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虚假房源问题不仅会严重干扰消费者的找房进程,对于整个行业的诚信机制建设也会造成负面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大量的虚假房源误导了消费者对于真实房价的判断,影响消费者的价格预期。
“经常听别人说租房如何如何的无奈,觉得无所谓,但这种事情落在自己的头上,不仅无奈,还窝火。”在北京工作的白女士一提及租房这事,气不打一处来。
孩子就要上小学的白女士,最近想在学校附近租一套二手学区房。数月来,为了找房子租,她从东到西,从北到南,跑遍了整个北京城,结果还是没有一处满意的。不仅如此,她还频繁遭遇中介“钓鱼”租房,从今年年初开始找房至今,她遇到的假房源不下十几处。一些房产中介提供的房源虽多,可真正看好后却总是差强人意交易不了。网上的二手房信息更是真假难辨,她看好的网上房源要么“已卖出”,要么“提价了”。而且自与房产中介通话后,搞建筑的、装修的以及卖房的电话和短信,开始一个接一个地袭来,一时间自己成了“大忙人”。
迫于无奈,不堪其扰的白女士拨打了相关部门投诉电话。她从这些部门了解到,房产中介市场之乱非一朝一夕之事。近年来,各级政府在房地产调控中推出一系列限购、限贷等政策。在这种状况下,房产中介行业再次面临收入下滑的尴尬情形。
以今年8 月份为例,北京全市二手住宅网签总量为13690 套,环比7 月份大幅下跌了20.1%。上海的情况也不容乐观,预计降幅在10% ~ 15% 之间。二线城市中的杭州,8 月份主城区二手房交易量约1600 套,降幅也达到两成左右。
迫于生存压力,中介公司只能想方设法来创收,比如有些公司涉足新房销售,有些拓展商用物业租赁业务。但是,有些中介公司却动起了歪脑筋,只要能赚到钱,什么手段都可以用。
在最近一段时间,全国不断爆出房产中介的违规行为,比如有中介公司收取“看房费”,假如没有租到合适的住房,“看房费”居然无法退还;还有房产中介私自抬高房价出售“吃差价”;一些中介机构无正当理由拖欠房屋租金、扣留押金或者不退定金;有的房产中介利用合同格式条款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或者对租房的消费者隐瞒重要事项,有些甚至伪造、变造合同示范文本等。
记者了解到,早在今年4 月开始,北京就已经开始了房地产经纪行业专项整治,但治标不治本,昨天刚揪出的“黑中介”,今天换个“马甲”就可以重操旧业。
房产中介市场乱象丛生
随着开学日期的一天天临近,白女士便想通过网络途径找到合适的房源。
“我上网查了好几个房源,结果都是忽悠人的。”白女士说,她浏览了好几家房产网站,包括58 同城、赶集网[微博]这样的知名租房平台,看到不错的房源就会把房子的地点、面积、价格、周边环境和卖房人的联系方式认真记下来。可是,当拨通电话后,方知是中介公司发布的房源信息,而且情况还跟网上公布的消息不一样。对方往往回答是:“你看到的那套房子已经租出去了,我们手上还有其他房源,可以给你推荐地段更佳、价格更优、户型更好的房源。”
迫于无奈,白女士决定去看看推荐的房源。上门之后,对方却告诉她,推荐的房子刚刚租出去,然后再向她推荐其他房源,而这些房源不是地段差,就是租金贵,差强人意。更让她愤慨的是,自此以后,自己的手机几乎每天都能接到房产中介、装修公司的电话以及卖房短信,实在不堪其扰。
白女士发现,不仅租房如此,买房也一样。她介绍说,“不少中介公司会在网站上、门店内发布一些价格和位置都特别合适的房源信息,还配有详细直观的各个房间、厅室、厨卫的照片,十分‘诱人’。当你与他们取得联系后,他们会告诉你,这个房子已经卖了,随后向你推荐其他价格贵得多的房子。还有一些中介会带你看假房源,并收取看房费。”
除了房源是虚假的,还有一些挂牌房价也是虚假的。白女士通过与房地产经纪人员的交谈得知,有的中介为了吸引客户,在网站上发布房源信息的同时,还发布一些虚假房价。这种吸引客户上钩的假房源、假房价在业内通常被称为“模特房”。为了“勾引”顾客,中介机构往往发布一些“价位明显低于同等地段”的房屋信息,当顾客现场看房时,对方会以“该房源已出租或已售罄”为由转而推荐其他“更好房源”。
“的确,二手房市场曾经一度面临巨大的信任危机。吃差价、扣定金、携款潜逃……这些都跟房产中介有关。“连蒙带骗就能轻松获取巨额利润。”这是一位房产中介说过的话。
房地产中介公司在近年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一些短视且追求高额利润的公司,由于内部经纪人、业务员的素质良莠不齐,会利用目前一些尚不规范或不健全的管理间隙,来进行投机取巧的营生,有的甚至靠欺诈牟利。
因房产中介违法、违规经营而引发的各类纠纷,一度呈现出高发、复杂、矛盾多元的态势,促使政府对中介行业加强了监管,比如资金监管、中介经纪人备案制度等,使得行业逐渐趋于规范。同时,行业自身也加强了自律,不少中介公司对业务员的管理趋于严格,这也从一定程度上杜绝了违规事件的发生。
但时至今日,来自行业自身努力,并不能完全杜绝行业顽疾。中介公司业务员低薪,有些甚至是“零底薪”,完全靠提成来获取收入,在以业绩为导向的前提下,部分中介公司对于员工本身素质的提升,包括业务能力、职业道德等方面,并不是很重视,从而导致违规事件频频发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