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474|回复: 0

学国学之《论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2 09:54: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学习国学之《论语》,记下一些心得体会和领悟到的东西......

本人学国学的目的:修身养性,顿悟智慧,为了让自己可以做得更好!只有自己做好了,也才有资格、有本事去引导别人,去教诲自己的孩子。什么事情我们都希望做好,但很多时候我们做错了还不知道,最终得不到满意的结果。所以要学国学智慧,学会反省。学国学,不仅是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领悟智慧。知识只能告诉我们什么是好的,而智慧才能引导我们把事情做得更好!

通过老师前面两节课的讲解,让我们领悟到,读圣贤书,其实没什么高深的,以一个平常人的心态足以。所以很欣赏老师的两句话:圣贤,其实是普通人的代表;经典,不过是生活中的经验。每个人的经历不一样,能领悟到的东西就不一样,有些东西我们暂时无法理解,也就没必要刻意去研究,生活当中,当你遇到的时候自然就会领悟。

2009.7.17:今晚《论语》第一课,老师讲得很好,通俗易懂,使得文言文理解起来一点都不难。最深刻的是朗读,很久没有这种感觉了,仿佛回到了小学生时代。现代上班一族,整天呆在办公室里,平时话本来就不多,默默无闻,埋头苦干,说话也是轻声细语。通过大声朗读,“气”就出来了,肺活量增加了,无形中对身体进行了一次理疗。就像老师说的,来这里学习也是一种养生,不单养品德,还养身体,养浩然正气。

2009.7.19星期日:今晚《论语》第二课。终于让同学们讨论了起来,发表了不同的意见。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针对家教问题,多位家长发表了不同意见,有一致的,也有绝然相反的。我的看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运用于家教方面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孩子,二是自己想得到但又得不到的东西也不能强加于孩子。第一层意思,相信大家都是肯定的。第二层意思,自己得不到的东西不要强加于孩子,也就是说自己的愿望无法实现,却要孩子去实现?当然,我们有些事情想做而做不到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希望孩子能去做成,这也是理所当然、人之常情。不过,我们不能强求孩子去实现我们大人的愿望,而要引导孩子去实现他自己的愿望。我们可以把我们的愿望转化成孩子的愿望,但一定是孩子愿意接受后转化成他自己的愿望。试想想,让我们去实现别人的愿望,而不是自己的愿望,我们愿意吗?

另外,有家长说到“不打不成器”,孩子有时候是要打或骂才能知道错。表面上看,有些孩子确实要打或者某些惩罚才能让他记忆深刻,意识到自己犯错误的严重性。但是,孩子为什么会走到需要打骂这一步呢?打骂孩子只有一个原因,就是孩子不听话或者做错事。然而孩子为什么不听话?为什么做错事?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就听话、就懂事,自家的孩子就不听话、不懂事?这需要我们去反省。

昨天晚上,我儿子也是很晚不睡觉,一开始哄他睡,但他就是不睡,还非要看电视,非要到外面客厅去,我跟他妈就不让,慢慢我们也更加严厉,真有一种强逼的意识,最后一直哭闹到1点多钟,眼睛都睁不开了还在哭。第二天我跟我太太就开始反省,我们这样做对吗?他为什么非要看电视?后来想想,也难怪,本来要睡觉之前,我们还跟他玩,让他看“巧虎”,他还跟着跳舞,我们就跟着乐,很是兴奋。到了要睡觉的时候,我们马上就关了电视,然后也不跟他玩了,就让他睡觉,小家伙就开始闹了。试想想,我们大人有时候正玩得兴奋的时候,突然不让玩,心情是怎样一种感觉?这又让我想到,有些孩子玩游戏,正玩得起劲的时候,父母走过来,“啪”一声把电源给拔了,不让玩,做作业去。试问有多少孩子愿意听话??

所以说,学国学,就是要我们学会自省、自律。实际上,在家教这个问题上也没有谁是谁非,只是立场不一样,环境不一样,经历不一样,我们所遇到的问题也不一样,理解的方法就不一样。教育没有正确与不正确的方法,只有思想、观念的合理与否。究竟自己的思想观念合理还是不合理,只有通过得到的结果满意还是不满意来检验。如果我们的孩子现在的表现不是我们所预想的结果,那么,我们就应该反省过去的教育思想是否合理,首先得改变我们自己的观念。我们承认我们已经做得很好,但是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2009.7.24星期五:今晚《论语》第三课。老师着重讲解了“礼之用,和为贵”。以礼相待,以和为贵,这是达到和谐相处的基本准则。“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人与人之间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是立场不同,角色不同,所以看法不同。君子求和不求同,小人求同不求和,如果我们一味追求同,而不能真正和谐相处,此不成为小人?

我们新一代国家领导人提出的建立和谐社会以及“和”的外交政策,无不体现出时代发展的方向与需求。当今社会,资讯越来越发达,各种信息大量传播,个人的能力显得越来越微薄。大至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小至个人与个人的竞争,都寻求一种和谐相处、共同协作,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更大的效益,才能立足更长远的发展。今天,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之所以越来越高,少不了新一代政府的外交思想与政策。扩大与其它国家的外交关系,也就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谐协作,使得国人有了更开阔的发展空间。而一个国家的思想、行为,是绝大多数人思想、行为的集中体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所以我们要做到与时俱进、与时协行,方能更好地立足于社会,面对现实,面向未来。 

“和而不同”用于家庭方面更是不可或缺的一种思想,所谓家和万事兴,人的幸福快乐,少不了一个和眭的家庭。我们经常会听到“代沟”一词,我们与年老一辈,我们与年少一辈,时代不同,生长环境不一样,或多或少会有些不同的思想和观念,但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每一代人的思想形成都有它的必然因素,没必要一味求同。而现实生活中,往往家庭矛盾就是因为不同所以不和。倘若每个家庭成员都能以“和”为贵,必能建立一个和睦的庭。另外讲到执政者“导之以政,齐之以德,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我觉得这用于家庭教育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家长以长辈、以权力者的身份去责令孩子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以孩子必须服从的态度去教育,必然得不到满意的结果,孩子也许能听话,但却不“和”,不和就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不和就不会有信任和接纳。只有当父母自己做好了,行为端正了,品德高尚了,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才更有影响力和引导力。

家庭和睦,国家和谐,世界和平,这应是我们人类的终极目标和终极关怀!!

2009.7.26-7.31《论语》第三、四课,孝文化。孝文化可谓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孝,首先体现在对待自己父母身上,父母是我们的生命之源,一个人,如果对父母都不重视,对父母都不敬重的话,你想他对身边的亲戚、朋友、同事能够有多好,那都是假的。人人都会老,说到底,关爱老人,其实就是关怀我们自己的未来。那什么叫孝,孔子说:“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句话告我们,其实一个人孝不孝主要体现在态度上。很多人以为能够赡养父母,让父母衣食无忧,那就是孝,如果是这样,按孔子的话说,如果不敬,那跟养一只狗、一匹马有什么区别?现代社会,父母最缺乏的其实不是物质享受,而更需要的是孩子和社会的关爱。就像一位老父亲在给儿女的一封信中所写到的:当我们说话忘了主题,请给我们一点回想的时间,让我们想一想再说,其实说什么并不重要,只要有你们在旁边听我们说下去,我们就心满意足了。孝敬并不一定是物质和金钱,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时常牵挂着我们就行了,饭后,给我们老俩口端杯热茶,阳光灿烂的日子,陪我们出去散散心,和邻居聊聊天。等你们结了婚生了孩子,常带回家让我们看看就开心。”

为什么我们经常要提倡孩子孝敬父母,而很少提倡父母要爱自己的孩子?原因就在于缺乏什么就要提倡什么,父母爱孩子已经成为一种本能,不再需要敦促和提醒,而孩子对父母的爱却因为种种“原因”而无法实现。当爱只有单方发出的时候,情感的天秤将失去平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无法和谐。只有当我们把对父母的爱变成一种本能,再把这种爱扩大到兄弟姐妹,扩大到身边所有的人,扩大到国家,扩大到天下,这个世界才可能成为美好的人间!!

另外讲到,面对父母的过错,我们该如何对待。孔子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就是说父母犯了错误,我们要规劝,当父母不听的时候,做儿女的还是要做到敬且不违抗,劳而不怨。现实生活中,对于父母不听规劝,我们应该怎么做可能是一个比较难把握的问题。本人理解,这主要体现在我们的态度上,就是说,不能因为父母不听劝告,我们就不再敬重他们,甚至针对他们。父母第一次劝告不听,可以第二次、第三次,而做儿女的必须出自“真爱”,有了真爱才会有真情!

2009.8.2星期日:今晚老师主要讲了诚信与变通。诚信,做人之根本,没有了诚信,人与人之间将缺乏真情与和谐。老师讲到一个变通的问题,就是实际运用中当诚信会起到反作用时,我们就应该变通一下,用善意的谎言可能会起到一个更好的效果。其实这种“欺骗”并没有违背诚信的本质,诚信是讲真心实意,是本能的为对方带来好处的一种真实态度,并不是指完全表达现实情况,而罔顾他人的感受或者后果。在生意场上,有很多的变通与策略,诚信似乎处处受到考验,本人认为,只要不是以损人利己为出发点,善意的“谎言”是可以理解的、可以接受的。

另外讲到孩子撒谎的问题。本人认为,孩子撒谎有两种:一是没机会说真话,二是不敢说真话。一般表现在孩子想干而大人不给干的事情和大人让干而孩子不想干的事情上。首先是没机会说真话,现在的父母,总是“很忙”,连陪伴孩子的时间都没有,从来不跟孩子沟通,而沟通的时候总是认为孩子太幼稚、不懂事,所以什么都是自己是对的,孩子是错的,以致孩子根本没机会说出真实的想法;第二是不敢说真话。就是孩子干了大人不让干的事情以后,摄于大人的威严,不敢将真实情况说出来。本人觉得孩子不敢说真话,恰恰是大人没有获得孩子的信任。老师说得很好,从另外一种意义上看,如果孩子是刚刚学会撒谎,我们大人应该感到欣喜,因为这是孩子智力发展的一个表现,说明他学会了自我保护。但也不能纵容,要加以正确的引导。

在这里,本人觉得,沟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如果大人能够多花时间跟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孩子就会把真实的想法说出来。知道了孩子的真实想法、真实感受,我们很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而在沟通上,不要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不要认为孩子的想法很幼稚,可能孩子有些话跟我们大人相抵触,但是要清楚,孩子天真无邪,他只是说实话而已。

2009.9.4:近来忙于工作,好久没写东西了。不过时间安排上值得反省,所谓有计划不忙,有原则不乱。反观身边有很多人都是这样,忙碌起来就失了分寸,“忙”成了最大、最好的借口。因为忙而没有时间反思,因为忙而没有时间学习,因为忙而没有时间教育孩子,因为忙而没有时间跟家人沟通,结果是陷入越忙越难,越难越忙的恶性循环。现实生活中,忙是事实,但因为忙没有时间去做某些应该做的事情,只能说自己没有主次,失了分寸。或者说正因为有主次,是这个事在心目中的地位还不足,但这在心目中就不是“应该做的事情”,而是“可做可不做的事情”。当然,包括自己在内,还是修为不够。

现实生活中,除了“忙”是最好的借口以外,我们还有很多很好的借口,比如条件、环境。因为自己条件不如人,所以做事也不如人,因为自己所处环境不好,所以结果也不好。我们经常会听到类似的话:谁谁谁很成功,是因为人家有好的条件、有好的背景,是因为有关系,比如说人家有钱,有钱好办事,人家亲人或亲戚朋友是某某高官等等;某某某子女教育得很好,是因为人家不用上班,有时间陪伴孩子、教育孩子,有条件给孩子更好的教育等等。所有这些,最后证明,自己做事不成功、孩子教得不好是因为没有这些条件。以上这些,也许都是事实,但我们一定要避免:为成功者找理由,为失败者找理据。我们要学习成功者的经验,反省失败者的因素。孔子的以下这些话就反映了这些观点。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倀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过去做对了、做错了,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会反省,反省自己的思想、行为的合理性,反省这样做了之后结果是否满意,为今后做“满意”的事情作指引。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http://www.jingshu.org/article-8806-1.html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http://www.dizang.org/bk/zly/035.htm

大念住经讲记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8646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11-15 16:17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