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在哈市道外区大水晶街原保障小学校园内找到一幢旧二楼,这是哈尔滨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该楼为中国式普通建筑,建筑年代不详,砖木结构,地上二层,地下一层。这里曾是上世纪初我国第一个卫生防疫机构———东三省防疫处的办公楼。7 W% U; b: I$ b4 l1 a3 {9 k
1910年,哈尔滨暴发了大规模的鼠疫,伍连德受命来哈控制了鼠疫的蔓延。9 E; z# j% P, L
在1910年鼠疫大暴发的36年后,一次人为的鼠疫也暴发于哈尔滨。5 C* h& u6 R2 Q( M( u$ K
“黑死病”暴发
1 r( U5 [1 V: N 1910年冬,位于中俄边境的铁路枢纽小镇满洲里暴发鼠疫。第一病例出现于10月8日,一月后传染到哈尔滨,两月内蔓延至东北全境。当时清政府东北地方大员给军机处的报告是这样描绘的:“府厅州县地方蔓延所及者,六十六处,死亡人口达四万二千以上。腊尾春初,疫势最为炽盛。哈尔滨一隅及其附近之双城、呼兰、长春,每日疫毙百数人,岌岌不可终日,哈埠人口不及二万,死亡至六千以上……”: F) k6 }7 H2 ?0 J( F$ R
而根据统计,至1911年,哈尔滨因鼠疫死亡的人数达到43300人,而全国因鼠疫死亡的人数则达到了近百万人。$ y! o- Y, G8 s- J% L
当时的俄国和日本在东北的殖民势力很大,他们以中国政府无力处理为由,准备出面控制我国的防疫工作。清廷唯恐俄、日再次窃据国土,在万般无奈之中,接受外务部施肇基的推荐,委派时任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副监督(副校长)的伍连德博士为全权总医官,赴东北领导防疫工作。# E6 `5 e" B4 ~1 t9 _. p
“医学进士”6 {4 @( u; c& p3 x3 Y
伍连德到哈尔滨的前后,已有多名医生死于鼠疫传染。伍连德深知被: C+ U* B% R- @, }( o# p
欧洲人称为“死神”、“黑死病”的鼠疫的危险性,但他不顾危险,深入疫区进行调查。+ _, ~/ R/ p( d1 n' M% H
伍连德调查发现,首例病人于1910年10月24日发生于黑龙江省满洲里的某个村镇,循此查明各地首例病例的发病时间,从而证实鼠疫蔓延的走向是从满洲里开始,然后经齐齐哈尔、哈尔滨、吉林、长春、沈阳、锦州、天津、北京、秦皇岛、济南。疫情是沿着铁路向南蔓延。传播鼠疫的传染源是旱獭。原来世界毛皮市场对旱獭的需求量陡增,从而吸引了一批来自非自然疫区(主要是山东省)的新猎手。当地有经验的老猎手能识别旱獭是否染疫,而新猎手由于缺乏辨别经验,为了多挣钱,无论旱獭有病与否,一概作为猎取对象。猎获后,将其携回地窨子旅店,剥皮食肉。因而首先在这些拥挤不堪、空气污浊的地窨子中暴发了鼠疫。
! K- h& k% @, f; p" b' [8 z, k; W 伍连德博士已能制造被当时传媒称为“疫浆”的疫苗,但绝大多数在社会底层的中国老百姓居住拥挤的土屋、土炕,极利于老鼠和跳蚤的繁殖与活动,鼠间鼠疫和人间鼠疫相互感染;东北严寒的冬季,人们不得不门窗紧闭,拥挤矮小的房屋,空气中病人喷出的带菌飞沫有很高的浓度;人口密集的城市空间,健康与疾病、人群与动物、跳蚤与寄生虫、死尸与粪便拥挤在一小片土地上,更加重了鼠疫的肆虐。这些社会因素使当时中国政府管辖下的傅家甸成为哈尔滨鼠疫传播的重灾区。
/ f R3 j6 G! Q2 a4 ~ o, [( A: a; _ 伍连德采用了划分疫区和非疫区、隔离疫区、控制交通、阻隔瘟疾继续传染、消毒、焚烧死尸、建立医院收容病人等传统的防疫措施。并逐日为疫区百姓发放柴米,派巡警查看各房及院落有无隐藏尸体。终于在1911年4月扑灭鼠疫。为此当年5月他获得了清政府颁发的二级双龙勋章,还得到“医学进士”的功名。
& c0 E7 t$ t6 G4 ] “万国鼠疫研究会”
: {5 b% E2 M1 q" ]# Z8 Y 1910年底,伍连德邀请各国学者和医生来华考察鼠疫并研讨防治方法。3月起,各国学者陆续到达,而东北疫情已趋平息。4月3日,“万国鼠疫研究会”在沈阳开幕。到会130余人,其中来自英、美、俄、德、法、奥、意、荷、日、印等10国的代表34人。' M1 a" L5 l2 }" w8 H4 M, S8 `
伍连德以中国外交部特派医官的身份被一致推举为大会会长。会议分微生物学和理化学两组开展学术讨论,前者由鼠疫病原菌的发现者、日本著名细菌学家北里柴三郎任组长;后者由英国学者皮特里和克里负责。会后用英文发表了长达500页的《1911年国际鼠疫会议报告》:# d% e, E' v% Y1 K2 R6 y& j
一、基本确认旱獭是这次鼠疫的传染源,鼠类身上的跳蚤是传播媒介。) U) t' W v0 N' }% U- ~' Z
二、肯定传播途径主要是铁路及轮船航路,当时正是春节前,铁路禁运后逾万工人步行回乡也是传染原因。有一份记录出现第一个病例的时间和地点的资料弥足珍贵(见表格):
! S; U: ~/ z, v! G* W4 Q7 } 三、患者的血和痰都带有菌,粪便中带有大量致病菌。/ `1 T; x7 _/ d
四、鼠疫病菌经日光照晒即死,衣物、皮毛、黄豆等只要见阳光,就不会传播鼠疫。% U, S+ b# H' ~% W- e& H' c9 h, S
五、腺鼠疫和肺鼠疫的致病菌毒性是相同的,只是对人体的感染部位不同。+ y& V) }9 l3 j+ O/ `& E
九月初六(公历1910年10月8日)十月初七(公历11月8日)十一月初四(公历12月5日)十一月十四(公历12月15日)十二月初二(公历1911年1月2日)十二月初五(公历1月5日)十二月十四(公历1月14日)十二月十五(公历1月15日)十二月十六(公历1月16日)十二月二十(公历1月20日)十二月二十一(公历1月21日)宣统三年正月十七日(公历2月15日)
; Z# a) n- O7 o. Q 满洲里哈尔滨齐齐哈尔呼兰、宽城子(今长春)奉天(今沈阳)双城新民、锦州永平、天津吉林北京烟台济南( Y$ a/ a' a: z
日本侵略者制造鼠疫暴发
% e1 T5 k; F% N) ^ 1945年8月9日,侵华日军731部队石井四郎除做部队的“善后”,即消灭一切罪证外,别无他法可想。临逃窜时,他们把一部分带有鼠疫菌的老鼠放出。在以731部队为中心,方圆8公里的所谓“特别地区”内立时发生了鼠疫。# J3 p7 o0 k/ `0 a/ p
1946年7月这场突如其来的瘟疫袭击了哈尔滨市平房区后二道沟屯,疫情很快扩散到村子的每一个角落。一位幸存的历史见证人靖福和向我们讲述了当年的情景:“我老叔,我老婶还有他那两个孩子,这四口人不到五天全部死亡了,在这期间,我家被传染的人太多了,我们家的包米架子如果偷偷地接近,往里去看,都看不到粮食,一层老鼠都糊到粮食顶上去了。”在那之后的几天,靖福和全家19口人中,有12口离开了人世。全村200多人只有几十人死里逃生。当时的医护人员通过调查得知,这次大面积死亡正是由鼠疫引起的,而它的始作俑者正是离村子仅仅1000米远的侵华日军731部队。
. h! U" w# M% j3 S 原侵华日军细菌部队队员松本博在接受中国媒体 煞檬彼担骸肮廤醯厍永床皇亲匀皇笠咔F椒康娜菤逋946年发生的那场鼠疫,防疫专家调查后一致认为是人为造成的。我们历史研究工作者与防疫专家配合,也力图寻找发生鼠疫的原因,否定了从外部传入的可能性,从种种迹象上推论是731部队带来的遗害。”知情的原731部队成员田村良雄也证实说:“如果没有731部队放出染疫动物的情况,这地方也逃不脱鼠疫灾难,因为731部队在撤离前曾派出人员往这些村屯里投撒了鼠疫干燥菌。”2 g9 y( I. d* {$ D3 C# F" W1 o
平房区鼠疫、霍乱暴发后,由东省特别区哈尔滨特别市医院院长贾连元组成医疗队前往疫区,成功地控制了疫情。
) O& A' h8 e$ [+ [, s 正是731部队仓皇逃离之时,把他们生产的各种传染病菌投撒出去,给中国人民造成了难以根治的遗害。事实证明,凡是有日军细菌部队侵驻的地方,在其逃离之后都曾发生过瘟疫。经过医学专家进行的病体检查和病源调查认定,731部队逃跑前有意放出大量鼠类和跳蚤。更为严重的是,这次鼠疫之后,鼠疫疫源固着下来,形成了哈尔滨疫区。自1946年至1954年,哈尔滨疫区发生6次鼠疫。
) J! d4 K4 m3 U# V, ] 另据原东北人民政府卫生防疫队长张杰范说:“由于日本细菌战犯大量撒放带菌的鼠蚤,1946年至1947年的两年内,在哈尔滨、长春、通辽、乾安、扶余、热河各地区,猖獗的鼠疫同时并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