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我是夏雯静 于 2016-12-20 11:43 编辑
在薛同福老人的记忆里,小时候去“日本马场”里拔草的记忆是如此深刻。不仅仅因为那里住满了日本兵,养了很多大大小小的马,更因为他曾被一名日本兵狠狠扇了耳光,并因此留下听力障碍的毛病,伴随终生。年纪越大,儿时的记忆越清晰,但他始终不是很清楚那个“马场”是干什么用的。直到8月15日,在晚报上看到《周水子曾有支类日本“731部队”》一文,薛同福突然意识到,他可能曾与一段如今已经尘封的历史面对面。
近30位老人提供线索
从8月15日到现在,大连民间细菌战调查者孙波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于打电话、探访见证人、录音录像、搜集资料了。大连存在“100部队支队”的消息见报后,先后有近30位80岁左右的老人打来电话或者写信提供线索。孙波对这些信息进行了一一核实,留下不少可贵资料。8月29日晚,记者与孙波一起来到甘井子区虹港路,出生于1932年的薛同福就住在附近。
在老人的记忆里,当年周水子一带有很多日本部队,“有三四支部队吧,大院子都用铁丝网围着。”出版于1990年的《甘井子区志》印证了他的说法,该书载,“抗日战争期间,在大连周水子(现飞机场周边)一带有日本驻军,包括418部队(军火仓库)、620部队(主副食仓库)、720部队(被服仓库)、380部队(军马场)……”其中的380部队正是孙波苦苦寻觅的“日本马场”。
亲眼见日本人给马打针
孙波介绍说,薛同福与“日本马场”的接触,发生在小学高年级和读公学堂期间。“薛老记得,马场门口挂着一个木牌,黑字竖写着”大日本关东军第三八O部队“字样;还有一个小岗楼,一全副武装手握长枪的日本兵在此站岗;马场大小跟两个足球场差不多。
薛同福注意到,马场里饲养的马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高头大马,多为红棕色;另一种是矮小的蒙古马。除了成年大马,还有很多小马,每匹马的后屁股上都烙着编号。“马场里有两栋日本兵营,包括10多间木头板小房,环境特别干净。我经常看到日本兵把马拉出来晒太阳,或者从后门拉出去,到远处一座小山上遛。”薛同福也曾看见一名日本战医戴着战斗帽,穿着白大褂、马靴子,把马绑在木杆上,给马扎针,“他们到底是在干什么?是马有病了,还是在做实验?我也不清楚。”
两个耳光让他一生听力受损
薛同福说,马场小房下都放着水桶、装满沙子的防火用具。有一次,他拔草拔了好半天,憋得受不了,跑到房根下尿尿,“小孩子淘气,我朝着水桶尿了泡尿。正尿得起劲,左耳边嗡的一声,一抬头,一名日本兵朝我哇啦哇啦直叫!”日本兵骂着“小混蛋,你在干什么”,一边又朝他右脸扇了一下子。“当时只觉得两边脸蛋、耳朵都火燎燎的,回家后左耳就有些听不清楚了。医生说耳膜坏了。当时家里条件不好,没治彻底,左耳动不动就发炎,渐渐地就听不清楚了。“听力障碍伴随了老人一生……
http://www.731yz.com/yzcg/xjzzg/
孙波告诉记者,根据目前已知史料,结合多位老人的回忆,日本“100部队大连支队”应该就是指380部队,是关东军的补充马营。其地址就在今天的大连周水子国际机场,只是原有的建筑全都被拆掉、推平,成了机场的停机坪。目前已经知道的是,这个补充马营的主要作用是饲养和驯练军马,并从事相关实验,其马匹用于作战,有时也用于物资运输。但到底从事的是怎样的实验,提供线索的老人们无人说得清楚。倒是有几位原本住在辛寨子的老人回忆,380部队里有近20名朝鲜人工作。
1945年8月22日下午,苏联空军在周水子机场降落。两天后,4支日本部队的大院均对外开放,苏军允许中国老百姓进去拿物资。附近居民冲进720部队、620部队拿大衣、鞋靴、食品等。8天后,苏军全面接管几个部队大院。时隔66年,当年的痕迹已经基本消失,仅在周水子附近空军大院里,还遗有几座日本小房,是当年日本部队家属的居所。
(本文来源:大连晚报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灵隐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