂:接近30亿美元
A-12复仇者II攻击机,是冷战末期由美国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和通用动力公司合作发展的一种隐形舰载机。美国海军计划用其取代A-6入侵者攻击机,相比前者,它具备隐形能力和深入敌境进行远距离打击的能力。该项目于1981年招标,1988年签订合同,当时预计在1990年生产1200多架分配给海军、海军陆战队和空军,预计单价1亿美元。
根据设计,该机全长11.5米,翼展21.4米,折叠后为11米,空重17.7吨,最大起飞重量36.3吨,最大时速930公里,航程1480公里,最大高度12200米,可靠性高,维护成本低,同时灵活性也好于A-6入侵者,可以执行深入打击任务。更重要的是其隐身能力的设想,要求其比F-117A隐身技术更先进,使敌方雷达的探索距离比当时已有的海军飞机缩小5倍,而且即使满载武器时,隐身能力也受影响不大。
这个项目各方面听起来是如此的完美,唯一的困难就在于如何实现它。1990年11月军方审查发现项目存在大量问题。为了减重,A-12使用了大量复合材料,然而这些材料的坚固程度却达不到要求,最终被迫用更重的金属部件来代替。由于飞机腹部开口太多,两个机翼翼梁承受负荷很大,必须加强。这样一来,飞机的总重量又会超标,以至于逼近了航母舰载机重量的上限。此外,复杂的逆合成孔径雷达系统也难以实现,工期至少要延迟到1992年。
一方面性能难以实现,另一方面经费哗哗往上涨。承包商估计单是研制费和第一批生产费就将超支8.5亿美元以上,单价则超过2亿美元(比后来五代机的F-35还贵)。有人甚至估计,A-12将会耗尽未来3年内海军战机预算的三分之二。于是在1991年1月,美国国防部长切尼下令砍掉这个项目。此后海军启动了AX项目来取代A-12,算是A-12的简化替代版,单机价格预计1.5亿美元。但是国会发现这个项目未来几年还将消耗几十亿美元,于是到了1993年,AX项目也被砍掉。至于A-6的替代品,则用F-18大改所形成的F-18E/F。
思考:
A-12失败的原因和XB-70恰好相反,属于设计思路高大上,结果却无法实现,导致窝工、烧钱,最终被忍无可忍的政府叫停。当然,时值华约、苏联解体,美军对新式战机的必需性减弱,也是其被叫停的一个原因。A-12总共花了美国接近30亿美元。
两栖远征战车EFV:
油老虎跑得快 性价比不合用
打水漂:30亿美元
两栖远征战车EFV,是美军从20世纪末开始研发的新型水陆两用履带式登陆车。它与MV-22倾转旋翼飞机、LCAC气垫艇一起,曾被美国海军陆战队视为21世纪执行“超视距”三栖登陆作战的“三大法宝”。
作为海军强国,美军70年代研制的LVTP7履带式登陆输送车,在改进为AAV7、AAV7A1等版本后使用至今。为了进一步提高向海岸的输送能力,美国通用动力公司从20世纪末开始研发新一代战车,预计从2008年开始部署服役,到2018年生产出1013辆,整个计划经费76亿美元。
EFV拥有陆地、水上过渡和水上高速行驶模式。在水上高速行驶模式下,该车撑开滑板,盖住履带,形成一个“大型水上冲浪板”,使用大推力的喷水推进器,在水面滑行前进,最大时速接近50公里,是现有两栖战车水上速度的4倍以上。而在陆地上的时速则超过72公里,不亚于美军的主战坦克M1A1。为此,该车装备了三种功率输出模式的发动机。
EFV能搭载17名陆战队员,本身装备1门可更换炮管的机关炮和1挺M240型7.62毫米并列机枪。武器系统可快速360度射击。车体由铝合金装甲焊接而成,可承受14.5毫米重机枪穿甲弹的攻击。
由于其优异的性能,EFV无须被投放在滩头,可以在离海岸40公里甚至更远处卸下,然后凭借自身近50公里的时速劈波斩浪,冲上滩头,再用火力压制敌军,甚至攻入内陆。这使得美军可以实现其在20世纪80年代即提出的“超视距”三栖登陆作战概念。
然而这款威武的新武器也有诸多争议。首先是各种功能加载的模块太占空间,造成该车块头大、重量沉,内部空间却有限。这样一来,要运载同样的士兵,就需要更多数量的战车,而每艘两栖突击舰能装载的战车数量反而下降,如此要实现同样的登陆规模,就需要大大增加两栖登陆舰数量。其次,由于块头大、速度快,EFV是个油老虎,后勤方面也更吃紧。三是,复杂的液气制动悬挂与履带系统,既对工程提出更高要求,也使得研发过程中问题不断,让后勤维修费用增加、难度提升。四是,其在海上高速航行时,会形成明显的波纹,数公里外都清晰可见,这等于给敌人炮火指引。此外,EFV登陆车每辆造价高达700万美元,比现役的M1A1主战坦克还要贵一倍。
总之,EFV虽然跑得快,但成本代价不低。而且,跑得快这项优势,与小国打仗时凸显不出好处,与大国打仗似乎又没啥用。而它的研究经费倒是不断上涨。海军陆战队修改计划后,计划采购数量从1013辆降至573辆,整个成本投入从84亿美元激增至130亿美元。最后,美国国防部长盖茨在2011年初砍掉了这个项目。
思考:
EFV战车确实基本实现了其设计性能,然而由此却造成预算超标。性价比的不合用,是其夭折的主因,给美国造成了30亿美元的浪费。
YAL-1机载激光器:
设计概念靠谱 可惜效果受限
打水漂:超过50亿美元
YAL-1是美国在新世纪开始研发的一款机载激光武器,计划在改装的波音747-400F飞机上安装功率达兆瓦级的氧碘化学激光器武器系统,从而形成“飞行炮塔”,目的是拦截战术弹道导弹。该设计始于2004年美国国防部,预定在2008年服役。
这款系统使用红外线传感器搜索导弹,在发现目标之后,通过三道低功率追踪激光来计算导弹的航向、速度、瞄准点以及当前大气扰动,再以主炮发射激光,持续3秒至5秒破坏导弹。由于受激光功率和作用时间影响,激光可能无法彻底烧毁导弹,但是只要将导弹外壳加以部分削弱,便可能破坏导弹的空气动力属性,甚至让导弹在内外压力的作用下自行瓦解、坠毁。开火时, 五秒钟所发出的能量等于一个美国家庭一小时的用电量。
用飞机运载激光武器、摧毁导弹,这个概念听起来很靠谱。不幸的是却受制于很多其他因素。首先,激光武器本身的性能受到限制,项目原目标是能够摧毁600公里外的导弹,然而由于功率、瞄准和大气干扰等原因,实际上多数时候只能摧毁300公里外的目标。另外,该系统从设计上,瞄准的是上升段的导弹排出的强烈热讯号,很难拦截终端、下降段、飞行段的导弹,这样一来,有效发射时间可能只有导弹喷出射流的那短短8到12秒,勉强有两次射击机会。另外,发射激光需要极大的瞬时功率,飞机上不可能装核电,因此暂时只能采用类似火箭的化学燃料。每架飞机可以携带发射20发的燃料,低能量发射对付小导弹时可以发射40发。这种燃料不能空中补充,必须降落才能补充。这实际上削弱了波音飞机作为发射平台的应用性。此外,每次出击还要有战机和电子干扰机护航。距离太远了可能在探测和射击上鞭长莫及,距离太近了又可能遭到敌方防空导弹的袭击。
思考:
由于YAL-1涉及的各项技术在当前环境下难以达成有效的战果,美国国防部最终于2011年终止了机载激光器的研发项目。在此之前,该项目总耗资超过50亿美元。
理想单兵作战武器:
对敌军“隔墙杀”
水土不服退现役
打水漂:1亿美元
理想单兵作战武器(XM-29)是美国在新世纪为陆军研发的多功能模块化单兵武器。当时美军在伊拉克、阿富汗遭遇反美武装的游击战,面对神出鬼没的武装分子,有时单用枪弹、枪榴弹、火箭筒和迫击炮难以将其歼灭,而呼叫自己的炮兵和直升机又来不及。因此需要更为强大的单兵火力,XM-29应运而生。
这款单兵武器有两种火力:普通的5.56毫米步枪子弹和20毫米高爆弹。高爆弹可以飞到敌人所在位置附近爆炸,之后高速向四方射出榴霰弹杀伤敌人。使用者还可以预调它的爆炸时间,使子弹飞抵预定目标一段时间后再爆炸,进一步令敌人防不胜防。由于采用了后坐缓冲器,即使发射高爆弹时,后坐能量也与一支M4步枪差不多。
此外,它还配备了激光距离探测仪器及红外线探测器。激光距离探测器量度目标距离后,把有关资料输送到安装在高爆子弹内的计算机芯片,这样高爆子弹便会根据指示准确地飞抵目标,按时爆炸,可谓弹无虚发。红外线仪器则让士兵在晚上也可侦察到敌人的踪影。而装有变焦距镜头的摄像机则可把影像传送到配备眼罩式荧光幕的特制头盔上,令士兵的视野更广阔。
美国军方将其拆分为两个子项目,以降低研发风险。这两个子项目就是XM8轻型突击步枪和XM25自动榴弹发射器,准备研发成功后再合并起来。然而到了2005年,军方就宣布全面取消了XM8的开发。这样,XM-29的两个子项目仅剩一个。
剩下这一个还是挺风光的。德国H&K公司负责的XM25自动榴弹发射器把高爆弹增加到了25毫米,并在2010年被送到阿富汗作实战测试,得到了“巷战利器”、“聪明榴弹”等爱称。其具备空爆(空中爆炸)、点爆(接触到物体时爆炸)、延迟点爆(穿透门板、窗户或薄墙后爆炸)和窗口(在瞄准点后侧爆炸)4种开火模式,可以对处于隐蔽状态敌军实施“隔墙杀伤”,使用空爆榴弹时直接杀伤的概率是现有武器的5倍,每支造价仅2.5万美元也不算昂贵。
然而其实际使用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过度智能化的XM25榴弹枪在沙尘暴肆虐、几乎没有维修保障的阿富汗前线,故障率立马大幅攀升。先是有士兵在为榴弹安装引信的过程中发生意外,紧接着又有一名美军士兵在训练中受伤。加上美军在阿富汗、伊拉克逐渐撤军,2013年军方不得不宣布XM25退出现役。
思考:
当然,XM-25其实不算太糟糕。毕竟,工艺上的问题还有解决的空间。这款单兵武器耗费的钱比起前面几个项目也是小数字——大约1亿美元。更重要的是,美国陆军方面还希望保留这个项目,并仍然在将来将其装备到一线部队,从而增强美军步兵班的临敌火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