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夏雯静 于 2013-8-17 10:18 编辑
见世间过是什么?他六根着外面的境界相,着相!着色声香味触法,里面生贪嗔痴欲诸想,他才见到世间过。六根着外面的境界相,如果不着相,他怎么见到世间过?自己改自己的过失都来不及,哪里还能有时间去管别人?一管别人,自己就先起嗔恨傲慢心!
上士无争,下士好争;
上德不德,下德好德;
执着之者, 不明道德。
这个意思是说——真正有道德的人, 不是在大众面前言行做君子, 做高尚, 做正派, 显得别人都修养不够, 道德不足, 品性不高。
真正有道德的人, 不是拿道德来指责别人不道德, 指责别人不高尚, 指责别人不清净, 这是道德比较差的人才这样做,也就是书上写的“下德”。
扁子就说得更清楚: “修养身性是为了显示自己洁净,为了指责映衬其他人不干不净,这就好像是举着日月在街上行走一样, 为的是炫耀自己, 像你这样的人, 能够保持一个完整的身体, 维持九窍的齐备, 没有中途聋哑盲瘸, 那就很不错了, 哪里还有资格埋怨老天呢! 你还是快快走吧!”
真正的道德, 他不执着做正派, 做清净, 而是什么对别人实实在在有益, 他就怎样做。所以书上说: 上德不德, 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 是以无德。
执着于道德的人, 其实不懂得道德。
只认为道德是做正派, 不懂得道德是为了让他人有益, 反而老是去做道德法官, 没时间看自己, 光审判别人长短是非. 别人在前面做事, 自己在人屁股后做股评, 好像把别人不清净不道德的地方都看清楚了, 自己就是非常道德。
老子说, 圣人"混兮, 其若浊"。书上解作: 圣人和凡人的最大区别——
圣人不自以为自己是高尚清净的人, 所以才能成为圣人;
凡人自命高尚清净, 看别人都不清不净, 所以才越像一个凡人;
佛家说道德心重的人, 其实是大嗔心(重)。
因为一般凡夫有一种通病, 别人的过失纤毫都能观察到, 而自己过失大如山也不知道. 看到别人不严谨, 就发出嗔恨。
楞严经上说: 好哭有悲魔来找, 好清有好清魔来找。
佛家讲修定, 总看别人有过, 永远不会得定. 因为心不停的随着别人的境界转。
下德好德——着相。
无论见到什么,你也不要随著它转,不要跟著它跑去,不要被这个境界转。要怎么样子呢?要见有若无。见到境界就和没有见到境界一个样,也不要生欢喜心,也不要生讨厌的心。
你见到魔,若生这欢喜心,你这也是随著魔境界转了;你若生一种讨厌的心,你这也是随魔境界转了。怎么样呢?就是保持你的中道,也不欢喜,也不讨厌,见如不见,闻如不闻,也不要说:‘喔!这是好的境界,我想再看一看。’或者‘喔!这是不好的境界,不要来了。’不要有这个心,你如果有这种念头,这就是错了。
人修道, 无论什么也不要贪 -- 好的也不贪, 坏的也不贪, 不要生一种贪心, 你贪什么都是不对的。
大家可以观察一下,生活中说话第一句总是想反驳别人,第一个念头总是想批评挑错的人,他的命运是很苦的!他的福分非常之薄,他一生波折,颠倒流离,贫穷,又经常被人辱没!为什么呢?
——他永远没有柔顺众生的心,所以他永远没有顺的果报。命运不会顺他,众生不会顺他,工作不会顺他,一切生活琐事不会顺他。
他永远没有恭敬众生的心,永远轻众生,所以永远得不到尊,得不到贵,永远被人辱,被事辱。
他总认为这样才能显示自己高明,显示自己知识,显示自己多么不同,却不知道,自己这个薄福薄命,就薄在此处!
一个人的炫耀心,恭高我慢心一生起来,自己身边的百千万亿鬼神道,一齐对他生嫉妒,想揶揄他,他要做事怎么都不可能顺利!就好像我们平时看到人家炫耀自己成绩好,工作好,总爱发个看他以后怎么倒霉的念头,总不想配合他。
我任何不如意,都不敢怨老天,我知道正是我一颗薄命薄福心,脑袋里生薄命薄福想,嘴巴里出薄命薄福话,手上做薄命薄福事,才是这个样子困苦失意,我还不快快找出自己的过失,转掉这个薄命心,还要继续过个几十年的苦日子么?
一次嗔恨心和嗔恨行为的果报
眀魭法师编著
优波笈多法师在讲法时经常对弟子说:‘比丘要时常思考道义,精进修行,不能懈怠,就能得到须陀洹果。’
有一个比丘听了优波笈多法师的话,积极学习各种经论,一心想得到须陀洹果。优波笈多法师看出它的心思,就带他一同去摩陀罗国。经过几天的长途跋涉,沿途乞食,他们终于到达最下等的旃陀罗住的地方。这里的人都以打渔、屠宰为业,生活很穷困。
他们来到一个旃陀罗家,看见一个小孩已经修得须陀洹果,但是却生着一种可怕的病,身上的肉都被虫子吃掉,口里还不断吐著臭气。
优波笈多法师指著这小孩对比丘说:‘你看这个孩子,虽然得到了须陀洹果,却还要受这样的痛苦。’
比丘疑惑的问:‘为什么他已经得到须陀桓果,却还要受这样的苦呢?’
优波笈多法师回答:‘这个孩子的前身是个出家人,后来升为维那师父,掌管寺院中僧众的一切修持事务。
有一天,众僧都在禅堂静心修行。其中有一位罗汉得了一种怪病,发作起来全身奇痒无比,偏偏在这时发作了,罗汉忍不住,不停伸手抓痒,发出一种“刮、刮、刮”的声音。
结果维那师父听了这声音,生气的说:“是恶虫吃了你吗?发出这种难听的声音!”说完就起身拉著罗汉离开,把他丢弃到旃陀罗的家里。
罗汉对维那师父说:“你应该专心修行,摒弃杂念,不要让来世受苦。”
维那师父听了这话,心中惊醒,马上跪地忏悔。经过努力的修行,终于修得了须陀洹果。但是这以后,他却不再精进,开始放纵自己。你今天看到这个孩子,就是那位维那师父的转生,因为他将罗汉丢弃在旃陀罗家的业因,今生他使投生在旃陀罗家中,遭受这种报应。’
比丘听后,又惊讶又恐怖,回去后加紧精勤的修行,不敢懈怠,最后证得了四果—阿罗汉果。
----------------------------------------------------------------------------------------------
一个嗔恨的念头换来躲不掉的果报
有一天,释迦牟尼佛告诉目犍连(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说:“你的债主快到了!”
目犍连回答:“我有神通,可以超越须弥山。如果我的债主从东来,我就向西;如果他从北方来,我就向南,他怎么能找到我呢?”
佛告诉目犍连:“罪报和福报是不可躲避的!”
目犍连运用神足通,不断的飞行,却仍掉落在山中,掉在一位老公公的面前。那位老公公以修理车轮为业,忽然看见目犍连从上边掉了下来,形状怪怪的,老公公以为是不吉祥的东西,拿起车轮便打,目犍连被打的骨折。目犍连虽然疼痛,但始终坚持正信,一心向佛。佛怜悯他,教授他威神力,目犍连静下心来,恢复了本来的样子。
佛告诉目犍连:“那位老公公前世曾经是你的父亲,你跟他争吵。你心里想:‘我多么希望这位老家伙被打得骨折!’(你现在)因为这个恶念而造罪遭殃。记住在任何时候都要善待他人、善待众生,包括言行和心念。”目犍连了悟因果,摒除各种妄念,潜心修行并善化众生,后来得了善果。
可见为人处世一定要以善念为本,千万不要动妄念与邪念,及时清除自己思想中各种不正的念头。相信善恶有报的真理,唤醒更多人的善念良知,尊道贵德,使一切得到善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