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8-17 15:31:23
|
显示全部楼层
20世纪初,在胜利大街与大马路交会处的日本桥附近有一座日本桥公园。# S/ ]( g( L0 Z: Q6 j L1 o
据东北史学家于泾考证:19世纪末,长春市北部有两条注入伊通河的小河,其中发源于今北安路西口附近的叫头道沟。头道沟上游的北岸,当时是一个长达几华里的村落,因河得名,也叫头道沟。头道沟屯的东头,也就是头道沟中游的北岸,有一块地势较高的地方曾有一座大院落,占地约7千坪(1坪为3.36平方米)。院落的东面是长春通往农安的大车道,西面是通往二道沟的大车道。院内有数株大树,遍地野花野草,沟边还有不少河柳。因为头道沟两岸都是农田或荒地,此地就显得别有风景。' Y" C; a1 |( m e4 C/ R: r1 r
1898年沙俄把二道沟以北的地域划为中东铁路附属地。随后,这块铁路附属地的俄国员工越来越多。每当休息日或节假日时,他们便来到这里,游玩野餐。这一带一时成为俄国人的游乐地。从那时起,附近的居民就将这个地方叫“俄国人花园”或“老毛子花园”。
* F- a1 _; A; i/ @* y) p+ }0 G* W 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人盗买头道沟土地修建铁路附属地时,这个地方落到日本人手中。头道沟南岸,按日本的要求,由中国政府开辟为长春商埠地,对所有外国人开放。日本人修筑了一条从长春车站通往商埠地的大街,日本人命名为东斜街(今胜利大街)。在跨过头道沟的地方修了日本桥。
6 ?( j! v/ `8 C* g+ u& t 1907年,日本人对这个地方进行了初步的平整,栽植了一些花木,把园子中央的原农舍稍加修缮,作为满铁俱乐部,成为满铁员工集会和娱乐的场所。两年后,翻盖成砖瓦结构的平房,在里面陈列满铁开办和初步经营成果等展品,用它来宣传满铁的成就和教育满铁员工,所以又叫“创业馆”。# z3 h4 E. H( u* S& M" P6 n
1909年10月,日本明治维新的重要人物,曾经担任过内阁首相和朝鲜统监,又是侵华政策策划者的伊藤博文,为了窥察中国筹建锦(锦州)爱(爱珲)铁路情况,抵达长春时,曾特地到这个园子里休憩,接受宴请,并在纪念册上留言。次日,伊藤博文搭乘中东铁路专车北上,在哈尔滨被朝鲜的爱国志士安重根刺杀,成为轰动世界的新闻。日本人为了表示纪念,创业馆又加上一个“伊藤博文纪念馆”的名称。
% L( F) f- o6 }$ S5 M! ^! J# j 1916年1月,为了收购东北的特产和推销日本的工业品,时任满铁长春车站站长的小日山直登在这个园子里办起一个商品陈列所。此人曾任满铁的各种要职,到40年代初已成为倒数第二任的总裁,在日本投降前还进入过日本的战时内阁,成为一时的新闻人物。他在长春期间经常与中国商人和买办们在此聚会。4 K% g l- X5 S2 L; v
1922年,日本满铁当局把附属地的街路名称一律“日本化”,改东斜街为日本桥通,这座公园也随之叫日本桥公园。, C" d4 w: k- B5 @( A
1925年秋,日本满铁当局又将公园里的局部建筑重建。原馆舍改建成一幢中国古典式的平房,挂上创业馆的牌子,在公园西门(即正门,面朝今胜利大街)两侧,各安放一樽奇形怪状的铁铸怪兽,通身漆成绿色,踞坐于2米高的方形青石座上。据说,这两樽塑像是日本工程师江崎设计的。他根据欧洲神话故事中的典故,结合丰富的想像,创造出既具鸟的特点又像兽的四不像动物Grotesque,英文原义为奇形怪状的意思,日本人把它音译为“谷娄梯斯库”。汉语中没有对应的词汇,音译为“克鲁尼斯奎”,人们叫它“鹰虎子”,也有叫它“望天吼”的。塑像由满铁沙河口工厂铸造。花园的四周砌有2米高的青砖围墙。头道沟的流水,沿着园南墙外向东流去。园内还整修了草坪和土岗,草坪间辟有萦洄交汇的甬路,甬路两侧垒有圆形或方形花池,里面栽有各色花木。春夏之际,花木盛开,颇具景观。园内基本保持了朴实无华的风貌,并无亭阁廊榭和石山泉池等景物。
) u n9 R6 k# [0 G5 V/ g4 w 日本桥公园在20世纪一二十年代曾兴盛一时,前来光顾的人很多。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它经常作为满铁集会、展览的场所,有关人员届时必到;二是它地处交通要道又。
) N( D, X7 e3 S+ ]( f 20世纪20年代后期,长春的西公园(今胜利公园)建成并投入使用,成了日本人经常光顾的场所。日本桥公园便成了无人管理的地方,日渐荒废。1942年修筑长春站到东大桥的有轨电车时,园中的一些房舍被拆除,树木也移走了。伪满后期,园内除几间瓦房和几株榆树外,连草坪也不见了。日本投降后,这个公园变成了垃圾场,各种废弃物堆积其间,蚊蝇孳生,其臭无比。
- p4 P/ \5 P: G9 F+ } 长春解放后,公园旧址曾一度充当过马戏场。门前两只怪模怪样的塑像显得孤零又没有意义,便被拆除了。以后,政府拆除了原有的旧建筑,平整了地面,修建了长春市宽城区朝鲜族小学及其它单位。这样,这个已湮灭的公园,就成了长春地方志上的一个名词了。) t9 b! J) \3 d$ _
, o, _& `1 b9 }; b9 Q* f位于人民大街与北京大街交会处西段的胜利公园,最初是日本人修建的西公园。它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了。& o& g# ~+ ^5 u1 s: z( b4 v8 `
1905年日本夺取了长春至旅顺的铁路路权,同时也取得了原中东铁路用地的使用权。1907年日本满铁派人来到长春,为满铁附属地购买土地。1908年日本人在正式规划满铁附属地的同时,就规划了该园的预留地,面积占整个附属地的10%。规划的主要理由是,该区域地处附属地边缘,低洼不平,宜作公园建筑用地。此地又有流往伊通河的头道沟溪水,可为公园提供得天独厚的水景资源。( o+ \8 a3 t6 b% c, r
1910年首先在该园预留地建造了小型温室,培育花卉。据东北史学家于泾介绍,1913年~1914年日本满铁附属地当局诱骗头道沟居民赵洛天,非法盗买赵的田产。日本人在获得地照、买契等手续后,令赵家远逃,然后胁迫中国长春当局承认既成事实。这样,使附属地的面积向南延伸的同时,又扩大了公园的面积。1915年,日方正式宣称在该地修建公园。当时公园管理处就设在赵家的旧居。因1907年日本人在今长江路与艺术剧院一带修建过“东公园”,后改作建筑用地,这个公园便命名为“西公园”。
% j2 n8 E$ R( y) D$ r9 v$ B: W 从1919年起,根据日本人白泽保美的建园设计,建园工程正式启动。1923年在公园的东北角修建了公园事物所房舍,由满铁派专人对公园进行管理。经过植树、修路、筑湖、架桥、立亭、建廊、置椅,以及修舍饲养动物等,到1925年,公园初具规模。据日本人井山信翁在《长春沿革史》中记载,当时公园面积为102 314坪, (1坪约合3.306平方米)。
* l1 T- e- T: _, T' s 此后,公园又陆续修了壁泉、大花坛、温室、棒球场等。同时,清理了湖底,使游人夏季可在湖上泛舟,冬季可在湖上滑冰。为了便于游人游览,拆除了旧桥,建成了四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新桥。1934年公园又修建了一个庭球场(网球场)。30年代初,满铁附属地内,西公园以设施现代化和占地面积广阔而驰名。当时公园实行免费入园。湖滨、岛上、草坪、甬路上,到处都是身着西装革履或和服木屐的日本人。偶尔“满洲人”(日伪时期日本人对中国人的称呼)来此休憩,也都是伪官富贾或衣着讲究的人。衣着不整的“满洲人”如混进公园,必会遭到盘问,甚至被驱逐出园门。' ^% s1 G% E7 m, W0 B- K
从1934年7月开始,西公园开始收取入园费。成年人每次为2分,小学生和儿童免费。规定收费的时间是每年4月至10月,每天上午8点至下午6点。在湖中钓鱼也实行收费,每付钩杆付4元管理费。实行收费以来,游人反而增多。特别是举办特种活动时,游人更是络绎不绝。1935年8月15日~17日,曾举办“西公园烟火晚会”,16日是高潮。那天从晚上7点半至9点半的两个小时里,入园人数多达47 000人。
7 r' b. |' T) F( g( d# V% X 1936年位于西公园东北角的莲花池扩建为儿童游戏场,并设置电动旋转木马等游乐设施。当时,长春城区内又陆续建起大同公园、白山公园、牡丹公园等,但西公园仍以其特色景观吸引游人。
, k5 _0 U: m5 ~3 _4 I 长春沦陷前,日本侵略者还在公园内修建了两座纪念碑:一座是为纪念日俄战争时日本海军对马海战胜利的“海军纪念碑”,一座是为纪念宽城子事件中死亡的日军士兵的“诚忠碑”,使西公园又成为宣扬日本侵略者“武威”的场所。
6 [$ t& T" u+ x. n9 R) Q* W$ }0 X 1937年12月满铁附属地撤销,公园归伪满新京特别市管理。1938年11月3日伪满新京特别市根据满铁的建议,在公园正门前立了儿玉源太郎骑马的铜像,举行揭幕典礼,随之公园更名为“儿玉公园”。实际上,儿玉源太郎与西公园并无联系,只是儿玉曾在日俄战争中担任过日军总参谋长,战后又出任日军总参谋长和“满铁创设委员会委员长”(日本政府指导创办“满铁”的主要负责人),日本人念其为最初建立满铁附属地所做的贡献,才修建铜像以示纪念。1939年,公园公园还开设了供妇女、儿童们乘坐的小型汽船等游乐项目。# \9 [7 b! Y/ @' a' d V
1940年日本帝国主义致力于扩大侵略战争,伪新京市的开发建设停止,儿玉公园也处于维护状态。由于缺乏资金,公园的设施得不到维修而日益损坏。8 N* U# K( R$ n+ O& @; n2 j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几天后,几个青年在黑夜里砍掉了儿玉铜像的脑袋。又过几天,一些群众将无头的铜像也推倒了。
+ u/ f+ {# q8 z8 U5 Q8 \ 1946年6月,国民党占领长春后,将儿玉公园改为中山公园。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因连年内战,公园无人管理,园中许多设施遭到破坏。5 f- f2 ^/ ]- [( V+ b8 F
1948年10月长春解放,人民政府立即开始医治战争的创伤,恢复长春的城市建设。1949年初,长春市建设局成立了公园管理所。 同年3月31日,将中山公园改名为胜利公园。) J* B& C5 Q' b: F( J
1849年8月,在公园西南角即原日本海军纪念碑和诚忠碑毁废处,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航空学校修建了方华烈士纪念碑,为公园增加了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5 k5 W& e4 J( k6 ]
公园回到人民手中后,长春市建设局积极组织力量进行修复。先后整修了设施,设置了四处门桩并用铁丝网将整个公园围圈起来,购置了大量动物供人欣赏。1954年公园按规划建成动物观赏区、花卉区、儿童游戏区、水上活动区、金鱼和休息区等6个功能区。
' n$ ^4 H, m0 x, W# i( d; l r 1958年5月,在公园正门的广场西侧(原儿玉源太郎铜像旧址)竖立一幅毛主席画像。1969年5月,又在该址修建了一座6.8米高的毛主席塑像。
- V9 \; i: S& r 1978年先后建成了宇宙飞船、电动碰碰车、飞旋卫星椅、高空观览车等现代化游乐设施。1986年胜利公园的动物全部迁到长春动植物园。
) B# `- S7 `3 x. q h7 g 改革开放以来,公园还不断举行冰灯展、雕塑展、秧歌赛和节假日游园等活动,使长春市又增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9 D1 T3 D7 C
20世纪20年代前,在今长春人民艺术剧场附近曾有一座日本人修建的公园——东公园。* {5 {- |7 O( O; v" L
1907年8月,满铁依据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在长春头道沟收买了约4 959 000平方米的土地,建立了满铁附属地。此后不久,满铁便派专家进行街区规划。根据规划,在附属地内设置两个公园,因其东西相对,故命名东公园和西公园。该规划图于1908年完成。
$ k0 k& m4 f e3 e3 H" f 据《长春沿革史》记载,东公园位于横滨正金银行(今长春杂技团)与御大典纪念馆(今艺术剧场)之间的一角。从《长春事情》中所附当时的“长春市街地图”上看,其确切位置是东二条通(今东二条街)、三笠町三丁目(今黄河路东段)、东三条通(今东三条街)、吉野町三丁目(今长江路东段等四条街路交叉围成的区域。规划中的东公园占地面积为4 389坪(1坪约3.306平方米)。
/ f: c; r9 X5 ]6 n) Y7 [6 O8 u 1910年以后,满铁全力进行上下水道设施的建设和主要干道的铺装。直到1914年,街区主要设施相继完成后,才开始修建东公园。1916年,开拓出几条苑路,栽植了杨树、榆树、柳树、杏树等树木,设置了供游人休息用的八角亭,初具公园规模。) Z4 C: R- X) _8 d8 i
1919年起,满铁因修建几处重要建筑物,东公园的大部分面积被占用,不得不停建。
7 f5 ^. w: D5 ?" _" G; P$ A% K" ? 东公园停建后,因设施简陋和游人稀少,逐渐荒凉起来,许多人认为豁牙露齿的东公园正处于满铁附属地的中心,很不雅观,提出废除的建议。对此,满铁当局也有同感,他们觉得东公园所处的位置,“颇不符街区之规格”,遂于1920年将东公园废除,并将东公园的用地出租,作为建筑用地。% S; S) X! k; B" U/ n
于是,在原东公园的地面上,相继建起了长春座、御大典纪念馆和横滨正金银行等建筑物。
% U* u3 w: T: d* d8 a$ c b 东公园废除后,满铁全心建设西公园。西公园即今日的胜利公园。' E/ I, S& g7 @ o# K$ c o
* ?" E, i# E, q: t5 W
4 A( L9 i: U; _" b, r V5 _
1911年4月,日本在满铁俱乐部内设立长春幼稚园,并在满铁纪念馆内设立长春幼稚园分园,专门招收日本儿童。长春幼稚园共有幼儿130名,其中男童66名,女童64名。总园园长为岩崎清,保育员3名。, e. u, f+ p3 Z6 u7 {3 m
9 q- G W/ U$ P1 h. e- a {. u长春小学校# i. X) \' s' V# Z7 a9 _
6 h* e0 ^5 b. M0 \ 长春小学校位于室町一丁目(今天津路152号),即今宽城区天津小学前身。
! b. k$ P$ L0 ~% o, Y/ G7 ]% V# H4 G4 ]& t5 d
长春小学校
$ u. u" j7 W6 |+ {/ w. D" l3 P 1908年5月7日创办。校长1人(岩崎清),训导(日本小学教师称训导)18人;设有17个班级,共有男生448人、女生389人,其中住宿男生21人、女生8人。1921年改名为室町小学。1950年,长春市第二区中心校在该校校址成立。1954年,改名为天津路小学。1961年,为进行五年一贯制试点,该校分为天津路一小和天津路二小两所学校。1979年,又改名为天津路小学。1995年,改名为天津小学。原校舍已拆除。! c( u- E# w; _/ }1 z8 M
; T* O/ f1 P4 S- i, e/ s9 ^
长春家政女子学校
( \0 e" P9 g/ f6 d$ ^
" n& R8 R6 o* S4 j" y" s 长春家政女子学校位于长春小学校内。1913年6月创办,最初命名为实业女子学校,1922年4月改成长春家政女子学校。校长岩崎清。当时有学生26人。, x2 H/ q. r/ \$ R. Z1 n
; h( d! }+ H: O- j2 z- P! f6 y5 m长春公学堂+ \+ v& l) q8 j: |8 Z' ]- L
位于天津路与东二条交会处西北角(天津路292号)的宽城区南京小学,最初是日本人修建的长春公学堂。* f* G% Z2 A I% [& [6 R7 H
1912年11月1日,满铁将长春小学校内附设的一个中国班扩建成长春公学堂,设在此地,专门招收中国儿童。; A7 H$ `5 K) G5 H9 V
当时有堂长(校长)1人,叫熊田隆;日籍教师4人,中国教师4人。设有初等科:4学年,3个班;高等预科:1学年,1个班;高等科:3学年,2个班。共有学生:男生263人,女生22人。伪满洲国成立后,改名为新京公学堂,1936年又改名为新京大和通小学校。学堂历任堂长均为日本人。教员除汉语教员是中国人外,其他也都是日本人。学校设日语专修课,经常向学生灌输“日满亲善”、“共存共荣”等奴化思想。校内还建有日本神庙,强迫学生参拜。为了把学校变成推行奴化教育的实验学校,该校不断增加班级和学生数。到1942年,学生增加到1 142人。随着日寇在战场上的失败,经济上出现危机,到1945年日本投降前,学生数由1 142人下降到451人。
c' h6 F& V5 F. M# _2 o" g" J& N- E6 s! G! I
1945年11月1日,学校改名为长春市正光小学。1947年4月1日,学校改名为长春市立中心国民学校,旋即被国民党军队占用,学生被迫在外面上课。1948年10月长春解放后,学校改名为天津路小学,校长李德范。年抗美援朝时期,学校收容伤员,学生转入西广场小学。1951年,在该校址成立长春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长苏占元。1952年,该校师资班也设在这里,1953年长春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改为长春师范专科学校附属小学。1955年7月长春师范专科学校附属小学迁到大经路,吴淞路小学迁到这里,学校改名为宽城区南京大街小学,首任校长苟志学。1995年,学校改名为南京小学。
8 Z3 M1 i$ p- D, d3 g6 p' i 该校原校舍大部分拆除,只有几间平房当作仓库使用。
* h! Q5 ~/ r7 K% C
9 P6 \2 V9 S. ?. Z) I. {长春实业补习学校
) p) }4 }" u* B4 b9 V3 x7 N; E! z4 z0 F! X5 q% X1 R$ y0 g3 u5 g; `
长春实业补习学校设在满铁共同事务所三楼(即解放后的沈阳铁路局长春分局公安处,原楼已拆,现为长春国际商业中心楼址)。
! D2 O$ ^' ~; {3 w2 W$ J; y+ o$ J 该校于1910年4月1日创办。分学年制和学科制两种。学年制讲授商业学,两年修完;学科制讲授国语、算术、簿记、英语、汉语、俄语等,6个月一期。校长是日本人藤川卯作,专任教谕3人,嘱托(特邀的)讲师日本人7人,中国人1人,俄国人1人。学生人数:学科制的商业科第1学年48人;学年制的国语24人、算术24人、簿记13人、英语19人、汉语125人、俄语74人。该校学生共计258人,其中日籍学生251人,中国籍学生7人。" n- F* a3 h) ]
% n4 O4 k) X$ R$ r3 B5 k! c6 M1 \长春普通学校6 F8 N& k( a7 F5 p
, S& e) T( F$ z6 _: W9 l1 H4 r 长春普通学校位于老松町(今香港路1号),即今长春市第四十八中学小学部位置。9 S9 D- s; V; @1 p2 n
该校于1922年9月由日本驻长春领事馆创办。有教员6人(日本人3人,朝鲜人3人);招收朝鲜儿童,设6个班,学生247人。使用日本驻朝鲜总督府及日本文部省编纂的教材,经费由满铁和朝鲜侨民会负担。/ S7 ~8 Q d0 X2 e! C/ P) L
解放后,该校舍由上海路小学使用,于2002年3月拆除。2004年3月在原址建成的新楼,由长春市第四十八中学小学部使用。
( U" z7 b. v8 s& K! B! X5 T
" D" O5 v3 n9 V! M/ [! }$ j2 j z长春商业学校
7 f" B# ~. c4 }- T" j5 y# ~ @/ X3 t; M5 c0 l( G
长春商业学校位于常盘町三丁目二番地(今西二条街13号),即原长春市实验中学、现长春市第七中学位置。* g+ e3 L5 Y4 y2 l* G
- i2 l N4 \+ f- l0 ^长春商业学校2 p8 [- Y+ ]$ t7 i& R
该校系甲种商业学校。占地面积14 004坪(合46 213平方米),建筑面积3 400坪(合6 200平方米)。1920年3月创办。校长是日本人森川勉,教谕10人,助教谕1人,舍监3人,讲师9人,学生160人。该校除讲授日语和有关商业的知识外,主要教授英、俄、汉、蒙四种语言。1932年,该校改名为新京商业学校。1945年光复后,该校改名为长春市师范学校,1949年2月改名为吉林省临时中学,1950年改名为吉林省高级中学,1952年改名为吉林省第一高级中学,1955年改名为长春市第十中学,1960年改名为长春市第一实验学校,1962年改名为长春市实验中学,1968年改名为长春市第六十七中学。1979年经长春市教育局批准,复名为长春市实验中学。2001年该校迁址到长春市净月旅游开发区福祉大路。长春市第七中学迁到此处。原校舍已拆除,现校舍是在原址新建的。/ l @, c' v c+ }3 d
0 y3 D5 K0 P. C$ a1 ?& ]$ s/ e" h6 y长春高等女子学校) g4 c$ g/ X3 o
. D& Y8 r) F+ R 长春高等女子学校位于西广场东南角、北京大街2号的长春市广播电视大学位置。
6 Z6 v# n3 ]1 Z5 J4 l& i* ^/ T& }! p4 L* l' n* S/ n/ p& a: _
长春高等女子学校0 l4 q5 g+ X5 `; d
该校建于1923年4月,意在培养符合其殖民统治的“贤妻良母”。学校虽然规模不大,但礼堂、体育馆、游泳池等设备十分齐全。1925年改名为敷岛高等女子学校,1932年改名为敷岛高等女子学校。1945年改名为长春市女子中学,1952年改名为长春市第四中学,1957年改名为长春市第十一高级中学,1961年改名为长春市第十一中学。1998年长春市第十一中学迁入位于绿园区景阳大街2666号的新校址。2000年该校校舍被拆除。原址新建了长春市广播电视大学大楼。
3 {4 @/ o: P9 F' h- E# F6 u- p8 S+ a9 T% {0 ~- [
新京三笠町寻常小学校# Z6 V* h s% _- @, q- J: i) j7 K
% C6 x- V7 f+ a6 @- R: l- f 位于东五条街20号的长春市第一中学,最初是新京三笠町寻常小学校。8 p/ ?( D2 N t* n
x( X8 e) [9 Y- }
长春市第一中学
: W% u% \, V5 ]+ W0 E 新京三笠町寻常小学校,始建于1936年,原是满铁附属地修建的专门供日本儿童读书的小学。1946年1月国民党统治时期改名为吉林省立长春第一中学。1948年长春解放后,将吉林省立高级中学、吉林省立长春市第一初级中学和吉林省长春市第二初级中学三校合并,更名为长春市第一中学。1960年改名为吉林大学附属中学,1962年8月改名为长春市第一中学。原校舍已拆除,现长春市第一中学使用的是在原址上新建的校舍。
? B4 }: f* U& m1 N! u# T$ k
3 ~) f3 \- i6 G6 Q# P新京八岛寻常小学校4 Z, x; q5 X7 p5 E3 W* L
+ p$ b8 w9 S* H, Q- V0 ~
校位于东二条街49号的长春市第四十八中学,最初是新京八岛通寻常小学校。* T, Z% ~6 x9 _4 Y
0 n0 @9 j, M+ }长春市第四十八中学
5 h- j# m, o5 n9 ^6 h2 t 新京八岛通寻常小学校建于1935年,占地面积51 525平方米,建筑面积6 414平方米。招收满铁附属地日本儿童。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改为长春师范学校。1948年10月长春解放后,该校仍称长春师范学校。1965年9月,长春师范学校迁到二道河子区,原在南关区的女中——长春市第四十八中学搬到该校,仍为女中,仍叫长春市第四十八中学。1967年在“文化大革命”中,该校又变成男女合校的普通中学,仍叫长春市第四十八中学。5 f% }1 M; u. e) {* F: l
, I9 k( V+ i; P% u" S( L西广场小学1 N( t& J1 @ a( q0 X w! P0 r2 l
0 O; K$ P3 O7 g) D
位于西广场西侧、浙江路23—1号的长春市第七十二中学南校区校舍位置,原是日伪时期日本人修建的西广场小学。! }: s" v, y& p( L
1945年光复后,该校曾驻扎过国民党军队。1948年10月长春解放后,该校又称为西广场小学。1951年改名为长春市第三中学。1999年长春市第三中学与长春市实验中学合并,仍叫长春市实验中学。2000年长春市实验中学搬到位于长春市净月旅游开发区福祉大路的新校址,该校址成为长春市第七十二中学的南校区校舍。原西广场小学的校舍已拆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