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常听人说,佛教和其他宗教一样,也无非是借着神的名义在那里孜孜劝善。那又何必费许多心力去学习,只要做个好人,常行善事不就得了?
问题是,你是怎么知道你就是个好人,你所行的就是于人有利的善事呢?
善的是与非、真与假、半与满等太多问题没有佛法的智慧如何明了?
那一日,诸多儒生拜谒中峰和尚。中峰和尚乃元朝最杰出的高僧,名高位尊,风骨独绝,不仅是当时文人士大夫们的精神领袖,就是对佛教并无甚深信仰的元朝统治者都对其景仰备至。
儒生们带着问题而来,那问题可能很多次也在我们的脑海滑过。
佛教讲说善恶报应如影随形,为什么有人作恶,反而家族兴盛,有人行善,反而子孙凋零?难道佛在说谎吗?
中峰大师便要儒生们各自说出何者为善,何者为恶。
有人说,打人骂人是恶,敬人礼人是善。
有人说,贪财妄取是恶,廉洁有守是善。
儒生们各陈其词,而中峰大师对一切陈词都一句话否定:“未必然也。”
不一定是这样的,那是怎样的呢?
顶礼元代最杰出的一代高僧中峰明本禅师!
大师衡量善恶的标准有三种:对别人还是对自己有利;源于真心还是只是模仿抄袭;无所求还是有所求。
“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
有益于人,则殴人,詈人皆善也;有益于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
又根心者真,袭迹者假;
又无为而为者真,有为而为者假。”
多少善行背后的动机不过是为了扬名立万,为了偷税漏税,或者为了追风赶潮啊。知道了这一点,便不必追随着媒体的煽风点火去为那些欺名盗世之徒鼓掌欢呼。
而当我们试图去做一件善事时,也请扪心自问:是真正为别人还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东西?是出自真心还是假意?是希求回报还是过眼即空?
那遁世而居,永远让我百读不厌的梭罗在他的《瓦尔登湖》中明察秋毫、一阵见血:
“没有比善良走了味更坏的气味了。”
善的真与假、端与曲、阴与阳、是与非、半与满、偏与正、大与小你可知晓?
世俗之人目光短浅,他们以为是善是恶的都不尽然。我们要学习的是与圣人同是非,而不是与世俗共取舍。
且听中峰大师细细道来。
先来看善的端正与扭曲。
“纯是济世之心,则为端;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为曲;
纯是爱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愤世之心,即为曲;
纯是敬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玩世之心,即为曲……”
那媚世的善行只为讨人喜欢,那愤世的善行只为发泄怒火,那玩世的善行只为自愚愚人,当看清,当远离,当不为。
再看善的阴与阳。
见到过那善名远播却突遭横祸的吗?还有那身无过咎却遭恶名,而子孙发达的吗?名声,是造物所忌讳的事物,却被世人所推崇。那为善而尽人皆知的,行的是阳善,享的是世名。那为善而默默无闻的,为的是阴善,享的是上天的报答。
为善为恶,可能他不知我不知,但天知地知,天报地报,无处可逃。
还有善的是与非。
孔子担当教化的那个时代,鲁国有规定,凡是有赎买在国外当奴隶的鲁国人回国的,政府会有奖励。
夫子的弟子子贡赎人却拒绝接受这种奖励。人人以为子贡清廉,此是善举,在夫子那里却遭到狠狠批评。
夫子的另一个弟子子路救了一个溺水的人,人家以一头牛作谢,子路欣然接受。人人以为子路贪利,此是恶举。在夫子那里却受到称美赞叹。
圣人评价善与恶的标准究竟与凡夫俗子有何不同?
原来,圣人做事为的是以身示范,来移风易俗,而不是尽由着自己的意愿。鲁国富人少穷人多,子贡不受金似乎廉洁,却使得那些很穷又怕背上不廉名声的人不愿意行动了,那么谁还来拯救那些流落他乡的奴隶呢?子贡所为岂非适得其反,活该被老师臭训吗?
而子路的示范则使得普通百姓见到受难者都会纷纷出手相助,毕竟一头牛的谢礼是农耕时代的贫苦人迫切所需啊。虽为利往,却也日渐增长了一个国家民众的淳善之风,子路被老师表扬也是理所当然。
所以,圣人那里,善行的是与非是“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来量度的:
“现行虽善,其流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也;现行虽不善,而其流足以济人,则非善而实是也。”
“风物还需放眼量”啊,没有宽广的眼界和胸襟为善为恶都会糊里糊涂。
还有善的偏与正。
有好心而作了坏事的,那是偏善;有看似狠心而作了好事的,那是正善。有例为证:
宰相吕文懿辞官归乡之后如泰山北斗一般受到人们敬仰。一次一个同乡人酒醉后却对他出口不逊,骂上门来。吕公大人大量,不与醉人计较。一年之后,那个人被判了死刑进了监狱。这时吕公才意识到自己当初的一念善行可能反而害了他,倘那时将他扭送到官衙惩治,让他以后小心谨慎,不敢造恶,怎会有今天呢?
“只欲存心于厚,不谓养成其恶。”,多少好心人造成恶果,行善也不可不深思细量啊。
又有一个恶心却行了善事的例子,说的是一个富贵大户。正值荒年,穷人们光天化日就开始在市场上抢夺粮米,知县却对此听之任之,使得抢夺之事变本加厉。这位富人大概担心自己利益受损,于是出动私人武装把骚乱的民众控制住。一己私心的结果是防止了一场可能伤亡无数的流血冲突,是好事,是正善。
善的半与满又作何理解呢?
有几个故事。
其一:有一贫女到一寺中,将身上仅有的两文钱施舍掉了,寺里的住持亲自接待她,隆重地为她做了一系列忏悔随喜回向的仪式。大概以此功德,这位贫女日后竟贵为王妃,拿了几千两银子到寺里报答施舍,住持只是让自己的徒弟出面接待了一下。
女子很奇怪,问住持原因。
住持回答:“之前您虽只施了两文钱,但是出自那么真诚恳切的心,我不亲自出面,不足以报答您的恩德。这次您虽然施了几千钱,但是心地远远没有那么热切了,所以找个人代我做一下就可以。”
这是千金为半善,两文为满善的故事,善的价值在心地,不在多少。
其二:汉钟离传授吕洞宾一项点铁成金的法术,说是可以用来济世安民。
吕洞宾就问:“这些金子还会变成铁吗?”
钟离回答:“五百年之后会。”
吕洞宾说:“那不是要害五百年以后的人吗?这样的事吾不为也。”
汉钟离欣慰不已:“修成仙道要累积三千功行,你这一句话,三千功行圆满了。”
关于善的半与满,中峰和尚的另一总结若听取则事半功倍,若不听则事倍功半。
“为善而心不着善,则随所成就,皆得圆满。心着于善,虽终身勤励,止于半善而已。譬如以财济人,内不见己,外不见人,中不见所施之物,是谓三轮体空,是谓一心清净,则斗粟可以种无涯之福,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倘此心未忘,虽黄金万镒,福不满也。此又一说也。”
布施到三轮体空,方圆满了菩萨六度中的布施波罗蜜。
为善有半与满,还有大与小。
有故事说的是在翰林院担当官职的卫仲达三十多岁时一次梦中到了阴曹地府,那里的判官命令小吏捧上他的善恶簿来。但见那恶录簿子堆了满院子,善录簿子仅薄薄一卷。卫仲达料定自己恶多善少,大概此命休矣了。
想不到拿到阴间的秤上去称,善簿子反而比恶簿子重一些。
卫仲达想必松一口气,就问自己怎么年纪轻轻,就做了那么多恶事被阴司记录。
原来每一个恶的起心动念那里都记下来了。(我们怎么敢不小心自己的念头?)
又问那善簿子上记的是什么?
是一次朝廷要大兴土木,他写的谏阻文章的底稿。
卫仲达疑问重重:“我那个谏阻于事无补,朝廷并未采纳,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力量?”
回答说:“朝廷虽然不从,但您的念头已经利及万民。”
所以,倘修行是为了自己个人的解脱,那功德终归有限。倘修行是为了一切众生的福德利益,仅一发心,便有无量功德啊。
我的朋友,你今天做善事了吗?你的善是真是假,是端是曲,是是是非,是阴是阳,是半是满,是大是小呢?
今日重读《了凡四训》,将其中善恶那一大段改版成这篇文章,也是为个人的重温与提醒。倘对读者有益,是我无心,是你有缘。
了凡叮嘱自己的子孙后代:“为善而不穷理,则自谓行持,岂知造孽,枉费苦心,无益也。”
切记!切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