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999|回复: 1

赞叹他人也是在净化自己的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6-18 15:58: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普贤菩萨十大愿中有一条是随喜功德,《普贤菩萨行愿品》中有一个偈子说:“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赞叹、随喜他人的功德是最简单、最容易的修行方法,很容易积聚功德资粮。当我们看到别人行持善法,在某个方面做得好、听到某一件欢喜的事,我们发自内心真正地随喜、赞叹他人,虽然我们也没有具体去做,却同样积得到了同等的功德资粮,这个方法是不是最容易、最方便呢?

如果能够常常赞叹、随喜他人功德,慢慢的我们的清净心就生起来了。学佛的重点是净化自己的内心,自己内心清净了,学佛、修行都很容易;如果内心不清净,学佛、修行会非常困难。当内心不清净的时候,是无法与佛法、佛菩萨相应的,就算外在行为上是在诵经、念咒、修法等等,内心也不相应。内心越清净,会越来越有信心;内心不清净,信心会不断地减退,烦恼也会越来越重,烦恼心下是很容易造下各种恶业的。

这个看似最简单、最容易的方法有的时候却最难做的,为什么?因为我们内心不清净,我们内心受到了严重的污染,污垢太多,什么是被污染的心?贪、嗔、痴、妒忌、争斗、傲慢。看到别人做的好事,不但很难赞叹、随喜他人,而且还说别人的过失、挑别人的毛病。为什么呢?有的时候是因为自己傲慢,会想别人如此做有什么了不起,要是我也能做到。有时候因为妒忌他人,所以总是挑剔别人的毛病。更多的时候,是自己内心不清净,却一点都察觉不到,总喜欢挑别人的毛病、看别人的过失,还会觉得自己很对,还要说出一些道理。

其实当你挑别人毛病、观察别人过失的时候,是可以说出千种万种你觉得很对、很有道理的理由,但这些理由都是世间法的理由,不是佛法的理由。佛法的理由就一点,我们要牢记:我们学佛是为了净化自己的心灵,是为了增加自己的福报资粮,是为了降低自己的烦恼,让自己更快乐。不是让自己的内心更污浊,让自己更烦恼。总看别人的过失,自己内心不会清净,当看别人过失的时候就是在给自己的内心洒灰尘,给自己添更多的烦恼。内心清净的人,一开口就是赞叹、随喜,因为他的心里有净土,有极乐世界,所以他看外面的世界就是净土,就是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处处都好,哪里有不好的地方,哪里有要批评的地方?

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自己怎么会烦恼?内心不清净的人,一开口就是挑剔、就是批评,因为他的心里满是污垢,所以他看外面的世界也满是肮脏和污垢,都是不好的地方,怎么会不烦恼?怎么会有快乐?

赞叹、随喜他人的过程也是在净化自己的内心,常常学会赞叹、随喜他人,就会降低自己的傲慢心、妒忌心。赞叹、随喜他人功德时,我们的内心是真正的欢喜,自己常常在欢喜当中,就会觉得自己周围的人好、环境好,那么内心会觉得很快乐,慢慢内心就清净了,当把赞叹、随喜他人功德变成一种习惯的时候,清净心自然就生起了。

在这里我们要注意一下,是赞叹、随喜他人的“功德”,而他人的恶业和罪障,我们一起附和的时候,就不叫随喜,而叫帮凶了,所以我们要有分辨是非的能力,这就需要闻、思和修行。

在我们的生命过程中,心中诸多的烦恼现象,总是围绕著「我」在打转。为了「我」,总是觉得不满足、不自在,经常渴望、渴求著身外之物,不时的埋怨、怀疑、嫉妒、贪求、瞋恨,而造了种种业。等到必须受报时,往往又不希望受报,就像欠了债却赖帐不还,因此又造了更多的业,这就是佛教所说的「五蕴炽盛苦」。

所谓的「五蕴」:色、受、想、行、识,就是我们身心的组成,也就是构成人身的要素,可以分成精神和物质两个部分。物质的部分叫做「色」,它是形状、形态的意思,也就是身体的物质现象。其余四种都属于心理、精神现象:其中「受」是感受的意思;「想」是在感受以后所产生的认知;「行」则是在认知产生之后,兴起应该如何处理、如何反应的决定。这三种属于心理层次。

而第五蕴叫做「识」,识是我们生命的主体,是从出生到死亡、从此生到来生,是整个生命过程中的主体。当我们的身体和心理两部分互相组合、影响之后,就会产生行为、动作,行为发生以后,就会形成一种力量,我们称之为「业力」,也就是我们的意识本质。行为包括身体、语言、心理三方面,因此「识」就是由身、口、意的行为所造成,并余留下来的一股力量。我们现在造了意识的因,带著这些意识,有可能在这一生就接受果报,也有可能到来生才受报。

一般人以为「识」就是「灵魂」,但「灵魂」是持续不变、永远相同的,而「识」却不断地变化著。只要继续造业,无论是善业或恶业,识的成分都会随著改变,当我们接受果报时,识的成分也会随之不同。所以,接受果报的同时就在造因,造因的同时又会接受果报,如此循环不息,识的内容因此经常在变化。
人们通常会用官衔和才能来衡量男人的品级,用相貌和气质品评女人的品级,却很少有人去思量心灵的品级。心是有品级的。而它的品级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成败。

心灵的最高境界是敬畏之心。如同信仰和宗教,那份虔诚任风摧浪移不可动摇。商家讲求诚信,朋友讲求诚心,情人讲求诚意,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世风日下,这些本理的东西也要拿出来讲了,缺之所以求之。如果每个人都对规则、条律、伦理拥有本能的敬畏,在商言信,在职言公,在群言理,在情言忠,这世界将是何等美丽。如果一个男人拥有敬畏之心,那他一定是极品,一定是一个事业顺利、爱情幸福、妻贤子孝、交游广阔的人;如果一个女人拥有敬畏之心那她一定是极品,一定才艺双全、气质不凡、仁爱有加,实为世间少有。

心灵的第二境界是慈悲之心。有人说,一个社会的进步是慈悲心的进步,我觉得很有道理。每一个社会都有弱者,远古开始弱肉强食,时代进步到今天仍然推崇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而真正的强是心灵的强,是海纳百川的肚量,是高山仰止的气势。每个人从呱呱落地那天起,就注定了要走一条自己的路,有的很长,有的很短,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有的大成大败千转百回。

不管怎样的路,到最后都归空空而去。生命的价值在于被别人需要,就如同金钱的价值在于使用。人是需要有慈悲心的,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可能地为别人多做事情,哪怕微不足道的小事,也是生命价值的体现。男人有慈悲心是上品,他一定心地善良,为人仁厚,凡事谦让,具有绅士风度;女人有慈悲心也是上品,一定知书达理,聪慧贤淑,具有淑女风范。

心灵的第三境界是感恩之心。前些时候看到一则消息,是一位老人状告七个儿女不尽赡养之责。看后痛心,而这痛心之事比比皆是。一个人连亲生父母都不能心怀感恩,他还能为社会做什么呢?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把爱全给了我们,把世界给了我们,怎忍心让他们沧桑的心里苦泪纵横?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悖礼,感恩之心源于孝。懂得感恩的男人是成品,是一个有责任感的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是值得依靠的男人;懂得感恩的女人也是成品,一定是一个勤奋上进、爱家护子的好女人。

心灵的第四境界是宽容之心。对人宽容,对己宽容,洞不在深,有容乃大。每个人都不可能风平浪静地过一辈子,都会遇到坎坷和波折,过往的人和事的确会引得我们辛酸。宽容他们吧,宽容别人就是善待自己,因为耿耿于怀只能加深对自己的伤害。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因为不经世事做出许多错事,有的尚可挽救,有的无法弥补,宽容自己的过去吧,因为宽容自己的过去,就是善待自己的未来,把过去的经历当成生命的礼物,未来的生活才能更加精彩。难道不是吗,为什么要到生命的最后一天才知道生命的可贵呢?能够好好活着已经很好了!心灵是有品级的,心灵的品级决定人格,决定品格。决定人一生的命运。

常常,我们能感觉到自己心的变化。同样的一颗心,却时冷时热,时阴时晴。看到喜欢吃的食物,就想尽归己有,先尝为快;听到不喜欢听的话,就会排斥,不惜舌战也要辩个输赢;对于朝夕相处的同事,常感到人心叵测,不可不防;听到善人善事,内心会欢喜而感动不已。

同样是这颗心,面对人、事、物时却会有不同的感受。有时喜欢,有时厌恶;有时贪求,有时嗔恨;有时清醒,有时懵懂;有时傲慢,有时谦下;有时怀疑,有时坚信;有时惭愧,有时得意;有时奋不顾身,有时又畏缩不前……

即便是对同一个人、同一个物体、同一件事,我们的心情也会时常变化。最喜欢的食物,一次吃太多也会厌恶作呕,最不喜欢的人也可能在一次雪中送炭之后变为莫逆之交。

我们都希望能够远离痛苦,获得快乐。在面对我们自己内心的时候,却常常会感到困惑。心,是如此复杂多样,瞬息万变。到朋友家里做客,朋友对自己接待得热情一点,或是不客气一点,心里都会有很大的反应。出门走在路上,如果捡到一个钱包或是不小心被车撞到,内心就会是完全不同的感受。我们的内心苦乐是如此难以把控,无法让我们真正得到平静和快乐。

佛教认为,如同世界上其他的万事万物一样,平静和快乐的产生也是有原因的。善心是快乐的因,不善心是痛苦的因。关爱别人是快乐的因,执著自我是痛苦的因。我们的心就像个容器,装着嫉妒就不能再装包容,装着冷漠就不能再装慈悲,装着痛苦就不能再装快乐。因为人心中有贪、嗔、痴的烦恼,有种种对自我的执著,所以才会有种种痛苦。当烦恼的尘垢在我们心中堆积,就阻挡了阳光照亮我们的内心,慈悲和智慧的安乐就无法在心中升起。

释迦牟尼佛有一位弟子,叫周利槃陀伽,佛陀让他背诵“扫尘除垢”四个字,他学了3个月都记不住。但他还是根据佛陀的开示,努力地清扫寺庙。终于,有一天,他想到,佛陀说的“尘垢”,到底是指外在的尘垢还是指我们内心的尘垢呢。慢慢地,佛陀说过的一句话显现在他的内心,“此尘是贪非尘土,尘乃贪名非尘埃,诸智者众除彼尘,如来教中不放逸”。周利槃陀伽继续精进地修行,最终大彻大悟。

当我们感受自己的心,用冷静的眼光观察自己的心,会如同阳光照进黑暗的峡谷般,发现内心贪、嗔、痴烦恼的尘垢。灰尘,只要努力去扫,就会慢慢清净。内心的尘垢,也是同样。就像周利槃陀伽尊者,用智慧的光明观照,清扫内心的殿堂,恢复我们自性本就具足的那片净土。

你现在观看的视频是:心量(童声)
http://www.fodizi.com/fofa/list/6318.htm
 楼主| 发表于 2014-6-18 16:38: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我是夏雯静 于 2014-6-18 16:43 编辑

在当今市场经济和环境中,激烈的竞争,快节奏的生活,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强烈追求物质生活的欲望给人们增加了无形的压力,使一些人的心态浮躁得宛若汤煮,身上或多或少充斥着匠气、俗气、躁气,心烦意乱者有之,神不守舍者有之,着急上火者有之,归根结底就是缺少一此静气。

宁静才能致远,平心才能静气,静气才能干事,干事才能成事。涵养静气的过程,就是在追求一种平衡,营造一种和谐,积蓄一种底蕴,成就一种境界。

胸怀静气——才能保持清醒头脑,深谋远虑,鉴天地之精微,察万物之规律;

胸怀静气——才能真正淡泊名利,心态平衡,不为进退滋扰,宠辱泰然不惊;

胸怀静气——才能做到志存高远,心忧天下,不为成绩骄傲,不为挫折沮丧;

胸怀静气——才能把握心理健康,明白事理,可以知荣明辱,可以心无旁骛;

胸怀静气——才能勇于不计名利,追求卓越,高不孤方自赏,低不自抱自弃;

养一点静气,我们遇事时从容不迫,举重若轻;养一点静气我们无事平和超越自我。不歪不斜、不骄不躁、不卑不亢、不偏不倚、杂气自去,静气自来。

浩然处世,静气养身,在平凡的生命历程中发掘真我,为平庸的日子增添一抹亮色

静气,是一种气质,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也是东方智慧之一。诸葛亮给他儿子写信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这是诸葛亮一生的体会。细细品味,"静气"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的句子,原是出自晚清风云人物翁同和的一幅对联。这幅对联要告诉人们的道理是,自古以来的贤圣之人,也都是大气之人,越是遇到惊天动地之事,越能心静如水,沉着应对.静气是一种应急的态度。也就是说在重大事件发生时,不是紧张慌乱,自乱阵脚,而是情急智生或从容应对,所以说,静气是一种主观性极强的态度,在生活中,有许多人总是为别人的评价而生活,在被动中死要面子活受罪,而有的人则不然,依然我行我素,走自己选择的路,这样的人则最能成功,一位著名画家说:“宠辱不惊,看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抒”。这就是一种处世态度所产生的人生境界了,虽然这种境界很难达到,但是,在失意和迷茫时细细品味,会豁然开朗的。

凡大事面前有静气者,反映出他修炼道行的深邃,大事且能以静制动,小事更是拿得起放得下,静气决不是柔弱,比如韩信胯下之辱,看客们无不哈哈大笑或为之鸣不平,而韩信却无所谓,这是多么大的气度。

“静气”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爱恶憎,在一定的环境中某种情绪总是要表露出来的,这就是人的本色。“静气”不可强求,静气源之于定力,我国的佛道儒,都特别强调修身先修心,佛之禅定,道之身定,儒之心定,都强调的是定力。“静气”需要修养,需要自己去历练和积累,“静气”不是与生俱来的,是每个人后天成长的产物,所以,有高有低。

有人说得好:浮躁的社会,心静者胜出。养一点静气,给自己一片晴朗的天空!万物静观皆自得,人生宁静方致远。

心病的原因,就是我们的心里不舒服,就是当我们的内心不能安静,不能止定下来。佛陀也曾开示:我们的心病有五大种类。

第一种是贪心,假如贪心一起,我们的心病就来了,那时候我们的心不自在、不舒服,一定要跟着贪心去做事,对不对?不去做就好像对不起贪心一样,为了满足它而奔波、追求,很痛苦,很烦恼。所以,我们要学习去治疗贪心,假如没有治好,我们永远被贪的心病打扰得不安乐、不舒服,所以一定要去治疗贪。

第二是嗔,嗔心一起,我们坐也坐不好,睡也睡不好。有一些人因为别人说了一句话,他听了不满意、不喜欢,就一直放在内心,久了,就会引起嗔恨、嫉妒,甚至临睡之前也要拿这句话来想,想得整晚睡不着,这就是嗔恨。想着明天要怎么样去报复,要怎么样去找他算帐,这样想,使得我们的内心很不自在,这是第二种心病,叫嗔心。

第三种就是我们的昏沉、懒散、懈怠。懒散一起,我们做起事来总是提不起劲,好像没有力量,好像没有精神。有人说:“快一点。”他回答:“不要啦!”“做什么?”“不知道,好像什么都不喜欢做。”其实你就是已经有心病了,就是昏沉、懈怠,懒惰。这第三种的心病对我们的修行有很大的障碍,你们说对不对?比如我们在听经,愈听就愈觉得不感兴趣:“不好听!章积师(曦比丘)不知道在说什么,说话又好像要死不活,没有力量,不知道他今天晚上有没有吃饭?”这就是昏沉。有时我们念经,念到愈来愈觉得不知道自己这么念是为了什么,不如拿这一段时间去找钱,不是更好?或者拿去做别的事情,不是更好?我们要好好的去治这种现象,不然我敢担保,你们修到死都不能修好,也不能成功。这个昏沉,这个懈怠,要去治它,它生起的时候,就马上找办法去治它。

接下来是胡思乱想的心病。这时的心也许比猴子更懂得逃,更懂得飘,乱跑,乱跳;比如人在这里,心已经回家里去了,一阵子又心回到朋友那边,等一下心又从朋友那边回到这里,等一下又想到昨天的事。想来想去,这个就是散乱、掉举。这种心病对我们修行也是很大的障碍,假如不懂得对治的话,别人在二十分钟内能很认真的去看一本书,或者能定心的去念一部经。在这二十分钟里,你也跟着念,但是你却白白地念,因为你念到最后不知道在念些什么,嘴巴念心不念。所以散乱非常的可怕,假如我们散乱的心病一出现,我们的修行就很难进步。而且,也有可能会发生意外。好像驾驶汽车的人,散乱、胡思乱想的心病一发,等到发生意外了,才知道来不及了,对不对?这个心病非常的恐怖,要好好地去对治。

最后就是痴病。痴病也是非常恐怖,对我们的修行障碍很大。痴心一起,我们看不清楚,是要做,还是不做?要去,还是不去?在那边犹豫不决,三心两意,就一直想:要?还是不要?不能看清楚我们的方向,不知道要这样修,还是那样修。尤其是一些人学打坐,修到某一个程度,他又:“是不是对啊?我的修行是不是对啊?”又在那边怀疑。所以我们也必须要去对付它。

假如我们要对治五种心病,佛陀有教我们,以不净观去对治贪心。我们会贪婪一切,因为我们认为它很美丽,很好看,很好用。我们看不清楚,其实这些都不美丽,哪里好用?用来用去还不都是一样?有的价值比较高,未必好用,所以我们就用不净观去对治它,尤其是身体贪染,我们贪染这个身体,他可以观生老病死,想着:“过几天就要死了,去看看医院的病人那么多,不是老,就是病,不是病,就是死,一大堆,你贪婪做什么?世间的东西,你能带得去吗?你有这么多钱,你能拿得走吗?”自己问自己,自己提醒自己,拿这些人生的真理来提醒自己,我们的贪心就慢慢减轻、熄灭。

我们自己拥有两样宝贝,我们平常很少知道它的重要,这两样宝物:一个就是身体,一个就是心里。在世间上,最可贵的就是身体的健康、身体的运用,支配身体怎么样运用,另外还有一个主人翁,就是心。虽然有两样最宝贵的身和心,有时候我们对自己这两样的宝物不究竟了解。

比方说,身体有病的时候,就要找医生看,对自己身体的组织、自己的疾病,不尽了然;真正的主人翁:心,是什么样子,究竟有什么内容、什么价值,我们也不知道。有很多的人,要去找心理医师,甚至于心理医师对自己的心,也不了解。过去神秀大师在禅宗说:“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可是,遇到了六祖慧能大师,又把他的立论推翻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到了慧可大师,他为了要明白自己的心,甚至牺牲身体,断臂向达摩祖师求安心妙法。不管怎么样,我们每一个人自己的身体和心里,应该要明白。我先把这个身,讲给各位参考:

第一点我要来举一些比喻,说明身体象什么。佛经里面对于人的身体举了好多的比喻,比方说,身像一个臭皮囊。如禅宗的禅师们讲,每一个人,每天带着一个尸体在外面行走一样。这个身体皮肉所包的,究竟是一些什么东西呢?就等于一个臭皮,里面包着一些杂七、八垃的东西。经里面不但说身体象臭皮囊,身体也象一个粪桶一样。过去,江苏金山寺的妙禅禅师,被人们誉为“金山活佛”,他曾经被一个不信佛教的人伤害、污辱,弄一个粪桶套在头上,金山妙禅禅师一点都不生气。有人问他:“这样的伤害、这样的污辱,你为什么不生气呢?”金山活佛回答:“人本来就是一个小粪桶嘛,上面再套一个大粪桶,又有什么关系呢?”人这个身体,实在讲,就象一个蜗牛的壳一样,蜗牛的壳是非常脆弱的,经不起一碰,就粉碎了;人的身体也是一样,外界物质稍微摧残一下,身体就承受不了。在佛经里面说,人的身体是一个众苦所聚集的东西。我们平常宝贵身体,为它化妆,为它灌洗,为它营养,为它种种的辛苦、种种的忙碌。但它仍是无常的,时光催它衰老,疾病催它毁坏。

当初在印度,有一位波斯匿王,他是虔诚的佛教徒,向三宝、佛祖、比丘都是恭敬的顶礼,大臣们不以为然,一个国王,那么伟大、崇高,头是非常尊贵的,为什么随便的向佛陀和比丘,把头拜到地下呢?波斯匿王很难与这些大臣们说道理,他就从牢狱里面找来一个死囚,砍下头,叫人拿到街上去卖,说:“这是波斯匿王的头,只卖一百块钱。”噢,家家户户听到了,都赶紧把门关起来,不敢听这句话。波斯匿王然后又叫人砍了一个猪头,到街上去卖,一百块钱,大家都来抢买这个猪头。波斯匿王就对大臣们说:“你们都说我的头很宝贵,你看,拿到街上去卖,一百块都没有人要;而猪头一百块钱,人们纷纷抢买。可见,我的头还不及猪头,有什么宝贵呢?”所以,人们常说,某某人身体如何宝贵,这不尽然。其实,身体是个众苦集聚的东西。在一个森林里面,有好多的动物聚在一起,它们在那里讲话。鸽子就说:“世间上最苦的,就是贪欲,淫欲是非常的痛苦。”随后,蛇又说:“人间最苦的,是嗔恨心,象我们蛇,嗔恨的时候,是很痛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11-15 05:0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