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7-31 15:39:07
|
显示全部楼层
忆人名。而团体心理辅导很重要的一个“伎俩”就是强迫所有参与者尽快熟悉,形成团队意识。
所以王老师又教了大家一个新游戏,叫《他乡遇故知》,这个有点难度了。
首先两两分组,使劲记住和你一组的人,你们俩就是“故知”。这时候老师喊:
“进京赶考喽——”
大家就四散分开,同一组的人分开越远越好,然后开始和不认识的人装模作样地攀谈,主要内容也是询问对方的姓名、来自哪儿。例如:
“敢问兄台尊姓大名啊?”
“我陈二狗,96物理系的,兄台呢?”
“不才,张赛花,95数学系.”
“师兄师兄!”
“不敢不敢。”
(这里确实有点囧,不过游戏就是这么玩的。)
然后老师冷不丁地扯嗓子喊:“他乡遇故知!”
不管你聊得多起劲,也得立刻停下,找当初和你分成一组的“故知”,两人找到彼此后要手拉手围成一个圈。游戏如此循环往复下去,每次“故知”都要增加人数,变成三人一组,四人一组,直到全员分成两大阵营,无法再增加人数为止。
前面说到,这次参加辅导的学生干部共有21人,两两分组会剩下一人,王老师本来准备充当一回“故知”,带着大家玩,但是自由组合后竟然发现没有人剩下来!
不过,王老师属于比较天然的类型,所以只是迟疑了一下,根本没往心里去。游戏按计划进行。
当时和“秀逗女生”分到一组的师姐这么说:
“我介绍完自己后,等着她说,结果她只是笑,不说话,我就问:你叫什么名字?后来,她好像说了,我听了却记不住。游戏开始后,我和她分开。老师喊:他乡遇故知!我赶紧找她,但是怎么也找不到,正着急的时候,她突然从后腰一把把我抱住,我回头看,她笑得特别开心,我也没在意,把她的手掰开,手拉手围成一个圈。然后老师说三个人一组,我们这组多出一个,四个人,新来的两个男生问那个女生叫什么,她还是不说。这次分开的时候,我一开始就注意找她在哪,但是找来找去,根本找不到,她总是在‘他乡遇故知’的时候突然出现。后来我问了至少十多个人,没有人在‘进京赶考’阶段和她交谈过。”
听到这里,你可能会自己找到很多合理的解释,比如:有种人本身就没什么存在感;在混乱的游戏中一时间找不到人也是正常的。
也许目前为止还能说得通。
游戏继续,但是不安的气氛已经在众人之间蔓延了。
纯天然的王老师浑然不觉,结果是她把大家导向了一条不归路。
她说,接下来再玩一个《人名抢椅子》!
众人大眼瞪小眼,等着她解释游戏规则。
规则很简单,就是在普通版的《抢椅子》上加个新环节。没抢到椅子的人可以随意指定一个抢到椅子的人PK,两人轮流叫在场的人的名字,不能重复,被点到名的人帮忙喊一声:到!这就看谁在前两轮游戏中认识的人多,先叫不出来的人输,离开游戏。游戏目的在于帮彼此进一步熟悉。
游戏比想象中激烈,又得运动,又得动脑,而且输了的人需要继续帮忙喊:“到!”还会不自觉地帮PK的两人想还没叫到谁的名字,所以根本没有冷场的机会。
游戏迅速进行到只剩下两个人,剩下一名瘦小男生和那个秀逗女生。到了这个时候,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到秀逗女生的古怪之处。
首先,她抢椅子又狠又准,每次都立刻抢到。这个不算什么,也许人家身体素质好。
其次,从没有人找她PK过,这是一个非常小概率事件。PK是随机的,已经进行过20次,却唯独她没被人找上过。
最后,最令人费解的一点。进行过三轮游戏后,所有人都熟悉得差不多了,但是仍然没有人知道秀逗女生叫什么。
终于游戏进行到最后,仍然是秀逗女生抢到椅子,瘦小男生愣了一下,可能没想到一个女人有那么快的速度。PK开始,瘦小男生立刻说出一个人名,下面有人喊:到!
然后便是沉默。
从这一段开始,故事的说法开始变得不同。
有人坚持说秀逗女生当时连续叫出了几个人名,但是被叫到的人却没有反应,没有喊到。
更多的人坚持她根本说过话,只是坐在那笑。
诡异的并不是这个女生到底做了什么,而是为什么同在一个现场的人会有不同的经历。
而最诡异的事情是,当事后大家核对那个女生的特征时,每个人说得都不一样。有人说她是短发,有人说她头发已经过肩;有人说她穿着白衣服,说人说她穿黄色的。
那时亲历过事件的心理系学长流传下来的形容是:她就那么笑嘻嘻地看着四周,不说话,场面一下子从特别热烈变冷了。但是她根本不在意。她不和任何人对视,脑袋不停地摇来摇去,好像目光在追逐什么东西。说白了,就是根本不屌?我们,也根本没打算配合。
后来王老师出来干巴巴地圆场,说了些总结的话,说瘦小男生赢了。这时候大家逐渐回神过来。
辅导结束后,王老师让每个人在名册上签到,然后赠送小奖品。
高潮来了。
当签到最后一个人的时候,奖品不够了。
每个人都经过老师面前签字,签字数量是对的,但是奖品少了一个。这只有三种解释:
一、老师更年期健忘,少带了一个。
二、有人多拿了一个。
三、多了一个人。
这时候天然呆王老师问了一个最不该问的问题:“咱们一共几个人?”
有人数得快,回答:不算您,21个。
有人数得慢,却发现了异常。
那个秀逗女生不见了。
但是教室门始终是关着的,没有人离开。如果她是趁大家签到的时候不注意溜走的,也应该能听见开关门的声音。我们学校的教学楼是20世纪50年代建的,门是铜轴木头门,不可能没有声音。
这时候大家彼此一交流才发现,没有人认识她,她不属于任何一个科系。
在下一次团体心理辅导时,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学生干部没有出席。所谓法不责众,校领导不知道听说了什么,也没有再坚持搞下去。
我自己对这件事有两种解释,一种比较无聊,但是有社会学理论的支撑。
人群有一种“从众效应”,个体在群体中会丧失大部分判断力,盲目遵循他人的意见。也叫“羊群效应”,在经济学上常用——经济学离不开社会学和心理学。
对秀逗女生相貌和穿着的多种不同记忆正是“羊群效应”的一种表现形式。
什么是短发?什么是长发?个人理解不同。我有一件衣服,我自己认为是粉绿色,但我妈非说是蓝色。当第一个人提出:不对!那女生是长发!其他人就会对自己的判断产生怀疑。而多长才叫长发?没人下定义。所以在那种慌乱的情况下才会出现对秀逗女生外表的不同观点。
秀逗女生身上的众多疑点,合在一起看好像挺唬人,但逐条分开分析,好像也不算什么。
为什么她能从二十多人眼前消失?我觉得就是你们没注意。
为什么礼品少了一个?我偏向于更年期的说法。
为什么她老笑?难道还哭?
为什么她头发光泽度那么好?飘柔。
只有一个问题我无法从科学的角度解释——她到底是谁?
我想到了一个日本神话中的人物——座敷童子。
座敷童子和镇宅神兽的作用是一样的,是无害的。他(她)可以保佑生活在这栋房子里的人健康长寿。他(她)喜欢游戏,喜欢小孩子,没有一定的形象,会变成你熟悉的模样混在人群里一起玩。我们学校建校已经有60年,建筑都是老的,出现个把用飘柔的座敷童子一点也不稀罕。
所以,其实我校的著名事件本质上还挺温馨的。
座敷童子的说法只是我的个人意见,也许她就是个大众脸的秀逗女生,有些事太较真就没意思了。
在别的学校,新生报道也许会收到学长学姐准备的《手绘校园地图》啦《喜欢点名的老师名单》啦之类的贴心小礼物,但我入学那一天收到的就是学长口述的这个故事,还有一句:“心理水很深!”的告诫。
吓唬新生是老一辈心理人不可推卸的重任,在我和另外几人的推波助澜下,这个传统又有了新的发展。我们当学长的时候故意找了个没什么存在感的人站在门旁边,给新生讲完故事,在他们寒毛还立着的时候,突然问门旁边的人:
“你是谁?”
这人只要坏笑几下就完成任务了,必定有学弟吓得脸色发青,屡试不爽。
作者:zhaorui28 时间:2013-05-07 23:12:00
亲,我是一名心理医生,精神科医生出身,很喜欢你的小故事,呵呵,咨询中确实好多事情灵异的发生着!亲,不过提个工作中小建议哦,突然出现精神症状首先排除躯体疾病等
作者:Beijing19890604 时间:2013-05-08 03:33:00
心理学如何解释梦中的十分真实的细节呢? 比如梦境中出现的每一个人物都有非常鲜明真实的人格性格, 梦境中可以清晰地闻到各种味道, 肢体接触的时候有和现实完全一样的体温触感...换句话说, 在整个梦境出现的每一个细节都和现实生活完全一样.
还有, 心理学对心灵相通如何解释的呢, 比如两人从未谋面, 但可以非常清晰地感觉到对方的性格爱好兴趣甚至是隐密的想法和渴望. 对于现实中熟悉的伙伴, 还能够完全通过意念引导对方的梦境或者是白日梦. 比如对方的白日梦其实是完全按照你设想的故事情节和场景去发展, 但双方之前并没有语言交流.
作者:贫道就来大湿莫急 时间:2013-05-08 11:48:00
楼上有一位筒子说得对,心理学很容易沦为不可知论。现在我们能读到的所有关于心理学的学术论文都是基于假设上面的验证,不算真理,可能下一刻就会被推翻。我们学到的所有理论和模型都是推断和猜测,没有强有力的支持。
下一件要讲的事就是在天然呆王老师课上发生的。而且由本人全程亲历,品质保证。之前讲了那么多玄乎事,有些已经超出了“唯物论”的范畴,究其原因,是因为并非亲身经历,在一传十十传百后,难免艺术夸张变得不那么真实。下面这件事我准备老老实实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
王老师的研究方向我不太清楚,感觉她更偏向于儿童心理学,但是我总觉得她想当学术超女,特别热衷于推销自己的书。
我在大二的时候选修了她的《儿童心理学》,教材嘛,用的就是她自己的书——《学校心理辅导》。
说实话,这本书写得很讨巧,有技术。通篇都是案例,可读性很高,但是学术性不强,作为课外读物看看还行。不过选修课也不用那么严肃,一共十五堂课,基本都是在王老师的神侃中度过的。
我习惯上课踩点儿去,所以座位通常没得挑。每次我都坐在两个中文系的男生旁边,也不知道为什么,每次都只有他俩旁边有空位。后来有一次我发现他俩上课的时候手拉着手才恍然大明白,顿时替自己担心起来。
我一开始不知道这俩男生叫什么,上课见到也就是点头微笑而已,所以自己给他俩起了个外号:矮个儿圆脸的叫“没头脑”,高个儿长脸的叫“不高兴”,这哥俩在二次元也是一对儿,正合适。
(我对起外号很有心得,将来想出本书叫《外号的艺术》和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的艺术》这类伪经典放在一起。)
在第六次课的时候,“不高兴”主动跟我说话了。
他说:“同学,你上节课没来吧?”
“嗯,怎么,点名了吗?”
“没有,不过比那更麻烦。”
不高兴告诉我上礼拜王老师把考试内容布置下来了。她和本市一所中学取得联系,让初中一年级的学生给“大学里的哥哥姐姐”写一封信,把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困惑写在信里,由我们回信解惑,和初中生结成一对一的互助小组。
“这门课的成绩就看回信的质量。但大部分人都没什么水平,所以只要按时回信就有成绩,不过,你上次没来,没你的信。”
不高兴拿出一个牛皮纸信封,是上次发给他的,我一看落款,是个女生的名。
下课后,我硬着头皮找王老师坦白交代,把情况一说,老师拉长了脸,说,信都派完了,没派完的也都交给她别的课上的学生了,这会儿那边回信都该来了。
我又一通赔笑脸解释,然后王老师同意我找别人借一封信,两人同时给一个孩子辅导。
我找到不高兴,他爽快地把那个女生的信给了我。信不长,写了一些学习上的问题,和我猜的一样——十二、三岁的小姑娘能有什么大不了的困惑?我当天就回了封三千字的长信,学分总算是保住了。
隔周,我和不高兴都收到了小姑娘的回信,我看完自己的,又和不高兴交换。看完之后,我有点洋洋得意,因为小姑娘明显和我更交心。在给我的回信中她说自己不喜欢班上的某某同学,觉得那人很讨厌,问我该怎么办。给不高兴的信就客套得多,主要请教他怎样才能写好作文。
我这人不太谦虚,得意都写脸上,不高兴还真不高兴了,损了我几句,让我小心别“一树梨花压海棠”。我回骂他,老子没那个爱好,还就喜欢“备受摧残的容颜”。
不高兴听出来我看过杜拉斯的《情人》,说他特喜欢那书,跟我多聊了几句。然后没头脑就“一脸不高兴”了,不高兴就不再跟我聊天,整节课都在尴尬的气氛中度过。
我们收到了小姑娘的第二次回信,始料未及,事情开始朝未知的方向发展。
给她的信里,我建议她不要给我们分别回信,只要合起来回一封就好,不要耽误太多学习时间。小姑娘在信中回答:
我没有写两封信啊,我一直在给你一个人写。
我没来由地打了个哆嗦,赶紧找到不高兴,仔细对比了小姑娘的笔迹,确定是一个人没错,署名也是一个人。我敏感地觉得这事有问题,于是找到王老师,把信给她看。
王老师看过后想了想,要我正常回信,并忽略这个问题,这次换不高兴询问她写两封信的事,看看有什么反应。
第三封信,小姑娘给不高兴的回信中依然否认了这件事。
王老师叫我们不要再回信了,说她准备去一趟那所中学,见见那个小姑娘。老师认为,虽然不排除分裂型人格的可能,但是这种可能性不高,也许她只是一个爱幻想的小姑娘。
30%的十岁以下儿童,都进行过“幻想伙伴”游戏,这种游戏在缺乏陪伴的家庭中更易发生。如果幻想出来的角色是人,那“它”通常来自儿童不熟悉又觉得有魅力的不同文化环境(比如美国孩子可能会幻想出一个会功夫的中国孩子);如果幻想出来的角色是动物、动画片人物,那则是儿童另一种人格的化身。
因为幻想出来的角色无法与成人互动,所以有时候儿童会代替“幻想伙伴”做一些事情。有这样的案例:男孩子吃了很多果冻,还要继续吃鸡腿,被家长阻止时他争辩说——果冻是杰克要吃的,我还没吃呢!
王老师说她也没听说过“幻想伙伴”写信的情况,而且这种游戏在青春期之前就会逐渐消失,她也没听说过中学生的案例。所以见到小姑娘之前什么也无法确定。
但是王老师忘了一点,就算我们不给她写信,她也依然可以给我们写。
再上课的时候,王老师先把我和不高兴叫到一旁,我被没头脑盯得后背直痒,我猜他在心里已经把我杀了上百遍了。
王老师一脸轻松地告诉我们,放心吧,小姑娘没事,找她谈了一次,她承认分别给我们写信了。因为别人都收到一封,她两封,所以特别开心,觉得自己受重视。但是由于性格内向,又不想太招摇,所以下意识地否认给两个“大哥哥”写信。但是小姑娘有点过于内向了,对成长不利,还得慢慢引导。
既不是人格分裂,也不是爱幻想,这真是太好了。
在我刚以为事情已经结束的时候,又收到了小姑娘的来信。不高兴没收到。
信中她只字未提老师去学校找她的事,不知道是刻意回避还是在那之前写的。
她说,她特别讨厌的那个女同学每天喷劣质香水,臭得要命,还把头发染成红色,怕老师看出来,又染了一层黑色。这样在屋里看不出来,在阳光下能看出颜色。她说她特别不喜欢这样“花枝招展”“金玉其外”的人,觉得特别“令人作呕”。
因为排除了人格分裂的可能,回信依然是我的义务,我就字斟句酌地回了一封信。大意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不过还是要以学业为重之类的屁话。然后还跟她探讨了一下“格调”的问题,顺便称赞她成语用得好。
从那以后,就只有我一个人收到小姑娘的来信了。为此我还嘲笑不高兴缺乏魅力,他哼哼了两声,也不反驳。
话说,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小姑娘认定我之后,信中所流露出来的阴暗面也越来越露骨,有时候让我无法招架。
她说她已经无法忍受那个女生了,她讨厌她每天炫耀,讨厌她每天在校服里面穿着花里胡哨的衣服,一到课间就迫不及待地露出来。她想把她的头发点一把火,让她变成秃子,看她还臭不臭美。
我赶紧向王老师求助。
老师让我找到不高兴,把小姑娘给他的信拿来,她要看。把所有信件从头到尾看过一遍之后王老师向我们摆摆手,说,没事没事。
我说,这还叫没事呐?都快开篝火晚会啦!要不要跟那边学校联系一下,先在操场把柴火垛架好?
老师愣了一下,说:“哦,我不是说这个没事,我是说小姑娘的心理障碍比我想象得好解决。”
接着王老师给我们讲了她上次去找小姑娘的经历。
王老师找的这所中学位于北京市东北方向,从城区划分上来讲,是近郊区。学校的名字不提,单说那天老师在学校里找到小姑娘,两人在音乐教室见面(办公室会让孩子觉得压抑,所以王老师特意要求在没人的教室见她)。
刚一看见小姑娘,王老师心头就一跳。
这女孩长得太漂亮了!
眼睛不说大得跟赵薇似的,也跟牛犊子差不多了。小红嘴唇,天生像擦了胭脂。乍一看清纯不可方物,看久了,又带出一股子媚劲。用我的话说,那是卖萌扮鬼两相宜啊!
王老师没想到这小姑娘这么漂亮,所以一下子震住了,想好的台词也忘了怎么开场,两人大眼瞪小眼,静坐半天。后来对话进行得格外顺利,小姑娘对老师没什么戒心,轻轻松松就招了。对于写两封回信的事,她觉得很有意思,有两个人和自己聊天,说的话,关心的事都不一样,所以自己也不自觉地用两种心态来回信。当我要她不要回两封信时,她担心这种快乐消失,所以不想承认。王老师说能理解她的心情,也欢迎她继续给大哥哥写信,只要不影响学习就行。老师还打趣地说,要是大学里的哥哥知道她这么漂亮,肯定会争先恐后地给她写信。
这时候王老师侃山的习惯又来了,她卖了个关子,问我们:
“知道这时候xx回答什么吗?”
不知道。我和不高兴老老实实地摇头。
“她说:我不漂亮。”
见我和不高兴不明白,王老师继续解释:
“像长这么漂亮的孩子,我生平都未见,她却说自己不漂亮。同时她又在信中表达了对另外一个外表光鲜的女生的不满,这是什么?是典型的‘约拿情结’啊!对内否认自己的优秀和成绩,对外嫉妒他人的优秀和成绩。对一个青春期的女孩子来讲,最重要的成绩是什么?‘美’啊!像她这样对内否定,对外嫉妒的情绪,绝对是约拿情结没错。”
在这之后我恶补了一下有关“约拿情结”的知识。
约拿是圣经里的人物,本身是个先知,特别希望神派个活给他。终于神给了他一个重要的任务,让他去赦免一座将要被毁灭的城市。但是他不愿意去,怕自己完成不了使命。
在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说的“约拿情结”中,“约拿”代表了渴望成长又因为内在阻碍而害怕成长的人。要克服“约拿情结”是个比较复杂的过程。
老师建议我继续给小姑娘写信,要使劲夸她,并且写完要先拿给她过目。至于信中说要点火烧人家头发的事,既然说给我听,就是希望我来制止她,应该不会出大问题。王老师说这话的时候有一种成竹在胸,世界尽在掌握的霸气。
后来的发展跟王老师预料得差不多,我一个劲写信夸她,她好像也逐渐接受了自己很优秀这个事实,从字里行间也感觉到变开朗了。在学期末课程结束后,我们继续通了几封信,断断续续坚持到她初中毕业,然后才没了联系。这种事我能坦然接受,我觉得她也能。
再后来,她主动寄来一张照片,没有写一个字,却比以往任何一封信说得更多。真正的转折总是在人松懈后才发生,没有什么事情是能被人完全掌握的,像王老师这种有天然呆的资深专家也不行。
小姑娘给我的照片不是近期照的,可能是初二,或者更早期的照片。照片里的女孩站在阳光下,美得像个妖孽,穿得似乎比同龄人更成熟,发梢有些发红。照片隐隐带着一丝廉价香水味,熏得我头晕。
(抱歉,写着写着就变成小说了……不过我似乎也没说过我写得是纪实报道。关于真实性的问题,我无法回答。今天一上来看到贴子已经翻到11页,我真的吓了一跳,同时也有压力。可能是在这种压力下,文笔不自觉地就变了。希望大家能看得开心,仅此而已。谢谢所有夸奖我的人,我觉得我也有“约拿情结”。)
作者:六月v听雪 来自:UC浏览器 时间:2013-05-09 02:14:00
LZ还没有真的开始工作……
他说的其实蛮正确的,心理医生往往接触的都是人的阴暗面,赤←_←裸←_←裸的人性的畸形一面。或者是一些目前科学完全无法解释的怪异现象。所以一般做的比较久的心理工作者都有宗教信仰
作者:流泪伊始 时间:2013-05-09 10:41:00
2005年左右我在东莞某地找了一家公司上班
租组在一栋楼里,这个楼是7层的,第二层才住着房东,还有个客厅,之上全是住户
下面一楼是商铺
之前住了很多小姐,其中有一户比较宽敞的,住着一个女部长(就是鸡头),顺带着她的弟弟(叫小K吧)和小K的女朋友
小K的女朋友已经不知道换到第几个,因为小K是个文身的汉纸,瘦但是还算帅,喜欢赌博,脖子一条链子,经常带几个小兄弟来赌博,麻将,扎金花!
话说小K新找了一个年轻的女孩子做女朋友,女孩子很漂亮,五官清秀,身材娇好,即便是我这样的家伙,也看上不去不免心动
但是这个小K,目的不是那么单纯,没多久就把这个女孩子也忽悠成小姐,每天出去上班赚钱。小K则晚上跟我们打牌金花。
不知道再过了多久,有一天据说这个女孩子不能做了,好象身体出了问题。。于是小K把她又T了,,,
这个女孩子后来据说自杀了,真让人唏嘘,而且感到生命无常。
小K又找了一个新的女朋友,样子虽然不及之前的这个女孩子,却是身材丰满,这样的出去做小姐,应该也满能赚男人的钱。
一天晚上扎金花,小K拿了一把比较大的牌,压了好多钱,然后尿急去厕所了,这个新女朋友本来在小K旁边,小K走后,她突然很反常,幽幽的对我说了一句:“小*你怎么老在玩牌啊?输死你!”
我一楞,突然觉得后背有点发冷,要知道,这个小K新的女朋友以前虽然见过我,却没上桌看我玩牌。她的那个语调,突然让我想起小K以前那个女朋友。
我觉得有点心寒,那把没继续跟,当然小K回来后开牌,我看到那把牌我没小K大,跟下去也是输!
我简单的说了困就回去睡了,
第二天听说小K跟另外一个也是混子的男的打牌过程中发生矛盾了,动了刀子,被捅了,送医院了,,,据说,是因为他新女朋友!
我总觉得事情有点古怪。
后来据说小K成残废了,她们一家都搬走了。。。。
作者:liutuersheng 时间:2013-05-09 15:17: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