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8-17 15:22:55
|
显示全部楼层
老长春人都知道,在珠江路中段路北曾有一座望火楼,它就是满铁附属地的望火楼。" g& {3 P' |* A" m+ v4 k
?# m- o( w# v9 k) ^5 K
日俄战争后,日本人在长春二道沟建立了满铁附属地。为了防止附属地发生火灾,满铁当局于1917年春,投资25 000日元,在头道沟横五条街(今珠江路)修建了长春消防队舍和一座高27米的望火楼。长春消防队配备了消防车、水泵车、水管车等,负责附属地内日本侨民的火灾防御和救护工作。
8 A3 v, U% l' m+ S# W9 o" \9 Y 望火楼是早期城市消防队守望火警的主要设施。当时,长春共有3所望火楼,唯有附属地的望火楼最高。以后,伪满当局又建了2座望火楼,只有长春大街的望火楼与珠江路的望火楼高度相同。
0 Q- }0 m! m) V6 W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城市高层建筑的出现和现代化通讯工具的普及,长春市所有的望火楼都陆续拆除了。
8 b* A3 v) b: M0 F西广场中间有一座水塔,它是日本人在1912年修建的。
, a# n7 {& ~5 s& V4 y k 1905年,日本根据《朴茨茅斯条约》获得了南满铁路的权益。1906年日本设立了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开始在长春头道沟修建火车站和满铁附属地。为解决机车供水和满铁附属地居民用水问题,从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6月开始,在铁北春日町(今铁北四路)打3眼井径为36英尺的浅水井,修建1座泵站。该水源主要供火车站使用。1912年满铁在西广场中间修建这座与水源地相连的水塔。水塔高30米,为圆型,上部是水泥浇注,下部为钢板结构。由满铁保线系主任贺信一设计,耗资6万元。水塔内径10.20米,有效水深7.10米,可容水227.40立方米。1914年建成,开始对头道沟满铁附属地内供水,日供水量300多吨。西广场水塔位于满铁附属地最高处,当时附近又没有高大建筑,因此它给人一种高耸入云的感觉。$ F, K8 W, h* \6 x
$ F9 S, K. [6 j+ S西广场水塔. [5 ^; d6 n7 m; b( ^
由于满铁附属地人口不断增加,自来水需求量也不断增加。为此,1933年满铁又在西广场南侧200米处修建一座水塔,因水塔位于敷岛通(今汉口大街)附近,就取名为敷岛通水塔。1933年6月动工建设,同年11月3日竣工。水塔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总高38.15米,最低水位22.20米,水槽内径13米,容量1 000立方米,造价85 650元。由满铁地方部工事科负责设计,东洋株式会社施工。该水塔的建筑形式,充分利用了混凝土的可塑性,在浇注时作了许多线角,由8根钢筋混凝土柱子作支承,蓄水池底部作台阶状回收,既满足了功能上的需要,又在视觉上减少了笨重的感觉,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顶部也同样回收,并在柱距之间增加了装饰性壁柱,起到了很好的装饰效果。水塔修成后,满铁先后在杨家崴子开辟第三水源,在上台子、三道沟开辟第四水源,在逯家沟、水泉一带开辟第五水源,每个水源都打了2至3眼深水井,昼夜供西广场水塔使用。
: ]* |0 p, k; ?: V/ Q 2002年7月8日,位于西广场中间的水塔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M) r6 e. X7 f, S7 V
二道沟的宽城子火车站废弃后,南北铁路相接,各列火车由哈尔滨直达长春头道沟火车站。日本“满铁”为了兴建一个较大的铁路编组中心站,就在小南站修建了一座水塔。1940年水塔建成。水塔高47米,储水量为100吨。第一水源来自奋进乡的赵家窝堡。修建的赵家窝堡井有1个母井和2个子井,日流量1 500吨。第二水源来自奋进乡的纪家窝堡。修建的纪家窝堡井,日流量800吨,又在附近修建一个蓄水1 500吨的水库,还配有一个加压站。通过加压站加压,把水送到小南站水塔。
# m5 g$ y' f% `
9 n1 t) h0 E- ^5 d小南站水塔
# f2 u4 M# Q5 g$ s* ~ 解放后,小南站水塔除供应铁路使用外,还供给水源不足的机车厂。从小南站水塔到机车厂距离为1.5公里,铺设的管道为钢管,直径300公分,途经长春市毛纺厂、市供油站、二道沟、奋进乡等单位。由于机车厂水源不足,1970年,又在唐家营子(现蔡家村)开辟第三水源。/ L7 d, w% t6 d! U6 r7 v9 J
日本人修建的朝鲜银行长春支店,位于南广场西北角、胜利大街811号的现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长春南广场支行位置。( ]5 }. L8 o6 _
朝鲜银行长春支店大楼于1913年8月建成,建筑费用25万日元。它是日本人当时在长春修建的费用最高的银行建筑。该建筑原为地上二层,后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接建一层。
/ T0 |! D/ _' e0 G' I( M 朝鲜银行前身是日本东京第一银行,又称韩国银行,1909年改为朝鲜银行,是由日本投资并由其直接管理的殖民地银行。总行设在朝鲜汉城,名义资本金1000万日元,实际资本金250万日元。清末,由于安奉铁路通车,其周边贸易日趋繁盛,朝鲜银行趁机在东北设立分支机构。1913年8月,朝鲜银行在长春今胜利大街811号修建的楼舍设立长春出张所(办事处),1912年2月升为长春支店,1932年改称新京支店。. E% [2 Y9 d- e6 m
朝鲜银行长春支店发行1元、5元、10元等3种金票,流通于东北各地。除发行金票外,还经营存、贷款和汇兑等业务。贷款,以抵押贷款为主。1920年,贷款额高达2000万元(金票)。
% A: }- o9 [: D( V4 d 1905年日俄战争爆发,沙俄战败,日本获胜,取代了沙俄在南满的权益。从此,以横滨正金银行、正隆银行、朝鲜银行为代表的日本金融界便先后向长春派驻分支机构,取代沙俄的道胜银行,大量发行货币,强制流通,大肆鲸吞和掠夺我国东北的物资财富。/ H" i1 t6 Y7 K
1936年,伪满洲国财政部为了谋求一般金融的周转及供应各种产业开发所需长期资金,根据伪满洲国《满洲兴业银行法》,将原设在东北的朝鲜银行各分支机构及其所属基层机构和正隆银行满洲总、分行合并成立“兴业银行”,设在该楼内。1937年1月4日,正式开始营业。' _( F9 l+ g, c2 \. A$ p
1945年日本投降后,长春的满洲中央银行、日本正金银行、兴业银行、东满拓植会社、帝都银行、兴农金库、商工合作社、大兴公司等8家金融机构,分别由国民党的中央、中国、交通、农民4银行及中央信托局接收,设在三道街的中国银行分支机构迁到该楼办公。
, H8 R8 s( i7 U+ @ 1948年10月,长春解放,在该址成立了东北银行长春第一支行,1949年改为头道沟支行,1950年改为头道沟营业所,1951年改为头道沟办事处,1952年改为站前分理处,1954年改为站前办事处,1955年又恢复为头道沟办事处。1958年更名为中国人民银行长春市南广场办事处,1984年1月更名为中国工商银行长春市南广场办事处,以后又改名为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长春南广场支行。 c8 H: S u% O' a$ `. H
原楼于2000年8月拆除,新楼是在原址重建的。
5 b6 d* I- n! j# s# O% _
' `1 t) P' ~, I0 S+ A 位于胜利大街572号的长春杂技团大楼,最初是日本横滨正金银行长春支店大楼。* @# i# T: |5 x
日本横滨正金银行成立于1880年,总行设在日本横滨,为股份有限公司,是日本经营外汇的专业银行。1899年在中国东北牛庄(现营口)设立分店,发行钞票、金票,是日本帝国主义最早对华进行金融侵略的银行。
4 c$ N! A+ W+ ~ 日本横滨正金银行于光绪三十三年春(1907年2月)在今长春西三道街租用民房设出张所。宣统元年(1909年)在长春旧城内北大街建成二层楼房(原南关区政府机关办公楼,已拆)。八月初七日(9月20日)举行落成典礼,日本横滨正金银行长春出张所正式迁入办公。
6 X H" T! n0 f6 v2 O 1919年,位于今胜利大街572号的欧式风格的大楼建成,日本横滨银行长春出张所迁入,并升为支店。正式使用后,又在该楼的后面修建3栋护卫楼,以保证该楼的安全。* s# M& W0 Z- }& h' a7 \
1934年4月20日,日本横滨正金银行长春支店改为“新京支店”。有员工52人。该店除发行钞票、经营外汇外,还办理存放款,用优惠利率提供贷款,支持在华日本商人开店设厂。1 c0 C, T+ _& W. u& l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日本横滨银行新京支店关闭。$ I: E+ Y2 n' G% B, G* f9 F/ n
新中国成立后,该建筑由长春市杂技团使用。因其举架高,成为杂技团的训练场。20世纪80年代,长春市杂技团曾将此楼出租,开办洗浴中心,后又收回。
' P& `& k. S: k6 Q# k* n 2008年4月,长春市政府投资拟将此楼修复如初,用来作为吉林省唯一的一座杂技宫,也作为一个能容纳100人左右的精品小剧场。) H1 f5 r; ~+ w$ _
1994年1月20日,该处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 G6 [7 O5 G& T+ g" `1 `
r. x3 t+ ~8 b1 V! y8 y' I1 B
! H$ z( U ~* }/ I* R日本人修建的关东厅长春交易所,位于今东广场西南角、亚泰大街99号的15层高的热融商贸中心大楼位置。
: A4 [5 \+ S! n 1916年,为了加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日本侵略者在该址花费30万元修建了长春交易所。这个建筑地上两层,并设有一层半地下室,建筑外部直接使用红砖作为外墙饰面材料,顶部配上欧洲传统建筑风格中的细部造型和花饰线角,在建筑中间设有高起的塔楼,塔楼顶部有一个“十字脊”式坡屋顶,属于日本传统风格的亭子式建筑。它是日本人在满铁附属地修建的最精细的一个建筑。: A2 T# t0 k/ f
( D/ t4 D# x$ K- N: g% G, r7 u关东厅长春交易所
! N/ E9 S3 H8 |2 M$ o 关东厅长春交易所是日本人经营的进行重要物产(粮食)和钱款交易的场所。关东厅长春交易所内还设有交易所信托株式会社,为长春交易所的交易履行担保和结算并对交易人通融资金。& {* I0 f0 }; a2 T9 [( l2 g$ J6 p" B
关东厅长春交易所和交易所信托株式会社直接由满铁控制。1921年交易所信托株式会社一度陷于困境,满铁立刻派要人直接担任董事长,并增加大量资本金,使其正常运转。4 i+ C2 R, x" @$ b% ^
解放后,关东厅长春交易所大楼由长春市木材公司使用,2003年拆除。旧址上新建了15层高楼是热融商贸中心大楼。
+ ]; w1 ~* l6 |
0 c" M2 O! @ T位于珠江路66号的长春新闻出版局所属楼房,最初是日本人修建的长春细菌检验所办公楼。
$ [ S; L' h% [. N/ ` 1910年和1921年,长春市分别发生两次鼠疫。中国当局只成立临时机构,草率工作,鼠疫终止,即撤销机构了事,因此伤亡较大。第一次鼠疫仅有尸可查的疫死者就达6479人。1920年日本在满铁附属地成立了长春细菌检验所,1933年定址于祝町66号(今珠江路66号)。1934年改为长春保健所。1937年随着满铁附属地行政权移交伪满政权,长春保健所改为新京特别市卫生试验所,1941年改为新京特别市防疫所。这是当时长春市设施最完善、技术最先进的防疫机构,其防疫面辐射到东北全境。
6 O2 G' [; f. @1 {3 C0 G) j# C6 `0 P 1933年农安县五里坨子一带发生64处鼠疫,死亡1079人。1934年6月农安县及农安镇296人死于鼠疫。同年10月17日长春有一名客商自前旗后瓦房处感染鼠疫返长后于第二天死亡。1939年2月19日伪国立卫生技术厂日本职员河岛氏因试验感染鼠疫,当月感染其妻,不日相继死亡。这几次小型鼠疫,由于日本防疫机构防范措施及时,并没有造成蔓延扩大。
' G: O; \) b( b1 A% D, ] 1940年吉林以北发生鼠疫,农安尤为严重,长春受到波及,这是长春第三次鼠疫。9月23日头道沟东三条通(今东三条)42号居住的日本人太田安次发高烧,入满铁新京医院治疗,27日转日军医院后死亡,经解剖确定为腺鼠疫。太田住所附近的田岛犬猫医院有7人死亡。随后疫情逐渐扩散,先后有28人感染,26人死亡,其中中国人13名。26名死亡者中,最小的1岁,最大的58岁。同时,露月町(今丹东路)二区的中国工人宿舍也出现多人死亡。当时,关东军及伪满洲国政府对此次在“首都”出现的疫情十分震惊,要求以“军民一致”、“乾坤一掷”的精神控制鼠疫的蔓延,并组成“临时百斯笃防疫本部”,由关东军直接领导,统一指挥。这时满铁也成立了“新京百斯笃防疫委员会”,下设总务、检疫、运输三个班。新京特别市防疫所也全员出动。在关东军的指挥下,抽调2 604人组成防疫队。又根据鼠疫发生地点划分36个遮断区(禁止交通区)和一个特别警戒区,对满铁医院及露月町重要场所采取深埋、铁板围烧等办法防止疫区鼠外窜。对鼠疫发源地田岛犬猫医院附近及露月町工人宿舍进行拆毁、焚烧,还对早期发现的患者采取定时检诊、火车内巡回检诊及车站望诊等检疫措施。由于防治措施得当,这次鼠疫流行得到有效控制,没有造成大面积的扩散。同年12月21日,全面解除防疫通令。
' H8 u/ O5 c0 l& E/ d- \: D 这次疫情过后,日伪当局重新装备了新京特别市防疫所的防疫器材,充实了防疫力量,在车站西侧修建了一座大型火车消毒库(称为火车SK消毒库)。这个消毒库是亚洲仅有的两个消毒库之一,对保证火车在疫情流行时的消毒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 W" ~7 e% B9 J7 X 1941年9月中旬,在宽城区去农安的北环城路旁,先后发现6名鼠疫患者,并相继死亡。但由于防治及时,控制得力,没酿成大祸。
, S' j+ e* D Z$ H4 A2 u, V+ @6 Z0 F0 T- F( M: L' }9 V' z
长春细菌检验所& O! q5 w1 f& b7 a, q/ d. F
1945年日本投降后,新京特别市防疫所改为长春市防疫所,仍负责长春市的防疫工作。由于国民党忙于打内战,防疫设施名存实亡。1946年长春再次发生霍乱,因缺医少药,又没有采取防疫措施,死亡11 020人。
# m3 n& Q8 ?3 `# l, H 解放后,长春市人民政府接收了这个防疫所,成立了长春市防疫站。长春市防疫站在抗美援朝时期的反细菌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在本地区全力开展灭鼠工作,从根本上制止了鼠疫的发生。. Z3 x" a5 j4 P; m8 t( Q$ e
1956年长春市防疫站另立。在原址成立省内第一个区级防疫站,即头道沟区防疫站,1957年合并区后,改为宽城区防疫站。+ g5 @( F6 w2 z) v, L# f
2002年9月,宽城区防疫站与长春市新闻出版局实行产权调换安置,该楼由长春市新闻出版局使用。7 [3 R( a( q. u' I1 ^' j1 l* P+ v: y
5 Z/ g+ D, Q8 Y- e5 q; e
位于杭州路41号太阳城小区附近地带(南起四平路,东临西三条街,西面与北面紧靠辽宁路),曾有一座日本人建立的长春市第一个煤气制造厂——长春瓦斯制造所。
7 E' X/ m; p; e3 @, Q5 f9 b! K) b4 o 长春瓦斯制造所是满铁沿线继大连、抚顺、安东(今丹东)、鞍山、奉天(今沈阳)之后于1924年3月修建的第六个煤气企业,投入资金达113.30万日元。该所修建一座有30个炭化筒的水平式煤气干溜炉,日产煤气5 600立方米,一座日净化10 000立方米煤气的精制室和一座容积为4 300立方米的储罐。这套生产设备后来被排为1号炉、1号精制室和1号罐。1925年11月19日开始以低压方式供气,共铺设供气管道33 818米,向满铁附属地内1 654户日籍居民供气。6 `' V% S' h2 l c6 L1 S% A
$ b( s/ L7 D/ _4 f
长春瓦斯制造所
4 |: }& T( ~7 ^ 1926年年末统计,用户达1 800多家,年内售出煤气14 327 500立方米。1931年统计,供气管道达37 771米,煤气用户达2 314户。在供气前的1925年7月18日,满铁沿线的瓦斯企业合为一家,成立南满洲瓦斯株式会社,实行独立经营。长春瓦斯制造所改归南满洲瓦斯株式会社后,改称长春支店,建支店办公楼,首任店长是日本人何喜多英二。
3 v- J ~* g3 r, ?8 ~/ ~+ M: C 东北沦陷后,日本人大量移居长春,煤气管道开始向满铁附属地外延伸。1937年日本废除在伪满境内的“治外法权”,将南满洲瓦斯株式会社中“新京”(长春)、奉天、鞍山、安东等各支店划出,统一在长春组成满洲瓦斯株式会社,“新京支店”开始扩大生产规模。1938建成2号水平炉、2号精制室和2号储罐。1939~1941年间,又建造了3号水平炉、3号精制室和3号储罐。1942年建成4号水平炉和3座储罐。, g A/ t0 W. v. B6 \* p2 z: p
1942年新京支店煤气日产量为62 000立方米,储气量为28 600立方米,管道总长度达250 367米,年均增加15 192米,用户达26 700户(包括工商业户),分布在北起和泉町(今辽宁路)、南到大陆科学院(今应化所),东起东五条,西到卫生试验厂(今生物制品所)及兴安广场(今西安广场)一带。《长春市志·煤气志》载,在这个范围内,日本人用户占总用户的99.30%,中国人用户仅占总用户的0.70%,且皆是伪官吏。
9 X8 D2 s3 Q3 Q4 `* f) m 1945年“八·一五”光复后,煤气生产供应停止。国民党占据长春后,接管了“新京支店”,将其改名为长春煤气厂,将1号水平炉修好,用营城子煤生产煤气,于1947年9月5日利用约80余公里的一小部分管道,向2 200余户用户供应煤气。11月16日因停电无煤而停产,在国民党军队困守长春期间,煤气厂除1号炉外,其它设备均遭破坏。3 k1 j% w8 s! K% B
1948年10月19日长春解放。1949年2月16日,长春煤气厂组成复工委员会,经过近两个月的抢修,恢复了供气。1954年10月1日长春市煤气厂改为长春市煤气公司。1969年更名为长春市煤气厂,1975年又恢复名为长春市煤气公司。
; H7 R9 T* h$ _ 据《长春市志·煤气志》记载:建国后36年间,长春市煤气公司的煤气用户从21 000户发展到10万户。平均每年新增用户2 800户,最低年份为100户。
) m- `$ u3 q1 f3 }7 h& W! L 1985年长春东郊煤气厂破土动工,4年后正式投产供气,日产煤气能力为28.8万立方米。
6 r, A- ~( z& u% n9 z 1993年长春市向已有68年历史的长春煤气厂做最后告别,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的老厂房被夷为平地。现在,旧址上是新建的太阳城小区和繁华的长春太阳城商厦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