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4-7-17 21:26: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我是夏雯静 于 2014-7-17 21:41 编辑
; x% P% P( V' v# X; N
# c! C) s5 _9 j4 a6 V! U6 i! v简单地讲就是我们一念心性的随缘不变之体当中,个人的烦恼业力而循业发现,就是我们前面说的一念的妄动。当然这个动有各式各样,你接触六尘,你产生一个什么样的想法,卵因想生、胎因情有…………各式各样的想法,就有各式各样的烦恼,造各式各样的业,最后各式各样的结果出来,个人的一念随缘不变当中而循业发现的。3 k; B1 y. l+ M) J3 V. P" v6 S; L1 ]
: x* p: M% c$ x6 H) d# b* ]这地方的经文主要讲的就是六尘,从六尘当中可以判断它的因,判断它的果。不过这地方是针对个人,如果从历史上来看,众生的共业也是有这个道理。比方说,我们中国二大圣贤孔夫子跟孟子,孔夫子跟孟子他们的主张基本上是一致的,在春秋战国时代,以孔子的标准认为那时候是礼崩乐坏。# r/ n, Q7 v. d& `* ?* r
: d& y2 i5 t# f& o% M2 P礼崩乐坏原因在哪里呢? j% k% c# J# J* \6 W
$ \4 U, E Z8 |* Y8 k
孔孟学说的思想是认为:不在制度的问题,而是人类失掉仁爱之心,做父亲的不爱儿子,做儿子的也不爱父亲,做君王的不爱臣子,臣子也不爱君王,所以弄到最后彼此互相的斗争,所以这世间上礼崩乐坏。! o: m1 H* l9 G( Y1 C5 t' y
. B; |8 N8 b, r# k) U& y% M6 \
所以,孔孟之道主要的思想就是提出一个仁者爱人,做父亲的去爱子女,子女也爱父亲,彼此间互相的仁爱,这世间上才能够祥和,大家才能够安乐。孔孟之道他们二个思想都是提倡仁爱,但是他们二个表达仁爱态度不一样,你看那六尘就不一样。
2 o1 \- N% z3 x! h- b% S$ x! J6 {5 D* x+ Z0 w8 n6 l4 a
孔夫子在表达仁爱是含蓄的,诸位你读读论语你就知道,孔夫子在周游列国,在实践理想,在游说诸国的时候,他的色声香味触法散发出来的是温和谦让。你看孔夫子在跟诸侯讲话的时候,是拐弯抹角的点到为止,让君主自己去心神领会,你要领会不出来那也就算了,他就自己离开,他的态度是温和的谦让的。但是你看孟子的态度就完全不同,孟子在表达仁爱的时候是刚直张扬的,他就直接了当地指出君王的错误。
/ t3 O X# [8 |( k" Y
3 ?6 D) h1 k5 J7 [# H) m9 }( u所以你看,我们读论语如沐春风,可以感受到孔夫子的温和谦让,读孟子如闻战鼓,孟子讲话他是直接了当的,他不跟你啰唆。为什么这二个人会生长在不同的时候?是众生的共业。孔夫子是生长在春秋,孟子生长在战国,时势造英雄,众生的共业招感不同的善知识。
4 ]- i. E1 ]8 B" ], {1 C! {/ M+ O4 u
春秋当然也有战争,但是诸位看看春秋的战争,大部分都是为了仁义而战、为了维持正义而战,不管他怎么样,他还是要去拿一个正义来当他的名称,所以他打到胜负出现以后,好!我打败你了,对方投降了就好了,就不再打下去了。在打仗之前,彼此间还要沟通一下,派个使者看看有没有缓冲的余地,真的不行了,就打一战,打到胜负出来就停止了,所以春秋打仗是点到为止的。到了战国那完全不同,春秋是为了正义而战,历史学家的批判是这样,战国是为了夺城而战,是为了夺取对方的城池而战,夺一个城池以后,几乎是把这个城池里面的人杀到几乎一个不存。所以战国时代的战争一打下去,几个月可以说是血流漂杵。所以你看众生的共业,他那个时候的人温和,招感的善知识就比较温和。你看战国时代,同样是善知识,但是他出现是一个孟子的相貌。
" s6 n l9 p) T( B9 Z' `
& x- V6 ]) ~# n3 J) r2 m3 v* m所以你看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的确有它的因缘果报。你看看我们台湾的佛教界,现在也开始产生变化了,各大道场的老一代慢慢慢慢往生了,取而代之的都是第二代。诸位你要慢慢观察,第二代跟第一代的作风完全不一样了、完全不一样!表现出来的色、声、香、味、触完全不一样!乃至心中的想法,法尘也不一样。
9 Z9 r! k6 d. ?2 K% {8 d* l. j5 ], x& x0 E7 q5 K ?
这个表示什么,诸位知道吗?你学楞严经你就知道,就是佛教界这些众生的共业在改变,共业改变了,善知识就改变,跟新一代的作风完全不同,六尘开始在大变化。& }4 M1 I* r5 _) V1 u
5 {% p! W; h: d; P3 j这地方就说明什么意思?
: F1 L# n6 w! y* ^+ h3 W3 s8 ~3 i+ n. h$ U
外在的世界是从你内心世界表现出来!楞严经有一个很好的地方,它会告诉你,你从什么地方来?我们现在一直不能解决问题,就是我们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为什么这个人会自杀?为什么这个世间会这么多犯罪事情?我们永远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 G" x( ]) I9 @2 P
, @/ z, m/ h* J% l所有的事情是你的内心一念妄动,你有这个烦恼业力它就循业发现。我们所有的事情,外在的世界,是你内在的世界变现出来的,楞严经就是告诉你这个观念。& w' D- L8 T) n4 K3 G0 }5 l
" f. i- h+ X1 J: [7 K8 H( i
你一个修行者,你还不知道你是怎么回事,痛苦从什么地方来,你就很难改变你自己,你说你治病,你都不知道你的病根在哪里,你怎么治呢?2 x+ P. ^: ?) h+ n# {6 P
0 h( e( Q$ n' }7 I$ Q% b! y& M所以这个地方就讲到十二类生,就是从我们内心烦恼业力而各自的循业发现而来的。
3 V3 w, s6 q' \2 Q$ d5 x7 ~2 h B
这地方讲到众生的迷真起妄,所产生十二类的颠倒相貌。
, |1 T. j; g! Z! W0 L真心被埋没,真心给失落,真心被迷失,真心被六尘所覆盖,主要由于我们没有认知它、肯定它、珍惜它,其错误原因如下:' I" K5 S- T. C. q j- ^1 p; T
* P9 i8 |) b' N0 S5 I. A* a$ C
一、为形所役% U" x' e7 Y5 m2 h+ o) n* b
& W9 @4 C: z+ g/ f人的一生,忙忙碌碌,就是为这个肉体服务,我们所有的念头动机,都是根据肉体产生,古人说这叫“躯壳起念”,明明它是不永恒,不可贵,死了不多久就发臭,是具臭皮囊,但是我们却一生都在为它服务,做了它的奴隶。绝大多数人,以大部分时间来侍奉这个肉体。给它吃,给它穿,它不美,要它更好看。所有患得患失,功利追求,都是为了这具肉体。
7 C1 z/ q6 K7 h9 f& U; C; b9 N
7 z2 K: ?5 l0 |0 w* u你的心既然做了肉体的奴隶,你的心就会因为被忽视而渐渐地遗忘、迷失、沉没在虚幻里了。
: C. t; X7 B3 b1 r |, S+ U3 k( c$ M1 u( {- _
二、与世浮沉$ S/ B) K/ L9 n
3 U5 ^0 t0 ~, T, t% ~* K$ j
人,大多没有当家做主的意志。
0 Z7 Y7 R$ v% T' z- }, K+ z- E' m! S F! ~. V( M8 |3 g! O5 g( Z
有些人写自己的传记,说他曾经做了些什么,那是大言不惭,那并不是他做的,是周遭的环境为他安排、逼他做的。一如赵匡胤,黄袍加身当皇帝;又如黎元洪,从床底下被拉出来做督都。大多数人都是如此,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人都没有当家作主,都没有自己人生的方向,都只是被环境所驱使,要他怎样,他就得怎样。这就是与世浮沉——时间过去了,他的生命也腐蚀、消失了。因此,看相算命者大行其道,大多数人都被算定了,一生都摆不脱命运的支配。其实,是大多数人都不肯自己当家作主而与世浮沉,原本自己的真心才被淹没,不起作用的。 A$ i$ T4 _& T* J; I
/ q9 v3 {* k U7 i
我们看了《了凡四训》以后,就知道人是可以当家作主,可以改变并主宰自己的命运的。佛经上说:“种子变,则命根变。”只要你发心,你的本质变了,素质提升了,顽铁忽然变成黄金,价值自然就不同了。
- X3 W; d, v8 V" z t+ V( s% ?7 ^/ G& P# S
我们修心,最重要的就是纠正、改变这一点;如不改变这一点,人就不可能成佛,就不可能在茫茫业海中脱颖而出了。
8 `' u5 R* M: q" W# x& ?% u; z0 q2 c, v/ V6 y/ t1 ~) `7 Z9 m( A# ]# t
三、积业成障业,是思想行为的总合,一如公司的业绩。" h; B7 L; r! X# @; _. p
+ @& S$ i8 y* [为什么叫各位反省?因为真正反省的人是可以认知自己的。为什么要各位注意六岁以前?你能反省到六岁以前,进一步就能反省到出生以前,就可以自己证明生命是永恒的,是不朽的,不是这一世才有的。在座的有好几位可以证实这一点。如果你不肯去反省,业障就障碍你最真实的本心,使你不得成佛,不得自在。我们既然在习气污染中,迷失了自己,只有靠反省、回顾才能明白自己这个人格是如何形成的!“人心惟危”,是什么原因使我们具备了一种毁灭的倾向?我们如果肯反省、肯忏悔,我们就能够不再把错误重复下去,也才能不让烦恼、痛苦再延续下去。
* I, t6 m4 |- W; h
5 r/ }. S. g0 s% ~. N如果我们能按照以前所说的要领去反省,静静地发露出我们内在的过错,不求功利,不求速效,也不要赶时间,能够反省到六岁以前;反省不下去时就等,静静地等,等它一年、二年,一定要把六岁以前的都反省出来,到那时,你就知道你原来是谁?再往前反省,你就知道你前世是谁?再反省下去,就是宿命通了,宿命通是真实的神通,不会退失(天眼、天耳都容易退失)。到那时,自己会清清楚楚地认知自己,不论你是中国人、外国人,你可以说那个时代和那个地区的话,那是万万假不了的。同时你也便肯定了生命的永恒,而珍惜自己的生命了。0 ]/ `+ D; t( d; ?" H! d
& I* w0 L7 |% X. z% @7 W$ _7 R
所以,打破业障,除了反省、忏悔,没有第二条路。( D9 j$ B# w0 |/ I; n6 g5 X: C. M4 F
0 o" m- a# L1 v- ^) f
真能由衷反省的人,都得到了法的利益,没有认真反省、忏悔的人,便停滞在那里无法前进了。; o J, K J) D7 v. K: ~6 z
: u! c0 y% c' ]* K$ h4 W7 i反省、忏悔,并不是我发明的,我也是这样做,而且很确实认真地做过的。我曾告诉过各位,当我反省到妈妈生我,反省到妈妈没有生我之前,我便认知了真实永恒的自己。
+ a4 V0 H+ n' V8 M! O
% p3 P& F% L2 a反省,不要急躁,不要求速效,要诚、要敬、要由衷,才会成功。路是人走出来的,你不去做,只求知,那就上了当。装一脑子名相,不停地拿它作分别妄想的素材,想来想去,最后便会落入“想阴”。
6 ~, [% M: ]7 ^ a1 L. n* V3 @& H3 \8 h2 n j1 L9 x
四、逐相而迷(沉)0 c% O7 j N6 {4 q! u e6 p
# {; a$ r/ _, ~& \5 U$ U' }# |1 y
我们一睁开眼,只见五彩缤纷,如果没有堵塞耳朵,又加上百音杂陈,对于这些,我们习惯地执着它是真实的,而忘记了这个地球并非永恒。
+ l0 x: d7 n! ~0 Q8 M" B4 u/ f! O, @% T
其实,这些都不真实,都如幻如梦。 [5 b7 I2 q( [! ^" Q' l
0 {$ B* X, R) U f5 ^# D% Y% B
我们如果不肯从梦中警醒过来,就不免要迷失在现(幻)象当中了。有时照照镜子,自己都怀疑自己:这是我吗?我是这个德性吗?我怎么会是这种样子呀?不但把自己的心迷失了,对自己的相貌都会打问号,而失去亲切感。, E5 _6 ~$ ?( p( o9 o
* O+ O+ M0 H D5 Y1 m' i: R
何以如此?因为我们最善于对外在的幻相认同。既然认同了虚幻不实,我们的心自然也就变成了虚假。所谓虚假的心,就是生灭心,随着环境在改变,后念出、前念没,不停的生灭。如果你改变不了对外在幻相的执着,那就甭修行了,修亦不会成功。
' i' T& [/ P8 x/ ^% l
( ^& k: a1 |, L* r5 B R五、随想入阴) H7 T8 a3 F0 W y9 J
4 b* S! \9 P9 C$ f
很多人以幻想为享受,想入非非。
) E, T& F: I! M8 W; O7 z! V6 @7 @. p" C8 M. V
一个人坐在那里想,越想越有味道;想到高兴的事,情不自禁地会自己发笑。有时候,为自己勾画一幅未来的远景,会兴奋到整夜不睡觉;越想越有意思,干脆,喝杯茶,抽支香烟,继续想下去!可是到了明天,一出门,所想的不是忘了,便是一点儿也派不上用场。
9 q! X, L5 p1 s. B! `: Y/ H
$ n2 ~9 I" B% r) n2 j习惯多想的人,多半面不华色;气色都不好,阴气太盛。所谓五阴,想的太多,便堕入了“想”阴。6 S; K& T3 X: B* k% m- Q
9 j+ `! l6 ^* _& m ^% W. v0 `禅宗典籍上说:“寂子莫入阴界!”意思是说,不要去想,问你问题,能答便答,脑筋一打转,答案就不对了。要直截反应,就像一按扭,灯就亮才行。* r% H7 L6 A5 P$ y- G
1 {7 b7 j* D% n, e; C! ]/ {修行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让那些阴暗、见不得人的、心的阴暗面“曝光”。
! m( i' R9 @0 g6 c. ~( h$ z- S* U: h5 |* {( V) y( t
现代人多患有时代病。最普遍的是神经衰弱和精神分裂。精神分裂就是意志不统一,想的很多,心力无法集中,所想的事情往往和他的工作脱节,与做人做事都不相干,久而久之,就会由神经衰弱而精神分裂了。
' a/ F4 s/ \. B: ~+ W
- p7 m' ]% R# Q4 M) E所以,人不能妄想。要想,一定要有个单一的、光明的主题,集中心力精覃不杂地去想,没有结论绝不放手。这样庄敬、严肃的去运用思维,才是“正思维”。如果轻率地乱想一通,只会伤害自己。
/ w* \2 E) x! G6 {$ _8 F; S% X* K/ h8 z& l! i |4 Z3 D
人一进入想阴,他的心灵便开始暗淡,不再有光明的感受,人生也显得不开朗。当然,他的心是乱的、不统一的、四分五裂的。精神就是心,一个分裂不统一的心,是不能借假修真的,因为它没有力量。' f& L! Y8 s: w z; a; C8 A5 |8 A
( y6 C) O+ Q7 ]六、作茧自缚/ o# ?/ h! v$ T; F. u
: w$ n9 |. Q. l8 v3 G人要修行,无须放弃工作,无须躲入深山;但是,要修行就得摆脱七情六欲,所有恩爱缠绵、怨恨交织、刻骨铭心、梦魂萦绕……都是自缚于七情六欲之茧,而把自己绑在里面。所有放不下,不自在,百分之九十是情感的因素。
( z4 P$ a' A K* R. F, n/ w' _0 _2 [ M
有些人一生事业不能平衡发展,是因为家庭不调和。$ Q! C; q9 t: }$ [
; D2 x6 R3 Q4 p! t5 |/ c& N7 Z顺治皇帝江山都不要,是感情在作祟;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豫让漆身吞炭……这些,都是仇恨的驱使,使爱恨交织纠缠,使一个人丧失理性,走上毁灭沉沦之途。
" s( K+ U8 R8 z% Q. P/ K6 o9 Y* m" f5 ~- o9 D" p0 Q% {
情,有正有负——正的情,是一种万物一体的情操,没有我,只有宇宙和众生,把私我融入宇宙与众生而遍在,这是佛、菩萨的心怀。如果把自己跟众生、宇宙相对立,用选择的方式决定自己的爱与恨、好与恶,那是凡夫,是作茧自缚的基因。我们如果摆不脱那些恩爱的缠绵,仇恨的蚀骨,乃至于许多低级兴趣,那我们就没有办法修行了,修亦不会成功。这一关很难突破。
( O8 }* S4 X4 b% \- _/ `; U% w/ f- \& u1 ~( Q: N
七、瞒心昧己
6 t5 m3 k& p# X) r. g, j" u1 K( H
) Y }3 i! E) f# |7 G. y自己从来不认识自己,不知道自己吃几碗饭,不知道自己能挑多重的担子,乃至于滔滔不绝地讲了半天话,都不是自己所体验的,也不是自己能够做得到的,却去要求别人。
1 v0 N- i& x! n$ A {9 d8 B. B& `* g9 H# W
如果我们分析每个人讲的话,十句当中起码有六句是不真实的,不管你是作老师的、为人父母的、作人丈夫的,所讲的往往都是虚伪的,而自己却以幻为真,活在幻想当中,自我陶醉。自我保存欲太强的人,就会产生不必要的恐惧,觉得自己不安全,这些都反映出了虚伪。
' t; q$ _! d/ P$ n2 Z/ K8 U) z) V( }0 S2 A" x! b* ]1 e7 _
法,是绝对的真实,活在虚假当中的人,和法是绝缘的,是不相应的。; }6 \4 M$ q- g9 ]. s
& ]! s& U8 y/ i3 i& W0 g% Z, `4 v禅学会一成立,我们便提出诚敬信行,诚就是不虚假。敬就是不轻慢、不懈怠、不随便、不放逸、很认真……。" a( i5 W( l) |8 ~' k3 r0 {
5 b+ t" @; Q; ?* p$ W
八、言多必失# r( K. r6 i- [" ]6 K9 l1 J( d
) \8 L+ I% W6 n* Z( H. I- i
喜欢讲话,滔滔不绝,讲得很起劲,越讲越有意思;讲完了,再看,再找安祥,安祥没有了,溜走了。所谓:“言多必失”,说错话失言事小,失掉了离执的安祥心态,多糟!各位一定有种经验吧?不妨试试看,话讲多了,回头反观自心,安祥就会降低,乃至于消失了。1 q7 ?* ~; E" T
( i7 Y2 [ c7 c }, e* j" \% l
所以,一个以说话为兴趣的人,不能修行。
$ [7 g' R: y: E' N5 v, i: A
; V n5 R2 q% K+ t7 I, m讲话,是一种责任、义务、而不是一种权利,也不是一种享受;如果把说话当作权利或享受,那非常荒谬。3 T: _) }* | ]0 X5 z6 L& D
+ L- D4 @$ z! x: m+ I8 z- h
有的修行人,胸口挂个牌子“不语”--持不语戒。! N3 A- V+ ?! w- l" R
2 d3 s& D2 w1 O乡下人有句土话:“你一辈子不讲话,没有人把你当猪卖掉。”# w7 e: G; m4 c9 i( `/ o
0 V/ I7 W* ?" n* C- U0 k古德也说:“你一辈子不讲话,阎王对你也没办法。”
8 `$ O; ~5 z3 A0 H
- c6 v; P$ m6 o4 b" O所以,话说多了,会破坏心的原态,使你失去安祥。2 x* G( c6 L$ H" N5 d5 W
: Q2 j$ W5 m0 j+ ^3 N: T以上所讲的这些因素,障碍了我们明心见性,障碍了我们的自在、解脱。所以我们必须知道,然后把它丢掉,对于修行才有着手处。去掉了以上八种因素,才能真正地“借假修真”,把假的整顿好了,真心不用修,本自圆成。
5 u- f% K# J9 \. `你现在观看的视频是:黄安-爱别离 A% |& I- Z Z% V- Q! T
http://www.fodizi.com/fofa/list/1766.ht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