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8-5 12:00:41
|
显示全部楼层
《2012》观后感三:
在开始写观后感之前,先对这部电影的导演罗兰艾默里齐致敬,感谢您把中国描写得如此伟大。
还要敬佩所有的幕后技术的工作者们,感谢他们给电影界奉上了一场完美的灾难视觉盛宴。正如首映后出来的相关资讯看来,中国在这部大片电影的比重相当重要,这是看点之一。售票异常的火爆,昨晚在海口万达影院,夜场的票几乎爆棚,就算午夜场(我们被排到11:00的场)不到十分钟,也同样告罄。因为看的不是同步首映,这让我觉得有点可惜而已,不过,昨晚还是被影片视觉效果震撼到了。
早些的预告片,已经足够让人想进影院看看的冲动,到底这部《2012》是用什么手法来如何演示地球大灾难爆发和平息的过程。整整156分钟(原版158分钟,其中有所删节),木宅看的时候就是整整156心脏都提到嗓子上了,这不夸张的说。震撼效果不压于《后天》,大家可以上百科了解一下,《后天》对于导演罗兰说,这只是《2012》的缩小版。
西方笃信宗教与救世主,从大量的宗教镜头描写,从圣城耶路撒冷,红衣主教国梵蒂冈,西藏佛教喇嘛,镜头一个个的接换。镜头突出了里约热内卢救世基督像倒塌,意味着,当灾难来临的时候,没有谁能阻止世界人类毁灭的发生。这个世界神说论,被驳斥掉了。
电影是递进的拍摄,先地表断裂预示要开始强烈的地震,美国黄石国家地质公园的地下酝酿许久的岩浆终于在《2012》爆发了。回想05年有看过《超级火山:真正末日》。在《2012》里面也是用到了,在黄石公园爆发出来的火山灰可以覆盖到全美国。电影也是利用这一场景,在主角杰克逊去从在黄石中的那个所谓被人称为疯子的手中得到“飞船”的具体方位。
惊心动魄的生死逃离,影片有三个镜头,大家可以注意一下(电影总是要喜欢慢镜头),也就是让观者纠结。一是,电影没有让观者平静的看开场的意思,一来就是超8级的大地震,地表迅速的裂开,在主角杰克逊带着一家人,开着林肯加长轿车,从缓慢倒塌的大厦中,冲出来的那一霎那;二是,由戈登驾驶的飞机从黄石公园逃离出来的时候,正是杰克逊寻找到了“飞船”的地图,浓烟滚滚的火山灰,很快就追上了戈登的小型飞机,并吞没了,但是镜头也是给了飞机冲出火山灰的那一霎那;三是,杰克逊为了让“飞船”方舟大门能合上,决定的自己潜水去把卡在螺旋齿上的钻头机器取出来。电影还是花了十多秒,让观者揪心的期待,主角是否能安全的回来,希望还是看到了杰克逊的手电筒光第一个出现在镜头面前,当然看到这里,大家都觉得希望还是有的。
逃离危难之地,最后全世界的希望都转向了中国西藏,那就是40多个国家参与秘密建造的项目“诺亚方舟”,那就是“飞船”的所在,电影中的对白,无疑是吸引中国观众眼球的看点,“只有中国才能完成得了这样的项目……交给中国,我还是很放心”,最后主角一家被得救也不是由中国人带路的吗?
最刺激的就是在修理“方舟”大门的时刻,眼看着海啸要撞击了。但是影片还是让男主角热吻了女主角一番,让当时看的观众都在那里抓狂,“赶紧的呀!完了就来不及了!”。
还是希望大家能走进影院去欣赏。还是老话,不用看投资有投资多大成本,制作成本。我们看电影,还是看他的“意思”,不难看出,如今中国逐渐提高在国际上的地位,曾经的中国“威胁论”,现在的中国“拯救论”。西方国家,真是说一套变一套。作为中国人,我们很自豪。
灾难片的特点,一,火山大爆发,二,地质活动剧烈,三,超级地震引发的海啸,四,自然气候的灾害。不管怎么说,人来在大自然面前,人的力量永远都是微乎其微的。用《易经》中吉凶兆来说明,如果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是顺应自然的发展的话,那就是吉,反之逆则凶也。
如果边观看电影边思考的话,你会不寒而栗的。当然电影终究还是电影,表现的只是娱乐而已,但观后之后是否让人类有所反思,这取决于人类自身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了。所有的灾难片拍摄就是警示人类,“地球只有一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