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2193|回复: 0

小伙看恐怖片看出心脏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5-29 19: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我是夏雯静 于 2016-5-29 19:18 编辑

 二十出头的小伙子,就因看恐怖片竟然引发心脏病!这可不是什么天方夜谭的事情,医院前天就接待了这样一位“病人”。小王今年才读大三,二十刚出头,暑假在家闲着无事便喜欢在网上看电影,前天在看一部恐怖片时候突然感到心脏有强烈不适感,心慌的厉害,然后赶紧打车到了医院,在作了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检查后,医院医生认为小王的心脏相当的健康,可能只是因为看恐怖片受刺激而引发偶发性的心脏早博。
  据心外科主任医师介绍,小王的情况可能是“心脏神经官能症”,是一种以心血管症状为主要表现的功能性疾病。神经官能症又名神经症,是一组疾病的总称,包括神经衰弱、强迫症、焦虚症、恐怖症、疑病症以及各种内脏神经官能症。心脏神经官能症就是其中之一,另外还有胃肠神经官能症等。神经官能症的症状复杂多样,有的头痛、失眠、记忆力减退;有的则有心悸、胸闷、恐怖感等。其特点是症状的出现、变化与精神因素有关。如有的胃肠神经官能症患者,每当情绪紧张时出现腹泻。

  由于焦虑、紧张、情绪激动、精神创伤等因素的作用,中枢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发生障碍,受植物神经调节的心血管系统也随着发生紊乱,引起了一系列交感神经张力过高的症状。此外,过度劳累,体力活动过少,循环系统缺乏适当锻炼,以致稍有活动或少许劳累即不能适应,因而产生过度的心血管反应而导致“心脏神经官能症”。
  专家提醒,在治疗上,患者要正确认识心脏神经官能症是一种功能性疾病,医生需要向患者详细分析发病的因素,必要时进行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向患者仔细解释病情,让患者解除不必要的顾虑。一般不需要卧床休息,保持良好生活规律,去除不良生活习惯,适当参加体力活动和体育锻炼
人和人有时真的挺不一样的。就拿看电影来说吧,有人会没事的时候,猫在屋子里,专挑那些刺激、重口味的片子看,什么《午夜凶铃》、《电锯惊魂》,还看得津津有味。而另一些人,完全没法理解这种没事“找刺激”的癖好,声称自己非被吓个半死不可,一点也没法欣赏这些恐怖的玩意儿到底哪儿好。真要撞着胆子看了一点儿,说不定会吓得晚上睡不着觉,或者不敢走夜路。

难道不怕看恐怖片的人真的胆子更大吗,还是他们更能忍,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恐怖片爱好者:恐惧并快乐着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教授乔尔·科恩和加州大学的爱德华德·安德雷德提出一种理论,他们认为,在看恐怖片的时候,人们可以同时体验到两种截然相反的情绪:恐惧与快乐。但在这里,人和人之间的个体差异很大。

他们做了一个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将实验被试分为两组,一组喜欢恐怖片,一组不喜欢恐怖片,让他们在观看恐怖片前后分别对自己的内心情绪状态进行打分。结果发现,不管是声称自己喜欢恐怖片,还是不喜欢恐怖片,两组被试体验到的消极情绪都明显增加了。即使喜欢恐怖片的人,也体验到了强烈的恐惧感。但与此同时,喜欢恐惧片的被试还报告正性情绪的上升,看完恐怖片,他们感到更兴奋、更快乐。而不喜欢恐怖片的被试则恰恰相反。

而在另一个组实验中,在恐怖片放映中加入一些不引发情绪反应的中性片段,结果发现,当中性片段出现时,喜欢恐怖片的被试报告恐惧和快乐情绪都突然降低了。而不喜欢恐怖片的被试,只有恐惧情绪降低,而快乐情绪却上升了。

实验结果支持了他们的理论假设,那些喜欢恐怖片的人观看恐怖片时,感到又害怕又兴奋又快乐,而不喜欢看恐怖片的人,仅仅能体会到害怕,而无法在同时感到快乐。

而这种差异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与恐怖片保持安全的心理距离

实际上,如果理性地想一想,我们待在一个安全舒适的屋子里,观看恐怖影片。不管片子里的视觉气氛多么逼真,音效多么吓人,我们仍旧是安全的,影片是影片,我们是我们自己。影片虽然带给人身临其境之感,但大家都知道,这些是“假的”,实际上并没有发生,更没有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这就如同在温暖舒适的屋子里,喝着热茶,同时悠然自得地欣赏窗外的大暴雨。

同样道理,在观看恐怖片时,也需要与影片保有一定的心理距离,但对于这一点,有人能做到,有人却无法做到。究其原因,还要从人类面对恐惧反应的特点说起。人类有一套应对恐怖危险的模式,叫做“战斗 - 逃跑”模式:当遭遇危险时,我们大脑的一个核团结构——杏仁核首先激活,如同迅速拉响了最敏感的危险警报;紧接着,下丘脑 - 垂体 - 肾上腺轴激活,加快相关激素分泌,心跳加快,呼吸急促,体内能量加速分解,调动起我们的身体能量,进入备战状态;之后,我们还需要动用我们的前额叶来做出判断,危险是否在我们可以“搞定”的范围内?如果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而无论是否打得过,都需要调动身体能量,激活下丘脑的反应轴。这就是“战斗 - 逃跑”模式。

研究发现,被试在观看恐怖片时,同样会激活大脑的杏仁核和下丘脑这些稍微低级一些的大脑结构。因此,观看恐怖片会感到恐惧,也会有相应的身体反应,如心跳加速,肌肉紧绷等等。可是,在前额叶的激活上却存在个体差异,那些喜欢恐怖片的被试前额叶有更强的激活水平。

什么意思呢?实际上,前额叶正是负责对恐怖刺激性质作出判断的关键脑区,前额叶激活意味着被试能够判断恐怖片的恐惧刺激是在可控的范围内,并不是真的发生了切身的危险,并由此产生一定的愉快体验。而且,前额叶与杏仁核、下丘脑都存在神经联系,当前额叶激活时,能够帮助调控杏仁核和下丘脑的激活程度,不让它们过分活跃。

可是对害怕恐怖片的被试,事情就很糟糕了,当观看恐怖影片时,他们的杏仁核不断“拉响警报”,下丘脑进入“一级备战状态”,而中心指挥所——前额叶,却失灵了,无法做出正确判断。本来恐怖片是一个与自己无关的“假想敌”,前额叶却不做此判断,把恐怖片当成了“真危险”,也不积极安抚杏仁核与下丘脑两个下属。如此“危急时刻”,唯一安全的选择只好是,关掉恐怖片去干点别的,逃离这个危险刺激。哪儿还有隔岸观火般置身事外的心情呢。也难怪会有新闻报道说,有人会真的因为看恐怖片而吓得心脏病发作,甚至丧命。这些人的大脑在告诉他们,这个危险是真的。

从恐怖片态度看到的其他个体差异

看来,能否看恐怖片,并不是胆子大小的问题,而是每个人大脑功能差异造成的。在这里,我们还可以再聊聊其中的两类极端人群。一类是爱找刺激的人,还有一类是容易受刺激的人。

实际上,有些人不仅是不怕看恐怖片,相反很喜欢看恐怖片,甚至有些成瘾。不仅是喜欢看恐怖片,这类人通常还喜欢找寻其他刺激,如极限运动、蹦极、滑翔、潜水、飙车,许多人还会尝试毒品。心理学上把这类喜欢冒险找刺激的性格倾向称作“感觉寻求”(sensation seeking),有这种特点的人经常报告感到无聊,对平常事情感到厌烦,需要找寻新鲜刺激让自己兴奋。研究发现,在感觉寻求维度上得分高的被试,更喜欢看恐怖片,而且脑成像研究发现,这类被试在观看中性影片时,下丘脑的激活程度比一般人要低,而当观看恐怖片时,下丘脑的激活幅度要高于一般被试。日常生活已经能让许多人保持大脑的兴奋度,但对有感觉寻求特点的人,他们需要更多刺激,才能使大脑持续兴奋。

而另一类容易“受刺激”的人,显示出截然相反的特点,他们害怕看恐怖片,听鬼故事,看完一些可怕的东西就容易“看到眼睛里拔不出来”,许多人都很敏感。有研究发现,这类对恐怖片高度恐惧的被试,也具有容易焦虑、神经质的特点,容易罹患各种焦虑问题、抑郁问题,容易随环境影响而情绪波动,显示出在前额叶执行功能上的短板,如不能通过注意力的调控,有效抑制无关情绪刺激的干扰。这是一个坏消息,但一个好消息是,这种高度情绪敏感性也很有可能是一种天赋,尤其在有文学、艺术方面才华和领悟力的人身上。有研究发现,前额叶执行功能水平低的被试,可能在文艺方面具有更高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并且,大脑具有一定的可塑性,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阅历的增加,或者通过一段时间的心理咨询干预,被试的前额叶功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增强,情绪过敏反应会有所减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11-15 04:3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