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1246|回复: 2

德天法师:一位居士的三世轮回经历 (2015-03-16 08:00:53)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23 10: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按:本文根据东林寺官网上公开发布的德天法师《印光法师嘉言录》讲记六的音频自行整理而成。这个公案的信息量非常大,对我们佛法的修学有极大的启发。再生人:即能够记忆前生转世轮回经历的人。

        “生苦”我们都忘记了。虽然我们在娘胎里那个苦啊,我们每个人都体验过了,是非常苦的,所以佛菩萨比喻为胎狱。像一个地狱一般的,那种苦。不是一般的牢狱哦,不是坐牢哦,坐牢还不是那种苦哦,是地狱的那种苦。在娘胎里的时候,我们头是朝下的,是倒悬的,那个空间那么狭小,非常的逼窄。母亲稍微地弯弯腰,你就感觉到像泰山压顶一般。母亲喝点冷水,你就像进到这个冰窖里。喝点热水,你就感觉到进到火烧里。尤其是出生的时候,出生的时候,你看那个新的那个皮肤第一次遇到外面的空气,风刀割体般的,所以小孩一出生下来,他是不可能嘻嘻哈哈地笑着下来的,对不对?他下来必然是什么?必然是哭。苦啊,小孩子下来第一句就是“苦啊”。他的哭,哭的时候喊什么一个字啊?喊“苦”字。这个大家不知道吧?那个发的那个音就是“苦啊”。
  
      但是我们这个记忆力啊,一般人可能有点记事的要早一点,有点记事的要晚一点。我记得我们这里面有一个前护法团团长,第一任护法团团长,他还记得他好像满月之后,他出生满月之后,他的爷爷把他抱出来看外面的世界,他还记得这个时候那个场景。他说他第一次看门外的那个外面的世界,哎呀,这个世界这么美好!哎呀,他充满了这种新鲜感。哎,他这个还记得。你们大家还记得啊?不记得了吧?

        我还遇到一个居士,她说她的丈夫还记得什么呢?记得他从他妈妈娘胎里出来的时候那个场景。这个更难更难。

        那更奇特的就是,他在他这个娘胎里的时候他还记得,甚至还没来之前——出生之前,他都记得。这个我们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叫什么啊?叫再生人。再生人他记得他前世,他是怎么投胎的,里面整个的觉受,他都知道。

       我认识一个,在这里跟大家说一下啊。是一个年轻人,**的,**岁(注:涉及隐私,故隐去),是一个男青年。他去年年末的时候在我们这里打了三个佛七,然后又接着呢又闭了21天的关。21天关结束不就要过年了吗?他买火车票买不到,回不了家,正好就帮忙,跟我们帮帮忙,怎么过年啦。然后呢,又待了一段时间,大概好像待到正月二十多才走。所以我跟他交流比较多,就是他,平时话也不多,话也不多。有一次,他就跟我提到他的这个前生的事情。他说他平时几乎不跟人家说的,他说了怕人家也不相信。他说他跟我说,他也是随便说说而已。但他一说却引起了我的注意。他就是个再生人,但他前世还不是人。我把这个详细地跟大家说一下啊,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

        他还记得他前前世。前前世是个出家师父,还是一个寺院的住持,在寺院里呢还有一些其他的一些徒弟。他这个修行修得很好,也是念佛的,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临终的时候预知时至。他修得很好,能预知时至,而且临走的时候是打盘腿走的,打坐走的。他现在都还记得,当时,他打坐的时候,身边有很多人给他助念。当时,阿弥陀佛已经现前了,这个莲花啊都已经现前了。就在这个时候,他却生起了一念不愿去的心。平时信愿很深切,临终时不一定哦。临终时不一定,就说明他平时他这个信愿怎么样?还是要有一点折扣的。他这时候,他突然放不下给他护法的两个居士。这两个居士呢就是他当地的望族家庭,望族家庭的这个家族,放不下。这两个护法的就是现在生的父亲和母亲。所以说因缘不可思议。你看,就他的父母影响了他往生,就是这一世的父母影响了他往生。他当时放不下他这两个这个护法居士。他觉得,哎呀,倒不是放不下其他的,他觉得“他对我护法有这么大的恩德,他自己在修学方面感觉到还不够稳妥”,他觉得“哎呀,我应该让他在修学方面更稳妥,能让他保证他能够往生,我再走。这样,我就对得起他”。他生起了这样一念心。
   
     哎,就在这个时候,脑后面有一个声音响起来,有声音就跟他说,他讲:“这个地方有一个空位,不妨你先到这个地方来。这个地方寿命是五百岁,五百年之后,你可以再到人间来投胎,再可以学佛,再到极乐世界去,也很好嘛。”哎,他这一听,“哎,这倒很妙,那好吧。”他当时心里面就怎样?就认定下来了,就愿意了。这一念发出,当下他就感觉到自己坐到那把交椅上去了。
   
     他讲他每天在那个地方啊,每天有专门的两个人给他汇报一些情况。那实际上就是四天王天,四天王天。四天王天掌管我们人间的一些因果祸福方面的事情。他在那他做了一个大官,这两个官呢经常向他汇报人间的种种的善恶情况,然后呢又从他这里发布命令,给予相应的这个奖惩。
     
   好,五百岁之后,他不想下到人间来,但是不行,他福报已经享尽了。这时候,有两个天神过来了,就把他拽着要他走,要他下、下到人间。他不下不行。他讲:“人间,哎呀,这么样的脏,这样的苦,要我们这个天人,全身都是发出香味……”——他那时候他不懂这些,他跟我讲的,他实际上对教理一点都不懂。但是我通过教理,我就知道他这讲的都是他当时就是天人。那两个天人都拿着一把武器,武器很长的。其中一个天人,他还记得那个头还长了那个角,就那样的。一边一个,把他拽着往下走,往下飘啊。他说他当时就看到地球,他说那个地球啊,就跟那个中央电视台那个《新闻联播》那个蓝色的星球啊,由远到近啊,跟那个一模一样,他现在还记得清清晰晰的。然后呢就飘到地面来了,飘到地面是一片漆黑。一片漆黑呢,这两个天神就押着他继续走啊。走走走,就看到一个红色大门。其中一个天神就把红色大门给推开了。推开来之后,然后就顺手把他一推。一推之后,他就滚进去了,从门槛里滚进去了。滚进去了,这个大门就关起来了,就关起来了。

       从他从天上往下飘,乃至于进了这个大门里之后,这一段时间,一直有个声音跟他对话。跟他对话什么呢?就问他愿意到哪里去投胎,“你愿意到英国去,还是愿意到中国去?”并且告诉他到哪里去你会怎样的一个身份,投什么胎,然后这个什么身份,然后你这个身份最后的结局是什么,都告诉他。最后,他选择了中国,因为中国他还能够听闻佛法。听闻佛法,修行,还可以回天,还可以上天。因为他根本就不想到人间来,所以他所选择的一切的目标都冲着最后还能回到天上去,觉得天比人间好嘛。到中国来,中国来,也可以做大官,也可以做歌星,也可以做一个非常、很普通的平民百姓。但是做大官、做歌星最后都是地狱,最后的结局都是地狱,他不敢选择。

       唯有那个做平民百姓的,他选择了。你做平民百姓,你最后还可以闻佛法,还能出家修行,那修行呢还可以再回到天上去,还能坐上那把交椅。他觉得这个很好。最后啊,他的这个身体啊是什么个相貌,乃至鼻子长什么、眼睛长什么、额头长什么相貌,都跟他商量,都跟他说了,什么样,让他去选。他回答只有两个字:好,不好。就回答这个,就像给他出选择题一样。好,这些呢全部回答完了,他就生下来了。生下来了。他到这个红门里去之后啊,他感到非常难受。他感觉到自己头朝下,脚朝上,非常地憋着,非常地苦。他用脚狠命地踹、踹、踹......踹到什么时候呢?踹到这个对话结束。哎,“咣”的一下,这个门就开了。开了后,他就掉下来了,出生了。

        他说他出来的第一句话是什么,就是我刚才跟你们讲的,出生的第一句话就是“苦啊”。因为他这个嘴里就喊了一个字——“苦”字,喊不出来,在胎里喊不出来,一出胎,哇,喷薄而出,“苦啊”!所以小孩第一声是“苦啊”,我又从这地方就知道,不要觉得他仅仅是哭哦。

        你看他,他还没有经过这个十月怀胎,他一进来,时间不长,马上就出生了。这在佛法上有时候就叫做夺胎,对吧?这是有大福报的人才能做到的,过去有些高僧他就是这样。他没有这个十月怀胎之苦,快出生的时候,他一进来就出生了,他确实也是很有大福报的。

        然后呢,他说他从小跟别人不一样。他对过去的事情都很清楚。他平时不说,沉默寡言。他不喜欢跟小孩子一起玩,他喜欢跟一些老年人在一起,听老年人讲那些故事。他就,过去的老年人很奇怪,讲的都是那些因果的故事,那古老的因果的故事,不像现在人讲的那些故事,完全不一样,他喜欢听那些因果的故事。

        有一件事情改变了他。到五岁的时候,五岁的时候,他晚上做了一次梦。什么梦呢?晚上有个白胡子老头,手上拿一个拂尘,来找他,叫他把他那个就像玉玺那样的印——那样的一个东西啊,就是执行他的权力的那个印啊,他要。“你帮我,借给我用一下。”他说,“你当时在天道用的这个东西。现在呢,你后继的人呢他没有这个,他这个权力很难行使,你借给我们暂时用一下,等到你回到天上去之后再还给你。”他说他当时心里不想借,但是脱口而出“那好吧”,他就说了,他说第二天来拿吧。后来呢,那个白胡子老头就消失了。

        到第二天,他就像往常一样在家里扫院子。他父母都是农民,到外面田地里干活去了,就把他锁在院子里,他每天都是这个样。正在扫院子,扫院子,突然感觉到头上有一个喜鹊啊在那里盘旋,叽叽喳喳地叫。他赶走了,又飞来,赶走了,又回来。他才五岁的小孩,他有点恐怖,还有点害怕。哎,这个时候呢,他就感觉到他这个头啊好像有个东西要往下掉,要往下掉。哎,还真的有块东西掉下来了,从他鼻孔里掉下来了。他赶快把小手捧着,原来是一块肉,很长,大概有这么长、这么宽,大概有一寸多长,大概一寸宽,这样的一块肉。他也很奇怪,这么大一块肉,我们这个小小的鼻孔怎么会下来呢?这时候,这个喜鹊过来、就过来了,要衔这块肉。他赶快把他小手把它捧得紧紧的,他捧。他当时就想:“我要赶快把它捧得好好,等我父母回来,我跟我父母讲。”他目的是这个目的。这个怎么办呢?这个喜鹊始终要来。把它赶走,又来。他自己在想,就埋在一个地方,埋在一个土里了。埋在……。他想,这下就好了吧?喜鹊又衔不走。于是呢,他就起来了。哎,起来还没走两三步,过来,喜鹊一下下来了,一嘴一叼,就把它叼走。叼走之后,回来之后,他跟他父母讲,他父母又不相信,这小孩讲什么怪话。他又不相信。

        自从那一次之后啊,他过去很多的事情他忘记了,跟我讲的只是年轻的记忆,原来他所有的东西都记得清清楚楚。而且感觉到脑子没原来那么灵光了、那么清晰了,好像就有人,被人用棍子狠狠地闷了一下,这种感觉。不过我跟他交流,我感觉到他还是很有悟性的一个人。只是他比他原来五岁以前要差很多,但跟一般人相比,他还是很聪明的一个人。

        从这里,我们就看出了这个生的苦啊,这个胎里真的是苦,那十月怀胎就更苦了。

        同时,我们也知道这个愿心的重要。你是不是真的愿。有的,尤其日本的真宗,它讲唯信独达。你有这个信心,但是如果你缺乏愿去的心的话,或者这个心不是很坚定的话,那还会存在摇摆,即使阿弥陀佛现前的话,你都可能不去,这是个真实的案例。

        当时,这个年轻人跟我讲的时候,他还没有发起这个出家的心。他跟,他很奇怪,他谈了几次恋爱,他也不想谈。但是呢,他父母总是押着他去谈啊,他也只好顺着他父母去谈。每次谈恋爱都不成,也不知道为什么。

        但是这一次我又看到他了。前不久授菩萨戒,他带了几个人过来求菩萨戒,我碰到他了。他已经生起出家之心了,他家里好像对他也不阻拦,他父母也被他度化了。他在**那边好像经常在一个寺院里带领一批人打佛七,念东林佛号。哎,他现在在那个地方把佛法弘扬得还是红红火火的,很有善根的一个人。他虽然学佛时间并不长,大概顶多一两年,一两年的时间。他在接触佛法之前就梦过观世音菩萨,梦过几次,现在想梦梦不到了。可见什么?观音菩萨来度化他,现在把他度进来了,就让他认真地修学了,不打扰他了。

        所以你看他这一生啊,基本上都,前世都把他定下来了。

        他自己也讲,他讲:“我这一生啊,我有时候想挣脱这一种生命的轨迹。”他说他从小到现在,几乎就被他从天上往下的时候那个对话就把他定下来了。他想做一个比较大富贵的人,打工在外面,同样地干一件事情,人家能赚到钱,他赚不到钱,他心里就很苦闷。他甚至有点懊悔:当时真不该选做这样的一个贫贱的人,要做一个大官,我现在多潇洒。不过现在走上了学佛的道路,他感觉到“哎,挺好”。这次,我又遇到他了。到我房间里跟他聊,聊得很开心。

        所以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真是太大了。佛法上讲很多东西啊,我们很难信。虽然佛所有的东西都跟我们讲,我们就很难信,或者信得很淡薄。有一个实例在那边,你感觉就不一样了。
     
        所以有信心,一定要有愿心——愿生之心。所以《印光大师文钞》里这方面东西就讲得非常的完备,非常的具体。

        好,这是由这个生的苦,我们引发了这样一个故事。

佛说摩诃迦叶度贫母经

【白话文】

  大迦叶尊者喜欢向贫穷的人乞食,而不向有钱人乞食。一天,尊者准备去乞食前,先入定观察应该给哪里的穷人种福田,观察后即来到王舍城中,看到一位老母最为贫困,她住在茅厕中,身体赢弱又有疾病,孤苦零丁无衣无食,只能用小篱笆遮挡身体。尊者入定知道她由于往昔没有种福所以今生贫穷,又知道老母近日即将寿终,于是心想我若不度她,她就再也没有种福田的机会了。这天,老母饥渴困乏,见到一位长者要丢弃一些已经酸臭的米汁,随即拿着破瓦盛了回来。大迦叶尊者来到老母的住处,说:你若布施给我可以得到大福报。老母回答:我又病又穷,无衣无食,并非我不愿布施,实在是没什么可以布施的呀!

  尊者说:佛是三界至尊,我是他的弟子,想要解除你的饥饿贫困,所以向你乞食,如果能把衣食分少许布施给我,即可从饥贫中解脱,来世得到豪富。老母说:诚如您所说,我前世没有修福,所以今生住在粪窟中,无衣无食,虽想要布施却无能为力啊!尊者说:你说饥饿贫穷无以布施,如果你有布施的意愿,则不能说是贫穷了,如果再有羞惭之心,就是穿着法衣了。世上有的愚人,虽然锦衣财宝谷物众多,却无惭无愧不知布施,福报尽后就要受贫穷的果报了。如果你这么贫穷还能布施修福,那就是稀有难得啊,要相信布施必能获福啊!

  老母听尊者说完后,心里很欢喜,想起前日得到的臭米汁,想要布施又担心没法喝,于是请问尊者:可以慈悲接受我的布施吗?尊者回答:很好很好!老母即取来米汁,由于没有蔽体的衣服,只能侧着身子隔着篱笆把米汁递给尊者。尊者接受了米汁后,即咒愿老母获得福报安康。尊者心想,我如果把米汁带到别处喝,老母会不相信,以为我把米汁丢弃了。随即当着老母的面把米汁喝干净,老母于是生起了真实的信心。尊者又想,我当显现神足通令老母增加信心,随即隐没地中又飞上虚空,身出水火,种种变化。老母看到如此神变后欢喜踊跃,诚心地跪在地上遥视尊者,尊者问老母:你有什么心愿?世间豪富,转轮圣王,及四天王释梵诸天,或者欲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辟支佛,乃至无上佛果,都可以实现。这时老母厌离世间之苦,听说天上非常快乐,即向尊者禀白:我愿以此微福得生天上。于是迦叶尊者忽然隐没不现。数日后,老母寿终,即转生到忉利天上,威德巍巍,震动天地,光明殊特,譬如七个太阳同时出现照曜天宫。帝释天主释提桓因很惊讶,不知是什么人有此福德,该不是这里还有人在我之上吧?于是以天眼观察,得知是因为这个天女的福德。释提桓因问天女:你从何处来?是修了什么大福德,有如此大光明大威德?天女回答:我原本在阎浮提的粪窟中住,又老又病,无衣无食,因为供养了释迦佛的大弟子迦叶一点臭米汁,然后发愿生天,所以现在生到此处。

  这时天女心想,我今获此福报,皆因前世供养迦叶尊者,假使以天上种种珍宝供养尊者,仍不能报答尊者之恩于万一。随即带着侍女手持天香天花下到人间,于虚空中散花供养迦叶尊者,然后下来五体投地顶礼尊者,再以偈赞叹尊者,表达感激之情。

  天女说偈之后,即与侍女一起回到天上。帝释心想:此女于阎浮提臭恶之中,以米汁供养迦叶尊者获此大福,尊者只接受穷人的供养,不去富贵之家乞食,我得想个好办法,到尊者处种种福田。于是释提洹因即与天后,将食物装在小瓶中,下到王舍城,在小巷边建了个简陋的小屋,并变化成一对老夫妇,身体消瘦,弯腰驼背,装作穷人乞丐之状,屋里没有任何饮食谷物衣服等。迦叶尊者乞食时,看到这家穷人就上前乞食。老大爷说:我们太穷了什么都没有,怎么办?尊者为老夫妇咒愿久久不肯离去。老大爷说:我和老伴曾经乞讨得少许饭食,正打算吃,听说您非常慈悲德高,如今虽然穷困,愿意将饭食供养贤者您,希望能令我们获得福报。心里又想:天食非常的芬香,如果打开瓶子让尊者察觉,必然不肯接受。于是老大爷说:道人,请您把钵给我,我把饭食盛上。于是尊者把钵递给老大爷并咒愿施主获福。老大爷刚打开瓶子,天食之香马上普熏整个王舍城,尊者嫌味道太香心里奇怪,便准备入定观察是怎么回事。这时,老夫妇恢复帝释天主和天后的原形,迅速飞上空中,欢喜无量。尊者思维后知道是帝释化作老人,为了增加福报这么做,既然已经接受了布施就不宜归还给他了。迦叶尊者称赞说:善哉帝释,培植福报无有厌倦,能够忍受丑陋的身形,下来人间培福,必定获得殊胜果报。帝释和天后听后更加欣喜踊跃。这时天人奏着天乐来迎接天帝天后回宫,帝释回宫后倍加欢喜。世尊对阿难说:世间没有人能比得上这位贫母,所施虽然很微少,却能获福无量,因为她由于遭受苦厄发起了至诚供养的心。而帝释天呢,他在天上享受着巨大的天福,还能舍下豪贵之身下来人间种植福田,所获福报也是难以衡量。所以如来说布施第一。阎浮提人愚痴可怜,能如此布施者很稀少啊,你要广为宣说如来的真实教言。于是,天龙鬼神,四辈弟子比丘僧,广行财法二施,愿及众生,随其志愿,皆得果报。


小乘单译经·第0719部
佛说摩诃迦叶度贫母经一卷
刘宋三藏法师求那跋陀罗译
佛说摩诃迦叶度贫母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度于君民。与除馑众菩萨大士。天龙鬼神世间人民。无央数众会听经。是时摩诃迦叶。独行教化到王舍城。常行大哀福于众生。舍诸豪富而从贫乞。摩诃迦叶时欲分卫。若其未行先三昧正受。何所贫人吾当福之。即入王舍大城之中。见一孤母。最甚贫困。在于街巷大粪聚中。傍凿粪聚以为岩窟。羸劣疾病常卧其中。孤单零丁无有衣食。便于岩窟施小篱以障五形。迦叶三昧知此人宿不植福是以今贫。知母寿命终日在近。若吾不度永失福堂。母时饥困。长者青衣而弃米汁。臭恶难言。母从乞之。即以破瓦盛着左右。摩诃迦叶到其所咒愿言且多少施我可得大福。尔时老母。即说偈言。
 
     举身得疾病  孤穷安可言
  一国之最贫  衣食不盖形
  世有不慈人  尚见矜愍怜
  云何名慈哀  而不知此厄
  普世之寒苦  无过我之身
  愿见哀矜恕  实不为仁惜
  摩诃迦叶。即答偈言。
  佛为三界尊  吾备在其中
  欲除汝饥贫  是故从贫乞
  若能减身口  分铢以为施
  长夜得解脱  后生得豪富
  尔时老母。重说偈言。
  实如仁所言  生世无功德
  今在粪窟中  不净涂其身
  饮食无分米  羸形而不覆
  如今之极贫  施意与愿违
  摩诃迦叶。重说偈言。
  母说处不悦  饥穷无以施
  若其有施意  此则不为贫
  若复知惭羞  此则着法衣
  如母此二事  衣食为备足
  世有颛愚人  俗衣宝谷多
  无惭不念施  计后此大贫
  惶荒设福德  可谓为希有
  信哉罪福众  至诚不虚说

  尔时老母闻偈欢喜。心念前日有臭米汁。欲以施之则不可饮。遥启迦叶。哀我受不。摩诃迦叶答言。大善。母即在窟匍匐取之。形体裸露不得持出。侧身偻体。篱上授与。迦叶受之。尊口咒愿使蒙福安。迦叶心念。若吾赍去着余处饮之者。母则不信。谓吾弃之。即于母前。饮讫荡钵。还着布囊中。于是老母特复真信。迦叶自念。当现神足令此母人必获大安。即没入地更在虚空。身出水火。半身以上现其水出。半身以下复现火出。又复变化改易。飞腾虚空。从其东出没于西方。南北亦尔。时母人见此踊跃。一心长跪遥视迦叶。迦叶告曰。母今意中所愿何等。世间豪富。转轮圣王。及四天王释梵诸天。若复欲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若复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惟三佛者。悉可得果其愿。尔时母人厌于世苦。闻天堂上审为快乐。即启迦叶。愿以微福得生天上。于是迦叶忽然不现。老母数日寿终。即生第二忉利天上。威德巍巍。震动天地。光明挺特。譬如七日一时俱出照曜天宫。释提桓因即自惊悸。何所人者。福德感动。将无此间有胜吾者。即以天眼观此天女福德使然。释提桓因。即偈问言。
  此女从何来  大光明照曜
  譬如七大日  一时俱出现
  震动吾宫殿  威德难可当
  本修何福德  得来升此天
  是时天女。答帝释偈言。
  本在阎浮提  粪窟不净中
  羸老兼疾病  衣食不充备
  三千大千土  释迦文佛尊
  次有大弟子  名摩诃迦叶
  哀矜从母乞  说法我心欢
  贡其臭米汁  施少获愿多
  一心供福地  愿欲生天上
  弃身粪窟中  来生忉利天
  尔时天女即自念言。此之福报。缘其前世供养迦叶所致。假令当以天上珍宝种种百千施上迦叶。犹尚未报须臾之恩。即将侍女持天香华忽然来下。于虚空中散迦叶上。然后来下五体投地。礼毕却住。叉手叹曰。

  大千国土  佛为特尊  次有迦叶
  能闭罪门  昔在阎浮  粪窟之前
  为其贫母  开说真言  时母欢喜
  贡上米[泳-永+(米*番)]  施如芥子  获报如山
  自致天女  封受自然  是故来下
  归命福田

  天女说已。即与侍从俱还天上。然后帝释心念。此女于阎浮提臭恶之中。以其米汁供养迦叶乃致此福。迦叶大哀。但福劣家不及大姓。当作良策。于阎浮提诣迦叶所。兴设福祐。释提洹因即与天后。持百味食盛小瓶中。下诣王舍大城巷边作小陋屋。变其形状似于老人。身体痟瘦偻行而步。公妻二人而共织席。自现贫穷乞人之状。不储饮食谷帛之具。摩诃迦叶后行分卫。见此贫人而往乞食。公言。至贫无有如何。迦叶咒愿良久不去。公言。我等夫妻甚老。织席不暇。向乞少饭。适欲食之。闻仁慈德。但从贫乞欲以福之。今虽穷困。意自割捐以施贤者。审如所云令吾得福。天食之香非世所闻。若豫开瓶苾芬之香。迦叶觉之全不肯取。即言。道人。弊食不多钵来取之。迦叶钵取受咒愿施家。其香普熏王舍大城及其国界。迦叶即嫌其香无量。即便三昧思惟其本。方坐三昧。公及母还复释身。迳疾飞去空中弹指欢喜无量。迦叶思惟即知帝释化作老公。而为此变欲增福祚。吾今已受不宜复还。迦叶赞言。善哉帝释。种福无厌。忍此丑类。来下殖福。必获影报。帝释及后倍复欣踊。是时天上伎乐来迎。帝释到宫倍益欢喜。佛告阿难。此贫母人。一切世间无能及者。惠虽微少福报甚多。以其苦厄兴至心故。致无量福。福应之报。释提桓因天上自恣。而舍豪尊来下殖福。获报难量。是以如来说檀第一。阎浮提人愚痴可矜。其如此比有少少耳。汝当广宣如来真言。佛说是时。天龙鬼神。四辈弟子比丘僧。兴设大福而至达嚫。愿及众生。随其志愿。皆得果报。佛说经已。一切众会莫不欣乐。稽首作礼。
 楼主| 发表于 2015-3-23 10:26:0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1995年年底,就在1995-1996年期间,当时缅甸上座部佛教的帕奥禅林来了一个以色列的犹太人。其实在西方世界里面,犹太人是很早就接触佛教的一个民族,例如三界智、向智尊者他们都属于犹太人。这个犹太人去了帕奥禅林,他的巴拉密真的很好,在几乎一个星期之内就可以证得禅那,然后他又很精进的修行,不久之后他就修完了名色法,进入了修缘起法的阶段。然后,他就观照他的过去世,当他观照过去世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他的过去世真是很令人震憾,又很令人叹息。

      他观照他的过去前五世时,那个时候他投生在印度,而且正好是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在那一世当中他出家成为了佛教比库,而且他的巴拉密也很好,在那一世他就拥有了四种禅那,四种无色界定,也修得了五神通,同时他的观智也修到了行舍智。在那一世当中,如果他愿意的话,他可以轻而易举地证得圣道及四沙门圣果。

      这说明,在这世界上,智者可以通过佛陀所教的止、禅,了知自己的过去世的因与缘。

      在缅甸的帕奥禅林,禅修者被导师们指导,观察自己的前五世,这个前面五个过去世,有时的时间跨度很长、有时则跨度短。

      他的前五世情况如下:一、2500年前投生在释迦牟尼佛的身边,这是他看见的前第五世;二、死后投生在色界天,这是他看见的前第四世;三、在色界天死后,他投生在斯里兰卡,这是他看见的前第三世;四、于在斯里兰卡死后,他投生在人间的中东地区,这是他看见的前第二世;五、由于在中东参加战争杀了人,他投生在地狱,这是他看见的前第一世。即他现在的今世,是从上一世的地狱中来;六、由于过去世的善业,他只在地狱里呆了一千多年,便于现在的今世,投生于以色列的一个犹太人家庭,是个外道(基督教)家庭。

      在释迦牟尼佛身边的那一世,他就拥有了四种禅那,四种无色界定,也修得了五神通,同时他的观智也修到了行舍智。在那一世当中,如果他愿意的话,他可以轻而易举地证得圣道及四沙门圣果。然而,由于他看到佛陀的种种功德跟相貌庄严,他的心很倾向于想要在未来成佛,于是他就发了个愿,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佛陀。他把他的想法去问佛陀,然而佛陀没有给他授记,只是说:你可以自己决定。

      我们可以看这位禅修者,这位比库当时在佛陀在世的时候,他具足了种种被授记的条件,例如他投生为人,投生为男人,他是一个出家者,他相信因果,他拥有八定五神通,他的观智修到了行舍智,他也有很强的意愿想要成佛。但也许佛陀看到后来他的一些事情,所以没有给他授记。在那一世去世之后,由于他精通各种禅那,他死后就投生在梵天界。

      当他投生到色界梵天后,他就思维,我要行菩萨道,我要成为菩萨,我要利益众生,然而在天界这么快乐的地方,是不容易成就菩萨道的,也不容易圆满巴拉密。于是他就提前缩短他的生命,再投生到人间。当他投生到人间的时候,根据后来的时间推算,大概人间已经过了一千多年,那时候他就投生在斯里兰卡国那边,因为从他看到的影像,应该是斯里兰卡那里的影像。这个时候,正是斯里兰卡作为《巴利三藏》研修中心的繁荣时期。

      那个时候的佛教僧团还很兴盛,僧人们的威仪也很好,而且在那个年代,还有四果阿罗汉圣者存在。那一世他也很早就出家,然后透过背诵经典通达了三藏。他的佛法学识非常好,然而有一次,他在道心跟果心方面,就这个问题跟一位阿罗汉圣者发生了争执,就是大家的意见不同。那位四果圣者是透过他自己的经验、他的实证认为是这样,但这一位比库认为说,在经典里就是这样记载的,所以他就否定。

      由于那个时候他还是一位凡夫,所以他横蛮的对待那个阿拉汉圣者,甚至诽谤他。但是幸好,他这种恶业没有在那一世成熟。当这位比库在临命终时,也还幸好思维自己有持戒,有精进修行。但是很不幸,那个时候他又冒出曾坚持那种观点的念头,在他临终时生起,结果就这一种错误的见解,成为他投生下一世的障碍业。他的持戒清静虽然是一种善业,但这种善业由于被他那种错误邪见所污染,对佛法错误的理解拖了他的后腿,于是他投生到中东地区为人。那位凡夫禅修者,虽然也依照巴利经典,但由于理解有误,所以诽谤了那个阿拉汉圣者,导致他投生于一个外道家庭——中东地区的回教。

      于中东地区的那一生,由于他前世持戒的功德,他投生在一个很富贵的家庭,很有钱。后来他参加了征战,也被升为将军。从他在前一世当中所看到的影像,他看到了尸体、战场、骑着骆驼、拿着弯刀,他的头上包着白布,所以他就推断,那个应该是属于中东的。当时他征战,后来在战争中被炸死。在战死的时候,他临终时看到的业相,就是流出来的血。那个时候他怀着嗔恨心,想着英勇要为圣战而牺牲,那样的结果,他就堕入到地狱去了。

      就在地狱里边,经过一段时间后,由于他过去世的那些善业成熟,使他很快的又从地狱里再投生到人间。但即使这样,他也从我们的时间上,推测应该又过了一千多年。然后他就在今世,投生于一个犹太人的家庭。但由于过去世持戒、禅修的关系,所以他在年轻的时候,就接触到一些东方的禅修体系。

      他当时就很有兴趣,然后在很年轻时,他就一个人先跑到泰国那里,去参访很多的阿姜、名师,也跟很多的泰国阿姜学习,但是他并不满意,又听说缅甸的禅法很兴盛,于是他又到了缅甸。在缅甸,他又对其它禅法并没有满意,最后他到了帕奥禅林。然后,由于他过去世的巴拉密,他很快就拥有了禅那,在有了定力之后他再去观照名色法,然后修习缘起法才了解到,原来他的过去世是这么样的。他有很强的禅修资粮,但由于在修行当中对佛法知见有一些错误,所以变成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结果他在最近二世,都投生到一个外道的家庭里。

      由于这个事,是发生在1996年,距今已13年了,这个西方人是否已证初果,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可以知道,即使是想成为一个菩萨,也是无限难的。因为他自己都是一个无明的凡夫,又如何去度到别人成为圣者?菩萨生生世世在累积波罗蜜。只有当菩萨的波罗蜜已经成熟成为一个佛陀之后,他才能去度人成为圣者。


注:

    巴拉密是什么意思呢?巴拉密是巴利语pàramã的直接音译。巴拉密是导向证悟涅槃、导向究竟解脱的资本、本钱。我们布施、持戒、禅修、听闻佛法、学习佛法、修行止观,并发愿将所作的这些善业成为证悟涅槃的助缘,就是巴拉密。文章末尾提到的“波罗蜜"也是福慧资粮的意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23 10:27: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我是夏雯静 于 2015-3-23 10:28 编辑

  张雷有一个在常人看来非常值得称羡的家庭:外公是高级干部,父母也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哥姐全都留学美国并获博士学位。特别是哥哥从美国回国后,在北京创建了国内非常成功的一家中文网站公司,由此成为站在这个时代浪尖上的风云人物。张雷也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家庭背景下出家求道的。
  
      假使他呆在世间奋斗一番,充其量不过成为千千万万个奋斗者中的一员。风云变幻之后,这世间也许就少了一位从容静观云卷云舒的特立独行的清醒者了。无数人在无数世的时空里,已经演绎、正在演绎、还要演绎无数个大同小异的故事,“倾刻一声锣鼓歇,不知何处是家乡。”既然百年浑是戏文场,为何不能允许我们的张雷,乃至更多的张雷们放下纷纭虚幻的戏梦人生,去寻找一条通达真实的光明之路呢?现在让我们听听张雷的心声吧!      作者:张雷
                  

      每当我站在都市的街头,看着东奔西走的人流,我就会为自己感到庆幸:庆幸自己没有落入他们当中,整日忙碌于世间琐事,而无暇思维生命的意义;庆幸自己有缘进入佛门,在佛陀的慈悲目光中,认真地修学佛法。

      在今日的社会里,人们崇尚科技文明,追求物质享受,而对中华民族的血脉:释、道、儒的内涵已渐渐地完全淡忘,甚至还有人曲解诽谤。这真令人十分遗憾与不解。作为在新时代受过高等教育的我,又是如何放弃世间的奋斗与追求,重新认定自己的人生目标转而趋向佛法的呢?

      提起佛教,不少人认为那仅是一种劝人行善的说教而已,只有那些在社会上落魄潦倒的人才会出于无奈而将之作为避风港。对这种看法,我绝对不会同意。在自己的感受中,我觉得实践佛法才是最现实且最真实的。反倒是社会中的人们,由于受到种种外在观念、境界的影响,从而淹没了内心的觉性,他们在飘忽不定的分别念中虚度时光,从未想到去内求心性的光明本性,这实在令人惋惜。

      我出家的时候,周围的人大都不理解,他们嘴上不说,心里却想:“这个人有这么好的家庭条件、那么远大的发展前途,他却偏偏要去当和尚,恐怕是有问题吧?”每当我忆及他们的这种看法,一种被人误解的悲哀总是掠过心头。当一个人内在的觉悟力显发的时候,他去追寻更完美的人生的时候,怎么能说他有问题呢?

      回首往事,我觉得自己走上这条路是顺理成章的。生于传统知识分子家庭的我,从小就被父母告知要靠自己的拼搏奋斗去创造美好的生活。我的家庭有一种浓厚的积极向上的氛围,我也像很多年轻人一样,斗志昂扬,充满奋斗精神,想象着自己也应走大哥开辟的道路,成就一番事业。在母亲的鼓励下,从十五岁至二十二岁这七年间,我几乎都是在书桌旁度过的,竭尽心力地学习文化课程。在西安西北大学物理系学习的几年中,我基本上都是泡在图书馆和教室里。当时,我觉得自己的生活充满了阳光,我的奋斗目标一定会实现,有时甚至会情不自禁地引吭高歌一番……

      每个人的心理确实是各不相同。若换一个人在我的环境下,他或许会很自然地按这个路线走下去,即大学毕业后出国深造、开办公司、开创事业,他或许会很满足于这种生命流程。但对我而言,即使是在最繁忙的日子里,我的内心深处也隐隐地有另外一种感觉。特别是到大四时,我开始渐渐觉得自己多年来一直为实现自我价值而努力拼搏着,但为什么内心却始终没有一种真正的成就感?而且越奋斗,内心竟越感到空虚。多年来,我费了那么大的心力去学习知识,内心不仅得不到安祥明净,反而感到更加纷扰杂乱、无所适从,好像没有着落一般。难道生活就是建立在念啊、写啊、算啊等上面吗?难道人生就是在这种公式化的程序中度过吗?什么样的生活才能让自己的心真正回复到无忧的状态:不为烦恼所缚,不为名利所驱?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开始接触了佛教。

      第一次去西安卧龙寺拜见禅门大德智真长老的情景是刻骨铭心的。一进寺院,看到那雕梁画栋的门庭、相好庄严的佛像、令人向往的禅堂,内心顿感亲切清凉。特别是见到师父端坐在那里,巍巍堂堂、一尘不染的样子,一下子就吸引住了我。师父说:“大街上的人大多醉生梦死,你懂吗?回去看《大佛顶首楞严经》,把它背下来,自己参参看……”

      当我郑重地打开《楞严经》时,心里既欢喜又恭敬,原来世间上还有佛法这么个广阔天地!我以前怎么就不知道呢?佛经中说,众生愚迷向外驰求,舍却自家心性宝藏,妄受轮转。这不就是说的我吗?这么多年来,我一直为父母的希望而活,为社会的标准而活,为别人的评价而活,就是从来没想到过自己真正需要什么,没想到自己的心应安住在什么地方。我不能再这样活下去了,我应皈依三宝,学习佛陀的智慧。

      从那以后我就常去卧龙寺,静静地坐在师父身旁听师父用那如洪钟般的声音开示佛法真谛。渐渐地,我的内心也明朗起来,觉得应将佛法作为自己生命的主流,心思不应死盯在世间的区区小利、小我上,而应放开胸怀去了悟真实的自心,实践自觉觉他的理想。后来,我就瞒着父母干脆放弃了托福考试,并最终走上了出家之路。

      转眼间,出家已近八年。时间愈久,信仰弥坚。我觉得既然人生最可宝贵的就是生命,那么将有限的生命力投入到菩提觉道上才是最有意义的。

      记得一位熟人曾对我说过:“你常年在深山古寺中伴随着青灯黄卷,能耐得住寂寞吗?你的哥姐在社会上的发展都很成功,他们才可说是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才最现实最实际。你整天在那空洞的理论中打转转,这不是活得太虚无了吗?”对于这样的提问,我要说的话很多,但最想说的就是:且不管佛陀怎么说,也不用考虑世间哲理,让我们静下心来观察一下自己的身心。现实中,我们大家都希望远离烦恼、获得安乐,人之常情千古如是。我们也确实能感受到世间的不少快乐,但我们不应仅停留在这种快乐的表面上,我们应冷静地观察快乐的实质内涵。这样我们就会发现,这种所谓的快乐背后隐含着许多过患,由于快乐的不稳定性、无常刹那性,所以快乐是变易的、脆弱的、不实有的,刚才还很快乐,但马上就会变成痛苦,有谁能长久地留住了快乐呢?因为快乐是造作无常性的原故,它的本性是不快乐。在大多数的时间里,倒是坚固难化的痛苦占据了我们大部分的生活内容。更何况死亡并非痛苦的终结,人死后并非如灯灭,其心识之流会随业力表现在来生。若我们今生的行为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话,则来生定会感受与之相应的苦报。所以,世间的快乐是暂时的、不可靠的,其本性是苦谛,我们不应当将自己宝贵的人生建立在对它的追求上。

      当我们内心远离了一切贪求、嗔恨、愚痴的时候,我们就不会为小乐所拘,反而会柳暗花明一般进入一种博大恢宏的光明天地,获得真实究竟的无上大乐。所以舍弃世间暂时的蝇头小利,而去体悟、实证圆满的佛果,你能说那不是更现实、更贴切吗?真正以佛法御心的人,他所获得的那份寂静安宁、喜悦善妙的人生境界,有几个被世俗所累、所缚的灵魂能够品味?全身每一个细胞都浸淫着贪执、滴淌着欲望的现代人,往往不息妄心,一味地只知心向外求。而外境无边故,那么所知也无边,所求亦无边,如此下去,永远也没有满足的时候了。而一旦当我们回心向内,熄灭一切贪执时,内心的清净光明就会显现,人才能真正成为万法的主人,而不是外物的奴隶;才会成为精神的自主者,而不是异化的拜物教徒。

      实际上,佛陀所宣示的道理是真实无谬的,可现代人往往都忽视过去了。因现代人太热衷于外在的追求,只知满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贪著,很少有人去观察现象界的本面,去探寻造成万事万物的本质根源在哪里,从而从根本上把握自己的人生,创造自己的美好前程。

      了知此理,我更愿在佛法上精进求索丁。《华严经》云:“譬如热时焰,世见谓为水,水实无所有,智者不应求。”智者了知世法如梦如幻,如影如焰,如水中月,如谷响声,因而弃之如敞屐,难道我还要对之孜孜以求吗?或许踏着兄弟们的肩膀,我可以走出一条舒适安逸的成功之路,但我想告诉大家:“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一个人已经得到了金子,他还会再去捡破烂吗?


 一  前言

  家庭是由父母与子女组合而成的。一个家庭是否充满温情与祥和的气氛,在很大的程度上维系于父母与子女能否积极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尽自己的责任。

  中华民族一向来都以父慈、母悲、子孝为一切善之根本。正所谓:“孝者、天性也。”孝顺是人类崇高至善的美德。佛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说:“父有慈恩、母有悲恩。母悲恩者,若我住世于一劫中说不能尽。”可见,佛教也是个注重孝道的宗教。

  佛教里有部著名的经典,取名为《佛说善生经》。这部经典提及如何建立一个完善的父母子女之人伦关系。依佛法来说,一个有信仰的家庭必定有真诚与快乐。家庭,对于佛法的修习者来说,应该是个修习菩萨道的道场。每一个正信的佛教徒,应各从自己的本份努力,以佛法去摄受和教化家庭里的每一个成员,使父母或子女从自己的慈爱中走向佛法的光明来。

  正当“家庭观念”日益沦落,华族所持有的传统伦理及文化价值观濒临“破产”的边缘之际,我们更有必要探讨父母与子女之人伦关系,以作为其他道德善法之根本。充满温情的家庭,有赖于父母与子女同心协力去创造、维持与改善。

  二 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无可否认,在建立正确的人生观方面,父母对孩子扮演了潜移默化的深远角色。古人说:“三岁定八十。”如果父母经常向孩子灌输正确的人生道理,如慈悲、谦虚、容忍、待人处事的美德,孩子长大后必定懂得如何以礼待人。

  相反的,如果父母抱着消极厌世的态度去看待生活、挥霍无度、不珍惜生命,我们很难想像孩子长大后能够活得充实、坚强。

  故事:有一位父亲在商场上常常被人欺骗。他想把自己的经验告诉孩子 , 免得孩子太相信他人而吃亏。于是,他将四岁大的儿子放在六尺高的书架上,然后要求他跳入自己的怀里。起初,孩子很害怕并犹豫不决。父亲见状,高声道:“跳呀,我是你的父亲,当然会接住你。”于是,孩子闭上眼睛往下一跳,可是,父亲却没有接着他。撞得满脸乌青、头破血流的孩子,带着痛苦和满盈盈的泪水,呆望着父亲。父亲说:“这是给你一个教训永远不要信任他人,包括你的爸爸!”各位,你们说这孩子长大后会怎样?

  据说,这位孩子长大后变得自暴自弃,并患上精神错乱症,因为世间上没有一个他可信任的人。对每个人,他都疑神疑鬼。由此可见,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在孩童时期就应该灌输正确的人生观。父母绝对不能把人生际遇的失落加诸于孩子身上!

  《善生经》里,佛说父母应以五事敬事其子。其一者制子不听为恶、善巧地去引导儿女止恶向善,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如果我们仔细地观察,不难发觉有许多父母对孩子疼爱入骨彻髓,但却忽略了建立孩子的正确人生观更为重要。有些父母虽发觉自己的孩子犯错,然而,为了“面子”等问题便极力地为孩子辩护,甚至觉得“家丑”不得外扬。这种作法恐怕会给子女带来不良的效果,使他们变本加厉。

  故事:有一母亲去探望被判死刑的儿子。母子相见,母亲伤心欲绝,孩子却显得格外镇定并向母亲恳求道:“亲爱的妈妈,你以自己的奶水喂我长大,现在可否让我吸最后一口奶?”由于爱子心切,母亲立刻答应。岂知,当孩子吮吸乳房时竟狠狠地咬下她的乳头,破口大骂道:“妈,我有今日的下场全是你的错。当我年幼时,犯下偷窃和欺骗的行为,你不但不给予纠正,还帮我掩饰。你根本不曾真正的爱我!”母亲顿时惊愕,茫然不已。

  我想,如果我们真正地爱孩子,就应该“净化”对孩子的爱心。《善生经》里说父母应该“慈爱”儿女。所谓“慈爱”,便是“净化的爱”、“以智慧为前导的爱”。

  父母可以影响子女的人生观,当然子女长大后也可纠正父母的错误观念,尤其是对脱离一些繁陋的传统束缚,中华民族有优秀的传统,也有腐败的渣滓。受过科学教育和佛法薰陶的儿女,有义务和责任去引导父母远离传统迷信的教条。时代的进步,带来新的知识与价值观,父母向受过高等教育的子女学习,是值得鼓励与赞许的。

  然而,我深切地体会到,要长辈向幼辈学习是件不容易的事,尤其是中华民族。这其中的一个主要因素,是由于长辈们的倚老卖老心态表诸于形,阻碍了他们向幼辈学习的勇气。不过,身为子女的如果能先礼敬长辈,并善巧方便地去摄受教化,长辈自然会心悦诚服地去学习、进而提升自己。所以,《善生经》非常强调“奉养”和“孝敬”父母的重要性。

  另外,儿女与父母不能互相学习,也可能是因为亲情关系尚未建立。在许多父母的眼中,子女是永远达不到要求与期望的,而儿女却认为父母是难以亲近、严肃的。在这样互相排斥和紧张的关系下,要互相学习的确不太可能。

  三  建立亲情的关系

  良好的亲情关系,肯定能带给家庭成员心灵上的满足与快乐。家庭可以造成孩子心理上的不平衡,也可以让儿女有健全的心智成长,这要看家庭成员的亲情关系如何。

  良好的亲情关系应如何建立呢?《善生经》里说:“身为子女,凡所有为应先白父母”。对于许多人来说,母亲是世界上最啰嗦的人。例如:不管你什么时候出门,她总是千吩咐万叮咛:“出门要小心”、“早点回来”等等。这些话听久了,很烦躁。开起车来照样横冲直撞,头破血流时才知道母亲的金玉良言是从生命的体验得来的。

  即然父母所累积的知识与经验能带给我们很多启示,为何我们不将自己的计划,生活中所面对的问题坦诚于父母?我想,子女若能常与父母交谈、商量,不只能得到宝贵的意见,也可避免让父母产生疑惑与不必要的担心。只要父母肯以开明的态度去看待子女,不放弃任何一个可以协助孩子的机会,这必定可以建立良好的亲情关系。

  我认为马来同胞有很多值得学习的风俗习惯。例如:在新年期间,子女一定恭恭敬敬地向父母请安、问好和道歉。子女的过错,也因新年间道歉而“一笔勾消”。还有,马来民族也喜欢全家人到郊外野餐、打球。然而,我们却鲜少看到华人父子一起下棋、野餐。为什么我们不懂得珍惜与家人团聚的机会?我们都知道忏悔的重要,可是有多少人曾向父母忏悔?这的确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佛教把一切赞美与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话称为“爱语”。佛教徒应以爱语来互相勉励、互相肯定与接纳家庭成员,使亲情的关系得以改善和维持。不管父母或子女都应当远离绮语、恶口、两舌等不良言行。因为,这都是家庭纠纷的主要导火线。妒嫉心、嗔恨心、傲慢心与猜疑更是建立良好亲情的绊脚石。

  我觉得充满温情和谐的家庭里,应该常听到“谢谢你”,“亲爱的,我很感激你”、“孩子,我爱你”或者“亲爱的,我为你的成就而感到荣耀”类似的话。学佛的人都知道,在佛教里有很多“咒语”,如果能诚心去持诵,必能得到应有的感应。“谢谢你”,“我爱你”便是大家在家里所应持诵的“咒语”。只要大家肯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与谅解,这些“咒语”肯定会促进良好的亲情关系,使大家都活在“爱”的环境里,并感受到自己是被接受与肯定的。在感受家庭温暖之下,我们更能使自己对家庭怀有感恩之心。

  四  学习感恩

  提起感恩,我想大家都知道父母恩情海样深。莲池大师说:“父母恩重,过于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因此,大师劝世人要孝顺父母、感恩于父母。

  今日的世界已经变了样,有些子女在娇生惯养下,出国留学,毕业后便忘恩负义,一去不回,把抚养自己的亲生父母弃如敝屣。“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心。”受了高等教育的孩子却禽兽不如?追根究底,这些“有知识的人”若不是自卑心在作崇,便是不懂得感恩。

  曾经有一段时期,我房间里挂住一张值得骄傲的照片。那是在毕业典礼时,母亲与我在天后宫一起拍的照片。许多到访的朋友都非常羨慕,因为他们与父母拍照时,两人的距离足以让“大象”走过。而母亲与我却是那么的“亲密”。孩子“不敢”与父母亲一起拍照,除了证明之间没有良好的沟通外,也显现出子女不懂得感恩于父母。《善生经》中说,子女必须对父母恭顺不逆、感恩于父母,试问多少子女已尽了自己的本份?

  我发觉在苦难中磨练成长的孩子,要比那些娇生惯养的孩子更懂得感恩于父母。因此,我认为父母除了与子女分享快乐、“供给无乏”以外,也应让他们有机会分担家务。这样,孩子便能养成节俭、勤力、独立的美德。子女也可体会到父母所供给的物质享受是从节衣节食、劳苦中得来的。受了父母的恩惠,当然要懂得感恩、回报。从感恩而回报,我们便会用不同的方法来表达。最大的回报,莫过于引导家人归向佛法正道。

  五  引导父母或子女归向佛法正道

  曾子说:“孝有二: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善生经》里也指出,父母应“慈爱”子女,子女则应“爱敬”父母。可见,儒家与佛教两大传统文明,其世间法是一致的。这也是东方文化的一大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佛教的孝行,不只注重“孝”、“慈爱”,更希望父母或子女能互相引导,归向佛法正道。《不思议光经》上说:“非饮食及宝,能报父母恩;引导正法,方为供养双亲。”可见,佛教的孝行才是最彻底、最究竟的大孝。

  然而,令人感到遗憾的是,许多正信的佛教徒,即使是弘法工作者都不曾发挥“法味同尝”的悲心,让家人领受佛法的利益。自己沾上法益,却忍心让亲爱的眷属漂流于佛教以外,或沈溺于邪知邪见中。

  印顺导师常勉励我们,应本着佛陀的本怀与教诲,时刻检讨自己是否已尽了自己的本份去引导家人走向佛法光明。“使自己成为佛教的报恩者,而不是负债者”。毋宁说这是对全体佛教徒“当头棒喝”、泛起醒觉之心的“强心剂”。

  我深切地相信,如果父母能在子女的童年灌输正信、正见与正行的佛法,家庭里肯定不会出现苛评佛教、笃信外道邪见的子女。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如果子女先接触佛法,在沾上法益后应善巧方便地去引导双亲归向佛法正道。换句话说,不管是父母或子女,大家都有义务与责任去互相勉励并使对方成为自己在菩提道上的伴侣。

  佛教徒应从同见、同行与同愿的基础上,建立佛化家庭并互相修持。佛教要迅速的发展起来,建立佛化家庭是首要急务,也是正信佛教父母与子女的责任。事实上,当我们醒觉到自己对佛教、对亲情的责任后,我们才有可能勇猛精进去研究和修学佛法。这样,才能善巧方便地制造更多的学佛因缘来化导家人信佛、礼佛和学佛。明白了这一点,我们便没有任何理由去说父母或子女不学佛是由于因缘不具足,或者他们没有善根福报去听闻佛法了。

  六  结语

  佛教讲因缘,更要我们懂得惜缘。既然父母与子女是在因缘具足下聚合,那么我们就应该有共同的责任去协助家庭成员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在互助互爱、互相接纳与肯定之下为幸福家庭铺路。

  世尊在《善生经》里开示了“善与不善法”,更为我们解说如何建立一个完善的父母子女之人伦关系。亲情的关系,是需要从真诚的信仰、感恩与奉献中建立起来。

  朋友,你是否拥有一个和乐温暖的家庭?你与家庭成员的关系是否越来越冷淡、疏远?如果你想拥有一个温馨和谐的家,请先反省自己是否已尽了在家的责任与本分。因为,充满温情的家庭,有赖于家庭成员同心协力去创造、维持与改造。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11-17 08:2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