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2-16 21:36: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误于隆中对
! ?- ]4 M$ d/ `0 Q 《古文辞类纂》中收有北宋兵法学者苏洵《权书·项籍》一文,此文评述项羽用兵百战百胜,但其1 ]5 S6 q' d- w, p+ p$ O. p
“虑之不长,量之不大”,不能把战略重点放在咸阳以制天下,虽胜犹败,最终导致垓下之亡;并由此
& O9 q1 Q! X; `6 q8 X, R B5 R谈到三国时期诸葛亮在战略上的重大失误,“诸葛孔明弃荆州而就西蜀,吾知其无能为也。且彼未尝见
5 d. J6 S9 \- B; L1 g% D大险也,彼以为剑门者,可以不亡也。吾尝观蜀之险,其守不可出,其出不可继,兢兢而自安犹且不给8 c7 ?" A- Z* K; Z% \- X% p
,而何足以制中原哉?……今夫富人必居四通五达之都,使其财帛出于天下,然后可以收天下之利。有 n5 F+ _ y8 a; o, U
小丈夫者,得一金椟而藏诸家,拒户而守之,呜呼!是求不失也,非求富也。大盗至,劫而取之,又焉( p# b* X: H. t: ]" I: g
知其果不失也?”认为诸葛亮把战略重点放在益州(今四川及云南、贵州部分地区)难以进取天下,是; \$ p$ r8 W: P
战略上的失策。毛先生读此评点到,“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
, L. U4 W0 |+ w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从评点中可以看出,毛先生不仅赞同苏洵对诸葛亮战略失误的批评,而且
2 A% l5 _2 L& X, t! h0 p认为造成蜀汉灭亡的原因就是诸葛亮的隆中对。( i: G+ o# q; D( \5 O
隆中对是诸葛亮未出茅庐之时向刘备提出的谋取天下、复兴汉室的战略建议。诸葛亮指出,自董卓
' H+ U: x \0 _6 L% A* S专断朝政以来,豪强蜂起,争雄天下。曹操战胜袁绍,拥兵百万,挟天子以令诸侯,暂不可与之争锋;
, S7 F" S9 c! }9 w4 S& m9 u孙权占据江东,历经三世,人心归附,贤能之人尽心效力,可以联合为援,不可以为敌。剩下可以图谋
. e" q: d% F' w0 |6 x" H) W的地方只有荆州、益州两地,将军可在此建立根据地,安抚夷戎,修明政治。一旦天下有变,可命一上 _0 |- O- @6 b$ _, d
将率荆州之军向宛、洛进军,将军可亲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如此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从隆中对中
$ r4 p+ ?' C; v可以看出诸葛亮为刘备策划的战略目标是恢复汉室,统一天下。具体步骤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占据荆州' }) `4 p) e+ w/ Q
、益州,建立根据地;第二步是兵分两路,进取中原。
* w4 w" _; f" j% O: \0 D- V 隆中对为刘备集团最初寻找立足点、建立根据地起到了积极作用,因而也对三国时期的战略走势产: r3 o6 _6 d/ a2 O% P& o. o
生重大影响。但是,由于隆中对在战略策划上存有内在的缺陷也束缚了刘备集团的发展,造成蜀汉政权
4 V2 H/ i7 n2 p$ {. w短命。以中国兵法理论分析,隆中对的战略失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F' G" {! ?# U6 ^. O) [2 \
一是战略思想失略。“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中国兵法的思想境界。《孙子兵法》指出,“善用兵者
! W6 B/ B3 I+ I3 E,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
) R( c* x- ?$ t" ~; Y h此谋攻之法也。”摒弃战争、确保周全、双赢共惠是最高的战略准则,兴兵作战、攻城掠地、拼得你死
/ W' R+ ?( {# s/ W我活是战略上的下策。《尉缭子》还指出,“战再胜,当一败。”在战场上取得了两次胜利其损失相当0 R6 {( K% k, [$ Q' S
于打了一次败仗。因此强调百战百胜不算高明,不战而胜才算高明。隆中对的主导思想是“先战而后求3 y [7 S/ l3 R
胜”,把刘备集团引导到豪强争战的漩涡之中,不得不进行无休止的争战,在争战中寻求胜利,这是隆' Z( \# w" i5 } U' R
中对在战略思想上的失策。
- F( v0 z" e1 f7 v! j* g3 b; c 二是战略选择不利。中国兵法认为自然地理条件是战略上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占据有利的战略地' g( k) l7 k5 f A: I/ y. M4 i
域,充分利用地形地利条件才能保全战争的胜利。《孙子兵法》指出,“料敌制胜,计险隘远近,上将
! T7 e) [9 b' y! s( Y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强调战略指导者要根据敌我强弱形势,选择有利+ V1 h/ F3 B v2 P: m. F
的战略地域,利用地形地利条件做出正确的决策,远途作战后续不接难以取胜,有的地域得而不利、得
" X* j9 X' k4 ]. R而难守就不要争取。隆中对指导刘备集团谋取的战略地域是荆州和益州。荆州是战略上的必争之地,也
2 M3 A; `$ X1 g& e" U* `即是一个是非之地,刘备占据荆州之后导致刘备集团在战略上始终处于被动局面,最终得而又失,损兵
7 M/ \2 A; r' Y7 U3 }折将;益州地处边远,地势易进难出,不足以制天下。诸葛亮从益州兴兵,六次出征六次皆失,自然地
" C5 P1 U" x* A' j4 R' J5 [理条件是其失败的客观因素之一。7 {. T% ~' r- T* J, w! c8 g9 A
三是战略措施不力。战争是以综合实力相竞技的事情,综合实力强的必定战胜综合实力弱的。“战3 W+ ?0 G9 R0 u" A" B( ^
者,以形相胜者也”。因此,中国兵法强调集中兵力,以兵力集中之势,战胜兵力分散之敌。为使弱势
6 n+ k3 z2 x" Q5 e$ I变为相对的强势,要掌握战争中的主动权,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使敌人的兵力相对分散,我方兵
. `/ {0 ]% ~, Z d; Z2 T8 c力相对集中,以集中兵力各个歼灭分散之敌。隆中对指出,天下有变则一路出秦川,一路走宛、洛,分3 b4 k- D9 N! v
路合击,并取天下。出秦川是走汉高祖刘邦打天下的老路,走宛城、洛阳是袭汉光武帝刘秀中兴汉室的8 j& h) X6 q s/ _9 B
成算。历史上刘备在占据荆州之后又西取益州,荆州由关羽驻守;占据成都之后,诸葛亮又进军汉中。
' {4 L" I$ }9 o% ~2 ]) A, k) x这即是毛先生评说的“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三分兵力使本已弱势的蜀汉政权兵力不得集中6 j. H3 n" U( }; t) r& d Q2 x! ?
,国势分散,战而无功,最终灭亡。2 Y( b: k; W6 j! ~, a
刘备得孔明,促使其避实击虚占据天下一隅,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这里有隆中对的积极因素,但
( d, ]* k E. B( C" q更重要的因素是当时的历史大势使然。可以看出,隆中对缺少中国文化的底蕴和兵法思想的渊源,不是
! |$ R0 u# i7 e2 U6 z/ W- F一个很好的战略策划,诸葛亮也不是一个高明的战略家。诚可谓隆中对有对无策,诸葛亮有孔无明。它5 j$ W1 U: L) ?% _
较同时代郭嘉进言曹操的十胜论相差甚远。对于诸葛亮战略上的失误,当时的人就已经有所认识。诸葛
( C2 g p% k+ a* u4 v8 F4 E R. R亮的对手司马懿曾说,“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
( x& b3 q! I0 [; i2 s1 x/ w必矣。”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说,诸葛亮“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北
5 H, j& |0 o2 \3 L C+ Y E宋时期的兵法博士何去非也指出,“孔明有立功之志,而无成功之量;有合众之仁,而无用众之智。”8 r n; [+ L$ e( P
这些都是非常中肯的评价。毛先生把刘备集团失败的原因归结到隆中对身上,一语中的,道前人所未道
# S& J9 F$ R" z" m5 u,独步古今。我们批评诸葛亮在战略上的失误,并不是否定他在历史上的贡献,而是以此探讨治乱兴亡
$ a1 u3 C: G' v K中的道理。诸葛亮战略上的失误与他的人生境遇有直接关系。诸葛亮读书不求甚解,未出茅庐即受到刘5 t. Q' s8 U3 A7 H
备的礼遇和器重,少年得志,独上高楼,没有经历过大的人生磨难,没有对中国兵法不同层面的思想融. w0 \! {( x. T2 `3 {" f
会贯通,把握精髓。他告诉刘备走上刘邦、刘秀的老路就能复兴汉室、取得天下,真乃千古笑谈。中国
\+ }; @' A V K1 G; P$ K兵法思想层面多、意境深,不同层面的思想在某些方面的表述是矛盾的,但整体是一致的。只有在人生) Y5 E8 M" T/ h+ l' J4 y1 T% N
曲折磨难的砺进中日积月累,才能领悟到中国兵法思想的意境和精髓。毛先生也正是在人生的磨难中重+ X4 q2 l$ y4 b( _6 ]; l
视中国兵法的。' W- u& R; ~. q* D/ Y8 J
刘邦、刘秀的老路就能复兴汉室、取得天下,真乃千古笑谈。中国兵法思想层面多、意境深,不同
- n# e4 }, F: T5 A" L" K( @7 h层面的思想在某些方面的表述是矛盾的,但整体是一致的。只有在人生曲折磨难的砺进中日积月累,才& f! \: `8 N0 M: B4 n
能领悟到中国兵法思想的意境和精髓。毛先生也正是在人生的磨难中重视中国兵法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