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发的越野车停在黄河边的一个水洼里
昨日14时,有人报警称,黄河边浅水洼里停着一辆越野车,里面有一个男子,已在车内待了半月。民警赶到后确认车内男子已经死亡,死亡原因仍待调查。据了解,死者可能跟家人吵了架,绝食加自残死亡。
昨日17时,记者接到线索后赶往事发地点。市民朱先生说,从花园口游览区黄河铁犀景点向里,在离黄河主河道的水边4米处,有一个水洼,一辆国产越野车在9月1日就停在那里,当时车内是一名年轻高个男子,白天坐在车内还活动,不曾离开车。因为此处常有人来这里吃渔家乐,或者在河滩搭帐篷,大家都没有太在意。
朱先生说,昨天上午气温突然升高,上午11点左右,有人从车边走时,看到车内男子有异样,就立即报警。民警赶到后,叩叫车门,车内人一动不动,民警找来开锁专家,把车门打开后,发现人已经不行了。
昨日18时,现场还有不少围观者,越野车停在一个面积约20平方米的水洼中。朱先生说,这个水洼的水并不深,如果车再向前,就是黄河主河道,不知车主有意还是无意,把车开进水洼中,再也没有开出来。
民警介绍,死者是金水区人,他们正在收集附近目击者的相关情况,调查这名男子的死因。
昨日21时20分,越野车已拖出。记者了解到,死者可能跟家里人吵架了,绝食加割腕和自残,车里全是血,刀子把自己肚子都扎透了。
相关延伸:
预防自杀 远离人间悲剧
“自杀”这个字眼颇显沉重,根据相关权威资料,中国每年自杀28.7万,自杀未遂250万-500万,平均每两分钟就有一人自杀。仅本报一年来报道的自杀事件,就有几十起。而世界卫生组织去年发布的首份预防自杀报告显示,全球每年有80万人死于自杀,这也就意味着,大约每40秒就有一人轻生。
记者简单统计了一下,自去年9月份至今,仅本报报道的各类自杀和自杀未遂事件就达30余起,有情感困扰的、疾病困扰的,有患抑郁症的。当事人自杀前基本上都出现过生理、心理和对生活的异常,表现为情绪低落、抑郁、思维迟钝、食欲不振、体重下降、人格解体、注意力缺乏、性欲缺乏、失眠等,其中抑郁症患者居多,不仅表现为心情郁闷,而且出现失眠等症状。
对此,专家认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还应是在肉体、精神和社会方面的完全良好。抑郁症患者及有自杀想法的人,他们的家属也没有认识到这种精神性疾病是可以治疗的。目前中国70%自杀死亡或自杀未遂者,从来没有因自身问题寻求过任何形式的帮助;60%的自杀死亡者和40%的自杀未遂者,在自杀当时就已经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
自杀者前期有征兆家人朋友要多留心
王明旭教授告诉记者,自杀者在自杀前处于想死同时渴望被救助的矛盾心态时,从其行为与态度变化中可以看出蛛丝马迹。在自杀行动执行之前,想要自杀的人不管是在语言或是在非语言的表达上也好,都会显露出极为明显的警讯。包括抑郁症患者在内的自杀行为通常是有征兆的,即对自己关系亲近的人,表达想死的念头,或在日记、绘画、信函中流露出来。情绪明显不同于往常,焦躁不安、常常哭泣、行为怪异粗鲁。陷入抑郁状态,食欲不良、沉默少语、失眠。回避与他人接触,不愿见人。无缘无故收拾东西,向人道谢、告别、归还所借物品、赠送纪念品。从朋友、家人与日常活动中退缩下来,中断亲密的关系,增加药物及酒精的使用量,突然丢弃所拥有的物品,将原本杂乱无章的事情,整理得井然有序。
从自杀者的性格特征看,过于内向,孤独、容易陷入焦虑与绝望感中,偏执,过分认真,责任感过强,缺乏兴趣爱好,情绪不稳定,心情多变。而这些性格特征常常与偏颇的父母教养态度、复杂的家庭关系有关。有研究指出,自杀者中性格内向与较内向的占95.2%,孤僻占52.4%,虚荣心强占71.4%。很大一部分自杀者选择轻生的原因是由于生活压力较大,他们承受不了而选择了逃避现实。
自杀者的心理特征一般表现为三类:第一类自杀者觉得生活失去意义,长期表现出厌世情绪,很多抑郁症患者大都有这样的表现。这类自杀者有明显的征兆,如果各方面能够细心观察,悲剧应该可以避免。第二类自杀者一般在自杀前遇到过挫折,情急之下不考虑后果而选择自杀。这种情况有时征兆不太明显,比较难防范。第三类自杀者有一些目的,由于事情得不到解决,不得已采取自杀的形式威胁他人,以期达到目的。
自杀可防可干预没必要那么沉重
王明旭教授说,自杀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社会学、医学、哲学等相关领域都有所涉及。如果把自杀看作一个医学问题,究其原因,自杀者中,大部分患有精神障碍,尤其是严重的精神障碍。既然大部分自杀与精神疾病相关,这也就意味着自杀可以进行预防和干预,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沉重和猝不及防。
由于抑郁症是最常见的自杀原因,因此预防自杀的一个最佳方法是提高公众对身边发生的抑郁症和自杀问题的认识。许多抑郁症患者没有认识到此病是一种精神疾病,因此没有寻求治疗或羞于因精神问题而寻求治疗。同样,从医学角度看自杀,大部分情况下我们能够找到原因,这也就意味着自杀可以预防,自杀,真的没有那么沉重。
一方面,已经有精神障碍的患者出现自杀的几率相对较高,这就意味着对这部分人的治疗相当重要,而根据有关专家的观点,现在临床中对患者进行药物、行为等治疗后,基本可以让患者放弃自杀的念头。另一方面,除了部分自杀者在自杀前会故意隐蔽自杀想法外,自杀其实有征兆可寻,当“没意思、没劲”成为生活感受、突然的精神疾病病情好转,家属及周围人的及时关注或许可以避免一场悲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