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937|回复: 0

难治性病如何以佛法来治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0-16 10:37: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四一、参问:

各位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第一次看到你们的法尔禅修中心网,对你们所传授的佛法知识非常喜欢。这在其它的网上是找不到的。可以说是“相见恨晚”,如果早点看到,我的修行就会少走许多弯路,真的是要谢谢各位老师了。

我以前也学习不少的功法,但一直找不到门路。现在可能是机缘到了,我终于遇到了《法尔禅修中心》,只可惜我在大陆,没有办法去你们那里。

现在请教一个问题。有一个朋友得到性病,吃了许多药也没办法,没能根治。我介绍他学习佛学,学禅定,但他不相信我。我想请教,如何修?另外,我个人修过大悲咒、楞严咒等。我对佛法深信不疑,我也相信就是艾滋病、癌症等目前医院无法治的,用佛法,通过修练都能治好。请问对吗?有什么方法?请介绍一下,让众生都能受益。谢谢!南无观世音菩萨。

  

师答:  

龙居士大德:

阿弥陀佛!8月2日mail收悉,您的问题是得性病的人如何用佛法治疗?这真是个好问题,也是一个大问题,可惜您没有说明是什么性病。但若是一般性病,像淋病、梅毒、软性下疳、花柳性淋巴肉芽肿、鼠蹊肉芽肿、生殖器疱疹等,都是属于传染病的性病,现在的医院、卫生局应能治疗,所以您朋友是否得到不是一般的性病或多种感染的性病。若是上述的一般疾病不能治疗,那是业障病,所以怎么治都治不好的。佛法当然能治大小业障病,但用佛法治疗,除虔诚之心外,若不懂其轨则,也不得其益。

最高乘的治病佛法,是观身病是空,由阿赖耶识直接转其病,一切病缘都是由阿赖耶识所执取,所以只要它不执取其病,病因无根本可着,就会慢慢消失。但这是修行上上根基者,遇业缘才能转缘,实非一般凡夫、俗子一下子所能做得来的。

要达到上述能力,就像您说的,由打坐中练心力,心能使得上力时,观病非病,或有病不在意,天天打坐用功,久而久之,自能忘记自己的病,在不知不觉中,病自然就好了。其实这理论是:病能好是自己心清静了,开始可以转业力了。但若一个初学者要练到能转其业缘,是要用功很久的。起码要用功到身体有变化,诱发出丹田的气机来,当然从生理上言,有气机即能诱发身体免疫系统,这是从心有定静工夫,就会产生身体的变化而言,达到以自力来治己病者。

退而求其次,藉由佛、菩萨密咒来达到治病的目的,但要用密咒治病者,必须是已皈依三宝的佛弟子。若非三宝弟子乱持密咒,虽念其咒有灵验,但将得「伪盗获罪」;甚至金刚菩萨等,若得一印、一咒,不先念《大轮金刚陀罗尼》心咒21遍,亦获如是罪。《大轮金刚陀罗尼经》中云,此等得「伪盗获罪」的人,死后当得下地狱,地狱报尽还出生为畜生道。所以非佛弟子应先真正依某出家法师皈依三宝,成为佛弟子,之后最好还是有机缘灌顶,如此在修一切咒、印时,再念《大轮金刚陀罗尼》心咒21遍,就没有持咒有验,而死后遭受果报之虞。

具足上述之知见后,要以佛法来治病,修法当从忏悔起,所有得病都是有其因缘,无明造一切罪业,如过去世所造业我们未能知悉,但今生造何业自己清清楚楚,若无一忏悔自己行为的心,诸佛、菩萨是不会护持的,纵有诵咒亦不能得其验。所以治病先忏悔,忏悔功课占一很重要的地位。忏悔要依经忏来忏悔,如大悲忏、地藏忏、水忏、粱皇宝忏、八十八佛忏等,这些较通俗为大众所知。也许着病之人在虔诚忏悔、拜忏中,疾病就会慢慢改善。若没有改善,当得再诵咒、诵经等,由诸佛、菩萨以密咒来为病患治疗疾病。

一切诵经、诵咒者未有灵验,可能此人又是口食荤秽,饮酒啃肉,当然诵经咒不会有灵验,所以知道上述之法要后,当得永远素食,不食众生肉,表示信仰佛法之决心,如此再行诵咒、诵经,当有灵验。当然诵咒依经典之仪轨而设坛场,依经典所述而设供养,如此佛、菩萨、金刚护法定会降临坛场,当然就能无事不办了。此点要有德行良好上师授与,不然一般人不能如法建坛场的。

此处还留有一个尾巴问题,就是有关咒语,您念的咒音准确与否,念得顺口与否,若是音不准、口不顺,也许会感召诸魔类前来,趁虚插一脚。有时魔类、魑魅、魍魉等亦能示现有其灵验,但您无知其真实,以魔为佛、菩萨,终当落为魔眷属。所以咒语当要从上师处去学得,不要自己乱揣摩念音,这点也是要注意的。

总之,佛度有缘人,能对佛法产生信心者,必能得其利。若患者心不诚,只想要病好,并没有真正要悔过,忏悔其错误行为之意,当然佛法亦无灵验矣!这也是因果的道理。总结:因因果果,历历不爽,要能转命,诚心忏悔,再求诸佛、菩萨加持,当转其命、愈其顽病。谢谢您的mail。

心理疾病是指心理因素或精神紧张因素引起人体一系列植物神经系统和内脏功能变化的一组疾病。当这些变化处于可逆时为心理生理反应,当这些变化处于持续的病理性时称为心身疾病,包括社会因素为重要病因所引起的疾病。佛教心理学思想较为集中地表现在“五蕴”和“八识”。“五蕴”主要谈心理活动的几大块,或者说由几方面构成,“八识”主要谈到认识过程的发展及根源。它有丰富的心理学思想,有些地方还分析入微。佛教强调心理,认为精神第一性,即是精神派生而感觉到的物质世界(“色界”)也并非真实地存在,人身也并无一个自我实体,只是由五蕴集合而成:(1)色蕴,指组成身体的物质,可以认为它是承担心理活动的基础,当然佛教认为它并不实际存在(2)受蕴,指随感官生起的苦、乐、忧、喜等感情,这是以自我体验所表现出的情感过程,佛教尤其否定烦恼等负性、粗糙、原始的情绪,崇尚对佛的理想完美、道德等情操(3)想蕴,指意象作用,是在需要动机的基础上产生的要求和满足的一种模糊的心理倾向;(4)行蕴,指意志活动等符合目的的自觉行为,在行为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坚定性、精进性、纪律性、果敢性等方面的心理品质;(5)识蕴,指意识,如人们有悟性的认识、深入的体验和自觉的行为等心理活动的总和,成为认识行为的基础。
唯识宗强调,观察方法有八识,即眼识(视觉)、耳识(听觉)、鼻识(嗅觉)、舌识(味觉)、身识(触觉)、意识(综合以上诸种感觉所形成的知觉,也涉及到初级的知觉行为思维)、末那识(意识根本)、阿赖耶识(深藏的意识本源)。前五识相当于感觉,后面三识探讨意识产生的根源,第六识相当于知觉,第八识为潜意识。依据《解深密经》和《瑜伽师地论》等,主张用三相即“依他起相”(万法皆依他种种因缘而起)、“遍计所执相”(凡夫普遍妄计所迷执为有)和“圆成实相”(圆满成就的真实体相)来解释宇宙万有的性相,佛教的心理学思想以唯识宗论述得最多、最深入,集中于八识中,尤其是心理过程。佛教生命观与西医、中医都不同。佛教认为生命是精神所派生出来的,是心理现象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躯体影象。故《坛经》有“五蕴幻身”之说,认为身如影形,从业缘见,我们所见到的生命,只不过是由色、受、想、行、识等五种东西聚集而成的,并不存在实在的实体。
二、病由心造
从病因来说,佛教认为几乎所有疾病都是由精神引起的,就是说百病由心造,四大失调为基本病机。《童蒙止观》说:“由心识上缘,故令四大不调;若安心在下,四大自然调适,众病除矣。”因为起惑造业,挂念外物,心猿意马,我憎烦恼就会成病因,而导致地、水、风、火失调。如果能抛弃挂念,把非我烦恼的意念平息下来,血气调和,四大协和,病痛自会消除。心病多由我执、我见我憎、我爱、三毒、四倒等烦恼习惯势力所致。《佛为大医王论》强调人之患病,身病多先由心病引起。心病由何而来?佛家一语可道破之:横执我见,任性纵欲而已。《维摩诘经》说:“是身为灾,百一病恼,一大增损则百一病生;四大增损,四百四病,同时俱作。”唐代名医孙思邈兼好佛教,关于疾病与健康,他也谈到:“凡四气合德,四神安和一气不调,百病发生;四神动作,四百四病同时俱发。”《干金方》根据病情的轻重,及其可治疗程度也分为四级;“一百一病,不治自愈(病轻浅,或初发,靠自然疗法);一百一病,须治而愈(病有发展,但未深入,主要靠针药治疗);一百一病,虽治难愈(病情日久,病情深入,难以痊愈,只能缓解);一百一病,真死不治(病入膏肓,不治之症)。”当然佛教主张百病由心,治亦由心,故《近思录存养》谓:“明道先生日:‘人有四百四病,皆不由自家,则是心须教由自家’。”强调精神治疗的根本作用。烦恼被认为是佛教医学的根本病因,也是主要病机的表现。如果将烦恼狭义化,则接近于中医内伤七情及情志病机,是现代医学心理社会因素致病所表现出的心身不适应症状。佛教认为有五种恐怖:第一种是造诸恶孽恐怖,二是受诸痛苦恐怖,三是失势恐怖,第四是讼事恐怖,第五是恶死恐怖。明白恐怖产生的由来,祛除贪L-(财权、名利)、人事间烦恼,修炼正果正视死亡,就会心安理得,不再有恐惧。
三、佛医范围
心身疾病是指各种心理因素所导致的躯体疾病和躯体功能障碍的总称。C-身痰病的发生、发展和演变,与情绪、性格、环境密切相关。心身疾病范围相当广泛,如心血管系统的心身疾病有冠心病、L-脏神经症(胸痹)、高低血压(眩晕)、L-律失常、B一受体高敏症(L-悸)、神经性晕厥、雷诺氏病(厥证);神经系统心身疾病有脑溢血、脑梗塞(中风)、血管神经性头痛、紧张性头痛癫痫等;消化系统心身疾病有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脘痛)、慢性胃炎(胃痞)、胃神经官能症(胃胀)、习惯性便秘、慢性肝炎(胁痛)、慢性胆囊炎(胆胀)等。此外,还有支气管哮喘等呼吸系统心身疾病、糖尿病(消渴)等内分泌系统心身病证、类风湿(痹证)等骨骼肌肉系统心身疾病,原发性性功能障碍(阳痿)等生殖系统心身疾病,食道癌、胃癌(嗝噎)等肿瘤内科心身疾病等。心身疾病又称生理心理疾病。国外资料表明心脏病占疾病总数的20%-60%,我国占20%-40%,其中尤以心脑血管专科、消化专科为多。
心身疾病的发病是由于心及身造成惊恐的刺激所致。抑郁的心境、紧张的压力、过分的情绪、偏颇的性格等均可造成心理生理的反应,即心理刺激、情绪激动引起或伴发的生理反应。比如噪声引起恐惧的心理反应,伴随心率和呼吸加快等变化;愤怒会引起胃酸分泌和胃粘膜血流量的变化。一般说来刺激紧张一消失,心身反应即很快随之消失。但是,由于现代社会情绪紧张等,刺激不断反复出现,久而久之就会使器官发生病理上的改变,进而出现形态上的改变,或组织的损害。这些改变,尤其容易在脆弱的器官上产生,许多冠心病、高血压、胃溃疡等都是这样产生的。患有这些心身疾病之后,若有强烈情绪刺激,疾病会明显发作,严重时甚至威胁到生命。现代社会中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们,如果能学一些参禅、打坐、修定、素食、戒酒等佛家的部分生活习惯,以此修灵性、除业障、祛三毒,这对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是大有好处的。在心理因素致癌症问题上,佛医、中医、西医均有共识,只是认识方法与解释不同。佛教所说的数十种烦恼会引起癌症。从灵性方面修行治疗癌症,这是一般人所忽视的,一般医生也不讲究的。但是,佛教就很讲究从缘入手,通过信仰、祈祷来排除异念,增强自信,觉观自在,调息自心。《修习止观坐禅法要》指出“用心坐中治病,仍须更兼具十法,无不有益。十法者:一信、二用、三勤、四常住缘中、五别病因法、六方便、七久行、八知取舍、九持护、十识匿障。”这是能医治疾病的。佛教医学主张寻找疾病因果,修心性,除烦恼,求涅粱,以超脱于生老病死。对现代文明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仅靠外部的力量,如药物和手术,未必都能痊愈。只有从自身内部努力去改进人的体质或环境、改变人的不良生活习惯才有可能战胜疾病,这便是医疗自助的核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11-14 04:3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