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4-5-16 14:40: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我是夏雯静 于 2014-5-16 14:51 编辑 # ?3 }* j4 Q) |* G% k; A+ x: Z
, J$ X* Z/ T5 t! O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是《妙法莲华经》二十八品中的一品,即第二十五品。本品的内容完全是说明观世音菩萨的普门利益。因此往往人们把这一品独立礼诵。世俗有人称之为“观音经”、“普门品”。其实较为详实的称呼应该为《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J! v8 K$ G9 [2 `* `' C2 w H
此部经是由教主释迦牟尼佛所主讲。本经的梵语原名“萨云芬陀利修多罗”。萨云——妙法,芬陀利——莲华,修多罗——经。妙法是法,因妙法难理解,故以莲华作比喻。
( W& J6 @ I. N l B法,指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所谓山河大地,色法、心法、有为法、无为法等均包括在内。在此经中将此无量无边之法归纳为三大类,即心法、众生法、佛法。不论哪一种法,都是极其微妙的,三者无别,故说“妙法”。
`1 }8 B0 U" f0 M8 z" N5 V为何心法是妙法?因为万法皆从心生。此心不是指我们的肉心,而是指遍法界、尽虚空之真心。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以人法界为例,一念心刹那不同即可遍及十法界。动一念贪心,则落饿鬼道;一念嗔心,则堕地狱法界;起一念愚痴,便落畜生法界;忌妒心起,又落修罗界。生一念善,落人法界;起十善心,上天法界;证一念真空,落声闻法界;起一念缘起,就到缘觉法界;生一念菩提心,就是菩萨法界;动一念慈悲平等之心,就是佛法界。人法界有如此十界,其他九界亦然。百界就在此一念之间。“是心具地狱,是心造地狱;是心见天堂,是心造天堂。”“是心是菩萨, 是心作菩萨。”。心念不可思议,所以称心法妙。
7 R* h5 b9 o g/ Q# k! I为何众生法妙呢?世间凡有生命的东西,都称为众生。众生的活动不外身口意三业,都受惑(无明烦恼)的支配,而造善恶业,受种种果报,而处于六道轮回之中。轮回不过是惑、业、苦三者的轮转,只要不起惑造业,也就不必受生死苦报,若能除尽贪嗔痴,那么本有的智慧德性(佛性)随即现前。在此觉悟的基础上,烦恼即是智慧之体,生死即是涅槃之用。身口意可作十恶,亦可作十善,更可造就成佛之因。何以然?众生的本性本是不生不灭的,只是以虚妄因缘和合而生,“虚妄的执着”而成的因缘既灭,佛性(本性)当然得显。当年佛陀在菩提树下成道,即云:“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众生本具佛性,众生不可思议,故称“众生法妙”。! s' I; ^ c1 H0 k+ a( m
为何佛法妙呢?佛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大觉者。以佛眼观察一切法,一切无不是微妙难思议的。法法皆是实相,皆是般若。没有佛与众生的差别,亦没有高低远近的分别。佛法亦是众生心法,众生心不被尘境所转,当下即是佛。“一念不生,即如如佛”。所以说“佛法妙”。' b% U1 i, _# Y9 J; t$ ?( c
综上所述,故为“妙法”,而此妙法,是众生本具的,并非另外求得,凡有心者,皆有此妙法。证得与否,就要看个人的功夫了。8 `7 ~% R5 ^9 H2 x, y
有一次,有源律师去见大珠慧海禅师,问道:“和尚修道,还用功否?”大珠答道:“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是不是一切人都像师父这样用苦功呢?”有源律师很诧异地问,“不像”,大珠答,“为什么不像?”“他们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觉时不肯睡觉,千般计较,所以不像了。”9 k: h @ A9 A
同样是吃饭睡觉,确有不一样的效果。区别就在于一个“心”字,我们的心在吃饭、睡觉时,还在“百种须索,千般计较”,何能体认自己的本性?若能够我们的心放下须索和计较,去掉执着,终日吃饭,没有咬着一粒米;终日睡觉,没有起颠倒妄想,看似平常的凡夫之法,当下就是妙法了。昔日玉琳国师的师兄,终日睡觉,别人却以为他懒惰,其实他的睡与他人不同,于睡中无妄念颠倒,寂寂然,惺惺然。他的功夫其实超过玉琳。所以慧海禅师说:“解道者,行住坐卧无非是道;悟法者纵横自在,无非是法。”心无颠倒,妙法当下就是。妙法即在自心当中,只要反观自心,随时都可获得。所以离心求法非妙法。0 y+ z) k) s* a4 _
鉴于妙法的奥妙之理,所以又以“莲华”来作比喻。所谓妙法,原本清静,不受污染,佛性在迷,如莲之在泥,终为清静。以莲华喻妙法,更有如下三层深义:) ^$ D/ Y$ ^( G5 H% y
1、大凡植物,都是先开花后结果,而莲花则是未开花时,已有果,花果同时俱有,以此来比喻妙法因果不二,生佛不二。
( q/ M; s" h ?, ^2 w2、莲花花开时,果实显现,比喻真如法相随机无不显露开示。
4 S1 v: K! h9 B3 M r3、莲花花落时,果实就成熟了,比喻妄执消除,一切妙果无不圆满具足。" m$ k; L3 _# W4 o. }) \6 E$ a
妙法玄妙,为使大家明白故以“莲华”为喻。! y% C: \ X& G9 O9 N
“经”,梵语叫“修多罗”。正译为“契经”,谓上契诸佛真理,下契众生根机。“经”为诸佛所说,旨在指示众生修行的“捷径”,故须契“理”又契“根机”,才能令人信受奉行,能契诸佛真理,才可离诸颠倒邪说。; N* S% X7 I- A2 S$ D# F
《法华经》共有二十八品,而其中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在我国是流通最广泛、最深入人心的一部经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据历史记载,在中国历史上的五胡十六国时期,有个小国叫“北凉”,国王叫“沮渠蒙逊”。有一次,国王得了很严重的病,群臣束手无策,只好等死。正在这个时候,有位云无识法师来到这个国家,听说国王病得很厉害,就对他的家人臣子说:“国王得的不是普通的生理上的病,而是心理上的业障病,世间的医药是治不好的。佛教中有部妙法莲华经,经中有一部“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国王若能恳切至诚地读诵,得到观世音菩萨的加持,就可以恢复健康。”国王和臣子果真按照云无识法师的话去做了,不久国王就痊愈了。消息传出,很多的人都开始念诵普门品,并得到了很多感应。就此,“普门品”就在中国流传开来。' Q; x9 `+ C- m
历史上的记载是一方面的原因,其实最重要的原因是观世音菩萨与我国众生有深切的因缘。如在历史上曾有“家家弥陀佛,人人观世音”的两句口号,就知道这位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是多么地深入人心了。
% h4 Y, p0 ~/ _4 f, z关于观世音菩萨* o- j/ X$ l" n
观世音是德号,又叫“观自在”“观音”“光世音”;
* h2 s H' t2 @菩萨,是梵语,即“菩提萨垛”,译为“觉有情”,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心众生。上求是大智的作用,下化是大悲的作用,所以菩萨都是悲智双运的。佛教中所指的菩萨不是指殿堂上供奉的,而是指发心行菩萨道于人间的活菩萨。; {4 n# f0 i6 `5 q% E
(一)观世音菩萨的籍贯. \* G( c' F( D8 s
观世音菩萨是十万亿佛土外,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左右的两大菩萨之一,现在是“补处大士”,过去是“正法明如来 ”,将来继承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成佛,佛号“普光功德山王佛”。
, G$ |% b9 V& m* k2 l2 z3 D依大乘佛法说,凡是久修菩萨行的大菩萨,特别是作为一生补处的最后身菩萨,都能做到“无刹不现身”,都在时刻教化着众生。我们所熟悉的妙善公主的故事,实际上是观世音菩萨的化现。观世音菩萨的真正籍贯是西方极乐世界,而不是在娑婆世界某国某省某县。2 G/ u; J0 ^& j2 e. i! q1 c8 _. t& b1 f
(二)观世音菩萨的道场2 o) h; i; w/ U+ W
观世音道场可以分为两种:根本道场和化现道场。根本道场就是西方极乐世界,化现道场就是指在十方世界中,凡有观世音教化的地方,就是化现道场。进一步说,凡有相信观世音,供奉观世音的地方,都是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在众多的道场中,我国南海普陀山是公认的观世音菩萨所示现的道场。( N+ O1 T7 j$ ?$ v5 q' [% ^8 x0 N
《华严经》上说,在印度南部靠大海边,有座普落伽山,是观世音在娑婆世界最初示现的道场。据历史记载,在中国南北朝时期,日本有位慧锷法师,来到中国求法,对观世音非常虔信。学成回日本时,所乘之船除了带有很多经书以外,还特别请了一尊观世音菩萨。船行没有多久,海中忽然掀起大浪,使船不能前行。在此情况下,只好将观世音菩萨请上了一个小岛,并搭建了一个茅棚,以供奉菩萨,来往的渔民和居民便常来此烧香礼拜,并发生了很多令人不可思议的灵感,于是来的人愈来愈多,并将原来的“梅岑岛”改为普陀山,这就是著名的观世音菩萨的道场——普陀山的来历。* g" D' t) n; P% B; |
有人说:观世音的道场很多,为什么我们总是看不到观世音呢?讲一个“烂狗的故事”。有一个故事永远具有深刻的启示——创立唯识学的那位尊者无着,曾入山闭关十二年,专修弥勒菩萨观想法,期望见到弥勒菩萨,领受菩萨的教法。然而,十二年的苦修竟然连一个吉祥的梦兆都未获得。当他彻底放弃希望,出关下山时,在路上遇见一条生蛆的烂狗,奄奄一息,于是他生起了忘我的悲心,从自己身上割下一块肉喂狗,又准备用嘴吸掉狗身上的蛆,这样既不伤狗也不伤蛆。当他这样做时,那只狗却变成了光芒灿烂的弥勒菩萨!无着对菩萨说:“你为什么不早一些示现?”弥勒菩萨说:“从一开始我就一直跟你在一起,但你的业障使你看不到我,你十二年的修行使业障减轻了,所以能见到那条狗,由于见到烂狗时你生起了彻底的慈悲心,进入了忘我的境界,业障完全净化了,所以你就能见到我。你若不信,可以把我放在肩上,看别人是否能见到我。”无着这样做了,结果,所有的人都说无着的肩上什么都没有,只有一位业障较轻的老太婆说他肩上扛着一条烂狗。悲心彻骨的菩萨时刻都会现在我们面前的,现种种身份,或比丘,或居士……恒常不断的示现在每个所应度化的人前,只是因为我们业障的屏障,不能识罢了。有颂说“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我们是否可以改为“观音真观音,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今天在座的各位中,可能就有弥勒菩萨的示现,观世音菩萨的示现,对于这一点,身为佛子的我们应坚信不移。
: m6 g& S1 z4 L$ ?( e. W(三)观世音菩萨的性别
" _3 u" R: m3 G2 a$ o" Z, X我们看到供奉的观世音菩萨,多是女相。其实观世音菩萨是个男子。在我国唐朝以前观世音的像都属于男相。《华严经》中说:“勇猛丈夫观自在”。可见是男相。至于观世音菩萨在此世界多现女身道理有二:
8 Q. q: V" q# _/ H1、观世音以多苦众生为救济对象,而在人类众生中,以女众的痛苦为最,因此多示现女身,与女子打成一片,而引导他们走向解脱大道。" j& `2 Z& @1 b+ h ~$ d5 X
2、女众痛苦虽多,但内心中的柔和慈善胜过男子。特别是母爱,观世音深知世间母爱的伟大,所以处处示现女身,感化世间的女人,将世间的母爱加以净化而扩大,去慈爱一切众生,成就正等正觉。/ c& A8 r& \/ Z# s" T9 i0 f
女相只是观世音随类应化的示现,而不是真正的性别。+ }/ w# f& ]/ O8 h) x/ O
下面可以给大家讲一个鱼篮观音的故事: M! L( _- w: V, O" D
在唐朝时,观音示现了一个卖鱼的妇女,她长得很漂亮,村庄上的青年都在追求她,希望与她结为夫妻。由于人太多了,无法应付,卖鱼妇就对他们说:“佛教中有一部普门品,谁在三天内读熟,我就嫁给谁。”结果有四五十人背熟了,她又说“有一部金刚经,谁在五天内读熟,我就嫁给谁。”结果仍有十多人,又说:“有妙法莲华经,谁在七天内读熟,我就嫁给谁。”结果,只有马姓青年做到了。卖渔夫就嫁给了他。新婚当晚,马郎欢天喜地,但卖渔妇忽然肚痛死去。马郎悲痛欲绝,在出殡的那天,忽然遇到一位老僧,看到他悲伤的样子就对他说:“你所娶的美女,并不是世间一般的女子,而是观世音菩萨示现来度化你们的。悲心深切的观音,因知悉你们村庄的老幼,不信奉三宝,特方便示现美女来度化。如果不信,可以开棺一看。”马郎打开棺材一看,去世的美女根本就不在棺中,再回头看那老僧也没了踪影。其实,不仅卖鱼妇,连老僧,都是观音的示现。目的在于让这个村庄里的人们,真真切切的觉悟,真真切切的信奉三宝。从此,不仅马郎发心出家修行,村庄里的人也都信奉佛法,皈依三宝。佛教中有句话“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这是菩萨度生的最大方便。
# R" }# L( P/ Q. ^* I; x(四)观世音的化现 K, a' Q: W) C# O
观世音菩萨随类化身而示现种种不同的身份,如鱼篮观音、送子观音、白衣观音、足踏鳌头观音、八臂观音、十六臂观音、千手千眼观音等等。其中有很多人不大理解的是千手千眼观音。- R& L9 O+ P5 X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先从一个传说说起。据汝州志中的记载,过去楚庄王的第三个女儿叫妙善,是个非常孝顺的孝女。一次楚庄王病得很重,医生说必须要用亲人的手眼作药引才能医治。妙善公主毫无难色的割下自己的手眼,使父亲病愈。等到父亲病好了,妙善公主也坐化了。医生告诉楚庄王,公主实际上就是观世音菩萨,说完医生也立刻不见了踪影。楚庄王大为感动,且建香山寺,封公主为大悲菩萨,塑像以示纪念,并嘱宦官要塑公主“全手全眼”之像。结果宦官听成了“千手千眼”,于是就有了“千手千眼”的观音像。当然这固然是传说而已。
$ ~! L1 M1 `0 r8 j如依大悲心陀罗尼经说:观世音菩萨过去在千光王静住如来时,静住如来曾经为他说“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并且要他持此咒心,于未来恶世中,普为一切众生作大利乐。观音菩萨听了这个咒后,立即发愿:“设我当来之世能利乐一分众生者,令我即时身生千手千眼。”此愿一发,果真顿时身生千手千眼,并且十方大地震动,十方诸佛亦都发出无量光明,遍照十方无边世界。千手千眼具有象征性的含义:
0 ?2 X) z8 g% ?: L9 g. h所谓“千手”是象征观世音菩萨救度众生的伟大力量。
v4 g- W) L. l' H' c. y所谓“千眼”是象征观世音菩萨深邃不可思议的智慧。假定智慧不够,虽有心度化众生,但对一切众生只能说一种法,是不能饶益一切有情的。观世音因智慧深妙,能对各种不同的众生,说各种不同的教法,普度一切众生。& t8 b3 {8 n% {! X- c! T0 i% ]
本品品题略释: @6 e: O: M# N% z7 T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观世音菩萨是人,普门品是法。本品以人法立题。前面已介绍观世音菩萨,下面重点介绍普门品。' W* a) Y9 ^7 X9 U3 `% ]. @+ H% h
品,是类的意思,即这一类归于这一类,物以类聚。在妙法莲华经中,佛将观世音菩萨的一切都归结到这里来讲,所以称之为“品”。" X$ i: G" c4 o6 W( v7 P
普,是普遍的意思。门,是通的意思。如我们面前有了一道大门,这样任何人就可以自由的出入了。0 F5 }# X4 q, _# L+ t f
在佛法中说,从地狱到成佛,一共有十道门:地狱、饿鬼、畜生、人、修罗、天道、声闻、缘觉、菩萨、佛,而开每一道门的钥匙都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十界无门,唯人自造”。我们的善恶行为,就决定了掌握哪道门的钥匙。# m5 A$ T) u6 z: _* J7 K' }
不过,十法界虽有十道门,但可以称为普门的,唯有佛道一门。原因何在?0 Q! ~# I7 @$ C! e8 O# w' t
世间的六趣是属于有漏之门,不是无漏智慧,自然不得名“普门”。& r# I3 t9 H8 u4 r4 e, P
声闻、缘觉通常被称为空门,对于生死烦恼只能了脱一半(自利),所以也不能称为“普门”。2 H+ x$ p8 U; j+ s, A s% y4 o
菩萨之门,落于空有二边,不能空有相融,同样不能称“普门”。
! k/ k9 t/ M s* S; h3 U佛道之所以可以称为“普门”,因其大悲愿力和无漏智慧,一门一切门,一遍一切遍,一中一切中,是中道妙法。开一切门,无碍自在。为度生可入一切门,方便圆融,故名“普门”。
" H4 T4 Y( Y9 X) _; G有人要问,“成佛才能称普门,观世音菩萨未成佛,怎么也叫普门呢?”观世音随类应化,宛如天月映千江之水,成千江之月,天月如法身之本,水月如应化之迹。
# g' A) K% h* A) E7 v: K v' {从本方面谈,观世音菩萨早已成佛,名正法明如来,当然可以称普门。
, }7 V" `6 o' }( s从迹方面谈,观世音菩萨虽然未成佛,但已到补处的地位,具有佛的功德,可游诸十门度众生,所以称为普门。
0 \* d6 g! I* Y; h0 T总之,菩萨因其大悲现身于十方,观众生之机而化度。广说诸法,分身百类,不是专用一法一门,所以叫“普门”。
6 E4 {$ E, `( H& L+ @普门有十种:
, z1 t- B! H; m. b0 p/ W1、慈悲普门: M$ ?$ I5 Q5 b' i: P
慈悲是佛法中的重要法门,菩萨以一念慈悲心,济度一切众生,不分人我彼此,智愚贤不肖。以众生之苦为苦,众生之乐为乐,绝没有怨亲之分,此种慈悲就是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2 j7 E s, V7 ~. w/ g
“予乐拔苦”是慈悲的本义,虽然同样称为慈悲,但程度上有深浅之分,分为三种:
8 ~4 J& I+ @6 La、爱见慈悲:又称为“生缘慈悲”。这样慈悲是有限有分别的,人分亲疏,地分远近,虽有慈悲,但不够普遍广大,为一般世人所具。非普门。
2 k0 z; [4 C6 B' Tb、法缘慈悲:非一般人所能做到,而是二乘圣者所有的慈悲,此圣者虽已通达诸法因缘而生,缘生性空。可只知其空,不知其空非真空,还有其缘生之存在,所以只能随缘度化,不能普遍教化一切众生,所以仍不是普门。
5 F9 B, Y, B8 l! B' p* j7 q6 Qc、无缘慈悲:这是佛菩萨特有的,可称为“普门慈悲”。众生是我心中的众生,我是众生心中之我,你即我,我即你,你我自他,原来同体,所谓乐人之乐,忧人之忧,人事即我事,你苦即我苦。无自他分别和人我之相,而成就“同体大悲”。既无人我之相,安有能缘之我、所缘之人?所以佛菩萨终日度生,但不见一人为己所度,而成就“无缘大慈”。以此无缘慈悲通彻上圣下凡,四圣六道,真是“大慈大悲愍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
! ~; }; x1 h2 ?+ ]2、弘誓普门:) m' z! h, C; e6 }1 U
即救度众生的实际目标。四弘誓愿即普门大愿。知众生唯是我自性中(心中)之众生,无分别,故“自性众生誓愿度” 。! n$ S8 [% \7 B ?
3、修行普门:$ F G9 I/ [$ E: \8 D, m. f
让所有众生都能修有所成,进入大乘清静圆满佛地,是为“修行普门”。谓“一个不剩”。修行,需解行并进,听经开智慧是解;念佛念观音是行。解为目,行为足。有解无行,如有目无足;有行无解,如有足无目。目足兼资,方能证得妙法。1 V2 |5 k, f- Y6 [4 ]5 i% ?
修行的方法,虽然千差万别,而观世音菩萨,皆以“一心”而修种种行,则无一行不普遍,故为“修行普门”。2 i; c) l9 E; x" f; e
4、断惑普门:- N+ }0 Y7 A. \9 }
惑之根在于无明,观世音菩萨以圆通普遍法界智,断根本无明之惑,根本既去,枝末亦亡,令所有修行的人,一断一切断,不受诸惑困扰。故云“断惑普门”。9 Z2 |/ C- g& G+ C3 L
5、入法门普门: W% Z- c& l& K0 k( a( d
八万四千法门,遍学不能。且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豁然贯通,则一门具一切门皆具,一门入时门门入,一路通时路路通。观世音菩萨证到耳根圆通,所有百千三昧,恒沙功德,无不圆证,故云入法门普门。( h" {2 j. P- z! J& q% X
6、神通普门:
- Q; C9 M+ R" B: y7 V; h8 h5 t证得法门后,六根清静,即有六种神通:天眼、天耳、宿命、他心、神足、无漏。前五种神通,天人鬼神都可以有,无漏通则需了生死烦恼,证到不生不灭的地步,才能具足。众生本具六通,但因烦恼妄念的执着,未能证得,如能放下万缘,息下烦恼,神通自然具足,而不须外求,佛法不以神通为贵,而重在解脱,若专以神通为事,便落入邪魔外道。( Q$ V. O# S0 f5 ?
菩萨的神通与罗汉的神通又有区别,罗汉只能于六道中见种种,菩萨则能洞观三千大千世界以内的一切,观世音菩萨是果后行因的大菩萨,故他的神通力广大无边,无所不见,无所不现,所以称为“神通普门”。
: v" T- s, f$ s3 M7、方便普门: P1 U" b5 ?$ z+ D/ D3 s8 T
方,为方法,便,为适宜。即以种种方法,观机逗教,随类应化,应众生种种方便而示现,以普遍其教化,故为“方便普门”。若非如此,便非方便了。
9 M9 D% ?9 i8 N* V8、说法普门:6 P& _, X& S, g a* E; e2 Z+ _
说法无非是为了度众生。法有大小权实,贵在能达其根机而说何法。观世音菩萨具大神通力,无论何法,无不通说,如一雨普润,众生各得其益,所以为“说法普门”。' u$ X' a2 j; {$ t3 E; Z. g
9、供养诸佛普门:
! O6 z7 t% C/ ~! s: g观世音菩萨虽已成佛,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无不悉心供养,故称“供养普门”。
' h6 t8 \- v* F10、成就众生普门:
; n$ t$ a- x) _+ F- y1 c+ j观世音菩萨以三十二类应化身,于六道中,处处教化,以至在饿鬼道中化现“燃面大士”。承受种种痛苦,饶益一切有情,如天降雨露,大地万物皆受其益,共沾法泽。故曰“成就众生普门”。; P& ~$ m+ }3 L+ }* s
因以上十种因缘,故名“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8 [ D3 H+ m P6 l5 G- e3 |
6 r! C! \+ l: w) f) r1 b 观音菩萨现代灵感录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1/106616.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