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良:6 T, ]1 P+ J/ \9 D, ]4 g& X
张良(约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汉族,传为汉初城父人,今亳州市城父镇(一说河南宝丰)。汉高祖刘邦的谋臣,秦末汉初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汉王朝的开国元勋之一,“汉初三杰”(张良、韩信、萧何)之一。以出色的智谋,协助汉高祖刘邦在楚汉之争中最终夺得天下。待大功告成之后,张良及时功成身退,避免了韩信、彭越等鸟尽弓藏的下场。张良在去世后,谥为文成侯(也称谥号文成),此后世人也尊称他为谋圣。《史记》中有专门的一篇《留侯世家》,用以记录张良的生平。* w( i0 Q0 t+ C0 p! m' V
1 a& t9 t6 G3 y' P4 {4 _
张良祖籍河南,是秦末汉初谋士、大臣,祖遇黄石先五代相韩。秦灭韩后,他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未中。逃亡至下邳时,得《太公兵法》,深明韬略,足智多谋。秦末农民战争中,聚众归刘邦,为其主要“智囊”。楚汉战争中,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结英布、彭越、韩信,封韩信为齐王,彭越为代王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为刘邦完成统一大业奠定坚实基础,刘邦称他“运筹策于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这一名句,也随着张良的机智谋划、文韬武略而流传百世。汉朝建立时封留侯,后功成身退,千古流芳。张良在惠帝六年病卒,谥号文成侯。
* c( A* @. s5 S; x' d# \% \ 张良向刘邦提出的“聚集三王,方可与霸王一战”的计策,成功帮助刘邦击败了楚汉战争中最强劲的对手西楚霸王项羽,足智多谋的张良为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 Y. Y0 a" k4 k2 t, W
4 |$ j+ u0 Z) h9 \) \" V
关于张良的籍贯,史学界说法不一。《史记》只称“其先韩人也”,韩《后汉书》则说:“张良出于城父”,因而,留下了后遗症。目前,安徽亳州,河南新郑、禹州、郏县等都认为张良是当地人,造成很大的混乱。
: h" R# F( @+ I! u1 u, E, F 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都详细记载了他的业绩,并说他的先祖是战国时的韩国人,然而却未明确书写他的家乡故里。历代文人学者因他曾经游历下邳而认为他是下邳人;有人以为他曾经封为留侯认为是陈留人;有人还以历代传说他出于城父认为 他是今安徽亳州或今河南宝丰人,以至众说绘纭,莫衷一是。
# F' k# E1 L1 g 张良的故里究竟在哪里,笔者经过详细考证和实地考察后确认:张良是汉初襄陵龟山张相,即今山西省襄汾县陶寺乡张相村人。
5 [. S. ~9 ]; |6 K 张良先祖原为韩国颖川郡贵族其祖三代为韩丞相本姓韩。秦灭韩后,他图谋恢复韩国,结交刺客,在古博浪沙(在河南原阳东南)狙击秦始皇未遂,逃亡至下邳(今江苏徐州市睢宁县古邳镇)。秦末农民起义中,率部投奔刘邦,不久游说项梁立韩贵族成为韩王,为韩申徒。以韩申徒之职率军协助平定关中,刘邦西入武关后,在峣下用计破敌;鸿门宴上帮助刘邦脱离险境;灞上分封时“为汉王请汉中地”。后韩王成被项羽杀害,复归刘邦,为其重要谋士。楚汉战争期间,“长计谋平天下”,都为刘邦所采纳,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合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汉朝建立,封留侯。见刘邦封故旧亲近,诛旧日私怨,力谏刘邦封夙怨雍齿,释疑群臣。刘邦曾赞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外,子房功也”。传见《史记·留侯世家》、《汉书·张良传》。
3 ~# c" |* \7 l- _ h; k 史书中出生地的记载索隐:良既历代相韩,故知其先韩人。顾氏按:《后汉书》云“张良出于城父”,正义:括地志云:“城父在亳州东三十里,韩也。” 史书对他的身世交代很不清晰,只知他是韩国人,祖父和父亲都是韩国的相国。而其生年不详,只说韩被秦灭时(公元前230年)他尚在年少,未曾在韩国做官。而他的父亲死在韩悼惠王(桓惠王)23年,也就是公元前250年。也就是说最迟在这一年他已出生了。古人以未“而立”为年少,所以可以想见韩国被灭之时张良应是二十几岁而不到三十岁的青年。而张良卒于高帝崩后八年,所以应当为公元前187年,享年64至70岁左右。4 z% y6 y$ k5 e p2 M5 o8 D
春秋时楚太子建始建城父,而后楚国在此被晋国击败,重新为郑国属地,楚国后来就将陈地的夷改为城父。战国时期两个城父并存,西城父(汉时更名为父城)属韩国,即今河南平顶山宝丰县东部及郏县东南部一带,东城父(此名沿用)属楚国,在今安徽阜阳颍上县一带。所以张良的故乡应为颍川郡城父,而非泗水郡城父。颍川城父,即汉之父城县,城在今宝丰县李庄乡古城村。然而,当时父城制下地域广阔,张良故里如不在当时的县城,则具体位置已不可考。 ^4 ?" z# b. o
张良离开家时仅二十余岁,后长期展转各地。汉建立后,被封为留侯,而留位于今江苏省沛县东南的微山湖湖区内,这里是张良初遇汉高祖之地。死后,他的儿子张不疑继任留侯。《史记》云:“留侯不疑,孝文帝五年(公元前176年)坐不敬,国除。”此时,失去爵位的张不疑会不会带领家族回到故里,即使他要回去,能不能找到故里,已成为历史疑案。
. j/ g1 Q1 i- [9 n" X* `9 t- X# x, u% {5 F( }
: Z! p% a* @5 G7 e5 d7 _
. D; q% @- e3 K" Q: t5 O" @3 {3 P' d' I- c' f. O7 U- k0 j
黄石老人:
' k* x& |( [; r0 _+ O6 _ h. l《史记.留侯世家》所载张良生平中说:秦末,韩国贵族少年张良,为报灭国之仇,悉以家财访求刺客,在博浪沙谋刺始皇。不料误中副车,刺客被擒,触柱而死。秦王大怒,下令通缉刺客之主使。良在生死紧急关头,更姓易名,遂逃匿下邳(今江苏省邳县南瞧宁北),有意结识各方豪杰,以待复仇之机。后来张良行游沂水大桥(今江苏省邳县南),偶遇一位身着粗布褐色衣服的古怪老人。待良至前,老人故意将自己的鞋坠落桥下,并傲慢地对张良说:“孺子(即小孩子)下去将鞋给我拾上来!”张良对老人的这样举动很气愤,并欲痛斥。但又想到此位老人年迈,不必如此,于是勉强下桥将鞋捡上来。老人说:“给我穿上。”张良想:既已给他把鞋拾上来,给老人穿上有何不可(注:难得之举!)。于是又跪下将鞋给老人穿上。老人看张良不但能忍辱下桥拾鞋,还能谦恭地跪下为其穿鞋,便赞其胸志。老人含笑而去。张良自感惊奇,望着老人远去。一会儿老人又返回来道:“孺子可教也!”“五日后清晨到此与我相会。”良觉得此老人举止不凡,便跪拜曰:“是。”在五天后的清早,天刚发亮,良急忙赶到桥上,谁知那老人已站立桥上多时。对良气愤地说:“与老年人相会,为什么迟到?”于是不悦而去(注:师道尊严!)。临走时又嘱咐说“五天后在此复会。”五天后,良鸡鸣时即赶到桥上,可是又来迟落在老人的后边。老人又不悦地嘱咐说:“后五日清晨再会。”过了五天,良在半夜之前就赶到桥上。待了一会那老人方到,高兴地说:“应当如此。”接着从袖中掏出一部书授给张良,说道:“你读了此书,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师了。再过十年,将会兴兵起事,过十三年之后,你与我在济北重遇,谷城山下有块黄石就是我。”说完飘然而去,遁然无踪。天亮后,良看其所授之书,原是一部《太公兵法》(注:宋张商英考证为《黄石公素书》)。张良认真研读此书,后来果真做了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军师,辅刘邦灭了楚项,统一了天下。恰在老人交待的后十三年,张良随刘邦经济北,果在谷城山下见一黄石,随之搬请回府,如同珍宝似地供奉起来。良逝后,与黄石合葬一处。后人尊称这位授书老人为黄石公。 这位黄石公本为秦汉时人,是一位隐士,后得道成仙,被道教纳入神谱。民间神话传说中多有出现。后世流传有《黄石公素书》和《黄石公三略》二书,疑为后人托名所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