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楼主: 老僵尸

发布些道家的基本功法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9-20 06:25:03 | 显示全部楼层
武当太乙内丹功-周天功
                       
  
                   第四部分 周天功
  第一节 小周天功
  1、通任脉法
  本功任脉运行路线,是从祖窍沿胸腹部直达会阴。
  站太极桩,自然呼吸。
  呼气时,意想内气从祖窍直线下行,经胸腹部直达会阴。暂不管吸气。意念不要重。反复练习八遍。
  2、通督脉法
  本功督脉运行路线,是从会阴沿脊椎经头顶直达祖窍。
  吸气时,意想内气从会阴沿脊椎上行,经头顶百会直达祖窍。暂不管呼气。意念不要重,反复进行八遍。
  3、通小周天法
  呼气时,意想内气从祖窍沿任脉下行至会阴;吸气时,意想内气从会阴沿督脉上行至祖窍。再呼气时,内气又从祖窍到会阴;再吸气时,内气又从会阴到祖窍。如此反复进行八遍或八的倍数。
  第二节 大周天功
  1、通心包经法
  呼气时,意想内气从祖窍直线下行到膻中。从膻中分左右两条路线,过乳房经腋下,沿两手内侧经手腕直达中指端。暂不管吸气,反复进行八遍。
  2、通三焦经法
  吸气时,意想内气从两手无名指端经手背同时上行,沿两手外侧过肘尖到肩端,再上行颈部沿耳后并绕耳半圈,再过眼眶而达祖窍。暂不管呼气,反复进行八遍。
  3、心包经三焦经合练法
  呼气时,意想内气从祖窍直线下行到膻中,再从膻中分左右两条路线,过乳房经腋下,沿两手内侧经手腕直达中指端。吸气时,意想内气从两手无名指端,经手背沿两手外侧上行到肩端,过颈部绕耳后半圈,经眼眶下而达祖窍。如此反复运行八遍。
  4、通任脉肾经法
  呼气时,意想内气从祖窍沿任脉下行直达丹田。再从丹田分两条线沿两大腿、小腿内侧下行,直达脚心涌泉穴。暂不管吸气。如此反复运行八遍。
  5、通督脉膀胱经法
  吸气时,意想内气从两脚心同时经足外踝沿小腿后面,过委中穴,再沿两大腿后面上行至脊椎尾端的长强会合,并沿脊椎上行入脑经头顶百会直达两眼间的祖窍。暂不管呼气。反复进行八遍。
  6、任脉肾经及督脉膀胱经合练法
  呼气时,意想内气从祖窍直线下行,沿任脉至丹田;再从丹田分两条路线,沿两腿内侧一直运行到脚心涌泉穴。吸气时,意想内气从两脚心经足外踝,沿两腿后面上行至尾椎会合,并沿脊椎上行,过百会而达祖窍。如此反复运行八遍。
  7、通大周天法
  大周天分两次呼吸练完。第一次呼气时,意想内气从祖窍下行到膻中,由膻中向左右分两条路线运行,过两乳经腋下,沿两手内侧直达中指端的中冲穴。吸气时,意想内气从两手无名指端的关冲穴经手背,沿两手外侧上行到肩端,过颈部沿耳后绕半圈,由眼眶下而达祖窍。接着练第二次呼吸。第二次呼气时,意想内气从祖窍下行,沿任脉到丹田,再经两腿内侧而达脚心涌泉穴。吸气时,意想两脚心的内气经足外踝,沿两腿后面上行到尾椎,并沿脊椎上行、过头顶而达祖窍。练完两次呼吸为一遍,重复练八遍或八的倍数。
  第三节 意守祖窍法
  接上势,大周天运行完后,气归祖窍,并意守之,意念不要重,意念稍微想到祖窍即可。慢慢做到似守非守,恍恍惚惚。最后达到一切皆空的无为境界。时间不限,以舒服为度。
                  ∴  字  诀
  姿势:自然盘坐。放一蒲团,坐蒲团上。坐时两小腿交叉,左小腿在外,右小腿在内。或者右小腿在外,左小腿在内均可。身坐直,头正,下腭微收,口微合,舌抵上腭。坐的姿势以舒适自然为度。
  手诀:左手四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微微并拢,不可用力。拇指端捏住中指端。右手拇指插入左手内,按住左手心内劳宫穴。其余四指并拢,放在左手背上,中指按住左手背外劳宫(手心为内劳宫,手背与劳宫相对处,为外劳宫)上。此手诀为先天虚无太乙手诀,简称太乙诀。手诀捏好后,放在肚脐处,左手劳宫正对肚脐。
  呼吸:自然呼吸。
  第一节 意守天目法
  天目,在前额正中有小窝处。两眼微闭,意守天目数分钟。所谓意守,即意念稍微想到天目即可。意念要轻,似想非想。能达恍惚境界更妙。
  第二节 ∴字诀存入法
  ∴字为梵文,读伊字音。上点为天罡,左点为日,右点为月。在人身则是天目和左右两眼。将∴字写在白纸上,字的大小与人的天目和左右两眼的距离一样大小。将写有∴字的白纸贴在墙上。
  一步功
  面对∴字,∴字与三眼(天目和左右眼)距离为三尺。两眼盯着∴字,尽量做到不眨眼,炼数分钟。第一节意守天目法,两眼要微闭,本功两眼要睁开。
  二步功
  两眼微闭。吸气时,意想将∴字的上点吸入天目、左点吸入左目、右点吸入右目。注意:吸气时,同时将∴字的三点吸入三目(天目与左右目)。不管呼气。如此反复吸气二十四次。
  三步功
  意想吸入三目中的三点,为三点气光。并意守三点气光数分钟。意守时,意念不可重。炼之日久,三点气光可逐渐凝聚为三团气光,但绝不可追求。
  第三节∴字诀磨镜法
  磨镜法即运光法,用意念运转三目中的气光。其路线是:从天目开始,意想将天目中的气光运到右目,再从右目将气光运到左目,又从左目将气光运回到天目,为一圈,如此重复运行八圈。再从反方向运行,还是从天目开始。意想将天目中的气光运到左目,又从左目将气光运到右目,再从右目将气光运回到天目,为一圈,如此重复运行八圈。
  第四节 收功
  接上节,当上节最后一圈运完后,气光还是回到天目。并意守天目内的气光数分钟。意守时,意念不可重。炼之日久,天目内会发出较强的气光。但不可追求,以免出偏。
                    三脉修炼术
  这里的三脉,是指背部三脉而言。从尾椎经脊柱到头顶百会为中脉,中脉左边一寸五分为左脉,中脉右边一寸五分为右脉,中脉左脉右脉共称为三脉。左中右三脉下交会于尾椎,上交会于百会。
  姿势:两脚平行站立,与肩同宽,两膝微曲,腹微收,头正,身直。微收下腭,口微合,上下齿轻轻扣拢,眼微闭。两手自然下垂。整个姿势以舒适自然为度。此为无极桩。
  第一步功
  第一层修炼法:吸气时,意想内气,从尾椎沿左脉上行到百会;呼气时,内气从百会沿左脉下行到尾椎。如此一吸一呼为一遍,重复炼八遍。
  第二层修炼法:吸气时,意想内气从尾椎沿中脉上行到百会;呼气时,意想内气从百会沿中脉下行到尾椎。如此一吸一呼为一遍,重复炼八遍。
  第三层修炼法:吸气时,意想内气从尾椎沿右脉上行到百会;呼气时,意想内气从百会沿右脉下行到尾椎。如此一吸一呼为一遍,重复炼八遍。
  以意引气沿三脉运行时,意念不可重,也不可追求气感,应顺其自然。无论有气无气,按功法炼就可以了。
  第二步功
  第一层修炼法:吸气时,意想内气从尾椎沿左脉上行到百会;呼气时,意想内气从百会沿中脉下行到尾椎。再吸气时,意想内气从尾椎沿中脉上行到百会;再呼气时,意想内气从百会沿右脉下行到尾椎。如此两次呼吸为一遍,重复炼八遍。
  第二层修炼法:吸气时,意想内气从尾椎沿右脉上行到百会;呼气时,意想内气从百会沿中脉下行到尾椎。再吸气时,意想内气从尾椎沿中脉上行到百会;再呼气时,意想内气从百会沿左脉下行到尾椎。如此两次呼吸为一遍,重复炼八遍。
  第三步功
  第一层修炼法:吸气时,意想内气从尾椎沿左脉上行到百会;呼气时,意想内气从百会沿右脉下行到尾椎。如此一吸一呼为一遍,重复炼八遍。
  第二层修炼法:吸气时,意想内气从尾椎沿右脉上行到百会;呼气时,意想内气从百会沿左脉下行到尾椎。如此一吸一呼为一遍,重复炼八遍。
  第四步功
  吸气时,将内气引入丹田(脐下一横掌入里一寸三分处),并意守丹田数分钟。
  三脉修炼术,历来秘传。此三脉非常之重要,中脉实为督脉,督脉总督一身之阳经,为阳脉之海。左右二脉实为膀胱经,五脏六腑之穴位,皆在左右二脉。修炼本功不仅壮阳制阴,扶正祛邪之功效。而且可使五脏六腑气血通泰,无论是治病健身,均可受益非浅。最后是能配合修炼纯阳内丹站桩功,功效更佳。
炼功注意事项:
1、“松、静、自然”是炼太乙功必须遵守的总原则。
2、整个炼功过程都要注意意念不要重。“恍惚之中求真经”。
3、饭前饭后半小时,不要炼功。
4、炼功前后,都要活动一下身体,最好是做《养生医疗功》。
5、过饱过饥不要炼,过悲过喜不要炼。
6、雷雨天气不要炼。下雨可炼,打雷不能炼。
7、选择安静、空气好的环境炼功。主张室外炼,不能在室外炼,室内亦可,同样有效。
8、炼功方向问题。早面东,午面南,上午对东南;晚对西,夜对北,下午对西南。夏开九点钟以后,不可面对太阳炼功(太阳光太强)。
9、初炼时,每次炼功二十分钟左右就可以了,逐渐增加,一般以三、四十分钟左右为宜。
10、炼功次数,治病者,每天早晚或上下午均可炼;强身者,每天早晚各炼一次就可以了。至少每天必须坚持一次,多炼亦可。
11、炼功中,要顺其自然,不追求。不管有没有反映,只要坚持炼下去,就能达到防病治病、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之目的。
12、炼功中,要防止急躁情绪。欲速则不达,反而有害。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功到自然成。
13、每次炼功,以不疲劳为度,不要硬炼,更不能随便以意引气,乱引会出现身体不适感,功法资料上没有的,不要乱加。
14、炼功的最佳时间,是子(23:00—01:00)、午(11:00—13:00)、卯(05:00—07:00)、酉(17:00—19:00)四个时辰,其他时间当然也可炼功。每天能定时炼功为好,若不能定时,就顺其自然。
15、功法中说的次数和时间,都是大概数字,多几次或少几次或时间多点少点都没关系,不可拘泥。不必去数次数或看时间,以免影响入静。对功法不可想得太细,想得细,意念就重了。
16、炼功中,如果炼到某节感觉效果很好,就多炼。要灵活掌握,不要把炼功当成完成任务。
17、炼功中如突然发生意外的干扰,不可紧张,应注意全身放松,并意守丹田即可。
18、饮食以清淡为好,但不提倡人人吃素。如有吃素者,必须保证营养。
19、初炼阶段,以性生活少为宜。但不提倡禁欲。如能炼成不漏之体,根本不存在性生活问题。
20、炼功时,要宽衣松带,不带手表。功后半小时不洗手、不洗澡,不小便。
2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起居定时。三餐定时定量。酒要少饮,烟要少吸,不饮不吸更好。为人处事,心平气和。
22、行善积德,多做好事。处处为他人着想,绝不做损人利己之事。好人有好报,坏人有恶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23、太乙弟子必须遵守本门门规:“尊师、重道、贵德、心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20 06:27:02 | 显示全部楼层
先发这么多吧  这都是我收录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20 09:33:38 | 显示全部楼层
发的不错,  LZ是有心人. 不知LZ是否已筑基成功. 呵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20 09:51:39 | 显示全部楼层
没地列耐心~
静不下凡心  我还要泡MM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20 09:55:48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家吐纳诀
                                     功理篇
吐纳者,呼吸也。庄子云:  “吹嘘呼吸,吐故纳新……为寿而已矣。”意即吐出浊气,
纳人人体所需之清炁,以帮助培蓄人体内部之真炁,达到修真养性、延年益寿之目的。
中华道家修炼,重视“炁”对人体的作用。认为“炁聚则生,炁亡则死。”
天地万物无不需炁以生之。
东晋道士葛洪在<抱朴子>中说:  “服药虽为长生之本,若能兼行炁者,其益甚速。
若不能得药,但行炁而尽其理者,亦得数百岁。”道家吐纳,就是一种行炁之法,
至简至易,常年坚持,自可终身受益。
     道家认为,人在受生之初,胞胎之内,
以脐带随生母呼吸受炁。胎儿之炁通生母之炁,生母之炁通太空之炁,
太空之炁通太和之炁。那时并无口鼻呼吸,任督二脉息息相通,无有隔阂,
谓之“胎息”。及至十月胎圆,裂胞而出,剪断脐带,其窍乃闭。
其呼吸即上断于口鼻,下断于尾间,变成常人呼吸。常人呼吸随咽喉而下,
至肺部即回,即庄子所云“众人之息以喉”。其气粗而浮,呼长而吸短。
从此太空太和之炁不能下行于腹,而腹内所蓄之先天祖炁,谓之先天元炁,
“动而愈出”  (老子语),反失于太空。久而久之,先天炁丧失过多,
肾部脉虚,根源不固,百病皆生,而走向死亡。
     盖人生禀天地之数有限,
要知保炁即保生也。故常人不欲求长生之术,亦应求延年之法。道家修炼,
就是要返本还源,回到婴儿先天状态,以增益寿算。吐纳之法,使呼吸归根,
保住先天元炁,炁足则百病可治,固住生命之本,始可再言上层修炼。
丹经谓“欲点常明灯,须用添油法”是也。
                                     功法篇   
须择空气清新之地,或山林、公园、湖边、田野皆可,室内可以打开窗户。
时间可以选择在于、午、卯、酉四正时,且此时一般工作较少,也便于自我安排。
1.身法   
炼功之时,最好不要穿过紧的衣服,腰带可以松一松,以利气血流通。
姿势不限,行、立、坐、卧均可。行、立、坐、卧之法如下:
行,可缓步许行,神态自若,安然行炁。  
立,自然站立,脚同肩宽,双膝微屈。双手自然下垂,放在体侧,或双手相叠,放在脐下。
坐,最好盘坐,双手相叠,放在肚脐,或掐诀最好。亦可乎坐凳上,手抚两膝。
卧,可以平躺,手心向上,置于体侧,或双手相叠,置于脐上.或者侧身卧最佳,
一手置于头侧或枕肱,另外一手放于肚脐,两脚一伸一屈,与手相反。先转动头部,
使脊椎正直,然后做功。  以上四种姿势,可以自由选择。但求其自然安适,以利入静。
炼功时双目微闭,含光内视。含光内视,眼观鼻,鼻观心,心观丹田。观丹田者,
观丹田之炁是也。所以微闲者,睁开容易滋生杂念,全闭容易昏沉入睡,皆于养秃不利。
微闭时眼皮自然下垂,以看到眼前之物而又不能辩请为度。
两耳须屏却外界一切干扰,如入万筋俱寂之境,凝韵听息。  
<庄子>云:“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系。”
此即“庄子听息法”。要求两耳返听于内,听其呼吸出入。呼吸本求无声,所以听息者,
是求其绝利一源,专心养炁。   炼功时要求舌项上聘,即舌反卷以舌尖底面顶住。
因人之上限有两个窝,叫做“天池穴”,上通泥九,最易漏神漏炁。故炼功时必须堵住,
如婴儿哺乳之状。
2.心法
行功前必须排除杂念,念想不除,无法驭炁。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曰: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就是要人常用止念功夫,
有念即止,使前念消除,后念不生,B久自然心底清静无物。
如<老子>所言:“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如此方可言行炁之法。
<青华秘文>论述止念之法时说:“但于一念妄生之际,思平日不得静者,此为梗耳,急台之,
久久纯熟。夫妄念莫大于喜怒,怒里回思则不怒,喜里知抑则不喜,种种皆然,久而自静。”
又说:“心求静必先治眼,眼者神游之主也,神游于眼而役于心,故抑之于眼,而使之归于心。”
即言内观返照,亦可止念。
     入静功夫,主要还在自己悟解。
3.息法(命功有为之法,复归无为)
首先开口,缓缓吐出体内浊气,再自鼻中吸入清炁,用意咽人下丹田(脐下一寸三分,同身寸),
以补充呼出之气。呼必呼尽,吸必吸满。吸时小腹圆起,呼时小腹回收,叫做顺呼吸。
初学吐纳必须如此,这样口呼鼻吸三次。
     然后抿口合齿,舌顶上腭,收视返听。
鼻吸鼻呼,一呼一吸,皆令出入于丹田。务必做到以心领气,以气随心,
吸气时随意念下注丹田,呼气时以意念领出窍外,谓之心息相依。
开始人的呼吸之气,并不能直达丹田。人之心脏原有一管,上系于肺,下通丹田,
乃是虚空一管,无中生有。原来在胞胎时是相通的,下生之后变为肺呼吸,
这根管就逐渐迷塞了。<老子>说:“天地之间岂有囊龠乎,虚而不屈。”就是指的这根管。
有人初学气功为什么会发生胸闷胸痛呢?就是由于行炁不当,把囊龠管冲坏的缘故。
所以行炁之时,不可强迫压炁,也不可强制憋炁。勿执着,勿勉强。只要不痛就往下一点,
发闷就往上一点,时间长了,侵侵冲开,自己是有感觉的。
   
吐纳还有一个重要的口诀,谓之吸长呼短。吸气进入丹田,略存一存,然后才能收腹呼气。
作用在于吸人空中太和之炁,注润丹田积蓄下来,坤腹先天元炁不得外流,
才能达到吐纳的真正目的。
     人身如一小天地,心为天,肾为地,随着行炁,
心性渐渐伏下,与肾炁交合。<老子>曰:“天地相合,以降甘露。”
口内自然生出甘凉津液。此津液乃炼炁所生,比起平日唾液,大有补益之效。
待至满口,送至咽喉,引颈吞之,泪旧有声,亦可帮助人静。津液为人养生之宝,
益津可化炁,润泽周身,谓之“炼津化炁”,肺主炁属金,金能生水,水为肾主精,
亦为造精捷法也。随着修炼功夫的长进,津液愈加甘美无比,若非修真之士谁能知之。
吕祖喻为“长生酒”,曰:“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
   
行炁既久,成为自然,即使不用意领,气息自回丹田之内、仿佛有力吸引,囊龠已通矣。
这时只将微意守于丹田,仍是丹田呼吸。吐惟细细,纳惟绵绵,
‘若存若亡,似有似无,方为真息。此时逐渐将有为之法,归于无为,先存后忘,知而不守。
丹经云:  “真意往来不间断,知而不守是功夫。”积久纯熟,有心化为无心,有意化为无意,
则可使心神得到极大休歇,达至无念无欲之境,心神清定可致无梦,
<庄子>曰:“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中效验不可思议。
     
最后神意合为一体,不知不觉打成一片,心入炁中,炁包神外,混沌交合,氤氲不散。
津液愈生愈旺,香甜满口,丹田温暖,周身融融,呼吸开合,周身毛窍皆与之相应。
静到极处,但觉系如根根银丝,透入毛孔,空洞畅快,妙不可言。鼻无出入之气,
脐有嘘吸之能,好似婴儿在胞胎之中,是为胎息。
<老子>说:“专炁致柔,能如婴儿乎。”真正存神达化之功,即在此也。
到此地步,仙道不远矣。
     但是达到如此境界,随各人秉赋有早有晚。
要在慎终如始,勿储勿怠。
<太上老君内观经>说:“信道易,行道难;行道易,得道难;得道易,守道难。
守道不失,身长存也。”
养生篇   
1.外出路途所阻,而生饥渴,
可就地静心吐纳服炁,则无饥渴之感,所谓“炁满不思食”。
种种效验,日久自知,不必详述。
2.炼习吐纳,最好结合大极拳之类的动功。盖“有动手中,必有其静。”
动静相兼,互相增益。炼武术者,亦可以此作为内功,
只知蛮用拙力,不知以意领炁,以炁领形,终究范于下乘,且于养生无益。
3.<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此法贵在坚持,行立坐卧之间,随时可用丹田呼吸,不必拘泥时日。
常人多在大病之后,方去寻求气功疗法,一旦病有好转,却又置之不理,
学者切忌此种弊端。
4.平日注意保持元和,话宜少说,言多伤炁。<老子>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虚其心,实其腹。”所谓“大巧若拙,大辨若油。”内含养生之旨也。
更要注重修德,德正则心安,心安则炁顺,试看哪位修养高深之人没有德行。
5.荤腥香辣之物,不利养炁,应少食或不食,老年人尤应注意。盖荤腥之物,
性属沉浊,食之必使先天之炁粗而难伏;香辣之品,性主轻浮,食之必使先天之炁散而不聚。
故均应避之。应持清淡饭食,以养真炁。食可则止,不宜过饥过饱,过饥伤炁,过饱伤神。
此饮食之道,修真炼炁者不可不知。
     
6.不可当风吐纳,炼到好处,全身发热,毛孔开张,更不可见风。
若盘腿打坐久了,下肢酸麻,不可骤然下地,最伤筋骨。先把两腿伸开,手抚两膝,
养静片刻,待觉身轻,方可下地。
7.炼炁当禁烟洒,烟为火之象,火能烁金(肺),
故抽烟多者肺先损,肺损则无以生秃。酒者,入于心经则多说话,人于肺经大声叫喊,
人于肾经情欲不节,入于脾经不愿吃饭,人于肝经大动肝火……种种危害,皆令人性乱而炁耗,
故宜戒之。
即此一法,已为养生不二法门。但这在中华道家修炼之中,只为筑基功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20 09:56:45 | 显示全部楼层
周天功是道家内丹术的功法。从唐代钟离权、吕洞宾创立内丹派以来,道家各宗各派都对周天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以宋末北派王重阳和南派张紫阳的成就最大。从唐宋一直到近代,内丹术成为道家养生法中的主流,同时也是最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养生瑰宝,为学习道家功夫的必修法门。  
    周天功分为大、小周天功。简单地说,内气沿任脉督脉运行,称之为小周天功;内气沿十二正经、奇经八脉运行,称之为大周天功。周天功基本上包括了道家内丹术筑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各个阶段。所以它既是道家内丹术的入门功夫,同时又是一种高层次的法门。如果修炼此功能够达到产小药,打通任督脉,运行小周天,这就到了炼精化气的阶段。这一过程大约需要一百天左右,也就是古代丹书常提到的“百日筑基”。再经过一年修炼产大药,三年温养,胎息还丹,就到了炼气化神阶段。炼气化神是高层次的功夫,这一阶段许多功能都会开发出来。再经过九年修炼,也就到了炼神还虚的阶段,按照古人的说法,这一阶段能够达到超脱分形,羽化登仙的境界。  
    “周天”是借用古代天文学的一个名词。《礼记·月令》孔颖达疏:“凡二十八宿及诸星,皆循天右行,一日一夜为一周天。古人把天体的运行类比成人体内气的运行,因此称之为周天功。《大丹问答》:“运火一昼夜,像一周天。四时生成,阴阳合度,自然之道。  
    现在有些人提倡小周天速成法,也就是意念通周天法,并不是真气的积累已经达到积气冲关的地步。此法对疏通经络有一定的作用,本章也作了详细介绍。不过许多气功师不主张这种方法,认为有揠苗助长的弊病,弄不好容易出偏。读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去选择学习,当然还是扎扎实实筑基,积聚真气到产小药的程度,自然冲开三关,沿任督二脉运行周天为最好。这种周天没有流弊,一旦贯通就说明功夫达到了较高的层次。   

-----------------------------------------------------------------

一、丹田内气功  
    为了通周天,必须积聚一定的丹田内气,如果内气不足,通周天不仅不可能,而且是有害的。揠苗助长,适得其反。一般丹田内气功分静功和动功两类,现分述如下:      
●静功心法  
练功者采取一般的坐姿,放松入静,排除杂念,呼吸自然。  
(1)寂照法。口眼轻闭,头身中正,含胸沉腹,默运脑中先天性光,凝注丹田虚空境地。也就是把丹田看成一个空间,意念双目神光朗照这个空间,达到“万念俱寂,一灵独觉”。先天真一之气自虚无中来,丹田真阳自然萌生。  
(2)扩容法。练功时充分放松入静,意念与呼吸密切配合,把丹田、命门、会阴、尾阊这一区域看作一个容积,使之逐渐扩大容量。呼气时使脐部、小腹部及腰腹部往外扩张,吸气时气收丹田。这样持续练功,就会加大丹田的活动能量,起到快速积聚丹田内气酌作  
(3)压气法。呼气时用意念将内气向丹田、尾闾部催压、贯冲,使整个下腹部的气机都活跃起来。尾闾—定要充分放松。当真气向上冲时,呼气往下压,腹部压力增高,真气自然溢注脏腑经络、四肢百骸。凡有疾病之处,均经元气疏通修补。  
(4)转圈法。放松入静后,两手在腹前意想抱着一个红色的火球向左右、上下轻轻旋转,意想火球在两手的带动下转动,待两掌之间的气球实感形成之后,再用意念将火球送入脐内,两掌配合动作,然后两手轻贴于脐部。稍停再作丹田内气的转圈运动。  
(5)聚散法。在呼气时,意想气由丹田向周围空间成圆形幅射状扩散.同时身体也放大;吸气时,意想气由周围空间向丹田收聚。也可以意想丹田为宽阔无边的大海,呼气时如石击水,波浪由丹田中心向周围成圆形扩散,吸气时收聚丹田。吸气时宜配合轻微的提肛动作。  
(6)景观法。练功入静后,意想丹田有一个红色的太阳,或一朵金黄色的莲花,或——个发亮的电灯泡,照亮照透整个腹部及全身,温煦着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通过内景生辉,意念的高度积聚,丹田可以在短期内凝聚真阳元气。  
   
2  道家内丹心法之筑基周天功法   
  (7)微动法。放松入静后,丹田、尾闾部或振动,或摆动,或蛹动,或转动,并使振波逐渐延伸到命门、脊柱、头部及全身。然后,缓缓放松意念,逐步调整振动幅度,同时凝神内照,静守丹田。  
(8)点火法。入静后,意想丹田有一团火按照点火、起火、养火的过程,养到丹田逐渐产生发热之景,这就是丹田内气萌生之时。  
(9)归元法。把全身毛窍孔穴都打开,呼气时意想内气通过周身毛孔放射到空间宇宙,放射得越远越好,吸气时意想自然宇宙清气归于丹田;或吸气时把意念放射到天际宇宙,呼气时向丹田催压。或者不用意念,通过全身毛孔的一张一合、一出一纳,与宇宙交换各种物质、能量和信息,达到内外混元归一,天人一体。  
●动功法  
(1)聚气法。这种功法主要是借助天地间的浑元气帮助丹田内气集聚。练功者取站姿,全身放松,观想自己在浑浑沌沌的宇宙真气之中,并默念口诀“我在气中,气在我中,天人合一,气为我用。”然后用手掌在下丹田处划圈,男左女右(见图5、图6),由小到大,大至把全身都划在内,再从大划至小。划圈时意想宇宙的真气、光能都被调集过来,向划圈的中心点小腹处聚集,进入下丹田。划圈时,意念用手把周围的气场搅动,好像把一盆水搅动一般,形成一个气场的旋涡,使真气集聚到下丹田。这种功法关键是意念,意念用到了,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2)丹田拍打功。此功是强壮内气的有效功法。练功时取站姿,两脚分开同肩宽,两膝微屈,两手握空心拳。首先嘴中发出“唔”声,然后甩开膀子,一前一后照着丹田和命门打,同时鼻中发出“哼”声,并且双膝微微一屈。注意,此功应循序渐进、由轻到重、有节奏地打。声音一定要配合好击打,因为发出“哼”声是气贯丹田,丹田无气必会伤身。一般打八八六十四下即可,也可以根据身体情况多打或少打。此功练一段时间会有上火现象,应配合多练静功或者马步站桩功,内火自然消失。  
----------------------------------------------------------------
二、小周天功  
●真气运行法      
这是一种分阶段逐步打通任督脉的功法。这个功法的最大优点是每个阶段都有具体方法可循,一步有一步功,一步有一步理,好学易记。  
  真气运行法共五步:  
(1)呼气注意心窝部。入坐后,缩小视野,心不外驰,注意鼻尖少时,即可闭目内视心窝部。接着,用耳细听呼气,使不发出粗糙的声音,在呼气的同时意念随呼气趋向心窝部,吸气时任其自然,不要加任何意念。久久行之,真气即在心窝部集中起来。此步每日早中晚各练1次,每次20分钟。·练到3~5天,即感到心窝部沉重,10天左右每呼气即感一股热流注入心窝部。第一步功即告完成。  
(2)意息相随丹田趋。第一步完成后,就可以意息相随,在呼气时延伸下沉的功夫,慢慢地自然向小腹(丹田)推进。但不可用力过度,操之过急。每日3次,每次25分钟或半小时,10天左右可气沉丹田。真气到达小腹时,往往感觉小腹汩汩作响,肠蠕动增强,矢气增多。由于脾胃、大小肠、膀胱、肾等功能都随之改善,一般都能增进食欲,使大小便异常现象得以改善。  
(3)调息凝神守丹田。当下丹田有明显气感时,就可以把呼吸有意无意地止于丹田。不要再过分注意呼气往下送,以免发热太过,耗伤阴液,犯“壮火食气”之弊,呼吸自然,只将意念守在丹田部位,用文火温养,即“少火生气”。这一阶段是在丹田培养实力,需用时间较长,一般每日3次,每次半小时以上。开始小腹内形成气丘,40天左右可感小腹充实有力,并向下游动,有时阴部作痒,会阴跳动,四肢腰部发热。此时由于任脉通畅,心肾相交,真气旺盛,因此心神安泰,睡眠安静。凡心火上炎、失眠多梦以及心脏不健康的疾患都应有好转,女子月经不调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肾水旺盛,肝得滋荣,患慢性肝炎者,肝功能也会有明显好转。  
(4)通督忽忘复勿助。真气充实到一定程度,有了足够的力量时,即沿脊柱上行。在上行的时候,意识随之上行(勿忘)。若行到某处停下来,不要用意识向上导引(勿助)+上行的快慢取决于丹田的力量。若实力不足,它就停下来,待丹田力量再充实,自然继续上行。若急于通关,努力导引,会和丹田力量脱节,无异于揠苗助长。练此步功时每日可酌情增加坐功次数,每次时间也应延长到40—60分钟。通督时间一般在1周左右(因人而异)。  

 
 
3  道家内丹心法之筑基周天功法   
      通督脉是一个飞跃,也是加深功夫的关键性进步。过去把这一段叫“积气冲关”(即尾阊、夹脊、玉枕三关),也称“后天返先天”,在第三步的基础上丹田充实,小腹饱满,会阴跳动,后腰发热,命门处感觉真气活跃,即“肾间动气”。未通之前,常感背部向上拔状,头部周围拘紧,有时沉闷不适,这皆是必有的现象。督脉通畅后,一呼真气入丹田,一吸真气入脑海,形成任督循环,即所谓“小周天”。这时就能体会到“呼吸精气,独立守神”的感觉了。头晕耳鸣、失眠健忘、腰酸腿软、月经不调、精神恍惚、易喜易怒、心慌气短、性欲减退等神经官能症状都可以得到明显改善;有的因经络不通而多年不愈的顽症也可霍然而愈;一般人则表现为精力充沛,身体轻捷,判若两人。  
(5)元神蓄力育生机。丹田是长期意守的部位,而在通督以后,各个经脉都相继开通。如头顶百会穴处出现有活动力量,也可意守头顶。每日3次,每次]小时或更长一些.越长越好。1月左右,各种触动现象才能逐渐消失,只有下丹田与上丹田的力量更加集中旺盛。这期间,浑身常有似电流窜动,皮肤发麻发痒,有似虫爬行,眉心鼻骨紧张,嘴唇麻紧,身体时热时凉,皮肤随呼吸而开合,吸则收,呼则放,有时轻浮飘渺,有时重如泰山,有时无限高大,有时极度缩小,有时身躯自发运动。这些感觉都是经络畅通、内呼吸旺盛、真气活跃的表现。坐到极静时,以上诸象消失,鼻息微微,若存若无,而内行的真气越加集中旺盛,灵动活泼,明朗愉悦,非常爽快。在丹田则如水涵珠,在百会则如月华涌现。这种境界都是真气充足,生物电集中的表现。至此境界,原有的沉疗痼疾也可得到改善或痊愈,并能益寿延年。  
    以上五步应循序渐进,但又是互相联系不能分割的统一体。前一步是后一步的基础,后一步是前一步的必然趋势。不管哪一步,都以集中真气,贯通经络,实现真气运行为目的。整个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二、三步主要是调整呼吸推运真气,使之集中于下丹田,叫做“炼精化气”,为初级阶殴;第四步是把下丹田积足的真气,冲通督脉逆运而上,直达脑海,恢复和增强大脑的功能,称为“炼气化神”,为中级阶段;第五步以后,功夫纯熟精炼,经络畅通无阻,练功中产生的各种触动现象也逐渐平静,入静更深,表现为清清静静,心如止水的样子』匕阶段称为“炼神还虚”,属于真气运行的高级阶段。  
  ●武火周天功      
  武火,即为一种猛烈的呼吸方法,通过这种方法蒸熏、冲击、贯通任督脉,使之在较快的时间内通周天。武火周天一般是筑基过百日,小药产生。也就是在练功中出现阳根初起时采用的,初学者不要采用这种方法,因为容易出偏差。  
    第一步要熟悉十二时位。就是运周天时意念运行所经过的有一定呼吸和数数讲究的部位。这些部位共有十二个,象征一天的十二时辰,所以用时辰的名称来表示。从起到止的部位名称分别是:子位(腹腔底部中心)、丑位(尾闾稍上)、寅位(腰部稍上)、卯位(后心)、辰位(大椎上一节)、巳位(枕位)、午位<百会)、未位(眉中)、申位(喉窝)、酉位<心窝)、戍位(上腹中)、亥位(脐下二寸)。  
   第二步要掌握呼吸的方法,呼吸在周天功中被称为“火”,相应的轻重则叫“文武”。运周天过程中,分布于督脉的六个时辰部位与分布于任脉的六个时辰部位其呼吸的轻重程度有不同的侧重。前六个时辰部位(子丑寅卯辰巳),一般吸气较重,呼气校轻,吸气时自己能听见声,呼气时则轻柔无声;后六个时位(午未申酉戍亥)则是吸气时轻,呼气时重,吸气轻柔无声,呼气则重而有声。  
    意念在每个时位停留时,都要数数。前六个时位,一般是默数四个九,即吸气时数一至九,共重复四遍,呼气时不数数。后六个时位一般是数四个六,即呼气时数一至六,共重复四遍,吸气不数数。  
    十二时位中有两个特殊的时位,意念在该部位停留时,呼吸也随之停止,默数四次九(卯位,后心位置),或默数四次六(酉位,心窝位置),然后定位(神念仍在原处停留一段时间)。由于卯酉二位不用呼吸,即所谓不用“火”,所以叫“沐浴时位”。  

 
 
4  道家内丹心法之筑基周天功法   
      熟悉以上两个步骤以后,取坐式,放松入静后,从子位开始,在子位(即会阴穴)做“吸四九”,即做四次呼吸,每次呼吸时,吸气时重而有声,意念随气直达头顶,同时默数一至九,呼气时轻柔无声,不用数数,连做四次。  
    子位做完后,将意念移至丑位,做“吸四九”,要求上同,接着做寅位,卯位,辰位,已位,意念移到午位时,稍作停留,不呼吸,紧接着做“呼四六”,即呼气时重有力,意念随气直达下丹田。同时默数一至六,吸气时轻柔无声,不用数数。这样一直呼到亥位,就是转了一个周天。注意到卯酉位时,不吸不呼,但照样数数。  

-----------------------------------------------------------------

三、大周天功  
    大周天是在小周天的基础上形成的,其目的是炼气化神。大周天形成后十二经脉俱通,五脏六腑之经气旺盛了,原有的体虚之疾患随之而愈。每日练功通达一次大周天,一般来说,人体不易生病。五脏六腑之精气旺盛了,则上主于脑的精气增加了,脑细胞的营养丰富了,脑细胞的代谢旺盛了,则大脑的记忆力增强了,甚至出现特异功能。  
    大周天是真气循头身手足转一周,叫大周天,由于各种功法有差别,真气具体运转路线略有差异,但循头足一周是无疑的。大约有几种运转路线:  
    第一种是真气循十二正经一周。即由下丹田以意领至膻中,沿手三阴由胸走手,接着沿手三阳从手背到头,再沿足三阳从头、背而下经足三里至足,然后,从足心沿是三阴太溪、三阴交至腹,再从腹到胸,如此循行。  
    第二种是真气沿着奇经八脉一周,即真气从足跟沿阴跷脉、阴维脉上行至腰部,再经阳跷脉、阳维脉下至足跟。  
    第三种是真气从涌泉穴开始,沿着冲脉下肢端上行至会阴,再经中脉上达头顶,真气冲出头顶,循三阴三阳经、奇经八脉,徐徐下降至足跟。  
O大周天的练功方法  
练功者高度入静后,以意引气在上述路线循行。关键是要熟习大周天的运行路线,行功之前定好运行模式,运功时意气一动,内气就会自动沿上述路线循行。  
    大周天通后,继续练功,慢慢形成丹。男子成丹位置在下丹田。继续练功丹上升一级至中丹田,再继续练功,丹又上升一级至上丹田,最后从百会出窍,即古书所说的元神出窍。女子第一次成丹的位置与男子不同,初起在中丹,继则下丹田,再继则上丹田,最后元神出窍。性功修炼好的人,在成丹时,可以在下丹田的位置上看到和自己一模一样的坐在莲花座上的婴儿,称之为“圣婴”,随着丹而升级,最后出窍,并且还能收回。  

-----------------------------------------------------------------

四、通周辅助功  
    以音助气通周法通过声音推动真气运行,也是——种快速的通周天法。这种方法又分为两类,一是自发声通周法,二是师傅带功发声通周法。  
    先介绍第一种,练功者取站、坐姿势,全身放松,自然呼吸。入静后,以意引气从下丹田沿督脉上行,同时自鼻中发出(EN)音,推动真气上行,经由会阴、尾闾、命门、大椎、玉枕、百会、上丹田、中丹田、复降下丹田。  
    第二种是师傅带功的方法。练功者先要熟悉任督脉上的九个穴位:会阴、尾闾、命门、大椎、玉枕、百会、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见图13),然后,先由师傅发出声波:下丹田一一会阴——尾闾——命门一一大椎一一—玉枕——百会——上丹田——中丹田,声音拖长。师傅的功能以语言为载体发射出去。学功者全身放松,呼吸自然,两脚踏地,站、坐、卧均可顺着师傅的声波信号以意引气,沿着任督脉九个穴位运行。  
    帮他人开周天法  
    施功者用剑指在对方的任督二脉上下用力划动几次,使对方任督二脉部位的血液循环加快,同时也是用生物电刺激对方。会阴和尾闾部位由对方自己意守开。施功者站于被开者的左侧,让对方全身放松,眼帘下垂,用余光注意施功者的手掌。施功者用右手劳宫从被开者的尾闾起势(见图14),循督脉上行,在百会处换成左手劳宫(见图15),循被开者任脉下行至下丹田(见图16),如此反复进行。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尾闾  
    注意当手行到下丹田、中丹田、上丹田、百会、玉枕、大椎、命门、尾阊、会阴等九个穴位时,应稍稍停下,发发内气,这样效果更好。手与对方身体的距离要在20公分以外。被开者用眼的余光和意念跟着循行,注意体会自己体内气动的感觉。  
   通周站桩功    (1)小周天站桩功  
马步站桩,桩架稍高,沉肩垂肘,两手举于胸前,手心向外,大指与食指微微相接成圆形,其余三指微曲(见图17)。  
    意想内气从下丹田开始运行,下至会阴,然后上升至尾闾,再沿督脉而上升至顶门百会,再从百会沿任脉而下,至下丹田。沿督脉而上就是沿脊椎而上。共重复9次。在练功时,意想外界是个大宇宙,自身是个小宇宙,天人合一,效果更佳。  
    (2)大周天站桩功  
    马步站桩,桩架稍高,两手举起高于胸,与耳平,仍要沉肩坠肘,手心向外,大指食指微微接成圆形,其余三指稍曲(见图18)。  
    使周身之气团聚心上,结成一球,再意想此球由膻中起,下行神阙、关元,至会阴,分成两球下行至脚心涌泉,然后上行至会阴处仍合为一球,行至尾阊、背部、玉枕、脑后、脑顶、天庭、鼻端、人中、上腭、咽喉,再回到心部。重复9次。  
    在练大周天功时,大指与食指微微相接,不能接得太紧,意想外界大宇宙与自身小宇宙相合,效果更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20 09:57:32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家静坐心法
一灵独觉法
  即当做工夫时,宜绝念忘机,静心定神;提防动心起念,惟有一灵独耀,而归真返□;此时便易入无为正定,山河大地。十方虚空,尽皆消殒,归于寂灭。在一灵独耀境中,不可动心思量,才涉思维,便成剩法。故宜念起即觉之,心动卸止之。心本虚灵不昧,于修静定工夫中,固须制其外驰;然不可入于昏沉寂灭;宜贯注全神,集中一点,并保其一灵惺惺之境,妄心欲动时,即伏之不动,妄心已动时,即制之不动。要去欲起时,即摄令不起,妄念已起时,即予觉破,令不续起。故古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起是病,不续是药。”念念觉破,便自可至无念矣。无念便无心,无心便近道,且亦登堂入室矣。当一心散乱,幻想与杂念纷起,生灭不停时,宜急用斩截法,截断诸心,打杀万缘。使心住心位,境住境位,心不外缘而内寂,境不内扰而外静。及至一尘不染、一念不生时,则自虚灵不昧,澄澄自知,虽寂寂而常惺惺,虽惺惺而常寂寂;一灵独耀,神光晔煜,而得大自在力。正如郁山主所说在:“我有神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一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此即为一灵独耀说法也。修道而能至一灵独耀,便能“入色界不被色惑,入声界不被声惑,入香界不被香惑,入味界不被味惑,入触界不被触惑,入法界不被法惑。”(临济语)无入而不自得也。在此境界中,“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最易体认天理。彻识仁体,明心见性而与道合真。孔门“慎独”之功,亦即在求能保此一灵独耀之灵明也。孟子倡“良知”,阳明承之倡“致良知”,均系此一静极通神工夫。故曰:“心至无心神自定,一灵独耀遍乾坤。”

  2.泯外守中法
  儒门以“执中”为心法,并以中庸之道为天下後世倡。老子以“守中”为心法,丹道门庭修 更有“守中”与“守中黄”一诀法,心口相传。佛家亦倡“中道”,主舍空有二边而行中道,最後虽主“中亦不立”,即中亦应舍,然仍以得证中道为修证要妙。故亦可以说,守中为三家共法。泯外守中之先,第一步须行“制外存中”法,制外所以令外不入内,守中所以令内不缘外。泯外则不用强制防治外尘之干扰,而外境自泯,外泯则内景之中体自见。天地有天地之中,宇宙有宇宙之中,人心有人心之中,理事有理事之中;得其中,固执而守之,守而勿失,便入道矣。丹道派则须配合八卦五行以“规其中”,复以中为玄牡之门,乃天地之根;故以“中窍”为千古不传之“圣窍”与“道窍”。守之可应天地之中与宇宙之中,得到人心与天心合一、及人心与道心合一之境界,因之而神化万千也。

  3.冥心守一法
  仙经曰:“子欲长生,守一当明。”三家圣人教人,除以中为道体外,又复以一为道体。道本虚无。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惟在此虚无中,有宇宙天地万物,若无“中”则上下左右,运行生息,俱无由立,亦无由维系而至于不坠不灭。虚无不可穷不可见,以一见之。仙经谓“守一存真,乃能通神”者在此。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万物生于一,一生于道,故守一即可至于道。老子又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王侯得一以为天下贞。”一者道之始生,而为万物之母,故老子又有“守母”之训,庄子有“我守其一、而处其和”之训。守一为得一之阶梯,乃入道之不二法门。冥心于一,合气于淡,则不二三,心不二三即定;行者于此,宜将牙关咬紧,死尽偷心,冥合于一,此为定心妙法。孟子曰:“天下乌乎定?定于一。”俞真子曰:“人心乌乎定?定于一。”一心不动,一念不生,即自得定。惟心不冥极,杂念纷起,根尘不净,难得见一,一不可见,又乌乎守?乌乎定?一者道体,人与天地万物之共性,见一即见道,亦即佛家之见性工夫。心一冥极,则自“灵台一而不桎”(庄子语),而清虚澄澈;便即见一,亦即见性,迄乎见性,便即入道。迄与道合,一亦不立,性亦不立,而其极于无。宇宙天地万物人我,打成一片,而复归于浑沌无我之境界。

  4.系心守窍法
  守中守一,为无形无相无位之道法,此守窍法,则为有形有相有位之道法。夫人心好动,易向外驰放,难得片刻安住;欲其冥极,殊不易言,于此时便可用系心守窍法。系心守窍,亦即儒门之“收放心”工夫。当做工夫时,一觉此心已放,便应即予收回,系于窍中。初时,一住即放,一放即收;再收再放,再放再收;久久纯熟,自不驰放散乱,佛遗教经谓:“制心一处,无事莫办。”心念一动,制令不起,微嫌有强勉意。佛家修止,有“系缘止,制心止,体真止”三止法,均所以息妄想颠倒,归于一切处无心、无念、无欲、无为,而以得解脱也。系心守窍,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均可守,初步则均以守下丹田为通则。惟亦有初下手即教令守眉间,泥丸者,此亦名守黄庭法。亦有教守鼻柱、绛宫、气海、海底、命门者,尤以教守玄关法为最神秘。故古真谓:“道法三千六百门,人人各执一苗根,谁知些子玄关窍,不在三千六百门。”盖以“此窍非几窍,乾坤共合成。”故不可指。工夫到时,方得见得知也。道家守窍法,均有口诀,有工程,有火侯,有符度,有证验,有境界;惟此则过来人自知,不足以为外人道也。


  5.虚心实腹法
  老子曰:“虚其心,实其腹。”壶子谓“心不虚则神死,腹不实则命危。”心不虚极,则不能空灵,亦不能清明在躬。心无一物则物泯,心无一念则念泯,心无一理则理泯,心无一事则事泯;如此则自一尘不染,万境诸寂,心法双泯,能所两忘:而入于无何有之乡矣!无论用空心空境法、存心存境法,或存心空境法、存境空心法,总以求此心之能虚极静笃,空灵神明为要妙。至于“腹”字,乃指丹田,五行之土,为人之命宝。道家秘传有“积气实腹法”,有“聚气实腹法”,腹实即所谓“丹田有宝”也。丹田有宝後,尚有“采药”“过关”“服食”“温养“沐浴”“还丹”“神化”诸法,法各有诀。实腹者“坤”腹,虚心者“离”心;故有“实阴服食”与“取坎填离”之方;此亦为交合心肾、变换阴阳之诀法。故曰:心处神来合,腹实命不枯。

  6.心息相依法
  即做功夫时,心不易制服,亦不易系住,欲其息诸乱想杂念,入于静定境中,了不可得。于是而可采行此一工法,使心相依于息。相守于息。息行心行,息住心住,息运心运,息止心息。心息相合,则心息一体。玄门有住息法,止息法,住心法,止心法;乃呼吸控制、气脉控制、心理控制、精神控制之要道。迄乎万境皆寂,一念不生,人法两空,能所双泯时,使得见性入道,且自有“一阳来复後,天地尽皆春”之境界。此法初入手时,可与“凡息”相依,进乎中乘,可与“胎息”相依,迄乎上乘,可与“真息”相依。真息乃先天息法,似有息而实无息,似无息而实有息,并使此息与天地之息合,而人心亦自与天地之心合矣。行此法切不可用心去依,而以“似在相依似不依,似不依时又似依”为诀窍。修行人,开始亦可由通行之“数息法”与“听息法”入门,久久纯熟,再求次第深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20 09:57:58 | 显示全部楼层
凝袖寂照法
  凝神法即凝集心神之法,浅言之,也就是意志集中、精神专一之法。上乘凝神工法,则非在凝“凡神”,而在凝“元神”。凡神与元神之分,过来人皆可顿悟。寂照法初步可自寂照“凡窍”入手,久久不摇不动,即可产生元阳,激发真气。再上一乘,则可凝元神而寂照“玄元窍”(亦有以玄元窍为“玄关”者),此易入大定而生起“真火”,亦称“神火”。(真火与凡火有别。丹家炼药。多误认凡火为用,大误。)此火能起死人而肉白骨;有回天之功。惟不知“止火”之诀者,则易走火入魔,甚至火炽焚身,使人丧身失命,故修行人,又须懂得“防危杜险”之法。古者,圣人虚其心而实其照,凝其神而寂其照;并以此为得静定之要法。静极则生意盎然,定极则别有天地;此不可思议境界,与佛家之寂灭境界,大有迳庭。禅宗修四禅八定九次第定,可由之而胡心见性;惟与丹道门庭之定法有别,道门此法之诀要,主在“凝神所以内定其心,寂照所以内回其机。”邵子谓“一念回机,即同本得。”此诀主在有“回机”之妙用,不但可藉真阳与神火之生,可回其生机;且可藉“人天合发”兴“人神感应”之理,而回其天机,复其本体。正所谓“回机一蹴透三关,枯树逢春花满山”者是。凝神之功力,不可思议,古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正可为此一工法注脚。经曰:“祗灭动心,不灭照心。”寂照之要,在常照常寂,常寂常照;尤须体认——“凝以不拟而凝,照以无照而照”之妙义!否则差之毫 ,失以千里矣。

  8.回光返照法
  回光法乃做功夫时,宜收拾精神,依照太乙金华宗旨所示:“于万缘放下之时,惟用梵天∴字,以字中点存眉心,以左点存左目,右点存右目,则人两目神光,自得会眉心。眉心即天目,乃为三光会归出入之总户。”(按∴字即梵天伊字,谓日月天罡在人身。总户为丹书所谓日月合壁处)。收拾精神,乃所以使周身之精气神聚于一处;回光乃所以使天地阴阳之气无不凝,而日月天罡之光无不合。故经曰:“专一回光,便是无上妙谛。回光既久,此光凝结,即成自然法身。”“光已凝结成法身,渐渐灵通欲动矣,此千古不传之秘也。”天地万物莫不有光,人身亦有光;心有心灵光,性有性灵光,脑有脑神光人佛家称头光),五官百孩,莫不有能,莫不有神,亦莫不有光;得其神则生,失其神则死;其于光也亦然。回光即所以外回宇宙之光,内回心性之光,外回自然所发之光,内回形体所潜之光,会于眉心,而住于泥丸;使内外之光,合而为一圆光。同时,并行返观之法。返觏之法,乃所以用观以养其神光也。天玄子谓:“玄门有‘三回光法’、‘五返观法’,向极秘惜不传。盖‘一念回光’,可直夺天地之机。专一返观,可即透造化之体。”惟均须于心境两空,一念下生时,方能修持有得,故亦为寂心正法。佛家天台宗主止观双修,有三止三观法,极为详密;禅宗主观心参究,密宗主观想持明,华严主法界澄衬;凡此均为观字法门工夫。诀法虽异,迄乎得道,则一也。

  9.息心止念法
  人之心无时不动,动则散乱,而万念纷飞,幻想交织,无时或静。动一分妄念,则损一分真气;多一分清静。即添一分元阳。欲得其本心,全其真阳,则须寂其心,死其心,使一心不动,万念俱止,心寂则念自止,念止则心自寂。心静为心,动则为念;念者,人。二心也。一心即正,正者,止于一也;二心即魔,魔者,其鬼如麻似粟也。人之所最难降服者,即此魔心用事。即心为圣,即心为魔;即心是佛,即心是贼。经谓“心为贼王”,擒贼先擒王,修道先降魔:故丹书首重降心一诀,而佛祖亦以“加何降服其心”为教。禅宗“牧牛”之说,道家“牧马”之说,旨均在降服其心,便能自息而止于静也。古真谓“心死则神活,心活则神死。”即是为寂心法说教。寂心之法,一者寂其心体,二者寂其心机。心体寂则机自不生,心机寂则念自不起。古真又谓“心杀境则仙,境杀心则凡。”此即是教人、心不为境转,心不为物迁,心不为欲动,心不为理驰;而能转境转物,寂欲寂理。佛家戒贪、嗔、痴者,以其足以害心也。故宜万尘扫尽,一物不留。空室道人智通曰:“尽道水能洗垢,谁知水亦是尘,直饶水垢顿除,到此亦须洗却。”这即是教人凡情与圣解俱宜舍却。柱杖应舍,法亦应舍,以至通体空无;以本来无一物也。人能寂心止念,则自可入于无思无虑、无忧无惧、无欲无为、无念无心之境地,此为三家入圣之要功。故曰:“心中无一物,乾坤自在闲。”


  10.存想谷神法
  道家用功心地,有“存想”一法。存想与观不同,犹回光与回机之有别。心不可动,亦不可失;妄心不可有,照心不可无。欲心不可有,定心不可无。存想即所以存其本心也,恐人之放其本心而失之,或泯其本心而失之也。孟子曰:“无失其赤子之心。”亦即说:本心不可失也。存想之法多端,其大要有“九存想法”,最上乘之诀,即为存想谷神法。此亦称存想黄庭法,存想泥九法,存想昆仑法。其位在头脑九宫中之中央一宫,中虚而灵明,为元神所居之地;谷虚而其应无穷,能神而其用不竭;存想于斯,可大开慧悟,并能神化无极,而有意想不到之妙用。庾信诗谓“虚无养谷神”,高义方清诫谓:“智虑赫赫尽,谷神绵绵存。”其言得之,盖此实乃以神养神法,而存想实亦即存神法也。一心存想不动,即能生神。惟切忌太过。过则火炎;宜若有想,若无想,若无无想;若有存,若非存,若非非存;想而无想,无想而想;存而非存,非存而存。圣凡同泯,物我一如,浑浑默默,杳杳冥冥,而入于真体之绝对境界,又称虚无境界,亦即佛家之究竟湟盘境界,斯为诀要。
  11.息妄全真法
  道家修道,重真心为用。真心在妄即凡夫,妄心归真即圣地。真心者,即人之本来心,亦即道心、天心;妄心则为凡心、物心,以及虞廷十六字心法中之人心。动心即妄,不动心即真。息其动心使复归于寂然不动,即得全其真心。人心本静,感于物而动,今如泯物泯境,灭其惑因,则自仍寂然无动于中,而复其本体矣。大易曰:“洗心退藏于密。”即此意也。洗 其妄麈,退藏于密地;使外不入内,内不缘外,外境寂然,内心澄然;此外息其境之斩截法,亦即“杜外全中”法也。泯物泯境之不足,则可用泯心止念法,以内息其心。息心不用,便同无心;无心起用,用亦无心;即无即用,即用即无;斯即真心用事矣。此正永嘉所谓:“洽洽用心时,洽洽无心用,无心洽洽用,常用洽洽无”之境地。或则泯外存内;万境寂然,一心澄然。或则泯内存外;万境森然,一心寂然。或则用外双泯;心境两寂,而全同本体。或则内外双存;万象森罗,而对境无心。或则内外一体;即内即外,即外即内。或则心物一如;即心即物,即物即心。虽日临万物,而若无一物然,以本来无一物也。虽日理万机,而若无一几然,以本来无一事也。加此则自顿彻真心,而超性地,与道全真矣。故曰:有心皆可用,无用不成心。无心自无用,无用亦无心。今以无用用,便以无心心。无用用中藏大用,无心心处见天心。

  12.返还先天法
  道家修炼,最重先天,而忌後天用事。此即是说:道家修炼,重末形而不重已形,重未然而不重已然;重无象之象,无相之相,无物之物,无体之体。修重逆修逆用,诀重返本还元;鼎重先天炉鼎,卦重画前一卦。观重观喜怒哀乐未发前是何气象?重父母末生前是何面目?与乎观天地未分、鸿蒙末判时是何境界,同时,做工夫时之最上一乘诀法,天玄子谓:“调息须调真息息(先天元息),炼神须炼不神神(先天元神);炼气须 玄元气(先天元气,亦有重先天祖气者)。炼精须炼未然精(先天元精),炼性最重无性性(先天真性),心首在复天心(先天真心)。”天玄子又谓:“顺则为人逆则仙,返还最易到先天。能脱形骸力为道,不养圣胎亦是仙。”盖一从事 养圣胎,即属有为法,有为法为後天法;无为法力为先天法。在丹道派之“先天道”中,概以清静无为为主“以无修无 为功,以无生无灭为道,以无证无得为得。复以其重先天,故易不失其赤子之心,易保其婴儿之态,易养其天趣,存其天机,而保其天真!一切与父母未生前之本来面目无以异。无识无知,无忧无乐。且又无戒而自戒,无定而自定,无慧而自慧,无悟而自悟。本来如是,故尔如是;本自具有,不少欠缺;不加些子,当体即得;得无所得,一得永得。故曰:“返还在垢复,抽添重坎离;能凿鸿蒙窍,使与羲皇齐。”


  总上十二法,虽未能概道家静坐心法之全,然大要者皆已简述无余。惟于静坐做工夫时,十二法无须全体采用,亦不必循序渐进。择心性资质夙根之所近,任取一法修之,均可使心入于“虚极静笃”之大定境界,而得顿超圣地。在修 过程中,有不少神 经验、神 现象、与神 境界之产生。有者不必惊惧,无者不必灰心。一味平平常常,默然静去;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无怠无荒,无忘无助;自是一日有一日之功,一月有一月之功,一年有一年之功,日积月累,自有进境;不用功而不达者有之矣,未有用功而不达者也。惟须因其自然,不加丝毫勉强,不着丝毫意念,久久纯熟,则妄心自息,妄念自除,昏气自清,俗染自净,而得与天理相应矣。
  静定工夫深者,无间动静,静固静,动亦静。定固定,动亦定。同时,修静中,不但仅求心静,尚须求其气静,神静,理亦静。不但仅求心定,尚须求其气定、神定、理亦定。人生在世,涵养须用静,事功须用定。
  静观天地,则清明在躬,而毋或谬;定转乾坤,则宇宙在手,而毋或失。盖人心能虚极静笃,澄然常定,则观物易清,见理易明,料事易彻,而可臆测必中,算无遗策。且得其本体,握其道枢,心定神闲,自可转物而不为物转,转事而下为事转,转人而不为人转,转境而不为境转,转法而不为法转;转生死寿夭而不为生死寿夭转,转天下万世而不为天下万世转。故静定之学,不仅施之于养生为然也。
  此外尚有静观太极法,运转乾坤法,长养圣胎法,存想丹头法,混和五气法,阖辟玄牝法,水火既济法,定神出神法,神通变化法,羽化登真法;均为修身而亦可修心,了命而亦可了道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20 09:58:18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家静坐十二心法
萧天石


一灵独觉法

  当做工夫时,宜绝念忘机,静心定神;提防动心起念,惟有一灵独耀,而归真返朴;此时便易入无为正定,山河大地。十方虚空,尽皆消殒,归于寂灭。在一灵独耀境中,不可动心思量,才涉思维,便成剩法。故宜念起即觉之,心动卸止之。心本虚灵不昧,于修静定工夫中,固须制其外驰;然不可入于昏沉寂灭;宜贯注全神,集中一点,并保其一灵惺惺之境,妄心欲动时,即伏之不动,妄心已动时,即制之不动。要去欲起时,即摄令不起,妄念已起时,即予觉破,令不续起。故古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起是病,不续是药。」念念觉破,便自可至无念矣。无念便无心,无心便近道,且亦登堂入室矣。当一心散乱,幻与杂念纷起,生灭不停时,宜急用斩截法,截断诸心,打杀万缘。使心住心位,境住境位,心不外缘而内寂,境不内扰而外静。及至一尘不染、一念不生时,则自虚灵不昧,澄澄自知,虽寂寂而常惺惺,虽惺惺而常寂寂;一灵独耀,神光晔煜,而得大自在力。正如郁山主所说在:「我有神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一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此即为一灵独耀说法也。修道而能至一灵独耀,便能「入色界不被色惑,入声界不被声惑,入香界不被香惑,入味界不被味惑,入触界不被触惑,入法界不被法惑。」(临济语)无入而不自得也。在此境界中,「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最易体认天理。彻识仁体,明心见性而与道合真。孔门「慎独」之功,亦即在求能保此一灵独耀之灵明也。孟子倡「良知」,阳明承之倡「致良知」,均系此一静极通神工夫。故日:「心至无心神自定,一灵独耀遍乾坤。」

泯外守中法

  儒门以「执中」为心法,并以中庸之道为天下后世倡。老子以「守中」为心法,丹道门庭修炼更有「守中」与「守中黄」一诀法,心口相传。佛家亦倡「中道」,主舍空有二边而行中道,最后虽主「中亦不立」,即中亦应舍,然仍以得证中道为修证要妙。故亦可以说,守中为三家共法。泯外守中之先,第一步须行「制外存中」法,制外所以令外不入内,守中所以令内不缘外。泯外则不用强制防治外尘之干扰,而外境自泯,外泯则内景之中体自见。天地有天地之中,宇宙有宇宙之中,人心有人心之中,理事有理事之中;得其中,固执而守之,守而勿失,便入道矣。丹道派则须配合八卦五行以「规其中」,复以中为玄牡之门,乃天地之根;故以「中窍」为千古不传之「圣窍」与「道窍」。守之可应天地之中与宇宙之中,得到人心与天心合一、及人心与道心合一之境界,因之而神化万千也。

冥心守一法

  仙经曰:「子欲长生,守一当明。」三家圣人教人,除以中为道体外,又复以一为道体。道本虚无。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惟在此虚无中,有宇宙天地万物,若无「中」则上下左右,运行生息,俱无由立,亦无由维系而至于不坠不灭。虚无不可穷不可见,以一见之。仙经谓「守一存真,乃能通神」者在此。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万物生于一,一生于道,故守一即可至于道。老子又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王侯得一以为天下贞。」一者道之始生,而为万物之母,故老子又有「守母」之训,庄子有「我守其一、而处其和」之训。守一为得一之阶梯,乃入道之不二法门。冥心于一,合气于淡,则不二三,心不二三即定;行者于此,宜将牙关咬紧,死尽偷心,冥合于一,此为定心妙法。孟子曰:「天下乌乎定?定于一。」俞真子曰:「人心乌乎定?定于一。」一心不动,一念不生,即自得定。惟心不冥极,杂念纷起,根尘不净,难得见一,一不可见,又乌乎守?乌乎定?一者道体,人与天地万物之共性,见一即见道,亦即佛家之见性工夫。心一冥极,则自「灵台一而不桎」(庄子语),而清虚澄澈;便即见一,亦即见性,迄乎见性,便即入道。迄与道合,一亦不立,性亦不立,而其极于无。宇宙天地万物人我,打成一片,而复归于浑沌无我之境界。

系心守窍法

  守中守一,为无形无相无位之道法,此守窍法,则为有形有相有位之道法。夫人心好动,易向外驰放,难得片刻安住;欲其冥极,殊不易言,于此时便可用系心守窍法。系心守窍,亦即儒门之「收放心」工夫。当做工夫时,一觉此心已放,便应即予收回,系于窍中。初时,一住即放,一放即收;再收再放,再放再收;久久纯熟,自不驰放散乱,佛遗教经谓:「制心一处,无事莫办。」心念一动,制令不起,微嫌有强勉意。佛家修止,有「系缘止,制心止,体真止」三止法,均所以息妄想颠倒,归于一切处无心、无念、无欲、无为,而以得解脱也。系心守窍,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均可守,初步则均以守下丹田为通则。惟亦有初下手即教令守眉间,泥丸者,此亦名守黄庭法。亦有教守鼻柱、绦宫、气海、海底、命门者,尤以教守玄关法为最神秘。故古真谓:「道法三千六百门,人人各执一苗根,谁知些子玄关窍,不在三干六百门。」盖以「此窍非凡窍,乾坤共合成。」故不可指。工夫到时,方得见得知也。道家守窍法,均有口诀,有工程,有火侯,有符度,有证验,有境界;惟此则过来人自知,不足以为外人道也。

虚心实腹法
                                       
  老子曰:「虚其心,实其腹。」壶子谓「心不虚则神死,腹不实则命危。」心不虚极,则不能空灵,亦不能清明在躬。心无一物则物泯,心无一念则念泯,心无一理则理泯,心无一事则事泯;如此则自一尘不染,万境诸寂,心法双泯,能所两忘:而入于无何有之乡矣!无论用空心空境法、存心存境法,或存心空境法、存境空心法,总以求此心之能虚极静笃,空灵神明为要妙。至于「腹」字,乃指丹田,五行之土,为人之命宝。道家秘传有「积气实腹法」,有「聚气实腹法」,腹实即所谓「丹田有宝」也。丹田有宝后,尚有「采药」「过关」「服食」「温养「沐浴」「还丹」「神化」诸法,法各有诀。实腹者「坤」腹,虚心者「离」心;故有「实阴服食」与「取坎填离」之方;此亦为交合心肾、变换阴阳之诀法。故曰:心处神来合,腹实命不枯。

心息相依法

  即做功夫时,心不易制服,亦不易系住,欲其息诸乱想杂念,入于静定境中,了不可得。于是而可采行此一工法,使心相依于息。相守于息。息行心行,息住心住,息运心运,息止心息。心息相合,则心息一体。玄门有住息法,止息法,住心法,止心法;乃呼吸控制、气脉控制、心理控制、精神控制之要道。迄乎万境皆寂,一念不生,人法两空,能所双泯时,使得见性入道,且自有「一阳来复后,天地尽皆春」之境界。此法初入手时,可与「凡息」相依,进乎中乘,可与「胎息」相依,迄乎上乘,可与「真息」相依。真息乃先天息法,似有息而实无息,似无息而实有息,并使此息与天地之息合,而人心亦自与天地之心合矣。行此法切不可用心去依,而以「似在相依似不依,似不依时又似依」为诀窍。修行人,开始亦可由通行之「数息法」与「听息法」入门,久久纯熟,再求次第深入。

凝神寂照法

  凝神寂照法 则非在凝「凡神」,而在凝「元神」。凡神与元神之分,过来人皆可顿悟。寂照法初步可自寂照「凡窍」入手,久久不摇不动,即可产生元阳,激发真气。再上一乘,则可凝元神而寂照「玄元窍」(亦有以玄元窍为「玄关」者),此易入大定而生起「真火」,亦称「神火」。(真火与凡火有别。丹家炼药。多误认凡火为用,大误。)此火能起死人而肉白骨;有回天之功。惟不知「止火」之诀者,则易走火入魔,甚至火炽焚身,使人丧身失命,故修行人,又须懂得「防危杜险」之法。古者,圣人虚其心而实其腹,凝其神而寂其照;并以此为得静定之要法。静极则生意盎然,定极则别有天地;此不可思议境界,与佛家之寂灭境界,大有迳庭。禅宗修四禅八定九次第定,可由之而明心见性;惟与丹道门庭之定法有别,道门此法之诀要,主在「凝神所以内定其心,寂照所以内回其机。」邵子谓「一念回机,即同本得。」此诀主在有「回机」之妙用,不但可藉真阳与神火之生,可回其生机;且可藉「人天合发」兴「人神感应」之理,而回其天机,复其本体。正所谓「回机一蹴透三关,枯树逢春花满山」者是。凝神之功力,不可思议,古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正可为此一工法注脚。经曰:「祗灭动心,不灭照心。」寂照之要,在常照常寂,常寂常照;尤须体认──「凝以不拟而凝,照以无照而照」之妙义!否则差之毫厘,失以千里矣。

回光返照法

  回光法乃做功夫时,宜收拾精神,依照太乙金华宗旨所示:「于万缘放下之时,惟用梵天∴字,以字中点存眉心,以左点存左目,右点存右目,则人两目神光,自得会眉心。眉心即天目,乃为三光会归出入之总户。」(按∴字即梵天伊字,谓日月天罡在人身。总户为丹书所谓日月合壁处。)收拾精神,乃所以使周身之精气神聚于一处;回光乃所以使天地阴阳之气无不凝,而日月天罡之光无不合。故经曰:「专一回光,便是无上妙谛。回光既久,此光凝结,即成自然法身。」「光已凝结成法身,渐渐灵通欲动矣,此千古不传之秘也。」天地万物莫不有光,人身亦有光;心有心灵光,性有性灵光,脑有脑神光人佛家称头光),五官百骸,莫不有能,莫不有神,亦莫不有光;得其神则生,失其神则死;其于光也亦然。回光即所以外回宇宙之光,内回心性之光,外回自然所发之光,内回形体所潜之光,会于眉心,而住于泥丸;使内外之光,合而为一圆光。同时,并行返观之法。返观之法,乃所以用观以养其神光也。天玄子谓:「玄门有「三回光法」「五返观法」,向极秘惜不传。盖「一念回光」,可直夺天地之机!专一返观,可即透造化之体。」惟均须于心境两空,一念不生时,方能修持有得,故亦为寂心正法。佛家天台宗主止观双修,有三止三观法,极为详密;禅宗主观心参究,密宗主观想持明,华严主法界澄衬;凡此均为观字法门工夫。诀法虽异,迄乎得道,则一也。

息心止念法

  人之心无时不动,动则散乱,而万念纷飞,幻想交织,无时或静。动一分妄念,则损一分真气;多一分清静。即添一分元阳。欲得其本心,全其真阳,则须寂其心,死其心,使一心不动,万念俱止,心寂则念自止,念止则心自寂。心静为心,动则为念;念者,人。二心也。一心即正,正者,止于一也;二心即魔,魔者,其鬼如麻似粟也。人之所最难降服者,即此魔心用事。即心为圣,即心为魔;即心是佛,即心是贼。经谓「心为贼王」,擒贼先擒王,修道先降魔:故丹书首重降心一诀,而佛祖亦以「加何降服其心」为教。禅宗「牧牛」之说,道家「牧马」之说,旨均在降服其心,便能自息而止于静也。古真谓「心死则神活,心活则神死。」即是为寂心法说教。寂心之法,一者寂其心体,二者寂其心机。心体寂则机自不生,心机寂则念自不起。古真又谓「心杀境则僊,境杀心则凡。」此即是教人、心不为境转,心不为物迁,心不为欲动,心不为理驰;而能转境转物,寂欲寂理。佛家戒贪、瞋、痴者,以其足以害心也。故宜万尘扫尽,一物不留。空室道人智通曰:「尽道水能洗垢,谁知水亦是尘,直饶水垢顿除,到此亦须洗却。」这即是教人凡情与圣解俱宜舍却。柱杖应舍,法亦应舍,以至通体空无;以本来无一物也。人能寂心止念,则自可入于无思无虑、无忧无惧、无欲无为、无念无心之境地,此为三家入圣之要功。故曰:「心中无一物,乾坤自在闲。」

存想谷神法

  道家用功心地,有「存想」一法。存想与观不同,犹回光与回机之有别。心不可动,亦不可失;妄心不可有,照心不可无。欲心不可有,定心不可无。存想即所以存其本心也,恐人之放其本心而失之,或泯其本心而失之也。孟子曰:「无失其赤子之心。」亦即说:本心不可失也。存想之法多端,其大要有「九存想法」,最上乘之诀,即为存想谷神法。此亦称存想黄庭法,存想泥九法,存想昆仑法。其位在头脑九宫中之中央一宫,中虚而灵明,为元神所居之地;谷虚而其应无穷,能神而其用不竭;存想于斯,可大开慧悟,并能神化无极,而有意想不到之妙用。庾信诗谓「虚无养谷神」,高义方清诫谓:「智虑赫赫尽,谷神绵绵存。」其言得之,盖此实乃以神养神法,而存想实亦即存神法也。一心存想不动,即能生神。惟切忌太过。过则火炎;宜若有想,若无想,若无无想;若有存,若非存,若非非存;想而无想,无想而想;存而非存,非存而存。圣凡同泯,物我一如,浑浑默默,杳杳冥冥,而入于真体之绝对境界,又称虚无境界,亦即佛家之究竟湟盘境界,斯为诀要。

息妄全真法

  道家修道,重真心为用。真心在妄即凡夫,妄心归真即圣地。真心者,即人之本来心,亦即道心、天心;妄心则为凡心、物心,以及虞廷十六字心法中之人心。动心即妄,不动心即真。息其动心使复归于寂然不动,即得全其真心。人心本静,感于物而动,今如泯物泯境,灭其惑因,则自仍寂然无动于中,而复其本体矣。大易曰:「洗心退藏于密。」即此意也。洗炼其妄麈,退藏于密地;使外不入内,内不缘外,外境寂然,内心澄然;此外息其境之斩截法,亦即「杜外全中」法也。泯物泯境之不足,则可用泯心止念法,以内息其心。息心不用,便同无心;无心起用,用亦无心;即无即用,即用即无;斯即真心用事矣。此正永嘉所谓:「洽洽用心时,洽洽无心用,无心洽洽用,常用洽洽无」之境地。或则泯外存内;万境寂然,一心澄然。或则泯内存外;万境森然,一心寂然。或则用外双泯;心境两寂,而全同本体。或则内外双存;万象森罗,而对境无心。或则内外一体;即内即外,即外即内。或则心物一如;即心即物,即物即心。虽日临万物,而若无一物然,以本来无一物也。虽日理万机,而若无一几然,以本来无一事也。加此则自顿彻真心,而超性地,与道全真矣。故曰:有心皆可用,无用不成心。无心自无用,无用亦无心。今以无用用,便以无心心。无用用中藏大用,无心心处见天心。

返还先天法

  道家修炼,最重先天,而忌后天用事。此即是说:道家修炼,重未然而不重已然;重无象之象,无相之相,无物之物,无体之体。修重逆修逆用,诀重返本还元;鼎重先天炉鼎,卦重画前一封。观重观喜怒哀乐未发前是何气象?重父母末生前是何面目?与乎观天地未分、鸿蒙末判时是何境界,同时,做工夫时之最上一乘诀法,天玄子谓:「调息须调真息息(先天元息),炼神须炼不神神(先天元神);炼气须炼玄元气(先天元气,亦有重先天祖气者)。炼精须炼未然精(先天元精),炼性最重无性性(先天真性),炼心首在复天心(先天真心)。」天玄子又谓:「顺则为人逆则僊,返还最易到先天。能脱形骸力为道,不养圣胎亦是僊。」盖一从事炼养圣胎,即属有为法,有为法为后天法;无为法力为先天法。在丹道派之「先天道」中,概以清静无为为主「以无修无炼为功,以无生无灭为道,以无证无得为得。复以其重先天,故易不失其赤子之心,易保其婴儿之态,易养其天趣,存其天机,而保其天真!一切与父母未生前之本来面目无以异。无识无知,无忧无乐。且又无戒而自戒,无定而自定,无慧而自慧,无悟而自悟。本来如是,故尔如是;本自具有,不少欠缺;不加些子,当体即得;得无所得,一得永得。故曰:「返还在垢复,抽添重坎离;能凿鸿蒙窍,使与羲皇齐。」
  总上十二法,虽未能概道家静坐心法之全,然大要者皆已简述无余。惟于静坐做工夫时,十二法无须全体采用,亦不必循序渐进。择心性资质夙根之所近,任取一法修之,均可使心入于「虚极静笃」之大定境界,而得顿超圣地。在修炼过程中,有不少神秘经验、神秘现象、与神秘境界之产生。有者不必惊惧,无者不必灰心。一味平平常常,默然静去;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无怠无荒,无忘无助;自是一日有一日之功,一月有一月之功,一年有一年之功,日积月累,自有进境;不用功而不达者有之矣,未有用功而不达者也。惟须因其自然,不加丝毫勉强,不着丝毫意念,久久纯熟,则妄心自息,妄念自除,昏气自清,俗染自净,而得与天理相应矣。
   静定工夫深者,无间动静,静固静,动亦静。定固定,动亦定。同时,修静中,不但仅求心静,尚须求其气静,神静,理亦静。不但仅求心定,尚须求其气定、神定、理亦定。人生在世,涵养须用静,事功须用定。静观天地,则清明在躬,而毋或谬;定转乾坤,则宇宙在手,而毋或失。盖人心能虚极静笃,澄然常定,则观物易清,见理易明,料事易彻,而可臆测必中,算无遗策。且得其本体,握其道枢,心定神闲,自可转物而不为物转,转事而下为事转,转人而不为人转,转境而不为境转,转法而不为法转;转生死寿夭而不为生死寿夭转,转天下万世而不为天下万世转。故静定之学,不仅施之于养生为然也。
  此外尚有静观太极法,运转乾坤法,长养圣胎法,存想丹头法,混和五气法,阖辟玄牝法,水火既济法,定神出神法,神通变化法,羽化登真法;均为修身而亦可修心,了命而亦可了道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20 09:58: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丹田混元气功
“混元气里有神奇,万两黄金买不去。练功先练丹田功,太祖功夫它第一”。丹田混元气功,是太祖门第一功,所有功夫皆以此为基础,此功不成,余也难成。其以静为主,以动为辅,以求丹田内气,兼得腰力内劲。
“先天元气生丹田,师传秘法来修炼。调动先天真元气,再加后天成混元”。元气是人生来就有的,故称“先天元气”。它来源于父母,由先天之精生化而来,是人体生命的原始动力。元气和人呼吸之气(后天气)关系甚密。
“太祖气功有秘传,练门选在下丹田。太祖丹田是一片,不是穴位不是点。上至脐位下至阴,丹田位在两中间”。太祖气功首从丹田练起,因为丹田是“先天之本”、“元气之根”,此处有命门穴、气海穴、会阴穴等人体大穴,有任脉、督脉、冲脉、带脉等经脉聚汇,有肾、肾上腺、生殖系统、肝、肠、膀胱等重要器官,有大量的植物神经和神经节,能生气、存气,故把丹田作为气功练门。
“练成后天气混元,丹田好似火药弹。不怕生来力量小,瘦子也能倒嵩山”。混元气是指在人体元气的基础上,通过练功获得的一种内气,首先产生于丹田,故称“丹田混元气”,丹田混元气,随意念受人精神影响,可以运行于体内,是一种集中的内在动能,具有强大的能量,一旦练成,运到手节,通过手节,可以产生惊人劲力。
1.站丹田(朝佛势)。此势是丹田混元气行功练最常用的姿势。
正身直立,面向前方,两腿并齐伸直,脚尖自然外分。双臂弯曲,双手合十,掌心相对,掌指向上,高与鼻齐。两眼睁开,向前平视。双唇闭住,牙齿相合,舌抵上腭,全身肌肉放松,然后排除杂念,专心练气(图1)。
练气之法,由呼吸入手。吸气时,心念守住丹田,意感有气,缓缓进入并慢慢充润整个丹田。呼气时,心念仍存丹田,而不作想像,呼吸用鼻,深长、匀细。
此呼吸法,叫“顺呼吸”。吸气时,腹部自然鼓起;呼气时,腹部自然回收。丹田混元气所有行功,皆用此法。
“练气行功三要领,讲给门人仔细听。一要肌肉来放松,周身紧张气难通。二要思想来入静,精神混乱气乱行。三要呼吸深而匀,出入匆忙气不停。三要缺一也不可,百练混元气自成”。
练功不几日,丹田之处会产生一种温热感,似有微动,似有物生,此乃丹田混元气初萌之状。但不可执著,不可强求,似有似无,随其自然。如此秘法,正确习之,一般百日后,丹田混元气萌生、凝聚渐渐充盈。久而久之,鼻只一吸,心念一到丹田,混元气即至,此功大成。
2.蹲丹田(马步势)。双腿成马步桩,膝节弯曲,头正脊直,睁眼平视。双掌合十,掌指向上,高与鼻齐。全身放松,不可蛮拙紧张。排除杂念,聚精会神,意守丹田。闭唇合齿,舌抵上腭。用鼻呼吸练气(图2)。
练气之法,由呼吸入手。吸气时,心念守住丹田,意感有气,缓缓进入并慢慢充润整个丹田。呼气时,心念仍存丹田,而不作想像。呼吸用鼻,深长、匀细。
此势是“站丹田”之进势,功量加大了。但要循序渐进,初习时,膝节稍屈即可,功深后再加大幅度。
3.坐丹田(端坐势)。上身正直,双目平视,端坐椅上,全身放松。双掌合十,掌指向上,高与鼻齐。思想集中,排除杂念,意守丹田。闭口合齿,舌抵上腭。用鼻呼吸练气。
练气之法,由呼吸入手。吸气时,心念守住丹田,意感有气,缓缓进入并慢慢充润整个丹田。呼气时,心念仍存丹田,而不作想象。呼吸用鼻,深长、匀细。
4.卧丹田(仰卧势)。仰卧床上,身体正直,全身放松。双眼闭上,也可睁开。双掌合十,也可放于其它处。精神集中,排除杂念,意守丹田,闭口合齿,舌抵上腭。用鼻呼吸练气。
练气之法,由呼吸入手。吸气时,心念守住丹田,意感有气,缓缓进入并慢慢充润整个丹田。呼气时,心念仍存丹田,而不作想像。呼吸用鼻,深长、匀细。
此势也是站丹田之辅势,睡前或睡后,加习片刻,有助长功,也可专练。
5.贯丹田(顺气势)。正身直立,两腿并齐伸直。双掌合十,掌指向上,高与鼻齐。闭口合齿,舌抵上腭。双目平视,即“站丹田(朝佛势)”。全身放松,心意入静,然后练气。
由鼻吸气一口,同时双掌向下推按,动作要慢,按至丹田处即停,两臂适当弯屈,掌心向下,掌指相对。吸气要深长匀细,意念守住丹田,感觉气随手按并慢慢充润整个丹田(图3)。
然后呼气,意念仍存丹田,双掌收归原位。如此反复练习。手动意随,意到气到,丹田贯注,自有其妙。
此法与下势“扭丹田”、“压丹田”、“开丹田”、“揉丹田”、“走丹田”同属动练气,上述“站丹田”、“坐丹田”、“蹲丹田”、“卧丹田”属静练气。而动练气是在静练气的基础上加些动作,以强化意念,提高气感,还能通关荡滞,强筋壮肌,增功助力。如此内外结合,相得益彰。
“丹田开功静练气,再用动法加把力。动作千万别慌张,缓慢柔和不着急”。外动而内静,动作与呼吸、意念要协调一致,动作营自然,起得稳,练得稳,收得稳。
6.扭丹田(侧扭势)。先做好预备势:身正直立,两腿伸直并齐,双掌合十,高与鼻齐。意念守住丹田,思想集中,全身放松,即“站丹田(朝佛势)”。眼向前平视。闭住嘴唇,牙关相合,舌抵上腭,用鼻吸气。
当气吸满后,身体即开始动作,侧扭腰节,带动肩背,但脸方向不变,眼依然平视前方,手形、桩形亦不变。同时用鼻呼气,意念仍存丹田。先向左复向右,或先向右复左,顺序自便(图4)。
呼完后,仍回归原预备势,再行扭动,收势过程中,即行吸气,回到原位时正好吸满。如此反复练习,动作要缓,呼吸要慢,意念要淡。外动和意念及呼吸要协调自然,沉稳平和。
7.压丹田(鞠躬势)。先做好预备势:身正直立,两腿伸直并齐。双掌合十,高与鼻齐。眼向前平视。闭住嘴唇,牙关相合,舌抵上腭,即“站丹田(朝佛势)”。全身放松,思想集中,意念守住丹田,用鼻吸气。
当气吸满后,身体即开始动作,向前探背,腹臀后送,下颏随抬,但面部方向不变,眼依然向前平视,手形不变,桩形不变,同时用鼻呼气,意念仍存丹田(图5)。
呼完后,收归腰节,回原静势。收势过程中,即开始吸气,回到预备势时正好吸满。接着反复练习,动作要缓慢柔和,不能猛烈急促。
8.开丹田(后仰势)。
先做好预备势:身正直立,两腿伸直并齐。双掌合十,高与鼻齐。眼向前平视。闭住嘴唇,牙关相合,舌抵上腭,即“朝佛势”。全身放松,思想集中,意念守住丹田,以鼻吸气。
当气吸满后,身体即开始动作,向后仰背,腹臀前送,但头节向前勾屈,而不后仰,眼依然向前平视,手形不变,桩形不变,同时用鼻呼气,意念仍存丹田(图6)。
呼完后,收归预备势,再行练习。收势时即行吸气,回到原位时正好吸满。如此反复练习。
9.揉丹田(掌盖势)。身正直立,两腿并齐伸直,双掌相压,掌心盖住丹田,掌指横放,左掌压右掌,或右掌压左掌,可以自便。
然后划圆揉动,先向左或先向右,互换揉动,各揉数十圈,多多益善。如此可以调动真元,生精益气(图7)。
练功时,全身放松,心念集中,呼吸均匀,意守丹田,内外结合,缓缓习之。不可太轻,也不可太重,轻重要适当,更不能乱揉一通。
10.走丹田(散步势)。身正头平,全身放松,思想集中,意念仍存丹田,呼吸细匀,而后缓缓行走。如平常走步,可直走,可走圆。
此功既是一种练功法,随意练之,有助长功;又是一种收功法,在练本功后,用此法可以卸火通经,舒筋顺气,长用有大益处,不要轻视。
“丹田混元气”是一种武功,旨在积聚内气内能,为高层绝艺打下根基。同时又可用于治病保健,对于神经、脑、肺脏、肠胃、肾脏、性能力等都有很大的强壮作用。
作为内功,一样的练法,因体质、心智等不同,必然产生不同的内景、功效等,还可能因对功法不了解而出现偏差,所以学者一定要吃透功法方可使用,不能生吞活剥,贸然乱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11-23 20:5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