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1-23 14:14:21
|
显示全部楼层
□ 莫使无明驴乱意 □
~~~~~~~~~~~~~~~~~~~~~~~~~~~~~~~~~~~~~~~~~~~~~~~~~~~~~~~~~~~~~
佛陀又叫我们要『守无明驴』,这个驴就好像人的心猿意马一样。驴可负载重物,可载很多的宝物,也可以载许多脏物。有如我们的意识一样,心向正道的人,此身就可作为载道器;心失去良性、迷失了道理的人,此身就会造作恶业。所叫我们要好好地守住心意。这里的无明是指人的乱心,偏向罪恶及心猿意马的妄念。
『看於爱索』,爱是情爱或爱欲,即污染贪著的爱,同样是爱心,却有两种形态:一种是染著的爱,一种是清净的爱□□大慈大悲无染著的爱,它的爱非常透彻且清净无色;而我们凡夫的爱,都是有色彩的染著,就像一条绳索一样两头系著。佛陀与菩萨都是觉悟的有情,他们的情与爱普遍於大地,而凡夫之爱只是一对一,像一条绳索系缚著对方。因此佛陀叫我们好好看守住这条爱索,莫将这条爱索牵绑在无明的根门上;否则就像那位佣人守门一样,将绳索的一端系在无明驴的身上,另一端绑在宝藏的门上,其实这宝藏之门已经被人打开了,宝物被偷而绳索还牵系在『无明驴』的身上。
所以,凡夫就像那个守门奴一样,只看守驴子身上的绳子,却不知宝藏之门是在绳子的另外一端,还一直将这只驴牵在身边呢!这就是我们凡夫,偏於这份无明而忽视了那份宝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磨砖焉能作明镜 □
~~~~~~~~~~~~~~~~~~~~~~~~~~~~~~~~~~~~~~~~~~~~~~~~~~~~~~~~~~~~~
以下又接著说:『而诸比丘,不奉佛教,贪求利养,诈现清白,静处而坐,心意流驰,贪著五欲,为声香味之所惑乱,无明覆心,爱索缠缚。』这一段文明显地说,既然要学佛,就要尊奉佛陀的教诫,但是很多人却不肯善加奉守佛的教法。
我们既是要『学佛』,那就一定要奉教,要得一善而拳拳服膺,好好守持佛陀的教法。纵然一个人发心出家,若不能好好地体会佛法、守持佛的教诫,则必会贪求利养。能奉持佛教的人,必然知道世间一切万物万法,终究归於『空』,就因为人不能体会佛陀的教法,所以才会贪求利养。
凡夫还没出家时,不断地贪求情爱欲念,一旦看透情爱而出家,若不能断除烦恼,则出家之後所贪求的就是利养,这都是没有透彻了悟佛法的人。所以佛陀说:『不奉佛教戒法的比丘,虽然不贪求情爱之欲,却贪求利养。』
有的人刚出家时,乍看之下令人觉得他已显现出清白的形相,并认为他的心已经清净,看开一切而出家。他出家後,口口声声说要修行,於是常常找静处打坐参禅,但是他的形貌虽在参禅,内心却流驰不定。记得我过去曾说一则故事:
有一位参学者到一个禅师的门下去求法,禅师问他欲求何法?他回答说,想参禅了脱生死。
这位祖师就说:『好!我倒要看看你如何参?』
隔天,这个祖师就坐在门口,拿一块砖头拼命磨,这个行脚僧一见此景,就赶快问祖师:『和尚为何在此磨砖呢?』祖师回道:『我欲磨砖做镜。』参学者大惑不解地问:『砖如何磨成镜呢?砖越磨越损,根本不能做成镜子!』祖师却答说:『既然磨砖不能成镜,那你坐禅难道就会成佛吗?』
这个行脚僧恍然大悟地说:『对呀!学佛不是只学禅而已,学佛应该学佛心啊!』
参禅若是一味地追求名闻利养,那有什麽用呢?所以说『静处而坐,心意流驰』就是贪著五欲,只想争一个名气,让人夸赞他的禅功精深!其实,这不是正确的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自家宝藏善珍摄 □
~~~~~~~~~~~~~~~~~~~~~~~~~~~~~~~~~~~~~~~~~~~~~~~~~~~~~~~~~~~~~~
『贪著五欲,为声香味之所惑乱,无明覆心,爱索缠缚。』五欲即色、声、香、味、触、法等,贪求五欲者,易被这些色声香味惑乱心念,因此称为『无明覆心』。『无明』是不明白道理。我们的心本来像一面镜子,但是被染污的色彩染著,所以不能照见外界清净的景物,这就是『无明覆心』。
『爱索缠缚』,由於人被情爱的绳索缠绕,所以无法脱离无明。佛与凡夫本来是平等的,我们不比佛缺了多少,佛亦不比我们增加多少;唯一不同的是,佛陀能脱离无明爱索的缠缚,而得逍遥自在,对大地万物与众生都具有一份平等的爱念。所以我们学佛最重要的是要学得『平常心』与『平等心』,一个人若有平常心,则无论遇到任何环境及挫折,都能够安然自在,庄敬自强,把日常生活的一切变动视为很平常的事。
若想对任何事皆以平常心处之,则必须先断除私我的爱念,而佛陀就是已经将私我的爱念断除,有如解开无明绳索,不再受爱索缠缚一样。这是因为佛陀有正念、觉意、道品等超然的智慧。而凡夫则是因为有爱的无明,所以正念、觉意、道品等财宝,全部都散失了;也就像那个守门的佣人一样,只看守住驴子和绳子,却没有看守屋子,而使屋内的宝物被人搬光。
世间的凡夫大都如此,若能看得开,则万法皆能透彻。学佛就是要去掉无明漏。『漏』即遗漏□□没有尊奉佛法而使其漏失。我们今天学佛就是要守好自己的慧性,才不会使这份宝藏漏失掉,请诸位多多在日常生活上用心,那怕是多麽微细的事物,也要认其地观察分析,这样,才不会散失了自我的慧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台风转向,宜哀矜而勿喜 □
~~~~~~~~~~~~~~~~~~~~~~~~~~~~~~~~~~~~~~~~~~~~~~~~~~~~~~~~~~~~~
前面已提到四念处的『观法无我』,『法』包括有形的法与无形的法;有形者为色,无形者为心,亦即『色法』与『心法』两种法。
『色』--凡是世界上我们能看得到的东西,都包括在色法中,它是由四大元素和合两成的。『四大』即地、水、火、风;宇宙天地万物,皆不离这四种元素。例如聚土所依止之处就是大地,没有一个人能够离开土地而生活,人必须立於土地上,房子必须盖在大地上,而谷物也是种植在土地上。总之,人的食衣住行……,皆不能离开此『地大』。
还有不能离开水。人在日常生活中不能缺少水份,设若四大调和,物质充足,就容易忽视它的重要性,一旦遇到久旱不雨时,方始忧心水源不足。看看印度、伊索地亚,及非洲国家,皆因缺少水份,农作物无法在土地上生长,结果有无数的人因此饿死。
又如有一年赛洛玛台风接近台湾时,我们都非常担心它是否会带来强风豪雨侵袭台湾。但是刚从日本回来的杜院长却说:『日本人一听到赛洛玛台风的消息,都非常高兴。因为他们一直期待此台风能够为日本带来充沛的雨量,不过却有声无影,还是无法带来一点水分。』在台湾,由於雨量充足,因此非常担心它登陆,而日本因缺少水源,所以很期待这个台风能带来雨水,解决旱象。
结果却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这个台风本来直扑花东、宜兰等地区,在距离陆地不远的海面时,竟转向韩国而去。第二天的新闻报导播报韩国风灾水患的消息,死亡人数高达七十多人,失踪几十人,而且有六千多灾民无家可归。一场台风带来的强烈风雨,竟然使人间发生这麽多的悲剧,众生所居住的地方,不能缺乏适量的风与水,但是超过其量时,就会变成灾害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四大调和,少病少恼 □
~~~~~~~~~~~~~~~~~~~~~~~~~~~~~~~~~~~~~~~~~~~~~~~~~~~~~~~~~~~~~
『地大』如以人的身体来说,所有坚硬的物质皆可称为地,包括皮肉、筋、骨等,皆属於『地大』。而血液、唾液、水分等都可称为『水大』。人的水分及血液不能太少也不能过量,否则会不调和。人也不能欠缺『风大』,风即人的呼吸,人体必须靠呼吸使氧气流通,促进循环作用,以维持生命。『火大』即热能,人的身体有一股暖气,就表示生命的存在,设若失去了这股体温,就是生命结束之时,分辨活人与死人,只要摸摸其体温是冷是热,就明显易知了。
以上(地、水、火、风)四大,人体虽不能缺少,但是也不能过量,过量了反而会生病。例如现在有许多人想减肥,因为大肥胖了也是一种毛病,所以要减肥,此即是地大不调和。有的人为了减肥,尽管每天吃得很少,但是却瘦不了,而且造成营养不良,行走时更是晕头转向,站也站不稳!如此,『地大』不但不能减少,还损坏了其他机能,造成许多病症,这就是『地大』过量。
『风大』亦不可缺少。人的呼吸若不顺畅则会造成气喘病,有的人更会形成心脏病。人的生命就是靠这口气,呼吸若不顺畅,一口气不再来时,心脏就会停止跳动,而血液若无法输送到脑部,就会造成脑死。人体的各项组织机能都是息息相关、血脉相连的;脑的组织细胞是靠心脏输送上来的血来活动循环,而心脏的搏动与呼吸系统有连带关系,在一呼一吸、一进一出之间,心脏的动脉及静脉便利用收缩及舒张作用,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如果血管不坚韧、大脆弱而破裂,或是收张压的速度不平均,血液不能顺利地流到脑部,使脑细胞缺氧几秒钟,那就会导致『脑死』--即使呼吸恢复正常,但脑部已经失去功能,不能与心脏配合,指挥全身的各部组织。所以呼吸对人体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呼吸咋用带动血液的循环,而脑细胞若有充足的氧,就可发挥功能,按受各种外境刺激,并指挥各部位做反应动作……等等。
因此『风大』绝对不能失调,稍增或稍减都可能造成生命的危险。一个人若处在一间密闭室中,几分钟之後就会因缺乏空气而死亡;若被闷住鼻子、堵住呼吸道、关在冰库或空气稀薄的橱柜中,时间稍久亦会缺氧致死,因为这些空间的氧气含量有限,一旦消耗完毕,生命也结束了。
所以说,生命也必须依靠大地上的『风大』(空气)来维持,人的鼻孔一呼一吸,将空气吐纳,出人於呼吸系统间,因此『风大』是人赖以维生的要素之一,一定要使其调顺。呼吸大快或无力呼吸都会发生危险,必须顺畅调私,不增亦不减。
『水大』即人体中的血液,不能过量也不可大少,大多则会脑充血,大少则会贫血,使循环不顺利,血气不通而致身体虚弱,所以『水大』不能增亦不能减。
『火大』也是一样,人的生命必须靠体内的热能(即卡路里)来维持,而宇宙间的能源可以充实人体的能源,这就称为『火大』。
宇宙间除了土地是众生所赖以生存的要素之外,人、动物、植物……,等还须依靠大地中的水份才能生存。物质也是一样,都是四大假合两成的,例如我们现在所学的『手拉坯』,要如何制成一件陶艺成品呢?必须将一堆乾土加上适量的水分,然後搅拌均勺,再用手去揉,并且要有一定的方向和角度,使泥土扎扎实实地成为一个橄榄球形,然後安置在机器转盘上,转动开关运转时,再开始压拉、揉捏。
除了泥土加水,再加上手的拉捏之力外,还必须靠热能的风动,例如电力转动机器轮盘,就是热能的作用;除此之外,拉制好的成品还要用高温烘烤。所以,要成就一件物品,不仅需要各种工具的辅助,还必须『四大』调和。而电源(火)本身也是要具足『四大』才能产生电力。所以,有许多无尽无量的四大,形成各式各样的物质,用这些无数的物质,就可以成就我们日常生活的用品。
以上这些就称为『色法』,所有有形体的物质皆属於『色』,而这些物质,若每一样都将其分离,则不能形成任何物品。例如手拉坯,缺少水就拉不起来了,因为土不加水就无法黏合、没有韧性,所以不可有土而缺水,但是有土有水而缺热能也不行。同理可知,有土有水有热能而缺乏空气也不能拉坯。总之,一切物质若将四大分离,则什麽东西都不能完成了。
人也是一样,必须四大调和,人若四大调和则少病少恼身体健康;宇宙若四大调和则风平浪静,四季调和则人在天地之间,能过著安和乐利的生活。若四大不调和,就会造成不测的灾难,因此四大调和是非常重要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善恶唯一心所造 □
~~~~~~~~~~~~~~~~~~~~~~~~~~~~~~~~~~~~~~~~~~~~~~~~~~~~~~~~~~~~~
四大的调和与否,是受无形的法则所主宰的,这是什麽法呢?是『心法』--人的心理。
佛陀、孔子……等圣贤都有相同的说法。孔子说:『择不处仁,焉得智?』一个人若不懂得选择仁德淳厚的环境住居,必定是个没有智慧的人,因为唯有居处在仁德淳厚的环境,才能安居乐业,平和快乐。
有人跟我说:『师父,我非常向往静思精舍的生活,能在精舍理生活是我一生最大的期望!我看见大家虽然工作得非常辛苦,但是心中却都很欢喜。』这就是心法,在精舍里的人,不论是义务性或职务所在,甚至是修行的人,都是抱持相同的心态与目标,都是以欢喜心而来的,所以能欢欢喜喜地工作,虽然很辛苦,但是心中却很快乐。大家若能欢喜快乐,团体就会非常和睦。
从一个小团体推广到一个大团体也是一样。佛陀说,世间会发生灾害、变动及破坏现象,都是众生的心业所造,也就是众生的共业。众生若有较多的善念,就称为『善业共聚』;众生心中的善念若减弱,就会增加恶念,恶念一增加,社会作恶就多,『恶业共聚』,感引天灾祸乱,并且灾害丛生,这就是佛陀所谓的『众生共业』。
佛陀出现於世,就是为了要救济世间,而救世必须先救心,也就是所谓的端正人心,使人心存善念。人心至善,则世界和祥。若能亲近仁人善士,就会了解『善』之所以为美的感人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回去以後,赶快回来 □
~~~~~~~~~~~~~~~~~~~~~~~~~~~~~~~~~~~~~~~~~~~~~~~~~~~~~~~~~~~~~~
例如有一次,我实在深受王老师的感动。王老师随著他的老师吴教授来这里教导我们学手拉坯,我相信他当初要来此地时,一定不了解我们这个团体的情形,只是因为师生之情而应吴教授的邀约而来。他每天尽心尽力,辛勤地教导我们,在他要回去之前,来慈院向我辞行。当时,我与杜院长、王副院长正好在慈济部,他前来跟我辞行说:『师父,我今天晚上要暂时回家一趟,我在这里拜别师父。』我就对他说:『回去以後,你要赶快再回来!』他听了这句话之後就掉下眼泪、哭出声音,在我面前顶礼三拜。
当时,我被这一幕景象所感动,因为他的内心已经感受良深,很可能是几天以来大家相处在一起,他已体会到精舍为什麽要工作?如何生活?以及种种救资善业的推动情形。他要回去时,我叫他有空就赶快回来,他人概因为这句话触动了心弦,悲心溢於肺腑而声泪俱下,所以我看到他如此诚恳、如此感动的情景,心中有无比深刻的印象。
人就是要互相多接触了解,他来到我们这里,由於我们大家这份挚诚,使他深入了解并深受感动。
怫陀来大间也是要教导众生,使众生能了解何者是『有色』的法,何者是『无色』的法。若能透彻『有色』及『无色』诸法,则心性自然会不由自主地超向善法,人人都善的话,这个世界不是非常美好吗?昨天的那个景象,在场者都被王老师所感动了!虽然他不了解佛法,但是却能体会到宗教家那份恳切的心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真我大我,充盈法界 □
~~~~~~~~~~~~~~~~~~~~~~~~~~~~~~~~~~~~~~~~~~~~~~~~~~~~~~~~~~~~
杜院长曾跟我提起,他在日本见过一位基督徒医生,每日为三百名患者看病,休息日还下乡到各地去布道,将此生心力全部奉献,为大众服务。杜院长说,这就是宗教的力量啊!
贤人、圣者、佛陀……出现在人间,无非就是要使我们了解世间法及体会众生的心理需要。佛陀教我们要『观法无我』,除了让我们了解有色的物质是四大元素所组成之外,还要我们透彻『四大假合』。『我』并没有什麽,世间一切物质,即使是我最爱的东西,在我生命终了时,难道能带走吗?而我最爱的人,在我生命的最後一刻,他能将我留住吗?
人的至亲就是父母、夫妻、子女,到了生命最後一刻,不但这个身体没有人能为你留住,连原有的这份感情也消逝得今人惊惧。究竟什麽是其正的『我』呢?若能看透人生无『我』,只有『大我』,那麽,就要将『小我』的生命与时间多付出,奉献给『大地』的众生。
事实上,什麽都不必留,只要你肯多付出,自然而然,你的精神就会万古长存,永远受到後世子孙的怀念。大家都会常常记起,某个时候,有某个人,为我们做了某些善事,造福众生,利益世人……,那麽,这就是人生真正的『我』□□真我、大我。古今中外,有许多先贤圣哲到今天仍让後人传颂,就是如此。
例如释迦牟尼佛,两千多年以来,他的精神还是永远留存於世间,还有孔子、孟子、老子……这都是曾经出现在世间的人,他们都值得人们的敬仰与学习。这就是留在世间的不朽精神□□我、大我。人最後究竟带走些什麽呢?『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唯有『业』由不得自己,每个人都会受自己的业所牵引。
□□□□□□□□□□□□□□□□□□□□□□□□□□□□□□□□□
三十七道品讲义 -- 四正勤篇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已生恶令断 □
~~~~~~~~~~~~~~~~~~~~~~~~~~~~~~~~~~~~~~~~~~~~~~~~~~~~~~~~~~~~~
学佛之前虽然糊里糊涂,心中时常起恶念;但是学佛之後就要赶紧下工夫,以『正』确的观念和方法,殷『勤』地精进用功。而首先要注意的,就是自己的心态□□若心生恶念,就要立即断除。
日常生活,不离人与事,对待别人一定要有一份平常心、平等爱。人与人相处,都是以声色来相待:讲话就是声,态度就是色。我们与人讲话(声)要轻声细语;对待人的态度(色)要微笑宽柔。当然,有时候难免有些人对我们粗声粗气地讲话、对我们的态度冰冷无情,但是我们仍然应该自我要求,达到轻声细语、态度宽柔的程度,并且多以微笑对待他人。
我们不可向别人要求,或跟别人计较,有时对方无意中说的话,自己却有心去接受,两起怨心恨念,那就错了;有时对方粗声粗气地说话,我们就埋怨在心,这也是不对的,说不定对方是无心的,只因为习气影响,习惯大声说话罢了;也有些人表面非常冷淡寒情,没有柔爱的形色,但是说不定他内心隐藏著非常丰富的爱念。我们不可以在别人的形态上钻牛角尖,应该时时善加警惕,和善待人,不要整日在人与事中起嗔、恨、爱、怒的心念。
若对人起了怨恨与嗔恚之心,必须将其断除,甚至达到『令速断』的程度,不可丝毫疏忽、懈怠,这称为『已生恶令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未生恶不生 □
~~~~~~~~~~~~~~~~~~~~~~~~~~~~~~~~~~~~~~~~~~~~~~~~~~~~~~~~~~~~~~
还没有生起善念的人,既然开始学佛,就要善和培养同情心等善念。
我们若能以平等的爱心对待别人,那是最好的事,希望大家常常保持这种平等心;若对人未起恶念,也要时时保持这不生恶念的心理。有些人在不熟识对方时,彼此都客客气气地相待,讲究客套与礼节,并且和乐相处;等到彼此相处日久,熟悉对方後,就『熟不拘礼』,不再讲求礼节了。忘记礼节时,讲话就开始发生冲突,所以有人说:『恨由爱起』,最初彼此客气时,能够相亲相爱,等到熟识对方、讲究客套的礼节渐失时,就会生起计较怨恨之心。
所以,我们要保持最初相识时的那种相敬互让的态度,始终不渝,不可起嗔恨的心念,这就是『末生恶不生』--尚未生起的杂念恶念,千万不可让它萌生出来,要常常保持一份对人平等、平常的爱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未生善令生 □
~~~~~~~~~~~~~~~~~~~~~~~~~~~~~~~~~~~~~~~~~~~~~~~~~~~~~~~~~~~~~
还没有生起善念的人,既然开始学佛,就要善和培养同情心等善念。
有一位委员带了一位台北会员回来本会,这位会员对我说:『师父,我非常感动,慈济这个团体实在是大好了!劝人捐善款、响应善举,我觉得非常有意义,能够做多少就尽量做,希望能够加入慈济委员的行列去劝募善款。但是有件事我想请求师父,不要让我去慰问病患和访问贫民……」我问他:『为什麽呢?』他回答说:『我非常有爱心,但是我害怕看到病人,怕被他们传染。而且我听说委员必须帮人助念,我也很怕死人,所以我求师父答应我,让我不用参加这些工作。』
这位会员虽然有爱心,但是他还末生起一份『同体大悲』的善念。他若能将病人当作自己的亲人,自然会了解自己该如何对待病人;若能体会到往生者也是自己『同体大悲』的亲人时,难道还会坚持不肯接近死去的人吗?
所以,很多人虽然有爱心,但却尚未培养『同体大悲』的平等爱心,这样的人我们应该赶紧鼓励他,使他培养博爱、大悲的善念。慈济也有很多委员以前都很怕病人、死人,但是他们加入慈济团体後,受到其他委员们行动的鼓励,慢慢地跟著大家去慰问病患,甚至愿意亲手去扶持、照顾;而且不只跟随大家去助念,甚至敢为往生者换寿衣。这就表示,只要善加培养训练,自然能生起同体大悲的平等爱念。
所以说,『未生善令生』--让善念尽快地长养;人生无常,再不赶紧结善缘、生善念,还要等到什麽时候呢?因此我们要赶紧鼓励他人,尽快培养『体解大道,发无上心』的爱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已生善令增长 □
~~~~~~~~~~~~~~~~~~~~~~~~~~~~~~~~~~~~~~~~~~~~~~~~~~~~~~~~~~~~~
他人若已拥有一份爱心,我们还要积极鼓励他,使其爱心绵延不断。不只是一时短暂的爱念善心,还要使他们能保持长期不断的精进心,去完成菩萨的道路,此即『已生善令增长』,不仅是行十善道,还可以精进增长到行菩萨道的阶段。
以上就是『四正勤』。
□□□□□□□□□□□□□□□□□□□□□□□□□□□□□□□□□
三十七道品讲义 -- 四如意足篇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欲如意足 □
~~~~~~~~~~~~~~~~~~~~~~~~~~~~~~~~~~~~~~~~~~~~~~~~~~~~~~~~~~~~
欲就是希望,希望就是愿。我们必须发於大愿,希望我们的愿能随心圆满。学佛要发大愿,有此大愿就会产生大力,有愿有力,则愿力能够圆满。如果只具有希望--愿,却光想而不去做,则於事不能如意,事业难以成就;修行,也只是空「想」而已。我们必须去实行道业、推动道业,有修行而无道业,何具镜花水月?有修行一定要有道业,「修」是发愿,「道」是路,只站在原地不断地发愿,却不肯去行走,就永远不能到达目的地。
所以,若希望自己的愿能如意,就必须发大心,所谓「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这就称为「欲如意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念如意足 □
~~~~~~~~~~~~~~~~~~~~~~~~~~~~~~~~~~~~~~~~~~~~~~~~~~~~~~~~~~~~~~
念即心念。我们一定要时时刻刻心存正念,众生的烦恼都从欲念起,所以想去除烦恼一定要调整自己的心念,心念正确则事事如意。必须存有「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四无量心的念,才能圆满如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进如意足 □
~~~~~~~~~~~~~~~~~~~~~~~~~~~~~~~~~~~~~~~~~~~~~~~~~~~~~~~~~~~~~~
进即精进。「千里之路,始於初步」,从凡夫到圣人的境界,距离非常遥远,若是想到达圣人的境域,一定要自起步开始。不过要注意的是,若差之毫厘,就会失之千里。在路上行走时,要认清方向,如果方针稍有偏差,距离目标就越来越远了。
所以,「进如意足」就是希望我们精进的方向能够正确,目标方向若正确无误,则能如我们所愿,到达目的地。设若只在原地打转或迷途误入「迷魂阵」,则目标越来越乱,不知所从。因此我们一定要有这份「进如意足」□□正精进的行动,才能达成愿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慧如意足 □
~~~~~~~~~~~~~~~~~~~~~~~~~~~~~~~~~~~~~~~~~~~~~~~~~~~~~~~~~~~~~~
慧即智慧。我们若能够对佛法有一份正确的认识,那麽,要到达修行的目标就很容易了。「足」字是表示以人的双脚去进行、去实行;进一步而言就是福慧双修。福与慧如双足,若只有一只脚则不能前进,一定要两只脚才能够「进步」;所以,修福之时一定要修慧,修慧的同时必定要修福,福慧双修就称为如意足。有福则有众生缘,有众生缘就能具足一切福业;有智慧则能领导众生,所以福与慧两者一定要双修。
【录自:佛教经典系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