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3887|回复: 9

丹道修炼100问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7-12 15:57: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问:修炼强调修德,认为“无德不养道”,试问修炼和修德有何关系?
答: 传统道家学说认为,人的先天真性,本与太虚同体,清静洁白,空洞虚无。下生之后,产生种种后天妄心,如云遮月,蒙蔽真性,造成修道障碍,念想难除,妨害道修。修德的目的,从静修的角度来讲,是要培养个人谦虚、柔和、忘我、不争的坦荡胸怀,净化心灵,去妄归真,再去下功,则入静易而进功深,所谓:“德正则心安,心安则炁顺。”相反,若无修德之熔炼,则心神不清,性地不纯,如此心态,去做修炼功夫,无异沙地造厦。所以修炼强调修德,乃与个人的修功息息相关,有德就有道,无德即失道,道以德为基,德高道更高。
从社会意义上来说,提倡修德,使人与人之间形成团结、互助、真诚、和睦的关系,有益于社会风气的好转和生活环境的安定。
道家修德,进一步还要求推诚万物,“昆虫草木犹不可伤”,提倡以好生之德,保护自然环境。
因此道家修炼所提倡的修德,并不局限于狭隘的个人修炼,这种广义的道德观,体现了真实的道德价值,既有社会价值,又有个人价值,个人修德有益于社会,利济他人就是升华自己。《老子》云:“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出世的修真之学,与入世的为人之道,“独善其身”与“兼善天下”,二者并不抵触,而是互补协调的统一。
明白了修德,大道就在眼前,人人可为,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



问: 道家修炼,为何从静功入手?
答: 道家修炼,贵乎炼炁。《黄帝内经素问》曰:“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热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种种气的变化,可谓详明,但是这里所讲的“气”,均属后天情志所生之气。独有一句,医家不知,而为 道家所秘,这就是——“静则炁生”,这个“炁”,乃是 道家修炼所用的先天之炁。短短四个字,高度概括了 道家修炼的基本原理。盖种种内情外感,伤人内炁, 道家寡欲,而抱神守静。静则内炁得养,生机蕴藏,自会再生真炁,而为丹本。真炁发生,自有景象,须亲身体验,非字面可得。
再者,修真过程之中,一切炁的变化,都要求对境无心,不假人为,方合先天,倘无持静之训炼,夹杂后天念想,谓之炼意不净,功夫难以达到高层次。因此 道家修炼,须以静功入手。

问:道家修炼,是否就应当盘膝打坐?
答:道家修炼,非必盘坐。因为这是内在的功夫,并不取决于外在的形式。曾见有人盘坐一生,自我标榜道行不浅,结果仍然不免老病而死,皆因不悟内在丹诀之故。徒然追求外表形式,等于猴子捞月,执形而求,远道千里。
道家修炼,不拘外形,行、立、坐、卧、蹲、跪、趴,横竖均可,而以四大威仪较为常见。丹经云:“行则措足于坦途,住则凝神于太虚,坐则抱脐下之珠,卧则调丹田之息。”行,可缓步徐行,措足坦途,神态自若,安然行炁。立,自然站立,脚同肩宽,双膝微屈,双手自然下垂,放于体侧;或双手相叠,放于丹田。坐,可以盘坐,盘坐较为稳固;亦可两腿放下坐于凳上,双手相叠 (或掐诀),放于丹田,或手抚两膝亦可。卧,可以平躺,先转动头部,使脊椎正直,手心向上,置于体侧,或双手相叠,置于丹田;或者侧身卧最佳,一手置于头侧或枕肱,另外一手放于丹田。以上各种姿势,皆须注意头脊正直,自然安适,以利气血流通和放松入静。

问:舌顶上腭的位置在何处?其作用何在?
答:舌顶上腭,是炼炁的起码常识,但其原理,无人深究。人之上腭部位,有两个小窝,伸进手指可以摸到,道家称为“天池”,此非针灸之穴位,乃属修炼之关窍。其窍上通泥丸,泥丸即是大脑,为神炁会聚之所,其窍不闭,则漏神漏炁,修炼家言“口开神炁散”,即是此义。故须舌尖反卷,上封此窍,抿口合齿,保养神炁。神炁相抱,则津液易滋,随口咽下,灌溉五脏,如同婴儿哺乳之状。另外,舌顶上腭,还有接通任督二脉的作用,丹道术语称为“上鹊桥”。还丹之时,大丹亦从此窍降下,倘不接通,则易外漏鼻窍而走失,谓之“玉柱双垂”,毁人性命,不可不慎。

问:做功的朝向,以何方为宜?
答:方向问题,本与做功关系不大。丹道所炼者混元之炁,纯阳之体,超越有形之上,本无方向之可言。丹经云:“震兑非东西,坎离不南北。”
若对初学而言,为了容易入门,可以有所分别。做功的方向,一般朝向东方,因为东方是太阳升起的方向,面向东方,以利采取生炁。其他如春季向东,以养肝脏,有肝病者可以依之;夏季向南,以利养心,有心病者可以依之;秋季向西,以利养肺,有肺病者可以依之;冬季向北,以利养肾,有肾病者可以依之。以及亥子二时面向北方,寅卯二时面向东方,巳午二时面向南方,申酉二时面向西方,辰时面向东南方,戌时面向西北方,丑时面向东北方,未时面向西南方,皆为合法。

问:做功的时间,应当如何选择?
答:做功的时间,对于初学者来讲,可以有所选择,以便容易收到做功的效果。丹道认为子、午、卯、酉四正时,正是阴阳二炁相互消长的特别时机,因为子时纯阴生阳,午时纯阳生阴,卯、酉二时阴阳相胜。此时做功,便于体察阴阳二炁的动静,兼又多在工作之余,也便于自我安排。
如果针对专习丹功来讲,当以子、丑、寅三个时辰为要,因为子时一阳初升,丑时二阳来临,寅时三阳开泰,皆为炼炁之特殊时辰。故应于子时做功,以俟阳炁之来复,则效验易得;丑时乃为二阳来临,更能得炁;如果子、丑二时不能保证起来炼功,寅时生出三阳,自身阳炁旺盛,这时一般人都会醒来一次 ( 即使不修道的人也有可能如此 ) ,就应当于寅时醒后即起,开始做功,以采取阳炁。否则此时醒而又卧,阳炁即散,不复为我所用,则修炼失去良好时机矣。

问:据说本人所在地区的太阳位置,正午时的时间比起北京时间迟了一小时零五分,所以当地时辰的正午时应当从北京时间的十二点零五分开始,不知此种说法对否?
答:古人所定时辰与节气,是以中原地区为标准,如今是以北京时间为标准,这一时间,与其他偏远地方存在不同的时差。所言你方所在地区的时辰,应以太阳为准,而将时差计算在内,理宜如此,其他时辰,亦应当作相对正确的调整。
但是对于丹道修炼来讲,这仅仅只是一个侧面,要知所有炼功时辰的确定,都不是固定不变的,丹书云:“火候不用时,冬至不在子,及其沐浴法,卯酉成虚比。”“不易”之外,尚有“变易”,更有“中易”之“活”时辰,并非死法不变的,应当注意体会之。

问:盘腿打坐之后,可不可以马上下坐?
答:盘腿打坐之后,两腿疲劳,注意不可马上下坐,最伤筋骨。有人辛辛苦苦坐了一辈子,就在这个关口不知注意,坐完马上下地,到老落下毛病,筋骨难伸,举步维艰,悔之迟矣!我们不可重蹈此覆辙。
如果打坐之中,遇到其他事情,只要不是火烧眉毛,就不要勿忙下地,应在收功之后再作处理。因此做功一定要选择在自己说了算的时间进行,以防碰到其他外来干扰。过去道家有“三不起”之说,其中有一条就是“打坐不起”,意思是说,打坐之时,无论遇到何人来叫,也不起身招呼。

问:打坐之后,应当如何收功?
答:收功,在道家叫做“退符”。收功的方法很多,随着师传不一而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坐完之后,须先将舌头从上腭放下 (因在做功时舌顶上腭),再将掐诀之两手分开(上坐之时的顺序与此正好相反,即先掐诀而后舌顶上腭),而后慢慢将两条腿向前伸平,双手轻抚于两膝之上,闭目存神,不加意念,道家又称为“文火封固”。如此静养一会,使鼎内蓄养之炁,自动散布全身,否则恐有积滞而成淤气,则易倾漏,直至此炁运化到周身为止。此时但觉神清炁爽,浑身轻灵,即是炁布全身之象,诀曰:“退符至身轻”,是其候也。或者此时再做一遍自我按摩,亦利气血之流通。如此“退符”之后,方可下地。有的炼师在上坐、下坐之时,还传有密咒,亦可见对于“退符”之慎重。

问:请问何种人可以炼气功?何种人可以做静功?何类病症适用于静功调养?
答:气功和静功二者,由于其炼功内容和炼功特点的不同,可以有所分别,以便同志们选择炼习,根据各人的实际情况,争取获得最佳功效。
一般来说,凡是能够自我控制,对于自己的意念能够把握,如果自己感到不对劲,就立刻停止不炼,或者变换另外一种形式以应付之,象这种人可以做气功,不会出现偏差。若是心思死板而不灵巧,不善于自我控制,难以把握自己,等到身体发生特别的现象之时,又不知如何应付,炼气功一定要出毛病。
对于道家静功而言,就没有什么特别限制,无论性别男女、年龄老幼,身体强弱、心思灵活或不灵活,都可以做。好动不好静的人,不喜欢这种功夫,假若愿意试一试,也能做出相当的效验来,但是比较那些性格沉稳的人,见效要慢一些。
至于何类病症适用于静功调养,凡是一切本元亏损的病症,如头晕、脑胀、眼花、耳鸣、心跳、胆怯、失眠、多梦、烦躁、惊悸、易怒、易悲、多忧、多虑、情绪纷乱、遇事健忘、头重脚轻、肌肉瘦削、少食乏力、营养不良、消化不佳、工作不耐疲劳、生活没有兴趣等等,这些症状,服药难以见效,检查身体又难以查出病在何处,唯一的办法,只有实行静功修炼,可望痊愈。
当然这仅仅是针对静功调养特别有效的数种病症而言。若从道家修炼的角度上说,静功对于深化生命所起的作用远大于此。

问:做到入静的境界,对于身体有什么好处?
答:人体内部原有天然抗病的本能,但是由于身体衰弱或者遇到其他障碍,致使抗病的本能难以发挥出来,因而难以抵御疾病和衰老的侵入。静功的作用,就是通过入静的手段,使人体除去日常生活中的精神负担,消除身心上的障碍,恢复人体之本能,使得人体进入自我调节状态,逐步培蓄人体内部的能量,把原有的潜能发挥出来,以增长自身的抗病能力,不光可以治愈疾病,并且可以达到自我更新、延缓衰老的积极状态,恢复对于人生的信心,永远保持青春活力。
再者,人们日常生活之中,无论物质享受如何充足,平时缺少的就是一个“静”字。昼夜二十四个小时之中,身体虽然能够休息,思想上却从来难得片刻清静。不但醒着的时候脑筋运用不停,就是睡着了也会做梦,而且睡梦里面所感觉疲劳的程度,和醒来之时所感觉的没有什么两样。这样积年累月下去,精神消耗越来越多,各种疾病乘虚而入,人体逐渐进入衰老状态。对于一般身体健康的人来说,每天忙里偷闲做两次静功,如果能够持之以恒,不但可以预防疾病,而且能够延长寿命,这种长寿是必然的、健康的、积极的生命果实,每个有心修炼的人都有资格享受。

问:静坐时间越长越好吗?
答:针对初学而言,假如没有一定的做功时间作为保障,则难以收到静坐的功效,但也不是时间越长越好。任何东西,超过一定的限度,都容易走向反面,古人云“久坐伤肉”是也。
笔者最初学道之时,每天打坐至少保持四个小时,而且这也是在专事修炼的条件而言,平常的人恐难取法。一般来说,锻炼静坐,开始应当有一定的时间,充分作为保障,每天可以保持半个或一个小时,或者有可能的情况下再多一点。等到具备一定功底之后,也就可以灵活一些,可长可短,均能收效。但也不是说就可以偷懒怠惰,而致荒疏,则无以建功。
当然静功进入高深层次之后,则时时在在不必有心去坐,但又无处无时不在静坐之中,自无时间限制矣。

问:有的功法要求放松身体某一部位,对吗?
答:丹道修炼,要求全身放松,一松而无有不松。如果着意放松身体某一部位,容易造成其他部位的不平衡,反而破坏全身之整体放松。整体不松,则气血必有停滞之处,雍塞成患,容易发生问题。
只有做到全身放松,方可处处皆松,气血流行全身,而无丝毫阻滞之患,恢复人身自我调节之天然本能。如此气血周流,无时或滞,日日积累,自可坚固形体,保健延年。进一步还可以和合精炁神,达到更高层次的修为。

问:学习静坐已有年余,总是感觉杂念难除,无法解决,是否自己就不适合做静功?
答:静坐之时滋生杂念,这是初学做功常有的现象,丝毫不值得奇怪。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之中,均无时无刻不在起念,只是不自觉察,常常忽略过去。静坐之时,却才感觉杂念纷扰,浮游乱想,难以制止。有的人做功之后才知道,不做功夫好象什么都不想,上坐之后什么都会想起来了,其实这只是人们的一种错觉而已。 其实静坐之时,分明感觉到了杂念的存在,证明已经初步入静,这是一种好的现象,并不值得烦恼。犹如明镜一般,蒙尘日久,失去光明,不照有尘;及至初现光明,方才映出灰尘。人之心体如镜,杂念如尘,觉察杂念存在,是心体初显光明之兆。证明已经具备一定程度的入静,并非不适合做静功。须知有一分静,便有一分光明;有十分静,便得十分光明。
因此,初学静坐感觉杂念存在,可以不去理它,如果理之,成为一种负担,反而难以守静;亦不可故意放纵之。只须稍稍收摄心神,坦然求静。久则光明自现,杂念自息,恍然一觉,不知物我矣。这一境界,要在做功之中实际印证之。

问:静坐之时,为何杂念愈斩愈多,甚至烦躁不可持久,最好的止念之法是什么?
答:止念,是静坐的关键所在,杂念不去,静功难以进步。若欲强行斩除,效果适得其反。比如一杯混浊的水,当其混浊之时,无论如何作用,而浊者自浊,只有待其逐渐澄清,自然清者上升,浊者下降,变为清浊分明。《老子》曰:“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即是说“浊”者,只有以“静”之法,才能慢慢澄清,这就是静功的作用。水浊之时,好象念生之际,不辨清浊动静,强欲使之变清甚难。而且人的念头是无形之物,不似有形之物斩之即断。无形之念,往往斩而又生。故用方法止念,难以彻底奏效。
追究念头生起之处,其根在于自心,杂念犹如枝叶,欲使杂念不生,必应在其心地下功,断其根源,自然枝蔓不生。仅仅斩其枝叶,必致其根愈生,杂念愈多,难以制止。且易勾起心火,变得烦躁,难以久坐。故当寻其心性清静之本体,返还本根,以清静之法,逐渐涵养,不求斩除杂念,久则杂念自去。此自然无为之道,实为静坐修真之大法,胜过一切有为法门,且无弊端。

问:正在静坐的时候,有的人会发生身体自动的现象,但是有的人却不会发生自动,大家同样做静功,为何有的动,有的不动?自动之时身体不由自主,各人出现的姿势又不一样,即使是同一个人,动作的姿势也是每次常有变换,但又不是自己让身体动起来的,请问这种现象是怎么回事?
答:这是某些人在静坐之中,可能出现的一种现象。因为每个人素质不同的缘故,所以因人而异。比如用同样的药物,治疗一样的疾病,每个人获得的疗效,不会完全相同,也是这个道理。
静坐之时,当身体还没有完全放松,存在局部紧张,或者心中尚有隐藏的念头作怪,没有去除干净,就容易发生这种情况。这种现象在气功上叫做自发功,或者有的功法认为这是出功能。
在道家修炼却认为此仅属于未能真正入静的一种表现,是身心尚未进入静功境界的一种现象。就是说心里面虽然好象已经入静,其实在潜意识之中还有念头作怪,还会在适当的时候出来捣乱,所以在做静功时就会引动身体发生自动。
 楼主| 发表于 2012-7-12 15:59:39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上的修真祖师,提倡“大隐居尘”、“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山”,自有其充分考虑。只有在红尘之中持修,做到在尘出尘,在世出世,在家出家,在俗离俗,才是真正的大隐真修,能够做到在红尘之中炼心不动,才是真正的“不动心”,以此“不动心”,才能得到真正旷劫不坏的“金丹”。

问:我对修炼非常热爱,坚持做道家气功,发现到外地旅游,每次在道观或灵塔之处做功夫,就会产生极强的气感,请问是否和古代在此修炼的人有关 ?
答:道观和灵塔所建的位置,一般是在山青水秀的地方,比较具有生机,或者可以说是“风水宝地”,因而在此必然会有灵气会聚,并且做功之人更易觉察。古代的修炼之士,亦多选择此类地方,作为静修场所,这种环境一般保护很好,古人的修炼气氛也就能够保持至今。
再者这些场所,又能给人以一种清静、虚无、庄严、祥和的氛围,自然利于做功,而且往往能够得到极强的气感。
但是对于参修正道的人士而言,亦不可过于执迷外境。就象那些炼气功的人们,神秘得不得了,说是在道观和灵塔之中,有如何如何神灵之气,甚至如何如何云云……,这就未免变成一种迷信了。
而且修炼之人,自心能够做到自己做主,不可追逐外境,而生分别之心。要知大道无所不在,真炁无处不生。《庄子》有云:所谓道,无所不在。道在蝼蚁,道在薒稗,道在瓦甓,道在屎溺等。试看天上下雨,并不选择挑拣,大路上会下雨,庄稼地会下雨,厕所里也会下雨。所以修炼之人,自心不应随外境而产生变化,方才合乎无所不在之大道,无处不可修真。
当然,如果处于道观或灵塔之地,能够收到容易心静气生的效果,也是一件好事。对于初涉修炼或者定力不足的人来说,亦可借此环境帮助培养自己的道心,逐渐入于清静之门,不为无功。
但是对于证悟上乘的修真之士,就不应当追逐此境,即自心不可随外境产生分别,而应当能够以自心运化外境,就是说无论在任何环境之中,都能够保障自身的功修。所以到此程度,自心将不为外扰所动,则时时处处皆在道中。由此入去,人生将无处而不可,修炼将无时而不行,乃至无处不可修,无处不自在,方才合于自然大道。到此地步,何等自如,何等洒脱 !

问:我喜欢阅读道家修炼丹书,并且做过一点打坐的功夫,现在感觉有人在和我说话的时候,言语之意是在盗窃我的精气,弄得我整天无精打彩,疲惫不堪,做功也静不下来,一天到晚惶恐不安,请问如何是好 ?
答:这是一种入魔的现象,应当速断此想。否则长此以往,将无法正常生活。须知修炼之事,是在先天境界用功夫。所谓先天,是一尘不染的虚无状态。这种境界,对于初学修炼的人而言,与后天世界的现实生活不可等同。如果都是一回事的话,也就不必用功修炼了。所以万万不可将修炼之中应持的心念,直接照搬到现实生活之中去,把现实生活之中的许多事情,与修炼的功夫纠缠到一起,搞得难分难解,撕扯不清,这样就会容易产生错觉。流弊所及,甚至把有人和你的说话,都错解成为别人从你身上盗气,真是荒唐无稽 !此种不良心理一旦注入,愈演愈烈,当然是会感觉气机衰减,无法安静,内心世界一片混乱,全部被“魔”占据了。这个“魔”是心魔,并不是外面有人能偷你的气。
发生这种现象,只有从内心深处彻底打扫干净,勿作此想。否则日复一日,只会作茧自缚。如果从内心深处彻底断绝此念,则自己完全能够做自心的主人,“魔”亦化为道矣。以后即使遇到其他魔扰,亦必能随时化解于无形之中;对于自身的功夫,又可以登上一个新的台阶。如此使修炼与现实互不相扰,先天与后天互相依存。则坏事可以变成好事,何不悟邪 !

问:做丹田呼吸,真炁在丹田涌动,直冲尾闾,忽觉尾骨疼痛难忍,再往上走,就没有感觉了,这是怎么回事?符合修炼吗?
答:所说丹田炁足,发生涌动,向后冲向尾闾,这是极好的现象,是开任督的征兆。但是冲到尾闾,发生尾骨疼痛难忍的情况,恐怕不是一件好的事情。
这里有两种可能,一是可能用意导引,炁尚不够足,努气硬冲,所以发生疼痛。如果真炁充足,则自然冲关,绝不会发生疼痛难忍的情况。另一可能是尾骨处气血淤滞,也可能从前受过伤,中医谓“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所以炁行于此,滞碍难行,就有疼痛之感。如果是前一种情况,就不要用意念强行导引,必须等待丹田之炁养足之后,自然冲关,就不会出现这种疼痛的现象。如果是后一种情况,就要等待真炁慢慢通过之后,冲开淤滞的气血,则疼痛自然消失。
这时千万不可硬行导引,则不惟于事无补,反而加重症状,难以医治。既然到尾闾关炁未通过,当然再往上也就没有感觉了,而且炁行之后,其势已消,如同水流散开,也就无力流动。对于是否符合修炼的原则,这一点已经讲过,行功之中,只要不是感到痛苦的现象,或者出现神经失于正常的情况,一般来说都不是坏的现象。如果发生痛苦,那就应该寻找原因,对症下药,及时调整,以防不良发展。

问:运用调息之法,呼吸出入丹田,入静之后,腹内隆隆作响,身体跟着晃动,请问是否先天真炁发动的景象?
答:这两种情况,都是静坐之中可能出现的现象,不算奇怪,但是并非先天之炁发动的景象。腹内作响,只能说是入静之后,腹内炁机变化,引起肠胃蠕动,发生自鸣。本来也不是十分稀奇的现象,和先天之炁距离尚远。身体晃动,不是一种好的现象,这时要注意控制,以免造成愈演愈烈,手足并动,拳打脚踢,甚至跳将起来,那就已经入于魔道了。
须知先天真炁发动之时,炁机会在腹中动转升降,决非平平肠鸣的情况;其震动之景也会发生,但是乃为身体内部的震动,不是身体外部的晃动。而且此时身心已经深入大静,周身舒畅,毛孔透爽,妙不可言。要在以真修实证体悟,功到自知。

问:丹道所讲的小周天和大周天,与气功上的小周天和大周天,二者是否相同?
答:并非相同,二者之间存在本质的区别。丹道所讲的小周天,是在丹田之炁养足之后,炁足发动,下行阳关无出路,上冲心府行不通,自然冲开尾闾,穿过夹脊,直透玉枕而上泥丸,而后自前顶降下,由上鹊桥 (舌顶上腭之天池所在),沿十二重楼,下绛宫而归丹田,此即所谓后升前降之“小周天”。周天开通之时,炁流粗劲,力量甚巨,乃由脊髓而通关。要想达到此等地步,非得丹田炁足而后可。这一点在童真之体,真正入室下功,较为容易做到;若在中老年人,则较为困难,因为补足亏损,要费许多功夫。
小周天打通之后,八脉之中任督二脉已开,其后阳维、阴维、阳跷、阴跷、冲、带等其余六脉,随之渐次冲开。普通之人,十二经络全开,惟八脉为阴气阻塞,独修真之士可以阳炁开之。较之常人所用十二经络系统,又打开了一个新的八脉系统,如是能够相互调节,功夫层次亦随之加深。
八脉开通之后,还要打开一个更深层次的大系统。因全身有一总脉,为周身炁脉之总持, 道家谓之“中黄” (非中脉,前已有述)。此脉有两窍,称为“无孔笛”,上窍通天,下窍通地,旁通五心,达于四肢。此脉打开,方可谓之“大周天”。
一般来说,小周天开通之后,百病皆无;大周天开通之后,人天会通。小周天与大周天打开之时,皆有真实景象,炁足自动,绝非意想可为。而且真炁发动之时,后天意识泯灭,自身无法做主,全凭真炁所为。打开之后,则炁通有景,与初开之时,又有不同。初开之时,炁为有形,开通之后,炁为无形,其间变化,皆须亲身证验乃知。
因此,丹道所讲的周天,与气功上所讲的周天,有着本质的不同。而且,丹道周天,不加后天意念导引,完全是炁足自动,自然而然,功到自成。社会上流传的气功法,均以意念打开小大周天,其实不过属于后天意识导引之皮下气通,也许偶然能够得到速效的感觉,但与丹道所讲的小大周天之层次,有着云泥之别。

问:前些日子,看《文始真经注》、《乐育堂语录》,总觉看与不看的心境皆是稀里糊涂,偶尔增加了些修持之力,但维持不久便消失了。请问这到底是为什么?
答:阅读丹经道书,而觉收效甚微,甚至稀里糊涂,这是缺乏行持的原因。须知古代修炼家留传下来的著作,都是根据他们的身心验证切实得出的结论,是理法合一的东西,必须知行并进,才有可能切身受益。倘若仅凭翻看书本,无异纸上谈兵。好比阅读拳书上面的所谓高招,自己不去训练,功夫依然到不了身上,与人对搏一触即溃。
修炼之道,贵在知行为一,知行并进,修真有份,有知无行非真知,有行无知是盲行。即便可以顿悟直超、即身证圣的上乘大法,若非超等根器,且有真实笃行,亦不免落于空亡。

问:无师看书上之法,采药之际守绛宫 (心窝),吸气,而觉心慌,无法控制。此为何故?采法对否?
答:道功之中,方法很多,其中优劣混杂,不可不辨。采药的作用,在于使其归炉,即归于丹田。然后兴功炼养,补益三宝。此际必须降下心念,以充炉火。所述采药之法,却将意念守于绛宫,又加吸气,极易导致心火上窜,无法降伏。故此才觉心慌,难以控制。如此一来,采药未见收效,用功先见其害,焉能说是采法正确?倘若刻意照此蛮干,惹起心火妄动,导致鼻血涌流,亦非绝无前例。
因此若无师传,仅凭看书,按图索骥,只求领悟性功之学理,尚无大碍;如果行持命功之采炼,无异盲修瞎炼,易有后患,学者慎之。

问:初习修功,收效显著,到达一定阶段之后,总是迟滞不进,如何才能改变?
答:初习修功,一般人都是较为认真,而且初级的功法,较为容易把握,因而收效显著。经过一定阶段之后,人们出于惯性心理,往往执守已往的成效,以为这样就能够继续进步,岂不知这种做法恰恰等于划地为牢,自陷囚笼,反而束缚自己不能进步。
因为修炼是一个连续不断、时时更新的过程,惟其如此,才能生生不已、深化生命、超越自我、步入圣域。故此功夫做到一定程度,就要打破守旧框框,才能继续前进,迈入更高层次,否则只会停滞不前。试图用昨日的流水填充今日的溪流,其结果只会使溪水停止流动。《礼?大学》云:“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周易?易辞下传》云:“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皆合修为之道。
去年笔者师弟自宁来此,他已年逾七旬,相与谈道,他述每日如何坚持功法云云,余问之曰:这样用功,何日可以了歇?他在听后现出迷惘之态,转而问余,余即与之分析,方才令其心悦诚服。故修真途中,行进一层,就要打破一层,跳出樊笼,才能不断飞跃,直趋上乘。当然功夫必得脚踏实地去走,不可躐等而进,否则恐不扎实,甚至误入于岐途。
另外功夫停滞的原因很多,有人未得传授,不知下一步如何去做;有人悟性不敏,达到某个阶段迷失了方向。总之都在原地踏步、作茧自缚而已。只有不断更新,方合大道路数。

问:初步锻炼丹田呼吸,便觉胸憋气闷,原因何在?如何改变之?
答:此乃“橐龠”未通之故,并不奇怪。对于修炼而言,人之肺与丹田之间,犹似存在一管,上系于肺,下通丹田,乃是虚空一管,无中生有,惟修真者知之,称为“橐龠”,为道家秘传之关窍。人在胞胎之时,此“橐龠”相通上下,连接脐带,从生母呼吸受炁,那时胎儿之炁通生母之炁,生母之炁通太空之炁,太空之炁通太和之炁,并未形成口鼻呼吸,周身炁脉息息相通,无有丝毫隔阂,谓之“胎息”。及至十月胎圆,裂胞而出,剪断脐带,其呼吸即上行于口鼻,变为常人之呼吸,即肺呼吸。橐龠管失去作用,也就逐渐迷塞了。老子在《道德经》上说:“天地之间岂有橐龠乎,虚而不屈”,即指此管。
初步做丹田呼吸,为什么会发生胸憋气闷的情况,就是由于把肺呼吸引入下丹田,上下不通,用意太过,行气失当,冲压之下,把橐龠管冲坏的缘故。当然有些人先天素质较好,橐龠管尚未完全迷塞,可能容易通过,就不会发生困难。
因此,行气之时,一定要注意顺其自然,不可以强迫压气,也不可以强制憋气,匆执着,勿勉强,只要不痛就往下一点,感觉发闷就往上一点,功夫到了,即可慢慢冲开。层次一变,自有征候,个人是有感觉的。故此丹田呼吸的初步口诀,就是要开橐龠。当然橐龠在上乘丹法中自有妙用,这里不过是起首功夫而已。

问:早睡早起,与养炁有何关系?
答:早睡早起的卫生习惯,符合人身阴阳二炁的变化规律。
按照道家学说,戌、亥二时,乃为人身阴阳二炁相交之际,此时早睡,则体内阴阳二炁默会于中宫,念想俱泯,入于混沌,心炁自降,肾炁自升,二炁相和,抱神以静,静则炁生,产育而生炁矣。于子时开始生出一阳之炁,至丑时生出二阳之炁,又至寅时生出三阳之炁。此时阴阳二炁恰好平衡,成为“地天泰”之象,故曰:“三阳开泰”。这时人身的阴阳二炁,均已达到旺盛,无有偏颇,呈现一种中和状态,和炁来朝。既已炁机壮旺,睡眠便自动中止,一般人都会醒来一次,时间在凌晨三点到五点之间,随着各人情况的不同而略有差异。这时醒来,最好起床做功,采取新生之阳炁,为我所用。即使不事修为,早上起来散步,或做其他运动,亦可将此新生之炁,充实于周身。这就是早睡早起的好处,以天然炁机寿养自身。
相反,如果不能保证戌亥二时进入睡眠,则阴阳二炁不得调和,神炁分离,失去人身自我调节的大好时机,也就无从培养新生之炁。如果不能及时早起,寅时醒来仍然贪睡,最易进入昏睡状态,则人身炁无所主,必然奔溃散乱,白白消耗,而不能为我所用矣。如果不能及时早睡,则戌、亥二时,阴阳二炁无从交和,无法产育新生之阳炁,亦必损害炁机。这样晚睡晚起,起床之后,定然炁乏力少,体倦神疲,戕害身体,于人何益!当然,修真之士,若能在戌、亥二时,静心养炁,调和阴阳,既济水火,其效又比睡眠,更为增益。

问:能够帮助炼炁的饮食有哪些?吃饭和炼功如何配合?
答:饮食为人每日所必需,是后天能量的摄入渠道,因此对于炼炁关系甚大,不可不讲究之。能够帮助炼炁的饮食,在道家十分讲究。每餐应当注意少荤多素,即多吃蔬菜,少吃肉类;但也不是多吃蔬菜就行,主食也不可废除;主食方面比较而言,面食较为益炁长力;饮料方面汽水能够把人体内的炁带出来,虽然夏天可以帮助散热,但是不属于帮助炼炁的饮食;水果或果汁较好,富含营养而且利于清炁上升,所以仙人都喜欢吃桃,神仙的供品也少不了水果。
吃饭和炼功之间的配合,这一方面也不可忽视。饭前如果太饿。就不要急于炼功,一定要吃过饭才行;如果不感到饿,也可以服炁代替吃饭。饭后不可马上炼功,要等半个小时左右再炼,因为饭后脾胃在做消化的工作,不可干扰,以免妨碍消化,有损健康。吃饭不可太饱,吃得太多则占据“炁”的空间,不利于养炁。修炼动功如太极拳之类,也不是吃得多了功夫才会棒。历史上功夫好的拳家不一定很长寿,因为没能照顾到养生的原因;懂得养生的拳法大师,一定是功夫好而且很长寿。

问:太极拳如果不使劲炼习,将来如何能够用于打斗?武松喝酒打死一只老虎,是不是喝酒之后炁会很壮,喝酒对于炼炁是不是有好处?
答:太极拳的炼习,当然是以松柔为本。至于打斗,在使用时是以爆发为利,但在炼习时就不一定。须知刚的东西要从柔的里面去炼,快的东西要从慢的里面去炼,极柔胜过极刚,极慢胜过极快,其中道理甚为精微,非三言两语所能解释清楚,亦非纸面文字可以测知。
姑且打个比喻,试看老虎在平时行走之中,必定是极松极柔,可是在捕捉猎物之时,却凶猛刚烈,势不可挡。当然武松喝酒打死了一只老虎,但不能就说喝了酒炁才很壮 (这是一个外国朋友提的问题,有点滑稽)。首先武松是一个英雄,他有很高的武艺和胆识,其次他在喝酒之后思想比较放松,没有太多的想法,不会害怕,所以能够勇往直前,全力以赴,以最佳的竞技状态打死了老虎。其后当他看到猎户借扮的老虎出现,才知道害怕,这时酒已醒了,即可说明问题。但是如果换一个人不是武松,试想就是喝再多的酒,可能也打不了老虎,弄不好成为老虎的一顿美餐,所以还是武松的内在功夫为主要因素,喝酒不喝酒并不重要。根据这个话题,决不能说喝酒之后炁会很壮。喝酒对于炼炁也没有好处,因为酒能乱炁。
但是道家修炼高真对于酒,却是情有独钟,乐于称道,这也是很有道家意趣的一个方面。如吕祖诗云:“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以及“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等等。不过这些高真所谈及的“酒”,就不是凡间俗子所饮的酒。而是修炼功夫成就之后,在自己体内所酿就的“琼浆玉液”。其他在修炼之中,“酒”的含义还有许多解释,在此不必扯得太远。
但是,可以领悟的一点,很有趣味的一点,在炼功之中可以用一点微微“醉意”理解。好象有点喝醉了酒,什么都不考虑,周身轻飘飘地,这就近似一种“炁”的状态。只是注意但有一点微微醉意即可,不要用意太过,作出有醉的形象来,那就不是炼功,而是神经失常了。修真有成之后,周身关窍俱通,即使饮酒千盅,也不碍炁,但这对于初习者而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不必考虑。

问:辟谷不食对丹道修炼有决定关系吗?下手修持内丹功夫,先从辟谷法开始,行吗?
答:这件事情,应当明确分析,才能认识清楚,不要盲从。首先必须明白,无论怎样一种辟谷不食的方法,只是能够解决不吃饭的问题,但是决不能达到成丹的目的。所以辟谷之法,对于丹道修炼并无决定关系。过去住山的修炼之人,遇到缺乏粮食生活困难的时候,或是为了解决吃饭问题带来的麻烦,可以使用辟谷的方法,专心修炼,逍遥物外,既能做到不去连累别人,又减轻了个人修炼带来的负担。如今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保证吃饭完全不成问题,因此不必多虑,当然也不一定非要辟谷才能修炼。
从健康的角度考虑,假如暂时有一段时间不吃东西,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之下,可以达到休息肠胃或者治疗某些疾病的效果,也有一定好的作用。但是如果想要专门依靠辟谷作为修炼内丹的阶梯,则完全不符合古代修炼家的本旨。
一般辟谷的人,只能达到某个阶段不吃东西,时间长了还是要恢复饮食,不能永久断食。丹道修炼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命功方面已经结丹,性功方面已入大定,则不用任何辟谷法,自然就能达到不食的程度,而且到此层次,已经远离人道,可以做到永久不食。
对于一般人的身体状况而言,总是多少存在一定程度的亏损,下手学习修炼功夫,必须要从入静炼炁入手。积精累炁,修养三宝,以培补亏损。为了达到积精累炁的目的,首先需要有充分的食物营养,才能提供后天的能量,以生发先天之资源。但是如果下手修炼,就从辟谷绝粮开始,好象连一粒米都不放,只用一锅水怎能做饭?这样怎么能够结丹呢?因此内丹下手先炼辟谷,未必就是正确的途径。

问:从事道家修炼是不是一定要吃素?请问吃素的道理何在?吃素不方便是否可以随缘?
答: 道家戒律,对于素食并没有严格的规定。要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决定应该吃荤吃素。
从事丹法修炼,照例开始是应当素食。因为肉食容易产生浊气,而且造成欲火上冲,滋生杂念,均对修炼功夫有妨碍。经过一定程度的修证,周身阳炁充盈,而且定力已足,在饮食方面就没有禁忌,无论吃荤吃素均无妨碍,关键在于心念之自我把握,但是仍以素食为主较好。
另外也要根据身体情况考虑,据说张三丰真人入室修炼,已经六十七岁,阳炁不足,他就吃了三年鱼补养身体,最后得以修成。
道家最上乘的斋法,是庄子所讲的“心斋”,即内心清净,这才是真正的“斋”,并不在于吃荤吃素,但这是对上智之人说法。
同时也不要误以为多吃肉食就有营养,动物在被捕杀的时候,由于惊恐,身体内部分泌毒性物质,人吃了以后就会得病。
对于一般的人,如果吃素不方便,笔者提倡“少荤多素”的原则,比较有利于身体的健康,而且与丹功修炼无大妨碍。
另外,针对现代人们的生活状况,笔者劝人的养生口诀为:“吃饭要吃素,吃粮要吃粗,穿衣要穿布,出门要走路。”

问:对于有家室的人来说,从事修炼内丹功夫,如何处理夫妻房事?房事对于修炼有妨碍吗?是否应当断绝房事?
答:对于有家室的人来说,从事修炼内丹的功夫,笔者不提倡完全断绝房事,因为必须照顾到夫妻关系。
如果夫妻二人能够相互理解,有一段时间 (比如百日筑基阶段)分开,专门修炼;或者夫妻二人同时做功,进行双修,也是一件极好的事情,但是除非生就的神仙伴侣,在世间不太多见。在昔马丹阳、孙渊贞(即孙不二)夫妇二人,富甲半州,儿女成人,孙渊贞即劝其夫马丹阳离俗修道,二人将王重阳真人接至家中,舍弃全部家产,夫妇分居,同时用功,最后双双成就大道,留下千古佳话,是神仙史上不可多得的佳偶良伴。此乃对于正式入室修炼者而言,我们不可能提倡人人都学他们。
如果从事修炼功夫,对于现在一般的人来讲,可以先从筑基入手,这时对于房事要适当节制,以免损失三宝过多,影响功效。房事无度,人人都知道伤害身体,如要彻底断绝,则要男女双方情愿方可,若有一方不同意,就难以办到,所以不一定非要完全断绝。
而且有家室之人,往往在这方面形成熟路,如果强行断绝房事,反而有害功修。依理而论,男女行房,是人道之必然;阴阳结合,也是天道运化之正轨。做清修功夫的人,以身体内部阴阳二炁的交合,作为修炼大丹的基本途径;夫妇双方,以身体男女的阴阳交合,作为人伦之道的正常维系。均有合于天地大道,只是不可失之太过不及,则于身有害,二者一理。如果强行克制,亦有违天道,故为 道家修炼所不取。
我们所提倡的是“乐而有节,爱而不伤”,即行乐而要有所节制,相爱但勿太过放纵,这样做较为利于世俗之人。所以针对普通做功之人而言,不一定非要全部断绝,亦不可过分放纵而伤身体,守乎其中可也。

问:有时秘传采取活子时口诀,言当“外肾兴起,欲射未射”之时,谓之不老不嫩,即用炼精化炁之功,对否?
答:否!所谓炼精化炁之“精”,非交感之精,非有形之精,乃无形之炁,精即炁也,又名“元精”。《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云:“大道无形”,有形非道,故不可用。丹道所炼者,乃无形无象之先天元炁,而非有形有象之后天阴精。外肾兴起之时,是已见形,而非道机,岂可采用?
再以“活子时”而论:“活”者,无形之谓也;子时者,一阳初动之炁也。一阳初动之炁机,极其微而弱,丹经又称为“黄芽”,又云:“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此时炁机萌发,未成其形,故曰“无形”,此时方为先天炁动之活子时,吾则称之为“先天活子时”。
《丘祖秘传大丹直指》有云:“阳不自举,内肾窍中之炁发出而外肾举也。”阳炁初从内肾发出之时,谓之一阳初动,是为活“子”时,此时炁机在内萌生,而外肾并无成形变化。及至阳炁继续发动,一阳变为二阳,为活“丑”时;二阳再变为三阳,为活“寅”时;三阳再变为四阳,为活“卯”时;四阳再变为五阳,为活“辰”时;五阳再变为六阳,为活“巳”时。及至六阳,阳炁盛满而成形,无形之炁,化为有形之精,已为精动,而非炁动。此时外肾成形而兴起,落入后天,已是六阳发动之“活巳时”矣,焉为“活子时”哉?与一阳初动之时,判然有云泥之别,充其量仅可称为“后天活子时”而已。此时六阳齐发,六阳已属老阳,药物成形已老,采之已迟矣,如何却谓之“不老不嫩”耶?何其荒谬,焉得不悟!
何况此时所谓“已射未射”者,有形之精已成,纵使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将其好不容易勒回不放,亦不过暂时逆收回于膀胱之内,最后还是逃不脱随着小便排出体外,无可奈何花落去,竹蓝子打水一场空。所以怎能够望文生义,把古人喻炁之“精”与今人喻形之“精”混为一谈。古仙有云:“若将有形成变化,细酒羊羔亦上升。”笔者在此直讲真传,学子当悟之!

问:年轻人初学打坐,容易发生遗精的事情,请问是怎么回事?
答:初学打坐,容易发生遗精的现象,在有些人中的确是有,特别在年轻人中偶有发生。其中原因分为几种,难可一概而论。由于年轻人火气甚旺,打坐不得法,就容易发生遗泄的事情。比如有的年轻人身体过度虚弱,又要盘腿打坐,就很容易劳累,太累了就容易遗精;有的双盘打坐,造成一种向上的力量,引起心火妄动,摇动下元,也会导致遗精;有时打坐之时意念太重,心火上扬,火水不交,也会发生遗精;有时打坐意守丹田,下元火气太大,发生冲动,收摄不住,其后也会不自觉而遗精;等等。
所以要悟,就是要研究问题的症结所在,逐渐修正自己的做功方法。打坐之时不要过于劳累,不一定非要采取双盘,意念不可太重,意守丹田不可死守,等等,这些都值得注意。经过相应的调整,身上的气候变得和平,就不会发生此类事情,而且修功必然随之精进。

问:我因学习紧张,患有严重的神经衰弱和失眠症,于是开始炼气功。意守丹田,全身放松,收功时把身体内外之气收归丹田。初炼对身体有所改善,可是每炼一段时间,就会梦遗一次。我又不愿放弃炼功,就这样炼了三年毫无改善。请问为何丹田存不住气?应如何矫正?
答:神经衰弱者劳心过多,心火不足。心火不足,则无以董蒸肾水使之上腾。如此火不得降,水不得升,心肾失交,自然容易造成肾水下行而走失,此病之根也。再加炼功不当,执着于意守丹田,由于丹田靠近男子精室,加入后天意识,水源不清,极易令其变浊而下漏。况且又引身体内外之气均归丹田,则走失更甚,不如散布于全身,损失还小一些。
意守丹田,是中老年人借精补精的入手功夫,未必适应于青少年,年轻人当慎用之,不宜削足就履。如若不得师传,缺乏指导,盲目下功,难免误入岐途。针对上述情况,应当放弃意守丹田的做法,改用静功修持,以治疗神经衰弱。神经衰弱改善之后,一切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问:静坐用功,而体内之精终不能化炁,常有走失,请问年轻人应当如何用功?又与老年人有何不同?
答:欲使精化为炁,先要明白精与炁的相互关系。须知精与炁本是一物,炁为精之源,精为炁所化。未化精前为先天炁,炁既化后为后天精。炁所以化为精者,皆因后天情念之动,心火遂起,而先天炁化为后天精矣。欲使精化为炁,最易简的方法就要使炁不化精;欲使炁不化精,须使心念不起,不堕后天,自可摄精归源,这一点全仗性功之精纯。
而在年轻人,尤其容易做到,因其后天意识较少,童体无亏,容易保持先天真性 (元神),先天元神与先天元炁本为一物,“性住”则“炁自回”。而在老年人,尤其不易做到,因其后天意识较重,早已形成后天熟路,难以回复先天真性,先天元神与后天之精本非一事,欲返先天则难。当然二者并非绝对,因人而异,但就一般而言,年轻人在先天上占有一定优势。
故此年轻人可以直接从炼炁入手,而老年人就要从炼精起步。年轻人炼炁,其实就是炼炁化神之功,因年轻人精全炁旺,故须以神炼炁,以炁养神;老年人炼精,其实就是炼精化炁之功,因老年人精衰炁枯,故须炼精补精,以精补炁。老年人补足精炁,才能与年轻人一样起修。所以年轻人可以省略“炼精化炁”一步工程,较老年人修真为快。年轻人如果试图按老年人的路子修为,反而自走弯路,炼精不成,最易自伤命宝,可不悟哉!
只有从性功下手,入得清静,返还先天元性,性住炁回,自可保住先天之炁,而炁不化精,精自为炁,以炁化精,将不为而自成矣。此皆就功夫法则而言,其间分别甚为精微,若非实际印证,则不可拟议之。

问:每次走失,常在熟睡之时发生,采用念佛不起作用,应当如何避免?
答:初做功夫易患“道解” (走失),这种情况前面已经有所谈及。关于这一现象,有外因也有内因,推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心火未降。外在的因素,比如座下垫得太暖,睡觉被褥太厚,打坐盘腿过紧,用功意念太重等等,这些都易引起心火上冲;内在的因素,就是浊念未除,心火遂起,心肾不交,水火未济之故。
因为人身无非阴阳二炁,阴者属水统于肾,阳者属火统于心。欲使肾水不失,须使心火不升。降下心火,薰蒸肾水,水化为炁,炁自上升,而无走失之患,如此谓之阴阳相交,水火既济。
因此根本上应该做到心地清静,以性炼命。一般人讳于言此,却又无法解决。试图求助于身体外部的方式,未必能够解决自身内部的问题。由此可见,性功在初步修持中的重要。然后才能以心摄炁,以炁养心,神炁合一,渐入内修之正轨。功夫深处,阳关自闭,永无漏泄,我命由我。
回复 1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12 15:59:17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凡做静功的人,是否都要经过身体自动这一阶段?自从第一次做静功出现自动开始,将来是否每次做功必动,永久如此?
答:并非人人都会出现自动,身体动的是少数,不动的是多数。不要认为凡做静功的人都会自动,这样容易产生自我诱导,也容易造成在做功的时候不由自主会动起来,千万不可形成这样的错觉。有人不明白其中的原因,还以为是自然出现的现象。其实这是尚未真正入静的一种表现,因而不可以认为做功一定自动,或认为做功自动就是一种好的现象。入静功深,做静功就是内部炁动,而不是外部自动,二者之间存在根本上的层次差别。
身体出现自动的情况,也不是永久如此。等到全身放松、心念大静之后,这时静坐,身体即可安稳不动。但是,外部的安稳是一方面事,静功进入到一定深度之后,内部丹田之炁将来或者可能会发动,这是应该预先知道的,免得临时发生忙乱,不知如何对待,以致耽误功夫的进展。所以形体外动和内部炁动是两回事,须要认识清楚。只有外部形体不动,内部炁机才会积聚发动。

问:身体外部的动作,平常生活之中,能够受自己的意识支配。学做静功之时,忽然不听指挥,自发动作起来,就怕长期下去,弄得收拾不住,整天手舞足蹈、摇头摆尾,那将成何体统,不知可有方法能够自我控制?静功之中身体自动,对于人身是否有好处?请问究竟是控制好还是放纵好?有时身体想动,感到力量很大,甚至都要会跳起来,这是好现象还是坏现象?
答:只要能够按照前面所讲的方法,正确去炼静功,呼吸之气顺其自然,身体的动作不要用意助之,等于做柔软体操一样,那就没有大的妨碍,动的时间一长,自己就会停止。如果不想自动,要他停止下来,也有办法做到,只须停止做静功的方法,精神上放松下来,思想上稍微抑制一下,身体马上就不动了。不动之后,稍停片刻,仍然可以继续炼静功,这样就能令身体不动。
在古代修炼家的著作上面,只是讲到身体内部会发生炁机震动的景象,从来没有主张身体外部的自动。 道家也有太极之类的内家拳法,属于动功,但这与静坐自动是两码事。外部自动的结果,只会出现身体紧张,而且扰乱内部天然炁机,故为道家修炼所一贯反对。所以静功之中身体自动,未必就是一件好事。此时如能控制,才可进一步放松身体,静养身体内部炁机。
因此道家静功之法,总以身体不动为最大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令身体外部入静,而内部炁机自己发动,从而达到调节和升华生命的高深层次。身体自动只是例外情况,不要误认为凡是做静功的人,身体必定出现自动的情况,这个错误的思想一旦注入意识 (或潜意识)之中,也会诱导发生自动的现象,反而成为弊端,这是不可取的,违反了 道家“静”的准则。
如果身体自动,甚至想要跳将起来,那就是发展严重,快要走火入魔了,更不是好的现象。必须赶紧控制,否则容易发生意外的情况。
须知道家修炼是从不自然走向自然,从必然王国走入自由王国,故不可任其自动,而以身静为上。

问:所言静功做到一定的程度,内部丹田之炁就会发动。是否须要经过外部身体自动这个阶段之后,丹田才会出现有炁发动的现象?
答:不然。根据很多人做功的经验,有以下几种情况:
1、有少数做功夫的人,在身体外部自动将要结束的时候,丹田之内即开始有炁发动。
2、又有些人,身体自动的阶段过去之后,而内部毫无动静,中间再经过一段完全安静的时期,才慢慢地觉得丹田有炁发动。
3、更有些人,日积月累地把功夫做下去,身体内外并未发生什么特异的情况,但是自己的身体,无形之中已经发生了许多好的变化,都是在不知不觉之中出现的。
4、还有些人,身体外部并无自动现象,功夫做到一定时候,丹田之炁便会有自己发动之感觉。
所以外部身体自动,和内部丹田炁动,并没有直接关联;也不是必须要经过身体外部的自动,才会出现丹田炁动。因此切切不要误认为做静功一定要身体发生自动才行,否则就是引魔上身。

问:静功做到相当的程度,身体内部有炁冲动,请问这时候应当如何对待?
答:此时身体应当仍然静坐不动,让内炁自己发动,只要运用轻微的意思照顾之,切记不要用意念去帮助之或引导之,也不要在心中存在疑虑或害怕,丹法有一句口诀,叫做“勿忘勿助,勿疑勿惧”。渐渐地,缓缓地,听候内炁自然发动、自然运行、自然收敛、自然停止。回复平常状态之后,再静坐二三十分钟,然后收功下坐即可。
内炁发动,在半路上尚未停止的时候,不可用自己的后天意识做主将静功罢休,更不可受惊吓、被干扰、起妄念、动情绪,否则可能会出问题。

问:静功之道,所授听息、观光两大法门,一边要做听呼吸的事情,一边要去观眼前的光,俗话说:“一心不可二用”,这样做不是分散精力吗?怎么能够入静呢?
答:这里所讲的听息与观光两大法门,各有各的用法,对于这一点首先要搞清楚,然后才会知道二者之间并不矛盾。非惟如此,两大法门之间还可以相互补充。
笔者所讲的听息法门,是要自然呼吸,然后凝聚注意力,专一于听呼吸,但又不是去听呼吸的声音,而是通过听呼吸的法诀,使自己的心神安静下来,逐步达到“入静”的境界。所以静功的初步法诀,是要用在“听息”的上面。
笔者所讲的观光法门,是在听息的基础之上,逐步做到心神的安静之后,眼前自然就有性光的发现。因为通过听息,使心神凝聚为一,而当心神安静之后,则散乱的心性随之聚起,而性光亦随之逐渐现出。这时所讲的观光,是在有光之后,以似观非观的意思去体验。不是说在听息的时候,再分出心来去观光,这样自然无法专一用功。而是说通过听息,达到入静之后,性光发生,同时也就体会到了光的存在。
这个“观”光,是在“听”息的功夫有了效果,然后自然也就“观”到了光;而这个“听”息,如果在“观”到了光之后,也才会真正明白“听”息不是听到声音。二者之间有连带关系,但又能够自然进入道家静功之正轨。听息是随息而听,观光是有光而观;听息是有为的,观光是无为的;观光之后,听息也成为无为。由听息进入观光,也就真正达到了入静的境界。这样由不自然进入自然,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才符合道家修炼的基本原则。

问:古代道书上面讲“回光返照”,是要把光照入丹田,这里所讲的观光,为什么只是观看祖窍?
答:古代道书上所讲的“回光返照”,这个“光”是指的目光,因为平常人目视于外,心神随之外游,为了达到内修的目的,须要将其收归于内,以此光照入丹田,返照身内,然后从事内炼之功。这个“光”和我们静功所观的“光”,虽有连带关系,但不是一回事。当然修功深了,回光返照的“光”,也就是性光的作用了。
我们在筑基功夫第二步进入炼炁的层次之后,也要把性光返照身内,去从事修炼丹田内炁的功夫。但是在静功初层,性光还没有聚起来,怎么能够返照身内呢?而且我们如果用目光代替性光,那就达不到修“性”的深层次功夫了。所以把意念放于祖窍,因为此处是性之根源,欲使吾人散乱之心会聚一处,只有收归于此,才能见到性光。
一般的人,心性散乱而不知觉察,倘若还没有做到聚合性光,就令其回光返照,则心性尚未聚于其本来根源,又分到别处,反而阻碍“性”功的修炼。所以 道家筑基之正法,静功入手第一步,须要修性于祖窍,从道理和方法上面,自有其深刻含义。



问:为什么我守静多日,还是两眼漆黑,从来也看不到光的现象?
答:这是入静还没有深入的缘故,继续静下去总会见到。不要着急,但是也不要追求。须知光的发生,是在心性凝聚之后,自然发生的现象,不是想来就来的。还应当在入静上多下功夫,逐渐领悟。将来就会发生眼前见光的现象,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不可追求。

问:依照静坐之法,看到眼前有光,但是心中跟着高兴起来,这个光就忽然看不到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答: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是心性未定阶段的表现。前面有言,心定光即定,而心不定光亦不定,起初阶段做到完全心定不太容易,会有不稳定的时起时伏,所以就要在具体功夫之中修正之。看到光之后,心中就跟着高兴起来,说明心性还未降伏,如果心性已伏就不会起心动念。
须知修炼之中,不好的心念属于杂念,好的心念亦属于杂念,所以必须做到心不动方可。即前面所讲的由初成“身不动”,进入中成“心不动”之后,才可以说心性初步定下来了,直至上成“意不动”之后,方可以说是心性大定。心静之后,见到性光,是在心无所思、一念不生之时所发生,此时心性已聚。但是一旦动了心念,则已聚之心性,又被扰乱而分散,自然性光随之消失。
所以我们说根据性光,可以检验自己的功夫。性光不见,即心性尚未进入清静,性光现而复失,则心又动念而入于散乱。所以根据性光,可知自己心性尚未完全凝定。这时就要注意扫除一切思虑念想,再从止念上下功夫,使心性做到完全不动念,则已现之性光,必然时时光明,而无得而复失之忧。

问:观光之中,光的颜色,是否会不一样呢?
答:这是一个有水平的问题,须要身心验证方能见到。一般来说,如果完全入静,眼前出现的是白光,古人云:“虚室生白。”
但是人的五脏之炁,亦应五色。白色之光,乃属肺炁,炁主于肺,静则炁聚,故为白色。其他心炁为红色,肝炁为青色,脾炁为黄色,肾炁为黑色。随着功夫的变化,都可能有所表现,但是不要管他,这是自然的。
如果从功夫的较高层次而论,五脏之炁,会聚于中宫丹田,逐步结成大丹,中宫为脾属土,则其所见之光,乃为黄色。这些都不要管他,功夫只管做去,只要见到光,就要顺其自然,就是正确的做法。

问:有人说眼前出现的光,就是丹书上秘而不传的“玄关”,请问是不是呢?
答:这是一个有层次的问题,也是很多人存在误解的盲区。“玄关”之义,在 道家修炼学是很关键的内容。但是若非功夫到处,则不易明白。所以秘而不宣,自有其难言之处。简要说来,玄关就是人天相通的一个机关,这是需要修炼达到一定层次之后,自然就会印证。但是在初乘的静功修炼,我们所讲修证的性光,和玄关并不是一回事。性光就是性光,玄关就是玄关,在此阶段,不可等同而语。

问:当我见到性光之后,思想上顿时感到与平时大不一样,自己看到光中好似有形象,有时看到象一条龙在云中翻腾,有时又看到仙室宫阙金碧辉煌,请问这些都是真的吗?
答:见到性光的境界,此时身心已然入于静地,当然在思想上与平时感觉不会一样,这时也须要正确把握。如果在光中看到某种事物的形象,就是说明在心念上尚未完全扫清思虑,还有一些潜伏的念头暗中作怪,因而无形的光会呈现有形的东西。这个还要在扫除心念上再下功夫,前面讲到无论光是什么形状,都不要管他,亦有这方面的含义。否则把光中感觉到的形象视为真的事物,就等于为自己的心念找到了另外的归宿,不光对于静功的修习制造了无形的障碍,而且对于以后更高层次的丹功修为都会产生阻力。
我们在前面已经讲到,即使看到性光,也不要当成什么回事,心中有任何东西存在,对于道家的静功修习都有妨碍作用。所以即使观光,也要以不观的意思去“观”之,更不必说又在光中看到有形象的东西,更不可以视为真实。
这里在炼气功的人士看来,又会是一种功能出现的征兆,神秘的不得了,看到平时看不到的形象,又会当成什么天上发来的信号,证明自己的功力已经非凡,马上就要成仙了,真是无稽之谈!如果这样错认,只会进入魔境。
嗟夫!进道甚难,入魔极易!修炼之人,千万不可在此错认路径,进入魔道,误入迷途。

问:静功是许多人在一起做好?还是一个人单独做好?
答:这两种形式各有利弊,不能说哪一种就是最好。许多人一起做,在彼此的互相观摩与监督之下,容易对自己严格要求,也容易增强做功的勇气与信心,提高做静功的兴趣;但是人多难免互相嘈杂与影响。一个人做静功,虽然容易获得清静,身心较为自由,但是容易产生怠惰。
从前道家丛林的圜堂和佛家丛林的禅堂用功的方法,就是集体在一起做;深山老林里面住茅庵修炼的道人,就是单独做功。虽然宗教家做功另有信仰上的神秘含义,与普通人炼功的宗旨有所不同,但是其中的方法,也可以作为借鉴。今天我们炼功,最好是两种办法结合起来,互相增益。另外根据每个的的实际情况,再作取舍。

问:您所讲授的静功,和其他人所讲的有何不同?
答:笔者所讲授的静功,和其他功法有所不同。一般人认为,静功就是静,就是什么都不想,这种认识不能说是不对。但是在具体的静功修习之中,还是要有一些方法,因为一般人如果不用任何方法去做入静的功夫,实际上不太现实。气功上许多方法就是用意念,炼到一定程度也就没有进展了。在 道家修炼学的目标,是把静功作为初步筑基的功法,筑基是为以后更高层次的修为打下雄厚的基础,所以道家静功的起步层次就已很高。这是为以后深层修炼的长远考虑,静功也就不是单纯的静功,即使不做静功以上的功夫,仅做静功也会达到较高的层次,这是道家静功的层次本身所决定的。
但是从前 道家人士,拘于闭关自守的陈规陋习,所谓“一诀天机值万金”,并不是要拿着口诀去赢利,自古道家从来淡泊名利,而是要把口诀传给符合修炼条件的人。所以道家本身修习静功的方法,从不轻传,知之者甚少,相对来说几乎失传。笔者所讲授的静功之道,是在道家内部传授的基础之上,经过自身验证之后,提炼出的静功法诀。是用最简单的方法,印证高层次的功夫。所以和历代丹经道书的宗旨,若合符契。
笔者所讲到的“听息”与“观光”两大法门,是自然而且无为的方法,不是强调用意念;静功止念的方法,也是提倡主要在日常生活之中,去行持静功的“清静心”。
陈撄宁先生五十年代写过《神经衰弱静功疗养法问答》一文,那是当时在杭州屏风山疗养院讲授静功的讲义,因为主要针对治疗神经衰弱而言,所以和传统道家修炼静功的要求有所不同。里面谈到的“听息”法,是道家静功中的精华内容。从前做静功,身体出现自动的现象,现代气功称为“自发功”,在正统道家修炼而言,是不可取的,所以在有关静功的问答中着重辨析了这个问题。
须知道家静功的层次,所谈听息与观光两大法门,看似简单,其实高深。应当从功夫印证中实际走入去,就会明白。

问:道家修炼,如何安排动、静功法?
答:上面说到“静则炁生”,因此 道家提倡以静功入手,这就好比是往身上挣钱。若直接从动功入手,则不易取得新生之炁,因为动功本身难免炁的消耗,这就好比是花钱,所以 道家不赞成以动功入手。
但是,道家并不反对动功,而是提倡二者之间的合理安排,即应当先炼静功后炼动功,先挣钱而后花钱。如此先从静功养炁入手,具备一定本钱之后,再用动功之炼习,将此炁运化于周身。如同挣了钱就要注意补养身体,再去更好地挣钱。为了不亏本,应以挣钱为主,无论如何花钱,都应保持入大于出,为了保住本钱,花钱之后,还要归结到挣钱上面。体现于动静功法的安排,宜多静而少动,即动功三分而静功七分。再就是动功之后,仍要回到静功之修习,则真炁不失,而生机长存。

问:内家拳是动功吗?
答:内家拳不可单纯称为动功,其中有动功,也有静功,更有动静合一的较高层次。
比如内家拳的入手功夫是桩法,属于静功;其套路动作,可谓动功,而其中之起式、收式之“无极式”,又是静功;拳法动作之中,讲究“有动之动,出于无动。” ( 《太上大通经》 ) 和“行乎其不得不止,而不可或止;止乎其不得不行,而不可或行”之拳意,以及“内外均整,心力合一”、“由虚空寻有力之真实”等等,这就是动静合一的高层次了。

问:炼习太极拳,如何体会“炁”?太极拳怎样才能做到炼炁?
答:太极拳的口诀,就是“以意领炁,以炁领形”。因此炼习太极拳不懂炼炁,等于不明太极拳的真髓。但是这个“炁,不是呼吸之气,所以仅以呼吸配合太极拳的炼习,不属于上乘的方法。
要在炼习太极拳之中,体会“炁”的存在。首先在起势和收势的“无极势”之时,要静得时间长一些。因为越是能够静下来,越能有利于炁的生发。在中间炼习太极拳的过程中,不要用太强的意念,要似有似无,绵绵不断。尤其要注意利用起势养静所得之炁,用炁领动形体,则毫不费力,而且炼习之后不仅不累,反而精神饱满,这才是太极拳的真妙处。两手、两脚、手与脚、肩与胯、肘与膝、神与形、内与外等各个方面,要注意协调配合,用一炁贯通,则是炼炁而非炼形。这时就要注意一动则齐动,一静则俱静。就象太极图的阴阳鱼一般,阴鱼一移则阳鱼随之而动,阳鱼一动则阴鱼随之而移,总之互相配合而齐聚于太极之中,聚起来就会有“炁”。

问:曾看不少修道书籍,如《太乙金华宗旨》、《尹真人寥阳殿问答篇》、《伍柳仙宗》、《性命法诀明指》等,但是下手之处各不相同,请问应当如何从之?
答:下手之处,本来就不一定非得人人一致。因为每个人体质不同,悟性各异,故须分别对待之, 道家向来强调“因才施化”。诸如健康者与多病者,体弱者与体强者,年轻者与年老者,聪明者与愚钝者,好静者与好动者,性刚者与性柔者,贫贱者与富贵者,男同志与女同志,寡欲者与多欲者等等,各自不同,其下手方法也不应该完全相同。只有选择适合自己的下手法,修功才会得到切实的进步。而且即使是同一老师传出的同一下手法,在每个人身上做出的效验也会各有差异。真正走过丹道修炼之路的明师,是会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传授不同的下手法。 道家认为“道法自然”,这也是一个侧面的含义。
在缺乏师传的情况之下,如欲从事初步内丹修炼,由于这一步骤的口诀丹经书中都有讲述,因此悟习丹书即可。鉴于书中下手方法各不相同,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每种都试一试,以寻找适合自己的下手功法,如果感觉不合适,就改用另外的方法,即使走点弯路也无大碍。
道家内丹无有偏差之说,因而不必担心走火入魔。无论取得正面或是反面的经验,都会帮助自己寻找打开内丹之门的钥匙。

问:初觉丹田发热,是否炁足的表现?其火候应当如何调节?
答:丹田发热,是初习炼炁常见的现象,此乃心火下降的自然效验,不一定就是代表炁足。炼炁之时,做丹田呼吸,是为了借助外呼吸的炁机,促使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心肾交合,则肾水化为真炁,而内炁之端倪始显。内炁充盈,自然能够做到“炁满不思食”,非不思食也,炁足则无以进食矣,这一点可以作为内炁是否充足的衡量标准。还要注意此处所言之“不思食”,乃是炼炁达到一定程度之后,自然出现的现象,不是人为想象的结果。
有些炼气功的人单凭意念作用而避谷,即不吃东西,与此存在本质上的不同。而丹田发热,有时反倒谈不上是炁足的表现。试看《黄帝内经》云:“热则炁泄”,炁泄何以能够达到炁足?
因此初步炼炁,丹田发热,是好的现象,逐步就应当调节火候,勿使热之太过,以免火多伤炁。真正内炁呈象、黄芽萌发之时,丹田的感觉乃是非热非冷,非寒非燥,一团中和之炁,这才是真火候,不可错认。然而非至经脉大开、先天炁生之时,不可得也。丹书云:“真火本无候,大药不计斤。”正谓此也。

问:静修之时,感觉身内之炁如同水蒸气一般,冉冉上升,自身好象腾云驾雾一样,美不可言,有人说这种现象不对,内炁应当归入丹田,不应该往上走,这种说法对吗?
答:这是一种误解。修真过程之中,不同的层次均会出现不同的景象,岂可死搬硬套,一概而论。纳炁归入丹田,只是炼炁初步的一种法门。炁归丹田的目的,是为了逐渐培蓄丹田之炁。丹田之炁积累到一定程度,自己就会发动,这种内炁的发生是一种自然,
修炼必须合乎炁机之自然。内炁发生之状,如果纯属先天轻清之质,自然就会冉冉上升,脱换自身阴浊之气,渐觉身轻如云,似飘云端,妙不可言,这些都是极好的现象。这时发动的内炁,是由体内自动发生,与初学之时炁归丹田有所不同。初学炁归丹田,是收纳空气之中的清炁,纳入丹田之中,是有为的;内炁自动发生,是无为的。引炁归入丹田,真正积累于丹田的清炁极少,积累到一定程度,便会由丹田自己发动。
当然,内炁发动之后,仍当一意不动,令炁自主,否则意随炁走,不免产生“助”炁之失。又当须知内炁发动,并非全都表现出冉冉上升之状。有时会有种种形象,变化万端,难以具述,功夫到处,效验自见。

问:修炼若用守窍法,应当守在何处为宜?守窍之时,应当注意什么?
答:修炼用守窍法,也不能说守住哪一窍最好。守窍的法门很多,如守祖窍,守丹田,守命门,守会阴,守涌泉,守黄道,守黄庭等等。根据老师传授和修炼情况的不同,各有所宜。如炼性当宜守祖窍,此处为性之根;炼炁当宜守丹田,此处为炁之根;炼精当宜守会阴,此处为精之关;等等。
但是无论守于何窍,均要求不可死守,死守必出问题。犹如狂野之马,奔驰不守,今为约束起见,以缰绳系之桩上,即为之守,这时就不要再去管他,听其自然可也。守窍也是同一道理,守在一窍,即可听其自然。如果再加心力,守住不放,则其处气机凝滞,而不流通,必然产生问题。
丹经上对此颇有强调,如云:“不可以有心守,不可以无意求。”“真意往来无间断,知而不守是功夫。”妙在有意无意之间。道家讲“守中抱一”,亦有此意。中即中道,不偏两边,一即一窍,不可死守。《周易参同契》云“真人潜深渊,浮游守规中。”仔细参悟“浮游”之旨,即可明白。

问:守某些窍位,丹经上面说妙在有无之间,也就是书上所指的“若存若亡”,不知如何才能做到?
答:守窍的要妙,在于守而不守,既非死守,又非不守。假如死守一处,则易气机凝滞,淤塞不通,恐生弊端。假如失心不守,则易散漫无际,气机不聚,恐落空亡。
因此丹书强调守窍之功,妙在有无之间,谓曰:“着意头头错,无为又落空。”又曰:“真意往来不间断,知而不守是功夫。”总之不可用意太过。亦不可完全无意。
具体做法,开始可将意念守于窍位,然后逐渐忘掉,但又不可全忘,还要时时照顾。诀曰:“先存后忘,知而不守。”其中精微,还要个人仔细悟解。

问:有的丹书,下手第一步要求二目垂帘,眼观鼻,鼻观心,回光返照,又要求意守祖窍,还要求呼吸入于丹田。如此一来,心意岂不是更加散乱,而且不成章法了?具体的修法又当如何?应当注意什么?
答:丹书上面所讲的功法,下手各自不同,皆有一定程序,不可颠倒错乱。而且入手的种种方法,各有各的不同功用。首先要把道理认识清楚,然后依照次序去做即可。
二目垂帘的作用,起初来说是为了帮助入静。然后意守祖窍,祖窍为性之根,守此可以见性,此为修性之功。待等念去心澄,神光会聚,即可眼观于鼻,鼻观于心,心观于丹田,回光返照于丹田之中,随之呼吸入于丹田。丹田为命之源,此为修命之功。如此做去,虽属下手之法,已将性命双修之工,囊括其中。可见其中工程,皆有次序,步步分明,并无心意散乱之忧。
以上具体修为,应当注意,一者逐次做去,不宜躁进,二者意守非同死守,但留意在即可,不要执着。

问:有人说两眉之间为“玄关”,对否?守此处可以结丹吗?
答:“玄关”二字,在丹道书中,多有提及,是修炼的重要机关。如云:道有三千六百门,人人各执一苗根,不知些子玄关窍,不在三千六百门。意思是说,明白了玄关一窍,即可超越于众多修道法门之上,得此一窍,即足以了道成真。又云:玄关不在身内,亦不在身外,不离己身,身上又没有。这样说法,几乎要把人搞糊涂了。同时也应该明白,如果功夫未到,仅凭字面理解,很难明白其真实含义。再则功夫上的景象描述,也很难藉以文字真实表达。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玄关不是一个有形有象的窍位。所以如果说两眉之间为玄关,是未经明师指授和真功实践的错认。
但是对于最初学习修炼的人,不必追问玄关的真正含义。这是高层次的一个问题,功夫到了一定程度就可解悟。只要按照本书之中所讲的方法,按部就班地依次修习,功夫逐渐递进,才是最现实的得道。同时,结丹是一定要按照修炼精炁神的方法,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在下丹田烹炼温养,才能逐步成功。执守两眉之间,根本就不可能结丹。

问:我在白天做功之时,受到其他人的外来干扰,导致气机大乱,甚觉懊恼,感到元气亏损,难以恢复,找了几个气功师调治,也不见效果,现在我想换个环境治疗,能否介绍一个专门修道的地方 ?是否可能治愈?
答:做功之中,遇到这种情况的人并不罕见,只不过受影响的程度存在深浅之分而已。选择白天做功之时,注意一定要在自己说了算的时间进行,即在白天做功的时间段内,保证不会受到外来的干扰,然后才可以安下心来踏实做功,不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另外注意,为了防备万一可能出现的外来干扰,就要在做功之前存在一个预先就有的心念,即在做功之时,无论发生何种情况,自心都不要为其所动,这样受到影响的程度就可以降低到最小,甚至完全可以不受其影响。须知修炼的人,随时都可能受到各种各样的魔扰,而且并不仅仅限于以上这种情况。同时这也是对于修炼者的一种考验,如能安全过关,功夫同时也会超升一层,所以笔者说“有魔即有道,无魔即无道”。修炼之士,应当明白此点玄机。
提问所述的这种情况,主要是平时炼心不够,所以受到外来干扰,自心随之动摇,不能自主,导致气机大乱。由于这种情况乃是自心决定,所以仅凭气功师的外用手段,试图调回原来的境界,恐怕难以奏效。道家修炼所云“入静”之意,如果不能够做到“心不动”,即自心尚随外界境象而动摇,不能算是真正入静。所以道家修炼以静功为基,自有其充分理由。
至于打算换个环境治疗,并非完全不可。但是请问茫茫世间,哪里是专门修道的地方 ?至少目前道教尚未有这样的组织。因为道家自古以来都是清静孤修,自修自得;民国年间陈撄宁先生曾经有过成立“仙学院”专门机构的设想,终因条件不足而搁置;目前道观都已开放,道众均忙于接待游人香客,无暇盛纳专事修道之人;本人亦有专设修真机构之期望,但是目前恐难以达到。
况且对于做功遇到的这种情况,本来就是平时炼心不足的问题。应当从其问题的根源入手,就是说还应当在做功炼心的方面调治,才有可能彻底治愈;而且今后即使遇到同样的情况发生,也不会再受到影响,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出路。试图以改变环境来保障做功的效果,也不是一种可靠的法门,即使暂时改变环境能够收到一定程度的效果,那么以后遇到类似情况的外来影响,仍然不能避免不出问题,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岂不悟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12 23:39:3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收藏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官紫龙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3-3-6 20:58:19 | 显示全部楼层
辛苦了 收藏了 呵呵 学习中.............{:soso_e10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官紫龙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3-3-7 22: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啦 很有帮助{:soso_e1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ke53066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4-2-16 22:29:32 | 显示全部楼层
收藏了 呵呵 学习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6 15:53:03 | 显示全部楼层

收藏了 呵呵 学习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6 02: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不吝赐教。以上诸多经验与吾自小修炼相符。6岁由恩师意授,12岁方有小成。如有修炼之道友困惑之时可参阅此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4-12 10:33:42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分享,收藏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11-21 19:4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