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1618|回复: 2

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六个阶段(转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9-2 17:00: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六个阶段(转帖)
9 O, x1 v( j8 I- ^. p. b$ v2 m% ^' l& L# @3 z' Z% F$ g) z/ s  Y
+ w" q, U! ^9 D6 n* R9 ?6 V
# F/ Z3 ~# I& |

/ r" J' C* E) n% ]# s5 q
; m0 V% J/ x; l! |3 S6 r/ r
6 S, F: R& Y5 O: a: h2 T+ M7 H& p7 `+ A) B' [% T2 ^+ w
根据我国的自然条件,在古代形成三大经济区:(一)内蒙古高原以南,大致上即阴山、长城一线以南,青藏高原边缘以东至海,为东部季风区,其自然条件适宜于农业,是汉族聚居的农耕区;(二)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和阴山、长城一线以北为干旱和半干旱区,降雨稀少,分布有草原植被,为游牧民族聚居的畜牧区;(三)青藏高原高寒地带由于空气稀薄、气候寒冷、植被稀少,当地居民从事狩猎、采集和原始农业的混合经济;大兴安岭以东、长城以北的东北地区,由于气候寒冷,人口稀少,森林密布,17世纪以前当地居民主要从事渔猎、采集和少量农业的混合经济区。概而言之,我国历史上可分为农耕、畜牧和渔猎三大经济区。历史上民族、政权之间势力和疆土消长,实际就是这三大经济区的交融和消长。  : J# t) S' N% s
这个发展过程,有六个重要的阶段。 ; K4 O  z) b5 v7 b& v1 E2 G
- x0 u& Y) r: Q# W- l/ l2 x" w. f( ^$ s
5 \; l# Z( q( u4 e0 c' X
( q5 K- X* w) c% j' a) l

4 r( f1 f4 a/ ^0 n& o4 x第一阶段:战国秦汉华夏族政权疆域的形成和开拓期。春秋时期处于中国分裂状态,见于《左传》的大小国家有120多个, 而其时四周夷狄却伺机强大,交侵华夏,所谓“南夷与北夷交,中国不绝如线。”(《公羊传》僖公四年)南北四方夷狄十分强大,中原诸国都受到威胁,甚至为其所灭。战国时期中原形成七雄,纷纷向四周开疆拓土,置郡县,筑长城。当时中原华夏族农耕区的最大威胁是北方游牧民族匈奴。所谓“冠带战国七,而三国边于匈奴。”(《史记•匈奴列传》)北部的赵国原有山西中、北部,河北中部和西北部,北界至今桑乾河一线。赵武灵王时“胡服骑射”,北击林胡、楼烦,疆土拓至河套北面阴山一带,置云中、雁门、代郡,筑长城起自代(今河北蔚县)西傍阴山山脉至高阙(今内蒙古临河县东北狼山口)。燕国原有河北北部和辽南一带,燕昭公时东击东胡,却地千里,设置了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筑长城西起造阳(今河北张家口附近)东经辽东,又东至满潘汗(今朝鲜清川江一带),与朝鲜分界。秦国拓地最为显著,秦襄王时灭义渠等戎,而置陇西、北地二郡(今甘肃东部),拓地至泾渭河上游和洮河流域,筑长城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沿洮河而上,至今陕北黄河西岸止。楚国在战国时十分强大,向北拓地至淮河流域,向南越过洞庭湖到了湘、资、沅、澧流域,向西占有湘西、鄂西地区,设置了巫郡、黔中郡,势力还远达广西乐平一带。前279 年左右楚顷襄王还派庄蹻由黔中郡向西南进入贵州夜郎国,直至滇池。总之,到了战国后期七国的范围,东北超过了鸭绿江,西面抵达了洮河流域,北面到了内蒙古、河北、山西北部和辽宁南部,南面到了浙南、赣北、湖南全省、贵州、四川一部分。为秦朝统一后的疆域打下了基础。 ! J* M9 W( A" h2 }! d  ]6 J, Z& a

) w0 R3 G# `6 Q; t
2 _! j% I. h, b# I
% S& Z7 x5 h8 T/ R8 q( _9 D! e5 s+ d' k, y- Q# v- Z$ G
公元前2世纪前后秦皇、汉武时期汉族王朝统一不久,经济发达,国势强盛,为了保持和巩固已有农耕区的统治范围,向四周开疆拓土,蒙恬、卫青、霍去病数次出兵,远征匈奴,匈奴远遁。汉族王朝的疆土北面到了河套、阴山,西面到了河西走廊、青海湖边,包有原为匈奴民族畜牧区的鄂尔多斯高原。这些地区自然条件属干旱半干旱区,可耕可牧,适宜于半耕半牧。汉族政权占有这一大片空旷地区以后,大量移民,屯垦戍边,多达数十万、上百万,大大超过原有的匈奴人口。大批汉民一到便将可耕地尽辟为农耕地。由于汉民子孙繁衍,和当地游牧民族的汉化,自此以后,河套、银川平原、河西走廊的绿洲便成为传统的农耕区。汉武帝时还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远征大宛,西域诸国纷纷来朝,西汉王朝的势力进拓至新疆地区。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任郑吉为第一任西域都护,驻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进行屯田。秦汉王朝向东北则拓土至朝鲜中部,这里原先也是农耕区。
- d8 f4 ]" b- s, v3 @/ h" n2 A! f% T3 ]7 B) o, w
: Y# I8 `6 z. D- S& x( J: l
' [, Q8 K8 l5 h' \2 J+ T
, f6 _4 w$ G& g$ P" e  L& n
与此同时汉王朝势力南下据有了闽、浙、粤原先越人居住的沿海地区,西南控制了西南夷族聚居地,开拓至云贵高原、越南北部,这里原先是处于高山深谷中的分散的民族政权、小国,又从事原始的农业,因此未遇到多少反抗,在国势并不十分强大的东汉时期,还开疆拓土至云南西南部的保山地区置永昌郡,这是西南哀牢夷归汉的结果。
2 G* g9 n/ X! Z/ O' e# D; _: T- `2 J- \! [* A
* n( j$ N( t8 p: o+ z( g! R# x. _

4 j0 P+ s/ {+ I' T/ a4 |
/ A2 y' G5 g/ @& y$ Y; {/ V' u总之,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的400年, 是中国中原王朝疆域奠定的关键时期。从战国以来农耕区已统一在一个政权之下,秦皇汉武逐匈奴,筑长城,置边郡,对北方主观上并无领土要求,一是为了保护农耕区,正如汉文帝给匈奴单于信中所说:“先帝制,长城以北,引弓之国,受令单于;长城以内,冠带之室,朕亦制之。使万民耕织射猎衣食,父子无离,臣主相安,俱无暴逆。”(《史记•匈奴列传》)二是打通和巩固对中亚和西南亚的交通,因为在汉武帝前中原人民与中亚和西南亚已有往来。于是在中国历史上形成第一个由汉、匈奴、羌、百越、朝鲜、西南夷共同组成的多民族统一国家。
 楼主| 发表于 2007-9-2 17:01:1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阶段:汉族政权疆域北缩南展期。这个时期大约从东汉前期公元初开始,先有匈奴族的南进,以后南北匈奴分裂,南匈奴的附汉。这说明居于蒙古高原南部的匈奴,因长期与汉族交往,受到汉文化的影响,愿意与汉族一起生活,于是公元2 世纪开始就有大批匈奴入居今陕北、晋北和冀北地区,与汉民共处。接着在蒙古高原上鲜卑族的统一,成为北部中国一强大的政治势力,不断地侵扰汉王朝北部边境;以后又有柔然、突厥的兴起;西面则有羌人的东侵,成为东汉一代的外患,曾一度威胁到长安的安全。于是东汉先是将沿边诸郡的郡治内迁,以后终于守不住了,放弃了沿边诸郡,北部边界内缩至陇东、陕北和晋北一带。换言之,就是原先半农半牧区又恢复了游牧民族所居而从事畜牧业。进入4世纪,东汉以来入居北中国的匈奴、鲜卑、羯、氐、 羌纷纷在黄河流域建立政权,即历史上所谓五胡十六国时代。这些民族政权的领袖人物,都受到汉化教育,文化上推崇儒学,经济上重视农耕,制度上沿袭汉魏。虽然这些政权统治集团是游牧民族,但被统治的广大人民还是以汉族为主,而政权性质基本上保持了汉魏以来的传统,不过多了农牧民族交融、多种文化融合的特色,例如北齐时邺都城内推行双语(汉、鲜卑)制,充分体现公元4世纪至6世纪末隋统一的300年内, 黄河流域成为一个民族的大熔炉,农耕、渔猎、游牧民族进行长期交流和融合,为隋唐统一政权的胡化奠定了基础。
8 O$ n& `- V( g7 r" d 1 f, W) o, q  h' f
* ]0 A, y$ M# C
8 _8 Z& D1 j% d# l; u% n0 J
, N0 t( F" f( a( [7 c2 G
这个时期的南方情况则又不同。东汉末年以来因为黄河流域战乱连年,北方人口开始南迁,特别是晋末永嘉之乱,晋室南渡,大批世家大族、官宦士庶举家南迁江淮流域,设置侨州郡县,南方人口骤增,平原地区人口已经比较密集,于是向丘陵山区进发,浙、赣、湘、鄂丘陵山区原先是越、蛮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东晋南朝时期汉族人口大量进入,同时也带来了生产技术,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三国东晋南朝在这些地区设置了很多郡县,反映汉族王朝统治势力的向南扩展,农耕区的扩大,从而也使原先的蛮夷汉化。当时在西南地方民族势力强大的,有原由三国蜀汉控制的西南南中地区的“爨”(火换为贝)族的独立,和林邑建国的北进,使汉族王朝控制的越南北部内缩。
: W; ^7 g, E" ~. e- J
) [1 @* F% A( o: H/ r; A/ ~6 G9 B
/ _! |; W' P* N: `2 b9 ]
' c# E/ H' O8 K9 t  F# e! h
& S% m3 a& n% m这个时期虽然从现象上看,汉族王朝的疆土在北部有所缩小,但从民族交流、融合角度看,则是中华民族形成的重要过程。南方因为没有一股强大的民族势力能与汉族相抗,因此汉族王朝势力的入进,虽然遇有反抗,但最终还是汉王朝的控制得到最后胜利。 - I& X" G4 }$ p5 O6 `$ |

% a7 A5 C& S7 y: `
6 S/ B, M: D0 ?$ ^& }. m) E
& L; @4 J" W( K9 T3 V  H& j5 O" B' L. H  a4 r" q) ?: P2 l
第三阶段:隋唐多民族统一国家的鼎盛时期。隋唐政权是黄河流域经过300 年的民族交融和南方蛮夷汉化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多民族统一国家。唐代在安史乱前,无论在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高峰,国势强盛,北征突厥,东灭高丽,西平吐谷浑,疆土空前开拓。由于唐代政权是吸收了多民族、多元文化建立起来的政权,因此与宋、明不同,在民族政策上是兼容并蓄,李渊说:“胡越一家,自古未之有也。”(《旧唐书•高祖纪》)李世民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通鉴》贞观二十一年)政治上对少数民族一视同仁,朝廷里不泛蕃将,许多带兵的是胡人,如阿史那社尔、契必何力、黑齿常之、哥舒翰、安禄山等等。对新辟的原少数民族聚居疆土采取羁糜府州制度,上设由中央派员的六都护府管辖,下设若干羁糜都督府、府州,这些机构的长官均由原部族首领担承,可以世袭,采取与直辖府州的农耕区不同政策,羁糜地区不纳赋税。这种政策加强了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的合作,中华民族的阵营大大地扩展。文化上更是无汉胡之防。向达先生说:唐代“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洛阳城内“家家学胡乐”(王建《凉州行》)。其他生活习俗如家俱、服饰、食品、音乐艺术等等方面,更表现汉胡融合的特色。同时唐代文化包括政制体制对周边国家,如朝鲜、日本、越南以及东南亚凡是农业文化的国家都有极大影响。8世纪初安史之乱爆发和以后一百多年断续的战争, 使唐王朝元气大伤,最终内部分裂为五代十国,边境上少数民族乘机强大,建立了与汉族王朝对立的政权,从他们采取的统治制度,如中央官、地方官的设置,明显受到汉王朝的影响,使其民族意识加强,东北的高丽,南面的越南,纷纷脱离中国而独立。 4 F' o: u$ u% M* Q

" i) E" `" }  m0 o7 ^( @- i
) _, E- \# h9 a2 G( d
) f; b% d7 @6 X7 d. l/ x& }5 M5 X
" k. h6 j) |, M) Y2 B第四阶段:两宋时期。前后300年,中国出现大分裂, 先后分为十一个政权:北宋、南宋、辽、金、西夏、南诏、大理、西辽、吐蕃诸部、西州回鹘、喀喇汗国,这些国家是由汉、契丹、女真、回鹘、党项、白蛮、吐蕃等族所建。于是出现了疆土交错、纷陈繁复的政治局面。这种局面的产生是因为隋唐统一时期,汉族与周边少数民族之间有了长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双向交流,使周边少数民族加强了民族意识和政权意识。当汉族王朝一旦国势衰落,周边少数民族即伺机奋起,加强了疆土的开拓、政权的建设和经济的开发。虽然晚唐以后,中国逐渐趋于分裂,但整个中国的社会进步并未停止。辽、金、西夏、大理等政权的政治体制,明显吸取了汉族政权的统治经验,较原有松散的统治方式有明显的进步,是成熟的汉文化对边区民族政治、文化方面的影响。同时少数民族的文化对汉民族也有较大的影响。这种长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融,为元统一帝国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2 17:01:3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阶段:元明统一帝国的重建和再度分立时期。元代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次疆土拓展期,将原来分裂的10个政权统一在一个帝国范围之内。与汉唐不同的是由边区游牧民族占有全部狩猎区和汉族农耕区,因为是少数民族将其原根据地的广大边区加入了统一的大家庭,故其疆域十分辽阔。《元史•地理志》:“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其最大的贡献是将西藏地区的吐蕃收入王朝的直属版图,这对中国疆土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总之,元帝国的统一,使自8 世纪以来,分裂了四个世纪的中国又重新统一在一个政权之下,将汉人、契丹人、女真人、党项人、蒙古人、色目人(包括畏吾儿人、西域各部人)的农耕、渔猎、游牧三区溶为一体,加强了各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融合,对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无疑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S! C! H7 q& W0 s+ W8 t3 @

! b. {' G3 W& ?; y- U: f& N: P+ H: [; b' s

$ M; ]+ W. w* C: V1 t* w2 S; k% F$ s& m6 v4 f1 A' ^. _
但是元朝统治者虽然统一整个中国,却采取了民族分化和民族压迫、岐视政策,如根据不同民族和征服先后,把全国人民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在官吏任用、法律地位、科举名额和待遇以及其他权利和义务方面均有种种不平等规定。这种民族分化和岐视政策,引起了汉人、南人中上层分子的强烈不满。因此,元朝统治不到一百年即崩溃,代之而起的明朝时期,中国又分明朝、鞑靼和察合台后裔的亦力把里等几个政权,使游牧、渔猎和农耕三大区又处于长期分裂的状态。
  q: g" Q, K- Q( O
+ _5 i+ |5 ^" W5 N9 K5 h; v
6 F9 X; y  s/ I. G- y# L6 f* |" C" E' O! {$ d$ w# y

& s2 Z/ X" R- R0 W9 e/ \  \% F. g' U8 s& `8 D/ S
第六阶段:中华帝国疆域的最后形成——清帝国的建立。18世纪中叶形成的清代疆域是秦汉以来中华各民族数千年长期交往、融合的结果。清帝国的疆域分为三个部分:以狩猎为主的女真区、以畜牧为主的蒙古区(包括青藏高原)和以农耕为主的明朝区。清代的统一前后经历了100多年的时间,分为几个步骤:一,从1583年努尔哈赤起兵, 至1619年先后统一了女真诸部。1636年漠南蒙古归附清朝。1642年外兴安岭以南整个黑龙江以东地区全部归入清朝版图,统一狩猎区,清朝完全消除了后顾之忧。二,1644年攻下北京,明亡。1659年平三藩,消灭南明势力,1683年收复台湾,统一农耕区。三,1688年喀尔喀蒙古降清,此后外蒙古为清朝直属领土。四,17世纪中叶中国西北部出现了以准噶尔部为核心的漠西蒙古,其强盛时,地跨葱岭东西,天山南北,东抵哈密,西达中亚,曾一度进军西藏,占领拉萨。其势力范围不下于清朝,军事上具有游牧民族特性,骁勇善战,并向外勾结沙俄势力,觊觎中华,对清朝政府具有生死存亡的威胁。清廷康、雍、乾三朝前后经过了多次战役,历时近一百年的时间,先后消灭了准噶尔、回部大小和卓的割据势力,统一西北边疆,有力地抵制了沙俄的扩张,奠定了近代中国西北疆域,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功绩。
) y+ M+ ^1 u/ w: [1 v' C) c
" l( R$ ?2 ]* g) }/ t9 ]: k
) \7 ]& M3 x, R; h& u' j; j
+ u5 ?2 {0 i" n# X0 i4 a& m! p2 q* P% R' m7 g5 x" \7 P. b& @
清代自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即有谋图天下之雄心。此后统一大漠南北蒙古,进关与朱明争天下,平南明,削“三藩”,收复台湾,平准噶尔、回部,最终统一全国,前后经历了140余年, 大小战役数十百次,艰苦卓绝,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为今天中国的疆域奠定了格局,其功当彪炳史册,永不可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5-9-17 07:26

灵隐岛灵异社区

© Since 200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