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3-14 17:30: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我是夏雯静 于 2017-3-14 17:40 编辑
若证到初地菩萨的果位有什么能耐?
摘录:一个凡人若证到初地菩萨的果位,一切就发生了质变,他能在一刹那顷产生一百个化身(意生身),去一百个净土面见百佛尊;一刹那顷获得百佛加持亦能明清了知;以神通力了知有住世的必要时,则以自己的功德力加持寿命,使之住寿历经百劫……
经常听一些师兄说某某到了几地菩萨以上,某某是某菩萨的转世或化身,令许多普通大众乃至初入佛门者不知所云。
菩萨,是梵文的音译(简译),全译是“菩提萨垛”。它的意思,“菩提”是觉,“萨垛”是有情,菩萨,便是觉有情。有情是指有情爱与情性的生命。信佛学佛之后发愿自度度人乃至舍己救人的人都可以称为菩萨。亦即,从最初的发心发愿,直到成佛为止,都可称为菩萨,所以有凡夫菩萨与贤圣菩萨的不同。
按华严之说,菩萨共分五十二个阶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其中十信位是凡夫,十住、十行、十回向位是贤位菩萨,只有后十二个阶位是圣人,也就是从初地到十地,加上等觉、妙觉。等觉菩萨是即将成佛的大菩萨,妙觉菩萨就是佛。或者说,地前者称菩萨,地上者则称大菩萨,七地以上即称菩萨摩诃萨。通常在佛经中所说的菩萨,都是指圣位菩萨,也就是初地以上的菩萨。我们最熟悉的观世音、大势至、文殊、普贤、弥勒、地藏等,便是等觉位的大菩萨。
所谓十信,又叫做十信心,就是:(一)信心,(二)念心,(三)精进心,(四)慧心,(五)定心,(六)不退心,(七)回向心,(八)护法心,(九)戒心,(十)愿心。十信位菩萨还是凡夫。
所谓十住,又叫做十住心,就是:(一)发心住,(二)治地心住,(三)修行心住,(四)生贵心住,(五)方便具足心住,(六)正心住,(七)不退心住,(八)童真心住,(九)法王子心住,(十)灌顶心住。在此十住位中,初住断除三界内的见惑,第七住断除三界内的思惑,到此,不再为那贪瞋痴的烦恼所迷惑了,所以不再继续增加生死的业力,而证入(阶)位不退的境域。八住以上,断除三界之内的尘沙,调伏三界之外的尘沙。所谓尘沙,乃是天台宗所立“见思”“尘沙”“无明”三惑之一。见思惑,障碍我人的涅盘之道而致沉沦生死;尘沙,则障碍我人化度众生的菩提之道而致不能成佛。此所谓尘沙,也相似唯识宗所称的所知障。由于所知有障,而不能通达多如尘沙之数的度生法门,所以称为尘沙。(见圣严法师著《戒律学纲要》))
十行位和十回向略去不说。所谓十地,是:(一)欢喜地,(二)离垢地,(三)发光地,(四)焰慧地,(五)难胜地,(六)现前地,(七)无行地,(八)不动地,(九)善慧地,(十)法云地。
从初住至十回向,一共三十个阶位;乃是菩萨的贤者位,通常简称为三贤位。十回向的最后一念,首先破一分无明,便入初地。
七住位以前的菩萨(有人讹传为是七地以前的菩萨),完全有可能退转,重又堕入生死轮回而沉沦。七住位以上初地以下的菩萨,虽然到了不退转境地,但还不能自主生死。也就是说,初地以前的菩萨,其生死是由业力决定的,无法自主的:只有初地以上的圣位菩萨,其生死则是由自己的愿力决定,能够自由作主的。
有人认为禅宗(主修智慧圆满,而忽视福德修持)不是菩萨乘,是佛乘,但不小心,则可能变成罗汉乘、缘觉乘。所以禅宗的开悟,各人境界不同,有的开悟了只在七住位(贤者),有的开悟时就到了初地,有的开悟时境界更高,甚至直接成佛。但没有菩萨乘的善根积累,很难直入佛乘,导致有的禅修者很狂慢。密宗的生前圆满虹光化身(肉身完全融入法界,连头发指甲亦不留),应该是直接成佛或至少是证到十地以上菩萨位;而尚留有缩小的身体的虹化者,也起码证到了八地以上。
菩萨一地一地的修证境界,都是在做清净心地,开发般若智慧的工作,通过不断调柔、寂静修行者的妄动之心,运用慈悲心怀来柔和、升华、宽大菩萨行者修学佛道前的凡夫狭窄胸襟,使心地在行与愿相互递进的修持过程中,愈来愈柔软、愈谦下、愈随顺、愈不浊、愈纯善、愈润泽、愈寂静、愈不动、愈广大、愈坚固、愈明盛、愈清净、愈平等、愈无相……
菩萨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修行阶位,初证真如平等圣性,具证二空之理,能成就自利利他之行,即达初地菩萨位。如果趋证此地,则与佛果相近,又能成就利生之事业,因此心生极大欢喜,故又名为欢喜地。
初地菩萨与初地以前之凡夫或贤位菩萨,所得欢喜不同,初地菩萨念诸佛有无量功德,并确知将来必能成就佛果,故其心多欢喜。凡夫虽勤念诸佛,然不能作“我必当作佛”之念,故其欢喜异于初地菩萨。初地菩萨有九种欢喜:多信敬、多爱念、多庆悦、多调柔、多踊跃、多堪受、多不坏他意、多不恼众生、多不嗔恨。
藏密宁玛巴自宗和中观宗、唯识宗所承认的大乘十地中的断障的观点相同,因烦恼障而起之八十二种烦恼,皆为初地见道时断舍无余,于所知障而言,则有三种相,其断除之相则似皮壳之层层脱落。亦即,二障的遍计种子在初地已断尽,俱生种子却未断尽,一直要等八地全部断尽(观世音菩萨原是初地菩萨,后在千光王静住如来处闻学大悲咒,即刻从初地菩萨证到八地菩萨,应时具足千手千眼。由此也可知,菩萨并非必须一个阶位一个阶位往上修,而是可以大幅度跳级跃升的)。证初地时,五种怖畏亦得脱离。《十地经》云: “方证欢喜地时,五种怖畏即得除遣;所谓资生缺乏之怖畏,名闻不彰之怖畏,死亡怖畏,堕于恶道之怖畏,处众不安之怖畏。”
初地之菩萨,为成就利他故,众生有任何需要,即以其所需之方式而投生,因此能显现种种不同之相,但多投生南瞻部州为转轮圣王,能净除众生之悭吝障碍。初地之菩萨,总修十种波罗蜜多,但于布施波罗蜜多特为偏重,意乐满足一切众生心愿故。
初地菩萨有七个征象:(一)能堪忍受,能为难事,心不退没。(二) 不好诤讼。(三)身心柔软安隐。(四)说法时心得踊悦。(五)对于佛法,信心清净。(六)悲心愍念众生,给予他们救护。(七) 无嗔恚心,心常乐慈行。
一个凡人若证到初地菩萨的果位,一切就发生了质变,他能在一刹那顷产生一百个化身(意生身),去一百个净土面见百佛尊;以神通力了知有住世的必要时,则以自己的功德力加持寿命,使之住寿历经百劫,色身依然不坏并广作饶益众生的事业;亦能证入前际百劫与后际百劫,即菩萨智见能入前际后际的百劫诸事;一刹那顷能入起百种三昧定;一刹那顷能震动百世界;一刹那顷体放光明能遍照百世界;以神通力一刹那间教化、成熟百有情的相续;能于一刹那顷往游百佛刹土;以胜妙的智慧力一刹那顷能正思择百种深奥法门,此亦并不是以闻思的相似智慧加以思择,而是以修悟智慧来觉受真实法味;以神通力在自身上一刹那间即能示现不同的百种身相;在每一化身的周围皆有百位弟子来庄严围绕而为眷属,此等皆非他现而是自现的诸般海会菩萨。 (《极显童子经》解)
初地菩萨的能耐已经如此了得,二地以上菩萨自然更为厉害。到了四地以上菩萨,已经可以在刹那间化身无数。可是,这依然无法让我们判断我们所遇到的高僧究竟是几地菩萨,因为,菩萨绝对不会在凡夫面前随便显露神通,大菩萨一旦露形往往会很快离开这个世界,我们凡夫之眼也根本不可能洞察菩萨之能耐。当然,我们可以根据初地菩萨的七个征象,做出一些初步的或大致的判断。
圣严法师指出,菩萨虽分凡夫与贤圣,不必要求初发心的菩萨做得跟圣位的菩萨一样,然而,菩萨行的目标是统一的。作为一个菩萨,既然不能作恶造罪,但为救度众生,也绝不怕为救众生而自己作恶造罪。宿世的业报临头了,或者冤家债主光临了,菩萨是只有欢迎欢喜而不恐惧害怕的,因为那可以将罪业的帐目早日清理。作为一个菩萨,受持佛法,就要完全如法;受了佛戒,就要如律清净。菩萨要以坚决的信心,才能毕竟成佛,要能博学内外各种知识,才能顺化广大的众生;要以慈愍的心怀,柔软的言语,去接近众生,不可反而中伤他人。菩萨虽不妨与妻子共同生活,但要如同防止冤家一样地谨防她来破坏自己的道念;虽然谨防妻子如养冤家,但终不得以冤家的态度对待妻子,仍须经常爱护体惜她的情意。菩萨应视女人如虎狼如毒蛇,但也并不畏惧爱欲的破坏与摇动,因为菩萨的清净心地,如同莲华,虽生于污泥而不沾污泥。菩萨是离欲舍欲的,虽为度生而入于爱欲障中,却不会因此而被爱欲之所沾污。
菩萨独身居于深山之中,不会感到恐惧;虽然共妻子生活在家庭之间,也像是独处于深山之中。经常是在怡然安定的心境之下,没有痛苦与欢乐的思想分别。
——转文——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让佛法住世,普利有情,是每一位佛弟子的责任。希望大家发心,成为法的传递者和播种者。将手中法宝,一化为十,十化为百,让千千万万众生,都能步上成佛觉悟之道。
能不能得到帮助的问题,个人看法是 往生极乐世界 有九品莲花。
花开时间不同。
简略的说:
中品下生 :孝养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听了极乐世界的好处和佛的四十八大愿。寻即命终 就去了极乐世界。过七天见观音大势至菩萨,过一个小劫 成阿罗汉。 这里就是7天可以出生在极乐世界。
下品上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 题名字。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经七七日,莲华乃敷。经十小劫,具百法明 门,得入初地。 这里是49天出生极乐世界。
下品中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应堕地狱。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经于 六劫,莲华乃敷。 这里要过六劫才能出生。
下品下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遇善知识。满十二大劫,莲华方 开。
这里要十二大劫花才开放,出生。
从上面情况都是快到死亡的时候接触佛法的,知道极乐世界的。看实际情况确定 往生者的莲花品级,然后就知道花开时间,出生之后 就应该能以佛的愿力具神通力了,能看你们家人了。
应该以经书为准,便于理解简单说一下。
中品下生 是大善人 要7天出生。 下品上生 是一般人 不诽谤佛法 要49天出生。
下品中生 是破戒等恶行的人 要6大劫出生。 下品下生 是大恶人 像杀父母等等五逆十恶的事情都干了。 要12大劫出生。
只要出生了 就能够来看你们家人了。如果是下品中生下生的 就来不了了。时间太久了。一个贤劫 出1千尊佛。释迦佛是第四尊,弥勒佛第五尊,后面还有900多尊佛。这是一个劫,而弥勒佛出世一种换算要40多亿年才到。
第一至第八小劫,无佛出世。
第九劫减至人寿六万岁时,拘留孙佛出世,为贤劫第一尊佛。
减至四万岁时,拘那含牟尼佛出世,为贤劫第二尊佛。
又减至寿二万岁时,迦叶佛出世。
减至一百岁,释迦牟尼佛出世,为贤劫第四尊佛。
第十小劫,人寿八万岁时,弥勒佛出世,为贤劫第五尊佛。
第十一至十四小劫中,无佛出世。
第十五小劫,有九百九十四佛相继出世。
第十六至十九小劫,无佛出世。
第二十小劫,楼至佛出世。
合为贤劫千佛。
南阎浮提众生一增一减为一小劫
一小劫等于(84000-10)x 100 x 2 即一千六百七十九万八千年
一大劫等于四中劫,四中劫中只有一中劫地球上才能住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