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缘定三生的一块石,多少人梦寐以求。前生今世的因果,或许没人说得清。三生石上旧精魂,倒是人格的魅力大些。& ~" e t2 V$ p* e( r3 B" g3 w
- _ Y& }3 g9 x6 ^) e8 y: W: S7 E
t( e q+ |" ~7 b
9 r" O/ r( ?, R- ^
此石当襟尚可扪,石旁斜插竹千根。4 W# Y. `1 _5 ^
清风不改疑圆泽,素质难雕信李源。
8 s5 ^ g9 n9 c7 Z7 q& T3 d9 v 驱入烟中身是幻,歌从川上语无痕。
" n3 U8 _& }5 m. Q7 F B 两言入妙勤修道,竹院云深性自存。! W/ w ] `) h
上面这首《三生石》诗系明代的袁宏道所写,写的是杭州灵隐与下天竺法镜寺之间那块“三生石”的故事。这则故事古老而伤感:话说唐时洛阳名士李源,字子澄,是一位学富五车的饱学之士。其父名李橙。唐玄宗末年,发生安禄山之乱,李橙死于乱军之手。李源见父亲已死,悲痛万分,复见世事纷扰,遂绝意仕途,发愿为父守孝,至死一不为官二不娶妻。就到惠林寺隐居起来,渐渐地,发现寺中僧人圆泽颇有文才,为人又纯正,故结为莫逆之交。闲时,两人游山玩水,追古寻幽,遣兴抒怀,常有诗词歌赋相和。
. t( n O2 q3 ~- {; `& m1 G 有一次,两人同游峨嵋山。李源本想从荆州沿三峡到峨嵋山。圆泽觉得这样不好,认为从首都长安斜谷路过去更为方便。李源坚决不答应,说:“我已下决心谢绝人世,更无追求仕途的欲望,岂可再提到什么京师长安呢!”
. i5 r- { n% u# h4 e' d# m 圆泽沉默良久,说:“行止本不由人定,那就随你所愿吧。”于是两人从荆州入四川。路过南浦这个地方时,他们看见一位妇女,背负瓦瓮在汲泉水。只见她外穿旧衣,内着锦裆,身怀六甲的样子。圆泽平静地对李源说:“她就是我要托身转世的所在。”
* ~, p( m! Y9 N* b 李源不明白圆泽的话,忙问:“你说什么?”
& [! a& K3 Y5 ]7 K 圆泽说:“这位妇人姓王,我本该成为她的儿子,已经怀了三年了,因为我迟迟不来投胎,所以她一直做不了母亲,养不了儿子。今天既然遇上了,看来已无法躲避。你当念佛号助我速生。”
7 a. Q# K n/ R5 g 圆泽香汤沐浴后,对李源说:“我与你交往深厚,彼此知心,今天大限已到,就此别过。三天之后,你要到我投身的家里来,那时正在为新生儿沐浴。新生儿就是我的再生,我那时将以笑为验。还有请你记住,十三年后,我们还会在杭州灵隐天竺相见。”) Z' M1 d; O- v9 J( q
李源知道圆泽所说非妄,心生悲戚之心,不得不与圆泽诀别。圆泽说罢趺跏坐化了。那边厢王姓妇女生下了儿子。三日后,李源依嘱到圆泽投胎的家里看他,果然,那小儿正被沐浴着,他见李源来,冲着他咧开嘴笑起来。
- {! Z+ z& O. Y% z& Z7 P: p3 I 自从圆泽转世后,李源无心去峨嵋山,返身隐居于惠林寺。于日升月落之间,十三个春秋过去了。李源不忘旧约,只身从洛阳前往杭州,欲在灵隐天竺与圆泽相会。天竺道上,观不尽诱人景色,听不尽溪泉淙淙。但李源无心赏景,他只想看到前世的好友圆泽。边走边想:他真能践约吗?他还像自己那样记住今天这个日子吗?他会不会早忘了十三年前的盟约了?可他一刻都不敢忘!心心念念记着这个前世今生的约,圆泽会不会因为隔了世而淡忘了呢?来到葛源亭畔,正在寻思间,只听有人在隐隐约约地叫喊他:“李源,李源!”6 ]3 L* q+ t T9 d* I' k# z2 X
他源循声望去,只见涧水对岸,有一牧童,梳着菱髻,骑在牛背上,唱着竹枝词,一见是他,便朝他挥手相喊:“李源,李源!”李源仔细一看,发现这牧童形貌酷似前世的圆泽,便知圆泽是真的守约的。转世为牧童的圆泽坐在牛背上,对着他唱了一首竹枝词:8 N: I6 a2 Q/ k$ V" o
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用论。: x" P, K% Q/ ^; _) I! @2 q
惭愧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 }) ]- s, v. O+ J7 o- p% @5 ?: R2 K
李源知道圆泽虽身是隔世之身,然旧日性情没有变,一时间百感交集,晃似前世的圆泽朝他走来了,他问:“你身体好吗?”- }0 R$ Q; H/ t0 r0 s+ A' Z/ J
圆泽笑着说:“李公,你是个守信用的人!可惜你的尘缘未了,我们无法再续前缘了,请你继续勤加苦修。”说完又唱道:4 r* \& B( M( b7 V' L: J
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
; n9 n2 Q# J1 ?! q: ?# L 吴越山川寻已遍,却回烟棹上瞿塘。7 M; f& _" b5 W' M7 m: F. X( q% W
唱罢,牧童拂袖隐入烟霞而去。
, I5 Z W3 f7 i 故事到此,嘎然而止。余音缭绕,悲凄哽咽。人世难得一知音,高山流水,心心相印。谁知在最不能离别的情况下,生生地永诀了。此情此意何以堪!何以遣!好不容易捱到十三个年头,相约会面的日子终于来了,谁知此身已非彼身,一转眼已成百年身了!人是故人,身已非他,话是故人语,却凄凉难抑: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阴阳两世人,自然走不到一块。心向往之,而身不能至。一方隐入烟霞而去,另一方多了一层悲凉与伤感。三生盟约,却只能一生受用!
! S1 ?" y' z- ^9 P5 i 有人看了这个故事,会问:明明是两生,如何说成三生?有两种见解或者说法:其一是,所谓的“三生”,即指李源见的第一次是圆泽的本身,第二次见的是圆泽的后身,第三次见的则是圆泽化入烟霞而去的化身;其二是,李源与圆泽相见不过两生,就是前身与后身。根据宋赞宁禅师的解释,圆泽后来又为比丘,故称三生。这个解释有些牵强,但可列为一说。然不管如何,三生石的名称就这样定了下来。8 f- k. N( E- u! h9 u- n
从这个故事来看,好象“三生石”这个名称是从唐朝开始叫起来的。而其实,远在此之前,就已存在了。南朝诗谢灵运曾写过一首《三生石》诗,诗存于《灵隐寺志》,诗曰: G) r* H, W" N: Y. W
四城有顿踬,三世无极已。; W8 E* ~! [( `. q# a @$ C# U
浮欢昧眼前,沉忧贯终始。
2 }, C6 W/ e6 J( O 壮龄缓前期,颓年迫暮齿。, M% H4 P# C. Z- N) p( w* a8 z
挥霍梦幻顷,飘忽风雷起。
& ]# ~2 F" P7 ^% b& }, J) m+ O 良缘殆未谢,时逝不可俟。
6 z. q& y) c( X n 惊拟灵鹫山,尚想祗洹轨。
- H. L) l4 F; H. u$ m0 ] 绝溜飞庭前,高林映窗里。; x4 Q, H' X Q' d! o
禅室栖空观,讲宇析妙理。
- P/ C9 ^7 g" u, @$ B' j 这说明三生石在谢灵运时早就存在了,并非从唐朝开始。李源在历史上实有其人,《太平广记》载有他的事迹。这则故事可能是后人根据佛教因果轮回的实质,将石三生与李源的事迹牵附在一起,演变出这么一个故事来。如同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把两个朝代的人或事牵扯到一块儿,演化出一个千古悲剧来一样。' z. `) V6 f7 l
原来的故事说的是两位男人之间的深厚友谊与隔世之约。其实到了后来,三生石的意义已成情人间的盟誓证物了。一对有情人,站在“三生石”前,定会许下三生盟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愿望是美好的,誓言是感人的,但海誓山盟如同窗前的浮云,一转眼就飘过去了。当一身孤寂再次来到三生石前,轻轻抚摸着那块字迹模糊,经风历雨的石头,不就是抚摸自己心灵上因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而留下的伤痕么!一段千古佳话,比附于一块普通的石头之上。而这块石头躺在乱草丛中,几被枯叶覆盖住。举目四顾,一派萧瑟,寒鸦点点处,无有人影。是不是再也没有人相信“三生石”的盟约了?是不是千古爱情没有了可以践约的所在——一块普通石头不足以动人心魄?是不是所有的“海枯石烂”成了“海誓山盟”的终结之所?当初圆泽化入烟霞,把李源十三年的美好期待都打破了:辛辛苦苦等待来的相见,却是如此之结局!令人想起“相见争如不见”的诗句来。圆泽唱着“却回烟棹下瞿塘”就不知所终了,可见得有情人再见容易相处难。“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许得几世呢?恐怕连一世都难呢!
5 e# r1 X) c/ w& } 面对这块普通却不甚平凡的石头,人们禁不住要问:人间真的有轮回吗?情人之间真有因缘之说吗?如若有,那么,何以会在诺言面前毁了约;何以会情人反成了仇人?“三生石”的故事越精彩越迷离,后人的疑惑就越稠密。今人张春耘先生到过三生石前,回去之后写了首诗:
( @) \) G7 x" O* |) l& S* D W 山前庙后独愁索,哲学自己陷迷惑。
) M3 r* i" P2 ~- } 不知前世谁是我,此生过后又为何!) r. a( r; X1 C: I" }
生老病死痛折磨,更有相思无人说!! a; E8 h! _6 ~, Y! g( g
人有一辈苦已多,怎堪三生为践约!
% z. r2 J, M5 ^7 p; z# \8 S$ @* ^ 三生石前问一声,人间哪里修正果!/ [/ }. b& D; \" [
问石石不语,问山山无声。惆怅东栏一枝雪,人生看得几清明?于恍惚之间,一阵钟声剪空而来,不落言诠地划破心中的迷团,好似佛祖从远处传来声音:情是妄念,四大皆空,万物皆无。5 K; a4 X" f. e0 b! E; v% |
所以,面对三生石,说什么便都是云烟一朵了。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