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儿呼吸道疾病包括上、下呼吸道急、慢性炎症,呼吸道变态反应性疾病,胸膜疾病,呼吸道异物,先天畸形及肺部肿瘤等。其中急性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约占儿科门诊的60%以上,北方地区则比率更高。由于婴幼儿免疫功能尚不完全成熟,在住院患儿中,肺炎为最多见,因此卫生部把它列为小儿四病(肺炎、腹泻、佝偻病、贫血)防治方案中的首位。
小儿呼吸道疾病包括上、下呼吸道急、慢性炎症,呼吸道变态反应性疾病,胸膜疾病,呼吸道异物,先天畸形及肺部肿瘤等。其中急性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约占儿科门诊的60%以上,北方地区则比率更高。由于婴幼儿免疫功能尚不完全成熟,在住院患儿中,肺炎为最多见,因此卫生部把它列为小儿四病(肺炎、腹泻、佝偻病、贫血)防治方案中的首位。
小儿呼吸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与小儿时期易患呼吸道疾病密切相关。呼吸系统以环状软骨下缘为界,分为上、下呼吸道。上呼吸道包括鼻、鼻窦、咽、咽鼓管、会厌及喉;下呼吸道包括气管、支气管、毛细支气管、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及肺泡。[1]
上呼吸道
1.鼻 鼻腔相对狭窄,位置较低。婴幼儿鼻粘膜柔嫩并富于血管,感染时粘膜肿胀,易造成堵塞,导致呼吸困难或张口呼吸。[1]
2.鼻窦 新生儿上颌窦和筛窦极小,2岁以后迅速增大,至12岁才充分发育。额窦2—3岁开始出现,12~13岁时才发育,蝶窦3岁时才与鼻腔相通,6岁时很快增大。由于鼻窦粘膜与鼻腔粘膜相连续,鼻窦口相对大,故急性鼻炎常累及鼻窦,易发生鼻窦炎。[1]
3.鼻泪管和咽鼓管 婴幼儿鼻泪管短,开口接近于内眦部,且瓣膜发育不全,故鼻腔感染常易侵入结膜引起炎症。婴儿咽鼓管较宽,且直而短,呈水平位,故鼻咽炎时易致中耳炎。[1]
4.咽部 咽部较狭窄且垂直。扁桃体包括咽及腭扁桃体,前者6个月已发育,后者1岁末才逐渐增大,4~10岁发育达高峰,14~15岁则渐退化,故扁桃体炎常见于年长儿,婴儿则少见。[1]
5.喉 以环状软骨下缘为标志。喉部呈漏斗形,喉腔较窄,声门狭小,软骨柔软,粘膜柔嫩而富有血管及淋巴组织,故轻微炎症即可引起声音嘶哑和呼吸困难。[1]
下呼吸道
1.气管、支气管 婴幼儿的气管、支气管较成人短且较狭窄,粘膜柔嫩,血管丰富,软骨柔软,因缺乏弹力组织而支撑作用差,因粘液腺分泌不足而气道较干燥,因纤毛运动较差而清除能力差。故婴幼儿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而一旦感染易于发生充血、水肿导致呼吸道阻塞。左支气管细长,由气管向侧方伸出,而右支气管短而粗,为气管直接延伸,故异物很容易易进入右支气管。
2.肺 肺泡数量较少;弹力纤维发育较差,血管丰富,间质发育旺盛,致肺含血量多而含气量少,易于感染。感染时易致粘液阻塞,引起间质炎症、肺气肿和肺不张等。
3.胸廓 婴幼儿胸廓较短,前后径相对较长,呈桶状;肋骨呈水平位,膈肌位置较高,胸腔小而肺脏相对较大;呼吸肌发育差。因此,呼吸时,肺不能充分地扩张、通气和换气,易致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而出现发绀。小儿纵隔体积相对较大,周围组织松软,在胸腔积液或气胸时易致纵隔移位。
呼吸道感染
呼吸道感染分为上呼吸道感染与下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是指自鼻腔至喉部之间的急性炎症的总称,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下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疾患,治疗时必须明确引起感染的病原体以选择有效的抗生素。
中医防治呼吸道感染方法
中医防治呼吸道感染颇具特色。同样是感冒,病种不一,就会产生不同的症状,而选用与之相应的中药,就会收到预期的疗效。以畏寒、肢体酸痛、流清涕、痰稀薄,表现为风寒感冒者,可用午时茶、风寒感冒冲剂、川芎茶调散,也可用生姜、红糖汤,简单有效。以发热、口干、黄涕、咽痛、痰稠黄、苔薄黄,表现为风热感冒者,常用双黄连口服液、感冒退热冲剂、银翘解毒片、抗病毒口服液、VC银翘片等,疗效明显;也常用板蓝根、柴胡、贯众、虎杖、金银花、连乔、菊花等单味药煎汁服用,疏风清 热解毒,抗病菌,缓解感冒症状,预防感冒并发症。
在防治呼吸道感染方面,中医十分重视人体抵抗力对病原体的作用,对于体弱、慢性支气管炎、肿瘤、心脑
党参组图(6张)血管疾患等免疫功能减退,抗病能力差,易患上呼吸道感染的病人,可以采用“扶正祛邪”的法则,运用一些补气血、益肝肾、止阴阳的药物,如黄芪、党参、杞子、首乌、当归、熟地、吐丝子等,同时兼用一些清热解毒、祛风散寒的药物,以标本兼治,补本除邪。平时,这些病人还可服用玉屏风散、施普瑞、补中益气丸、六味 地黄丸等补益中成药,以强身健体。儿童因多表现为阴虚体质,一般以太子参、茯苓、麦冬为主,益气养阴,再配合菊花、桑叶、茅根等,清热除邪。
此外,一些简便易行的防治呼吸道感染的中医药疗法也颇受欢迎:① 大蒜:具抗病毒、抗菌作用,每日服生大蒜2~4瓣,熟大蒜10克左右。② 葱白加豆豉,煎服,或葱白加米煮粥,加醋少许,热食取汗。③蜂蜜,取30 克左右,每日冲服一次。④菊花,泡茶每日5克干,疏风,清热,解毒。 ⑤鸭跖草、鲜草200~400克,水煎分两次服;干草200克,开水冲服。
呼吸频率
小儿呼吸频率快,年龄越小,频率越快。新生儿40~44次/分,0~1岁30次/分,1~3岁24次/分,3~7岁22次份,7~14岁20次份,14~18岁16~18次。婴儿期呼吸中枢调节能力差,易出现节律不整。
呼吸型
婴幼儿呼吸肌发育不全,呈腹膈式呼吸。随年龄增长,膈肌和腹腔脏器下降,肋骨由水平位变为斜位,逐渐转化为胸腹式呼吸。
功能特点
1.肺活量 小儿肺活量约为50—70ml/kg。按单位体表面积计算,成人大于小儿3倍,说明其潜在力差。呼吸功能储备较低,发生呼吸障碍时其代偿呼吸量最大不超过正常的2.5倍,而成人可达10倍,因此易发生呼吸衰竭。
2.潮气量 年龄越小,潮气量越小;死腔/潮气量比值大于成人。
3.每分钟通气量和气体弥散量 前者按体表面积计算与成人相近;后者按单位肺容积计算与成人相近。
4.气道阻力 由于气道管径细小,小儿气道阻力大于成人,随年龄增大气道管径逐渐增大,从而阻力递减。
小儿呼吸道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均较差。如咳嗽反射及纤毛运动功能差,难以有效清除吸人的尘埃和异物颗粒。肺泡吞噬细胞功能不足,婴幼儿辅助性T细胞功能暂时性低下,使分泌型IgA、IgG,尤其是IgG2亚类含量低微。此外,乳铁蛋白、溶菌酶、干扰素及补体等的数量和活性不足,故易患呼吸道感染。
体格检查
(1)望诊:①呼吸频率改变:呼吸困难的第一征象为呼吸频率增快,年龄越小越明显。呼吸频率减慢或节律不规则也是危险征象。②发绀:肢端发绀为末梢性发绀,舌、粘膜的发绀为中心性发绀。中心性发绀较末梢性发绀发生晚,但更有意义。③吸气时胸廓软组织凹陷:上呼吸道梗阻或严重肺实变时,胸骨上、下,锁骨上窝及肋间隙软组织凹陷,称为“三凹征”。
(2)吸气喘鸣(inspiratory wheeze)和呼气喘鸣(expiratory wheeze):吸气时出现喘鸣音,同时伴吸气延长,是上呼吸道梗阻的表现。呼气时出现喘鸣音同时伴呼气延长,是下呼吸道梗阻的表现。
(3)肺部听诊:哮鸣音常于呼气相明显,提示细小支气管梗阻。不固定的中、粗湿啰音常来自小支气管的分泌物。于吸气相,特别是深吸气末,听到固定不变的细湿啰音提示肺泡内存在分泌物,常见于肺泡炎。
血气分析
反映气体交换和血液的酸碱平衡状态,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小儿血气分析正常值见表6-1。
当动脉血氧分压(Pa02)<50mmHg(6.67kPa),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02)>50mmHg(6.67kPa),动脉血氧饱和度(Sa02)<85%时为呼吸衰竭。
表6-1 小儿血液气体分析正常值
项目
新生儿
~2岁
>2岁
pH值
7.35-7.45
7.35-7.45
7.35-7.45
Pa02(kPa)
8-12
10.6-13.3
10.6-13.3
PaC02(kPa)
4.00-4.67
4.00-4.67
4.67-6.00
HC03-(mmol/L)
20-22
20-22
22-24
BE(mmol/L)
-6-+2
-6-+2
-4-+2
Sa02 (%)
90-97
95-97
96-98
肺脏影像学
胸部X线透视和摄片是最常用的检查。如今,CT、高分辨CT(HRCT)、磁共振(MRl)和数字化胸部X线摄片等技术使肺部疾病的诊断率大为提高。
支气管镜
可在直视下作活检或刷检,可视范围大,容易取材,进行细胞和组织学检查,可提高阳性率。亦可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了解肺泡灌洗液中细胞成分、形态和生物学特征,分析各种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
实验室检查
病毒感染者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计数相对增高。病毒分离和血清学检查可明确病原,免疫荧光、免疫酶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可做出早期诊。
细菌感染者白细胞可增高,中性粒细胞增高,在使用抗菌药物前行咽拭子培养可发现致病菌。链球菌引起者于感染2~3周后ASO滴度可增高。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acute upper respiratory infection,AURl)系由各种病原引起的上呼吸道炎症,简称上感,俗称“感冒”,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该病主要侵犯鼻、鼻咽和咽部,如上呼吸道某一局部炎症特别突出,即按该炎症处命名,如急性鼻炎、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主要用于上呼吸道局部感染定位并不确切者。
各种病毒和细菌均可引起,但90%以上为病毒,主要有鼻病毒(RV)、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流感病毒(FluV)、副流感病毒(paraFluV)、腺病毒(ADV)等。病毒感染后可继发细菌感染,最常见为溶血性链球菌,其次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肺炎支原体亦不少见。
婴幼儿时期由于上呼吸道的解剖和免疫特点而易患本病。营养障碍性疾病,如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亚临床维生素A、锌或铁缺乏症等,或护理不当,气候改变和环境不良等因素,则易发生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或使病程迁延。
呼吸道疾病多发于干燥气候,北方发病率明显高于南方。气候干燥易引起人体机理的上火症状,从而引发呼吸道感染。
由于年龄大小、体质强弱及病变部位的不同,病情的缓急、轻重程度也不同。年长儿症状较轻,婴幼儿则较重。
一般类型
1.症状
(1)局部症状:鼻塞、流涕、喷嚏、干咳、咽部不适和咽痛等,多于3~4天内自然痊愈。
(2)全身症状:发热、烦躁不安、头痛、全身不适、乏力等。部分患儿有食欲不振、呕吐、腹泻、腹痛等消化道症状。腹痛多为脐周阵发性疼痛,无压痛,可能为肠痉挛所致;如腹痛持续存在,多为并发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婴幼儿起病急,全身症状为主,局部症状较轻。多有发热,体温可高达39~40℃,热程2~3天至1周左右,起病1~2天可因高热引起惊厥。年长儿以局部症状为主,全身症状较轻,可仅轻度发热。
2.体征 体检可见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有时可见下颌和颈淋巴结肿大。肺部听诊一般正常。肠道病毒感染者可见不同形态的皮疹。
特殊类型
1.疱疹性咽峡炎(herpangina) 病原体为柯萨奇A组病毒。好发于夏秋季。起病急骤,临床表现为高热、咽痛、流涎、厌食、呕吐等。体检可发现咽部充血,在咽腭弓、软腭、悬雍垂的粘膜上可见数个至十数个2~4mm大小灰白色的疱疹,周围有红晕,1~2日后破溃形成小溃疡,疱疹也可发生于口腔的其他部位。病程为1周左右。
2.咽结合膜热(pharyngo-conjunctival fever) 以发热、咽炎、结膜炎为特征。病原体为腺病毒3、7型。好发于春夏季,散发或发生小流行。临床表现为高热、咽痛、眼部刺痛,有时伴消化道症状。体检发现咽部充血、可见白色点块状分泌物,周边无红晕,易于剥离;一侧或双侧滤泡性眼结合膜炎,可伴球结合膜出血;颈及耳后淋巴结增大。病程1~2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