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618|回复: 0

中年电工拍摄哈市三十多个火车站 用镜头感受站台情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0-20 09:57: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夏雯静 于 2013-10-20 09:59 编辑

 哈西客站已进入全面快速建设阶段,将于近期竣工投入使用,建成后将成为哈尔滨“南大门”最具特色的地标性建筑。
  对于哈尔滨这样一座先有火车站后有城市的历史文化名城来说,一百多年来,火车站一直陪伴着这座城市发展,经历着沧海桑田的变化。对于生于这座城市、长于这座城市的人来说,火车站注定是驻留时间和情感最好的地方。

  郭长武,一名土生土长的哈尔滨人,一位热爱这座城市的摄影爱好着,一个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普通的中年电工,用一年多的时间去拍摄哈市各地的三十多个火车站,用镜头记录下站台的倩影,用心灵感受那份默默的情怀。

  绿皮车里 一份不能遗忘的记忆

  “那时的绿皮车不能和现在的火车相提并论,没空调,没热水,见站就停,一脸菜色跑一步歇两步,万分简陋卑微。然而,简陋卑微的近义词是质朴谦逊;质朴谦逊的绿皮火车时代,节奏很慢,就像那时的生活一样,不快,却充盈着纯真质朴,让人留恋。”

  8月31日,说起为什么会用相机记录下哈尔滨大大小小的火车站,今年45岁的郭长武憨厚地说,“我喜欢摄影,就到处拍,后来发现一些熟悉的老建筑逐渐消失,这其中就有我喜欢的火车站站台。每当一列火车驶过,我没有感到嘈杂和喧嚣,反而是一种熟悉的气息朝我汹涌而来,好像这原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已经不能缺失。只是火车的屡次提速,曾经的记忆变得有些模糊,于是便情不自禁一次次拿起相机对着那些变化不大的小站,寻找那份无法遗忘的怀旧情结。”

  郭长武的家住在东北农大(当时叫东北农学院)院内,后来全家搬到阿城城东,上初中时他就读于阿城二中,上高中时就读于哈市十一中,乘火车成了他上学的首选也是必选,而且一坐就是六年。“火车也是早晚上下班或上下学高峰时人多。见火车来了,还未停稳,一大群人便涌向车门以及一些开着的车窗,蜂拥而上。来不及买票的,可以到火车上补,火车车速不快,慢悠悠地走,那时有爬火车,或跳火车逃票的。人挤人,人挨人,脚被踩疼得哇哇直叫是常有的事。有一次,我把头探出窗外,正好一股浓烟冲上云霄,风一吹,煤屑砸到脸上,跑到耳朵窝里,坐一趟车下来,脸膛全黑了。后来我才知道绿皮火车是燃煤机车,煤屑很容易就吹到脸上。那时的车票也极便宜,只有四毛钱。”说起年少时乘绿皮车的经历,郭长武的脸上满是兴奋,手比画着,眼神中闪烁着光芒。
古老的香坊站 一份挥之不去的情愫

  “绿色的屋顶,高大的门窗,米黄与白色相间外墙,白色的扁圆窗框,香坊站是座典型的俄式建筑。这座火车站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是中国最古老的火车站。打着雨伞伫立在彩色步道板、广场道路砖和大理石铺就的站前广场上,伴着细碎的雨声,诵读着石碑上记录哈埠历史的文字,思绪会情不自禁地回到那段开埠之初的历史。”

  一个偶然的机会,郭长武听朋友说起香坊站改造后很漂亮,便在去年一个蒙蒙细雨的早晨去了那里。打着雨伞伫立在米黄色的俄式老建筑前,不经意间读到石碑上记录哈埠历史的文字,他才知道,他拍摄的火车站之途,竟误打误撞地从中国最古老的火车站开始啦!

  在哈尔滨的老一辈人中,有这样的传说“先有香坊,后有哈尔滨”。1898年,俄国人开始在这里修建中东铁路。和别的铁路不一样,中东铁路不是一条有着两个端点的线段,而是有着三个端点、以哈尔滨为相交中心的“T”字型铁路,西至满洲里,东至绥芬河,南至大连。当年俄国首批铁路工程技术人员抵达香坊后,即在香坊西修建了火车站,命名为“哈尔滨站”。由于哈尔滨站在西香坊区之内,所以当时整个西香坊最初就被称为“哈尔滨”或“哈尔滨区”。“哈尔滨站”建成后不久,哈尔滨作为一个城市渐渐形成了。这也就是“先有香坊,后有哈尔滨”的由来。后来中东铁路全线通车,由于俄国人称南岗区为“新城”,而按中国人习惯则称“新哈尔滨”,为了区别起见,把香坊“哈尔滨站”改为“老哈尔滨站”,解放后,又将“老哈尔滨站”改为“香坊站”。

  在拍摄过程中了解到这些历史后,作为生活知道网一名知名的拍客,郭长武兴冲冲地分别拍了香坊站、哈尔滨站的站台照片,上传到网上,期许着与大家分享追寻站台倩影的乐趣。很快郭长武收获了众多跟帖,许多网友都是老哈尔滨人,他们钟情于城市的每处老建筑,有人建议他不妨走得远点儿,拍一些哈市近郊的小站,因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铁路的升级改造,哈尔滨的许多小站正在消失,而且像对青山、庙台子这样的小站都有着百年的历史……于是,郭长武毫不犹豫地背起相机向哈市周边那些小站走去。


香坊站

  香坊站

  地址:哈尔滨市香坊区

  火车站隶属:哈尔滨铁路局

  火车站建于:1898年

  等级:一等站

  中国最古老的火车站。离哈尔滨站7公里。1898年,俄国人开始在这里修建中东铁路,并在香坊西修建了火车站,命名为“哈尔滨站”。后来中东铁路全线通车,由于俄国人称南岗区为“新城”,而按中国人习惯则称“新哈尔滨”,为了区别起见,把香坊“哈尔滨站”改为“老哈尔滨站”,解放后,又将“老哈尔滨站”改为“香坊站”。
 哈尔滨站

  地址:哈市南岗区铁路街1号

  火车站隶属:哈尔滨铁路局

  火车站建于:1899年

  火车站等级:特等

  1899年10月,在今哈尔滨站行李房的位置临时搭起一座小房子,作为站长室、电报室和行车人员休息室。1903年,哈尔滨老火车站站舍始建,1903年7月(清光绪二十九年六月),中东铁路全线正式通车运营,改称哈尔滨站。1904年旅客候车室即迁入新站舍。1959年拆除老站。1982年开始扩建站台、站舍和行李房。1989年10月1日,哈尔滨新站舍全部建成,建筑总面积2.8万平方米,并于2002年对其进行了第五次扩建改造。哈尔滨站承担四分之一的旅客运输任务和一定数量的货物运输任务。



  庙台子站

  地址:哈市松北区松浦镇

  火车站隶属:哈尔滨铁路局

  火车站建于:1899年

  火车站等级:四等

  离哈尔滨站10公里,离满洲里站925公里,隶属哈尔滨铁路局管辖。


新松浦站

  众多小站 一份难以割舍的牵挂

  “走进站台,两扇小小的售票窗口尘封已久,一缕缕晨光透过房顶的缝隙照在木梁上,在黑黑的布满灰尘的木梁上刻下一道道婆娑的光亮。曾几何时,这里也曾人声鼎沸、汽笛声声,只是时光的流逝,让它早已不见了当年的风采。也许不久,这里便会矗立起高楼大厦,或是铺就新的铁轨,但小站那旧时的容颜成了难以割舍的牵挂。”

拍摄最辛苦的经历是寻找众多记忆中的小站。没有路线图,而且许多小站台都取消了,提速后的火车根本不停,于是郭长武只能坐上开往大概方向的火车,约摸着到了附近的站,便赶紧下车,再沿着铁路线一个个去寻找。一次去找对青山站,他早晨七点出发,带着矿泉水和面包,徒步七八个小时就为了拍小站的风姿。

  “小站的近况直接影响着我的心情,去拍通向阿城的路北车站,那虽是个小站,已很少有火车经过,可小站粉刷得不错,更难得的是小站的院里种着花草,有着人的气息。拍摄是在六月份,正是鲜花五颜六色,争奇斗艳的时候,远远望去就让人心旷神怡。只是这样的小站太少了……甚至一些小站在视野中消失了。”郭长武轻轻地摇摇头,接着介绍道,他曾经专程赶到坐了六年火车的阿城城东站,可记忆中的跨线人行天桥、大道口,早就被高楼大厦所取代,没有留下旧时的一丝痕迹。这让他很失落,仿佛失去了一位老朋友,但也增加了他拍摄小站的决心,“每个小站都有一段历史,都牵系着人们那份柔软的情怀,那就该留下它的倩影,即便它普通或是不巍峨,但依旧承载着记忆。”听说哈尔滨即将建造的北站选址松北区庙台子,郭长武立即用了一天时间,将小站周边的风貌拍了个遍,“那可是1899年就建的小站,和哈尔滨站一样老,有着一百多年的历史,可是推土机一到,这些景致就都不在了,我必须多拍些,好给人们多增加几分印象……”

  幅幅照片 一份快乐的源泉

  “当火车从身边飞驰而过,激情就如瀑布直泻而下;当火车驶过,我目送巨龙的远行,站在或繁忙或冷清的站台,手指按下相机的快门来记录这里的一切。那是我快乐的源泉,因为是它让我的生活更加多彩,它带着我的梦想在无尽的铁道线上奔向远方。远方的小站,那是一个神秘的地方,更是我快乐的天堂!”

  一年多的时间里,郭长武拍摄了三十多个站台和周边环境的上千幅图片。电工的工作性质决定他可以工作一天休息一天,业余时间里,他几乎将全部的时间用于拍摄。采访中,他随手拿出一张在庙台子附近拍摄的老照片给记者看:那是一间在哈尔滨城区已消逝了模样的房屋,深红色的砖房、三角的高举架房顶、灰色木板障围成的门斗……他有几分深情地介绍道,“小时候我家的房子就是这样,只是现在在市区已经见不到了!还有老房子墙壁上的口号和语录,更是让我情不自禁地回忆起了自己的年轻岁月。”

  郭长武说他这样的年纪,总会有怀旧情结。对于生于这座城市、长于这座城市的他来说,火车站注定是驻留时间和情感最好的地方,拍摄火车站的照片让他的情结有了依托,而有幸的是,这个过程中,他结识到了不少铁路职工,其中有司机、乘务员、列车长等等,还有一些是志同道合的摄影爱好者,让他的摄影之路充满着乐趣,更增加了对城市历史的了解。

  采访结束时,记者送郭长武到楼下,不远处的霁虹桥正好有一辆火车穿梭而过,“呜——”地一声鸣笛打破了周围的宁静,接着“轰隆隆”的略显沉闷的声响沿着铁轨由远及近,传至耳边时,声音则变为舒缓又泛着颤音的“咔嚓、咔嚓”节奏声。郭长武有些痴迷地聆听着这一切,想必火车已走进了他的生活,远方那些神秘的小站,正是他快乐的源泉。


  对青山站

  地址:哈市松北区对青山镇铁路街

  火车站隶属:哈尔滨铁路局

  火车站建于:1900年

  火车站等级:四等

  离哈尔滨站31公里,离满洲里站904公里,隶属哈尔滨铁路局管辖。




从东门站经过的火车



  滨江站

  地址:哈市道外区

  火车站隶属:哈尔滨铁路局

  火车站建于:1934年

  火车站等级:一等

  是拉滨铁路的终点站,有滨北铁路经过滨江站。建于1934年,因当时归滨江省管辖,且车站位置恰叫滨江而得名。滨江站原为换货站,是集运转、客运、货运为一体的一等站,现在按铁路货场分类则为大型综合性货场。滨江站还有一别名——曾经被称为“新站”(早建20多年的哈尔滨站被称为“老站”)。那时铁路内部人员为方便,把滨江、哈站分别称为新站和老站,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新站、老站的称谓还时不时出现在一些本地老人或河南、河北等地到哈寻亲、访客人的口中。“这种称谓的广泛传播,与闯关东人员关外、关里的往来,有着直接的关系。”了解这段历史的业内人士称。



  孙家站

  地址:哈市通乡街65号

  火车站隶属:哈尔滨铁路局

  火车站建于:1934年

  火车站等级:三等

  离拉法站254公里,离哈尔滨站12公里,隶属哈尔滨铁路局,是重要的铁路枢纽之一。该站始建于1934年。当时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在中国掠夺运输方便,在孙家屯修建了拉宾铁路专用线,故起名孙家站,一直延用至今。

平房区是哈尔滨的一个卫星区,距离哈尔滨市区20KM左右,东北沦陷时期,是平房历史沿革的复杂阶段,也是平房人民生灵涂炭、苦难深重的历史阶段。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为掠夺东北财富,于1932年至1934年,在本区域修筑一段拉滨(吉林拉法--哈尔滨滨江站)铁路,强迫村民迁户。在平房屯南1公里处,设一火车站,命名为平房站。在军事强权统治下,本区域成为哈尔滨南部侵华日军独立的特别军事区。自1934年起,侵华日军加茂部队(后改为东乡部队,1941年改为731部队)、8372部队先后进驻平房站以北0.5公里和4公里处,强迁5个自然屯,修筑细菌实验厂(对外称防疫给水部)、飞机修理厂、飞机场、驻军营房、家属宿舍和其它军事、生活辅助设施。至1938年这块秘密军事基地基本建成,对内称第17号军事基地,或称加茂部队、731部队,对外称防疫给水部和平房镇。自此,平房成了世界最庞大的细菌战争研究基地,成为日本军国主义残害中华儿女、世界人民的食人魔窟。为加强特区防御,1943年,日本关东军又扩大特别区的范围,把周围的40余村屯(包括在行政区划上属伪双城县管辖的30余个村屯),划入“特别区”范围,设卡、立牌,进行猖狂的军事统治。“特别区”隶属伪香坊区公署和哈市公署双重管辖。“特别区”南至周家车站,北至孙家车站,沿拉滨铁路线间的广阔土地,被世人称之为“六十里地国境线”。

平房区[1]位于黑龙江省省城——哈尔滨市(以下简称哈市)南部,坐落在拉滨铁路线上。地理坐标为东经126°33′45″至126°48′45″,北纬45°30′00″至45°40′00″。东与阿城交界,南与双城为邻,西与南岗区红旗乡接壤,北连香坊区朝阳、黎明乡。区人民政府驻地在友协大街98号,距平房火车站4公里,距哈市人民政府约36.9公里(垂直里程),距省人民政府约13.75公里(垂直里程)。

平房区是哈市市辖城市区之一。周围由郊区环绕,距市中心城管界7.5公里,地域相对独立,地理环境优越。2005年,以城区为中心,连接农村两镇的交通网已经基本形成。境内有哈飞公司机场、拉滨铁路、黑大公路(哈五路)、哈平复线南北贯通。西距哈尔滨国际机场约30公里,北距东北地区中部最大的铁路枢纽---哈尔滨站

平房区美景
约20公里,拉滨铁路向南经周家、拉林、背荫河至五常市地约75公里,直达吉林市南下联通全国各地。东南距金代古都阿城约24公里,西南距清代古城双城约33公里,为哈尔滨南郊陆路交通、航空运输的重要门户和经贸活动的重要区域。
平房区位于哈尔滨市东南部,总面积93.97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14.28平方公里,总人口17. 4万人,其中城市人口14.9万人。区内设六个街道办事处、两个镇。
由于历史原因,平房区形成了有别于哈尔滨市其它区的区情特点。一是特大型企业集中,在全市工业格局中举足轻重。平房区是国家"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老工业基地,区内的哈飞公司、东安公司和东轻公司三个特大型企业是国内外闻名的飞机、汽车、发动机、铝镁合金材料制造加工基地,全地区工业总产值达亿元,占全市工业总

平房区地图
产值的10%。哈飞、东安的汽车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汽车工业总产值的87%。"十五"期间,哈尔滨市10亿元以上的技术改造项目总计有4项,其中,哈飞和东安各占1项,总投资额为36亿元。在一定意义上讲,哈尔滨工业经济发展的希望和潜力,很大一部分在平房,哈尔滨汽车工业发展的希望和潜力,主要在平房。二是远离市中心,规划建设一座现代化卫星城潜力巨大。平房区距哈尔滨市中心20公里,位于城郊地带,在城市公路绕行线(即四环路)以外。根据国务院批复的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适度向西、向南发展"的要求,平房区可为哈市中心区工业企业异地改造、"退二进三"提供发展空间。同时,相对独立的区域特点适宜于统一规划、统一开发,也易于在几年内发生显著变化。三是环境质量优良,生态条件得天独厚。平房区相对独立的地理位置,为保护和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提供了有利条件。大气环境质量在哈尔滨市城区中率先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与哈尔滨市著名风景区太阳岛不相上下。区域环境噪声、工业"三废"污染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全区生态环境总体水平与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27项考核指标对比,扣除有8项不确定以外,仅有4项未达标。平房区具有在哈市率先成为省级环保模范城区的工作基础。四是拥有举世闻名的侵华日军第731部队遗址,发展旅游业独具特色。坐落在平房区的侵华日军第731部队遗址,是二战以后世界范围内仅存的一处细菌战遗址群。1997年,"731"遗址被中宣部确定为百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每年接待国内外来宾10余万人次。国家文物局已

平房区居民楼[1]
将"731"遗址作为待批的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正式上报国务院。"731"遗址不仅对揭露日本军国主义暴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推进世界和平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于开发我市特色旅游,培育第三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731"遗址已被列为全省五个重点旅游开发项目之一。此外,平房地区的现代化工业生产、清代"京旗移垦"历史以及城郊农村民俗风情,也为开发特色旅游提供了有利条件。
根据区情特点,平房确定的未来发展思路是:一是建设现代新型的工业城区。确立以航空、汽车、发动机、铝材加工及汽车零部件配套生产为核心,以技术先进、管理完善、具备一定规模的现代化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地区格局,建成国家航空、汽车、发动机和铝材加工业的重要基地。二是建设独具特色的卫星城区。确立以服务工业经济为核心的布局,完善连接城乡的便利路网,发展国徽周边县市的市场体系,建成哈尔滨市对外开放的"窗口"、"示范区"和"幅射源"。三是建设环境优美的生态城区。以搞好城乡重点部位绿化彩化工作和生态农业痢疾基地建设为重点,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和整治力度,努力将平房区建成哈市环境最美、最适宜人们居住的生态城区,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四是建设中外名的旅游城区。紧紧围绕"731"遗址保护开发,逐步形成以"731"遗址旅游为核心,以工业旅游、满族京旗文化风情游、宗教游、
[1]平房区地处松嫩平原南部,长白山系张广才岭支脉丘陵地末梢,与松花江南岸漫地之间,属松花江第三阶地。地理位置位于东经126°33′45″至126°48′45″,北纬45°30′00″至45°40′00″。东与阿城市交界,南与双城市为邻,西与南岗区红旗乡接壤,北连动力区朝阳、黎明乡。全区总面积为9397公顷,其中城区面积1428公顷。区人民政府驻地为平房区友协大街98号。受地壳升降运动影响,该区形成“无山、少水(无江河湖泊)、无矿产、七沟八梁多面坡”的地貌特点。地势南高北低,缓降坡向西北。东部、北部为岗阜状平原(近于丘陵),面积是全区总土地面积的57.7%,海拔高度在190—207米左右,地势高低起伏,主要分布于城区南部、平新镇北部的张家店、新华村北,三家子村、平乐村一带,以及平房镇境内除韩家店以外的各村屯地带。地形沟谷多、坡地多、高度差较大,春、夏、秋三季的雨、雪水易汇集,形成何家沟和马家沟河两条季节性河流,这两条河流发源境内,平行向北,流经哈尔滨西郊和市中心区,注入松花江。岗阜状平原易水土流失、跑肥破墒,易旱,农作物易受灾害。西郊平新镇境地南部、城区及其以北,为波状起伏平原,面积占全区总土地面积的25.6%,海拔高度在180—190米之间,相对高度差小,地势较平坦,易保墒保肥,适于种植粮、菜等多种农作物。本区内还有少部分河谷平原,即低谷沟洼地,面积占全区总土地面积的16.7%,主要分布在马家沟两岸和马家沟、东南沟、西南沟、柳条沟、东二道沟至戴家村、哈达村前的支流地带和平新镇境内何家沟两岸以及商家窝堡、平乐村前的支流地带。海拔高度在155—160米之间。低洼地坡度小于1度,地势平坦,地下水位高,近于水源,宜种植春、夏菜和牧草等。
平房区位于哈尔滨市南郊。秦以前为古肃慎族活动区域。西汉后期至两晋,肃慎改挹娄属扶余境地。南北朝,挹娄改称勿吉,本地为勿吉人属地。勿吉灭扶余后,形成安车骨部。公元1115年(辽天庆5年),完颜阿骨打于安出虎水(今阿什河)畔奠都建金。经平房南8公里,自东南向西北开有运粮河,使这里得以兴盛。元代属辽阳行省开元路、明代属奴尔干都司纳邻河卫(拉林河卫)及扈伦部属的乌拉部,清初属宁古塔昂邦章京。自元、明至清初,这一带历经兵燹战乱和清王朝的封禁政策,已一改昔日繁荣,地广人稀,清廷谓之“闲荒”。公元1756年(清乾隆21年)始,境内再度开发,村落重新兴起。1819年(清嘉庆二十四年)后,本地出现满族官屯,为平房设治之始。双城协领衙门继续屯田,以双城堡为中屯,增设左右二屯。1820年(清嘉庆二十五年)后,设旗垦荒。在平房地区西半部,设置正黄旗、正红旗,辖10个满族屯落(现今只有正黄三屯、四屯属平房区管辖,正黄头屯、二屯、五屯已划归动力区管辖,正红旗各屯已划归南岗区管辖)。1882年(清光绪八年)前后,清廷视移旗屯垦之兴,破除封建闲荒之策,谕准旗丁招佃汉民代耕,陆续拨给各旗屯以牛、犋、籽种等,各旗屯周围布设窝堡,广开良田,破除满汉民族之隔,形成满汉混居局面。至清光绪末期,本区域已形成满汉屯落30余个。东北沦陷时期,是平房历史沿革的复杂阶段,也是平房人民生灵涂炭、苦难深重的历史阶段。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为掠夺东北财富,于1932年至1934年,在本区域修筑一段拉滨(吉林拉法—哈尔滨滨江站)铁路,强迫村民迁户。在平房屯南1公里处,设一火车站,命名为平房站。在军事强权统治下,本区域成为哈尔滨南部侵华日军独立的特别军事区。自1934年起,侵华日军加茂部队(后改为东乡部队,1941年改为731部队)、8372部队先后进驻平房站以北0.5公里和4公里处,强迁5个自然屯,修筑细菌实验厂(对外称防疫给水部)、飞机修理厂、飞机场、驻军营房、家属宿舍和其它军事、生活辅助设施。至1938年这块秘密军事基地基本建成,对内称第17号军事基地,或称加茂部队、731部队,对外称防疫给水部和平房镇。自此,平房成了世界最庞大的细菌战争研究基地,成为日本军国主义残害中华儿女、世界人民的食人魔窟。为加强特区防御,1943年,日本关东军又扩大特别区的范围,把周围的40余村屯(包括在行政区划上属伪双城县管辖的30余个村屯),划入“特别区”范围,设卡、立牌,进行猖狂的军事统治。“特别区”隶属伪香坊区公署和哈市公署双重管辖。“特别区”南至周家车站,北至孙家车站,沿拉滨铁路线间的广阔土地,被世人称之为“六十里地国境线”。在长达10余年的殖民统治期间,平房人民从未间断过反满抗日,同日本侵略者进行生死搏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得到中国人民抗日武装力量的支持,以组织抗日,组织截击、暗杀侵华日军,破坏军事设施,组织被关押的难友越狱、暴动,抵制出劳工、出勤劳奉仕队、出国兵和磨洋工等行动,不断打击和重创侵华日军。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帝国主义战败宣布投降。罪恶的侵华日军疯狂毁灭罪证,炸毁和破坏了军事基地内外的建筑和设施,平房镇变成一片废墟。1945年8月,苏联红军接管旧平房镇,1946年6月撤走。从此,平房地区回到了祖国怀抱,平房人民获得了新生。1947年至新中国建立前后,平房区域东部归哈市香坊区管辖,西部仍属双城县第四区管辖。1953年11月,平房设区级建制,划为哈市郊区,命名为平房区。1956年,改为市辖城市区至今。
辖六个街道办事处、两个镇,分别为:友协街道办事处、联盟街道办事处、保国街道办事处、新伟街道办事处、新疆街道办事处、兴建街道办事处及平房镇、平新镇。
人口概况
平房区境内人口,起源于辽金时代。1911年(清宣统三年)境内人口约2265人。日军侵华,东北论陷末期,全境人口约13000人。1911—1945年的35年间,人口增长年均在200人左右。1949年1月,东北军工部在平房组建军工厂,首批迁入职工2400余人。1953年,全区人口已达40393人,其中农村人口13139人。1954—1964年,年均增加人口3000人以上,全区人口机械增长、自然增长达到最高峰,总人口已增加到93765人。1963年,开始采取措施,控制人口自然增长。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全区城乡人口为146481人,人口自然增长9.08%。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区总人口为160401人,8年增加14447人。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区人口为172011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2%。2005年,全区人口为157429人。2008年,全区人口为19.2万人。
生产总值
2008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67亿元,同比增长12.5%;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3.6亿元,同比增长21.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1.32亿元,同比增长27.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55亿元,同比增长1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3.8亿元,同比增长26%;实际利用内资20亿元,同比增长167%;实际利用外资1,000万美元,同比增长3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633元,同比增长16.5%;万元GDP综合能耗降低4.8%。
城区定位

平房区地图[2]
由于历史原因,平房区形成了有别于哈尔滨市其它区的区情特点。一是特大型企业集中,在全市工业格局中举足轻重。平房区是国家"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老工业基地,区内的哈飞公司、东安公司和东轻公司三个特大型企业是国内外闻名的飞机、汽车、发动机、铝镁合金材料制造加工基地,全地区工业总产值达 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0%。哈飞、东安的汽车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汽车工业总产值的87%。"十五"期间,哈尔滨市10亿元以上的技术改造项目总计有4项,其中,哈飞和东安各占1项,总投资额为36亿元。在一定意义上讲,哈尔滨工业经济发展的希望和潜力,很大一部分在平房,哈尔滨汽车工业发展的希望和潜力,主要在平房。
二是远离市中心,规划建设一座现代化卫星城潜力巨大。平房区距哈尔滨市中心20公里,位于城郊地带,在城市公路绕行线(即四环路)以外。根据国务院批复的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适度向西、向南发展"的要求,平房区可为哈市中心区工业企业异地改造、"退二进三"提供发展空间。同时,相对独立的区域特点适宜于统一规划、统一开发,也易于在几年内发生显著变化。
三是环境质量优良,生态条件得天独厚。平房区相对独立的地理位置,为保护和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提供了有利条件。大气环境质量在哈尔滨市城区中率先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与哈尔滨市著名风景区太阳岛不相上下。区域环境噪声、工业"三废"污染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全区生态环境总体水平与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27项考核指标对比,扣除有8项不确定以外,仅有4项未达标。平房区具有在哈市率先成为省级环保模范城区的工作基础。

平房区公路[3]
四是拥有举世闻名的侵华日军第731部队遗址,发展旅游业独具特色。坐落在平房区的侵华日军第731部队遗址,是二战以后世界范围内仅存的一处细菌战遗址群。1997年,"731"遗址被中宣部确定为百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每年接待国内外来宾10余万人次。国家文物局已将"731"遗址作为待批的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正式上报国务院。"731"遗址不仅对揭露日本军国主义暴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推进世界和平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于开发我市特色旅游,培育第三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731"遗址已被列为全省五个重点旅游开发项目之一。此外,平房地区的现代化工业生产、清代"京旗移垦"历史以及城郊农村民俗风情,也为开发特色旅游提供了有利条件。

平房区因拉滨线铁路于此设有平房火车站而得名。
平房区位于哈尔滨市南郊。秦以前为古肃慎族活动区域。
西汉后期至两晋,肃慎改挹娄属扶余境地。南北朝,挹娄改称勿吉,本地为勿吉人属地。勿吉灭扶余后,形成安车骨部。公元1115年(辽天庆5年),完颜阿骨打于安出虎水(今阿什河)畔奠都建金。经平房南8公里,自东南向西北开有运粮河,使这里得以兴盛。元代属辽阳行省开元路、明代属奴尔干都司纳邻河卫(拉林河卫)及扈伦部属的乌拉部,清初属宁古塔昂邦章京。自元、明至清初,这一带历经兵燹战乱和清王朝的封禁政策,已一改昔日繁荣,地广人稀,清廷谓之“闲荒”。
公元1756年(清乾隆21年)始,境内再度开发,村落重新兴起。1819年(清嘉庆二十四年)后,本地出现满族官屯,为平房设治之始。双城协领衙门继续屯田,以双城堡为中屯,增设左右二屯。1820年(清嘉庆二十五年)后,设旗垦荒。在平房地区西半部,设置正黄旗、正红旗,辖10个满族屯落(现今只有正黄三屯、四屯属平房区管辖,正黄头屯、二屯、五屯已划归动力区管辖,正红旗各屯已划归南岗区管辖)。1882年(清光绪八年)前后,清廷视移旗屯垦之兴,破除封建闲荒之策,谕准旗丁招佃汉民代耕,陆续拨给各旗屯以牛、犋、籽种等,各旗屯周围布设窝堡,广开良田,破除满汉民族之隔,形成满汉混居局面。至清光绪末期,本区域已形成满汉屯落30余个。
东北沦陷时期,是平房历史沿革的复杂阶段,也是平房人民生灵涂炭、苦难深重的历史阶段。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为掠夺东北财富,于1932年至1934年,在本区域修筑一段拉滨(吉林拉法--哈尔滨滨江站)铁路,强迫村民迁户。在平房屯南1公里处,设一火车站,命名为平房站。在军事强权统治下,本区域成为哈尔滨南部侵华日军独立的特别军事区。自1934年起,侵华日军加茂部队(后改为东乡部队,1941年改为731部队)、8372部队先后进驻平房站以北0.5公里和4公里处,强迁5个自然屯,修筑细菌实验厂(对外称防疫给水部)、飞机修理厂、飞机场、驻军营房、家属宿舍和其它军事、生活辅助设施。至1938年这块秘密军事基地基本建成,对内称第17号军事基地,或称加茂部队、731部队,对外称防疫给水部和平房镇。自此,平房成了世界最庞大的细菌战争研究基地,成为日本军国主义残害中华儿女、世界人民的食人魔窟。为加强特区防御,1943年,日本关东军又扩大特别区的范围,把周围的40余村屯(包括在行政区划上属伪双城县管辖的30余个村屯),划入“特别区”范围,设卡、立牌,进行猖狂的军事统治。“特别区”隶属伪香坊区公署和哈市公署双重管辖。“特别区”南至周家车站,北至孙家车站,沿拉滨铁路线间的广阔土地,被世人称之为“六十里地国境线”。在长达10余年的殖民统治期间,平房人民从未间断过反满抗日,同日本侵略者进行生死搏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得到中国人民抗日武装力量的支持,以组织抗日,组织截击、暗杀侵华日军,破坏军事设施,组织被关押的难友越狱、暴动,抵制出劳工、出勤劳奉仕队、出国兵和磨洋工等行动,不断打击和重创侵华日军。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帝国主义战败宣布投降。罪恶的侵华日军疯狂毁灭罪证,炸毁和破坏了军事基地内外的建筑和设施,平房镇变成一片废墟。
1945年8月,苏联红军接管旧平房镇,1946年6月撤走。从此,平房地区回到了祖国怀抱,平房人民获得了新生。
1947年至新中国建立前后,平房区域东部归哈市香坊区管辖,西部仍属双城县第四区管辖。
1953年11月,平房设区级建制,管辖区域包括义发源、平顺、平安、平乐、平新、二道沟、平房等7个村。全区总人口404万人。
1954年为加强城市管理,分设友协、新疆、保国3个街道办事处。
1955年将双城县的平康、平治村划归平房区管辖。
1956年3月,1956年,改为市辖城市区,将平房区所辖9个村划归朝阳区,平房区改为城市区,仍辖3个街道办事处。1958年将原滨江区的3个农村管理区划归平房区,旋即改为朝阳、平新、平房3个农村分社。同年11月,将阿城县杨树公社和新华公社部分村屯划入,组成利新分社。1967年将平房区改为新曙光区,并将所属农村公社全部划归滨江区。
1972年8月,撤销滨江区,将平房、东方红两个农村公社划归新曙光区;同年9月,将新曙光区更名为平房区。
1980年1月,将城区原3个街道办事处调整为6个街道办事处。
1984年1月,撤销农村公社,设置平房、平新两个乡。划为哈市郊区,命名为平房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11-14 21:14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