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饮水成乳,蛇饮水成毒;
智学成菩提,愚学为生死.
——《华严经》
如果遵从佛法基本教义,那怕是只做到了大部分,居家生活与修行,都会得到现实的幸福与安乐。
但是,事实上这种情形并不多见,反而不理想的状况甚多,城市背景的中青年似乎更为突出。不少人学佛学得很辛苦,不少学佛青年,都走了一些弯路,有的甚至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不仅使人想起“邯郸学步”的成语,一味模仿别人,非但没有学到别人的长处,反倒失去了自身的特色,忘记了自己的本分和责任。
在台湾弘扬佛法数十年的南怀瑾先生曾说过:“佛法唯绝顶聪明的上士和一听就信的下士好学,中等人最不好学,一些人不学佛还起码是个正常人,一学佛便弄得神经兮兮的,连个正常人也做不成了。”这真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
佛法的修学,是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次第的,若不善学,难得实益,反而会受损害。
在我看来,不少人的过失是由于对教法、次第不清,对自己所处的修学位置不明,故下手往往是盲目的,出现的偏向是:“在家人好修出家法”;由于大多数人属无师指导(或有师但未能因人指点),未全面了解佛法,故往往是想当然地蛮干,先入为主,看到什么就照猫画虎;更多的人的症结——其实是欲望的问题无法平衡,故在理想与现实、信仰与欲望、在家与出家中来回徘徊、挣扎,充满苦恼与不安。
总的看来,学佛人的婚姻误区大体为两种:
一是禁欲的趋向,特别是部分中青年家庭,没有处理好婚姻与性等问题;
二是忽视戒律、我行我素的趋势。
从实际情况看,趋向禁欲的大大多于后者。
第一节、节欲与禁欲
对凡夫而言,饮食、性(男女欲)、睡眠、保卫自己是四种很强烈的欲望。每一种对人类的生活与行为,都有极深的冲击与影响。
在当今这个时代,饮食等已不成问题,婚姻与性的处理是否得当,对学佛者而言,可谓至关重要。根据经验及观察,可以发现许多学佛者,都程度不同的着存在性执着与性压抑的问题,只不过大部分人,尚未意识到罢了。
一、禁欲的误区
1、“婚姻恐惧症”误区
一些学佛青年,虽到了结婚年龄,但拒绝与异性来往。看起来似乎道心坚固,但长期观察下来,才发现是画地为牢,固执己见的结果。严重者则演变成了“婚姻恐惧症”。
事例一:某厂青年工人刘某,学佛后誓言终生不结婚,对旁人的善言劝告也怒目相向,慢慢地也无人再劝他了。由于我行我素,与众相处落落寡欢,不久,便落得形单影只,十年之后,终于成了大龄青年。据说,他现巳开始后悔,有了结婚成家之意,但周围同事,早已将他视为不食人间烟火的另类,无人愿为其当红娘。
事例二:某市一位学佛女居士,虽有男友,但仅同居而不结婚,虽三十出头,心尚来回挣扎在出家与在家之间;终于有一天下定决心,与男友不辞而别,到了一寺庙,要求出家。寺庙上下因平时与之熟悉,皆大欢喜,积极为之准备剃度事宜。但就在即将落发前一天晚上,男友及家人开车冲进寺庙,连拉带拽,将其弄回了家。事后有人问她:“为何不想成家?”她倒是很干脆地回答:“我有婚姻恐惧症!”
其实,这些都是执着所致。
“执着”一词,为佛教常用语,指对某一事物、见解坚持不懈,不能超脱,后来便演变成拘泥或固执。
青年居士,不需要对婚姻抱着反感的心态,只要保持平常心就好,如果想要结婚就应该结婚;不要弄巧成拙,头上安头,搞得“四不象”。不要因为对婚姻的反感,走入了执着的误区,从而患上了“婚姻恐惧症”。
2、性生活的误区
已婚的学佛夫妻,对家庭性生活的执着也是误区之一。
在四川某大型厂矿,几年前发生过这样一桩事:一个以中青年为主的学佛小组,某天观看了一位海外法师讲经的录像带,内容涉及断淫对修行的好处,并言:如不断淫修行,则修行不会成功。看完录像后,这批居士便下定决心,立竿见影,强力实践。回家后,或分房或分床,要快速断淫证道,接下来的事情不说大概也能猜到:大部分的家庭随后几天不是吵架就是打架,一时成为全厂新闻。……
记得曾看过一篇出家法师写的文章,题目是《为什么佛教徒家庭多不和睦》,文章中说:“那些所谓的居士们,真正家庭生活美满和谐的令人羡慕的几乎没有,……与佛沾边儿者,离婚的特别多”。
在婚姻与性的关系方面,性肯定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由于执着某些宗教理念,有的学佛居士很害怕与他(她)另一半做“那件事”(性生活)时,或多或少都有一种罪恶感。他(她)们害怕做了“那件事”会对佛菩萨不恭敬,有些人做“那件事”后的第二天,就不敢进佛堂和寺庙。还有很多人认为做“那件事”会影响修行。有些夫妻,学佛以后就变成“道友”,完全没有夫妻的样子。因此,长期积淀下来,身心上便会出现某种压抑与分裂。
性执着与性压抑,它不仅对人的身体,而且对心理健康均有较大的影晌。许多人的男女欲望,被宗教观念、道德意识压抑、扭曲、乃至变形,以至他们自己也未能辩识。最麻烦的是,不少人明明出了偏差,还自以为修行有成呢。
佛教从不要求在家居士禁欲,而是提倡节欲;而节欲的程度与方式,也须根据工作、年龄、体质等的不同,因人而异。
说到节欲,古今中外世界很多宗教,包括佛教、天主教、印度教及中国的道教,几乎都主张禁欲或要求尽量节欲。基督教主耶稣一生没有结婚,几乎是苦行的修行者,他们中有名的使徒约翰更明白主张:替天主工作的人一定要身心圣洁,不能染爱欲。直到今日,天主教的神父、修女都是禁欲,终生未婚的。据天主教一九九八年的统计:全球神父总数为40.4万人,修女81.4万人;教友总数则超过十一亿。
道教自从汉朝末年以后,就主张要修精气神,希望能修到羽化升天而名列仙班,他们认为有男女淫欲会损精气,因此要禁欲,至于道教中有些以男女性爱行“采补之术”者,那应属旁门左道,不是正统的道教思想。
佛教认为爱欲只在欲界(地球人类及一部分天界)存在,色界、无色界及各佛国净土都没有情欲存在。有男女淫欲执着的众生,就很难脱出三界,故修行者皆希望超越情欲。
对宗教徒而言,能够为信仰而超越情欲,无疑是高尚而圣洁的。但终身不婚嫁的,仅限于出家僧尼或神职人员(道士、道姑、神父、修女等),一般教徒不必如此。
二、禁欲的过患
对于在家人而言,不要求断男女欲,盲目禁欲,反而会带来诸多过患:
1、对未婚者而言,禁欲的观念往往影响他们交友、择偶、婚配。
不少学佛青年,在如何对待爱情、婚姻问题上,都或多或少走过弯路。有的学佛后,甚至凭添了不少烦恼:如在出家、结婚、独身的抉择上举棋难定,不知不觉便成了大龄男女,往往错过了恋爱结婚的良机。
其实青年时期贪爱、自我实现一类的烦恼,是可以转化为修道的力量,转化为弘法利生的热忱。大乘佛法认为烦恼可以转化,甚至可作为度众生的方便。初修者不要怕烦恼多,而是怕不识烦恼,能认识到烦恼多,是修行进步的表现。
只要能自我觉察,便不难对付,无须将烦恼视之如怨敌,而强作压抑。强行禁欲,则烦恼会愈积愈多,即使能压抑得住,对身心和修行也非常有害。一旦遇强大外缘时,压积的烦恼,弄不好便总爆发,如江河决堤,一溃千里,当事人则可能做出违反法律、道德、戒规之事,其果报往往是堕落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道),学佛者可不慎乎?
2、禁欲影响家庭和睦,有可能导致一方婚外情。
对凡夫而言,性与饮食一样,皆是经常的、必需的。除非修行有成者,方可断绝性欲,并对饮食亦不再执着,即吃什么都无所谓,且食量亦少于常人,而身心均健康正常。
而性欲是凡夫执着为乐的本能,处理不善,便会引起各种与性有关的罪过:如嫉妒、贪婪、淫乱、污秽、邪情,苦毒、放纵肉体情欲等等。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发现在中青年家庭,特别是家中只有一方学佛的,往往容易出现这样的变故:妻子或丈夫由于冷淡了对方,因而发生丈夫外遇或红杏出墙之事。由于学佛大都为女性,故丈夫发生婚外情的比例数倍于妻子。还有的丈夫,由于被冷落,转而寻找其它刺激或寄托,甚或染上不良习气,如嗜好赌博、酗酒、色情光盘、迷恋网吧、沉溺于电脑游戏等,有的还会出现精神急燥,家庭暴力、夜不归宿等问题。
一些自我中心较重的女居士(佛门内此类女性并非个别),缺乏必要的慈悲心、忍耐心、利他心,凡事从自己的立场考虑问题,以“佛法的名义”来安排一切,因此,往往有不顾念丈夫、家人的行为,在家庭生活上也是如此。
事例一:X(青年女居士),其丈夫在外地工作,每周末才回家,她不仅不花时间伴陪,反而入夜后,翻开经书念上一、二小时,问她为何不陪陪丈夫,她的回答是:“都老夫老妻了,何必那么多讲究!”其实她的“老夫”才不过三十岁出头。幸好她丈夫也是居士,嘴上也没有公开抱怨,但心里十分不快。
事例二:P(中年女居士)学佛很认真,一次到藏地参加佛教大法会,走时仅给家里轻描淡写的说一句:我要去某市寺庙一趟,因里程不过几十公里,其丈夫也没在意,但实际P居士一下子就跑到远在千里之外的藏地某寺,且一呆就是二、三月,到后半个月才给家里打电话说明身处何地。据知情人言,P居士常借学佛名义外出,以避夫妻生活。
事例三:D(中年女居士)学佛后,男女欲情淡薄,但其夫尚未学佛,对此甚不满;后来干脆在外面找了女朋友,并且常将色情光盘带回家播放。F居士提出离婚,其夫坚决反对,家庭气氛常常隐晦不快,小孩夹在其中,学习大受影响,虽经善心人士调解,但未能改善,D 居士如此多年,精神倍受折磨,身心俱损。
还有的居士出现此类矛盾,不仅不反省调整自己的行为,反而越走越远,自己给自己打气:弄不好就算了!独身正好修行,大不了就去出家!
但从实际看,这类居士并出不了家;即使出家,个别的虽已出家,但人际关系依然糟糕。因为大凡我执重的人,都与佛教的慈悲、无我精神,相去甚远,她(他)们不仅常给别人带来问题,也给自己不断制造精神困境。
此类居士虽然学佛多年,但其根深蒂固的“我爱”、“我执”,削减甚微,故许多家庭问题,恰恰是她(他)们以“学佛”的名义制造出来的。
因此,学佛者应注意,如果在中青年阶段就要强迫禁欲、断欲,其后果很可能是严重的。所以,每一个在家男女,如果要解决好这个问题,首先要诚心、诚意、理性的面对这个问题,不要执着、压抑、更不要逃避。
作为一个居士,结婚之后有家庭生活,有夫妻关系,这是正常的,因此观念上应该是:我需要家庭,要一个丈夫﹝妻子),那我应该要关怀丈夫﹝妻子)合理的要求,若他需要我,那我应该随缘;对在家人来说,夫妻性生活不是罪恶,也不算是犯戒。如果连丈夫﹝妻子)的正当需求都不能处理好,那你还能帮助社会大众吗?
在这里,要特别提醒中青年学佛女性:请注意看顾好自己的家庭,多一份爱护,少一点疏忽;多一点慈悲,少一点执着(自私)。另外,执着心重的居士,切不要“佛法的名义”,来包装自己的烦恼(往往是无意的习气的作用),使佛教再受世人讥嫌。不必因“学佛”而顾此失彼。
学佛者的家庭应是红尘风浪中的港湾,家庭主妇应是掌舵人,要善于营造和睦的家庭气氛,使全家大小都爱护它。切不可因学佛而显得冷冰冰的而无生气,更不可因学佛的缘故,而使家庭破裂。
3、禁欲有可能引发身心疾病
压抑欲望、情感,会导致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力降低,增加发病率,并有可能导致心理、性格分裂,引发身心疾病。
性执着是性生活的大敌。去除性执着,也就是说要把一些莫须有的顾虑、烦恼、恐惧、自责等去掉;长期的性压抑,则可能造成一些生理障碍,可能会招来性功能障碍疾病,徒增了许多焦虑和痛苦。
还有的居士甚至采用极端方式来禁欲:如某市小金居士,对夫妻生活总是心存忌惧,如他认为不该发生而发生了性生活,便以燃臂作为自我惩罚。这种行为带有自虐性质,是心灵扭曲的结果,此类行为皆在禁止之列。
另外,夫妻之间,不能将性事当作武器或条件。丈夫当用合宜之分待妻子,妻子待丈夫也要如此,夫妻二人争吵,无论是意见不合、作风不同或其它原因,都是正常又难免的情形。怒气过了,夫妻便和解,然后和好如初。男女都要小心,不应为生气之故,实行性惩罚,分房或禁欲。
人若没有情欲,当然无须刻意培养,但若欲望已经产生,且是一种合理的需求,则应随缘满足它、疏导它,并在合理满足它、疏导它的过程中思惟缘起;重点是不要压抑,而非放纵。修行最重要的是正观缘起及心离染着,对待情欲倘采取压抑或禁绝方式,将反成心理负担。如此经常思惟观察缘起,日久便可能融入心无挂碍的心境
如果修行者希望禅修入定,有性生活,就不容易做到;但在家人修行,并不是“求入定”,而是要得即定即慧的无我智慧心,头脑要很清楚,若能自我中心少一点,对人的关怀多一分,就算是修行。
有智慧,才能让我们心理平衡、情绪不波动;定慧兼修,才能得到真正大解脱。
随缘而不染着,《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云:“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着空。”
对一般学佛之人,只要守五戒之淫戒,能不邪淫就很好了,不要想太多,否则会成障碍。
三、情欲解放的误区
修行偏于苦行、禁欲固然不对,但放纵情欲更不好,还是应该奉行中道原则。
现代社会是个开放、自由、享乐的个人主义时代,有的人因为欲望偏重的缘故,便找出种种理由,提倡心灵的自由与释放;不愿被传统、权威、教条限制,不但不重视戒律,还有的甚至号召挣脱一切的束缚,“享受情欲”、“任意自在,守心戒就好”者,蔑视伦理,放纵欲乐。自诩为:重内心不重外相,要向济公活佛一样,游戏人间!
这种“不必执着相戒,只要守心戒就好”的说法,有很大的误导性、诱惑性;其实,它仅是针对修学有成者而言的,凡夫不应以此作招牌而行私欲。
对初修者而言,财、色、名、食、睡五欲,肯定是制约人的强有力绳索,古德言:“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学佛人应该奉持佛教宗旨:“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所言所行应当中规中矩,修行次第则应而上,从人天乘的五戒十善下手,不可一下就跳到所谓大乘的无相无拘的阶段,以俱足凡夫身,行“圣人”方便教化之事;此皆是以佛法名义,包装自己的贪、嗔、痴!
如某市W居士,虽年纪早已到婚龄,也不止一次结交女友,但就是同居而不结婚,理由是:“结婚影响修行,况且,说不定自己以后是要出家的!”几年过后,他不仅没有出家,修行依旧散漫;而且女友也离开了他,理由只有一个:“什么佛教徒,做人太自私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发现也有个别学佛居士,言行与贪欲俱足的凡夫没有两样:麻将赌博,看黄色影片、搞婚外情、同性恋等,一应俱全。
当然也有不同的之处,那就是用佛法为自己行为开脱,说什么:烦恼即菩提,红尘中修炼方可成正果;自认为只要心不迷恋就好,就是“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入红尘而超脱的“真人”,而与凡夫打成一片,则就是在“代佛宣化”,普度众生。
这种挂羊肉卖狗头的做法,甚为可耻,当立即刹车为好,不然,必堕三恶道,后患无穷!
一些新型宗教,或打着“禅宗”旗号的“修行者”、“灵修大师”们,引经据典,是似而非的讲授一些佛法,强调不必执着事相上的戒律,只要心不执着就行了。这些“大师”们,有的本身就是宗教人士,有的为著作等身之人,甚至有苦行、灵修经验,并且能够驾轻就熟地运用现代科技、哲学、心理术语诠释宗教,其禅修(灵修)经验,也能帮助初修者解决身心上的一些问题,这和山中寺庙一些不善言辞的僧人相比,俨然菩萨应世。
但他们与传统修行者的最大区别,则是对守持戒律的认知根本不同,表面上他们也不反对戒律,但会找出种种理由变通:强调“守心戒就行了!”这种即可修道,又不受拘束的理念,特别受到城市里的中青年禅修者的欢迎。
但实践证明,在大陆及海外,这类新型修行团体的首领们,往往利用灵修的手段,巧妙地摄取权力、金钱和性等,性侵害之事也时有发生;由于迷信“大师”的超能力,加之信徒(特别是女信徒)的崇拜心理,往往使此类丑闻不被曝光。直到有的捅出了乱子,才被追究法律责任。
灵修(宗教)团体的性侵害案,就像家庭隐私,很难被揭发,即使有受害者说出来,在“家丑不可外扬”思考模式下,往往牺牲受害者权益,更糟的是,在爱心、包容的宗教原则下,信徒常相信加害者已改过自新,而不予处分或追究,而致悲剧一再重演。
灵修团体往往张起神圣的帷幕,局外人要检验是否可能潜藏罪恶,只要看是否与钱、权及性纠结在一起,无论灵修团体是以何种宗教型态出现,只要表现出对钱、权及性的欲望征兆,最好方式就是赶快全身而退,敬而远之。
其实,内心倘清净淳厚,必能表现出行为的端正庄严;外在的合理规范,又有助于内心的清明觉照。如果不依于慈心与戒德而修禅,必然弊多于利,甚至会产生种种炫异惑众的严重后果。
自我爱所衍生的情欲,如纠缠不清的蚕丝,找不出头绪,反而越理越乱。佛教出家的“梵行戒”(离欲),理由即在于洞彻“情”与“欲”的双重系缚及其衍生的苦难,让修行人学习着以定慧之力,不受制于形体的情欲热恼,不受制于他者的情枷爱锁。倘能由勉力学习而渐臻乎至境,从情欲的牢笼中解放出来,或许才是真正的“情欲解放”吧!
第二节、出家与在家
一、追求无性婚姻的误区
学佛居士,特别是中青年居士,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出家情结。有的居士想出家,但因有家庭、亲友等种种障碍,竟不约而同地发明了追求无性婚姻。
追求无性婚姻的人,一般容易发生在具有较强的宗教热忱的未婚青年身上;他们以为,如果摆脱了性的诱惑,建立了无性的婚姻家庭,便可按自己的意愿修行,乃至可按自己的意愿随时出家,学佛便可自然成功。
在佛门中,不时会发现一些学佛青年有此想法,后来留意此事,便上网查寻,在某一佛教论坛上,找到有五、六则征求无性婚姻的贴子,发贴于2003年10月至12月。下面,我们来看看其中的三则征婚广告,内容如下:
(1)、征婚之一:
A男:《给真心修行的善女子的一封信》:“我是一个一心想要出家修行的男子,由于家庭环境影响,而不得出家,现有一想法。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帮助。
(征婚)你我结婚不需要任何形式,待到父母去世时,仍要出家。我79年生人,相貌一般,自由职业人。收入足够生存。(我不希望别人因为我的财产才与我联系)。婚后不发生性关系,不生子,如果你也是真心有如此想法,可以与我联系。你可到我家住。我也可到你家住(希望女方最好有一定的禅定修为或专修净土也行)。联系方式:手机:……”
(2)、征婚之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