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1269|回复: 2

《清静经》《清静心经》 (2013-03-31 15:31:27)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7-31 15:50: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太上老君清静心经

  老君曰:夫道,一清一浊,一静一动。清静为本,浊动为末。故阳清阴浊,阳动阴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静者动之基。人能清静,天下贵之。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而不能者,心未澄,欲未遣故也。能遣之者,内观于心,心无其心;外观于形,形无其形;远观于物,物无其物。三者莫得,唯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既无其无,无无亦无;湛然常寂,寂无其寂;无寂寂无,俱了无矣,欲安能生?欲既不生,心自静矣。心既自静,神既无扰。神即无扰,常清静矣。既常清静,及会其道,与真道会,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既无所得,强名为得。为化众生,开方便道。
  老君曰:道所以能得者,其在自心。自心得道,道不使得。得是自得之道,不名为得。故言实无所得。
  老君曰:道不能得者,为见有心。既见有心,则见有身。既见其身,则见万物。既见万物,则生贪着。既生贪着,则生烦恼。既生烦恼,则生妄想。妄想既生,触情迷惑,便归浊海,流浪生死,受地狱苦,永与道隔。人常清静,则自得道。于是而说偈曰:

天尊妙用常眼前,举体动心皆自然。
息个动心看动处,动处分明无际边。
边际由来本性空,非观心照得虚空。
自悟因缘无自性,翛然直入紫微宫。
宫中宫外光且明,万法圆中一道平。
清心清镜皎无碍,无碍无心心自在。
平等道平无有异,天堂地狱谁安置?
神既内寂不亏盈,善恶若空何处生?
只为凡夫生异见,强于地上起纵横。
纵横遮莫千般苦,一一谛观无宰主。
谛观无主本无宗,只个因缘即会中。
中间虽会常无会,放会无为任物通。

  若时有人知是经意,行住坐卧,若能志心念诵,深心受持,则能灭除无量一切宿障诸恶,冤家皆得和合,无受苦报。邪魔外道,道能降伏。告诸众生,欲度厄难,各已清净,信受奉行。


  《清静经》,全称《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一卷。作者不详。
  道教称老君西游龟台之时,为西王母说常清静经。后经仙人转传,为葛玄所得,笔录而传之于世。即葛玄曰:“吾昔受之于东华帝君,东华帝君受之于金阙帝君,金阙帝君受之于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传,不记文字,吾今于世书而录之。”因而《清静经》被认为是三国时葛玄依托之作。确否,待考。
  《清静经》仅四百零一字。篇幅虽短,内容却很丰富,是道教炼养术重要资料之一。
  它首先阐释无形、无情、无名的大道,具有生育天地,运行日月,长养万物的功能;而 道有清、浊、动、静,“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因此,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接着说明,人神要常清静,必须遣欲澄心,去掉一切贪求、妄想与烦恼,实现“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于空”的常寂真静境界。
  最后指出,“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 入真道,名为得道”。
  所以《清静经》,是教人遣欲入静的修炼要领,是道门日常讽诵 修持的重要功课之一。
  道教徒认为:“常清静设教,导俗辅正,扶宗务化,民以归根,使含真而抱一,体洽玄元,炼神合道,羽化飞仙,不为乖谬……乃至千真万圣咸不出于此矣。”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明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仙人葛翁曰:吾得真道,曾诵此经万遍。此经是天人所习,不传下士。吾昔受之于东华帝君,东华帝君受之于金阙帝君,金阙帝君受之于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传,不记文字。吾今于世,书而录之。上士悟之,升为天仙;中士修之,南宫列官;下士得之,在世长年。游行三界,升入金门。
  左玄真人曰:学道之士,持诵此经者,即得十天善神,拥护其身。然后玉符保神,金液炼形。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经,悟解之者,灾障不干,众圣护门。神升上界,朝拜高真。功满德就,相感帝君。诵持不退,身腾紫云。


  翻译: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
  〔天与地之间,看起来,好像就是空的,本来就没什么形体可言;可是天与地间,虽然是没有形体,却能生出天地之间的一切有生命的动物及植物,与无生命的沙土、石头,及许许多多的物体。〕

  大道无情。运行日月。
  〔天与地的运转,本来就没有什么感情存在可言;虽然没有什么感情的存在,但是天与地之间,却好像是有感情的存在,才使它们不断的运转。〕

  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天与地的空间,它都不知道自己的名字,所以,本来就没什么名字可以去称呼它;可是虽然没有名字,但是它却能养育万物,滋润万物,使它们的生命能够继续成长。〕

  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这的确是一个很玄妙的问题,连我(老子)也不知道它的原因,所以也不知道要怎样去称呼它,那么干脆勉强给它取一个名字,叫做「道」吧!〕

  夫道者。
  〔这个「道」的确太玄妙了,包涵也太广阔了,为什么呢?〕

  有清有浊。
  〔因为这个「道」;有时候,有些地方是清清净净的;有时候,有些地方就显得非常污浊。〕

  有动有静。
  〔有时候,有些地方就活动着;有时候,有些地方就静悄悄的。〕

  天清地浊。
  〔像天空是一片清净的,大地就显得一片混浊。〕

  天动地静。
  〔像天体的运转是属于流动之形,大地的本体是属于静止之物。〕

  男清女浊。
  〔男人是属于清阳之体,女人是属于浊阴之身。〕

  男动女静。
  〔男人是表现外在的、活动的;女人就表现内在的、静止的。〕

  降本流末。而生万物。
  〔因此,清阳之气是上升的,阴浊之气是下降的。如果万物清阳之气不能保守,那么万物的本来灵性便容易下降;万物本来的灵性如果下降,便失去了本性的主宰;万物如果失去了本性的主宰,便容易起了情欲之念,思想与行为便自然而然流于下体之末端;万物的思想与行为如果流于下体之末端,便有阴阳之交合;万物如果有了阴阳之交合,便自然而然生长出种种轮回之万物来。〕

  清者浊之源。
  〔清净是污浊的源头,如水源在上游是清净的,在下游就显得污浊。〕

  动者静之基。
  〔活动的事物只是清静的基础,如一切的建筑物,都是由活动而来的,这就表示出——活动的力量只是静止的基础,只有清静才是万物的根本之道。〕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所以,人如果能够经常保持清清静静,一切天地万物,就全部归纳在人的本性之中了,这就是学道的根本,可是学道的根本,每个人都忽视了。〕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
  〔比如说,人的元神本来是喜好清静的,可是都被后天的识神给扰乱了。〕

  人心好静。而欲牵之。
  〔人的心性也是一样,本来也喜欢清静的,但是都被贪念的欲望牵引去了。〕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
  〔因此,一个人如果能够遣除这些贪念的欲望,人的心性,自然就能够清静。〕

  澄其心。而神自清。
  〔澄滤这个心性之后,我们的元神,自然能够清醒。〕

  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这样的话,六种「眼、耳、鼻、舌、身、意」这些所接触的欲望,自然不会带来干扰,三种「贪妄心,愚痴心,嗔怨心」之毒素也自然而然消灭。〕

  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
  〔但是有些人就是做不到,这就是这个人的心性,还没有澄清的关系,所以尚有一些欲望还没遣除。〕

  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
  〔如果人能够遣除这些欲望,达到清净的话,你去观察你自己的心,连你自己的心,都会感觉没有了。〕

  外观其形。形无其形。
  〔你再往外看一切形体,这些形体也不是形体了。〕

  远观其物。物无其物。
  〔就是了望远处的物体,远处的物体,也不是什么物体了。〕

  三者既无。唯见于空。
  〔这三种「心、形、物」都能了悟一切都是虚幻的话,心地就唯有一片空旷,毫无一物了。〕

  观空亦空。空无所空。
  〔能够这样的话,看到虚无的天空也是虚幻的,连这个虚幻,都能看破以及看空的话;〕
 楼主| 发表于 2013-7-31 15:50:55 | 显示全部楼层
所空既无。无无亦无。
  〔就是一切都没有了;既然知道一切都没有了,心性之中还有什么可以存在呢?本来都是一切假相而已。〕

  无无既无。湛然常寂。
  〔既然知道一切都是假相的,我们就要连这些假相都不要执着,连假相都不执着了,就是一片静止的状态。〕

  寂无所寂。欲岂能生。
  〔心性的静止达到连想要静止的心,都没有的时候,欲望怎么能够生出来呢?〕

  欲既不生。即是真静。
  〔能够达到贪念的欲望,完全不生出来的时候,就是达到真静的工夫了。〕

  真常应物。
  〔心性达到真静的状态,然后去应用实行一切事物,自然就是自在自如了。〕
  真常得性。

  〔能够自在自如的人,就是能够守住真正——常清常静的人,能够守住真正常清常静的人,也就是已经得到——明自本心,识自本性的人。〕

  常应常静。
  〔能够达到明自本心,识自本性的人,无论在纷扰的场所或是在清静的场所,他都能时时保持清静的心。〕

  常清静矣。
  〔能够经常保持清静心的人,才是真正清静之人。〕

  如此清静。渐入真道。
  〔达到真正清静之人,就是已经渐渐迈入真正的大道了;〕

  既入真道。名为得道。
  〔既然迈入真正的大道,就是修道人所称的「得道」这个名词。〕

  虽名得道。实无所得。
  〔可是虽然称为「得道」,实在是没有得到什么。〕

  为化众生。名为得道。
  〔但是为了度化天下迷昧的苍生,所以才举个「得道」的名称,作为他人修道已成的名词。〕

  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现在我(老子)讲到这里,如果你们能够领悟的人,就可以普传这个至真至贵的圣贤大道了。〕

  太上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
  〔所以,吾(太上道祖)说:最上等有智慧的人,是没有争夺之心的,只有最下等没有智慧的人,才一天到晚产生贪妄的争夺心。〕

  上德不德。下德执德。
  〔最上等有道德的人,是不说自己有德行的,只有最下等有道德的人,才说自己有德行,因为他是一位顽固执迷的人呀!〕

  执着之者。不明道德。
  〔所以,一个顽固执迷的人,会常常说自己有德行,但是依我看来反而是一位不知道什么叫做道德的人。〕

  众生所以不能得真道者。为有妄心。
  〔为什么众生不能迈入真正的大道呢?就是因为他常常有一颗虚幻的妄想心;〕

  既有妄心。即惊其神
  〔既然有一颗虚幻的妄想心,就已经惊扰了他本身的元神了;〕。

  既惊其神。即着万物。
  〔既然已经惊扰到他本身的元神,他的元神就贪着一切有形的万物了;〕

  既着万物。即生贪求。
  〔既然贪着一切有形的万物,就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贪求;〕

  既生贪求。即是烦恼。
  〔既然心性中产生不必要的贪求,心灵中就有了邪思妄想的烦恼;〕

  烦恼妄想。忧苦身心。
  〔既然心灵中有了邪思妄想的烦恼,就会带来忧愁的痛苦,既然带来了忧愁的痛苦,就会扰乱到自己的身心;扰乱自己的身心,自然就会犯下错误的行为;〕

  便遭浊辱。
  〔既然犯下错误的行为,就会污辱自己的灵性,既然污辱了自己的灵性;〕

  流浪生死。常沉苦海。
  〔就要流浪在生死的轮回中,既然流浪在生死的轮回中,便要沉沦于茫茫苦海;〕永失真道。〔既然沉沦于茫茫苦海,就要永远失去真正的大道了。〕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
  〔而真正长久的大道,是领悟的人,才能得到的呀!不是别人能够送给你的;〕

  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所以,能够真正领悟大道的人,简单一句话来说,就是经常身心保持清静的人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4 19:49:16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7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11-25 12:23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