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510|回复: 0

能做到想死就死想投胎就投胎,这还不是成就 (2014-11-05 19:43:49)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28 17: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天《楞严经》是卷五,我们现在还在二十五位圆通,就是二十五位尊者菩萨们修行的心得报告。上次已经讲到优波离持戒,所谓修证身心而悟道的这个经验。那么现在开始又讲到意识分别的,尤其有关于神通的这个修法,那么一般人学佛修道是假的,喜欢玩神通是真的,大家都求先知,万事求先知是很可怕的事。
    所谓先知者道之贼也,这千万要注意啊。一个人生啊,万事先知,譬如说我们算命,知道明天要倒霉,你明天还活不活啊?现在就想不活了就划不来,倒霉也蛮好玩的。明天要发财,今天就先睡不着了,失眠了,明天睡着了这财也不会发。先知并不好,所以先知者,道之贼也。神通、先知这是枝节的问题,道之用。等于我们求电,有了电源啊,用出来电一定会放光,你光求光明不求通电,完全错了。尤其在我们自己的文化,祖先们所讲的察见渊鱼者不详。一个人看河里看水里,看到深渊下面的鱼有多少都看得清楚,是很不吉利的事,所以人不需要察见渊鱼。一般人喜欢眼通,有先知之明,历代的先知没有不先死,先知者先死,也等于我们小的时候念书,我们年轻时念书,教书的老师不象现在不叫老师叫先生,我们小的时候很调皮,对老师管理太严了,就埋怨先生,就是讲先生先死,先死先生。也可以说先知者必先死,先死者必先知。察见渊鱼绝对不详,这是我们老祖宗几千年的格言,名言。任何人太聪明了、过份也是不对的,尤其对别人的是非,善恶。
    所以以前我们学佛的时候有一位老朋友告诉我,我不要神通。我说大家求神通啊,你怎么不要神通?他说神通非常不好,他说我没有那么高的修养。我一听很惊奇,我说这是什么道理?他说譬如我假使有眼通,有天耳通,天眼通,这个人做了的坏事做了好事,我都知道,如果我修养差一点,就会嘴里在讲。这不是对人对别人有妨碍?妨碍了我的道德。我说你对呀,讲的完全对呀,他说第一点理由。第二点,他说我假使有了宿命通,我晓得前生我做过狗,又晓得做过蚂蚁,又晓得做过猪,多不好意思啊。万一晓得我前生是个女的,某某人就是我前生的丈夫,这一生跟他俩怎么会做朋友呢?这个味道很难受啊,他说我不要神通。你看他是讲的笑话啊?是真事,所以察见渊鱼者不详。
    此外我们还举一个例子,所谓孔子有一天登泰山,在东门登鲁东门,就是带着学生站在鲁国的东门城墙上观泰山,很远看不见。那么孔子的眼力身体也特别壮,好啊,就问这些弟子们,你们看看泰山脚下有什么东西?一般弟子就告诉他什么都看不见。子路也看见了,子路说夫子啊,就是讲老师啊,泰山脚底下一条白线,很白的一条线条。这个大师兄颜回就讲了,他说夫子啊,子路不错了,看到不是一条白线,有一个人穿白的衣服,骑了一匹白马,跑得很快跑过去了,所以他的师弟子路看到是一条白线。所以这个颜回不但头脑聪明,眼力也好,不幸短命而死。所以我们研究啊用神太过了,用精神太过了,等于你们诸位年青同学联考考得那么好,眼睛都近视了,这个道理。
    这就是说明神通是什么道理?神通不稀奇,是我们生命的本能,所谓神而明之,我们的古书所以讲神而通之。真正的大神通是智慧,那是第六通,属于漏尽通一方面。所以成佛得道,得到漏尽通解脱一切烦恼,智慧的成就,不是功夫,第六通以前这五通是共法,外道、天人、佛法修道都做得到,这是共法,不是稀奇,佛法的不共法,第六通漏尽通,一切无漏,圆满就是圆通的结果,智慧的成就,千万注意。那么普通人要求的神通,通从哪里来?有个原则,学佛的要注意,通从定发。必须要得真正的正定,所谓明心见性正定,明心见性以后的正定发出来的,就是神而通之,这是真神通。至于普通的一般人闭着眼睛能够看东西啊,张开眼睛看光啦,看到这些影像,耳朵听到菩萨跟他讲话了,鬼跟他讲话,这是神通的二号,神通的弟弟,神通老大,二号就叫神经,也就是神字辈的,不要搞错了,那都靠不住的。这些人万一到达这种境界,到达神通二号的时候啊,小事蛮准的哟,大事包你不准,那很严重,已经是病态了。
    现在我们正式要讲佛的弟子神通第一目连尊者的故事,大目连尊者。目连尊者大家都知道的,尤其我们中国很清楚目连救母这个故事。目连救母不是救他这一生的母亲啊,七生以前的母亲,他因为得了神通,看到过去生不是这一生的母亲,过去生的母亲下地狱受罪,很可怜,那么他痛哭流涕要佛来救她。佛说亲情只有自救,这个道理,原文经文不是这样,现在不过把它浓缩说明。等于说诸位的亲属过世了念经、求超度就是亲情自己念。这个念力就靠至诚至敬,自己的诚敬,心电的感应就得到超度,多花两个钱,听人家念经,不一定超度得回来,除非这个念经做法的这些人乃至法师们他有定力,有修行的,他可以使你的亲属亡人得超度,假使一边念经一边心里在想别的事啊,没有用,那何必念经啊?找俩个人来唱歌蛮好,所以最好是自己念。所以佛告诉目连,因此你自己下去救,那么佛就传了他破地狱的咒语。虽然靠咒语也是靠自己的至诚,所以目连救母的这个故事出在佛经是这样来的。我们现在画的有些地藏王菩萨画的出家相,很年轻很漂亮,这就是目连尊者,不是真的地藏王菩萨的相。这是把目连尊者拉到一起了,画成了这个像。那么目连尊者的神通在佛的弟子里头第一,但是我们要知道,修道得神通,也生由所来,由多生前世的修来的。
    神通分五种,要注意,报通、修通、妖通、鬼通、神通。
    什么是报通呢?有些人前生修过的,这一生天生来,他有天眼通。譬如我经常给年青同学讲,过去我在大陆上有两位朋友,天生有报通。一位过去的大画家,叫做张聿光先生,那个时候和张大千先生当年我们称为二张,不过他后来没有张大千名气大。他天生的有报通,有鬼眼,他从小长大,随时看到鬼,所以我们跟他俩是朋友熟了无所谓。坐到一起啊,他那个眼睛就在那个地方这样,我们说哪边有啊?有,有一个。什么样子的?清朝的女的呀,长头梳起来。那坐在那干什么?好象很可怜的样子。他到处,所以朋友大家跟他友好的,到家里来不准讲啊,他坐在客厅里东看西看,那边有没有?有啊,到处有。所以那个时候日本人轰炸在成都,跑警报,有一度我们在成都跑警报,有些年青人跟我一路,因为我有个莫名其妙的机会,我躲到那一边,这一边轰炸了,有时候躲到这一边,那一边轰炸了,大家都跟我。后来他一来,我说不要跟我,跟他,我也跟他。哟这边不能躲警报,这边是断了腿了,这个地方要轰炸了,那边少一点,只有两三个,我们就到那边去。那么他这个天生的,所以他说鬼有什么可怕的?同佛经讲的一样。所谓鬼神都在人间,没有什么,天堂地狱都在人间。我们走路这样子走过去,鬼就跟我们对面走过来。鬼就从我们身上这样穿过去,我们也从他肚子里就过去,它两个阴阳电不相干的嘛,不相干。佛也说过,鬼在哪里?越闹热的地方鬼越多,鬼也喜欢闹热,越清净的地方鬼越少,同人一样,喜欢赶闹热。象西门汀啊,中山北路特别多,算不定你看到的那些人都是鬼,这一类叫做报通,很难得的。
    那么有些是修通,什么叫修通啊?这一生修行好,戒定慧修到的,发起了神通,修通,如果不修行也会掉了,这一类是修通。

    妖通就是现在讲的精神病、神经病,给外界的力量迷住了,会发通,不过都有限度。譬如扶鸾啊,我们到处扶鸾啊、打卦,那些是鬼通,你说它真的观音菩萨来啊,济公活佛来啊?不然,都是一般灵鬼,鬼道中的,附在上面,说的话小事包灵,大事保险不准,那就是鬼通,靠东西。
    那么真正的神通,大彻大悟智慧成就得道了发起,所谓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法华经》上也提到父母所生眼,能见十方界,这个是智慧的神通。就是这个肉眼用不着闭眼、用不着画符、用不着念咒,这是智慧的成就,这是要戒定慧大彻大悟以后所发的就是真神通。那么算命、看相、打卦、扶鸾,这一些等等叫做依通,不是神通。依通依靠别的东西帮忙,大部分推测作用来的,加上我们的意识推测来的,这里都是依通。所谓妖通、鬼通这些都是依通的范围,这些我们要知道。
    神通不是道,佛的弟子大目建连神通第一,他涅磐的时候,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还在。他自己知道要死了,他来找佛,佛说你不是有神通吗?目连说到这个时候一点办法都没有。佛说有一个东西比神通力量还大,什么东西?一切无常,神通也无常。所以目连尊者要死以前,运用他的神通上天,无常这股力量也到了天上,他到了地狱躲着,也来了,最后躲到边区,地球的边缘,所谓铁围山的中间,躲到大山的中间夹着还是感觉到要死。所以无常的力量,世间诸法无常,那么他最后没有办法,来问佛,佛告诉他,诸法本自无常,无常的力量最大,万缘放下,如此就涅磐了。所以以目连尊者神通第一,生死来的时候照样是死生,可见这个死魔,死是一个魔,生老病死都是魔,怎么去解脱?
    解脱了无常,解脱了生死之魔,才是了道。不是说你打起坐来,我要死的时候就死要投胎就投胎这叫了生死,这个不是了生死。没有彻底明心见性以前,那个都不是了生死,那是功夫,定力来的。所谓坐脱立亡,打到一个坐起来,我走了,再见,那并不是成道。那不过是你定力够了,所以在这个分段生死里头比较可以自由,不是了生死。真正了生死必须大彻大悟以后,明心见性,那就是神通境界,大神通。大神通是什么?一无所能,一切皆空,这是神通之意。

佛教的婚姻观
释了幻

佛教的婚姻观,简明的说就是佛教对婚姻的看法。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内容:

●婚姻是业力、因果的产物;
●婚姻的本质是无常、无我、无自性和唯识的;
●婚姻源自爱欲心;
●凡夫皆执着于婚姻家庭;
●爱欲源自“我见”,其过患是无休止的轮回。

1、婚姻是业力、因果的产物
    依佛法的观点,对婚姻的基本看法则是——婚姻是由于人们内在的爱欲需求,累世的会聚因缘,以及业力的牵引,导致今生男女两人遇合,组成家庭,乃至生儿育女。
    这中间,有其必然的因果关联。一对美满的家庭如此,一段痛苦的婚姻也有其必然性。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婚姻的美满与痛苦,来自各人前世与今生的行为和造作,非是上天安排,也非他人强加。故每个人都要为自己过去、现在、将来的行为负责。
    同时,佛教也教导人们要遵从所在国家的法律、道德,保持和维护家庭的稳定和幸福,从这个观点出发,也可以说佛教是反对离婚的。
    问:常听佛教中讲业力,请问什么是业?什么是业力?
    答:业,即行为或造作之义,它包罗了思想、语言和行为的方方面面。我们的一切善恶思想行为,都叫做业,如好的思想、好的行为叫做善业,坏的思想、坏的行为就叫做恶业;业力:善恶之业有生起苦乐果之力用,称为业力。善业有生乐果的力量,恶业有生恶果的力量。佛经说:“不思议业力,虽远必相牵。果报成熟时,求避终难脱。”
    斯里兰卡那兰陀长老在《觉悟之路》中指出:“在这个世界上,发生在任何一人身上的任何事,都是其本人应得的。……我们对自己的幸福快乐和痛苦忧恼负责,自己创造自己的天堂,自己挖掘自己的地狱,自己是自己命运的设计师。”
    又如在生活中,当一位母亲对自己的孩子说:“做一个好孩子,你将得到快乐,我们就会喜欢你。但是,如果你不听话,你将得不到快乐,我们也不会喜欢你了。”这时,她教育孩子的也正是业的思想。
    我们常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就是业力因果最通俗的说法。
    婚姻是业力、因果的产物,它固然是今生的努力所为,但也包含了前世的因果。如有的人一辈子小心谨慎,为人厚道,婚姻却屡遭挫折;有的人虽然未经努力,而幸福婚姻却如影随形,得来全然不费功夫。这种看似不合理的差异,除了三世因果说,确实很难解释得清楚。
    婚姻的偶然中也有其必然性。

2、婚姻的本质

    问∶婚姻的本质是什么?
    答∶婚姻的本质——是无常、无我、无自性和唯识的。
    婚姻建立在爱欲的基础上,是诸因缘合和的产物,爱欲是内因,其它的条件均是外缘。它的本质,是“缘起性空”,虚幻不实的。即:事相上是有的,本体(自性)上则是“空”的。
    一般人听见“空”,便以为一无所有,空空如也的意思。
    其实,空是无自性义:即万物万物皆是发展、变化的,有条件的;非永恒不变、无条件的存在。不仅爱情、婚姻是有条件的,世间万事万物均是因缘合和而成的。虽然没有永恒不变的爱情和婚姻,但是有条件的、因缘聚合的婚姻,还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所谓:有因有缘则诸法(事相)生,无因无缘则诸法(事相)灭。固定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希望完美、希望永恒的观念,来自我们内心深处的执着欲望,这——就是痛苦的根源。
    爱情的真相是什么?
    大概很少有人说得明白。在爱情中的人们很容易痴迷,相信“爱你一万年”的诺言。如流行歌曲中唱的那句:“一份真爱,如果要让我定出它的时间界限,我希望是:一万年。”这句话,让许多青年男女感动得如痴如醉。
    但科学与实践证明,这是不可能的,爱情、婚姻不过是诸因缘——包括生理化学(激素)的作用结果。
    爱情与婚姻,并非如诗歌唱颂的那般纯洁、高尚、永恒。人们发现:现实中长久的婚姻,往往平淡无奇,而那些震撼人心、离奇凄美的爱情,则如夜空中的流星——闪亮耀眼却又短暂,令人掬捧出无数眼泪!

3、婚姻源自爱欲心
   “一切众生皆以爱欲而正性命”,爱欲是三界众生轮回的根本。如《圆觉经》云:“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也就是说有爱欲之心,就会轮落三界之中而不得解脱。
    佛教把有意识的生命称为“有情”,如人、狗、鬼、神等皆是,佛教认为其组成要素:除地、水、火、风、空外,最重要的是要有“识”,即有知觉与认知的功用。在《增一阿含经》卷十二“三宝品”:“世尊告诸比丘:有三因缘识来受胎,云何为三,于是,母有欲意,父母共集一处与共止宿,然若无外识应来报,便不成胎,……”这段话说明受胎,除了父母外,还要有外识(神识)前来参与才可。
    “神识”即现代人所说的灵魂,“神识”之所以来投胎,驱使它的力量就是爱欲心。
    对普通人而言,人生最重要的是两件事,就是“饮食男女”。饮食是维持肉体生命的存在所必须,而男女欲爱则是维持人类种族延续的必要活动。
    古人说:“饱暖思淫欲”,在饮食、安全等有保障的前提下,男女欲望的满足,往往上升成为第一需要。两性之间的迷恋,经过多生累世的熏染,于是在人们的意识深处,它已经变成了一种习性,以至变得痴迷坚固。故佛陀曾指出:众生对淫欲的执着,甚深甚巨;如果对世上还有一种事物,其迷恋程度若能与它相等的话,那么,便没有任何众生能超越生死,我也无法度众生了!如《佛说四十二章经》云:“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由此可见,淫欲的力量何等巨大,这也是众生始终在六道中的轮回之因。
    《佛说四十二章经》又云:“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佛言:爱欲于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
    《佛说八师经》:“淫为不净行,迷惑失正道;精神魂魄驰,伤命而早夭。受罪顽痴荒,死复堕恶道;吾用畏是故,弃家乐林薮。”

    下面,我们来看看爱欲在婚姻中的作用。
    就男女的感情产生来说,最核心的元素是情欲(贪)。男女从相识到产生感情,是因为彼此爱慕的欲贪,因此通过交流、协调,而有可能发展成为夫妻。从贪的角度来分析男女的感情。贪的对象有很多,其中色贪第一、眷属贪第二,其它还有财、名、食、睡等,譬如有人贪对方的美貌,有人贪对方的钱财,有人贪对方烧的好菜,有人贪甜言蜜语等,这都是贪着。但是男女之间最深的贪着是情欲,这是维系男女感情最根本的东西。
    男女的情欲有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本质是一样的,但是程度有差别。

    (1)色:也就是贪着外在的美貌;
    (2)情:所谓情是两个人心灵有了沟通点,不管任何沟通点,都会产生情。不但男女之间如此,朋友之间也是这样;
    (3)爱:爱已经是一种执着,就是不管你爱不爱我,反正我爱你!这跟情是不一样,它是不需要沟通的;
    (4)淫欲:淫欲是生理的反应,比较污浊,不管有没有色、情、爱,它是一种经常出现的生理需求,属于动物性(众生性)的层面。

    这四个层次,就是男女之间互相贪着的情执。所以如果没有办法超越这四个层次,就一定会堕入男女情欲的漩涡而苦恼。因为有爱欲,我们心性便无法达到最深刻的纯净。
    不少男女今天为什么会离婚?一定是彼此的贪着已经没有了,或是外面的贪着比对妻子的贪着更强烈;今天为什么他会爱一个不该爱的人,而舍弃他该爱的人,就是因为他烦恼、愚痴,善性太弱了。如果人的心灵纯净,他站在任何角度,都会把他的烦恼降伏,让他的善性激发,面对再大的困难,他都不会使感情破灭。今天我们看到任何感情的案子,都可反省到人性的缺憾,知道必定是有烦恼障蔽人的心性,让他陷入愚痴执著的状态,而造成错误的决定。
    所以如何激发人的善性,降伏人的烦恼,才是彻底解决人与人之间感情问题的关键。

4、凡夫皆执着于婚姻家庭
    问∶我们希望拥有婚姻和建立家庭,这个欲望是与生俱来的吗?
    答∶是的。这个欲求潜藏于内心深处,生生世世,根深蒂固,它就是佛法所说的“爱欲”。爱欲,包括了性欲,但它的范围更广。爱欲,即贪爱之法。与爱着、爱染、爱执同义。爱,意为贪恋执着于一切事物。欲,又作乐欲,意谓希求、欲望。
    爱欲主要有财欲、色欲、饮食欲、名欲、睡眠欲等五欲∶

    (一) 财欲,财即世间一切之财宝。谓人以财物为养身之资,故贪求恋着而不舍。
    (二) 色欲,即一切男女由互相之贪染,而起造诸种淫欲之事。故心贪求恋着,不能出离三界。
    (三) 饮食欲,饮食即世间之肴膳众味。谓人必藉饮食以资身活命,故贪求恋着而无厌。
    (四) 名欲,名即世间之声名。谓人由声名而能显亲荣己,故贪求乐着而不知止息。
    (五) 睡眠欲,谓人不知时节,怠惰放纵,乐着睡眠而无厌。

    几年前的冬天,我乘火车从北方返回四川,临近春节,返乡归家者甚多。漫漫旅途中,与几位中年打工者谈起了佛法:
    问∶“出家人可不可以结婚?”
    答∶“不可以。”
    问:“现在都什么时代了,佛教也可以改革改革嘛!”
    答:“不行!这一条是佛教出家人的根本大戒,如果做不到的话,就不能出家。”
    问∶“为什么?”
    答∶“出家人是舍小家,为大家。为了追求真理,学习佛法,需要长时间的投入和实践。有了家室,就会时时替自己打算,容易增加私心和占有欲,身心都会被绑住,没有办法全身心的奉献和实践,更不可能无条件地服务大众。”
    问者惊愕∶“唉呀,如果不结婚,那人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我就想不通这些人,为什么好好的不结婚成家,跑去出什么家。幸好国家没有禁止结婚,如果真要我不结婚的话,我情愿马上自杀!”
    车厢里随即发出一阵附合的笑声……
    这个例子,说明一般人皆对婚姻十分执着。

5、爱欲源自“我见”,其过患是无休止的轮回
    一般人的爱欲,主要是五欲中的食欲、色欲,表现在对异性的追求、家庭的迷恋,对所爱事物的执取不舍等;这种贪欲是一强大的潜在心力,它是绝大多数生命痛苦的主要根源。正是这种大小不一的贪欲,引导众生往复轮回于此婆婆世界,迫使众生执着于生命的一切形式。
    爱欲心强的人,则对五欲均有很大的贪爱与占有欲,既使他们在生活中,早已出人头地,家庭、权力、财富、名誉等等,应有尽有,但他们还是会无止境地向摄取一切。个别人还可表现为强烈的征服欲,除了占有、征服世间的名、利、异性外,其欲望还扩大到对事业、国家,甚至对世界、太空的占有与征服。如中外历史上的暴君:秦始皇、希特勒等等。
    问:爱欲心从何而生?
    答:从“我见”而生。人们意识深处一直执着的这个“我见”,即是凡夫流转的生死根本。导致“我见”的牢不可破,佛法上称为:“无明与爱”,它直接表现为“欲爱结”——即是心对情欲的贪爱。由于有我,便产生了我所爱,从爱自己(自体爱),发展到(境界爱),爱由我产生的一切,如家庭、财产、名誉等等。
    《杂含卷一○?二六六经》言:“于无始生死,无明所盖,爱结所系,长夜轮回,不知苦之本际”。执取“我”是生命诞生的根源,也是轮回受报的根源;佛经中常以“爱欲海”譬喻爱欲蔽心之明,其深如海也。如《八十华严经十三》曰:“众生流转爱欲海。”
    执着创造了生命,同时也把苦放在了生命中。佛陀曾喻示有关爱者,《增支部》经典即谓:“爱可生爱,亦可生憎;憎能生爱,亦能生憎。”
    《佛说四十二章经》云:“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又云:“爱欲于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
    《佛说八师经》云:“淫为不净行,迷惑失正道;精神魂魄驰,伤命而早夭。受罪顽痴荒,死复堕恶道;吾用畏是故,弃家乐林薮。”
    故佛教言爱言憎,恰若手心、手背,为一体之两面。爱之愈深,则憎怨之可能愈大。故当人们享受“五欲之乐”的同时,也在为自己创造痛苦。

    通常说来,感观享受是凡夫俗子最大的快乐。毫无疑问,对这些迁流不定的物质快感的期待、满足和回忆,确实会给人带来一种短暂的快乐,但是它们都是迷幻不实的假象。根据佛陀的教诫,超越物质享受,超越生死系缚更为快乐。
    古德云:“一灯能破千年暗,”只要我们觉悟到生死轮回的根本源自“我见”,“欲爱结”就会被逐渐解开,系缚我们的无明、贪爱的力量就会失去作用,超越生死,解脱自在便能得到。
    但要从爱欲执着中超越出来,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不仅一般人执着于婚姻家庭,就是一些已经学佛的居士,面对家庭婚姻变故,思想上往往也是多年不能适应:

    前几年,我在街上遇见一位熟人,乍见之下,令我不敢相认:她骨瘦如柴,面色晦暗。她倒是一下就认出我,并招呼我。叙谈之中,我才知道她的家庭发生了变故:丈夫提职升官后,经常深夜不归;理由是工作忙,要陪客吃饭等等。她儿女已大,各自皆建立了小家庭,平时亦难见面,故她常是独守空房。
    最后,她开始追踪丈夫行迹,发现丈夫晚上的工作地点,往往是在夜总会、OK厅甚至包厢里。见此情景,她五脏俱焚,大吵大闹,甚至到市政府找领导,要求帮忙处理。领导回答:我们只管工作内的事,工作外的事管不了!
    长期的郁闷与痛苦,使她患上胃炎,后又转成胃癌,体重降至士十余斤。在医院做了切除手术不久,她便独自住进了市郊的一座寺庙内,皈依了佛教,成了学佛居士,过起了晨钟暮鼓,吃斋念佛的生活,力求内心平静,前后已达一年。
    但她看到我后,谈起往事仍是愤愤不平,一连迭地说:“我就是想不通,为什么以前家庭条件那么差,儿女又多,他那么勤快,对我也好;为什么现在条件好了,他反而在外面花天酒地不规矩?为什么?……”想到她既然已入佛门,我便用佛法开导她,希望能平复她的怨恨,但后来发现完全没用,她已成了现代的“祥林嫂”,自问、自答、自怨,使我感到无能为力,唯有嗟叹不已。

    在婚姻家庭中,执着感情的永恒,往往成为痛苦的根源,譬如印度泰姬陵的故事。
曾有人说,无论是国际政要还是普通游客,但凡来印度,哪怕日程再忙,都要挤出时间,去瞻仰一下位于新德里以南200公里处的泰姬陵。的确,在世人眼中,泰姬陵就是印度的代名词。这座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宏伟陵墓,正如万里长城一样,浓缩着一个伟大民族和文明古国数千年的灿烂文化。
    建造泰姬陵的故事在印度家喻户哓。
    但建造泰姬陵的动机并非出于高尚无私,而纯粹是个人情爱的执著。
    泰姬陵——是印度莫卧儿王朝帝王沙贾汉,为爱妃泰吉?马哈尔于1631年至1648年而建造的。
    当年印度国王沙贾汉听到他36岁的爱妃,在分娩第十四个孩子时难产去世的消息后,竟因悲伤一夜之间白了头,为此他穿了两年丧服。为纪念泰吉,不爱江山爱美人的国王,倾举国之力,耗费无数钱财,大约有2万名工匠参与建造,历时22年才完成这座晶莹剔透的泰姬陵。
    国王本想在河对面再为自己造一个一模一样的黑色陵墓,中间用半边白色、半边黑色的大理石桥连接,与爱妃相对而眠。谁知泰姬陵刚完工不久,其子就弑兄、杀弟篡位,他也被囚禁在离泰姬陵不远的阿格拉堡。此后整整8年的时间,国主沙贾汉每天只能透过小窗,凄然地遥望着远处河里浮动的泰姬陵倒影,直至病死。
    尽管300多年来泰姬陵的两侧,一直威严地矗立着两座暗红色清真寺为它保驾,但泰姬陵还是孤独、寂寞的,就像一位形单影只的绝代佳人,在潺潺的朱木拿河边痴痴企盼着爱侣归来。亡者有灵,不知对每天来自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熙熙攘攘的游客作为感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9-23 01:3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