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810|回复: 0

一名肺癌患者20年的抗癌经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9-4 13:41: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89年能不能挺过去还不好说,90年你想都不要想了。”
  医生的“死刑判决书”似乎还在耳边响起,但是韩凤国却奇迹般地迎来了他“新生”20年的日子。
  谈起这20年的艰辛抗癌路,韩凤国说:“能够活到今天,这条路我不是在走,真的是爬过来的啊!”
  多家医院都宣判了“死刑”
  1988年冬天,53岁的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商业服务中心干部韩凤国感冒了,但这次的感冒拖拖拉拉的两个多月了还没有好。去了多家医院,医生都怀疑是肺结核,但是光腰穿就做了18次,还是不能确诊。
  直到1989年元旦,才在黑龙江省肿瘤医院得到确诊:晚期左肺中心型肺癌,纵隔淋巴广泛转移。
  家里一下子乱了套了,孩子们伤心、难过自是不必说了,老伴更是犹如天塌下来一般,一口气没上来晕了过去。
  但不管怎么样,还得面对现实。由于是晚期,而且已经广泛转移了,手术是不能做了,只能姑息治疗,延长生命了。
  于是痛苦的放疗开始了,强烈的副作用让韩凤国在50多年的岁月里头一次体会到了什么叫生不如死。“开始,疼得难以入睡时我就想着那些英雄人物,邱少云、江姐,想想他们真就忍住点痛。可后来,想谁也没用,就是个痛啊!实在是挺不住了。”
  打杜冷丁止痛虽然管用,但是很快,韩凤国发生了重度杜冷丁依赖症。戒除毒瘾的日子,韩凤国现在想起来还不寒而栗,“那不是人遭的罪呀!就好像有成千上万只蚂蚁在啃噬着你的心啊!”他寻找一切机会和方法自杀,最后家人连腰带都不让他系。他就用头撞墙,护士看着,他咬舌自杀,弄得满嘴都是血,也没死成。经过18天,虽然战胜了毒瘾。但是,病还是没法治。
  “89年能不能挺过去还不好说,90年你们想都不要想了。”带着医生的“口头死刑判决书”,韩凤国出了院。
  一个故事让他断了寻死念头
  本来一心求死的韩凤国是被一个小故事激发勇气的。
  在他家附近的小公园里,有一些癌症病友每天坚持锻炼,韩凤国心烦时去那里溜达,听到了这样的故事:
  朝鲜战场上的空军战斗英雄张积慧,当时只是个只有200多个小时飞行经验的新飞行员,没想到在空中遇上了美国著名的飞行员戴维斯,他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有两万多小时飞行经验的王牌飞行员。张积慧想:碰上他,惟有一拼,出其不意地主动出击,才有生的可能。于是,他开足油门,机头直奔戴维斯而去。戴维斯没料到张积慧这亡命徒似的打法,恐慌异常,赶快掉转机头想逃。张积慧趁此时机瞄准、开炮,击中了戴维斯,消灭了敌人,也保全了自己的生命。
  病友说:“这癌症就像戴维斯,你怕,肯定没好,跟他斗,还有胜的希望。”
  病友的一席话,让韩凤国本来绝望的心一下子变得敞亮了:对,我跟癌症拼了!从这一天开始,老伴发现韩凤国变了,脸上有了笑容,即使再吃不下饭,也会强迫自己塞下几口。
  怀着强烈的求生欲望,1990年1月,韩凤国和老伴、大女儿踏上了去北京的寻医之路。此时的韩凤国已是弱不禁风,起床要人扶,站着需人搀。
  他们先后去了几家医院,医生当着韩凤国的面什么都没说,但是他明白,这无非是不想刺激自己。果然,医生找老伴和大女儿谈过话后,她们都默默地出来了,用轮椅将他推了回去。一次又一次的奔波,一次又一次地失望。
  老伴不死心,听说有的公园里很多癌症患者和康复者都去锻炼,就跑去找到他们,主动跟人家搭讪,听他们互谈经验。其中有几个人都说在吃中国中医研究院(现在叫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的中药,效果不错。
  老伴听了,赶紧叫女儿去打听。了解到广安门医院治肿瘤最好的中医大夫是余桂清教授,国内外都享有盛誉,但挂号难。有熟人介绍:“有个年轻大夫看病也不错,叫张宗岐,是肿瘤科的一名主治医师,你们可以去找找他。”
  遇到了救命恩人张宗岐
  “当时,张大夫才40多岁。
  ”韩凤国现在还记得第一次见张宗岐的情景,“张大夫个子不高,很和善,说话不紧不慢的。又扒嘴,又翻眼皮,又弯胳膊,又抬腿,从头到脚给我查了一遍。没说什么,接着,又给我把脉,也没吭声。然后又问我胃舒不舒服?能不能吃东西……问了不少问题。”
  张宗岐告诉韩凤国,虽然他是晚期癌症患者,但是从他的舌象和脉象看,后天脾胃之气尚存,也就是还能吃饭,再加上精神没有垮,有了这两个条件,就还有希望。而从癌症的治疗方法上说,中早期癌症,如果病人身体素质比较好,应以西医为主,中医为辅。而晚期癌症患者,身体一般都比较虚弱,而且肿瘤大多已经转移了,失去了手术的时机,身体也难以承受放化疗,这时则应以中医为主,西医为辅。
  根据韩凤国的身体状况,张宗岐决定采用以毒攻毒,佐以消痰化淤、消胸水的治疗方法。“张大夫每下一味药,都思量来思量去的,斟酌半天。”后来韩凤国才知道,他这是考虑这味药是用还是不用?用多少?多了怕中毒,少了怕无效。
  韩凤国于是开始了中药治疗,吃了3个多月,食欲增强了一些,胸部疼痛也减轻了,胸闷气短也有所改善。
  但是来北京已经大半年了,韩凤国有点想家。他和老伴带着张宗岐大夫的处方回到了哈尔滨,回家后一直吃着中药,并且坚持每天到公园锻炼身体。期间病情时好时坏,反反复复的,有时也咳嗽,偶尔带点血丝。老伴就随时随地往北京打长途电话,张大夫通过电话了解到症状,在原处方上加减药味。
  药吃到第二年三四月份,韩凤国又去北京复查,令人高兴的是原有的纵隔淋巴广泛转移没有了,心包积液基本消失。张大夫又重新给韩凤国调方,韩凤国又带回哈尔滨接着按方抓药、吃药。以后每年三四月份,韩凤国都去一趟北京复查,带回新的药方。病情是一年比一年改善。
  和“癌娃子”讲话
  由于治病心切,韩凤国试了一些偏方,结果病情一下子加重了,剧烈的咳嗽、大口吐血。
  韩凤国这时感到了强烈的恐惧:难道我这次是真的挺不过去了?以前的努力都白费了?我快要死了吗?老伴觉得韩凤国突然垮了,饭也吃不进去了,脸上连一点笑模样都没有,更可怕的是,他甚至开始安排后事了。
  不行,赶紧上北京找张大夫去!
  一听事情的经过,张宗岐严厉地批评了韩凤国:治病是能着急的吗?万一吃错了药后悔都来不及了。
  张宗岐告诉他,其实人人身上都有抗癌的潜能,如果充满希望、精神不垮,那么就能调动这些抗癌力量对癌细胞发起攻击。再配合正确的治疗,与癌症的这场硬仗还是有胜算的可能的,绝对不能轻易放弃!
  张宗岐还给他讲了正反两个病例,告诉他精神因素对于抗癌有多重要:其中一个病人是晚期多发性乳腺癌,骨、肺都转移了,但53岁的她很乐观,化疗头发快掉光了,她索性让儿子给剃个精光。摸着自己的秃头,和剃了光头的小孙子合了一张影,还取名叫“老秃和小秃”。
  她经常说:“没人的时候,我就和我的癌娃子讲话,我说,癌娃子啊,咱俩共存吧。如果我没了,你也活不了啦。你最好离我远去,那我可得感谢你啊!”
  没想到,这“癌娃子”似乎听懂了她的话,真的开始远离她了。几年后,她做了一个全面的检查,肺部的结节全部消失!双腋下的淋巴结节也消失了!纵隔上的淋巴结节也明显缩小了。
  如今,她已经带瘤生存了6年了。
  而另外一个癌症病人,其实病情还不算很重,却活活给吓死了。
  这个病人60多岁,因为咳嗽、痰中带血,到医院检查,确诊为肺癌,因为他平时性格就比较内向,遇到点事情就容易想不开,家人就和医生“串通”起来隐瞒了病情,一直告诉他患的是肺结核。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他的病情明显有了一些改善。
  一天上午,他去放射科拍胸部X片复查。一般情况下,胸片结果是从放射科直接给到病人的主治医生手上。但是这次放射科医生疏忽了,让他自己带给主治医生。一看检查结果,上面赫然写着“肺癌”。他当时就呆在了那里。回到病房,躺在床上就起不来了,中午就已经吃不下饭了,3天后就去世了。
  更大的奇迹出现了!
  听了这两个故事,韩凤国像小学生一样,老老实实向张宗岐承认了错误,表示一定树立信心,好好配合治疗。张宗岐给他一把脉,好在有惊无险,只是偏方的用药剂量太大造成的,并不是肺癌病情加重了。吃了5服药,咳血止住了。
  就这样一直治疗到1995年9月,韩凤国的身体已经挺不错了,由于大女儿移居到了美国,他还去美国呆了很长时间,坚持服药和锻炼。
  2000年时,韩凤国到广安门医院又做了一次全身检查,更大的奇迹出现了,他肺部的肿块消失了,胸水、腹水、心包积液全没有了。也就是说,除了因为放疗造成的永远不能恢复的嘶哑声音以外,他跟正常人是一样了!
  “感谢苍天!感谢医生!”在听到这个让人难以置信的消息时,韩凤国激动得拉着救命恩人张宗岐的手摇个不停。
  经过近20年的治疗,他和张宗岐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医患关系,既有朋友之情,也有兄弟之情。张宗岐用“韩老哥”称呼韩凤国,而韩凤国则亲切地叫他“宗岐”,不仅老哥俩经常打电话嘘寒问暖,连两家的子女也都成了好朋友,时常会走动走动。
  如今,在哈尔滨市儿童公园,不管刮风下雨,每天早晨都能看到一个红光满面、精神矍铄的7旬老人认真地一招一式地进行着锻炼,他就是韩凤国。锻炼之余,总会有很多病友围上他向他取着“抗癌经”。
  “没别的,还是张大夫讲的,抗癌是场硬仗,只有斗志昂扬地去拼,才有赢的可能!”韩凤国说。
 经常暴饮暴食,容易埋下健康隐患,特别是食道疾病。食管癌就是其中的一种,常因早期症状轻微而被忽略,错失最佳治疗时机。
  对此,某院食管肿瘤外科主任张卫国提醒,在日常饮食中要保持良好习惯,预防由于不良饮食习惯而诱发食道癌,一旦出现吞咽困难等症状,一定要到正规的专业医院进行检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出现以下症状 你可要当心了
  今年60岁的李先生退休在家,平时没有别的爱好,就是喜欢喝酒,尤其是烈性白酒。1个月前,李先生突然发现嗓子有些不舒服,吞咽东西时不顺利,起初并未在意,后来连喝水吞咽都觉得费劲。吃了些消炎药,但病症并未好转,到医院一检查,被确诊患上了食管癌。
  对此,科大一附院食管肿瘤外科主任张卫国说,食管癌患者早期症状不典型,不易引起重视。但随着病情发展,病人会出现唾液增多,吞咽食物不利或轻微疼痛,进干燥或粗糙食物尤为明显,咽喉部有干燥感和紧迫感。到了中晚期,患者会出现胸痛或背部疼痛,疼痛为钝痛、隐痛或烧灼痛、刺痛,伴有沉重感。
  张卫国提醒,以上这些信号,可能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出现。有的持续时间长,有的则间断发生。如发现以上早期信号,应及时就医,切莫贻误最佳治疗时机。
  外科手术是治疗食管癌的主要手段
  张卫国说,目前外科手术仍是治疗食管癌的主要手段。胸腔镜下食管癌切除术将食管癌的创伤减到最小,将胸腔镜微创发挥到了极致,术后病人疼痛轻、对呼吸影响小,使得肺功能差的病人也能耐受手术,成为目前治疗食管癌微创经济的治疗方法。
  此外,食管肿瘤外科还运用三野清扫食管癌扩大根治术,彻底清扫颈部、胸部和腹部的淋巴结,最大程度清除癌组织,降低癌残留的机会,最大程度上延长患者的寿命。
  张卫国强调,食管癌术后复发一般在术后3年内,所以患者出院后,还应定期进行门诊复查和随访。“随访往往从患者出院后不久开始,一般每3个月至1年一次,视疾病的不同时期和治疗方法而定,主要在于观察病人治疗效果及某些反应,并根据随访的情况和复查结果调整用药。同时,根据远期随访情况,筛选出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诊疗日记】 口述:杭州市肿瘤医院肿瘤放疗科主任邓清华
  这两天,我接诊了一名40多岁的患者吴凡(化名)。他和他妈妈,还有他姐姐,都是鼻咽癌患者。如果他刚被诊断患癌时,就积极进行治疗和定期检查,病情肯定不会像现在这样严重,还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期。我提醒有鼻咽癌家族史的高危人群,最好一年做一次鼻腔镜检查,一旦出现症状,及时就医。
  打篮球受伤却发现患癌
  吴先生家在建德,今年40岁,平时喜欢和朋友一起打打篮球。去年4月份在打篮球时被打断了鼻梁骨,在当地医院做了鼻梁修正术。手术时发现鼻部肿胀明显,考虑吴先生有鼻咽癌家族史,就做了活检,结果诊断为鼻咽癌。
  吴先生很疑惑,他觉得自己什么症状都没有,怎么会得鼻咽癌呢?平时身体健康,也没有任何不适,加上家里经济条件困难,吴先生就没去医院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可是,今年1月份开始,吴先生出现回缩性血涕,偶有头痛,听邻居说吃中药管用,就跟着吃了三个月的中药,其间也吃了很多偏方和祖传秘方,也没见好起来。
  近一个月来,吴先生出现耳闷、听力下降、头痛明显,在家人的陪同下特地赶到我们医院。我检查后,发现他是鼻咽癌伴全身多发转移,已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吴先生很懊悔,他说家族遗传怎么这么可怕。询问病史,才明白他话中的含义。原来,他母亲死于鼻咽癌。他还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两个妹妹,姐姐两年前查出患有鼻咽癌,经过治疗目前病情稳定。
  他对我说,知道鼻咽癌有家族遗传,把平时的不良生活习惯改了,吃得很清淡,也注重身体锻炼,可没想到还是得了癌。
  平时要重视五官科体检
  实际上,像同一家族里同时有几个人患上鼻咽癌的,我已经碰到好多例了,最小的年仅12岁。分析原因,遗传是基础,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一个家族里有几个人患有鼻咽癌,这与遗传、环境以及生活习惯密切相关。研究发现,有鼻咽癌家族病史的人,患病几率比正常人要高20至40倍。
  虽然鼻咽癌在浙江的发病率很高,但它也是预后比较好的一种恶性肿瘤。目前放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5年生存率达到80%以上,而早期鼻咽癌患者,五年生存率高达95%。如果吴先生在发现的早期接受治疗,鼻咽癌治愈率还是很高的。如果家族中有人曾经得过鼻咽癌,建议大家到医院做个鼻腔镜和EB病毒检测。
  最近一段时间,各单位都在进行常规体检。体检中有个项目是检查鼻子,很多人觉得就看看鼻子,不做也没关系,其实这可以筛查鼻咽癌。如果鼻咽肿瘤的位置不是特别隐蔽,有经验的五官科医生在检查时,基本上可以看到病变。
  还有,目前临床上的EB病毒检测,也是鼻咽癌重要的辅助诊断手段,用于鼻咽癌的普查,能发现更多早期鼻咽癌病人。我建议,35岁以上人群,一年至少做一次防癌体检。有癌症家族史的高危人群,如果条件允许最好半年做一次。如发现不适症状,要及早到医院检查。

21岁的天门女子纯纯(化名)在深圳打工时突然昏倒,经检查竟为心脏里的恶性肿瘤作祟。在经过一次摘瘤手术后,竟在不到半年时间内又长出了3个,最大的肿瘤已长到鹅蛋大小,占据了整个左心房,随时可能因心脏停摆而猝死。上周五,她在武汉协和医院通过换心手术,彻底摆脱了“心癌”的魔咒。昨天纯纯已能短时间下床行走。
  摘除一个肿瘤 又长出三个肿瘤
  今年年初,正在深圳某大公司打工的纯纯上班时突然昏倒,同事紧急把她送到深圳一家医院。
  经心脏彩超检查发现,纯纯的心脏里竟然长有一个鸡蛋大的瘤子,且已将心脏瓣膜堵了一半。当时医院判断是良性肿瘤,随后为她做了肿瘤摘除手术。术后,纯纯一度恢复良好,并回到老家天门休养。
  不料,从上个月开始,纯纯又出现头晕、心慌,走点路就气喘吁吁,且病情越来越严重,父母把她带到武汉协和医院。
  心外科主任董念国教授拿到检查结果后非常震惊,纯纯的心脏里又长出来三个肿瘤:1个足足有鹅蛋大,还有2个和鹌鹑蛋大小差不多,3个肿瘤已经把左心房完全占满,且将三尖瓣完全堵死,随时可能因心脏血流中断而猝死。经检测发现,纯纯的心脏肿瘤恶性程度非常高,为原发性肉瘤且与心脏高度粘连,简单的清除术已难以根治。
  幸亏癌细胞未转移 可“换心除瘤”
  好在全身PET-CT检查显示,纯纯未检测到癌细胞转移。董教授决定为纯纯“换心除瘤”——通过心脏移植手术将恶性肿瘤连根拔除。如果癌细胞已经转移,心脏就等于白换了。
  上周五,经过5小时的手术,纯纯的整个心脏连同肿瘤被完整切除,随后移植上供体心脏,并成功重启。
  主刀的董念国教授说,为防止肿瘤再度复发和转移,手术中必须将心脏整体切除,而不是如普通换心一样,可以保留一部分左心房和周边血管,这给供体心脏的重启和血管缝合带来了不小的难度,所以“换心除瘤”风险性更大。
  心脏肿瘤发病率不到万分之一
  “心外科平均每年只接诊一到两例心脏肿瘤患者,”董念国教授说,心脏肿瘤据有关报告其发病率不到万分之一,而且像纯纯这样原发性心脏肿瘤长在心脏里面的更为罕见,其病因至今未明。
  心脏肿瘤为何罕见?董教授分析,心脏不易患癌首先和心脏的组织结构有关。癌症实际上来自自身组织的无序生长,越容易再生的组织发生癌症的几率越大,心脏组织很特殊,心肌属于不可再生细胞,一旦发生心肌梗死则心肌细胞由瘢痕组织代替,不能再生,故而心脏极少癌变。
  当然,心脏中的恶性肿瘤少与我们的发现不够也有关系。董教授指出,绝大多数心脏肿瘤,不管是良性还恶性,大都经过尸体解剖才能确定。
 得知自己患了胃癌,39岁的陈老板傻了,怎么也不敢相信,因为10个月前检查出来还只是胃溃疡,突然间就成了胃癌,还是中晚期。浙江省中医院胃肠外科余建法副主任医师说,临床上像陈老板这样的患者并不少见,他们都有个共同特点——生活饮食不规律,患“老胃病”多年。“老胃病”一发作,自己去药店买胃药吃,没怎么做过正规治疗,或者治治停停。
  一星期有六天在外面喝酒应酬 陈老板查出胃溃疡
  陈老板经营着一家规模不小的工厂,进货、销售都亲力亲为,常常忙到凌晨3点才回家,一星期有六天在外面应酬,喝酒、吃饭、陪客户,不是胡吃海喝吃到撑,就是饿得前胸贴后背,渐渐地落下了“老胃病”。开始那几年,老胃病发作后,吃几片胃药,休息休息也就缓解了。
  10个月前,因胃部剧烈疼痛去医院就诊,胃镜检查发现胃窦2.5厘米溃疡,活检见少许异型细胞,医生建议他再去外科查一下。但陈老板自认为问题不大,加上工作忙,就让医生先给他开些药吃吃再说。
  结合症状,医生给他开了些奥美拉唑(一种治疗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胃部疾病的常用药),并叮嘱他一个月后再来做一次胃镜。吃过药后,陈老板明显感觉疼痛消失了。从此,每当胃病发作,他就吃奥美拉唑,也不去医院了。
  前不久,因为胃部再次出现剧烈疼痛,还出现了恶心、呕吐、反胃、乏力、头痛等症状,陈老板到省中医院看急诊。医生又给他做了胃镜及相关检查。结果发现,幽门梗阻,胃壁僵硬,状如海蜇,而正常人的胃是柔软有弹性的。陈老板被诊断为胃癌Ⅲ期。
  余建法医师说:“临床将胃癌分为I-IV期,Ⅲ期属于中晚期,临床最多见,这可能与胃癌早期症状不明显,即使出现了胃部不适症状,大部分人不重视有关。虽然,Ⅲ期仍有治愈的希望,但与早期胃癌相比,治疗效果、预后都会大打折扣。”
  约1/3“老胃病”与溃疡、肿瘤有关 乱吃胃药会掩盖病情,错过治疗时机
  余建法医师说,当生活失节、药物、精神刺激等情况下,胃黏液及黏膜屏障破坏,胃壁就会失去黏液的保护,以致无法抵抗胃酸,我们的胃酸是一种强酸,会腐蚀我们的胃部组织,引起溃疡,反复溃疡,增加癌变的几率。发现胃溃疡除了要规律生活,戒烟限酒外,还要坚持治疗,定期随访,要一直随访到溃疡消失,并定期做胃镜,以便发现早期胃癌。
  浙江省脾胃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省中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中医师钦丹萍教授也碰到过陈老板这样的患者,来得早的,还有手术机会、治疗效果也还不错;严重的,一查就已经是IV期了,只能对症处理。
  钦教授说,老百姓常说的“老胃病”主要是指胃痛、胃胀、消化不良等胃部不适的症状,药店卖的胃药也确实能够缓解这些症状,但我不建议随便吃。一个是因为,引起胃部不适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慢性胃炎,可能是功能性消化不良,也可能是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甚至是胃部肿瘤,在没有明确诊断的情况下,老百姓无法判断自己到底是哪种原因引起的胃病;还有一个原因是,药店的胃药大都是非处方药,老百姓不知道这些药有什么区别,自己适合吃哪种药,往往听信广告宣传,或者听周围人推荐,比较盲目。
  “胃痛、胃胀等‘老胃病’症状,临床上最为多见的是慢性胃炎和功能性消化不良,约占2/3。其次是消化性溃疡(如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和消化道肿瘤,约占1/3。”钦教授说,“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的关键不是吃药,而是心理疏导;对慢性胃炎,可能还需要清除幽门螺杆菌,不能一味地吃药;如果确诊为消化性溃疡,如十二指肠球部溃疡,需要维持治疗6-8周,否则容易反复发作,形成疤痕,导致球腔狭窄,影响胃排空,那会导致无法根治。”

 发热多汗、疲倦乏力、腹胀这些生活中常被忽略的“亚健康”症状,都可能是患慢性白血病的前兆。近年,国内该病的发病率日趋升高,并且有年轻化趋势,仅重庆,每年的新增患者就有3000人左右。
  最近,重医附一院血液科接诊了一位病情被耽误了足足两年的患者。患者刘女士两年前发现自己腹部胀痛,到社区医院查血发现白细胞数量偏高,医生让她服用抗生素消炎。刘女士说,两年里腹部胀痛断断续续。直到半个月前,腹部胀痛加剧,肚子越来越大,还经常感觉疲劳乏力。经不住家人的催促,她到重医附一院治疗。
  医生发现,刘女士不但脾脏肿大,而且白细胞数值竟然高达10-20万,超标了20倍,最终她被确诊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血液科副教授王利介绍,慢粒性白血病是白血病的一种。在发病最初的五六年都处于慢性期,大部分患者没有明显症状。
  “国外慢粒性白血病患者年龄大多在60岁以上。”王利表示,目前,国内发病率日渐升高并且有年轻化趋势,仅重庆每年的新增患者就有3000人左右。
  提醒:这些都可能是白血病征兆
  王利提醒,慢粒性白血病初期的症状和亚健康症状比较相似,大致有以下这些:
  1.多汗、发热:白血病细胞刺激机体产生一系列发热物质,引起机体发热,而感染性高热等会引起汗量增多;
  2.乏力、面色苍白:患者往往伴随贫血出现乏力、面色苍白、气短、下肢水肿等;
  3.体重减轻:白血病引起的新陈代谢亢进,部分患者食欲减退和胃肠功能问题也可造成体重减轻。
  4.腹胀:白血病会引起脾脏肿大,进而出现腹胀。而慢粒性白血病比急性白血病脾脏肿大更为常见,程度也更明显。

  舌根溃疡2个月,一查竟是舌癌。68岁的魏师傅(化名)不得不切除半个舌头。昨天上午,医生巧手“取臂补舌”,康复后将有望恢复语言、吞咽和咀嚼功能,惟一的遗憾是没有味蕾和部分触觉。
  据统计,舌癌发病率在口腔肿瘤中位居第一。
  舌头上起“水泡”
  被当“上火”拖两月
  两个多月前,魏师傅发现舌根部溃疡,虽然吞咽时有稍许不适的感觉,但想到溃疡不大又不影响说话也就没太在意。魏师傅只以为是上火起的水泡,每天喝一点金银花露希望能尽快降火。可两个月后,溃疡不但没有消除反而越长越大,已经在舌根部及咽部长了很大一片。
  这几天,魏爹爹的舌根后部剧烈疼痛,吃饭也变得困难。实在无法忍受,他前天才到武汉市中心医院口腔科就诊。
  经口腔科主任程志刚诊断,魏师傅患的是舌根部及咽部鳞状细胞癌,必须立即手术。一听到要做手术切掉舌头里的病灶,魏师傅十分害怕。程主任让他不用担心,说可以补出一个完整的新舌恢复部分功能。
  取下一块7厘米臂肉
  补上“挖损”的舌头
  昨天上午,程主任给魏师傅进行了“造舌”手术。手术中,程志刚首先切除了有癌变的病灶,清除了颈部淋巴结。
  紧接着,骨外科柳昊主任根据切除癌变舌组织的大小,从魏师傅左前臂处取下一块长约7厘米的皮瓣(由有血液供应的皮肤及其附着的皮下脂肪组织所形成),在显微镜下将皮瓣的血管与魏爹爹舌颈部动静脉进行吻合对接。
  这项手术难度在于再造后新舌的存活,术后的感染、痉挛、形成血栓都会影响皮瓣存活,需要医生在手术中吻合皮瓣时十分细致。主要相连的有3根血管,每个直径数毫米小血管每根都需要缝合8针,一共要缝20多针,一旦出现小小的失误,吻合不上去皮瓣很可能无法存活。
  经过8个小时的手术,魏师傅舌头终于接活了,整个舌头看起来与体表皮肤相似,血流通畅后渐渐红润。程志刚说,由于患者一侧的舌神经被破坏,再造新舌的味觉功能无法恢复,触觉功能也只能恢复一小部分,运动功能则需要靠残存舌根带动,但是它可以帮助魏师傅恢复语言、吞咽、咀嚼功能,当然,术后患者需要进行功能恢复锻炼。
  舌头溃疡两周不好
  最好找专业医生诊治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舌癌的发病率在逐步上升,以前口腔癌中发病率最高的是牙龈癌和颊癌,但是现在舌癌排到了第一。由于舌癌不像胃癌等隐蔽在体内,一般发现都比较及时,而早期发现治愈率可达到80%—90%,总体的治愈率则在63%—67%。
  程志刚提醒,抽烟、嚼槟榔、口腔卫生不好、不良刺激等都是诱发舌癌的因素,其中不良刺激包括残存牙根的刺激、假牙戴得不合适、吃得太烫太辣等。此外,烂牙齿尖端也容易损伤舌粘膜,反复损伤长久不愈也会导致病变。如果舌头出现了溃疡或者异物,而且不痛不痒时尤其要特别注意,一般超过两星期还不好,最好找专业医生诊治。

 27岁的福大研究生周书磊,即将毕业,却在年前被查出得了胃癌。父母和妹妹急忙从湖北赶到福州,一家四口挤在病房里,艰难地度过了这个春节。
  全村第一个研究生来自贫苦家庭
  “孩子是村里出的第一个研究生。”昨天,消瘦的周书磊躺在病床上,年近六旬的父母坐在一张狭窄的折叠陪护床上看着孩子。病房的一角,就是他们这个春节临时的家。
  周书磊抹去母亲脸上的眼泪,微笑着说,“别哭,我会好起来的。”周书磊的家在湖北省洪湖市汊河镇农科村,全家靠3亩地为生,一年只有两三万元收入。周书磊从福州大学本科毕业后,于2011年考上该校的经济与管理学院金融硕士专业。
  “家里条件不好,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周书磊说,他要成为全家的顶梁柱,让辛苦一辈子的父母能过上好生活,他常常利用课余时间去勤工俭学,还助学贷款的部分费用。
  周书磊的老师告诉记者,他们常常看到周书磊晚上自习到11点多。而他的同学说,周书磊平时读书很努力,一次期末考前,听他说胃不舒服,“还是没注意休息,坚持着看书,结果考试那天吐了血”。
  以为胃胀小毛病,未去检查
  周书磊则讲,以前只觉得胃胀、反胃等不适,以为是小毛病,就没有去医院检查,“也许真是给自己的压力太大了,没把身体放在心上”。
  2012年11月,周书磊到一家金融企业实习,“当时忙着学习业务、跑客户,经常加班加点,开始感觉胃难受,本来要注意饮食,可忙起来吃饭就不规律,工作压力也大,也就没有去查一查胃。”去年底,周书磊在一家银行实习,今年4月就将研究生毕业,并有了女朋友,他的妹妹也读完大学,找到了工作,一家的好日子眼看就到了,可是去年12月,周书磊突然感到身体不适,头晕目眩。今年1月21日,他被医院诊断为胃癌,住进了省立医院。
  新闻链接
  肠胃是“第二大脑”一定要吃早餐
  在采访中,有专家就表示,人的肠胃是第二大脑,应该好好保护。但紧张的工作、饮食极不规律、工作和心理压力过大,以及对胃部不适不以为意,都使得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患上了胃病,胃成了身体最脆弱的器官。
  福建省立医院肿瘤科主治医师戴医生建议,平时要注意饮食健康,饮食要规律,“一定要吃早餐”。胃癌早期症状隐匿,常与胃炎、消化性溃疡相似,如果出现上腹部不适等症状应及早就医检查。
他曾经是大坪医院、新桥医院的内科专家,在门诊中筛查出很多直肠癌患者,但却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也患直肠癌……
  内科医生发现自己患直肠癌
  十年前,与其他很多癌症病人一样,在重庆市沙坪坝区军队离休退休干部休养所三办的罗昌涛爷爷被查出患有直肠癌时,已经是癌症的中期;与其他很多癌症病人不一样的是,罗爷爷曾是新桥医院内科、传染科的专家,对直肠癌他有丰富的专业知识。
  罗爷爷告诉记者,他在新桥医院内科当医生时,在门诊中筛查出很多肠道癌症患者,关于如何早发现早治疗直肠癌,他写过很多论文,还曾多次到基层医院去宣传讲课。虽然自己是内科医生,对癌症保持着一定的警惕性,但老天爷还是给他开了一个玩笑,让他在全然不觉中患上了直肠癌。
  刚得知患癌的消息时,他情绪还是有些低落,不过没过多久,他就调整好了心态。罗爷爷说,术后生存二三十年的直肠癌患者有很多的,况且他有着其他癌症患者不具备的优势:检查治疗能报帐,术后康复有专业知识。于是他为自己定下生存目标:术后争取再活二十年,那时差不多也百岁了,就算不是癌症,也该自然老去。之后,他积极配合医生做了癌症的根治术,做了电子肠镜下切除息肉,积极做个体化的化疗。
  老伴诊治患癌颇费周折
  2011年的1月,罗爷爷的老伴杨婆婆心前区表现出不适,心累,食饮减少,乏力,小腿肌肉抽动痛等症状,住进某知名医院心内科。因为以前有心血管病史,虽然意外发现血钠低,但也没有被怀疑患有癌症,而误被当作心血管病治疗。
  杨婆婆被查出癌症后,因为年龄大,肺功能差,杨婆婆既不适宜做手术切除术,也不适合做化疗。
  当儿子听说粒子介入治疗仍然是有创的,而且可能会带瘤生存,于是坚决反对杨婆婆接受手术治疗。但会为医务工作者的罗爷爷态度就不一样了,他从书报上了解到这种手术创伤小,术后两天就可以出院,且属医保项目,医保后自己只承担小部分费用,2012年11月,罗爷爷固执地要为杨婆婆做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还亲自到医院为老伴签手术同意书,陪着老伴住进西南医院非血管介入科作了碘-125粒子植入治疗。
  此后病情逐渐好转,症状消失,未再输氯化钠,定期复查血钠,均在正常范围内。罗爷爷告诉记者,他很感谢粒子植入这种治癌的新技术,是它让老伴还如以前一样陪在他身边。
  哪些因素让癌症患者活得更久
  谈到癌症人们大部分的反应就是:患了癌,就代表要与世界说再见了。而罗爷爷却对记者说,癌症并不可怕,得了癌照样可以争取延年益寿。那么影响癌症患者寿命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癌症患者应该怎样做才能活得有质量呢?针对这个问题,记者采访了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介入治疗科的黄学全教授。
  第一,看疾病本身的状态。早期癌症相对存活时间要长些,如果是恶性肿瘤的晚期,病人相对生存的时间要短些。此外,不同类型的肿瘤,预后不一样。罗爷爷是高龄中期直肠癌,所以治疗时间不算晚。
  第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治疗包括局部病变的处理和全身治疗。局部有手术切除、微创介入、放射治疗等措施,全身有化疗、生物免疫及靶向治疗等。患者及家属要多方了解病情和医疗技术,根据病人情况选择最适宜的治疗方式。如果高龄的杨婆婆硬要选择手术切除治疗或化疗,那是高风险的。
  第三,经济状况。从检查到治疗,病人自身、家庭及社会的保障水平,都决定着人们诊断和治疗的行为。
  第四,患者精神状态。很多恶性肿瘤患者,主动或被动地认为是废人,远离社会。这是很不利于患者病情康复的。建议癌症患者一旦治疗完毕,就应该放下包袱,做力所能及的事以忘掉自己是癌症患者,应该回归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中去,不要让自己被社会抛弃。癌症患者都应该学习罗爷爷,保持乐观向上的良好心态,并且有强烈的要活下去的目标。良好的心理,本身就能提高身体免疫能力。
  第五,要具备一种“带瘤生存”与狼共舞的新观点。以前认为,身上有瘤,无论是良性还是恶性,一刀切,切得越干净,心头才越踏实。其实不尽然,只要能随时监测到肿瘤的发展,把它控制好,带瘤也一样能长寿,一样能活得很精彩,就像杨婆婆一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9-22 21:2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