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943|回复: 0

该怎样救治你重症宝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9-25 17:16: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核心 提示

    一个小生命的降临,多数时候带给家人的是幸福和喜悦。然而,新生儿病房外守候的家长们,却多了几分喜忧参半的纠结。因为他们的孩子,因早产健康指标“不及格”,需要医生的救治,才能转危为安;或者,家长因缺乏一些常识,无意间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孩子可能面临致残甚至与死神擦肩而过的风险。

    其实,在新生儿病房的医生看来,除了一些先天疾病外,这些“风险因素”实际上是可以降低甚至避免的。所以,除了治病救人,他们也在为这些风险因素降低努力呼吁着。近日,记者走进了几家冰城医院的新生儿病房,听医师们讲述那些新生儿重症疾病背后的真相。

    ■袖珍宝宝

    胎龄28周以下就放弃 你OUT了!

    哈尔滨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一共住着80多位患儿,其中三分之一都是早产儿。他们当中,胎龄最大的36周,最小的还不到28周。因为早产,这些宝宝出生时的体重大部分还不到2.5公斤。

    点点(化名)就是这样一个袖珍宝宝。一个多月前,他的妈妈因严重的妊高症,羊水早破,无法继续妊娠,怀孕27周半便剖宫产下了他。当时,他的体重只有0.99公斤。

    新生儿病房主任董力杰清楚地记得,当点点被从其他医院产科转到儿童医院新生儿病房监护时,还不到两个巴掌大。“这样的早产儿很多器官发育都不成熟,能存活下来简直是过五关斩六将。我们救治的时候也是‘按下去一个葫芦鼓起来一个瓢’,总是有层出不穷的问题。”

    董力杰说,像点点这样的早产儿,首先面临的是呼吸系统问题。他的肺泡发育不全,缺乏表面活性物质,如果不在降生后立即进行给予气管插管、注射肺表面活性物质等治疗,就会出现呼吸窘迫,或因为严重的呼吸衰竭而死亡。其次,他的血管脆弱,极易出现颅内出血、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血液系统等方面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早产儿出生后造血功能差、造血物质储存少,还很容易贫血。甚至不会吸吮、吞咽,需要医护们通过胃管和注射器,精细测量奶量一点点儿地打到胃里进行“微量喂养”,最初的时候都是一毫升一毫升地“喂”,可即使这样,有的孩子还是不耐受,腹胀,残留奶液。此时,需要医生通过周围静脉向中心静脉下管,建立一个“生命通道”,像脐带一样,把孩子需要的各种营养送到孩子的体内,让孩子一天天长大。好在,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照顾和全力救治下,点点闯过了一道道难关。现在,体重增到了1.9公斤,各项发育指标也基本达到了正常足月儿的标准,再观察几天就可以出院回家和家人团聚了。而且因为治疗得当,减少了很多并发症的发生,为未来健康成长奠定了基础。

    其实在哈尔滨市,像点点这样不足28周的超低体重儿,救治成活并非个例。哈医大一院新生儿科的王竹颖主任说,目前他们成功救治的早产儿中,胎龄最小的是27周。哈市儿童医院的网站也显示,该院救治的早产儿体重最轻、胎龄最小的是一个890克的27周早产儿。而据董力杰介绍,目前这个数字已刷新为27周830克。“国外救治成活的胎龄更小,24到26周胎龄早产儿存活的几率在一半以上。”所以,当听说一些产科医生按教科书上“28周到37周属于早产儿,28周以下叫流产”的标准给一些孩子判死刑的时候,董力杰和王竹颖都非常生气和惋惜,觉得那样的医生太OUT了。

    【治愈手册】

    救治早产儿 把握时机很重要

    在董力杰看来,对于那些袖珍宝贝的救治,最关键的是“把握时机”,也就是宝宝出生时这个“最佳治疗期”。“我们提倡对于早产孕妇,新生儿科一定要‘跟台’,没有条件的医院最好与有条件的医院新生儿科建立‘转运机制’,新生儿科医生应守在产妇身边。当早产的孩子出生后,新生儿科医生第一时间把孩子放进保温箱,并进行气道清理、气管插管等操作。别小看这段时间,对早产儿的影响非常大。”董力杰说,对早产儿的治疗可以说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就说气管插管吧,如果插管及时,就可以极大程度地避免孩子出现缺氧,也就避免了缺氧导致的颅脑损伤。还有体温,刚出生的早产儿适应外界温度的能力较弱,如果不及时放入保温箱,当外界环境温度长时间低于子宫内温度时,他们的体温就会下降,身体出现应激反应,这对孩子的代谢能力会产生严重的影响,甚至还可能引发颅内出血,最终导致智力底下、癫痫等后遗症。

    多胞胎易早产

    准妈妈得注意

    哈尔滨市第一医院产科主任李跃霞告诉记者,导致孕妇早产的因素有很多,吸烟、精神紧张、营养不良,以及生殖系统的异常、妊娠高血压、妇科炎症等都可以使孕妇早产。另外,前置胎盘、羊水过多或过少、人工辅助生殖以及多胎妊娠,也都可以导致早产。尤其特别提醒的是,怀有多胞胎的准妈妈,早产风险会更高。相关数据显示,双胞胎早产的几率是单胎的两倍,三胞胎的早产几率更高,几乎是100%。一定要提前有所准备,并对早产的预防措施和手段有所了解。   

    早产儿两岁前

    都需要悉心照顾

    孩子能否健康成长,和家长们之后的细心呵护也是密不可分的。王竹颖主任认为,至少两年内,早产儿都需要进行一系列科学的干预治疗和康复训练。早产儿救治成活后,还容易发生慢性肺病、胆汁淤积综合征、代谢性骨病,容易在听力、视力和神经系统等方面出现问题。比如说视力,他们很容易患视网膜病,这是早产儿的常见病,此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就会导致孩子失明。因此,早产儿需要在出生后1个月到1个半月时进行首次眼科检查。还有神经系统问题,也需要早发现、早干预。需要家长多为孩子做抚触、按摩等。这些都需要父母坚持。

■维生素K缺乏症

  不知道吧 “纯母乳”喂养也惹祸

  “我的奶水特别好,奶量多得能喂两三个孩子。”一直以来,坚持给宝宝母乳喂养的董玲(化名)对自己的奶水颇为自豪,别看自己瘦,宝贝却被她喂得白白胖胖。可是,当孩子长到一个多月时,发生的一件事彻底打破了董玲的自豪。

  那天,董玲的宝贝突然出现了抽搐、呕吐的症状,她赶紧带着孩子来到哈医大一院就诊。通过检查发现,孩子是颅内出血。“好好的怎么会颅内出血呢?”医生询问病史后告诉她,孩子患上的是维生素K缺乏症。

  维生素K缺乏可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并由此引发颅内出血。现在,出血已经使孩子的神经系统受到了损伤,极有可能出现智力低下、脑瘫等后遗症。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母乳喂养。“不是说母乳喂养是最好的吗?怎么能有这么严重的后果呢?”董玲一下子蒙了。

  原来,母乳唯一的缺点就是维生素K的含量比较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新生儿科主任王竹颖告诉记者,维生素K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参与多种凝血酶的构成,缺乏容易造成出血。新生儿自己合成维生素K的功能差,如果摄入不足,很容易缺乏。新生儿“经典型”维生素K缺乏症,多在出生后2至5天内发病,以胃肠道出血为主,也可发生皮肤出血,脐带渗血等;“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症,多发生在出生后2周到2个月的纯母乳喂养婴儿,临床特点是发生隐蔽,出血之前常无任何先兆,多以突发性颅内出血为首发临床表现,死亡率和致残率高。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只有出生体重不足、早产儿以及有产伤的婴儿最容易患维生素K缺乏症,但现在许多证据显示,即使身体完全健康的足月儿,也可能因缺乏维生素K而引起颅内出血。而且多见于长期单纯母乳喂养的婴儿。

  母乳中维生素K含量只有牛乳的四分之一,一般母乳中维生素K的含量与奶粉中维生素K的含量要相差16倍。加上母乳喂养者肠道内细菌少,维生素K合成相对也少,因此与配方奶粉喂养的婴儿比较,单纯母乳喂养婴儿较易患维生素K缺乏症。

  【治愈手册】

  注意新生儿 维生素K的补充

  母乳喂养婴儿较易患维生素K缺乏症,是不是就说纯母乳喂养不可取呢?

  “当然不是。”王竹颖说,讲这些只是要提醒哺乳期的妈妈,除了注意膳食,多摄入一些含有维生素K的食物,如橄榄油、豆类、芦笋、菠菜、燕麦等食物外,还要重视给孩子补充维生素K。现在孩子出生后医院都会给孩子打一针维生素K以预防其缺乏,但是如果是纯母乳喂养,一些孩子仍有可能发生维生素K缺乏,所以单纯母乳喂养的孩子家长们要注意给孩子补充维生素K。

  具体方法:每隔10天给孩子口服一次维生素K12mg至3个月,共用9次;或于生后1周和4周时,口服维生素K15mg,共2次。如果孩子有慢性腹泻、肝胆疾病或长期应用抗生素,应每月肌注维生素K11mg。另外,在一些医疗水平不是很好的地方,家长们一定要询问清楚孩子出生后是否打了维生素K,如果没打,一定要要求给孩子打,以防出现健康隐患。王竹颖说,每年哈医大一院都要接诊几例这样的病儿,所以应该引起重视。

  ■胆红素脑病

  黄疸不都是正常现象 千万别忽视

  “经过几次会诊后,医院初步怀疑孩子得的是胆红素脑病。”陈庆滨(化名)一脸愁容地站在哈尔滨儿童医院的新生儿科病房门外,他说,一想到孩子得这病是因为他们对黄疸没重视,他的心里就满是自责。

  三天前,陈庆滨的妻子在老家产下了一个男婴。虽然是早产,可是看着孩子白白胖胖的,他们全家别提多高兴了。当时,当地医院还给做了检查,各项指标都不错。可是,回家后没多久,陈庆滨就发现儿子的身上越来越黄。“都说新生儿出黄疸是正常的,我们也没有太在意。”直到几天后,发现孩子打蔫、不吃奶了,他才赶紧带孩子到哈尔滨来就医。

  从医生那里得到的消息是,黄疸已经造成孩子神经系统的损害,极有可能留下听力障碍、视觉异常、智力低下等后遗症。

  “原本出生时都是好好的孩子,就是因为家长不把黄疸当回事儿,结果引发胆红素脑病,留下了后遗症。”董力杰遗憾地说。她告诉记者,像这类孩子,是医生们觉得最可惜的。因为胆红素脑病发生后,留下后遗症的几率很高。而且他们医院每年都要接诊好几例这样的病患。

  【治愈手册】

  最好一周内两次到医院检测

  董力杰介绍说,黄疸有两种,一种是生理性的,一种是病理性的。生理性的黄疸多在婴儿出生后2至3天出现,4至7天达到高峰,然后足月儿在7到14天内消退,早产儿在2至4周内消退。病理性的黄疸一般由新生儿溶血、红细胞增多、感染等疾病所致,溶血起病较急,往往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而且程度重。如果黄疸进展快,须立即送有条件的医院进行换血等治疗。如不及时干预,可引起胆红素脑病,其病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如果产妇为RH阴性血型或O型血、患妊高症、糖尿病等疾病,分娩时有难产史,需要格外注意。

  另外,很多家长知道黄疸的危害,但是对黄疸是生理性的还是病理性的判断不准确,所以最保准的办法就是,在孩子产科出院时以及产后一周,到医院进行黄疸检测。如果黄疸值较高,立即及时治疗,或密切观察,以防婴儿因此病情加重、致残或危及生命。

  “糖妈”生的宝宝最易低血糖

  除了早产、低体重儿外,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里,还有这样一类孩子也面临健康风险,那就是巨大儿。

  9月1日下午,哈医大一院急诊送来了一个“大胖小子”,体重9斤的他,周身青紫,并伴有间断抽搐。孩子的父母、爷爷奶奶急得团团转。妈妈边哭边向新生儿科值班医生肇颖新诉说:“我家孩子生下来的时候,小脸红扑扑的,看起来非常健康呀。出生3天了,就是头一天有点儿闹人,我们以为是奶没下来他饿了的缘故,也就没当回事。第二天,他就特别省事儿了,吃完奶一觉能睡四五个小时。可今天早上,也不知道咋了,突然就大哭不止,出了一身的汗。后来呼吸变得越来越急,不一会就一抽一抽的了。我们见状况不好,赶紧抱着孩子从外地赶来了……”

  根据孩子的体重和症状描述,肇颖新断定孩子患的是新生儿低血糖,果真,经过血糖检测,孩子的血糖0.8毫摩尔每毫升,证实是新生儿低血糖。

  姜春明副主任告诉记者,低血糖可使孩子出现精神萎靡、无力、多汗、呼吸困难,甚至抽搐。若持续时间长,则会引起神经精神方面的后遗症,如智力低下等。新生儿低血糖多见于糖尿病母亲所生的宝宝。因为糖尿病母亲血糖高,胎儿从母亲体内得到的糖分亦特别多,由于营养供应充分,胎儿生长较快也较大,但同时,由于过高的糖分刺激,胎儿的胰岛细胞增生,产生较多的胰岛素来处理这些过多的糖分。一旦孩子娩出,与母亲关系断绝,糖分的供应就会中断,但宝宝体内的胰岛细胞仍在不断地分泌胰岛素,过多的胰岛素将消耗掉孩子体内的糖分,孩子就会很快出现低血糖。除此之外,有的巨大儿还容易并发呼吸窘迫综合征、黄疸或畸形。

  ■大胖孩的“烦恼”

  照顾新生儿需要格外细致

  第一时间救治新生儿

  【治愈手册】

  姜春明说,要避免生出巨大儿,最重要的就是孕妈妈要控制饮食量,少吃多餐,食用富含纤维素、各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的食物,应以蔬菜、豆制品、瘦肉、鱼、蛋、奶为主,避免孕期体重增加过快、体重超过正常范围。一旦出现孕期糖尿病,应及早在医生的指导下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以避免胎儿体重超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5-1-23 04:1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