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常有朋友问,佛教的“他心通”与全人心理学讲的“通心”是不是一回事?
这个问题比较难,因为尽管我知道两者有一点区别和联系,但由于我对佛教的“他心通”了解极少。这个问题,还不能够详细地作出回答,有待我在学佛的过程中,逐渐深入,这里先谈几句。
《俱舍论》二十七卷十一页谈到了如何修他心通(dxsganji.com):“诸有欲修他心通者,先审观己身心二相,前后变异,展转相随。后复审观他身心相。由此加行,渐次得成。”
在这里,把修炼他心通分为两个步骤:1、先审观己身心二相。2、后复审观他身心相。认为这样就可以修成。
所谓“先审观己身心二相”,我理解,可以说是对应于通心黄金三要件之一:“清晰自己,即清晰自己的立场和状态。”
“后复审观他身心相”,可以说是对应于通心黄金三要件之二:“换位体验,即站在对方立场上,体验对方情绪与状态。”
《俱舍论》在这里说的修他心通,与全人心理学练习通心,是一致的。
当达到“他心通”后,是什么样的状态?
我想应该分很多层次吧。
低层次的,全人心理学的“通心”应该有所体验。那就是,体验到对方的情绪和状态。
但全人心理学的通心的含义,并不停留在“1、先审观己身心二相。2、后复审观他身心相。”还多一个含义,即通心黄金三要件之三:“有效影响,即以对方能够接受,甚至乐意接受的方式来影响对方。”或者说大点,是渡人吧。
至于他心通是不是指具有特异功能,包括可以知道千里之外的某人(特别是指未见过面的人)在当下在想什么,或者心灵感应,这个问题,我缺乏研究,更是缺乏见识和体验。不过,通心力强的人,对某自己熟悉的人,往往知道他在某个时候在干什么。亲人之间,尤其是双胞胎,比一般人能够感应对方,似乎也是事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