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467|回复: 0

东北大学校史拾遗2011-03-30 15:04:52 来源: 辽沈晚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9-17 19:05: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校区似坐佛,校歌像军歌,著名才女林徽因刚回国就被张学良重金聘为东大教授,林徽因在东大的第一个作品是东大校徽……

  近日,查阅1931年6月出版的“辽宁省城(编者注:即沈阳市)市街全图”,发现图中的东北大学校区图形竟酷似一座坐佛。经采访得知,这座名校从筹建到扩建,从校歌的创作到校徽的设计,竟有诸多的名人参与……

  首倡者是谢荫昌

  说起东北大学的创建,有说是张作霖,有说是张学良,还有的说是王永江。其实,首倡者另有其人,这就是当时奉省教育界泰斗谢荫昌。

  谢荫昌,江苏武进人,早年参加过南社,后随奉天将军赵尔巽来奉,在省公署从事教育工作。因其在奉从事教育多年,深得张作霖信任,后被张任命为奉省第一任教育厅长。1922年初,时任教育厅长的谢荫昌向张作霖进言:“欲使东北富强,不受外人侵略,兴办大学来培养各方面人才,是为当务之急。 ”张作霖虽草莽之人,却深知教育与人才之关系,听了之后很以为然,并立主东三省联办,于是便把代理省长兼财政厅长王永江请来共商筹备事宜。经过磋商,遂定校名为东北大学,以王永江为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

  王永江接手筹备东北大学后,即与吉、黑两省联系,但吉林要自办大学,结果只有黑龙江参加。张作霖于是决定经费按9:1比例,由奉、黑两省分担。后经筹备委员会讨论决定,东北大学设文法理工四科,文法科以奉天省立文学专门学校(沈阳大南关)为校址,理工科以沈阳高等师范学校(沈阳大南关般若寺胡同)为校址。由此可见,东北大学的原始校址,是在沈阳大南关与大南门之间。

  新校区按佛的坐像设计

  1922年12月,经东北大学筹备委员会推举,王永江正式被任命为东北大学第一任校长,吴家象为总务长,主持校务。 1923年4月26日,由奉天省公署颁发校印一枚,文曰:“东北大学之印”,东大遂以4月26日为校庆纪念日。鉴于沈阳高师校舍年久失修,不足以应付东大的需要,遂商请前清三陵都统捐赠北陵陵前白桩以外的陵地三百余亩,并购买毗连的民田二百亩作为新校园之用。当时东北大学占地9方里,而沈阳砖城仅为6方里;东北大学由西门至东门是3里,而沈阳砖城由西门至东门只有2.5里,可见东北大学规模之宏伟。

  东北大学新校区的总体规划设计由中国著名建筑师杨廷宝先生主持。杨先生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7年回国后,曾受邀到东北大学创建建筑系,因其已加盟天津基泰工程司,故向东大推荐了他在宾大的同学梁思成。杨先生在沈阳的建筑作品很多,辽宁总站(现沈阳老北站)和东北大学的主要建筑如体育场、图书馆、文学院(汉卿北楼)、法学院(汉卿南楼)等都是他设计的。

  东大北陵新校区是按照一尊佛的坐像设计的,这既与邻近的清昭陵陵主、自称是文殊菩萨的皇太极遥遥相应,也体现了设计者深谙中国传统文化之道。东北大学的南侧为北运河,河里为遍布的荷花,一尊佛坐在其上,这种与环境的完美统一,岂不是一种美妙的佛境?

  1923年12月24日,东北大学正式举行开学典礼,由王永江校长亲手书写校训“知行合一”,同时还制作了圆形的校徽,取周易变化多象为图案,象征自强不息,积年成材之意。猜想,这枚最早校徽的设计应该是首任校长王永江的创意,因为王永江自幼研究易经,算得上易经大师。

  1925年2月,奉天省公署划拨北陵西南长宁寺(皇太极时的御花园,顺治时敕赐为长宁寺)附近官地二百余亩,用作建筑东北大学工厂之用,同时拨款280万元作为建厂基金。该厂一方面作为东大理工科学生实习试验之用,同时还承接外来的机械生意,承办修理中国各铁路机车、客车及机件零活。在大学附近设工厂,当时在国内是绝无仅有的。

  1925年9月,北陵理工科新建校舍落成。至此,理工科学生全部迁入新校舍,原大南的校舍完全归文法科及大学办公室占用。从此,东大便有南校、北校之称。只不过,这个南校并不是指后来的南湖校区。

  张学良开放女禁五十名女生入校

  1927年11月初,校长王永江以宿疾屡发,辞去省长兼财政厅长及校长职务,回金州原籍休养,不久病故。东北大学校长一职便由时任奉天省长的刘尚清兼任。刘接任后,即以同乡冯广民接替吴家象任总务长,并开设专修科(相当于高师)。 1928年8月,刘尚清因事辞去校长职务,东北保安委员会便委托张学良为校长,并以刘风竹为副校长,统筹全校事宜。

  张学良接任东大校长后,第一件事就实行男女合校。东大在初建时,因校长王永江旧学出身,信奉理学,反对男女合校,结果东北女生不得不远走关内求学。张学良接任校长后,首先便开了女禁,批准东大招收女生,从而深得东北妇女界欢迎。张学良夫人于凤至更是率先垂范,在政治系插班听课。很快,东北大学就有了第一批五十名女学生。

  1928年9月,张学良因对原校徽不满意,便重金征集新校徽设计,刚刚来东大任教的著名才女林徽因以一幅盾形、饰以白山黑水图案的新徽中选,得到四百大洋奖金。

  刘半农为校歌作词

  鉴于东大南北分校诸多不便,经校务会议决定,在北陵校区兴建办公楼、大礼堂、文法科新校舍、图书馆、体育馆、教授住宅、学生宿舍等。因需款浩繁,省库无力负担,张学良乃慨解私囊捐助现银180万元。1929年2月,东北大学办公室迁入新建办公楼;7月,南校全部迁入北陵新校舍,所遗大南关旧校舍,全部拨归后建的附属高中使用。

  这时,东北大学又将文法科改为文学院和法学院,理工科改为理学院和工学院,同时还成立了教育学院和农学院。至此,东大已成恢宏气势,与国内先进大学相比,大有蒸蒸日上之势。

  为了纪念南北合校,迎接第一届毕业生毕业典礼,东大还制定了校歌,聘请北大赵元任教授作曲,刘复(半农)教授作词。歌词写道: “白山兮高高,黑水兮滔滔。有此山川之伟大,故生民质朴而雄豪。地所产者丰且美,俗所习者勤与劳。愿以此为基础,应世界进化之洪潮。……痛国难之未已,恒悲火之中烧。东人兮狡诈,北族兮矫骁。灼灼兮其目,霍霍兮其刀。苟捍卫之不力,宁宰割之能逃。惟卧薪而尝胆,庶雪耻于一朝。……使命如此其重大,能不奋勉乎吾曹,能不奋勉乎吾曹。”歌词慷慨激昂,气势如军歌,忧国忧民之情显然,激励同学为国家为民族而发奋读书。

  后来,提起这首校歌,张学良将军曾感慨地说:“为办东北大学,本人先后捐款近二百万元。目的就是培养实用人才,建设新东北,以促进国家现代化,而消弥邻帮的野心”。

  应德田致词打动张学良

  1929年7月1日,东大举行第一届毕业生毕业典礼。按照学校规定,各系各专业毕业成绩名列榜首者将由学校资送英、美、德留学(俄文系除外)。当时,东大共有8人获此殊荣,其中便有后来成为东北军少壮派首领,在西安事变后发动“二·二”事件,残杀王以哲将军的应德田。当时,应德田代表毕业生在会上致答辞,慷慨激昂,令张学良刮目相看。留学回国后,张学良就把应德田留在身边,委以重任。

  张学良为了将东大办成国内知名大学,还不惜施以重金,广为招贤,一时名流学者纷纷来沈讲学授业。其中有章士钊、梁漱溟、唐兰、王卓然、刘仙洲等知名学者。梁启超之子、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与他的夫人、著名才女林徽因刚刚学成回国,就被张学良以重金聘到东北大学,梁思成为建筑系主任,林徽因为教授。

  日本人曾在东大校园内养马

  “九·一八”事变次日,东北大学即被日军侵占。东北大学筹备之际,日本人就视之为眼中钉。日本驻奉天总领事“劝告”王永江说:“你们不必办大学,想造就理工人才,可以上我们的旅顺工科,学医可以到我们南满医大去,学文、学法可以到日本去,我们可以给予官费优待及一切便利”。王永江把日本人的话汇报给张作霖,张作霖说:“我们办自己的大学,用他们多嘴,不管他!”所以,日军占领东大后,立即将校区和校工厂全部封闭,把校园作为养马之地,图书馆改为马圈。一代名校遭外敌铁蹄践踏,实在令人痛心。

  “九·一八”事变后,东大学生纷纷逃往关内,初在北大、南开等校借读。10月18日,东大在北平南兵马司税务监督署开学。次年2月借北师大广安门大街校舍,7月1日迁入西直门里崇元观五号原陆军大学旧址。此时,流亡关内的东北交通大学和冯庸大学先后并入东大。由于经费困难,东大先后将农学院和教育学院停办。1937年1月,国民政府强行将东大改为国立,后迁至开封和西安,称为“国立东北大学”。

  抗战胜利后,东大于1946年迁回沈阳北陵校舍。1946年2月,中共中央东北局任命张学良的四弟张学思为东大校长。1950年院校改组时,东北大学分为长春的东北师范大学和沈阳的东北工学院。1991年,沈阳东北工学院恢复了“东北大学”的校名,再聘张学良任名誉校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11-15 10:5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