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9-2 17:01:1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阶段:汉族政权疆域北缩南展期。这个时期大约从东汉前期公元初开始,先有匈奴族的南进,以后南北匈奴分裂,南匈奴的附汉。这说明居于蒙古高原南部的匈奴,因长期与汉族交往,受到汉文化的影响,愿意与汉族一起生活,于是公元2 世纪开始就有大批匈奴入居今陕北、晋北和冀北地区,与汉民共处。接着在蒙古高原上鲜卑族的统一,成为北部中国一强大的政治势力,不断地侵扰汉王朝北部边境;以后又有柔然、突厥的兴起;西面则有羌人的东侵,成为东汉一代的外患,曾一度威胁到长安的安全。于是东汉先是将沿边诸郡的郡治内迁,以后终于守不住了,放弃了沿边诸郡,北部边界内缩至陇东、陕北和晋北一带。换言之,就是原先半农半牧区又恢复了游牧民族所居而从事畜牧业。进入4世纪,东汉以来入居北中国的匈奴、鲜卑、羯、氐、 羌纷纷在黄河流域建立政权,即历史上所谓五胡十六国时代。这些民族政权的领袖人物,都受到汉化教育,文化上推崇儒学,经济上重视农耕,制度上沿袭汉魏。虽然这些政权统治集团是游牧民族,但被统治的广大人民还是以汉族为主,而政权性质基本上保持了汉魏以来的传统,不过多了农牧民族交融、多种文化融合的特色,例如北齐时邺都城内推行双语(汉、鲜卑)制,充分体现公元4世纪至6世纪末隋统一的300年内, 黄河流域成为一个民族的大熔炉,农耕、渔猎、游牧民族进行长期交流和融合,为隋唐统一政权的胡化奠定了基础。 # I3 J2 U. E& g8 B2 {+ X% T9 L
6 P( z- e8 q) H4 F
, N# Z2 _( F# B6 h, H0 @$ A2 M2 W6 K9 i& L. s1 z% h" a0 J ` r
4 r; {/ \" W+ `- j0 c这个时期的南方情况则又不同。东汉末年以来因为黄河流域战乱连年,北方人口开始南迁,特别是晋末永嘉之乱,晋室南渡,大批世家大族、官宦士庶举家南迁江淮流域,设置侨州郡县,南方人口骤增,平原地区人口已经比较密集,于是向丘陵山区进发,浙、赣、湘、鄂丘陵山区原先是越、蛮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东晋南朝时期汉族人口大量进入,同时也带来了生产技术,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三国东晋南朝在这些地区设置了很多郡县,反映汉族王朝统治势力的向南扩展,农耕区的扩大,从而也使原先的蛮夷汉化。当时在西南地方民族势力强大的,有原由三国蜀汉控制的西南南中地区的“爨”(火换为贝)族的独立,和林邑建国的北进,使汉族王朝控制的越南北部内缩。
0 A; ?" E R" c; D* Q) a
, r$ s% L, h/ h; _3 i$ D/ b7 [' b
+ s9 B6 w" S0 B+ r0 v& O
1 D; N2 [$ R( w$ a) E- T: O, ^- {2 B9 a% B6 O' e
这个时期虽然从现象上看,汉族王朝的疆土在北部有所缩小,但从民族交流、融合角度看,则是中华民族形成的重要过程。南方因为没有一股强大的民族势力能与汉族相抗,因此汉族王朝势力的入进,虽然遇有反抗,但最终还是汉王朝的控制得到最后胜利。 ) `7 E- O9 k2 J
/ A: n9 g0 ~" o" H
4 \9 o3 R* L* F. x9 l- P. X8 l X$ {2 }
6 Q% l1 i- y+ {$ } l% r" \$ Y- r0 `6 Q9 n
第三阶段:隋唐多民族统一国家的鼎盛时期。隋唐政权是黄河流域经过300 年的民族交融和南方蛮夷汉化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多民族统一国家。唐代在安史乱前,无论在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高峰,国势强盛,北征突厥,东灭高丽,西平吐谷浑,疆土空前开拓。由于唐代政权是吸收了多民族、多元文化建立起来的政权,因此与宋、明不同,在民族政策上是兼容并蓄,李渊说:“胡越一家,自古未之有也。”(《旧唐书•高祖纪》)李世民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通鉴》贞观二十一年)政治上对少数民族一视同仁,朝廷里不泛蕃将,许多带兵的是胡人,如阿史那社尔、契必何力、黑齿常之、哥舒翰、安禄山等等。对新辟的原少数民族聚居疆土采取羁糜府州制度,上设由中央派员的六都护府管辖,下设若干羁糜都督府、府州,这些机构的长官均由原部族首领担承,可以世袭,采取与直辖府州的农耕区不同政策,羁糜地区不纳赋税。这种政策加强了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的合作,中华民族的阵营大大地扩展。文化上更是无汉胡之防。向达先生说:唐代“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洛阳城内“家家学胡乐”(王建《凉州行》)。其他生活习俗如家俱、服饰、食品、音乐艺术等等方面,更表现汉胡融合的特色。同时唐代文化包括政制体制对周边国家,如朝鲜、日本、越南以及东南亚凡是农业文化的国家都有极大影响。8世纪初安史之乱爆发和以后一百多年断续的战争, 使唐王朝元气大伤,最终内部分裂为五代十国,边境上少数民族乘机强大,建立了与汉族王朝对立的政权,从他们采取的统治制度,如中央官、地方官的设置,明显受到汉王朝的影响,使其民族意识加强,东北的高丽,南面的越南,纷纷脱离中国而独立。 # Y) O9 Z- ^! d6 p' f* u% K0 _# i
: m0 l4 ^6 j2 ^" t9 [* P! G" V
6 h5 B5 Y4 w. P' O9 K, {
" P& o0 g2 v1 V& ?. S! e
e+ O. T8 u0 O# E0 y; J( Z第四阶段:两宋时期。前后300年,中国出现大分裂, 先后分为十一个政权:北宋、南宋、辽、金、西夏、南诏、大理、西辽、吐蕃诸部、西州回鹘、喀喇汗国,这些国家是由汉、契丹、女真、回鹘、党项、白蛮、吐蕃等族所建。于是出现了疆土交错、纷陈繁复的政治局面。这种局面的产生是因为隋唐统一时期,汉族与周边少数民族之间有了长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双向交流,使周边少数民族加强了民族意识和政权意识。当汉族王朝一旦国势衰落,周边少数民族即伺机奋起,加强了疆土的开拓、政权的建设和经济的开发。虽然晚唐以后,中国逐渐趋于分裂,但整个中国的社会进步并未停止。辽、金、西夏、大理等政权的政治体制,明显吸取了汉族政权的统治经验,较原有松散的统治方式有明显的进步,是成熟的汉文化对边区民族政治、文化方面的影响。同时少数民族的文化对汉民族也有较大的影响。这种长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融,为元统一帝国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