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7-6-21 19: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因果法则:善恶果报的大小取决于这五个因素: }# C7 a! b+ K5 ~# P% G( }
太桥旦曾堪布 讲述
1 m# O7 ?0 Z0 \; i
) t v0 m1 {/ Z) g 伤害众生就会遭到恶报,这是不是佛陀所定下的制度呢?当然不是,这是客观存在的因果规律。诸佛菩萨以慈悲为怀,不希望我们因无明而遭受果报,便将因果规律如实告知我们,以尽量避免悲剧的发生。因果法则无比深广,唯有遍知一切的佛陀才能彻底洞悉,所以我们现在先不求全面了知,而是要对因果建立起一些起码的认识。
# r% k/ W* t, H0 Z
5 P+ u4 o. P6 b! }# k$ A 我们业报的大小取决于五种因素:对境、强烈程度、时间长短、是否对治、是否后悔。
1 y3 I- Y3 z3 ]0 [( U
/ l7 y8 i5 j& O' x 第一,对境 7 X0 Z2 q7 v# ~+ N: ^0 M
_; y4 `* a5 E8 D# O3 j 五种因素中,对境是很重要的,我们行善的善业和造恶的恶业哪个更大,便是要看对境是谁。对境共有三种,分别是:功德的对境、恩德的对境、福田的对境。+ L- n+ T3 }: v! o/ U" a, b
8 a8 _" o) z3 n2 s- v 功德的对境:
* A% y. ~7 j) ?) @# L& M/ p & |3 V8 P" w6 v, `* h' f
功德的对境指的是佛陀和菩萨。因为佛陀具备了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还具有大智、大能、大悲、无为、任运等八种功德,以及自利圆满、利他圆满等功德,所以佛陀的对境是最不可思议的。
% y' M0 t/ n, R! H) Z. h) Q p/ S% a" P9 L0 F% l
远古时期有一位国王,叫我乳王,他前世曾生活在拘留孙佛出世的时代,是一位卖粮食的商人。有一次,商人遇见了拘留孙佛,因为见佛陀面相庄严,心生欢喜,便抓起身边的几颗豆子,以供养之心撒向佛陀。正好有四颗豆子不偏不倚掉进了佛陀的钵中,还有两颗豆子竟触碰到佛陀的胸膛。
: }9 y+ x7 G& ?6 \; H 0 ^7 `$ J7 _' t1 ]
以此因缘,人寿两万岁时,我乳王出世。因为有四颗豆子掉进了钵里,所以我乳王统一了人类的四大部洲。两颗碰到佛陀胸膛的豆子,一颗使他成为四大天王之首,一颗使他拥有了与帝释天王一样的权威,继而帝释天的一半王位便归属于我乳王。# y, N: ]) A$ j7 Y4 b* |
, A5 @+ b" J' O 相反的是,善星比丘的对境也是佛,他虽然做了二十五年释迦牟尼佛的侍者,但因最后对佛陀产生了邪见,而在死后堕入饿鬼道。如果造作恶业的对境是佛菩萨,那必定会堕入恶道,在地狱里受苦受难,时间可能长达几十劫、几百劫,甚至几千劫。 % Z5 b' r" Z' b. x% e( O" H3 P
. K1 ?2 R. u& E8 ? 因此,我们要非常谨慎地对待对境。与他人接触时尽量谦虚、低调;要尊重、万不可轻视无依无靠的老人、乞丐、路边的流浪狗等低微众生。毕竟我们谁也不知道,这些众生之中是否存在着圣者。 $ `9 `. _' _7 w* W
1 _9 H# Y2 a3 y# V# N3 Y6 ?+ ] 佛经中说:如果对境是菩萨,用嘲笑或是玩笑的方式来欺辱他,果报也是非常严重的。
/ |3 `4 D6 v+ J1 H! A- F
! f# m; ^5 ^1 r1 s$ ` M 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人,尽量不要责难批判,不要议论他们的是非,要保持自己内心清净。眼见不一定为实,判断力也是靠不住的,我们随时都可能被自己的感官欺骗,绝不能以“所见”来判断对境的是与非。打个比方,天快黑的时候,因为昏暗看不清楚,我们把路边的花绳子错看成蛇,吓得心惊胆战,于是产生了恐惧,痛苦也由之产生,甚至夜里还会做噩梦。那么这是谁的错呢?花绳子并没有骗我们,是自己的眼识欺骗了我们。这就好像一个人在门外,一个人在门内,外面的人说门外有什么,里面的人就会相信。门外的人就相当于眼识,门里的人就是意识,意识相信了眼识,然而没想到眼识把绳子错看成蛇,进而欺骗了意识。佛陀说,我们凡夫的眼、耳、鼻、舌、身、意都是不清净的、靠不住的,所以切忌以己见衡量他人的好坏、是非、对错,更不可随便批判他人。7 L# d8 y7 t. b& P" G
) C% H: R. Z: s ` 恩德的对境:. ~: J9 z6 ]+ D1 t4 G( j" m! y
5 D; I6 A! {0 `3 c J, I 恩德主要指父母和善知识。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善知识给予我们慧命,都属于恩德。“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的功德的确是很大的。假如在几年之中,每天都请那些对自己毫无恩德之人吃饭,这些功德加一起也抵不过请父母吃一顿饭的功德。+ f$ R" Z; W7 c$ V8 P9 z
4 o2 _/ I% c( W 福田的对境:" F+ x& Q% [: S+ J9 h/ J
" U; E' o4 C2 e% J& U, J# H+ ? 指的是乞丐、病人等。当我们看到正在挨饿受冻的乞丐,若是布施于他们,福报就会增长。重病之人、长期生病卧床之人,或是需要照顾的残障人士等,这些处在痛苦中的人都是福报增上的对境。
5 U+ |0 \9 B( j d
- u2 y# N- A$ ?7 k& Q* F3 ]% w$ G 第二,强烈程度
7 q s- P7 O/ B
`% X$ M# Y+ T6 u% _' p 从善业的角度来说,如果对三宝的信心、出离心、慈悲心都很强烈,那就太了不起了。就像我曾经讲到的那位老人,当他看到自己前世的尸骨山时立刻产生了强烈的出离心,于是很快就证得了阿罗汉。反之,如果造业时,贪嗔痴,尤其是嗔恨心,非常强烈,就会产生难以想象的可怕果报。0 u4 D. L6 Y. K6 z( N0 e" G/ Z
, p+ t8 R" B2 P7 r
第三,时间长短
9 _; o; n. K% } o
- j- x- L e* W2 j( I 时间的长短也决定着果报的大小。如果我们一生之中,每天都不间断地做着坏事,那么恶业的果报就会很大。若是偶尔做了件坏事,果报则相对小一些。做善事也是这样,如果每天坚持修法、坚持做功课,从不中断,功德就会很大。若是长期坚持在每天的同一时间做功课,那功德就会更大。
! i# B5 E2 Q! F( c5 b7 ] 0 T7 a$ [+ g g% F: \+ S
第四,是否对治 ) ?4 q) H- f4 \6 M4 y
' _2 \ l* s! N! W) W
我们在做坏事的时候,如果意识到自己错了,想着用对治的方法来克服,那么恶业就会相应减小。比如当嗔恨心生起之时,自己意识到了嗔恨的过患,然后努力想着对方过去世曾做过自己的父母,现世既没有相信佛法,也没有善知识引导。如果想到对方这些可怜之处,果报就会有所转变。
, q% f" e. w! i7 W) j, A p , _8 _" b. T1 N0 t2 }
第五,是否后悔 ' q4 g# o7 b. B" C" p6 y
- {' F& R* }0 j; K8 r# _5 b1 O 是否有后悔之心很容易理解。如果以前吃过很多活的海鲜,现在回想起来依然觉得美味无比,还觉得吃了也无所谓,都是应该的,是上天特意安排的,这就是毫无后悔,这样的果报将会很严重。
( e- A: Q; N, W" }4 ?! r % Q$ h& b4 B5 ?# S1 S$ F' B
对于我们凡夫来说,暂时不需要彻底了解因果,而要做到坚信因果——坚信善业会产生快乐,恶业会导致痛苦。现在,我们学习了决定业报大小的五种因素,就要在生活中尽力做到遵循因果规律行事,这才是我们追求解脱的首要任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