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12-7 20:04:22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儒”。
关于“儒”。
《说文》:“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术士是有方术的人,凡从需之字,大都有柔弱或濡滞之义。
“儒之名于古通为术士,于今专为师氏之守。道之名于古通为德行道艺,于今专为老聃之徒。”(章太炎《原儒》)
《论语·先进篇》:“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试着另作一种解释:殷墟甲骨文字出现以后,我们可以明白殷商文化、文明,都比周民族的文化进步得多,殷商民族进入商业社会,周民族还是农业社会,因此,礼、乐、射、御、书、数,这些生活技术,周民族都显得落后得多。可是,周民族处于统治地位(君子),殷民族乃是被统治的(野人),所以,孔子说懂礼、乐、仪节的,便是我们殷民族,我们是先进,一谈到了“礼乐“,则吾从先进。这不是说得入情入理了吗?
孔丘,他是殷民族的遗民,他们那一圈子的人,都是依靠着殷民族的文化遗产在过“儒”者的生活:(一)他们是很贫苦的,往往“陷于饥寒,危于冻馁”;这是因为他们不务农,不作劳务,是一种不耕而食的寄生阶级。他们每每受人轻视与嘲笑,但他们却保留一种倨傲的遗风。 (二)他们也有他们的职业,那是一种宗教的职业;他们熟悉礼乐,人家有丧祭大事,都得请教他们,因为人们得请他们治丧相礼,所以他们虽是贫穷,自有他们的崇高的社会地位。(三)他们自己是实行“久丧”之制的,他们最重要的谋生技能是替人家“治丧”,因而获得了崇高的社会地位。他们正是哪殷民族的祖先教的教士,这是儒的本业。
“……殷人的文化是一种宗教的文化,这种宗教根本是一种祖先教。……亡国之后,他们有专门的知识技能,便靠着来换得衣食之资。这一些人和他们那新朝的‘士’,‘士’是一种能执干戈以卫社稷的武士;至于这批知识分子,只是‘儒’。”
“儒是殷民族的礼教的教士,……”
“儒的职业需要博学多能,所以广义的‘儒’为术士的通称。”由广义的儒演变为孔门学者的私名,而“孔丘是儒教的中兴领袖而不是儒教的创造者。”……“在那殷商民族亡国后的几百年中,他们好像始终保持着民族复兴的梦想,渐渐养成了‘救生圣人’的预言。这种预言是亡国民族里常有的,最有名的例子,是希伯来(犹太)民族的‘弥赛亚’降生救世的悬记,后来引起了耶稣领导的大运动。”
“……所谓《周礼》,其实是哪五六百年中造成的殷、周混合文化。……‘儒’的中兴,其实是‘儒’的放大。”
在儒家中,孔子所说的天,乃是主宰的天;孟子所说的天,乃是义理之天或命运之天。荀子所说的天,则是自然的天;天就是自然。
(秦始皇“焚书坑儒”)他所坑的乃是哄他求仙的方士,连儒士都不是。他所焚的书,只是诸侯各国的历史文献;他为了完成统一大业,把各民族的部落观念消灭掉,也是一种政策。而且把各种典籍,藏之内府,让儒士以吏为师,也是一种统制思想的方略。直到项羽入关,把咸阳宫烧掉,这才是真正的焚书了(这是清古文家刘大櫆《焚书辨》中的话)。
八股文的体性。
顾亭林《日知录》中的话来作补充:“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盖始于成化后。股者对偶之名也。”……
唐代的诗赋取士,作应举诗,有“破题”、“颔比”、“颈比”、“腹比”、“后比”、“结尾”一些名目格局。到了宋代罢诗赋,以经义策论取士,于是作文开始有了程式。不过当时的程式并不那么呆板。不过朝廷既然这样倡导,蒙馆里训练学生作文,当然也就来时程式化的路上跑了。于是慢慢有了“冒”、“原”、“讲”、“证”、“结”,“意头”、“原题”、“入腹”、“引证”、“结题”种种说法。大致把一篇文章分作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时总冒,概括地说说全文的主旨。第二部分说题意的本原,第三部分时对题意的发挥,第四部分是引用古书的话或别的事例来论证,第五部分是结论。……大致从宋代,经元、明至清代,训练作文,一直是采用这一五段的程式的。
旧时文士,爱做文字游戏,谜语、诗钟、对联,都是文字游戏;八股文也是从这种游戏变出来的。破题便是做谜语。有人替“三十而立”作破题,云:“两当十五年,虽有凳子椅子而不敢坐者也。”岂不有趣?
按:曹先生对"国学"的基本态度是:一般人不需要去过问,因为那是专家的事情.对于十三经,先生只提及读读<左传>.
由于时间和精力问题,姑且摘抄以上些微,有意者自可去寻原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