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643|回复: 0

心不过是一堆念头罢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6-18 21:45: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一生中所面临的俗事,就像永无止境的海浪,一波接着一波而来,但我们到最后都是两手空空,什么也留不住,我们的脑中走过无数的念头,一个念头生出许许多多的念头。所有的念头都是增加内心的骚动与不平而已。

假如仔细反省日常行为所依据的基本价值观念,并试着找出它们从何而来,我们就会发现,这一切都源自我们未能对事物做正确的检验。我们的所作所为,通常是根据「每一件事都是真实、具有实体」的假设而来。但是,当我们看仔细一点就会发现,现象世界就像一道彩虹,色彩鲜艳多姿,却没有任何实体存在。

当天空上挂着一道彩虹,映入眼帘的是许多美丽的色彩,但彩虹不能当衣服来穿,不能当饰物来戴。没有什么是我们可以拥有的;所有的事物只不过是透过各种因缘的结合,呈现在我们面前。心中升起的念头也是如此。念头根本没有所谓实体的真实,或本质的存在。所以,念头根本没有理由拥有强过我们的力量,我们也没有理由沦为念头的奴隶。

轮回与涅盘皆由心造。即使如此,心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它只不过是一堆念头罢了。一旦我们认清念头是虚假的,心也就失去了蒙骗我们的力量。但是,只要我们把虚假的念头当作是真的,念头就会像过去生生世世一般,继续折磨我们,让我们深受痛苦。为了达到控制「心」的目的,我们必须觉知该做什么以及该避免什么;我们也必须保持警觉,时时检视身、口、意三方面的行为。

为了破除心的执着,了解所有的现象皆如海市蜃楼中的绿洲一般空无虚有,美丽的外相无益于心,丑陋的外相也无害于心。斩断希望与恐惧、喜爱与憎恶的连结,安住于平等舍之中,了解所有的现象只不过是自心的投影。一旦你知道什么是绝对的真理,你将认清眼前所有的相对现象只不过是一个幻影,一场梦,并且不再执着于它,认清实相即是空,就等于破除了思想的限制。

佛陀的教义,目的是要我们主宰个人的心。假如你主宰了心,你也能主宰身与语,你及他人的苦难就能结束。但是,你若让心充满了消极的妄念,那么无论你做了多完美的善行,或者你说了许多良善的话语,你还是远离正途。

主宰心是要全然恒久不变的注意你所有的想法及行为,一次又一次反复检查你的心。一旦消极的妄念升起,就用适当的矫正法来治疗。而当积极的正念升起,就将功德回向给所有有情众生来强化它,并祈愿他们能证悟到最后的觉知(成就佛果)。即使在日常活动中或心神烦乱时,都能从惯常的沉静洞察中保持明净的觉醒,那你终将持有这智慧心的体认。所以,随时警觉是解决轮回之苦最基本的良方。

戒律的实践,将引导你到达不论你是否在实践期都能保持这觉醒的境界,这就是教导的重点。没有持守戒律,无论你记颂多少仪轨或咒语、或做几千次大礼拜、乃至几千次绕塔,只要你的心是散乱的,就不能帮助你去除心中紊乱的思绪,不要忘记这是最具决定性的基础。

就像所有的事物,总是残酷地渐渐接近其最终的归宿,你的生命亦是如此,像一只燃烧的油灯,很快就会用完。你若以为你能先把工作完成,等退休以后在来持守戒律,你有这种想法就太不理智了。你认为你能活那么久吗?死亡不也同样降临在年轻人及老年人身上?因此,无论你做什么,都不要忘记死亡,并让你的心专注在戒律上。

人们总是说:「禅修,禅修!」但是,除非你对空性的概念以建立坚固透彻的了解,否则你做的「禅修重点」是什么?不能认知心的空性,就是造成堕入轮回的根源。当心不受念头影响,当下即唤醒纯然的醒觉,这无碍清明的空性就会逐渐被体认。

贪欲、嗔恨、无知、疑忌、傲慢(即贪、嗔、痴、疑、慢),这五毒常控制了我们的心。例如,我们看到仇恨将人们推向自相残杀,而国家相互开战。一旦我们不能控制我们的情绪,它们就会支配我们。但是,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分析它,并探究它的本质,它们将会消失无踪,就像巨大的暴风中的云那般不能掌握,从暴风的外面来看是壮阔美丽,但仔细去透析它,却是无法感触及掌握的。而其实,这些只有在我们赋予它们重要性和力量时,它们才有重要性和力量。假如,以宽容代替狂野的念头,我们将能去除它们,而用此种方式来对治,解脱就随时在握了。

隆冬时,寒冷使湖水及河流结冻,水变的如此坚硬,可以承载人兽和车辆。当春天来临时,土壤和湖水都渐渐暖和,也渐渐地解冻。这时,有什么可以留下来?坚硬的冰块?水是柔软的流动,而冰是坚硬锐利的,没有人会说它们是相同的;可是也没有人能说它们是不同的。因为,冰是水凝固而成,而水是冰溶解而成的。

我们对外界的认知也是相同的道理,去依附各种现象的实体,去忍受各式的折磨,好感或恶感、喜悦或痛苦、获得或失去、隆盛或衰落、赞美或责备,都会在心中凝滞成一块坚石,我们必须注入自由的活水来溶解这意念的坚冰。

在人生舞台上,每个人都投入地扮演着自己的角色,起先,是父母的孩子;后来,又成为孩子的父母。与此同时,还担纲着形形色色的职业身分、社会身分。事实上,在这场无休止的连续剧中,我们有着演不完的角色。即使眼前这个角色命终,不过下场片刻,又会换上另一副面目登台。

戏中,多数都是敬业的演员,以至入戏太深,完全沉溺在角色中,以为这是人生全部。于是乎,忙得想不起“我是谁”。或者说,根本不曾想过,角色以外的那个是什么。常常,我们会听到一个声音在向自己发号施令,但一入戏,就忘了回头看一看,这声音究竟来自哪里。其实,那正是一个隐形的导演,一个不断指使我们如何演绎角色的导演。

这个导演的名字,就是“心”。

心是什么?心与人生的关系如何?

一.心是什么

1、心是多元的

佛法将心分为心王和心所。心王,是心灵世界的主人;心所,则配合心王的各种心理活动,包括善、不善、无记(非善非恶)三类。从这个角度说,心又像是个王国,有国王当政,百官辅佐,有忠臣卫国,也有奸臣谋私。

心的各个因素虽然独立,但心理活动却是复合作用,由诸多因素配合完成。正如国王行动必有臣下辅佐一样,心王亦非单独活动,必有相应心理与之配合。唯识典藉将之归纳为六位五十一心所,它们辅助心王完成各种人生活动。

其中,作意、触、受、想、思五种为遍行心所,心王活动时必随之生起,有如不离国王左右的贴身侍卫一般。而善、不善心所的作用,则与忠臣或奸臣相仿佛。当意识与善心所(无贪、无嗔、无痴、惭、愧等)相应,便产生善(道德)的行为;与不善心所(贪、嗔、痴、无惭、无愧、自私、放逸等)相应,便产生不善(罪恶)的行为。

认识心理的各种因素,我们才能进行有效管理,增强善心所,抵制恶势力。而不像蒙昧无知的昏君那样,大权旁落,一任属下肆意妄为。如果那样,我们就失去了人生的基本自主权,幸福就更是遥不可及了。

2、心是缘起的

佛法是缘起论,认为万物由因缘和合而成,所谓“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心理活动同样如此,皆依因仗缘而起,决非偶然。因,是心理因素;缘,是相关境界。

如,见财起贪是贪心的作用;害怕黑暗是恐惧的作用;因作恶而内心不安是良心的作用;想起某个怨敌而咬牙切齿是嗔恨的作用;被人占了便宜而耿耿于怀是悭吝的作用;看到别人功成名就而失落难过是嫉妒的作用。其中,贪心、恐惧是因,财物、黑暗是缘。因缘具足,方能引发相应心理活动,任缺其一,皆不得成熟。

尽管如此,因、缘仍有主次之分。虽然外境是引发心理活动的导火索,但内因才是根本所在。同时,意识本身具有极强能力,即使不曾面对外境,也可通过回忆、分别引发相关心理活动。

认识因、缘的相互作用,我们就可以知道,改善外境固然对心行有一定影响,但关键还应从心的本身下工夫。否则,作用必定是暂时而收效甚微的。

3、心是行为之本

凡夫往往心随境转,从表面看,似乎物质决定意识。其实,这是由于对内心缺乏了解所致。古时,郑国有大夫名子产,有人赠其宝玉,他坚辞不受,谓:“尔以玉为宝,我以不贪为宝。”可见,没有贪心为因,即使面对诱惑,也不会为之所动,丧失原则。

因,好比深埋于土壤的种子,由阳光、雨露滋润而生长壮大。种子虽隐没不见,却是作物成长的根本。人人皆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之理,所以然者,乃因所种分别是瓜或豆的种子。不同的种子,会在同样的阳光雨露下结出不同果实。

我们的心,便是引发各种行为的种子。有怎样的心,便会导致怎样的行为,导致怎样的人生结果。很多人向往成功,但往往只关注外在条件,如文凭、能力、资金、人际关系等,却忽略了对内心的训练。当然,不能否认外在条件的作用。但就目前的发展趋势,已很难将文凭、资金作为个人的特有优势。在全球化到来的今天,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农人在播种时,都会选择优良品种。若选种有误,即使辛勤耕种,也会事倍功半,乃至颗粒无收。这些优秀种子,正是通过精心培育而来。同样,我们想要在人生收获成功,也应努力调整心行,去除其中所有不健康元素。如是,无论遭遇得失、荣辱,还是挫折、障碍,皆能从容面对。自身问题解决了,再辅以相应的外在条件,才能成为真正的成功者。否则,即使一朝暴富,侥幸领先,没有正确心态,也难以长久保持。

4、心是苦乐之源

在这个物质化时代,人们习惯以财富决定一切,并将苦乐维系于此,一味向外追逐。但随着条件的不断改善,痛苦,似乎仍是有增无减;快乐,多半还是昙花一现。原因何在?正是忽略内心所致,不知心在苦乐感受中的重要作用。

烦恼,是人生痛苦之源。烦为扰义,恼为乱义,是扰乱内心的不安定因素。究其根源,则是无明和执著。失恋之痛源于对感情的执著;破产之苦源于对金钱的执著;失败之恨源于对成功的执著。执著有多深,痛苦就有多大。若心不曾陷入种种执著中,对失恋、破产、失败乃至生死就能淡然处之了。所谓的“苦”,也就不会轻而易举地将我们抓个正着,将我们再三折磨。

放下这些苦因,我们就能以从容的心感受自然,品味人生。对于这样的心,快乐是无处不在的。有道是,世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样,世间不是缺少快乐,而是缺少感受快乐的心。如果说发现美的眼睛须经专业训练,那么,感受快乐的心同样需要经过相应调整,那就是断除无明,放下执著。

二、心非常非断

19世纪末,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率先提出“意识流”之说,认为思维活动如流水般连绵不断。这一学说不仅成为西方心理学的重要理论,并极大影响了文学、影视等艺术领域的创作。

其实,相关思想在佛典中早已有之。《成唯识论》云:“阿赖耶识为断为常?非断非常,以恒转故。恒,谓此识无始时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转,谓此识无始时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因灭果生,非常一故......恒言遮断,转表非常,犹如瀑流,因果法尔。”认为心理活动如瀑流般刹那生灭、相似相续,不常不断。

流水永不止息,此为非断。但此刻的流水又非之前、之后的流水,此为非常。了解这一原理,可帮助我们纠正断、常二见。这是世人在认识中的两大误区,非此即彼。

1、心非永恒

持常见者,认为在物质领域有独存不变的原子,在精神领域有永恒主宰的灵魂或神我。

佛法以缘起看世界,否定世间有独存、不变之因,从而提出无常、无我的思想。我,为常(永恒)、一(独存)、不变(坚固不坏)、主宰(具有绝对力量)之义。佛法认为,无论外在世界还是内在心灵,都没有恒常不变的实体。

在我们心中,储藏了无量生命经验。意识的活动,正是以阿赖耶识的种种经验为基础,六尘境界为所缘,不断分别,引发各种心理。在伦理上,与善心所相应,即成善心;与不善心所相应,即成不善心。在感受上,因所缘境界的顺逆变化,而引发苦、乐、忧、喜之情。

正因为心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才有被改造的可能。否则,凡夫心就永远无法断除,更没有成就圣贤品质的可能。

2、心非断灭

持断见者,则认为人死如灯灭,一切将随死亡化为乌有,这是比常见危害更为严重的错误观念。须知,心的活动虽缘生缘灭,念念无常,却不会彻底断灭。事实上,每个起心动念都将在内心留下痕迹。

佛教认为,生命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无始无终。生,不是最初开始;死,更不是就此结束。今生,只是漫漫生命旅程的一个片段。现有色身虽会消失,生命洪流仍将继续。人生的一切努力,尽管终成泡影,但由此形成的业力及内心经验,将成为未来生命延续的潜在力量,尽未来际地影响着我们。

这也是改善人生的意义所在。如果死亡会结束一切,将曾经的善恶行为划上句号。那么,止恶行善又有多少意义?正是这种错误观念,导致了功利主义的盛行,为了眼前利益不择手段,无视未来后果。而了解生命真相的人,绝不以明天的巨大不幸来换取一时之乐。因为善恶行为是功不唐捐的,多行不义,不仅要付出代价,更会成为未来生命的阴影。

3、生命起点

生命有两大系统,一是受之于父母的色身系统,一是来自个体生命延续的心灵系统。生命因往昔积累,造就今生的不同起点,形成人间的种种差异。即使同胞骨肉,也存在智力、性情乃至相貌的差异。此外,更有种族、国家、宗教、经济形成的诸多差异。有人生于王室豪门,有人生于乞丐之家;有人从小智力超群,有人生来弱智低能,可以说,世间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佛教认为众生平等,为何世间存在这许多差别呢?

须知,这种差别正是来自平等。在因果法则面前,众生是平等无别的,行善必得乐果,作恶必得苦果。人生的一切差别,无不取决于曾经造作的善恶行为,自作自受,无人替代。

4、把握现在

每个人的生命素质皆由自身行为决定。所以,命运之舵就掌握在我们手中,决定于当下这一生,这一刻。因为过去已然过去,未来尚未到来。我们无法改变过去,也很难直接把握将来,真正能够抓住的,唯有现在。人身难得而易失,这是今生最大的财富,也是六道重要的枢纽。

佛陀时常教导我们要活在当下,而不是沉弱于往昔回忆,那只能浪费时间,却于事无补;也不要幻想着以后如何,因为人命脆弱,世事无常,若不立即从现在做起,计划往往还赶不上变化。

认识到当下这一念的重要,我们就应善加珍惜,有效利用。通过现在的努力,为未来奠定良好起点;通过心念的改善,为人生开辟美好前景。

三、心的两个层面

佛经还以大海及波浪为喻,从不同角度对心灵世界进行深入剖析。《楞伽经》曰:“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波鼓冥壑,无有断绝时;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

心灵世界有如大海,心理活动则如波浪。大海,因风暴而波涛汹涌;内心,则因境界刺激而现起种种心念。浪花时起时灭,海水却相续不断,心灵世界亦复如是。通常,人们都是活在意识构成的心念中,以为这就代表着自我的一切。事实上,那只是海面的浪花。波涛之下,才是海洋深沉、广大的部分。

1、意识

心灵世界中,最为活跃、突出的是意识。佛法认为,意识层面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在认识能力上,前五识为现量(直觉),其所缘对象必须是现在而非过去、未来,必须是现前而非别处,同时,不带名言、不能分辨是非差别。一旦和过去、未来的境界发生联系,或对认识对象作出判断、介入语言概念,便进入第六意识的作用范畴了。

意识的能量极大,人生一切行为皆由其成办,这也是人所以为万物之灵的关键。因为意识具有分别、推理、判断的能力,可以使人通过理性思维来决定善、恶行为。同时,还能使人获得有别于动物的精神生活,乃至成就智慧,证得真理。

在心理活动中,意识虽为主体,却未必能保有权威作用。无始以来,我们为无明所惑,使贪嗔烦恼大行其道,占据心灵主导。在这种情况下,意识就像充当傀儡的君王,对烦恼唯命是从。于是乎,明知所做是错事,仍控制不住去做,甚而再三犯错。何其可怜,何其可悲。

唯一的出路,就是听闻正法,如理思维,树立正见,夺回失去的主权,使心真正发挥正面作用。如此,才能将人生导向光明。

2、潜意识

与意识对应的是潜意识,其活动虽不为人所知,却暗中左右着意识。在唯识典籍中,将之归纳为第七识和第八识。意识的生起,以第八阿赖耶识储藏的种子为因,为根本依止。同时,第七末那识与生俱来的先天蒙昧(不共无明)和自私本能(俱生我执)也对意识活动有着重大影响。

第七识,梵语末那,汉译为意。这里的意,指意根而非意识。意,为思量义,《八识规矩颂》中,将其特征定义为“恒审思量我相随”,即无休止地想着自我。这种俱生我执,正是人类自私本性的根源。而末那识的不共无明,又使有情始终处于蒙昧中,不知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不知生命真相,世界本质。

第八识,梵语阿赖耶识,汉译为藏。它不仅收藏了有情所有的生命经验,为意识活动提供信息。同时,还在生命转换、延续过程中从不间断地工作。它执持色身直到一期生命结束,并随着业力去投胎,如是循环往复,生生不息,唯有解脱才能使其下岗。

了解潜意识的存在,及意识、潜意识的相互关系,我们就找到了心理活动的源头。如此,才能直探本源,究竟解决心的问题。

四、人心与人生

1、心灵频道

人,是复杂的多面体。某些行为差异极大者,我们称之为双重或多重人格。情节严重者,往往被视为精神疾病。事实上,这些现象并非个别,善心人也会有冷酷之举,残暴者也会有温柔一面,区别只在于反差程度和表现方式的不同。

生命在无尽延续过程中,以明和无明为基础,形成了种种心理力量。其中,既有贪婪、嗔恨、妒嫉、自私、骄傲等负面心理,也有慈悲、善良、自信、无嗔等正面心理。每种心理力量,都代表着一种心灵频道。

和电视频道一样,心灵频道也有不同的信号。其强弱程度,正取决于心行积累。当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并远远高于其他信号时,就会伺机抢占频道,占据心灵的“收视率”。如贪心重的人,因受贪念驱使,会习惯性地现起贪心,而不断贪婪的结果,便使贪心无限张扬,进而成为贪性人。但我们要知道,这并不意味着贪心便是他的唯一频道。事实上,只是贪的信号太强,使其他频道受到干扰而无法正常播放。

认识到这一原理,我们就不必为现有的不良心行气馁,那样会顺着惯性堕落。我们更不能为偶尔的优良表现自得,那就可能因疏于防守而被烦恼攻击。我们要做的,是正视心灵的善恶频道,主动把握播放权,积极点播正面的心灵频道,使之信号不断增强,最终,牢牢占据心灵主导地位。

2、心灵陷阱

许多人都觉得世事难测,处处陷阱,稍不留神就落入圈套。其实,世间陷阱是有形的,具有相应社会经验或人生阅历便能识别真伪,不为所惑。即使涉世不深,只要带着防范之心审慎行事,也不至轻易受骗。

最难防范的,恰恰在于我们自身,在于心中各种无形的陷阱。其可怕之处,不仅在于我们无法逃避,更在于很少有人能意识到,甚至,我们在落入陷阱后还会将它越挖越深,以为这是人生出路所在。

这些陷阱,恰是负面心灵频道不断工作的结果。比如对某人生起嗔心,若这念嗔心不能及时制止,而是反复播放,我们就会收集到很多关于这个频道的素材。事实上,心有着奇特的编辑功能,能将种种有关乃至无关的素材统统演变为嗔心所需的证据,使我们在嗔心的泥淖中越陷越深。虽然,我们有时也会因这样那样的帮助爬出陷阱。但只要陷阱还在,但凡想起此人,仍会一头栽下去,就像俗话说的那样,“想起来就有气”。若是心灵陷阱越挖越多,那我们的一生,就会从这个陷阱落入那个陷阱,永远暗无天日,永远遭受伤害。

所以,我们要仔细审查内心,发现陷阱所在。同时,培养正知正念的力量,彻底清除陷阱,而不是简单地在表面掩盖一番,那样就会埋下更深的隐患,更重的危机。

3、心态与人生

人类的生活方式千差万别。为什么我们会选择这种生活方式,而非另一种?除了客观条件的制约,还有主观因素在作用,那就是我们的欲望、想法和情绪。

欲望促使我们追求。其中,有善、不善、无记三类,毋须全面否定。欲望不同,故产生幸福的因缘也各不相同。有人以事业有成为追求,在努力工作中获得幸福;有人以家庭美满为追求,在天伦之乐中体味幸福;也有人以及时行乐为追求,在声色刺激中寻找幸福。但我们要知道,唯有善法相应的正当欲望,才是获得幸福人生的途径。否则,不仅会背离幸福,更会使人走向犯罪深渊。除具体内容的差异,欲望还有容量多寡的区别,这也是影响幸福的重要因素。少欲者,解决温饱就能知足常乐;多欲者,拥有再多也欲壑难填。若将欲望比作器皿,少欲有如杯子,轻易就能装满;多欲有如汪洋,百川归海尚不能盛满。所以,佛陀时常教导弟子们应少欲知足。如若不然,就会将一生耗费于无休止的索取中,甚至无暇享受。

情绪影响个人心情。其中,分健康与不健康两类。健康的情绪,如喜悦、愉快、满足等;不健康的情绪,则有忧愁、焦虑、恐惧等。情绪的发生,源于心对境界的感受,但它的变化又会影响内心平衡。正确看待人生和世界,是杜绝不良情绪的根本。此外,还要掌握调节情绪的方法,一旦感染,及时治疗,在发病初期控制其蔓延。若不懂得对情绪进行分类管理,而是任其发展,到全面发作时,就难以救药了。忧郁症所以会成为现代人的通病,造成自杀率的居高不下,重要原因,就是疏于情绪管理,疏于对心的观照。

想法决定人生选择。事实上,多数人的生活只是摇摆于欲望和情绪之间,每天说着、做着的,无非是我要、我不要;我喜欢、我讨厌;我开心、我痛苦。有时,人们也会感叹这种生活的无聊与无奈,但感叹之后,多半仍是继续妥协,继续随欲望和情绪漂流。除此而外,很难找到超越欲望和情绪的正确想法,这也是人们所以和幸福擦肩而过的重要因素。因为欲望和情绪是变幻无常的,这使人生选择变得盲目,使人生目标变得游移。如果没有正确的想法作出抉择,作出取舍,幸福又怎能如期而至?

了解各种心理因素对人生的作用,就应依此对照,检查现有欲望是否合理,哪些想法需要调整,哪些情绪应该克服。不断调整,多方养护,有效保障心灵健康。

五、结说

探索人心与人生的关系,是为了唤起人们对心的重视。当内心出现烦恼时,当生活遭遇困境时,当人际关系产生隔阂时,我们不要一味寻找外在原因,还应将目光收回,看看自己的心处于什么状态,看看这位人生导演是否存在问题。

追根溯源,我们才会发现,打开心结,就能从根本上瓦解烦恼。虽然,外在改善尚有赖于诸多条件的和合,未必能以个人意志左右。但只要以正确的心态面对,就不会因外境变化受到伤害,更不会使自身成为危及社会、伤害他人的不安定因素。所以说,健康心灵不仅是幸福人生的保障,更是社会和谐的因素。

“心”,在佛教中有着最为丰富的诠释。认识自己的心,把握自己的心,自如地运用自己的心,最终超越一切束缚,得到涅槃寂静之乐,这是非常美妙的境界。当年佛陀证悟到了这个境界,便从内心流出无尽的悲悯,以圆满的智慧,向我们揭示了“心为法本,心尊心使”的真理。了解心,无疑就是了解了一切事理的根源,而智慧地运用此“心”,就能引导一切众生走向幸福美满的生活。

“心”本来是自然的、清净的,没有造作,不染纤尘。如同静静的湖水,内不涌动,外无波澜,映现万事万物,明明朗朗。而心的这个“本来”,被无明烦恼障蔽后,变得杂乱垢染,念念无常,如同湖面起了波涛。我们的心,时时刻刻在领受和觉知法尘,刹那刹那变化不停。在“心”的变迁中,如果可以清楚地看到善是怎么生的,恶是怎么起的,并通过有效的训练,使心不向外追逐,便可安住于平静中。这种平静离开了苦乐的对立,离开了善恶的造作,解脱了烦恼的束缚,超越了世人的日常感受。这对于从来没有受过有效心灵训练的人,是非常难以想象的。其实,它的内涵不过是通过种种正确无误的手段、方法,使人去掉无明烦恼,恢复本来的清净而已。

世人的心,因为对我及我所有的执著,通常处在“贪”、“嗔”、“痴”三毒中。贪得无厌,就会掠夺;嗔心大作,就会杀害;痴无智慧,就会加剧贪婪与仇恨。

颠倒的认识,使得众生不能看清因因果果的对应。现实的残酷,唤起了一部分人的思考,开始对人类自身的行为进行反省。然而智慧的陋劣,使人总是迷于现象,看不到始作俑者是“心”。纵然作一些补救的措施,也是在枝节上忙碌,不能真正解决根本问题。

人类社会出现的种种恶行,不出三毒的作用。佛陀教育我们修戒定慧,就是对治贪嗔痴。当人们开始按照佛陀智慧精神指导生活,心中有了“法”,人我的分别对立就会减轻,私欲的膨胀就会得到遏制,身口意三业的肆意造作就会收敛。人心才能从贪嗔痴三毒的扰乱中渐渐解脱出来,才能将纷乱无序的心念慢慢归于平静。保持这种安静祥和的状态,进入三摩地,并通过毗婆舍那的修习,开发出大智慧,便能对因果报应了如指掌,进而选择一种幸福美满的因行,最终达到自在无碍的境界。

平和的人心,必将造就平和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亲切,家庭会更加稳固,社会发展欣欣向荣,国家与国家之间不会再有尖锐的矛盾,更不会有战乱的苦难,而大自然也会因为人类合理的利用变得更加美丽。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了一种高度和谐的时候,地球将成为人类的天堂。

美好人生,从心做起。

很多人都感觉“风水”神秘莫测,但是我所理解的风水其实很简单。我没有学过风水,但是当我领悟了一点佛法的时候,我好像就知道风水是什么、风水在哪里了。

在2011年6月行脚朝拜普陀山的湖北路上,易坛泰斗邵伟华的女儿邵珺曾跟随我一起行脚,我向她请教我对风水的认识对不对,她表示很认可。

在我看来,“风”就是气氛和场能,“水”就是流动和变化。风水有五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就是眼睛。看到的地方是不是美丽,是不是让我们感到舒服。如果看到的地方是美好的、舒服的,这个地方的风水就好。

第二个方面就是耳朵。听到的是声音是悦耳的还是噪音。声音好听,风水就好,有噪音风水就不好。比如靠近高速公路旁边的房子噪音很大,风水自然就不怎么好。其实,最大的噪音是在屋子里发生的,那就是家庭不和——吵架,这对人的伤害很大,对命运的障碍很大,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更大。所以,家一定要和,家人之间要彼此沟通,这样才没有障碍,才是好风水。所以古人说,家和(好风水)万事兴。

第三个方面就是鼻子。闻到的气味好不好闻。如果家里面能常常燃香,或者摆放芬芳的鲜花,一进家门闻到的味道很好,风水自然就好。如果所处的地方气味不好,就不是好风水。

第四个方面就是身体。看看家里有没有太多的不锈钢、太多的玻璃和太多尖锐的东西?不锈钢给人的感觉是冰凉的,玻璃也是冰凉的而且易碎,这些东西很容易伤害到我们的身体,所以不是好风水,家里这些东西不能太多。家里养的植物也要特别注意,要养阔叶植物,养针叶植物很容易刺伤身体。我曾经在一个公司看到几盆仙人球养在那里,就问:“养它有什么好处?”他们回答说:“仙人球辟邪。”我说:“你一屁股坐在上面就辟邪了。”其实,真正辟邪的是什么?是正知、正见、正念!如果没有这些,靠仙人球辟邪能有什么用呢?

第五个方面就是意识。就是闭着眼睛用心感觉一个地方是不是祥和,是不是舒服。这是对有形意外的磁场和气息的感觉。比如一个房间,布置得整洁美观,能够让人们感觉到心里很喜悦,很美好,这个房子的风水就很好。如果里面杂乱无章,让人一看就感觉到压抑和烦躁,这就是糟糕的风水。这也就提醒我们平时一定要注意保持家里和工作环境的洁净有序,整洁本身就是一种正面的能量。

总得来说,就是通过这五个方面来判断风水:眼、耳、鼻、身、意。就是佛教说的六根除去舌根后剩下的五根,这个方法人人都能学会。

那么,家里最容易改变的风水是什么呢?很多人喜欢把鞋架放在门口,让家人和客人一进门就看见一堆破鞋子,好看不好看?不好看就知道不是好风水。所以我到一个居士家,把他们家的鞋柜移到了卫生间,门口挂了一幅弥勒菩萨像,所有的人一进门先看到笑嘻嘻的弥勒菩萨,就跟我们的寺院布置一样。一看到弥勒菩萨,我们的心怀就广阔了,心情就欢喜了,这就是好风水。房间里的摆设也很重要,要在公司里或者家里多放些阔叶的植物,让人感觉到有生机,有生机就有生意,这就是好风水。

2004年我云游到黄山的时候,住在黄山下面的一个小庙。遇到一个人,他告诉我他对风水有研究,然后就指责批评社会不好,某人不好,这个地方不好,主人修建得不好……。我对他说,“我感觉你不懂风水。”他认真地强调说他真的懂风水。我又强调回去说“你真的不懂风水。”……

为什么呢?他懂的都是风水的外相,不懂风水的心法。在佛法看来,凡是停留在事物外相而不明事物本质真相的人都是迷信。他还不懂,一个人眼睛去看什么也是风水(看人缺点还是看人优点,看暴力电影还是慈悲电影),耳朵去听什么也是风水(听是非还是听正能量),嘴巴去说什么也是风水(说恶还是说善),身体去干什么也是风水(是杀盗淫还是真善美),心里去想什么更是大大的风水(贪嗔痴还是戒定慧)。一个人只讲方位、摆设,不讲人的因素,实际上还不算完全懂风水。

所有的风水中,第一风水是什么?是人。人的第一风水是什么?是心。人的第二风水是什么?是嘴巴。人的第三风水是什么?是行为。人的第四风水是什么?是表情和形象,也就是说包括我们的发型和穿着也是风水。所以,最重要的风水要从自己改变,自己改变了,心改变了,由风水引起的各种问题,如不顺利和疾病也就自然消失了。

风水的原理是什么呢?就是佛法中非常核心的四个字——“心生万法”,非常简单,但是大道至简。外在的事物影响了心,心反过来就会影响一切,所以改变风水从根本上讲就是改变心,只要能够让心感到美好,感到喜悦,就是好风水。

你现在观看的视频是:心量(童声)
http://www.fodizi.com/fofa/list/6318.ht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9-23 19:14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